【低碳旅游】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构建生态环保空间

小时空漫谈

近些年兴起的生态旅游热潮也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导向大众视野。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武夷山国家公园均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代表性,被划入了公园名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提出,国家公园既要具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要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具有国家形象的象征性意义。也就是说,国家公园就是国家名片,反映一个国家独特的自然风貌。 这一期,江江和美羊羊为大家梳理介绍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公园之间的差别,也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解析了自然保护区在自然教育中的重要性。 知识拓展 * 国家公园:是指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 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 自然公园:是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 自然保护区的首要功能就是自然保护,具体可分为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而国家公园的设立与管理则更加强调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并行,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也需要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土地空间上存在一些不同——国家公园的景观尺度更大,面积规模更大,国有土地比例也更高;在管理层级上也有所不同——国家公园管理层级最高,不分级别,由中央直接行使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县级,以地方管理为主。

26分钟
81
2年前

【生态社会】农业为本:保卫农田与耕地就是造福民生

小时空漫谈

农业是民生发展的基本,本期江江和美羊羊从我们日用的饮食出发,为大家介绍了基本农田与耕地相关知识,探讨了目前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让我们一起关心粮食与蔬菜,保卫耕地吧。 本期提要 土地调查包含哪些内容? 农田和耕地有什么区别? 疫情后的粮食危机如何形成? 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什么关系? 工具箱 1.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自2018年起开展,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2021年8月2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园地3亿亩,林地42.6亿亩,草地39.67亿亩,湿地3.5亿亩,建设用地6.13亿亩。 2. 三调数据:耕地12786.19万公顷(191792.79万亩)。其中,水田占24.55%;水浇地占25.12%;旱地占50.33%。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5个省份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耕地的40%。 3. 农用地: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养殖水面、坑塘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等)。 4. 耕地:指利用地表耕作层种植农作物为主,每年种植一季及以上(含以一年一季以上的耕种方式种植多年生作物)的土地,含水田、水浇地、旱地等。(耕作层很重要!) l 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l 永久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的耕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口粮生产:主要食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 耕地地类分为三级:水田地/水浇地/旱地 三类,其中水田地最优质。 5. 园地:含果园、茶园、橡胶园和其他种植桑树、可可、咖啡、油棕、药材等。 6.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7.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含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等。 8 饥饿人口:2020年世界饥饿人口比例急剧上升,并在2021年升至9.8%。2021年,全球约有23亿人(29%)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

42分钟
99+
2年前

【老龄社会】如何建构老年友好型城市,积极老龄化路在何方?

小时空漫谈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5年启动了“全球老年友好城市项目”,该项目通过帮助城市调整其结构和服务,使其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旨在帮助老年人保持独立,并尽可能长时间地在社区中生活的城市。本期,江江和美羊羊与大家分享讨论老年友好城市建设这个话题。 本期提要 * 老龄化的标准是什么? * 我国老龄化的四个特点:一、少子老龄化,二、轻负老龄化,三、长寿老龄化,四、快速老龄化; * 如何建设老年友好社会? * 居家养老仍然是我国主流的养老方式,老年人的养老场所主要在自己家,活动范围也集中在家周围,家和社区是构建老年友好社会的关键,居家养老如何更好落实? * 老年住宅是什么? * 老年人再就业,发挥余热可能吗?如何创造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知识拓展 老龄化的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进入老龄化社会。高龄人口是指80岁以上人口数量占65岁以上人口数量的比重。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18.7%,65岁及以上人口比13.5%,8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5%。 老年住宅设计 * (一)室外公共空间 空间防护:围防护的有效分割,通过高围墙防止越界穿行;小区出入口设置岗亭方便登记;保证监控覆盖; 无障碍设计连续完整:方便轮椅和搀扶的通行,路面平整、防滑; 休闲场地布局均衡:便利店、医疗点方便老人快速到达; 标识性:年龄增长带来认知系统感官的下降,社区的标识应该有所区分,帮助老年人快速找到自己的住宅; 宜居环境设计:服务设施的室内外高差尽量小,无障碍坡道的布置方便轮椅或担架进出,尽量设计电梯可达; * (二)室内私人空间 配备无障碍扶手、栏杆以及相应的一键呼救设施; 减少不必要家具,保持视线明朗,少出现视线的死角和盲区,有条件可以安装监控; 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阳光最好能直接照到床;

54分钟
99+
2年前

【社会心理学】死亡禁忌:如何安放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小时空漫谈

当我们在讨论死亡的时候,我们所恐惧关注的是什么?死亡禁忌是如何产生的?死亡可以被祝福吗?本期美羊羊和团团子从《临终者的孤寂》这本书出发,梳理探讨了与死亡相关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以期可以更好面对死亡这件事情。 知识拓展 《临终者的孤寂》 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90):德国社会学家,以“形态社会”整合微观与宏观社会学、“心理发生”层次与“社会发生”层次的问题,被誉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人物;理论贡献:给历史科学打开了新视野,从封建制度到领土化统治,法兰西宫廷机制的形成,对人的精神状态进行研究;代表作:《文明的进程》、《宫廷社会》、《论时间》。 在埃利亚斯看来,死亡与临终模式的历史演化是典型的构型问题。埃利亚斯指出,现代临终者的孤寂是文明进程生成的理性、克制、自律的现代人格结构的显现;医学进步不断取得延迟死亡的胜利,将其局束在医护机构内,医学对自然属性的偏重淡化了临终的社会属性,与临终者的孤寂存在相关性;新、老世代在社会构型中的地位消长、崇老社会的瓦解、大家庭解体,也是临终孤寂的现代性体验的主要成因。引导亲属回归临终关怀、加强医护机构建设、完善养老及医疗保障制度、设立临终陪护假期、推行生命教育,对破除现代临终者的孤寂困境、增进人民福祉、建设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56分钟
98
2年前

【城市生态学】城市山火:极端气候变化引发的生存危机与健康威胁

小时空漫谈

近年来,全球变暖带来热浪、干旱、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事假频发,伴随持续高温的重庆山火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今年是重庆市1961年来最严重的极端连晴高温天气,起火点均为山势陡峭处,加上风大风向不定形成乱流等非常不利因素,对灭火工作增加极大的难度。这一期,美羊羊和江江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聊聊“山火”。 本期提要 什么是“城市山火”? 造成山火的成因是什么?人类行为如何影响到山火? 城市如何应对山火等生态风险? 工具箱 温室气体:2020,大气中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变暖的气体。如二氧化碳(CO₂ )、甲烷(CH₄ )、氧化亚氮(N₂ 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等。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①大量的生产、生活燃烧放热;②建筑物和道路等被硬质材料覆盖,植物覆盖低;③空气中存在大量污染物。 山火应对方式—“以火攻火”:大火发生时,一般火势会随着风向蔓延,但在靠近大火的下风段,由于燃烧中心地区温度高、热空气密度上升,形成低气压,周围新鲜空气不断补入,就会形成迎着火焰、往燃烧中心方向的气流。利用这股”顶火而上“的气流,让人工火与相向烧来的山火形成对接。两股火相遇时,结合部分被火包围,山火燃烧的所需的氧气消耗殆尽,可燃物也所剩无几,氧气消失,山火和人工火也就都失去了燃烧条件。 山火爆发对人类的影响:(1)释放有害气体,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当地严重的空气污染(2)破坏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3)影响社会秩序,扰乱空中运输会秩序。(4)威胁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5)加剧温室效应,高纬度多年冻土地区的燃烧会影响冻土的稳定性、释放冻土中的甲烷,并且燃烧产生的烟尘降落在冰雪上,会使冰雪表面变黑,降低冰雪的反照率,这些都有可能加强全球温室效应。

34分钟
64
2年前

【城市空间】从建筑学概念到城市活力营造的“灰空间”

小时空漫谈

灰空间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它给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本期,江江和美羊羊与大家一同探究了城市灰空间在城市生活中的奇妙作用。 本期提要 什么是“灰空间”?以及“剩余空间”、失落的空间、积极空间该如何理解? 城市中有哪些类型的灰空间? 灰空间的商业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何在? 工具箱 灰空间:根据日本现代建筑大师黑川纪章的“灰空间”建筑理论,灰空间在建筑设计语境中是指边界模糊不清的空间,描述了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空间属性,在灰空间中的使用者具有发生更多行动路线的可能性,故灰空间因为边界的缺乏在减少对原有场地破坏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使用空间。 灰空间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作用 * 1 增加空间的层次,协调不同功能的建筑单体 * 2 利用“灰空间”界定﹑改变空间的比例和感受 * 3“灰空间”弥补建筑户型设计的不足,丰富室内空间。 * 4 增强室内外的联系,让空间整体感更强,空间过渡更自然,人的感受性也会更好 灰空间在城市规划方面灰空间的积极作用 * 1 滋养社会关系,提供体验和构建居民生活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居民更广泛、广泛性和创造性 * 2 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黏合剂,能够促进步行生活,有利于不行和街区的活力 * 3 可以放松心理,有益身心健康,促进社交交往,娱乐休闲 * 4 推动商业发展,增加“体验经济”的商业空间

29分钟
25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