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与根本哈根指数评价

小时空漫谈

作为TOD模式所倡导的一种健康、低碳的慢行道系统, 绿道备受国内外规划师的关注。近年来, 美国、德国、新加坡及日本等国家通过绿道建设不仅降低了城市居民的小汽车依赖, 更是为生活在快节奏、高密度下的城市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身体锻炼和交往的空间。 越来越多居民将其作为锻炼身体的方式,而不局限于将自行车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 无疑为创造丰富多彩的公交都市生活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城市居民摆脱小汽车导向发展而产生的失落感及孤独感。低碳城市建设也需要重视自行车系统的维护。 > 讨论点 如何打造“骑行友好城市”? 如何评价自行车友好程度? > 工具箱 骑行友好城市空间建设要素 * 自行车道 * 自行车桥 * 自行车停车场/公园 自行车友好城市评价指标—哥本哈根指数Copenhagenize Index 哥本哈根著名的城市规划咨询公司Copenhagenize Design Company,从2011年开始,每两年发布一次Copenhagenize Index,以综合角度分评价自行车友好城市。 随着指数算法的迭代,哥本哈根指数不断发展。2019年,该数据的计算再次扩大了调查城市的总数,远远超过了2011年的80个城市。该数据集每年都在增长,涵盖了代表世界各个地区的数百个城市。2019年,哥本哈根继续在自行车方面进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投资和创新,保住了第一的位置。2019年哥本哈根指数向世界表明,不再只有丹麦和荷兰的城市真正重视自行车。通过文化和更好的街景的结合,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开始挑战“自行车友好型”城市建设。计算方法: 街景参数 1.自行车基础设施 2.自行车设施 3.减缓交通 文化参数 4.性别分化比例 5. 自行车共享模式 6. 自行车分担率在10年间的增长 7. 安全性 8. 公众对自行车接受度 9. 货运自行车 城市鼓励性政策参数 10.倡议 11. 政治氛围 12.共享单车 13. 城市规划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加分项指标,奖励为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努力或结果。

44分钟
52
3年前

【低碳出行】后疫情时代的骑行热潮与自行车文化

小时空漫谈

【主播的话】 后疫情时代,城市自行车热度的升温,美羊羊和江江作为低碳生活践行者,以城市自行车出发对进行了漫谈。自行车由胜到衰再到“翻红”,鉴证了城市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自行车空间,这也是友好城市建设的需要。 【讨论点】 * 疫情带来了自行车“翻红”,你经常使用自行车嘛? * 低碳价值:相比小汽车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0.1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若一名小汽车使用者采用自行车出行,一年能够减少一吨碳排量。 * 中国自行车文化渗透不足,为什么? * 骑行者的素养:健身、休闲、社交,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你愿意把自行车纳入日常生活方式吗? 【工具箱】 > 自行车及自行车道的由来 1817 年德国人Karl Drais发明了依靠轮子惯性前行的自行车原型 —— 跑轮车( Laufrader),以小时13公里的速度在当时位于曼海姆(Manheim)和施韦青根(Schwetzingen) 最好的一条街道上进行了首次尝试。人们不得不在曼海姆的城堡公园设置了专门的自行车道来让这种自行车的使用人群使用,位于曼海姆城堡公园中的这条路可谓是世界上的第一条自行车道。 > 自行车道设计要点 设置独立的自行车道。 * 地面清晰印着的自行车LOGO,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小方块”时刻刻在路口用标志牌提醒行人和骑行者各走各道,为自行车也设置交通指示灯, 线路连贯、流畅、清晰,形成完整的叙事性的骑行体验 * 无障碍设计,坡道而不是台阶 加强自行车交叉口管理 * “独立的自行车道”+“安全岛”+“预留停车等候空间”三者集合的设计,不仅安全方便,还可以让“自行车优先”真正做到切实可行。 自行车道配套设施的建设 * 周边路缘石的设置,行道树与斜向垃圾桶的设置。 * 包括冲凉房、更衣间、储物柜等设施,以方便骑行者清爽上班、出行),自助修车、充气点等。 自行车停放空间与交通转换设计 * 重要地铁口,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路口等自行车做出避让,有一定的转换空间。 * 地铁,公交车可以带自行车上车。

28分钟
39
3年前

【风险社会】危机四伏,我们是否可以独善其身?

小时空漫谈

“风险”已成为疫情时代熟悉的词汇,风险离我们是否遥远?我们该如何有效规避风险? 讨论点: 1,如何定义风险?冒险、骑士精神、好奇心是否催生出更多风险? 中世纪前,人们以“命运”来指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13世纪,骑士贵族发展出“冒险”概念,描述在开疆辟地时凭恃勇气与决断面对不确定性情境;远洋贸易兴起后,商人们通过专门的理性计算,评估投资后预期收益和可能遭受损失间的关联,“风险”用来掌握经理性计算而评估出来的不确定性。 2,风险社会如何界定? 3,风险分配:社会分工体系下,个体所承担的风险一样吗? 风险和财富一样都是可以被分配的对象,都可以形成稳定的分配模式,即风险分配具有阶级性。 4,风险转移: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产业风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又会不断蔓延到世界各地。 5,风险感知:在人造风险不断增加,但风险抵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的时代,风险是焦虑的源头吗? 6,考编、进事业单位,风险之下看似稳妥的决定,真的稳妥么?我们如何更好规避风险? 7,你会期待一个低风险乃至零风险的社会环境吗? 8,新冠与非典是同一类型的风险吗? > 工具箱 * 风险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1970、80年代意识到,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的核心议题在于研究社会的变化。 1986年出版《风险社会》时,苏联发生了震惊全球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风险社会”刚好切中此事故中的许多现象,贝克与“风险社会”声名大噪。 * 全球风险社会 各种全球性风险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根本性威胁,全球化的深度发展,风险社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感受到风险生存状况的变化。

46分钟
85
3年前

【人类世】元宇宙了,地球新世代是否也已到来?

小时空漫谈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类世来了。 讨论点: 1. 人类世是什么?作为地质学概念的兴起过程,你认同吗? 2. 我们人类的活动真的改变了地球吗? 3.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改造继而造成一系列如温室效应、海平面升高、珊瑚礁消失等现象,是不是人类活动对地理来说都是负面的?近年来不断折磨世界人民的疫情是不是也是地球的另一种“报复”?那作为人类的你会觉得人类没有未来吗?你依旧笃信人类存在的意义吗? 4.“人类世”背景下的哲学思辨——过度强调中心化或许是城市生活“现代病”的重要原因 5. 元宇宙概念的“去中心化”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新思考和新改变? 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如何依靠科学保护人类文明? 社会意义上的人对“人类世”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如何为应对危机、走出发展误区贡献力量? > 工具箱 人类世(Anthropocene) 21世纪初,荷兰气象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了“人类世”概念,指代人类活动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变后开始的一个崭新的地质年代。 自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全新世已经结束,当今的地球已进入一个人类主导的新的地球地质时代——人类世。 2019年5月,国际地层委员会(ICS)人类世工作组(AWG)投票决定用“人类世”来命名当前人类所处的地质年代,并将起始时间定于20世纪中叶。 盖亚理论 英国大气学者拉弗洛克提出“地球生命体理论——盖亚理论(Gaia Theory)”。 盖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我们人类就如组成动物的细胞一样,只是组成地球生命体的一部分。

35分钟
44
3年前

【低碳社区】海绵城市、“被动房”与社区更新

小时空漫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行业真的是烧钱的行业吗? 世界自然基金会(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给出的低碳城市定义是: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保持较低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国际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则认为低碳城市是一种以城市空间为载体推行低碳措施的城市发展模式。社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而低碳社区建设直接关系到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发展。 Notes: 1. 低碳城市下的低碳社区,需要社区成员共同的认可和践行。 2. 建筑设计引导下的绿色社区、海绵城市、下凹绿地、旱溪意味着什么? 3. 在追求高效率和居住环境的现代都市生活,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何在? 4. 社区微更新,链接最基本单元的低碳人居环境整治。如何进行社区改造? 5. 低碳校园建设,哈佛大学的house zero是否成功? 6. 你知道“被动房”吗?被动房是否更加环保? > 工具箱 低碳社区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实现传统社区生产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通过绿化、节能措施等实现将社区排放的碳降到最低或达到社区零碳排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低碳社区是通过改变社区居民行为模式,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CO2排放,突出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改变;在城市建设方面,社区结构与建筑密度对城市能源及CO2排放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低碳社区建设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初期就必须考虑城市建设和运行期间CO2排放的潜力及控排措施。 低碳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化石能源的零消耗,最大限度地利用清洁能源,减少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绿色社区发展模式。 低碳校园建设 哈佛绿色建筑和城市研究中心(CGBC)的零能耗建筑实验室House Zero,其中包括了将近零能耗的供暖和制冷系统、日间零人工照明、百分之百的自然通风,以及零碳排放等。建筑的翻修和后期运营皆是耗能的过程,该建筑旨在在其使用期限内,使产出能量远超于消耗能量,实现其零能耗建筑的目标。 被动房 被动房是国外倡导的一种全新节能建筑概念,被动房指的高节能、高舒适的建筑。主要通过采光、太阳能辐射等被动节能措施建造而成的建筑。充分利用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和建筑外围护结节能技术结合。使用墙体保温、遮阳等取消了“主动式”供暖的建筑,在显著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是一种真正的健康、舒适、节能的建筑。

30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