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秋谷裕幸:早稻田启蒙、中国田野与汉语方言研究的一生

[图片] 🎙 主播有话说 各位星野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鑫诚。这一次我们请到日本著名的汉语方言学家,当代闽语研究的权威学者秋谷裕幸教授。秋谷老师大学时代在早稻田大学修读中文,又到北京短期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汉语更加感兴趣,并开始了他钻研中文以及后来教授中文的学术生涯。秋谷老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音韵史和词汇史,他大量研究了闽语,包括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等地区的各类闽语。也是在他长期的田野调查当中,他和两岸学者们还有民间发音人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第一次听到秋谷老师名号是在此前和曾南逸学长(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沈瑞清老师(任教于新国大中文系)连麦的“福建话”主题语言学直播上,当时曾学长感慨:“在闽语研究方面,我的前面有三座大山。第一是罗杰瑞先生(Jerry Norman,已故美国汉学家、语言学家,闽语、满语研究权威),第二是秋谷先生,第三就是瑞清。”当时沈师直呼自己不敢当。没想到今年曾老师口中的两座大山都到齐了,秋谷老师刚好应沈瑞清老师的邀请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也是托沈老师的福,我几次和秋谷老师一起餐叙喝酒,也算是得以“走近”他的田野,更了解盛名之下他的真实样貌。 借着秋谷老师来访的难得机会,我赶紧跟沈老师商量策划了一期轻学术的播客,这也是秋谷老师在播客界的首秀。这场对话是在沈老师的办公室进行的,所以每当提到秋谷老师不同时期的著作的时候,沈老师会指着自己的书架说就是这本或者这本,我们就会直接拿下来和作者本人一起翻阅,非常有现场感。 抱着想让更多朋友、尤其是很多民间的方言爱好者了解语言学、看见学者在学术之外的多彩生活的初衷,我们这次主要想聊聊语言学专业研究之外,先生所经历的1980年代的早稻田大学,他在中国各省田野中遇到的有趣人、事,以及他作为一个“会很多种汉语方言的日本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希望大家通过这期播客,可以认识这位一生致力于汉语方言研究、又抱有童心和少年感的日本学者。‍ 👨‍💼 嘉宾介绍 [图片] 主讲 | 秋谷裕幸 爱媛大学法文学部教授,198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从古屋昭弘教授。 主要从事汉语方言音韵史和词汇史方面的研究,长时间在中国各地进行田野调查,研究的方言涉及南部吴语、闽语与中原官话和吕梁片晋语等等。出版专著十几种,其中个人专著八种:《吴语处衢方言研究》(合著)(2000)、《吴语江山广丰方言研究》(2001)、《吴语处衢方言 (西北片) 古音构拟》(2003)、《吴语婺州方言研究》(合著)(2016);《浙南的闽东区方言》(2005)、《闽北区三县市方言研究》(2008)、《闽东区福宁片四县市方言音韵研究》(2010)、《闽东区古田方言音韵研究》(合著)(2012)、《闽东区宁德方言音韵史研究》(2018)、《闽东四县市方言调查研究》(2020);《韩城方言调查研究》(合著)(2016)、《中原官话汾河片音韵史研究》(2020)。 与谈 | 沈瑞清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语言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语音学、演化音系学、语言类型学、汉语音韵学等等。曾于《方言》《中国语言学集刊(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等刊物发表论著,代表作有《闽北石陂方言声调的音系表达》《黄坑话与早期闽北语》等。 主持 | 洪鑫诚 星野学社创始人,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博士生。 现研究兴趣为华南多向迁移史、城乡关系、多点民族志等;曾于全球化智库(CCG)、中国社科院等从事智库研究工作,担任凤凰新闻签约作者及两岸媒体专栏作家;著有《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及其变动的中国研究:1995-2017》。 🎧 收听指南 00:00 “福建话”的缘分:秋谷老师的播客首秀 04:38 “说东京话”:日本方言也经历现代国家建构 13:41 那时候的早稻田:“穿拖鞋上课”、没人想考公务员 22:45 日本的“文科鄙视链”和汉语学习氛围 27:50 早稻田的汉语课和师徒制的培养:“上不上课都无所谓的” 31:49 “最熟悉的中国方言”与“最坎坷的方言调查” 38:40 第一次田野调查:到闽北去! 42:10 彼时中国:县城招待所、厦大留学生宿舍和传说中的石狮 51:37 汉语方言圈的外国学者:做好我能做的事 59:09 田野即生活:农民家里的馒头太好吃了! 01:08:01 古老的方言仍存留在传统的日常生活里 01:13:51 方言调查时间紧迫:年龄断层和生活使用场景丧失 01:22:02 “不可能不交流”:方言的“寿命”和“新方言”的创造 更多精选文段及注释,请参考“星野学社”公众号推文:《对话秋谷裕幸:早稻田启蒙、中国田野与汉语方言研究的一生》

89分钟
99+
1年前

千辛万苦来华留学,看中国大学生“卷”我 | 星星堆满天

过去三年,中国大学生们在“封控”与“再次封控”缝隙间,尝试拼凑起“大学之大”的意义。对于申请来华的留学生而言,他们的大学校园生活也被疫情所解构。不少人还未亲身踏入校园,就即将毕业,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有人不甘于让网课填充整个校园生活,索性休学,搬砖实习。 幸运的是,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抓住了这个秋天的尾巴,来到了中国,能用剩下四分之一的时光去描画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来华留学生们期待课堂上的中外思维碰撞,畅想用双脚丈量中国大地……但作为一名大三留学“新生”,大学校园生活的现实是否会让他们感到困窘?或被中国学生“卷”到,或在小组作业中不被待见,又或因封控再次上起“云”大学…… 本期「星星堆满天」,我们邀请到一位马来西亚的来华留学生,带大家从留学生的视角出发,看看不一样的“大学之大”。 *收听指南* 04:20在马来西亚开车上高中却不会骑“脚车”?留学生眼中的中马差异 08:24人均掌握三门语言?切换中国模式好困难?马来西亚留学生的语言优势 14:17疫情之下的“云”大学,但留学生版:老师!记得点录屏按钮 33:43留学生小组作业进行时:你可以抱大腿但绝不能当废物! 54:33“哦!你是硕士”vs“哦,你是硕士”:马来西亚留学生如何看内卷和同辈压力? 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星野学社」。星野听友群筹备中,感兴趣的朋友请添加星野学社bot微信号「starcollege2013」~

65分钟
99+
2年前

人工智能能给我一个神奇宝贝吗?| 星星堆满天

6月4日,星野学社在B站、微信视频号举行了“学科真实画像计划”的第二场直播:「视觉、语言、想象力、机器人:从科幻到现实的人工智能」。牛津大学博士生吴尚哲、英国巴斯大学博士生钟蕙心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与我们分享了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及伦理问题。 直播活动结束后,星野合伙人尚哲与意犹未尽的团队伙伴们“续摊”来了场“非正式会谈”,从元宇宙到AI艺术创作,从虚拟投资到神奇宝贝,我们自由畅想人工智能与未来生活。 欢迎与我们一同开启这场奇思之旅~ 收听指南: 01:22科幻电影里把电子屏幕投到现实空间中进行操作的场景可以实现吗?元宇宙离我们还有多远? 08:19情感上的沉浸感超前于物理上的沉浸感:人的感知特性和机器学习 12:02在意识、灵感、创造能够在物理上可视化、模型化的未来,人何以为人? 14:07从虚拟世界的投资谈起:人类能否完全认同并生活在虚拟世界? 17:42将内卷理解为一种价值体系的调整:人相对于机器的不可替代性 20:45AI的艺术创作:抽象、震撼与被定义的意义 27:05想象没有”版权“的世界:AI时代,知识共有与集体创造的可能性 30:06人工智能能不能给我一个神奇宝贝? 直播回顾: 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不断解放的大脑与无可替代的情感 谁能创造最伟大的作品?周杰伦还是人工智能? 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星野学社」。星野听友群筹备中,感兴趣的朋友请添加星野学社bot微信号「starcollege2013」~

32分钟
24
2年前

别再问我为什么玩游戏还能考985了!| 星星堆满天

疫情背景下的居家时间增多,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们离不开游戏的日常陪伴。不论是战绩党、皮肤党还是集卡党,每个人在游戏中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满足感。 另一方面,随着游戏的普及,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情况常常让不少家长和老师们感到头疼。究竟是游戏的“锅”?还是我们对“玩”与“学”的关系本身就存在误解? 本期星星堆满天的几位嘉宾,有的是游戏行业从业者,有的是能兼顾玩与学的“别人家的孩子”,有的则从“质疑”游戏到“入坑”游戏。他们将从各自的经历出发,分享游戏趣事和经历,探讨玩与学的关系。 收听指南: 05:28 游戏ID趣闻|“鸡汤来了”——网络热梗游戏ID体现年龄偏好?ID和头像成为游戏社交“新媒介”? 17:05 游戏服务于社会需求|看五个锤石点灯笼?在地图上摆pose拍照?强对抗性游戏也会满足“躺平”玩家的需求 31:35 玩游戏时你在想什么|寻求“爆头”的感官刺激?欣赏赏心悦目的皮肤?游戏最终回归于人的满足感 36:00 你玩游戏会选择氪金吗丨磨灭游戏兴趣的两大利器:氪金和开挂?氪金也有不同类别 43:50 游戏的匹配机制丨为什么总是遇到坑队友?王者荣耀和英雄联盟的ELO匹配机制如何操控你的胜率? 48:53 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丨是游戏本身让孩子沉迷?还是现实教育的缺位让孩子沉迷? 59:30 游戏的教育意义丨游戏行业试图将教育融入游戏之中?强调游戏具有学习功能是否会让游戏变得沉重? 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星野学社」。星野听友群筹备中,感兴趣的朋友请添加星野学社bot微信号「starcollege2013」~

79分钟
63
2年前

语言学的田野现场:“一千个‘胡建人’有一千种‘福建话’”| 星星堆满天

7月23日,星野学社在B站、微信视频号举行了“学科真实画像计划”的第三场直播:「和语言学家聊聊“胡建人”和“福建话”」。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沈瑞清与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曾南逸在直播中与我们分享了他们走上如今的学术之路的因缘际会,一同探讨了福建方言“百米不同音”的语言现象,也从两本方言词典中尝试挖掘“人”的历史。 这场让语言学家“破圈”的对谈也连接到更多方言爱好者,在学术研究之外谈及方言的传承与保育。出于作为方言学者的现实人文关怀,两位老师都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相关研究与文化保育工作中来。 收听指南: #1 从方言音乐创作聊起:母语如何永远年轻 #2 福建方言分布图:语言与自然地理“出厂设置” #3 语言学家的学术之路:在热爱中奔赴 #4 世界的闽南语:方言词典背后的移民生活史 #5 现场互动: * 打破语言学习偏见:共同语推行≠方言的消逝 * 福州与闽北方言中的“我”:平行演变的巧合 * 了解语言学:文献和田野要两手抓 * 当下方言发展的历史与变迁:县志以外还大 有研究要做 * 田野调查的学问:中原史观和地方视角 * 新加坡华人在地化与会馆:方言传承的接力棒去向何方? * 方言研究的探求:“假设真的挽救不了,至少做成‘标本’” 完整回顾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星野学社」。星野听友群筹备中,感兴趣的朋友请添加星野学社bot微信号「starcollege2013」~

104分钟
99+
2年前

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不断解放的大脑与无可替代的情感 | 星星堆满天

6月4日,星野学社在B站、微信视频号举行了“学科真实画像计划”的第二场直播:「视觉、语言、想象力、机器人:从科幻到现实的人工智能」。该播客为活动音频。 嘉宾牛津大学博士生吴尚哲、英国巴斯大学博士生钟蕙心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与我们分享了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及伦理问题。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嘉宾也和我们一同畅想了未来人机共存的模式——AI作为我们的伙伴,有望将人类大脑从繁文琐事中解放。但即便如此,人类智慧中最闪耀的一面——人类情感与社会性让人类无可替代。 钩沉发微,让我们一同走进人工智能的世界。 收听指南: #1 人工智能初探:人为重构智能的科学突破 #2 人工智能目的何在:理解智能与应用智能是双向奔赴的科学旅程 #3 人脸识别的进化与隐患:隐私保护、算法操控与算法偏见 #4 无人驾驶的法理内核:驾驶事故的可问责问题亟待解决 #5 「高情商」的拟人化:机器人将承载着人类的信任与依赖 #6 战争中的人工智能:道义论VS功利主义 人类未来将走向何方? #7 现场互动: * 计算机的创造与想象将领先人类?算法只能立足过去,人类却在创造未来 * 人工智能治理:自上而下的宏观立法+自下而上的伦理观念 * 疫情时代,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讨论与回应:医学与哲思 * 人工智能伦理技术研究:长尾效应中的差异化与算法偏见 * 畅想50年后的生活:优势互补的人机共存模式下,人类更应具备创造力与合作沟通能力 完整回顾文章链接见星野学社公众号: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不断解放的大脑与无可替代的情感 | 学科真实画像计划

83分钟
80
2年前

考上大学就算“高中毕业”了吗?| 星星堆满天

每年6、7月份,“高考”都会成为热议的话题,从媒体报道高考相关事迹,到全网讨论高考题目;从学校变着法子宣传“考得比较好的同学”,到各大平台关于高考分数、志愿的讨论……可以说在中国,很难有一件事情像高考一样能够吸引这么多的目光、引发这么多、这么久的讨论。高考季的参与者不仅有应届考生、家长和学校,还有许多已经经历过高考,正在读大学乃至步入职场的人。 无论“一考定终生”的说法如何被时代抛弃,我们都清晰地感受着过去的教育经历在体内刻下的烙印,不止每一年高考季发挥作用,更时时刻刻将你框范在所谓“正确”的主流社会时间表中。 从高考季形形色色的声音中,我们必须承认,有很多人从来没有真正“高中毕业”,而仍然被困在那个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内,这是我们特有的“高考病”。 本期星星堆满天的几位嘉宾,有刚刚经历过高考的应届生,有高考犹在昨日的在读大学生,有时隔多年仍感知着“高考病”的博士生,也有没有经历过高考的“幸运儿”。他们从各自的经历和见闻出发,分享了自己的高考病“症状”和“药方”,希望用这期播客,在星野九周年一起告别“高考病”。 02:43高考病见闻录|不断重复的社会话语、经久不消的分数烙印和“高考后遗症”…… 07:11全民高考迷思|从那些被忽略的“人的故事”,被牵引的家庭运作和错位的评价标尺开始反思:高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们如何学会和分数和解? 16:42伴随着成长的慢性病|大学迷茫的实质:离开被设定的目标后缺失的方向感 28:32单一评价体系的恶性循环|我们总是太害怕“试错成本”,常常忘记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 36:04一拳打翻名人名言里的“鸡汤”|人生真的有“起跑线”吗?失败的意义只有“成功之母”吗?“少壮”时吃苦了“老大”后没力气享福了怎么办? 47:41明天真的会更好吗?|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在“社会时间表”内的延迟满足之外,我们能否有选择“回归当下的力量”的余地。 53:53反思与自省|高考的现实意义:“我们说高考不能定义你的人生,但现实是有很多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就是为了让高考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3。” 01:02:51高考病的“药方”|觉察、多元评价体系、关于人本身的描述、爱具体的事物和“当下喝可乐自由”…… 相关知识 1.空心病:“空心病”又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的概念。其主要表现为:(1)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符合抑郁症诊断,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2)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3).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核心的问题在于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前述解释参考《北大精神科医生:40%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2.优绩主义:优绩(merits)本意为功绩 、优点,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以它为根基的优绩主义(meritocracy)肯定了这点,并认为只要人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就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前述解释来源澎湃新闻对迈克尔·桑德尔与项飙的牛津线上对谈《“你为什么不努力?”从精英的傲慢看优绩主义陷阱》的回顾,讲座内容回顾详见单读文章:《项飙 × 迈克尔·桑德尔:越努力越幸运是一种假象》、《项飙 × 迈克尔·桑德尔:不够幸运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 3.原句来自看理想文章《学历有点用,但不多》:“很多人会安慰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说“高考不能定义你的人生”,鼓励他们高考失利后还是应该努力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上精彩的人生。确实,我们的人生不应该被任何一件事或因素所定义,但现实是,国内有庞大数量的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就是为了让高考重新定义一次自己的人生。”

67分钟
99+
2年前

在大学里,“水课”和“好课”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星星堆满天

乔治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约瑟夫·赫曼诺维奇在《博雅教育的命运及可能的未来:美国大众高等教育的经验》一文中指出一种现象:选择性上课。“学生不上课,但获得及格的期末分数、课程学分以及最终大学学位。谁能说这是什么类型的课程,又有什么教学完整性[1]?” 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并不少见,分高、事少的“水课”日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选课热门。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很多事情:写作业、准备各种活动、打游戏、睡觉……除了上课,但仍然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而再回首,这些不错的分数除了成绩单上好看的数字外,并没有留下其他痕迹,我们似乎“上了个假大学”。 本期播客请到了人文、社科、理科、工科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多位嘉宾,想从另一个角度聊一聊“那些让自己觉得真正上过大学的课”,从中反思“水课何以为水课”。 收听指北 02:55 当代大学生选课图鉴|“分多事少”至上、代课市场流行……我们在大学学什么? 12:10 专业内外,那些印象深刻的“好课”|大中华经济圈、专业英语、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与文明、比较文学、合唱课、光学……“好课”的共同密码是什么? 28:00 学生如何定义“水课”?|干货与创造、短期利好与长期回报……我们想在课堂上得到什么? 35:06 老师的成就感来源|大学老师真的只关心科研和职称吗? 43:44 不得不吐槽的“水课”丨说好的临时抱佛脚,你却偷偷考了97分?! 48:08 大学大学,大不了自己学|在“水课”上摸鱼后,我选择B站大学…… 55:19 大学不仅有上课|一周八门课真的有必要吗? 本期星青年: 心诚 星野学社创始人 “对人类历史上所有值得尊敬的学校都感兴趣。” 思琪 华东外语技校在读 “我想学好这门课和我从来不听讲有关系吗?” 静楠 北京大学日语系在读 “卷但不完全卷。” 东升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本科在读 “要硬啃知识,更要探索兴趣。” 尚哲 香港计算机+某商科本科 英国计算机视觉博士生 “好像没怎么上过大学的博士生,总算在成绩单的一串(编码:数字)里找到了大学课程的一点蛛丝马迹。” 本期主播: 安坭 苏州家里蹲大学在读 “缓慢受锤的黄金时代” ⛳️本期精选 我上学期上了一门光学课,对它印象之所以深刻,主要还是因为老师,‌‌他给我们传输的理念比较先进。‌他‌‌一开学的时候就跟我们强调一句话说,我考试从来不考计算,‌‌因为我觉得计算只要交给计算机来就行了,你们要学会它干嘛?‌老师更注重我们对一些物理概念的理解,然后所以上他的课非常轻松,包括他自己布置的作业和考试题,几乎都没有计算,完全‌‌考验我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最新的前沿的物理科学发现。这门课打破了我之前对一些传统课程的观念,‌‌老师能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度‌‌,真的非常重要。‌——东升 如果你很在意投入和回报,那些比较‌‌功利性的回报,可能就会觉得花时间在这种,比如说‌‌需要比较高的参与度和你自己有很多创造性东西的课程上,你就会觉得有一点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刷一点题,多背一点东西,反而可以在期末得到更好的回报。‌但如果你希望在大学里面,除了那些很干货的知识之外,有更多的思考和收获,你可能就会‌不觉得它们是水课,反而很喜欢这些课程,我觉得这个和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分不开。‌——安坭 以我选的古琴课为例,其实我们实际上只有一篇期末不超过2000字的论文,‌‌期中你可以选择去学古琴,弹一首曲子,也可以另外再写一篇论文。‌‌如果你想把它作为一门水课的话,只需要用一天时间写4000字的论文交上去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对这门乐器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继续每周都抽出一个小时去参加工作坊,‌‌真正去学这门乐器。‌——静楠 我想到前不久看的一篇论文,‌‌作者区分了三个词。一个是propaganda,意思是想要说服某人,让你相信他的观点,对其他的观点可能是刻意的忽略,这是宣传。‌第二个词是information,就是信息。信息是一个客观的传播,不带主观属性。但是education是很不一样的,education的目的是打开受众的思维,它不止是单向地告诉你什么是对的[2],我觉得这比较符合教育的本质,也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好课所具备的。当然如果我们‌‌顺着这个观点就会觉得,其实课水不水有时候也看,‌‌也许即使是那种讲座型的课,有的老师讲得比较好,学生比较有兴趣,就会再去‌‌跟着兴趣走,跟老师有更多的互动,获得感可能从单向的变成双向的,就又不一样了。‌——心诚 其实‌‌在我看来,老师至少最根本的使命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去成长。我读博士的时候,跟导师接触的方式,‌‌更能体现出这种感觉。导师更希望的是看到一个学生,看到一个研究生博士生,‌‌从接触一个领域开始慢慢成长起来,到能够‌‌了解整个领域,独当一面。我相信这是导师最希望看到的,至少‌‌这应该是他们的目标。‌——尚哲 本身上课过程好像对老师和对学生来说,都不是那么重要了,大家都重视最后那个结果是多少分,你过了就ok,没过就不ok。‌——思琪 相关材料: [1] 约瑟夫·赫曼诺维奇(Joseph C. Hermanowicz):《博雅教育的命运及可能的未来:美国大众高等教育的经验》 [2] Welch, D. (1999). Powers of Persuasion. History Today, 49(8), 24-26:“propaganda is distinct from information-which seeks to transmit facts objectively-and from education, which hopes to open its students' minds. The aim of propaganda is the opposite: to persuade its subject or public of one point of view; and to close off other options.”

61分钟
99+
3年前

沿着疫情的缝隙,四个“北漂”决定从职场重返校园 | 星星堆满天

对于自我的持续追问,让四位在北京认识的好朋友见证了彼此从各自有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到一步步重返校园学习的人生节点。但对自我发现和探索来说,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人生可能就是在不断的探索的过程中往前,或者直到有一天我们觉得不想折腾了就躺平。 这期播客,大家可以听到四位“从职场到校园”的伙伴分享他们重返校园后的新变化——不论是抛却功利心、纯粹地获取新知识的兴奋和喜悦,还是为自己夺回了再次选择的机会,都让我们为对未来重新充满了期待。 用这期播客纪念那段北京的友谊时光,也期待给正在收听的大家一些勇气。 ✨本期星青年: 越越: “人一般会把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写下来” 爱丁堡大学金融科技硕士在读 Mia: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在读 ️本期主播: Eiffy: “迭代中” 哈佛大学教育创新与科技硕士在读 心诚: “玩得尽兴就是最好的学习。”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博士在读 收听指北: 4:30 真·四散全球:我们在“等差数列”时区开始这期播客 6:22 工作之后重返校园:“谁先动了心思?” 11:29 摸索人生:我从未觉得自己会一直在这条轨道上 15:16 重回学术的calling:“如果我不再读书,我的余生都会不停地念叨这件事” 21:30 课程选择:从“自由而无用”到“知道为何而学” 25:46 “大龄”研究生反代沟:我期待一个互相支持的学术共同体 31:12 脱离社会时间表:重返校园给了我较安全的试错空间 36:28 “拖延症们”的申请季:工作和申请不可兼得? 41:27 收offer是什么体验:从喜极而泣到“不过如此”? 47:26 从职场到校园:一种新的“驯化”正在生成 52:27 季节性抑郁与社会支持体系:出国读书也是孤军奋战 1:04:46 跨文化生活:“留学生的吃饭糊弄学也是一门新学问” 1:12:07 说在最后:保持少年感,享受纯粹的读书输入

79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