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来大鸨栖息地值班,遇到了昨晚栖息地被偷偷耕种,大鸨被惊飞。这种行为令人震惊和愤怒。上午通州区园林局执法大队的同志也来到现场了解情况,与土地承包单位协商相关问题,目前达成的共识是暂停耕种和机械作业。等待处理结果。
我明天要去通州水南村去做守护大鸨的志愿者。这已经是我做志愿者的第三个年头了。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诗经·鸨羽》中有“肃肃鸨羽,集于苞棘”、“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的诗句,有关“鸨”字的传说是:由于喜欢成群活动,古人认为它们总是集成七十只在一起的群体,所以在描述这种鸟时,用“七十”加上鸟,就组成了“鸨”字。目前全球已不到三万只。据说中国的数量也只有400只左右。保护之责,重于泰山。
英文Wildlife一词是我们制作野生动物纪录片时使用的词汇,但它字面含义为一切野生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特指或者专指野生动物的英文词汇应该是Wild Animal。野生动物的定义各国也略有不同,需要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仔细甄别,避免产生歧义。
今天(10月27日)是“国际熊猫日”,这一节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办公室发起设立的,倡议国内外社会各界像关爱大熊猫一样,关注和支持其他物种及自然保护工作。在2017年10月27日“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期间,WWF中国办公室提议将10月27日这一天作为“国际熊猫日”并获得认可。目前中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达1862只,已经超过了易危动物的最低上限,因此,2021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宣传大熊猫受危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但大熊猫的保护依然受到重视。 PS:封面是我2015年拍摄的刚出生的小熊猫。
10月23日,一只大鸨如约而至。回到了它已经栖息了6年的通州水南村的四块玉米地,但今年有了新情况,本来冬天闲置的玉米地今年却要准备种冬小麦,并且已经开始了机械作业。如果种上冬小麦,可能会影响大鸨在这里觅食、越冬。因为水南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北京唯一一块大鸨的越冬地,失去了,可能就永远看不到大鸨了。如何让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把握好尺度是关键。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努力协调中。
今天在七孔桥花海景区观鸟,与赏花自拍、穿着鲜艳的人相比,观鸟人的穿着就两字:“土”、“素”。唯一自豪的是我听到百灵的叫声那么美、看到的鸟儿那么优雅、轻灵。这种自然的美感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受益终生。
中华攀雀是一种小型攀禽,它有着高超的攀缘技巧,能细小的枝条上表演“翻单杠”,90度悬空站立等高难度的动作,是鸟中的“杂技高手”和建筑大师,它们营巢时会先在细软的枝条末端用树皮纤维和羊毛打个结作为巢的悬挂处,然后以此织成有两个小圆孔的提篮式袋状巢,最后将一个小孔封住,另一个小孔横向织成一管状出口,形成一个囊袋状的鸟窝。建一个这样的巢需要8-10天左右。里面有羊毛、杨花、柳絮等铺垫物,非常舒适。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三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 豺乃祭兽:在此节气时豺狼开始捕捉猎物,多了的食物就堆在哪里,看起来像是祭兽。 草木黄落:草枯了,树叶飘落,树木也都黄了。气候渐渐寒冷,冬天马上就要来到。 蜇虫咸俯:蛰虫在霜降的时候,都在洞中躲藏了起来,准备冬休或者冬眠。
层林尽染的北京迎来了第一批冬候鸟——以红尾鸫为代表的鸫科鸟类,预示着冬天即将到来。 推荐大家有空的时候读读《鸟类博物志》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西方各个时代的鸟类绘画艺术家的介绍,也是一本通过绘画展示人鸟关系史的著作。
国家植物园北园,秋意正浓。早上还属于观鸟人的世界。过了9点就是游人的天地。今天在绚秋苑发现一只逃逸的鹩哥。看起来不太精神。很担心它的身体状况。笼养鸟放生和逃逸后都很难生存,因为人类已经剥夺了它在野外生存的权力。保护野生动物应该从让它们自由开始。
北京房山的大石河,是观察红尾水鸲的好地方。因为它喜欢在山泉溪涧、河谷这样的生境栖息。水边的昆虫和植物果实都是它爱吃的食物。而由于它色彩对比鲜明,沿河飞行的样子也成了这里的一道风景。冠鱼狗长的样子却很搞笑。特别是它突出的羽冠。它捕完鱼还在岸上摔,用嘴上抛,以便从头开始顺利吞下。看起来很残忍,但鱼就是它的食物。
一只产于美洲的候鸟在迁徙途中迷失方向,竟穿越大西洋来到英国的小岛,近60多年来只出现过四次。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16日报道,近日,数百名观鸟者涌入英国锡利群岛最小的岛屿之一布赖尔岛,观看这种稀有的美洲鸟类——布莱克本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