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 苏童《黄雀记》:对不起,苏童先生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躲雨,by Sophis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回归母语的安稳感 00:57 诗画语言,情节滑坡:《黄雀记》是一部充满意象的作品,绳子、水塔、兔子、自行车、老房子……这些元素交织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然而最大的遗憾在于,宝润、柳生和仙女/白小姐这三个主要人物,在26万字的叙事旅程中,几乎没有成长。情节的推进似乎更多地依赖于意象的重组,而非人物内心的成长与转变。 12:0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发生在时间和空间夹缝中的故事。如果我们把“丢魂”广义地理解为“人的失去和迷失”,那么这个故事的价值或许会显得更加深远。 26:25 复杂残缺的人物:在书中所有角色中,仙女这个角色最令人失望,而祖父这个角色最为出色。 38:10 封面设计:在黑夜中,一只黄雀藏在红色帷幕之下......封面以黑、红、黄三种颜色为主调,黑夜与帷幕构成了三个层次。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大的章节,分别是“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每个大章节里包含了十几个小故事。其中,Eve喜欢的《祖宗与蛇》、《四月》《水塔和小拉》,Iris喜欢的《空屋》、《香火庙》和《顺丰旅馆》。 51:35 “保润的春天”中的《祖宗与蛇》,第22页:“......铁锤的敲击越来越果断,节奏越来越明快,祖父的雕花大床开始坍塌。八十八对木榫都在忙于告别,他们相处百年,多少有点厌倦,榫头和榫槽的告别共计一百七十六种,都是短促的,音色雷同,咔嚓。再见。如此而已。但是,每一对榫卯都有一个共同的遗憾......” 拆掉祖父的床的过程,残忍且秘密,留下一地的碎片。这样的破碎,人很难懂,尤其是少年时期的保润,他还不足以理解这份残忍与破碎。或许只有这间老屋里陈年的小灵魂,比如蜘蛛和飞蛾,能懂一点,能从这间老屋里传递出一点告别的意味和想念。 1:05:29 “保润的春天”中的《四月》,第52页:“......捆一个陌生人,比捆绑自己的祖父更加新鲜,更加刺激。看绳索沙沙地切入棉质衣物,咬住那些陌生的皮肤,犹如一条蛟龙游走于草地,丛草无声倒伏,他能够觉察到那些肉体从反抗到挣扎,渐渐柔顺,渐渐空洞,最口开始迎合绳子的思想......“ 此时,“绳子”在故事中第二次出现。对少年保润来说,它是一种重获自由的象征,是他有能力去掌控、去付出努力的存在,成为他那时候连接外部世界的通道。然而,对被子孙抛弃的祖父而言,寻找祖先的灵魂是生活加给他的第一层束缚,住进井亭精神病院是第二层,而“绳子”则是对这种束缚的再次加深。 1:15:02 “柳生的秋天”中的《空屋》,第185页:“......柳生记得很清楚,他把胃药拿在手上,把那盒伟哥塞到口袋里,忽然听到隔壁的保润家里回旋着一股凄凉的风声......一辆老师的永久牌自行车倚靠在墙角,车轮钢圈仍旧闪烁着寒冷的光晕。他认得出来,那是保润骑过的永久牌自行车,自行车的后架上,还整整齐齐地缠着一圈绳子。” 从保润家外的药店出来,胃药和伟哥一里一外,一个代表现实与理性,一个象征逃避与欲望。其实,柳生一直是被欲望驱动的。而在他不敢踏入的保润家,“永久牌”自行车和整齐缠着的绳子让柳生僵住了。前者象征着永久存续的东西,而永久存续着的,是像绳子一样正在监狱里潜伏着的保润。 1:30:55 “保润的春天”中的《四月》,第214页:“水塔里的工程超出了他对所有生意的想象。他从来没有料到,十年以后他会回到水塔,利用这座废弃的水塔来赚钱。接手这么一项工程,类似于清除一个噩梦,也类似于包装一个噩梦......” 水塔变成香火庙的转变,将柳生青年时代经历的“金钱”与“人性”累进了少年时的错误,成为真正的“青春的祭台”。 1:47:57 “白小姐的夏天”中的《顺丰旅馆》,第307页:“......奶奶很早便预见了孙女一生的羞耻......现在她从心底承认,奶奶世俗的眼光能够洞悉她的未来,奶奶讨厌的絮叨,对她具有某种神性。她承认她丢了魂,她承认她丢了脸。但是,她无意取悦奶奶的在天之灵,她总是宽容自己。无论是魂,还是脸面,丢就丢了,她并没有那么羞愧。现在她是谁?谁也不是,她只是一座矿山了。”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女性滑落的过程。在仙女自己都接受了她的身体只是一座矿山,她的子宫只是一个口袋之前,她到底接受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甘愿用羞耻去交换自己的生存空间?书中过于简单粗暴地将女性的滑落归结为原生家庭和天生性格的影响,暴露了一种无知,以及一种欺凌的惯性。 2:04:27 “白小姐的夏天”中的《水塔和小拉》,第318页:“......她看见了自己一绺一绺的魂,它们在一根粗铁丝上微微颤动。她的魂曾经散落各处,现在被保润收集起来,一绺一绺地挂在水塔里,陈列,或者示众。这座水塔是她的纪念碑,它也许一直在等她,等她来瞻仰自己的魂,等她来祭奠自己的魂。” 在故事中,“绳子”从最初代表保润的眼神,到象征他与祖父的绑定,再到与医院的联系,甚至赋予医院所有人反抗郑老板的力量,“绳子”一直是“赋能”的象征。然而,直到故事进行到这里,绳子从“赋能”变成了“吃人”。绳子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吞噬了最孱弱的仙女。 第三部分:由困惑、伤心、愤怒叠起的遗憾 2:13:26《黄雀记》是十年前的作品,其中塑造的角色缺乏成长性,而它传递出的价值观或许已经过时。整体而言,我们推荐大家来瞻仰苏童的文笔,但仅推荐阅读前两章——“保润的春天”和“柳生的秋天”。

138分钟
99+
5个月前

052 [日]多和田叶子《献灯使》:老人青春,儿童孱弱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One Last Kiss,by 宇多田光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在福岛事件之后 01:55 《不死岛》可以作为《献灯使》的序:中文版的《献灯使》不仅收录了同名中篇小说《献灯使》,还包括另外四个短篇故事:《不死岛》、《韦陀天踏破一切》、《彼岸》和《动物的巴别塔》。这五个故事都以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为背景。其中,《不死岛》可以看作是《献灯使》的序篇。 07:15 这一次,让人疑惑的封面:我们通常很信任“春山望野”的装帧设计,但这次,除了一颗虽然明显的、但很难与故事内容联系上的大冰晶,封面上一组三语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还被重复了三遍......真是匆忙又随意啊。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11:07 第13页,替代死亡的体验:“......游戏的目的是让亡灵消失,可不知为什么,旧鬼送走,新鬼又来,源源不断,根本消除不完,只要坚持玩下去不昏倒就算赢家。不过,几乎没人记得‘赢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永无止境的生命里,人们通过游戏寻找对死亡的“替代性体验”。游戏的荒诞流行,反映出人们对死亡的渴望,更映射出一种生不如死的悲哀。 20:19 第35页,语言的失落:“......过去,人们把这种没有急事却一路奔跑的行为称为慢跑(jogging),现在外来语逐渐消失,人们改称为私奔,意思是‘私人降血压式奔跑’......” 语言不再具有活力。语言的失落不仅意味着语言变得贫乏,更暗示着精神上的封锁。随着外来语逐渐变成禁忌,人们不再能体会语言的丰富性。作者通过这一设定,逐渐勾勒出了一个“锁国”的状态。 33:09 第35页,脑子、肠子和拉肚子:“......人们都知道,头颅内有大脑,其实腹部也有一种脑,叫做肠。两者意见相悖时,肠的意见优先,故而大脑被称为参议院,肠被称为众议院......” 身体在决定会不会拉肚子的时候,“肠”代表的“直觉和本能反应”往往比“大脑”代表的“理性”更快。这种设定也隐喻了社会上层与民间的不同声音:大脑被比作“参议院”,代表上层决策,肠被比作“众议院”,代表草根民意。在危机和关键时刻,来自民间的、本能的声音或许更有力量。 41:07 第51页,温暖明亮的期待:“......无名,你要把无穷尽的太阳吸收进身体里。你就当自己是鲨鱼,嘴里长满凶猛利齿,又大又锋利的牙齿,人看到后就会仓皇逃遁;你的唾液是满涨的潮水,汹涌着重重波纹......这几十年来,无数生物灭绝了。可地球还是那么温暖,那么明亮。” 这段充满“野兽派”风格的、冲动的、夸张的、甚至莽撞的内心独白,是祖父义郎对无名生命力的期待。无名因无法咀嚼食物而显得孱弱,但这种孱弱被无限的爱保护着。这样的爱不断积累,最终化作对地球的深情。 50:20 第90页,“婴儿车运动”:“......无论如何,母亲们受够了。她们开始推着婴儿车出门,走进贴着带婴儿车图标的咖啡馆,去看书、读报,和其他母亲交谈。” 这是一个特别温暖的场景,同时也隐含着对当下社会的讽刺。鞠华和义郎进一步谈到了一个更包容的社会构想——一个以步行者、推婴儿车者为主体设计的,真正“包含”弱势群体的社会。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不是单纯地“只为”弱势者而设计,而是以“包含”弱势者的方式去设计,会不会更好? 01:00:52 第151页,语言的农业:“......(夜那谷老师)期待孩子们能自己耕耘语言,捡拾语言,用镰刀收割语言,吃下语言变胖。” 在语言渐渐死去、世界渐渐远去的背景下,孩子们失去了自主进食和行动的能力,老人们重新成为孙辈的供养者。此时老师的期待,与前面祖父的期待一起,对虚弱的后代来说,仿佛“灵”和“肉”——老师希望孩子们通过语言获得精神的滋养,而祖父则希望他们通过食物获得身体的强壮。 第三部分:用文学发声,直面现实 01:16:50 虽然中文版是2025年发行的新书,但日文版的原作完成于2014年。当时,距离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还不久,作者多和田叶子用语言文字的力量,直面了一个滚烫的社会问题。这样的主题选择,代表文学足以回应时代、思考现实、参与社会。

82分钟
99+
6个月前

051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我从哪里来?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Disintegration,by The Cure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的祖先”系列之二 00:37 分裂和完整:书中描述的善恶极端状态是一种非常年轻的状态。它是我们从混沌中诞生、在探索中寻找平衡并最终收获完整的必经之路。 05:48 所谓好坏:故事中,坏的子爵先于好的子爵出现。这种先恶后善的编排,似乎暗合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成长曲线。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被分为10个未命名的章节,同时收录了卡尔维诺在1960年亲自为《我们的祖先》套曲撰写的一篇后记。 09:10 第6页,完整的、混沌的:“......他的心中没有怀念,没有忧伤,没有疑虑......即没有产生出义愤填膺之感,也没有激发起悲伤哀怜之情。”战争前夜的子爵陷入了这种无知觉的、完整的、混沌的状态。他是一个尚未与世间万物建立深刻连接的年轻人,也是普通年轻人的代表。 20:18 第38-39页,温柔的坚守:“......还有比脑袋更难从我们身上移动的东西。”信仰不是用来划分敌我的。胡格诺派用最温柔、不过分扩张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30:20 第64页,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充满“感性”的奶妈赛巴斯蒂亚娜相反,特里劳妮大夫是故事里象征着“理性”的存在。因此,直到善良的子爵出现,他才正式开始行医。特里劳妮大夫从大海而来,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因此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也拥有沉稳的底气去把握合适的时机。 38:30 第74页,制造好机器:是一种更模糊、更矛盾的力量。做一件好事,就像制造一台万能机器,需要一边做一边思考。这个过程注定是复杂的、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 53:55 第86页,一个新的开始:“......我却相反,置身于这种完整一致的热情之中,却越来越觉得少了点什么,为此而感到悲哀。有时一个人自认不完整,只是他还年轻。” 故事的结尾,叙述者比特洛基奥多即将跨进青春的门槛,就像他的舅舅梅达尔多曾经经历过的那样。一个新的故事就要开始了。

67分钟
99+
6个月前

050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不存在的骑士》:我是谁?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学者サイラスのテーマ, by 西木康智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的祖先”系列之开篇 01:04 关于存在:故事背景设定在中世纪的《不存在的骑士》,通常被看作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的开篇。这本书直接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何为存在”以及“我们该如何存在”。 05:15 成人童话:提到卡尔维诺,我们常常会用“温暖”“轻盈”“童话”“寓言”这些词汇来形容他的文字。从《我们的祖先》套曲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卡尔维诺的文字并非遥不可及,相反,他离我们很近。但同实,轻盈只是卡尔维诺的写作方法,他用这种轻盈的姿态引领着我们思考。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被分为12个未命名的章节,同时收录了卡尔维诺在1960年亲自为《我们的祖先》套曲撰写的一篇后记。 11:49 第47-48页,三种想法:在掩埋战死者的时候,无躯壳的阿季卢尔福、无意志的古尔杜鲁和追求复仇与爱情的朗巴尔多,各自通过他们独特的思考,体现出了不同的“存在”状态。 阿季卢尔福突然意识到这些死去的躯壳曾经承载着生命,而他自己却从未拥有过这样的生命;古尔杜鲁开始思考万物的意志;与前两者不同,充满激情的青年朗巴尔多,反思着自己追求复仇和爱情的动机。 23:26 第52-53页,女骑士的铠甲:骑士布拉达曼泰的铠甲,不仅仅是一件装备,更是她身份和追求的象征。一旦带上盔甲,她就拥有了“要做战场上最辉煌的人物的雄心”,然而,当她卸下铠甲,面对自己的内心时,她的自我追求和情感需求却变得矛盾起来。布拉达曼泰是一个主动的、去性别化的、具有现代性的女性形象。 39:49 第74-75页,理性与本能的平衡:阿季卢尔福尊崇骑士的荣誉、规则和使命,他的行为完全受理性驱动,“他的名字在他的旅途的终点”。而古尔杜鲁则完全不同。他拥有许多名字,是一个完全贴近自然的存在,他的行为完全受本能驱动。 阿季卢尔福和古尔杜鲁之间的关系,是理性与本能、社会与自然、意志与肉身的理想对照。 53:32 第91页,对自身的焦虑:“我们可以说唯一脱离了周围物质世界的是书中的阿季卢尔福,我不是说他的马、他的铠甲,而是那正骑在马上旅行的、那套在铠甲之中的独特的东西,那种对自身的担忧、焦虑。” 阿季卢尔福的焦虑,不仅仅是对自己身份的困惑,更是对“存在”本身的质疑。对他来说,“存在”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使命。 58:52 第121-122页,修女和女骑士:“讲述这个故事的修女苔奥朵拉和女武士布拉达曼泰,我们是同一个人。有时我驰骋沙场,醉心于拼命和恋爱,有时我隐居修道院,思索和记叙我的经历,以求领悟人生。” 随着阿季卢尔福的意志消散,是朗巴尔多披上他留下的铠甲,继承了阿季卢尔福的“骑士精神”,并追求到了自己的爱情。最终,修女和女骑士的合二为一,阿季卢尔福和朗巴尔多的合二为一,是一个过于完美的结局。仿佛奔着爱和希望去的,不止是布拉达曼泰,也是一个加速前行的时代。 第三部分:致青年 1:10:10 温柔、灵动的卡尔维诺,是一位非常善于引领我们思考的老师。他的文字适合陪伴着青年人,度过人生热烈又矛盾着的时光。 涉及作品 * 《树上的男爵》伊塔洛·卡尔维诺/著 * 《分成两半的子爵》伊塔洛·卡尔维诺/著 * 《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著 * 降临/Arrival(2016)Denis Villeneuve/导 * 穿越时空的少女(2006)细田守/导

73分钟
99+
6个月前

049 [美]詹姆斯·鲍德温《乔瓦尼的房间》:被蚕食的鲸鱼与断头的壮丽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Ordinary Pain, by Stevie Wonder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七十年前的故事 00:41 封面设计:封面上的男性侧影,或许属于乔瓦尼,或许属于大卫。他正侧身走进一间房间,也可能是在转身离开。 04:01 借力打力:一位黑人作家,以不凡的勇气,借助了“白人”、“男性”、“巴黎”这些强大的社会文化力量,让边缘的声音得以被听见。这种“借力打力”的叙事策略,在传统的框架内,开辟出一片属于少数群体的叙事空间。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近10万字,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及科尔姆·托宾的一篇保姆式的带读。 22:21 第5页,难以忍受的自由:“这些在异国天空下度过的夜晚,无人旁观,也没有相应的惩罚——这最后的事实是我们瓦解的原因,人一旦拥有了自由,就没有比自由更难以忍受的了。” 故事从结局开始倒叙,从一开始就为读者铺开了一条比较坦然的路径。在异国他乡那些无人见证的夜晚,没有外界的约束,也没有惩罚的威胁,这种自由既是解脱,也是孤独。 30:17 第25页,记得或是遗忘:“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乐园,我不知道;但是没有几个人在燃烧的剑刺向他们之前能够真正看到这样的乐园,那么,生命只留给我们记得或是遗忘这样一个乐园的选择,记得需要勇气,遗忘也需要勇气,只有英雄才能两者都做到。” 乐园,是纯真美好的象征,试图照亮记忆与遗忘的边界。 41:05 第35-36页,大鲸鱼和壮丽:“在我的国家,小鱼好像聚在一起蚕食大鲸鱼的身体”“那也并不会让他们变成鲸鱼,蚕食的唯一结果就是壮丽的会消失殆尽。甚至在海底深处也找不到。” 大卫和乔瓦尼的对话里包含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一种选择是栖身群体,去抗争。如同小鱼们团结起来,通过集体的力量去对抗强大的对手。另一种选择是放弃抗争,保护“壮丽”。即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选择退让和保护,以留住某些脆弱的、抽象的、近乎完美的美好。 53:51 第65页,羞于面对自己:“我身体里所有的东西都尖声喊着‘不!’,但整个人却叹着气说‘是’。” 这是在乔瓦尼的极致吸引下,大卫在逃避和向往之间的挣扎。大卫的挣扎,不仅体现在他对乔瓦尼的感情上,更体现在他对自己身份的不忠与羞耻。 01:00:59 第89页,长期失序的房间:“在这个钝了的箭头之下,散落的光放出恐惧,包围了乔瓦尼的的灵魂。我明白为什么乔瓦尼要我,而且带我到他最后的避难所。我来是为了摧毁这个房间,带给乔瓦尼一个新的更美好的生命。” 乔瓦尼房间的失序状态,仿佛是外力强加的。这个房间不仅是他最后的避难所,也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一个被恐惧和绝望笼罩的密闭空间。身处其中的人已经放弃了抵抗。 01:10:38 第123页,自我与自私:“当赫拉在我的怀里,那感觉真的好像我的手臂是一个家,而我正欢迎她回家......她闻起来像风像海像太空,我在她不可思议的活生生的身体里感到合法投降的可能性。” 如果这样亲密的连接都不足以定义爱,那么大卫是不是太贪心了?他是否在刻意追求一种过于完美、无法实现的爱情,而忽略了眼前这份真实而具体的情感?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会不会一不小心变得自私? 第三部分:失序是终局 01:21:40 大卫的当下,应该正是乔瓦尼曾经经历过的过去。这种时间上的错位和重叠,展示了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更描绘出了一段完整的生命。哪怕断头是最后的终局。

85分钟
99+
6个月前

048 [德]燕妮·埃彭贝克《时世逝》:Go,went,gone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Lost, by Bülow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意料之外的“虚构” 00:31 封面设计:灰底上的几抹蓝色,是一只空荡荡小纸船映照出了无垠的天空和浩瀚的大海。 00:36 中文译名:尽管中文译名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德文的原始韵味,但当我们从书中走出来时,却能深刻感受到中文译名里的深意。其中,“时”代表当下的时间,“世”代表身处的世界,“逝”则代表那些逝去的故事。三个字组合在一起,是对生命、时间和记忆的深刻凝视。 08:03 难民题材:这是一个关于难民的故事,但它却在一个虚构的空间展开。这个叙事方式的选择,为一个本应沉重的非虚构题材,搭建起了一个无比完美的结局。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近22万字,被分成55个不记名的小章节。 26:28 第37页,花园里的黑暗:“在这里,时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度,一季又一季,你总能回到故乡......黑暗,哪怕是在花园里被驯服的黑暗,也能短暂地把他这样的人变成一只脆弱的动物。” 在花园的黑暗中,时间变得具象化,它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一个可以反复进入的国度。这份超越日常的宁静与深邃会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冷静不是冷漠地旁观,而是允许一切发生。 34:08 第49-50页,一连串问题:“小时候在什么样的房子里长大?父母是怎么相识的?家里有电视吗......” 这是一连串问题,一连串好奇,也是一连串的关心,更是一份诚挚的邀请,邀请读者进入。 48:10 第125-126页,对绩优主义(Meritocracy)的反思:“......这到底是谁的功劳?如果这种繁荣不能归功于他们自己的努力,那么同样的,难民也不该为他们的境况恶化而受到指责。” 这段文字反思了绩优主义的内在逻辑。绩优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能力+努力=成功”。然而,这种观点完全忽略了外部环境和先天条件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优越生活并非完全由其自身努力所决定,那么同样,难民的困境也不应仅仅归咎于他们自身。 59:57 第162页,“彻底的随意性”:“奥萨罗伯在弹的不是巴赫,不是莫扎特,不是爵士或布鲁斯,但是理查德听到了奥萨罗伯的倾听,这样的倾听赋予这些扭曲的、倾斜的、粗糙的、踉跄的、不纯净的音符以一种彻底的随意性,但依旧很美。” 这里的每一声琴音,都会是一个难民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应该充满了坎坷与磨难,充满了无奈与挣扎。理查德决定去聆听这些扭曲的、倾斜的、粗糙的、踉跄的、不纯净的人生故事,并将它们悉心安置。理查德的选择,不仅是此刻对音乐的解读,更是未来对这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的尊重与理解。 01:13:09 第168页,威斯马的黑月亮:“五百年,圣母玛利亚将一个黑月亮踩在脚下,五百年,那个月亮有了一张和卢弗一样的脸,在这世上孤单一人,没有朋友,也没人讲话。” 威斯马的黑月亮,代表着卢弗的孤独与被忽视,象征着那些被世界忽略的人们模糊的脸。 01:21:01 第191页,新的认识:“在退休几周后的十一月的这天,理查德读到的东西其实已经伴随他一辈子了,然而直到今天,由于迎面扑来的那一小部分知识,一切又重新组合,变得不同。”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许多事物,但那些更贴近生活的发现,总能持续帮我们更新旧有的认知框架,带来全新的视角和理解。 第三部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01:29:26 理想的榜样:理查德的退休选择,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操作指南。相反,他更像是一个近乎理想的榜样,引导我们去接触更具体、更真实的事物。

93分钟
99+
6个月前

047 [美]约翰·威廉斯《斯通纳》:他在捍卫什么?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9 Crimes, by Damien Rice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一本沉寂了半个世纪的书 01:58 平凡一生:在不歌颂苦难、不夸大历史的语境中,这是一个朴素之人平凡的故事。就像他的姓氏“Stoner(斯通纳)”一样,他只是那个动荡时代中无数平凡人中的一员,是众多小石子中的一颗。斯通纳笨拙却倔强,他的日子既大胆又轻盈。 12:30 封面设计:蓝天、日光、树林、麦浪、黑土、棕土——封面上的六条色带,好像一幅静谧的田园画,也象征着六本书。而从每本书名中抽取的一个英文字母,巧妙地拼凑出了“Stoner(斯通纳)”这个名字。这样的设计既隐喻了斯通纳平凡而质朴的一生,也暗示了他在平凡中所蕴含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近17万字,有17个未命名的章节组成。 16:41 第12-14页,一次提问:“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那火光的闪耀,在他青春的灰烬中奄奄一息......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因为他转瞬要辞你溘然长往。”这句话,仿佛是斯通纳的判词。在英国文学概论课的课堂上,当同学们围绕一个近乎永恒的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时,文学的力量被瞬间点燃。 38:18 第43页,一种教导:“如果一个民族战争频仍,很快,剩下的就全都是残暴者以及动物,那些我们——你我以及其他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这种污秽里培养出的动物。”这是书中对战争的深刻洞察。战争不仅摧毁了物质世界,更侵蚀了人性的光辉。一代代人,应该传承对战争的思考。 53:27 第204页,大学的本质:“我们三个在一起的时候,(戴夫·马斯特思)说——对那些贫困者、瘸子们而言,大学就像一座避难所,一个远离世界的庇护所,但他不是指沃尔克。戴夫会认为沃尔克就是——就是外面那个世界。”在这段文字中,戴夫·马斯特思的话被再次提及,斯通纳和朋友们对大学本质的思考照进实践。斯通纳以坚持拒绝接纳沃尔克——这位看似在社会中处于弱势、被边缘化,但实际代表着大学之外那个残酷、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现实世界的人物,完成了年轻时和朋友们对大学的期待。 01:04:14 第237页,爱情的期待:“......(斯通纳)他把爱情视为人类生成转化的行为,一种状态:一个瞬间接着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创造、修改的状态。”斯通纳对爱情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浪漫和激情。他将爱情视为一种动态的、持续生成的过程,是用意志、智慧和心灵去雕琢和塑造的状态。这种理解,让爱情不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贯穿一生的修行。 01:16:16 第248-249页,林中的小鹿:“......小鹿斜着精致的脸蛋,好像礼貌又质疑地看着他们。接着,小鹿不慌不忙转身离去,高高地抬着脚走出雪地,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精确,一路发出尖细的踩踏声。”在这段无法被世俗接受的婚外情中,小鹿的出现,象征着一种纯粹而不可言说的美好。它似乎真正完成了斯通纳心中那个神圣、遥远、脆弱又难以言喻的梦。这一刻,自然成为了斯通纳和凯瑟琳情感的庇护所。 01:24:19 第338-339页,青春的力量:“......一种有关自己的身份感猛然袭来,他感觉到了这个东西的力量。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青春的力量,虽然已经从斯通纳的生命中悄然消逝,但它从未真正离去。它如同一颗火种,继续在他人的生命中燃烧。于是,在生命的末尾,一种关于自我的身份感突然如潮水般涌来。斯通纳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与变迁。

96分钟
99+
7个月前

046 [法]埃莉萨·秀雅·迪萨潘《束草的冬天》:故事在我眼前溶解了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Creep, by Radiohead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一个自我矛盾着的缪斯 01:38 封面设计:几颗色彩斑斓的石头随意散落,一点点压抑,一点点寂静,就好像这个故事的基调。 02:15 处女作:作者以克制疏离的文笔风格,勾勒出故事中“冬天”的氛围。更巧妙的是,这种“留白”的文字手法,与故事里主人公,漫画家,的画风也不谋而合。字里字外,都给读者留下了合适的想象空间。 05:12 身份撕扯:一位法韩作家,笔下描绘了一个在韩国长大的法韩混血儿,在韩朝边境的小城与一位来自法国的漫画家相遇的故事。这样的设定,自然而然地会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自己身份的思考与投入。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12:58 第13页,复杂的故乡经验:“......他对束草的了解永远不会如我一般。想要了解这里,就要在这里出生,就要体验过这里的冬天、气味、章鱼。孤独。”这样荒凉的冬天,这样寒冷的氛围,诺曼底和束草,宛如彼此的镜像故乡,承载着各自独特但又彼此相通的记忆与情感。 19:37 第50页,创作和欲望:“后来,我在床上听到了钢笔刮纸的声音。我贴着墙板。那声音像在啃咬,刺得人痒痒的。我几乎抓狂。那声音并不是连续的......”漫画家笔下难以完成的性感女人像,激发了“我”身体的欲望。“我”希望给这支纠结又慎重的笔提供灵感和养分。 26:39 第63页,只是在等:“冬天与海鲜一滴一滴地往外渗,束草在等。/束草只是在等。游客,船只,人,春回大地。/母亲只是感冒了。”母亲的病痛,束草的冬天,让“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也在流失。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绝望吧。“我”,跟身边的一切,都在耐心等待某种外在力量的到来。 33:42 第66页,自我带领:“您那边的海滩,战火曾横跨而过,虽然痕迹仍在,但人们已经抬眼向前。这里的海滩仍在等待战争的结束......现在的情况就好像是在两段海蚀崖之间悬了一条绳子,人们如杂技演员般从绳上走过,完全不知道这条绳子什么时候会断,我们生活在似是而非之中,而这冬天永远不会结束!”这段话既在聊政治,也在说自己。 45:46 第88页,创作反思: “每次都是这样,我亲手写下的故事离我自己越来越远,它终归会按照它自己的思路继续发展......”这就像西西弗斯的故事一样,每一次创作都是一场不断投入与尽力放手的循环,充满了心动、无奈与坚持。 54:35 第104页,“我”就是缪斯:“我不想要他的清醒。我想让他画我。”经历了一次次窥探,一次次旅行之后,这句话终于成形。“我”固守原处的状态也因此被打破。 第三部分:成为超越缪斯的存在 1:02:42 这是一份不需要抵达爱情的感情。“我”成为了超越缪斯的存在,一支画笔,一份孤本,帮“我”记录下了这个成长阶段的真实。真实的“我”,不再需要依附。

71分钟
99+
7个月前

045 [韩]金惠珍《9号的工作》:当我们消极抵抗时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People Equal Shit, by Richard Cheese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到了聊“工作”的时候 03:55 关于“工作”的思考:在这个充满叹息的时代,工作对我们的意义究竟何在?它是否足以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仅仅成为生活的负担? 06:00 封面设计:封面呼应书名“九号”工作,呈现“九个”列队的背影。视觉上,仿佛一个人站在镜子中央,映射出“九个”自己。象征着“工作”在我们生活中的多重面貌与复杂情感。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09:26 第16-17页,不去说教:“......他不想追究是谁的责任,不想要求什么赔偿,也不愿絮絮叨叨地教育年轻人要养成良好的骑车习惯、保持高度警惕什么的。”选择不去说教,既是一种无力感的体现,也彰显出对已知错误者的尊重与理解。 18:15 第31页,少年模样:“他费力地回忆着谁说了什么,自己又回答了什么。虽然他也告诉自己没必要如此纠结,可越是这样,就越是深深陷入那些场景,无法挣脱。”这个年过五旬的男人,仿佛被生活逼迫,活成了一个极其单纯的少年模样。 24:19 第50页,单纯的愤怒:“......事实上根据他的经验,从来没有什么情绪会不掺杂其他情感单独存在。”在第一章的末尾,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个男人的无奈。尽管如此,他依旧不想思考太多,单纯得近乎孩子气。 30:53 第133页,坚持与反抗:“太辛苦的话就辞了吧......”面对妻子反复地规劝,他依旧选择坚持这份工作。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吗?或许在他看来,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而坚持则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对生活不屈的抗争。 34:18 第146页,消极抵抗:“......事实上,他希望从公司得到的,本来就是他应得的。‘尊重’‘理解’‘感恩’和‘道义’,听起来好像很宏大,其实都是理所当然。”停留在原地变成了一种借口,他用消极抵抗的方式表达着对现状的不满,是无奈,是悲哀。 37:51 第157-158页,一份宁静祥和:“下午的阳光斜斜地一直照进屋子深处,将老丈人夫妇住的这套安静的房子照得透亮。屋里的家具物品都极其简朴,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很多东西仿佛写着二老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守在它们该在的位置......”这种安分才是这个失意男人真正的等待吧。他渴望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和,哪怕这份宁静来自于对生活的妥协与退让. 第三部分:警示与启示 45:13 聊着聊着这个中年男人一路下坡的故事,我们意外地聊出了一个电影提案。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工作与生活的警示,也让我们反思如何在现实的困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在生活的挫折中保持内心的坚韧与希望。

49分钟
99+
7个月前

044 [韩]金惠珍《关于女儿》:关于我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엄마가 딸에게 (妈妈对女儿说),杨熙恩 & 乐童音乐家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一个炎热夏天的故事 01:23 封面设计:封面上,一双手温柔地托起一个背影,手心里的光传递着温暖,营造出一种宁静又温馨的氛围。 03:34 母亲视角:这个故事好像打开了一个通道,透过母亲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妈妈或许没好意思、没来得及开口对我们说过的话。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部分 08:50 第89-90页,老去的身体:“珍的身体摇来晃去,失去重心。我眼疾手快地抱住了她,像是漏气的气球般皱巴巴的身体比想象中来得沉重......”一位年迈女性的身体,就这样直观地被描绘到我们眼前,将衰老的现实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20:44 第102-103页,女儿的倒影:“我是你妈,除了我,还有谁会对你说这种话?不管你怎么生活,别人都不会在乎,也不会关心你的。”珍的出现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母亲对女儿老去时的担忧与恐惧。母亲恐惧着,女儿的形象慢慢跟珍的形象重合。 29:36 第106-107页,不会自己消化掉的话语:“我像是一头被逼至墙角的野兽,反射性地闭上了眼睛。”很多时候,话语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不受控制地在我们的脑海中盘旋,让我们陷入无尽的思考与纠结。 35:49 第126页,世上的事:“什么世上的事?只要与自己无关的事,都称为世上的事,所以只要清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就好了,这种想法令我很不痛快。”在这一瞬间,母亲、参加社会活动的女儿以及终身未婚、在孤独中老去的珍这三个形象融合到了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生阶段对于“世上的事”的不同态度与理解。 41:24 第178页,时间滔滔流逝:“闭上眼睛,时间滔滔流逝的声音令我打起寒战。瞬息之间,白天与黑夜交替,夏与秋也相继离去,暴雨之后天色放晴,漫天绿荫转为一地的凋零干瘠。也许,我早已在这些季节之中,头也不回地老去。”在这样失落和无助的瞬间,母亲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她在漫长时间里经历的一切,给予了她接受了眼前这一切的力量。 48:44 第190-191页,一个完美的下午:“那天的天气就如早间新闻预报所说的一样,清风徐徐,阳光明媚......珍带来的和平,短暂的休战。”四个女人围坐在一起,仿佛一个早已存在的家庭般温馨和睦。她们不需要完全理解彼此,结局依旧美好。 第三部分:坚毅的女性 52:16 这一生中,如果我们选择轰轰烈烈地活着,会是怎样的景象?如果我们更加努力地去理解那些与我们关系最亲密的人,又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58分钟
99+
7个月前

043 [马来西亚]黎紫书《流俗地》:在蓝调时刻轻轻摇曳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Abettor,by LÜCY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都可能是“盲”人 03:45 市井生活:这是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各色人等轮番登场,性格鲜明而生动。其中,由盲女银霞、细辉和拉祖组成的“铁三角”的成长轨迹,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06:16 盲女视角:盲女银霞通过声音“看到”现实世界的方式,与我们作为读者通过文字“看到”虚构世界的方式相通。“看”多是主动的,而“听”几乎是被动的,但正是这种“被动”,让时间变得温柔。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阶级盲区、文化盲区、地域盲区等等。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篇 这个故事长达28万字,共分40个章节。我们都钟爱的一篇是《蕙兰》,此外,Eve特别喜欢《新造的人》和《点字机》,而Iris更偏爱《密山新村》和《远水与近火》。 19:24 第40到41页,选自《蕙兰》:一个市井女人的坚韧 蕙兰与女儿春分虽心意相通,却总是无法找到真正相爱的方式。在得知失踪许久的丈夫大辉再次出现的消息后,蕙兰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挣扎,直到“身体像装满液体的气球骤然裂开,里头的浆汁汩汩倾出......” 36:17 第131页,选自《密山新村》: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 去之前银霞就知道,密山新村的盲人院跟红毛丹的精神病院很像:“那就像月亮里的广寒宫一样,远的只能闻其名。它几乎像在另一个时空,唯有一条神秘的甬道衔接哪里。正常人寻它不着,只有神志失常者才能做到骆驼穿过针眼,抵达那小镇,见到那传说中的医院。”尽管如此,在盲人院上学的日子,却成了银霞人生中短暂而特别的一段时光。她在那里收获,也在那里受伤,生命在同一个地点发生两次重要转折。 46:27 第164到165页,选自《新造的人》:“我在这儿陪陪你” 本该拜月光的晚上,银霞一如往常,在楼梯间陪着因为和哥哥争吵而闷闷不乐的细辉。“细辉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晓得,银霞也以为不可能对他说得清楚,他笑或不笑,楼梯间的气味是不一样的。”这样的陪伴,无论是不是爱情,都动人心弦。 54:55 第263页,选自《远水与近火》:四组不如意 婵娟被邻居的装修噪音困扰,惠兰不得不面对大女儿意外怀孕的现实,莲珠姑姑发现丈夫有了新的情人,而婵娟的梦境始终被一位女学生的影像侵扰。这些日复一日、却无能为力的纷扰,让来自远方的倾诉显得格外触不可及。故事里的“远近”,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亲疏。 1:03:11 第339页,选自《点字机》:星图般的信 “......写信是一件好玩的事,每次都像打开一个话匣子,又像是推开一扇门去到别的世界。那些空间也和这里一样的漆黑无名,却包容了别的可能。我在那些信里说了许多我平日不敢说的话......" 然而,银霞用点字机敲出的十来公斤写给细辉和拉祖的信,最终被母亲梁金妹当作废品卖掉了。幸好,来收废品的是一对互相扶持的老夫妇,他们智力迟钝的儿子也始终陪伴在身旁;幸好,细辉和拉祖早已感受到“……满纸凸点十分悦目,如同一幅一幅星图……”的珍贵;更幸好,银霞已经完成了她的表达。 第三部分:女性作家的长篇“野心” 1:19:15 许愿,希望女性作家们不仅能拥有足够多的钱,还能拥有喝了咖啡也不会感到难受的身体,让她们能更自在、更从容地投入创作。

88分钟
99+
8个月前

042 卢慧心《安静·肥满》:是生活本身庞大活动的呼吸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The Way Things go, by beabadoobee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晴天打水漂 00:55 关于“肥满”:“肥满”是胖,是福气,是自圆其说的圆满和平淡,是书里一篇同名短篇的名字。 03:20 平静沉稳的内核:这是十一个“猫式人生”的故事。他们接受现实,不求甚解。但是,他们并没有“躺平”。他们只是不再追求轰轰烈烈,不再习惯大喊大叫。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篇 这本书收录了卢慧心自2000年到2015年,这十五年年间创作的十一个短篇故事。 08:56 选自《平滑干净的材质》:“我常常想象短篇小说是什么呢,短篇小说似乎是一种跟水面保持关系与张力的技术......”黄丽群的推荐序在前,没有道破任何故事,没有表述自己的喜好,只是用“水漂与飞鱼”来形容卢慧心的作品特点。她的序,衬卢慧心的故事,刚刚好。 15:02 第30页,金背脊的青蛙,选自《蛙》:这个故事里,卢慧心把自己语言上“诗意的模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金背脊的青蛙,想来已经像是她的梦,又或者,她才是青蛙的梦。”从森林里走出来,贝唯无法忘怀的感情,被编织进彩绳里,是梦,也是现实。 25:49 第128页,死前走马灯,选自《Time to Next Life》:故事结尾写道,“活过一遭真好,真的很好。今生的最后一个念头,带她去了远方。”家妤死的时候,才三十岁。四段致死般难过的日子都已经过去,终于,“她倒是不想死(了),只是活得很浅,越活越浅”,却被抢包的飞车贼意外夺去了生命。 33:53 第129页和第158页,橘树、小金鱼和水草,选自《艾莉亚》: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互相映照。每一颗橘子树下,都埋藏着一段不如意的过去,随着时间过去,这些过去最终都变成了养分,变成“小红豆的故事就在嘴边了,她的心澄澈明晰......曾经瑰丽如翠的水草凋萎尽净终至不复存在,那么多鱼儿逐一死去被她埋在没有凤蝶来访的橘树底下。而她,她已经从这个故事里走了出来。” 45:34 第191页,二十六岁的便利店女孩,选自《安静·肥满》:“......我张伞,迎着他走去,眼看着他的表情从讶异、询问到微笑,仿佛时间也拉长了,当我跋涉到他立足的檐下,我几乎错以为我们是很熟的朋友。”让细密的心意流进大雨里,就像让“肥满”成为“我”照顾自己的一种方式。 56:47 第238页,人人都被贴了邮票,选自《浮浪》:围绕着主人公“申”在日本和台湾的成长,故事里一共描述了四组漂泊和等待:外婆等待着活成了幽灵的爸爸,申等待着生死未卜的朋友清水的电话......“那外婆说的故事,就是给人贴上邮票的故事了。或那张邮票人人都有,只怕碰上一个打邮戳的人......” 第三部分:回归平淡的日常 1:05:04 在浓墨重彩的年代过去后,留下来的痕迹似乎在吐露,生活在两岸的我们共享的生活困惑,其实是差不多的。

69分钟
99+
8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