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地域如何集体行动?:实践论与44剧场|S3EP21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采访的第三期,邀请到了冯俊华与潘赫,主要想聊一聊关于副本制作与当代汉语,实践论与44剧场之间的关系和脉络。由于录制时间过长,我将这次采访分为两期发布,本期为下期,主要回顾了实践论与44剧场的一些背景。 在这些实践当中,我看到了不同的自我组织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是如何即时性地回应在地问题。 本期嘉宾 冯俊华 1984年生于广东阳江,曾供职于博尔赫斯书店和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他活跃于多个艺术、出版和社群项目,是副本制作的编辑,一起练功的领手,44剧场和同时编委会的成员。 潘赫 1985年生于辽宁沈阳,参加过实践论,参加过若干回44剧场和若干期44月报的写作与展览,开过书店,折叠房间,漫游城市,乐队怪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粥粥 剪辑 粥粥 Ed 音乐鸣谢「满洲飞儿子」 manchufeierzi - Tunguska Explosion 本期重点 实践论与44剧场 1. 介绍一下实践论与44剧场 a. 都做过哪些实践与活动(戏剧,出版) b. 当时是怎么想到用「实践论」这个词来命名? 2. 你一直是以“合作,联动”的形式在展开活动,以及包括在做剧场的时候,你强调用剧场的名义组织起不同领域实践者的共同工作和自我教育,这一过程不以舞台或行业呈现为第一目的,而把注意力放在大家的相处,这种‘集体,共同’的概念 a. 这些“联动,活动”对于日常的生活有可以参考的经验?(怎么生活?) 3. 集体移动的过程,行走(东北,最近的上海,宁波,武汉等,拜访不同城市的空间团体)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之前你们在沈阳的时候反思的是无聊所带来的无根生产性能否走远的问题,那么在其他不同地方的集体移动中,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在地性的东西) 4. 什么选择戏剧这个形式 和其他的实践效果有哪些不同? 5. 是怎样聚集到一起的人的呢? 包括共同创作的人和观看演出的人? 6. 这些实践的公共性有多强呢? 7. 「实践论」第二回为什么会想到去东北,以及东北亚这个议题,最后探索出了怎样的叙事?包括金特的小说 8. 谈谈跨国思想交流的经历 a. 你们结识了松本哉还有柄谷行人,日本的当代思想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以及对你们的影响? 9. 如何回顾之前集体工作的经历,我对这个依然还是很好奇 附录 实践论 实践论跟戏剧的关系(实践论中以剧场为方法的部分发展成「44剧场」): 1、在观察社(做“王炜的两种诗剧”时),我的想法是,用剧场的名义组织起不同领域实践者的共同工作和自我教育,包括写作者、艺术家、策划人、空间和社群工作者、行动主义者等,这一过程不以舞台或行业呈现为第一目的,而把注意力放在大家的相处,和对当代汉语文本/主题/现场意识的检讨、辨论上,形成某些共同理解,进而非项目性地推动一些创作和实践的长期变化。 2、金特以驻地作者的身份先到沈阳,把《冷水坑》改成四幕剧,王炜根据“鲁荣渔2682号事件”和“实践论”构思了《航船》,写出框架性的基础剧本,两个戏剧形成首尾漩涡,围绕它们的是一系列文本研习、共同写作、排练和演出,由“实践论”和当地青年联合实现;主要来自参与者的讲座、分享、讨论以“双日圆桌”的名目(指望每两天能做一场)分布在沈阳、哈尔滨、大连,有十九场。 实践论跟写作、出版的关系(实践论和副本制作/当代汉语的关系,以及作为一种共同体计划) 1、当时我们正策划“实践论”,有一个叫“才能的溢出”的说法,意思是对当代境遇的追问会推动创作者发展出某种综合性,不需要在文学或文体内部解决所有提问,不需要把自己营造为语言上帝,而“实践论”既是不同“溢出”的连结,也为此提供集体维度的支持。副本制作和金特商量说,就别继续呆在广东了,既然要思考和写东北亚,你跟你的作品应该回东北去,于是我们在“实践论”里给金特准备了一个驻地的名义,他在2016年4月末去了沈阳。 2、2015年7月,金特用三年完成关于广州的小说《西伯利亚》后,又用一个礼拜写出关于东北的小说《冷水坑》,9月,副本制作邀请金特到杭州,他第一次向“实践论”阐述了对东北亚的理解;王炜也触及这一主题,此前,他启发我去想当代汉语与“亚洲”和地缘的联系。 3、2016年3月,我在辽宁和黑龙江拜访了不同城市的空间和团体,之后同潘赫讨论,把沈阳的失败书店作为“实践论”第二回的工作基站。(横跨地域的连接好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当时台湾作家去东北的经历) Manchufeierzi Manchufeierzi是以乐队为核心的实践团体,是成立于2017年秋季的注定失败的爆红乐队。乐队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音乐理念,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有自己对整体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在现场中行动的推动,在演出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共同的劳动现场,在其中,每一个成员的身体、思想、知觉系统都能获得一个完整性(完整性几乎不可能)的表达。 演出是完全开放的,在演出过程中,乐手可以随时离场,观众可以随时加入,理论上讲,只要不故意搞破坏,比如争抢别人的乐器,你可以随心所欲。
生命认识论|活着,就是捍卫自己策划死亡的方式 S3EP19 ——“如果我在自杀之前死了,必定是有人谋杀我”。 在“全民抑郁”的“厕文化”时代,当一个人对你说“我好想死”时意味着什么?如何在医学、精神分析临床上干预“非自愿”的死亡?怎样理解作为活着的个体——应该把TA当作生物体、生者还是生命去对待?拉康的“两次死亡”可以给生命带来什么启示? 我们会从生物医学认识论和精神分析的框架出发聊聊对生、死的定义。讨论不同学科对生命认识的范式的区别,也是在思考日常生活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想象在永生中毁灭和生存的对抗,也是在想象自己拥有别种生活的可能性。 时间轴 01:00 康吉莱姆:生命在于对意义的不满、犯错和游荡 03:10 Corps vivant(生物体),vivant(活物、生者),vie(生命)的区别和研究范式 14:01 伽塔利:从伦理-美学范式和文学出发理解生命 17:42 柏格森:对于医生来说,最好的做法是把病人当作生命来对待 22:05 弗洛伊德、拉康的生死观 25:00 “生者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去死,生是抵抗别人对我赐死的权利” 35:01 拉康的“两次死亡”:萨德、科塔尔综合症与安提戈涅 - 第一次死亡:机能性死亡 - 第二次死亡:主体对自己拥有永恒生活可能性的想象,同时也遭受着自我毁灭式的折磨 48:58 医学和物理学的认识论范式 01:03:20 康吉莱姆的生命概念居然可以帮助治愈抑郁症? 主播 小柏Boo 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治疗师,临床方向: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精神病、酷儿、多元家庭关系。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嘉宾 衣刀 法国科技史与科学哲学研究院研究员,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博士候选人&特邀讲师(教授科目:哲学逻辑学导论;信息科学与哲学),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学士。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BGM Hikaru Utada - First Love - 2022 Mix 参考文献 Georges Canguilhem, « Le concept et la vie » Sigmund Freud, Au-delà du principe de plaisir Jacques Lacan, Séminaire VII L’é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 ; Séminaire XVII L’envers de la psychanalyse Félix Guattari, Les trois écologies Henri Bergson, La conscience et la vie François Jacob, La Logique du vivant, une histoire de l'hérédité Henri Bergson, Mémoire et vie (textes choisis par Deleuze)
共产主义艺术与审美体制:朗西埃研讨会 | S3EP18 本期节目为一次线上讨论的录音,嘉宾为赵子龙与诡谲子,分别分享了朗西埃讨论共产主义艺术与审美体制的文章。 感谢武汉大学文艺学星狗兔同学的邀请。
落脚、串门与联结的社群实践:刺纸与夹山改梁|S3EP17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访谈的第四期,我邀请到了刺纸与夹山改梁的编辑陈逸飞。我跟逸飞最初是在练功群里认识的,后来他邀请我去他们小洲的刺纸编辑部看一看,之前每次去到小洲的刺纸空间都觉得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我也时常能在这里遇见身边的朋友。那时候他们在阅览室中间支了一张小单人床,作为招待所开放给有落脚需求的朋友。此外,我也参与过他们的旅行活动,在去年暑假我跟逸飞、飞鸿等几位朋友一起去了景德镇。今年年后,我也去了逸飞的老家漳浦,他带我在当地逛了逛废墟楼,晚上还在朋友的酒吧里喝酒。与逸飞及广州朋友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是我回国后最快乐的时光,我常常会这样感叹,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与实践,我作为个人很难在这个地方活下来。我相信,他们与我,在相同的语境下,都在思考和回应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也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实践的方法,例如空间,串联,驻留,行走。我很想跟逸飞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交流,想知道他在这几年里如何理解和反思自我组织,友谊,共同工作,落脚,串联等方法与实践。 采访嘉宾 陈逸飞,福建漳浦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实践于广州。《刺纸》主编之一,夹山改梁发起人之一。将于德国总理奖学金项目中开展关于社群艺术与自我组织的调研。 节目主播 诡谲子 本期重点 刺纸、夹山改梁 1. 访谈刺纸与夹山改梁的编辑陈逸飞 2. 你当时从央美毕业,来广州之前,抱有着那些想法?跟后来说经历的这些事情有没有比较大的出入?或者换句话说,你在来到小洲村之前,是否就有了要做社群实践或自组织的自我意识? 3. 在采访中你提到,你们很多想法都是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产生的,能否谈谈你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4. 你会怎么理解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因为之前我去你们老刺纸的空间时候经常人来人往,当你还能正常工作,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不被打扰的? 自我组织 “自我组织”一词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第一次使用是2005年的广州三年展,展览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做“自我组织”的单元,并安排了两场以“艺术的‘自我组织’”为主题的讨论。“自我组织”被描述为“一些存在于传统的艺术体制之外的艺术组织、艺术机构、艺术社区”,而参与这个单元的有机构,小组,也有各种性质的艺术区。鲍栋:当代艺术自我组织在中国,雅昌艺术网,2013 5. 你对「自组织」的理解是怎样的? 6. 你觉得自组织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 7. 最近你也曾到访过韩国与香港,他们那边自组织的经验对你有哪些启发? 刺纸 “做期刊是连接朋友的一种途径” 8. 为什么说“做期刊是连接朋友的一种途径”?具体来说有哪些方式? 9. 能不能谈谈你对朋友的认识?朋友的重要性与意义在什么地方? 10. 你会认为这是一种集体主义吗?或者说,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这种在这种高度原子化社会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再连接? 串门儿,联结 11. 你经常会去哪些单位串门?在广州的,或不在广州的。 12. 你在串门儿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哪些收获?也可以谈谈一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招待所、落脚处 13. 我非常好奇你们这一两年下来开放落脚的经验,能不能稍微谈一谈? 14. 当初又是怎样想到可以这样的?我现在还很难给非艺术圈的朋友解释这种驻留的概念。因为他们对于私人空间的理解跟我们有很大差距。 15. 你们是怎么跟驻留的朋友进行相处的? 16. 这种驻留后来有继续转化为新的友谊与实践吗? 17. 能否谈谈你在外出时候的落脚经验?你又是怎么跟当地的朋友进行相处的? 剪辑 粥粥 背景音乐 电影“山谷(Yama Attack to Attack)”配乐 同志はたおれぬ 作编曲:大熊亘 日本东京郊区的“山谷”,曾是日雇工人的聚集地,他们夜晚露宿街头,清晨冲进职业介绍所争抢名额有限的低微工作。在1980年代中前期,这里曾爆发了持续性大规模的抗争运动,并诞生了著名的纪录片《山谷——以牙还牙》。 參考文獻 我的广州艺术地图 LEAP 心手相连 | 《刺纸》:“工坊”今昔 游动论:满洲飞儿子和朋友们的西南行(2020.08) 这里可以看朋友们的书 vol.1 兴趣小组or野生学院?艺术家的自组织之道| 初学者电台S2E8 围炉艺话|“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 — 夹山改梁艺术小组 《刺纸》,一本致力于做厕所读物的杂志 釜山へ行く首尔へ行く 草芥之梦:日本漫游见闻分享 各地落脚目录 流浪的心情,漳浦来斗阵 游动论 × 步行指南 | “去到词语所在的地方”分享会
电子巫术、神圣时间与存在焦虑|S3EP16 课程链接 研讨课程|“被偷走的”母权制和女性神圣的终结:女神、女巫和女性 为什么如今电子巫术这么流行?迷信、巫术和宗教有什么区别?电子巫术产生的根基是否由来已久?为什么科学的进步仍无法阻挡(赛博)巫术的流行?巫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能是科学产生的条件?女巫的灵性治愈和精神分析的疗效有什么区别? 在巫术这一非理性的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人回归神圣时间、填补人神经验断裂性的尝试,也承载着人们僭越权力的可能性。面对焦虑和虚无,我们是否需要借助一些力量,去连接人的有限经验和科学曾许诺的确定性之间的鸿沟?正是在大他者失势之际,我们的时代提出了这一急迫的“连接”式需求:如何去沟通阶级、死亡、焦虑与超越性力量、科学经验之间的无声之域? 时间轴 一、定义 02:30 迷信、巫术、宗教、神学的区别? 12:17 传统魔法的三种职能:超越、转换、交易 二、人神关系:断裂与连续 18:06 西方世界人神关系:“一”与“多”的对立;断裂性 21:00 东方传统人神连续性:弥合裂缝的尝试 24:50 现代“我思”主体和科学的应许之地 三、神圣&线性时间的连贯性 28:40 科学的许诺和赛博占卜的治愈方向? 30:20 扬·阿斯曼《回忆空间》&古埃及:神的线性时间和人的循环时间 34:16 巫术:神圣时间的再度引入 四、存在的焦虑 39:00 赛博巫术在国内为什么越来越火?占卜、神谕中权力的僭越 42:05 科学应许之地的遥不可及引发的焦虑 46:30 疗愈女巫、精神医学、精神分析 主播 小柏Boo 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生,临床方向:青少年、年轻成人、酷儿、多元家庭关系。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嘉宾 Florent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Ulm)和法国高等研究学院(EPHE)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博士候选人,巴黎第七大学文学硕士和法国高等研究学院埃及学辅修,泊言馆古埃及语,拉丁语和法语讲师,精通象形文字古埃及语,拉丁语,古法语等古代语言以及法语,英语,日语等现代语言。 剪辑&后期 小柏Boo&诡谲子 BGM yeule – An angel held me like a child 参考文献 Émile Durkheim,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Giorgio Agamben Enfance et histoire Roger Caillois, Le mythe et l'homme Mircea Eliade, Aspect du mythe Henri Hubert et Marcel Mauss, Esquisse d'une théorie générale de la magie 西尔维亚·费代里奇 《凯列班与女巫》 莫娜·肖莱 《“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 普鸣《 成神,早期中国的宇宙论,祭祀与自我神化》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
索多玛式的酷儿母亲:《阿尔戈》、萨德、巴特|S3EP15 当我们谈论母亲时,总是在谈论“母性镣铐”和“母性惩罚”式的东西,一位母亲能不能在不放弃自己所向往的生育的同时,颠覆父权—异性恋的矩阵秩序?在玛吉·尼尔森极度清醒、打破学科的书写中,有没有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呢? 这期节目想和大家聊一聊她的《阿尔戈》这本书,以及这本书所勾连起的我的一系列理论回忆。她在书中参考了理论家Susan Fraiman的sodomitical mother的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非规范性、非生育性的性行为、超出责任感、工具性的性行为,拥有这样权利的妇女便是索多玛式的母亲。我们将回到尼尔森的理论源头——罗兰·巴特的“中性”概念,以及这一概念意味的“超性别”观念。这会是性别研究和法国理论(巴塔耶、萨德、巴特、布朗肖等)的一次跨时空对话。 时间轴 01:18 作家与母亲一定不可兼容吗? 04:11 索多玛式(sodomitical mother)母亲的定义 06:53 玛吉·尼尔森书写中萨德式的颠覆 12:30 罗兰·巴特的“中性”概念 15:51 双性性(androgynie)与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的区分 20:18 弗洛伊德的母性神话,或“心理双性机制”的进步性与局限 24:25 古埃及母神的“超性别” 29:12 布朗肖的“闲散”(désœuvrement):(可能的性别)书写从黑暗的负片中诞生 主播 小柏Boo 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生,临床方向:青少年、酷儿、多元家庭关系。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剪辑&后期 Boo&诡谲子 BGM ED Christine and the Queens, 070 Shake - True Love 参考文献 玛吉·尼尔森 《阿尔戈》 Georges Bataille, La littérature et le Mal Roland Barthes, Le neutre Eric Marty, Le sexe des Modernes Maurice Blanchot, L’Espace littéraire
女性主义运动困境:《芭比》隐藏了什么性别痛点?×OCF S3EP14 *本期播客是例外状态与OCF牛津中国论坛独立活动“赛博格时代的AI与性别Artificiality & Sexuality”合作的先导节目。该独立活动将围绕“中国社会的性别鸿沟困境如何破解?”和“破除人工智能性别偏见:从人工智能的人造性反思性别与有性人范式的建构”这两大主题展开讨论。 牛津中国论坛是全英规模最大,最为严谨的国际性学生学术组织,成立于2013年,汇聚中国话题的各领域专家,以增强世界对于中国的理解,消除困惑和偏见为论坛的使命,致力于增进中国与世界交流。迄今为止,线上论坛全球直播累计观看逾千万人次。 《芭比》电影的上映以有力直接的表达直触性别不平等的议题,填补了好莱坞商业片中女性主义主题表达的空白。然而,片中并不是所有元素都和谐且利于叙事目的,怀孕的Midge,无处安放的Allan、芭比与老人的对视和芭比最后与妇科医生的会面都留下了许多暧昧的解读空间。 性别究竟是人工塑造并维持的,还是“天生如此”?应该追求一种生理不同出发的差异性女性主义,还是注重性别塑造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流动性?性别归因——这一涉及到对某一性别本质的阐释,是否会让女性主义在家庭战场和社会空间中止步不前?在《芭比》合家欢故事的背后还隐藏着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的陷阱……如何解决性别压迫的系统性问题,似乎还有许多思考的方向。 时间轴 06:31 玩具对于维持性别分化人工性的作用 痛点之一:不可回避的女性生育特质 18:18 女性孕育的身体特质与人口、生命政治的冲突 24:48 电影对女性生育问题的暗示;针对围产期女性的社会包裹功能 痛点之二:性别归因会成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绊脚石吗? 34:48 肯成为油腻男是因为“基因骚动”还是性别操演? 44:06 性别对立的发展;性别归因论在家庭战场的困境 痛点之三:女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合谋&被简化收编 58:14 从天而降的黑石?美泰高度简化了女性主义运动的努力 01:08:14 “我教教你”:好莱坞电影的男性身体与男性叙事 01:12:00 女性主义变成了时尚单品吗?《你好,李焕英》的逻辑 主播 小柏Boo 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生,临床方向:儿童、青少年、酷儿。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嘉宾 乐冰 G4G学术顾问,RGV运动核心成员,法国里昂大学跨文本跨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巴黎新索邦大学电影学学士&硕士,师从《电影手册》前主编夏尔·戴松,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与艺术史论双学士。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BGM Grimes – Realiti 暑期研讨班链接 恋人、母亲、他者:性别的重影与精神分析
文艺理论 | 文学共同体:敞开、不介入与界线的僭越 什么是共同体?是我们昼夜身处其间的社群,还是一种存在关系的亲密持存?走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话语的古老对立,走出大写主体已然实现的设定,在实在的界线上向内回撤,共同体留有的仅仅是一种存在的姿态。 在非实体的、尚未形成的、不运作的共同体中,交流并非日常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巴塔耶、布朗肖、南希所说的作家,就在这样的意义上进行书写。书写者以向外敞开的姿态,打开封闭的自我,消解自身的主体性,体验着他者的绝对差异,与此同时,面向未知。恋人也是如此,他们以双向解封的姿态,在爱中走向极限,清空了同质化的、有用性的、既定的道德。爱,或是一首诗,使人或物脱离社会有用性的标尺,使“强交流”得以可能。 不为工具性的介入,不为承认关系的实现,不为大写主体的叙事,文学共同体只是勾划出存在的界线,勾划出在自我意识之外,生活如何被他者、语言、死亡……这些无限溢出我们自身的物质所穿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和写作既通往极限,又通往生存本身。 本期嘉宾 苏林,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硕士,清华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为广西大学文学院预聘副教授。 赵天舒,北京大学法语系本科,巴黎索邦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巴黎第十大学美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水木博士后。译著有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的《天空之蓝》(拜德雅)、罗杰·凯卢瓦(Roger Caillois)的《人与神圣》(三联,即将出版)。 本期主播 胡桃楸,清华大学 文艺学PhD在读 时间轴 00:54 嘉宾自我介绍 02:00 作为存在姿态的文学 10:38 社会学理论中的community 15:09 从不可能的共同体,到不在场/无回应的交流 21:14反抗者的团结solidarité(加缪),有罪者的僭越(巴塔耶) 23:20 作为“共犯”的恋人 28:36 双向解封vs主奴的同化与占有 35:41一个问题:女性作为永恒的他者 38:08 强交流与弱交流 44:38 巴塔耶的“善恶颠倒”(生平1) 54:24 从不介入到介入:什么是文学?[勘误58:45为“无产阶级读者”] 1:00:34 抄写员巴特比的纯粹抵抗 1:07:45 文学的不介入、思想的不连续与“断片”的意义 1:13:09 断片与体系、小说写作与理论写作(巴塔耶生平2) [勘误1:15:00为“《无神学大全》第6卷”] 1:18:19 法国现代哲学书写谱系中的“打断”与德国浪漫派的不同 1:20:01 福柯评巴塔耶:从工人工作的哲学到思考言说的哲学 1:26:17 福柯晚年的伦理转向&巴塔耶的存在姿态 1:30:33 存在,是与界线战斗的结果 1:31:51 另一种看待界线的方式:极限经验 相关阅读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巴塔耶:《内在体验》《被诅咒的部分》《文学与恶》《天空之蓝》《有罪者》 布朗肖:《不可言明的共通体》《文学与死亡的权利》《无尽的谈话》 伊利格瑞:《二人行》《我的爱,向你》 南希:《无用的共通体》 萨特:《什么是文学》 福柯:《僭越序言》《什么是启蒙》 背景音乐 ED Velvet Underground- venus in furs 剪辑 胡桃楸 *製噪 phônê 暑期课程|他者的身份政治:馬華文學,或理论的克里奥尔化 暑期课程|文学的轮廓:福柯早期文学理论 暑期课程|戈达尔的电影史导论:20世纪的经验与历史 暑期研讨|恋人、母亲、他者:性别的重影与精神分析
勒内·夏尔:抵抗运动的盛怒、诗歌的起义 S3EP12 暑期主题研讨班课程链接: 大家好,这是主播小柏和胡桃楸共同开设的暑期研讨班课程:恋人、母亲、他者:性别的重影与精神分析,请点击链接查看内容和报名详情。 “诗歌是所有明净的流水中在它那些石桥倒影下滞留时间最短的一条。诗歌,重新得到定性的人类内在的未来生活。”(《祝蛇健康》) 他是法国抵抗运动时期的游击队长“亚历山大上尉”,他是书写风格粗粝简练的神秘诗人。行动的抵抗与诗歌的抵抗与他而言同样重要,重新恢复二战后词语的秩序与重量,定性紧迫的将来,他以自身凝结成了诗篇,对抗恐怖与纳粹式的沉眠。决不妥协,“抵抗就是希望。就像那修普诺斯的月亮,今夜在它的四方圆满,明天用目光扫视诗的通道”。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勒内·夏尔的译者张博和从事法语文学教学研究的秦三澍,聊聊勒内·夏尔对于诗歌之意义和任务的定义,以及他与保罗·策兰、兰波的比较。 时间轴 08:00 行动起义的紧迫性:游击队长与抵抗运动 24:46 夏尔与保罗·策兰的对比 46:20 诗歌抵抗的任务和定义 49:11 勒内·夏尔诗歌的矛盾性:“对立的东西始终保持对立的存在” 55:49 诗歌的粗粝与文气的通畅引起了中文翻译的问题 01:01:55 张博朗诵《你走得好,阿尔蒂尔·兰波》 01:07:20 夏尔与兰波的比较:青春的挑衅VS永不停歇的稳定抗争 01:22:56 中国勒内·夏尔——昌耀 01:31:02 诗人和殉难者的亲缘性 01:42:42 每个人最喜欢的夏尔的诗句&评价 主播 小柏Boo(小红书例外Boo),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生,临床方向:儿童、青少年、酷儿。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嘉宾 张博,南京大学文学院学士。旅法求学九年,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文学院,钻研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发表中法文相关学术论文多篇。现为法国文学全职译者。译有《愤怒与神秘:勒内·夏尔诗选》,安德烈·纪德《窄门》《田园交响曲》《背德者》《人间食粮》《伪币制造者》等。 秦三澍,现居上海,从事比较文学及法语文学的研究和教学。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BGM ED Hnnu – Egschiglen 节目中引用的诗句 我写得简短。我不能再长久缺席。铺陈会导致执念。牧羊人的朝拜在这个星球上再无用处。 诗人努力的目标就是把古老的敌人转变为磊落的对手,一切丰饶的未来都取决于这一计划的结果,正是在那里各型风帆矗立、交织、没落并消亡在大陆之风把它的心还给深渊之风的地方。 属于雨季的成人与属于晴天的孩子,你们的失败与进步之手对我而言同样必要。 活下去,为了能在某一天更加热爱那些昔日你的双手在那过于幼小的橄榄树下仅仅轻抚过的事物。 你走得好,阿尔蒂尔·兰波!你在十八年里抗拒友情,抗拒敌意,抗拒巴黎诗人的愚蠢,抗拒你那有些发疯的阿登家庭贫乏的蜂鸣,你做得好,把这一切抛向海风,掷在他们早熟的断头刀下。你早有理由放弃布满懒汉的林荫大道,蹩脚诗人的小咖啡馆,为了牲畜的地狱,为了狡黠者的生意与天真汉的问候。 我对妥善安排自己生活的无能起源于我并不仅仅忠于一人而是忠于所有那些让我发现与之具有严肃亲缘性的生灵。这份坚贞在种种矛盾与争论中存续。在这些感受与深意的某一次阻断过程中,幽默感试图让我去设想,那些为了把我消灭而相互联合的生灵。 诗人不能在语言的平流层中长久逗留。他必须在新的泪水中盘绕,并在自身的律令中继续前行。 诞生于对责任的呼唤与对滞留的焦虑,诗篇,从它布满泥浆与星辰的矿井中升起,将近乎沉静地见证,没有任何已属于它的事物真正存在于别处,在这个由对立物组成的反叛而孤独的世界中。 我们的珍贵品性开始了统治 (那吹皱我们眼睑的失眠的风 夜夜翻动已获认可的书页 希冀我所留住的你身上的每个部分 都能在这遍布饥饿年月与巨型泪石的家园上伸展) 这曾是那些可爱年华的开端 大地些微地爱过我们我还记得。
小出版、自组织与文学实践:阳江青年、ding-ding-fing!、副本制作 S3EP11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采访的第二期,邀请到了冯俊华与潘赫,主要想聊一聊关于副本制作,实践论与44剧场之间的关系和脉络。由于录制时间过长,我将这次采访分为两期发布,本期为上期,主要回顾了阳江青年、ding-ding-fing!合作社、副本制作的一些背景。同时,诡谲子也跟冯俊华交流了有关当代文学实践方面的一些问题。 在这些实践当中,我看到了不同的自我组织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是如何即时性地回应在地问题。 本期嘉宾 冯俊华 1984年生于广东阳江,曾供职于博尔赫斯书店和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他活跃于多个艺术、出版和社群项目,是副本制作的编辑,44剧场和同时编委会的成员。 潘赫 1985年生于辽宁沈阳,参加过实践论,参加过若干回44剧场与若干期44月报的写作与展览,开过书店,折叠房间,漫游城市,乐队怪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粥粥 时间轴 阳江青年 01:24 阳江青年的内部视角 06:40 作为公共空间的「世界机构」:世界书店、文学社群中的阅读与讨论 08:43 世界书店中的平等精神、日常性、跨领域和阶层的联合状态 11:54 高中时期印象深刻的一些书籍 15:51 阳江当年的文化生态 18:42 “午夜文丛”(陈侗)与《阳江青年的越轨行为》(郑国谷) 26:20 从阳江来到广州之后的冲击与不失 从ding-ding-fing!合作社到副本制作 31:55 ddf的成立 37:33 空间的生产:空间功能、出版形式、社群实践 48:15 反学院的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53:40 空间的折叠:从物理空间进入出版空间 1:04:15 副本制作对于当代汉语的理解 剪辑 粥粥 背景音乐 音乐鸣谢「满洲飞儿子」 manchufeierzi - Tunguska Explosion 附录 ding-ding-fing!合作社由冯俊华、何辉、黄丹怡、李宇在2006年联合发起,这是阳江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后,在广州建设替代性生活的尝试。“阳江青年”的前辈们展示了互助网络和社群生活的创造性能量,但新一代将面对不一样的语境。ddf是带有嘲谑的阳江方言,意思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地自行其是,也指大鱼在扭动。“发起ddf合作社包含了保护自己不被变化冲散的直觉,使我们能继续发展从‘阳江青年’来的实践和判断力……(分歧)到2007年底才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我们会不会是顺延了在‘阳江青年’的身体经验而未理解其形成,合作社会不会是罔顾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政治、文化形势的集体主义和保守化了的地方主义取暖,会不会是一种怀旧情结,它需要怎样更新才能回应新的、也更广阔的现场?……到(2008年初)合作社解散时,我们已经制作了好几种小册子,包括三期《ding-ding-fing!》和一本诗集等。所以,可以说合作社是副本制作的前传。”(冯俊华) 副本制作(instance)由邓宁立、冯俊华、彭剑斌创办于2009年2月。我们关注当代汉语及其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呈现,并推动相关的创作、实践和出版。“副本”来自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是对书和阅读的隐喻,也是一种空间的虚拟形态,需要通过联合和冒险才能完整经历;“制作”则强调与身体、劳动的关系,“我把副本制作的生产过程视为一种日课”(冯俊华)。 Manchufeierzi是以乐队为核心的实践团体,是成立于2017年秋季的注定失败的爆红乐队。乐队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音乐理念,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有自己对整体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在现场中行动的推动,在演出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共同的劳动现场,在其中,每一个成员的身体、思想、知觉系统都能获得一个完整性(完整性几乎不可能)的表达。
精神分析|不顾一切:拉康的屎料×李新雨 S3EP10 暑期主题研讨班课程链接: 大家好,这是主播小柏和胡桃楸共同开设的暑期研讨班课程:恋人、母亲、他者:性别的重影与精神分析,请点击链接查看内容和报名详情。 在当今社会极权式的道德律令和强迫性的享乐之间,精神分析如何悲剧性地行动、以自身的毁灭和约化成零为代价直面死亡般的焦虑?如果说,一些分析家把拉康当作真理的担保,忽略了没有大他者的大他者这一事实,卢迪内斯库笔下的拉康则表现了小丑、疯癫、急躁、衰老的一面,于是更加展现了拉康坚持的真理动态性,即真理的前提是每个人追求知识时不同的欲望。 花花公子、巴洛克、神秘体验、John Cage式的零度分析……从这本拉康小传《不顾一切》中能窥得哪些精神分析不为人知的一面?本期节目将邀请到《导读拉康》《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和这本书的译者精神分析家李新雨来谈谈实在界的废料、残余物拉康。 时间轴 06:10 拉康自己的“原物” 12:12 花花公子主义(dandysme):从波德莱尔到拉康 17:49 拉康的书写风格和研讨班的差异 23:30 拉康的双重生活与他的三个女儿 25:39 女性享乐、神秘体验与西蒙娜·薇依 39:45 安提戈涅:父权危机下精神分析的伦理&朝向死亡的欲望 54:22 欲望的空间=能述(énonciation)与所述(énoncé)拉开的距离 01:03:30 精神分析最大的效果是? 01:05:23 回到花花公子——当代语境下享乐与疯狂的趋同 01:09:42“拉康像精神分析的John Cage” 主播 小柏Boo,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生,临床方向:儿童、青少年、酷儿。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嘉宾 李新雨,拉康派精神分析家, “跨拉康圈”主理人。出版译作:《导读拉康》《导读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拉康:不顾一切》。 Op 拉康Radiophonie录音 Ed Japanese Breakfast – Psychopomp 剪辑 粥粥&诡谲子 参考资料 《Let Them Rot: Antigone's Parallax》 《失重的人》 李新雨推荐的两本书 齐奥朗《在绝望之巅》 《凡高之眼:天才创作者眼中的另类世界》
文艺理论|叙事无意义:反小说,或自我的文学史 S3EP8 在奥斯维辛、核弹爆炸、信息革命、人工智能之后,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的文学语言?今天,故事和抒情表现出强烈的媚俗嫌疑,而“反小说”强调一种智识的思考,它对伤怀感悟予以嘲讽,以一种不合时宜的姿态,向读者的个人体验发出挑衅。 与一个小说创作者谈论小说,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他会向你讲述他自己,但更多的会讲别人,讲他喜欢的别人的小说,讲他的阅读体验。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他会将小说历史的整个过去重新编纂一遍,形成一套自我的文学史。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每个人都拥有这样一套文学史,拥有一套自我的解释学,它属于自我技术的范畴,而非统一的、标准化的范畴,它在作者或读者等身份之间、写作或阅读等行动之间不断僭越,直到语言的边界。 本期嘉宾 张佳 清华大学比较文学PhD在读,北京师范大学创意写作&文艺学MA 本期主播 胡桃楸 清华大学文艺学PhD在读 时间轴 00:45 嘉宾介绍 01:56 反思文化研究:反学科、反经典、反传统之后 10:50 阅读小说的两种方式 12:28 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写作与译介 15:30 爱丽丝·门罗与埃尔诺的性别维度如何不同 20:30 文学流派与文学史书写的不满 26:20 反叙事与叙事,小说虚构与非虚构元素 30:15 非虚构:商业运作or写作技术 37:32 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插叙” 43:42 《堂吉诃德》的“插叙” 47:51 《项狄传》《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的“延宕” 49:54 意识流写作中的“插入”与“延宕” 51:48 昆德拉的文论,一种作家视角 54:48 小说的商品性 57:50 《包法利夫人》之后的反叛:托马斯·曼、布洛赫、穆齐尔 1:02:33《被释放的祖克曼》中的死亡与知识插入 1:05:48 《地图与疆域》中插入的维基百科 1:06:38 “插入”与“延宕”,引用或延异 1:10:26 理性走向非理性,昆德拉的“终极悖论” 1:14:11 《耶稣的童年》中的文体之变 1:16:22 小说中的观点是流动的、矛盾的 相关阅读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詹姆斯·伍德《小说机杼》 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正发生》《一个男人的位置》 爱丽丝·门罗《逃离》《幸福过了头》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瓦特《小说的兴起》 克劳迪奥·玛格丽丝《微型世界》 乔治·佩雷克《我记得》 雷蒙·格诺《乌力波》 福柯《词与物》《疯癫与文明》 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垂死的肉身》 托马斯·品钦《慢慢学》《拍卖第四十九批》《万有引力之虹》 托马斯·曼《魔山》《布登勃洛克家族》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拉伯雷《巨人传》 斯特恩《项狄传》 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伍尔夫《伍尔夫读书随笔》《墙上的斑点》《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米兰·昆德拉《帷幕》《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余华《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乔伊斯《尤利西斯》 巴特《零度写作》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学生托乐思的迷惘》《两个故事》《三个女人》 索尔·贝娄《赫索格》《洪堡的礼物》 维勒贝克《地图与疆域》 卡夫卡《地洞》 库切《耶稣的童年》《本雅明与拱廊街》 乔治·斯坦纳《语言与沉默 》 背景音乐 OP 雪莲- Jump Trap ED Ben E. King - Stand By Me 剪辑 胡桃楸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