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2 东南亚碎片:难以铲除的网诈产业和回不了家的“裸命”劳工

提起东南亚,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热带雨林与海岛风光?还是战争冲突与动荡腐败?一面是闲散自由的旅游胜地,一面是屡遭诟病的治安环境?与此同时,在海风与椰林的背后,诈骗产业链也在这块土壤生发,并以各种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以来,失联诈骗、“嘎腰子”等关键词总和东南亚一起频频出现在热搜上。 如今,日益猖獗的网络诈骗是如何在东南亚发展起来的?在去除污名化与妖魔化之后,当地的生态究竟是什么样子?那些海外中国人的生存又面临哪些困境?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柬埔寨当地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李萍,以及澎湃新闻国际部记者许振华,欢迎两位嘉宾与大家一起揭秘东南亚的网络诈骗行业,一探真实的东南亚现状。 嘉宾 李萍(东南亚文化研究学者) 许振华(澎湃新闻国际部记者) 主播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时间轴 4:03 柬埔寨当地涉及网络诈骗的生态有什么特点? 8:08 柬埔寨混乱的土地制度与网络诈骗产业在当地的滋生 13:15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出海出国去打工的现象 25:30 网诈园区到底是什么样子? 36:00 任何人都有可能上当受骗,被骗的名人也很多 38:10“裸命”劳工:终于被救了,可我不想回家 47:05 传说中的“嘎腰子”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48:30 为什么针对网诈的救援这么难? 57:35 对异文化的了解跟接触,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的样貌 音乐 Joel Hanson / Sara Groves - Traveling Light Robbie Williams - 16 Tons

59分钟
21k+
2年前

Vol.21 梁永安对谈考研人:“文科无用论”之下,卷破头的文科考研

3月初,一位叫做“严肃的虾米”的up主在B站上上传了一个视频,标题叫做“上海211硕士就值5000块?”一时间,“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500”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极大争议。很多网民都在虾米的抱怨中找到了共情,但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这是一种文科生的好高骛远和眼高手低。 去年夏天,“三年内就业率未达60%的专业,到底应不应该停招”引发了全国网民的热议,直到现在,关于“文科无用”的论调也一直都没有消散,它还在持续不断地被大众所讨论。 轻视人文学科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国内,也是英国和美国教育系统的通病。英国高等及继续教育大臣Michelle Donelan表示,“那些无法让学生找到工作或继续深造的课程,对花费了大量精力的学生和纳税人来说,都是一种失败。”近期,《纽约客》发表了一篇报道,题为“英文专业的终结”,这篇文章讲述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尤其是英文系所面临的某种相似的困境。当越来越多的文科硕士都纷纷“转码”,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再度被推上了风口。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文科考研的报名人数却是与日俱增。文科生学历越来越卷,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学位却越来越不值钱,经济回报也并不乐观,这一切都似乎将文科考研人推向了一种更为严峻的困境。 本期节目,我们想要一起探讨,在这样功利主义的时代大势之中,文科考研的“性价比”到底高不高?人文学科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教育?我们的人文学科、研究生选拔制度如今面临着怎样的不足和危机?同时,也作为经历过考研的鞭笞与磨砺的同行者,我们也想聊一聊自己在这条路上的一些经验和困惑。 【本期嘉宾】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文学教授,“年轻人的心灵导师” @玄雀:文科教育从业者,“六战考研”上岸复旦大学的文科考生 @龚万莹:文学写作者,毕业十年、离开外企继续深造的“二硕”攻读者 【本期主播】 @林柳逸: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方益:澎湃新闻镜相栏目实习编辑 【收听时间轴】 05:27 六战考研上岸与十年后重返校园,我们都为考研付出了什么? 09:09 和过去相比,考研都有哪些变化? 11:33 年轻人为何纷纷选择考研 15:09 抛开功利因素,我们为什么要考研? 26:01 目前录取的文科研究生,是否满足老师们的期待? 29:23 如何看待复试这一场选拔? 45:02 我们的文科教育,和其他国家相比有哪些不同? 61:13 近年的文科研究生在生源质量上有何变化? 66:31 保研vs考研,学生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别? 74:22 为了考研上岸,我们都选择过脱产 84:15 低薪的文科研究生兑现不了“体面”的生活,如何与自我和解? 91:50 片尾彩蛋——考研人们的“众声喧哗”:一句想对备考中的自己说的话 【抽奖活动】 在小宇宙app中关注“涟漪效应”,并在本集评论区附上一段“想对考研时的自己说的话”,3月31日,我们将从留言中选出三位听众,送上由梁永安撰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品的《梁永安: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一本!祝你好运,我的朋友。 【本期配乐】 《旅途愉快》——寸铁

94分钟
6k+
2年前

Vol.20 当丁克的他们决定帮助母亲创造自己

有这样的一本书,每个分章都以植物的图文为引,在介绍完纷繁的果子之余,也写尽了河套平原上小人物们跌宕起伏的人生。 《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的作者秀英奶奶,出生在内蒙的农村,只读过一年半的小学,年过六十,却在儿子和儿媳的悉心教导下重新拿起笔,绘制自然笔记,书写故人旧事。 这是继“自然笔记心灵史”《胡麻的天空》后,秀英奶奶所著的第二本书。写作让秀英奶奶放开了自己,常常萦绕在心的往事,终于在图文的创作中得到了释怀,内心的“由小变大”让她获得了久违的松弛。而秀英奶奶的儿子与儿媳,和其他年轻人不同,他们的日常并没有被都市的快节奏裹挟,闲适与松弛的生活基调在如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本期节目邀请到《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的作者秀英奶奶的儿子吕永林和儿媳芮东莉两位老师做客涟漪效应,聊聊候鸟般自由的生活、母亲的内心世界以及跟时间和社会争夺母亲的过程。 嘉宾 吕永林(上海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学科硕士生导师) 芮东莉(科普作家,国内最早的自然笔记倡导者之一) 主播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时间轴 2:54 河套平原的开阔与贫穷,记忆里的美好童年 6:28 “流浪”的异乡人,当自然笔记走进生命 12:44 “丁克”的阻力来源何方? 17:48 年轻人纷纷从都市“出走”,为何决定留在大城市? 22:56 什么时候突然发现,母亲开始“看儿女脸色”生活? 39:00 当知识带来了某种“特权”,如何破除与父辈的交流隔阂? 51:28 如何排解单身老人的“中国式孤独”? 53:10 给大地上的母亲一支笔,如何看待珍贵的“个人史”写作? 57:50 和杨本芬奶奶相比,秀英奶奶的写作有何不同? 62:33 如何在繁忙之余放松身心? 书单 《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秀英奶奶/吕永林 《胡麻的天空》秀英奶奶 《乱时候,穷时候》姜淑梅 《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梁鸿 《大地上的亲人》黄灯 《秋园》《浮木》《我本芬芳》杨本芬 《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阎海军 《活着为了讲述》加西亚·马尔克斯 《非凡的小人物》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音乐 吉森信 - 春を知らせるもの Classical Artists - Concierto De Aranjuez 播客活动 欢迎听众们在播客下留言给秀英奶奶的一段话,最后会由吕老师选出三位每人赠送《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各一本。(奖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

69分钟
1k+
2年前

Vol.19 拯救“失足AI”?ChatGPT的性别偏见与“喂养”伦理

ChatGPT的出现将AI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但随着技术高峰的到来,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价值导向也越来越不可忽略。ChatGPT将是互联网所有网民共同教育、共同喂养的集体性结果,也势必成为映照我们思维的一面镜子。饶有趣味的是,人工智能似乎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中性、客观,它跟我们一样,充满了偏见、刻板印象,有时甚至也会仇恨、也懂歧视? 除了系统暴露出的“政治不正确”之外,这套系统的生成过程本身,也充满了令人忧虑的伦理问题。毕竟,ChatGPT的背后从来不只是天才精英的硅谷工程师,还有每小时两美金的肯尼亚数字民工们。在驯养AI的过程中,有人被忽略、被无视,有人被压榨、被牺牲。这一切现象都使得我们无法再“中性”地看待技术。 我们感到好奇,AI是如何学会这些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的?又是什么样的喂养模式塑造了这样的AI?我们又在期待什么样的AI ,是一个更加“政治正确”的端水大师,还是像我们人类一样,充满了人性复杂性的不完美伴侣?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我们如何让AI的喂养过程本身,变得更加公平、更加符合人道? 【嘉宾】 于洋,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 杜梨,香港青年文学奖获得者、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大赛获奖者、科幻作家 【主播】 林柳逸,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时间轴】 05:20 就业“危机”?哪种艺术形式最有可能被AI取代? 11:50 AI为什么会有刻板印象?是谁教会了AI歧视思维? 28:36 当AI 介入文本创作,会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产出? 37:59 机器学会了书写,我们对原创性的标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4:32 纠偏后的人类社会“最大公约数”,是否会加固“政治正确”的话语系统? 48:53 让AI变得更有伦理本身,是否就是一个伦理问题? 57:58 我们对ChatGPT的“喂养”,还会存在那些会被忽略的问题? 61:45 AI的技术平权?我们不能再以中性的角度看待技术 70:55 对于AI 时代,我们都抱有哪些期待? 【音乐】 Three-body—重塑雕像的权利

81分钟
1k+
2年前

Vol.17 当代年轻人相亲注意事项

说起相亲,人人都不陌生,作为我国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常见的恋爱形式,不少人的父母是通过媒人介绍,以结婚为目的将彼此发展为对象的。但在提倡自由恋爱的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也一直存在着“相亲”活动的身影。一方面,TA们深受互联网影响,生活节奏更快,智识水平更高,另一方面,又选择回归古早相亲,期待通过相亲,寻觅一段爱情冲动与理性审慎交织的亲密关系。 本期节目的嘉宾邀请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老师,另外两位嘉宾是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相亲的当事人,一位是媒体英文编辑@木木,一位是出版社图书编辑@海舟。那么,当我们坐下来开始讲述相亲时,我们在讲述什么? 当然不止相亲本身。我们选择相亲,进入广大的相亲市场,抛出自己的择偶偏好,也期待能达到钟意对象的种种要求,这些都直指婚姻本质——浪漫爱情与物质基础的结合体。我们也从父母辈的家庭模式出发,继而谈到对一个足够包容的婚恋友好型社会的期待。个人经验和社会理论交织,一起呈现婚恋种种话题之后的再思考。 在讲述的最后,我们发现相亲背后所表达的,既有渴望缔结亲密关系的人类本质,也有顺利嵌入社会框架的存在需求。 或许,重要的并非是相亲、婚恋,而是探究我们真正的内心需求,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嘉宾】 於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木木,知名媒体英文编辑 海舟,出版社图书编辑 【主播】 吴筱慧,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时间轴】 2:23 更多的年轻人回归到传统的相亲局,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3:34 选择相亲,是选择节省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 7:43 家庭小型化带来的趋势:年轻人不是变得更保守,而是对婚姻更谨慎 16:02 各种相亲局现象体现的,是择偶偏好差异 23:06沉浮相亲市场:能否接受市场所带来的标签化? 28:28 走入婚姻:追求浪漫爱情还是理性条件,抑或两者都有? 39:36 到底什么是婚恋友好型社会,跟过去相比,更友好了吗? 43:09 不婚不育保平安? 51:38 在婚恋压力之下,我们能够做的还有,保持与父母的沟通,拓宽自己的社交网络 【音乐】 中山真斗 - どれだけ希望を持ったのか (怀有多少希望) 中川砂仁 - 星風

60分钟
2k+
2年前

Vol.16 谷爱凌背后,美式教育“内卷”?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成为了瞩目的焦点。她不仅是连夺三枚奖牌的明星选手,更是精通钢琴、马术,以近满分的SAT成绩被斯坦福录取的“超级学生”。有人惊叹她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事实上,在美国名校的学生中,不乏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如哈佛的林书豪;美国各行各业的领袖,包括数位美国总统,在名校就读期间往往也是备受瞩目的运动健将。 本期“涟漪效应”播客,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对美国高等教育有着切身体验和深入观察的嘉宾,共同讨论美国的精英教育为何如此青睐体育?在“谷式”十项全能的“超级学生”们背后,存在着怎样的美式教育竞争?我们希望对美国教育现象的探讨,能够成为返视中国教育现状的他者之鉴。 【嘉宾】 廖元辛,毕业于北京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前财新记者,非虚构文学《新留学青年》一书作者。 薛雍乐,毕业于美国乔治城大学和耶鲁大学,澎湃新闻旗下英文新媒体第六声编辑。 【主播】 格温,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04:25 美国的精英教育为何如此青睐体育? 10:28 体育超出比赛,是社交概念; 14:15 美国教育中的 “内卷”? 26:40 出身贫困的美国孩子为何与名校越来越远? 33:56 减负缓解了“内卷”吗? 48:55教育是否主要转化成女性,尤其是母职的重负? 51:33中美精英教育的学历转化有何差异? 59:46 是否存在一种理想的教育?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朱鑫媛 运营|吴佳颖

64分钟
2k+
3年前

Vol.14 又一个“顶流”塌房了?玲娜贝儿破圈之后

星空蓝的大眼睛、又大又蓬松的狐狸尾巴、傲娇又可爱的小动作……今天的主题,是关于这只最近非常红火的小狐狸——玲娜贝儿。它是由上海迪士尼乐园最新官宣的达菲家族新人物,9月29日首次亮相。在迪士尼的官方解释里,它是原有的IP小熊达菲在森林里迷路后偶遇的一个朋友。 在这个形象发布之后,它的热度碾压了其他一众的迪士尼IP:周边断货,粉丝排队七个小时买货,排队五个小时去跟它合照,甚至不惜高价去代购,一只原价只有219元的中号公仔,身价被炒到了将近十倍,依然是一个难求。 在网络空间中,玲娜贝儿也堪称“顶流女明星”,她的表情包、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得到广泛地传播,多个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在玲娜贝儿IP火爆的同时,迪士尼这种新的造星模式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白玫佳黛,和迪士尼爱好者献子,一起来聊聊这个没有故事的IP是如何被打造的,以及在它破圈过程中,迪士尼的商业力量和粉丝行为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嘉宾】 白玫佳黛,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长期从事粉丝经济研究; 献子,末流迪士尼爱好者; 【主播】 张玮,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02:58 “没有故事”的IP,并非迪士尼首创 13:21 “人设”与“塌房”:玲娜贝儿的造星路 26:21 如何看待粉丝对人设及内容的主动创造? 30:48 走红背后的商业推动 37:27 排队7小时,高价代购周边 ?玲娜贝儿与饥饿营销 45:54 表情包:新时代的哑剧,被驯化的解读 49:47 真实or虚拟?从玲娜贝儿看偶像消费的虚拟化 52:49 在“玲娜贝儿”当中,粉丝的主动权有多少真实性? 55:40 风险与可持续:玲娜贝儿模式的未来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玮 运营|张玮

59分钟
99+
3年前

Vol.13 我们和“漠河舞厅”的老板聊了聊,关于“张德全”、火灾和漠河城

一首《漠河舞厅》让中国最北端的小城漠河火了。 边陲小城、冰天雪地、璀璨极光,曾经是人们脑海中对漠河的勾画。而《漠河舞厅》将一段凄怆的爱情故事与一场惨烈的森林火灾带入大众视野。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林区燃起熊熊大火,烧过101万公顷森林。大火吞没了211条生命,让五万余人流离失所。 音乐人柳爽创作的歌曲《漠河舞厅》,讲述了一位在火灾中失去妻子的老人张德全(化名)的故事:妻子在世时,他们喜欢在旧仓库里跳舞,妻子罹难后,张德全没有再婚,他常去到漠河舞厅独自跳舞,怀念妻子。 漠河舞厅的老板李金宝也是大兴安岭的亲历者。34年前,他在大火前两个月来到漠河,亲眼目睹当时的漠河县被大火吞噬,只剩一片断壁残垣。火灾后,他逃离又重返,成为漠河城市重建队伍的一份子,经历了漠河的浴火重生与发展变迁。 2019年元旦,李金宝开了漠河舞厅,来跳舞的都是他的同龄人,舞厅对他们而言,是“老年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期节目,我们找到舞厅老板李金宝,和他聊了漠河舞厅与张德全,聊了五六火灾与漠河城,聊了火的记忆,聊了人的半生。 【嘉宾】 李金宝,漠河舞厅老板; 【主播】 朱莹,澎湃新闻记者; 赵志远,澎湃新闻记者; 【收听时间轴】 0:42 张德全,一位来舞厅独舞的老人 2:09 舞厅老板与舞蹈、舞厅,一代人的记忆与精神寄托 5:32 火灾前,第一次来漠河 6:45 火灾当日的记忆、恐惧与流离 13:24 寻找失散的姐夫,目睹烧焦的尸体、烧黑的活人 19:24 逃离漠河,缠绕不断的火灾梦魇 22:12 漠河城34年的变迁 24:06 火留下的印记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 李坤一 吴佳颖 运营| 张玮

27分钟
3k+
3年前

Vol.12 消费狂欢之后,“嫑买”会成为另一种风潮吗?

自2009年淘宝商城第一次推出“双11”以来,“双11”走过了12个年头,到今天已经俨然成为一个以购物、消费为主题的节日。随着“双十一”的日益火爆,“双十二”、“女神节”、“618”等以消费为主题的“节日”不断涌现,见证了一场又一场购物狂欢。 “买买买”的快乐几乎没顶的同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日渐趋于短暂和动荡。物不再是生命体验、生命记忆的承载,其中的意义被消解,更多地成为“快速消费”的证明和代谢物。 购物狂欢、消费欲望的另一面,是以“不买组”、“抠抠族”、“低消费主义者”、“反消费主义者”为代表的“逆行者”。在以“消费”为特征的现下,他们所秉持的是一种看上去有些格格不入的消费习惯。但相比于行为本身,更值得考究的或许是行为所对应的逻辑。 录制这期播客是在“双11”购物狂欢过去不久,播出它时,“双12”购物节已然迫近。在两波消费狂潮之间,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华东师范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姜宇辉老师、豆瓣小组“低消费研究所”的创建人小松悠,一起聊聊那些与“消费”相关的事——从“消费”到“消费主义”,这意味着什么?消费主义为什么是值得警惕的?当我们“反消费主义”时,我们又在反对些什么?“反消费主义”又有哪些可能的路径? 【嘉宾】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小松悠,豆瓣小组“低消费研究所”组长 【主播】 张玮,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常泽昱,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收听时间轴】 03:05 低消费者们的双十一“战况” 05:14 更理性还是更狂热?当下消费的新动向 09:40 消费是什么,当消费被加上“主义”,又会变成什么? 19:22 在消费社会,精神世界已不再是避风港 25:57 一个人能否看清符号消费的本质,或许取决于他是否“痛” 38:06 在消费主义的洪流中,我们要放弃抵抗吗? 42:59 作为掌控方式的消费与反消费:反思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55:04 抵抗消费注意的方法之一:重新占有物,用持续的积淀对抗易逝的快消费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玮 运营|张玮

61分钟
1k+
3年前

Vol.11 黄西:我发誓这辈子再不去另一个文化里

“恭喜黄西获得了四盏灯,晋级!” 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舞台上,黄西按规则应该走向晋级区,却意外地冲着相反的方向转身。急得李诞大喊,“你去哪儿?” 黄西后来选择了退赛。“这确实是属于年轻演员的舞台”,51岁的黄西向我们谈起那次节目时说,脱口秀是一个马拉松比赛,要有一个长期的打算。 19年前,生化博士黄西在美国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研究癌症,“干的活最多,但总不被认可”,在职场的苦闷中,他遇到了脱口秀。那时,他白天上班,晚上去俱乐部讲段子,在漫雪纷飞的马路边卖力地邀请观众,争取一次上台机会。 39岁,他成为第一位登上《大卫·莱特曼秀》的亚洲人,也是首个在白宫表演脱口秀的亚洲人,在那里吃到了这辈子“最难吃的一顿牛排”。 当黄西在2013年回国时,中国的脱口秀市场几乎还是处女地,可能没有人会预料到几年后它会如此受欢迎。 在滚滚的脱口秀潮流中,黄西坦诚,他目前稍显平淡,也会感到些许危机,但回过头想,平淡也未必是坏事。他在这个舞台上已经说了19年,他知道自己要去往哪里。 这期播客,我们与黄西聊了许多,关于他在美国的生活,关于脱口秀,关于他自己。 【嘉宾】 黄西,脱口秀演员。 【主播】 刘昱秀,澎湃新闻记者。 【收听时间轴】 00:44 好汉不提当年勇,但大家都挺喜欢这种风格的 05:35 有了名气,最大的标志是总有人在网上骂你 12:21 你要是一点儿冷遇没有,说明你没有尝试新的东西 21:56 河口公社走出来的小镇青年 23:53 我一直有远大志向,但可能干的事儿都很小 29:39 我发誓我这辈子再也不去另外一个文化里 32:56 30秒之后全靠段子,因为笑是装不出来的 41:16 我不是一个完全冒险的人 49:02 根据大数据分析,我不会成为脱口秀演员 《涟漪效应》是一档热点话题播客,由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新闻背后的故事,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打开可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音频编辑|张迪青、钱俣颢 运营|马庆隆

63分钟
1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