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3张怡微×于是:把月经聊成段子才是正经事!

近几年,卫生巾从曾经的“隐秘必需品”逐渐走向公共讨论的焦点:从电影《好东西》里对月经的讨论到女性脱口秀演员小鹿、菜菜在舞台上大方谈论月经困境……月经羞耻的观念正慢慢被打破。当我们回望历史,这一转变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身体与社会的百年博弈。 日本历史社会学家田中光女士在《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中这样写过:“在讲述女性的历史时,‘女性卫生用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张怡微和于是两位老师,围绕《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一书,一起聊聊月经羞耻的文化根源来自哪里?卫生巾发展对女性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以及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月经观? 文字稿已上线⬇️ 张怡微×于是:从阁楼到马拉松,女性如何跑赢月经叙事 【本期嘉宾】 张怡微 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于是 文学翻译家、作家。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 【收听指南】 03:15“每个国家的女性都应该有一本这样的社会史” 05:10 我们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 09:36 月经的“母系”传承 12:42 月经羞耻是怎么被构建出来的? 14:16 “卫生巾这个行业真是不卷” 15:52 从《破·地狱》里的月经禁忌说起 17:01 为什么卫生巾广告要用蓝色液体来模拟经血? 19:09 Menstrala——“艺术让人想起缺席之物” 22:33 消费社会中成为商品的女性卫生用品 24:16 “我更关心的还是我们的教科书应该怎么写” 25:39 从工业革命下的工厂女工到奥运会上的女性运动员 27:59 卫生巾的发明使得女性更有效率地被剥削了吗? 31:54 “月经不仅仅是一个女性事件” 34:18 卫生巾与女性贫困 37:31 带来不洁羞耻的不是月经本身,而是不卫生的产品体验 38:27 “女性应该有那样的一种挑衅的姿态” 43:38 不露声色的女性友谊 49:24 月经的各种“名字” 51:50 “越了解,越不羞耻” 54:53 菜菜的“经费”梗真的很了不起 57:59 不同历史时期的月经与不同生命阶段的月经 1:00:43 用文学与艺术的力量去言说月经 1:04:02 科幻小说要怎么解决女性的月经问题? 1:05:57 简·爱、蜘蛛精、花木兰和夏娃,她们来月经吗? 1:08:51“月经不是一种惩罚,它就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 1:11:30 月经打破了女性身体的结界 1:15:37 每一位女性都有属于自己的最好状态 【本期配乐】 Keira Knightley / Hailee Steinfeld - 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 龙宽 - 这里怎么有这么多奇怪的人 【本期书目】 田中光《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 于是《避孕》 陈冲《猫鱼》 乌戈·韦尔塔·马林《脸庞,锋芒》 普林尼《自然史》 波伏瓦《第二性》 艾莉丝‧迪艾波《月经不平等》 J.M.库切《青春》 斯蒂芬·金《魔女嘉丽》 托卡尔丘克《云游》 帕特里克·拉登·基夫《疼痛帝国》 褚人获《隋唐演义》 电影《好东西》 美剧《大西洋帝国》 电影《天浴》 电影《破·地狱》 播客《当个事儿》 美剧《欲望都市》 日漫《工作细胞》 电影《头脑特工队》

81分钟
2k+
1个月前

Vol.52 “王家卫们”的花样年华:香港的上海旧梦与城市变迁

时隔25年,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在内地重映,本期节目,我们将从电影中的角色“苏丽珍”聊起,挖掘我们在“王家卫宇宙”中看到的那个老香港,以及其中的“上海旧梦”。通过聊天,我们试图勾勒 1930 年代至今,香港与上海两座城市间人的流动、文化的流通,以及在历史、创作和日常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沪港文化带——在彼此观看中生成的“沪港双城记”。我们试图让上海成为一面镜子,切近一个不一样的香港。 从浪子歌女到“黄飞鸿系列”的影视形象变迁背后,折射的是香港怎样的社会文化的变迁?纵观近年的香港电影,从《九龙城寨》《年少日记》《但愿人长久》 《破地狱》到《花样年华》,一种更新的关于香港的城市表达正在形成,这背后映照出的又是当代香港人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呢? 文字稿详见: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248327 【本期主播】 柳逸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播客主播 【本期嘉宾】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人。出版有《迷你》《意思意思》《上海胶囊》等。译有伍迪·艾伦《毫无意义》、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冬日笔记》等。btr目前有两档个人播客:《上海胶囊》《encounter》,欢迎关注。 【收听指南】 00:03:20 从阿飞正传、花样年华到2046:有一种执念叫“苏丽珍” 00:11:30 王家卫的宇宙里,有整个20世纪的华人离散史 00:14:37 大批上海知识分子南下:50年代的香港经历了一个“上海化”的过程 00:15:30 《花样年华》的暧昧是时代性的:旗袍既是一种凸显,也是一种禁锢 00:17:53 “电饭煲”的隐喻:女性的时代正要来临? 00:28:31 《上海滩》与90年代港风浪潮:上海通过香港来观看自身 00:34:32 张爱玲对殖民地时期的香港的反思:“如要停车,乃可在此” 00:37:29 1930s-1940s,上海左翼电影人拯救香港电影? 00:41:08 香港把自身的焦虑题记在一个老上海身上 00:41:53 从浪子歌女到黄飞鸿:香港经典影视形象变迁背后的时代更迭 00:46:50 在香港旧货市场,我看到一座历史风物的博物馆 00:51:54 礼拜天的中环,上千名“菲佣”在此聚会 00:54:34 “三不管”地区“九龙城寨” :黑暗与友善共存的赛博朋克世界 00:55:32 从《但愿人长久》到《破地狱》:老香港的Last Dance与女性视野下新香港的生成 【本期配乐】 Always in My Heart - Los Índios Tabajaras

67分钟
2k+
2个月前

Vol.51 “老”的真相:谁来照护我的父母?我又该如何老去?

“北大教授24小时照护失能母亲”、“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的‘夹心’困局”、“中年之困:谁为我的父母养老?我又该如何老去?”......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关于养老的困局受到关注。 2022年第八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正式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衰老过程中,照护者与被照护者的慌乱与焦灼,终将是我们都要面对的困境。在社会想象和国家政策中,子女总是被期望成为父母养老的主力军,但实际上,社会和人口趋势已逐渐导致家庭照护、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跨越家庭的边界,万千老者及其照护者们伸出触角,企图寻觅一张可以托举他们的安全网。这场“银发海啸”中,我们的社会如何托举住这些疲乏的家庭? 认识老病死苦的生命伦理与合宜的应对之道,应该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当自我不再被世界观看和需要,当独立、自助的生活逐渐分崩离析,除了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衰老不仅是意义的消除,更是意义的根源。”本期节目,我们想从家庭照护的困局聊起,聊一聊我们在陪伴和目送他人老去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 文字稿详情: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934431 【本期阵容】 潘江雪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上海市政协委员。“金色梦想家”公益项目发起人,意在从身体、心理、社会参与等不同维度服务乐龄群体。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照护者说”、“家庭照护为什么这样难”系列文章作者 林柳逸(主播)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涟漪效应》主播 【收听指南】 00:07:39 无人不在照护的链条之中,它与人类传承的链条息息相关 00:09:33 照护帕金森病的父亲,让我重新思考人生下半场 00:15:14 照护中的性别:配偶、儿媳、中年女儿是家庭照护者的绝大多数? 00:20:06 既然有托儿所,为什么不能有托老所? 00:27:45 作为隐喻的“阿尔茨海默”:前数据时代的记忆消亡,也是一种社会损失 00:31:50 抑郁、焦虑的西西弗斯?照护者在承受着什么? 00:35:15 陪伴你所爱的人踏上最终的旅程,是一种恩赐 00:37:35 中国“9073”养老格局:家庭养老为何难以取代? 00:39:38 新加坡的临终老人在轮椅上荡秋千 00:44:34 孤独是老人的慢性毒药,熟悉度因而重要 00:50:23 让社区成为家的延伸 00:52:39 衰老是在自我中发现“非我”的惊悚 00:55:57 尊严来自掌控,掌控到最终是死亡 00:59:30 照护中的镜像关系:直面死亡令我们的人格逐渐健全 01:11:47 临死前,我想办一个“生前告别会” 01:13:08 东亚各国养老案例,及我们对社区养老的想象 【本期音乐】 我正在忘了你——寸铁 【提到的书】 刘绍华《病非如此》 让·埃默里《变老的哲学》 上野千鹤子《一个人最后的旅程》

84分钟
4k+
3个月前

Vol.45一个精神病人如何重建社会生活?

在我国,登记在册需要随访的精神病人,将近700万之多。 他们在哪?媒体报道伤人案常见的当事人,闹市区街头目光呆滞、衣着凌乱之人,还是久居家庭需要照顾的病人?他们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精神世界,处在社会结构中的弱势地位。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他们视而不见,避之不及,甚至存在污名与误解。 他们为什么不愿走出家门,为什么会感到恐惧呢?我们又如何与精神障碍患者建立联结,并理解他们的需求呢?精神病人的照护者,在现实中又面临着怎样的照护困境呢? 10月底,澎湃新闻刊发了系列报道《房间里的精神病人》,在这组报道当中,记者走进三个正在照顾精神病人的家庭,呈现了他们目前的照护困境,继而探讨医疗和社工系统如何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精神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与本次报道的记者一起分享他们与患者打交道的亲身经历和深刻见解。讨论精神障碍患者面临的治疗挑战、社会偏见及家庭照顾的困境,并进一步探讨我们应该如何为这些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关怀。 【本期嘉宾】 张英诚 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医生 二坤 上海市心声公益的秘书长,精神健康社工和心理治疗师。 【本期主播】 葛明宁 澎湃人物记者 【本期制作】 农岚淳 帮帮 【收听指南】 04:38 精神障碍患者为何不愿意出门? 13:19 精神障碍患者恐惧感的来源 15:46如何了解他们的需求? 19:26家属在面对精神障碍患者时的压力和无力感 27:18 精神障碍患者对治疗的依恋 33:01 是否存在模范病人? 45:51他们不愿讲述创伤时,治疗师如何进行创伤干预? 52:19与精神障碍患者的日常交流 55:15精神障碍患者是否都有过人之处? 58:05照顾者的英雄叙事和真实生活 01:05:16 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与艺术表达 01:06:18 无法忽视的结构性问题 01:06:30怎样理解精神障碍患者的语言和处境? 【本期音乐】 This Is Going To Hurt - Jarvis Cocker Bring Me Little Water, Silvy - Moira Smiley

69分钟
1k+
3个月前

Vol.44爆款老年短剧里,藏着老人的欲望与哀愁

中老年微短剧的爆火,让业内人士直呼“夕阳产业就是朝阳产业”。它因为跌宕起伏、不断反转的剧情,硬控了老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也衍生出各种付费套路,因此被诟病“掏空了爸妈的钱包”,劳神伤财。 奇妙的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按摩。市场的主动选择,也是一种底层需求的激活。爆款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团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了“造梦”这个词。在他们看来,让中老年人成为绝对主角的短剧是国产剧的补充,所呈现的内容是老年人长期“被遮蔽的痛点”。 老年人长期“被遮蔽的痛点”是什么?本期播客,我们将与两位长期从事老年群体文艺创作的嘉宾,聊聊老年短剧后爆火背后的市场逻辑与情感洞察。老年人独立却隔绝的小小世界,藏在他们收到的每一封信件里—— “编辑同志,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个好消息。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我养的一盆花,它终于开花了。” 本期参与 |嘉宾| 丁烨,《上海老年报》新闻采编部主任 孔曦,作家 上海市作协会员 影视评论员 老年写作编辑 |主播|文案|制作| 笛子,涟漪效应特约主播 收听指南 02:36 短剧最爱做的“极致反差”,在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小说中早有呈现 05:05 老年人通过短剧,从现实生活中短暂抽离 11:53 老年编辑部里的“粉丝来信” 15:41 富裕且孤独的老人,最容易成为民警“反诈”宣传目标 18:30 老父亲提取公积金买理疗仪,买的也是一种情绪价值 21:18 “假靳东”案背后,被生活琐碎压垮的老人 28:15 退休后的老人,如何寻找自身新的价值与情感寄托 35:56 《出走的决心》与渴望“出走”的老人 39:41 92岁的父亲,比生病更绝望的是“病耻感” 50:57 一个农村老人的“父亲节”日记 53:29 银发经济:回忆录与遗物整理 本期配乐 瑞鸣音乐-叶塞尼亚 菅野洋子-Back in the moment GONTITI-朝

55分钟
1k+
4个月前

Vol.43当总监们加入最拥挤的“离职博主”赛道

“30岁的时候,是我一生最苍老的时刻。” “我今年36岁了,出来创业觉得我好年轻,人家叫我年轻人啊。” 这一期是我们涟漪时刻的更新。最初的最初,我们想聊一聊大厂裸辞后的自由职业者,却在采访过程中惊讶发现,越来越多人倾向于定义自己为“一人公司”。 不同于美国社会学家卡丽·莱恩在《一人公司》中给出的一层定义,“裁员、失业、破产无可避免,高科技从业者发明了一种叫’一人公司’的理念以自洽。”他们这样看待“一人公司”——职场人离开“轨道”奔向“旷野”之后,选择的“第三条路”,即自我修建轨道,完全剥离组织实现个体职业发展的规划与运行。 它区别于表面意义上的公司注册,也不同于“零工经济”。它是以标准化、公司化的模式经营个体业务,逐渐建构起周围人对个体的品牌化认知。从业者坚信,在新个体经济时代,释放个人商业价值,会成为未来更多人主动做出的职业选择。 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在《人的自我寻求》中写到,“当一个人确定自己方向的习惯方式受到了威胁,而且当一个人周围没有其他人时,那他就会被掷回到内部资源的内在力量中,而这正是现代人已经忽略加以发展的东西。” 本期播客,我们将与两位裸辞一年多的“失业者”聊聊奔向旷野后,徒手修建轨道的经历与心境。生死至暗时刻,与个人意义感的亡失,反而牵引他们走向一条隐秘而神奇的探寻内在力量的道路。 本期参与 |嘉宾| 朱静蔚,15年+出版人,现为文化企业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客座教师,徐汇区首届“自由职业者成长营”分享嘉宾 严柳晴,澎湃·镜相非虚构作者,前娱乐大厂市场调研总监,现独立运营“一人公司” |主播|文案|制作| 笛子,涟漪效应特约主播,前媒体与公关从业者 收听指南 05:32 裸辞,在直面生死问题的时刻 09:56 做了十年商业分析师后,开始迷茫写报告的意义 11:57 “一人公司”和几十年前的木工“个体户”有何不同 16:45 是副业,是自由职业者?还是“一人公司”? 20:19 十年后再创业,不再有玻璃心 25:09 替大家出来看看,不小心活成了周围人的生活观察样本 31:35 裸辞一年,打开了三次猎聘 34:29 当被动生存变成主动生存 40:37 人才,有时像迷宫里的蚂蚁 48:31 在徐汇区自由职业者训练营的日子 49:18 找心流的感觉,而不只是商业交付 55:34 能评判你的只有你自己,和...你的客户 1:00:51 自由职业者和一人公司,未来会否成为更普遍的就业形态 1:08:25 想办法从身边赚到第一桶金 本期配乐 A Million Dreams(无数梦想)-The Piano Guys/BenjPasek/Justin Paul

72分钟
2k+
6个月前

Vol.42 “灾难疲惫”的我们:台风过境后,人类成长了吗?

本期节目,我们从史上最强台风“摩羯”聊起,聊一聊台风过境教会我们的那些事,聊一聊我们对救灾、灾后重建等问题的思考。 回顾这个多灾多难的夏天,从6月初进入汛期开始,不到两个月,我们就经历了20场编号洪水(其中,广东梅州水灾颇受关注),入秋以来,台风的威力也在各方面突破历史极值。在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之下,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与极端天气相伴而来的气象灾难,将越来越常态化。 一边,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艰巨,另一边,我们的力量似乎越来越疲软,注意力缺口、物资缺口等问题逐渐显现。大家似乎开始感到麻木、无力和疲惫,或是在扑面而来的灾害报道面前别过头去。甚至,有公益机构表示,今年洪灾期间他们的募款金额只有三位数。 灾难不是被战胜的,而是被反思的。在灾害常态化的今天,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种“救灾疲惫”的状态?人类真的做到“在灾难中成长”了吗?本期节目,我们想探讨,面对这一次集体性的时代性的危机,一个普通人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文字详情: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828042 【本期嘉宾】 郝南 公益组织卓明信援创始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服务分会副主任 刘浩南 澎湃新闻·温度计工作室记者 【本期主播】 林柳逸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0:06:58 越南正在经历的灾难,与21年河南暴雨类似 00:14:22 直击现场:暴雨中的“一分钟”可以改变什么? 00:18:39 我们深陷“救灾疲惫”?可能是伪概念 00:27:42 爱心救援反成添堵?你以为灾区需要的东西,其实根本不需要 00:28:22 认知误区:我们还在用响应地震的救灾模式去面对水灾? 00:30:19 洪灾救援最大难点:每个地区、每个时段,受灾情况都不一样 00:33:04 何以打破资源错配?信息!信息!信息! 00:35:54 同村不同命:大众舆论对救灾进度的直接影响 00:40:46 中国目前职业从事救灾的公益人,可能还不到100个 00:42:00 “想象”的怪圈:我们对具体灾害场景的认知是虚假的 00:45:27 信息援助如此重要,从业者居然没有工资? 00:58:44 切尔诺贝利周遭妇女至今仍深陷偏见,灾难后遗症远比我们想象的漫长 01:02:42 “灾害经济”?文昌在2014年威马逊台风之后,发展出了远超之前体量的经济体 【本期音乐】 街仔路雨落袂停——郑宜农

68分钟
12k+
7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