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畅销书《废物星球》的作者亚当·明特在处理母亲的遗物时,产生了想要了解二手物品是如何被回收利用的想法。当时全球二手交易蓬勃发展,但相关交易数据却少之又少。 由于数据的缺失,亚当·明特横跨五洲四洋,对全球知名回收公司与旧货市场进行了田野考察式的跟踪采访,他探寻二手商品的前世今生,用《二手世界》一书带全球读者进入了一个“二手世界”。 而今,中国的二手市场也在不断蓬勃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经济理性的回归,二手正逐渐成为更多人的消费选择。与此同时,二手文化的盛行,也反映出现代社会里,人们对物质、价值和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 那么,中国的二手市场是什么样子?什么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二手文化正在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环境与城市氛围?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永续旧物的店主武楷斯以及Goodone旧物仓的创办人杨函憬,一起聊聊他们对旧物的看法,他们眼中中国二手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二手文化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或许,进入“二手世界”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从此改变。 文字稿已上线⬇️ 在旧货市场,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长期主义」|涟漪效应 【本期嘉宾】 杨函憬 Goodone旧物仓创始人,旧物爱好者,从事旧物空间营造13年 武楷斯 永续旧物店主,旧物爱好者,可持续生活实践者,从事旧物回收10年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6:39 原来有那么多“破烂”藏在城市的角落啊! 11:43 武楷斯:旧物如何改变我的生活 13:06 从纽约到上海的“捡垃圾文化”——Stooping 16:14 在世界各地的旧货市场,用同一套话术砍价 18:29 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大规模的二手市场? 21:55 旧货市场没有消费主义? 27:40 来不及了,快给“旧物猎人”的眼睛上保险! 29:46 对旧货市场的商业循环模式探索 35:35 近几年在中国大家对二手物品的态度变化 42:13 省钱博主的长期主义:让一件物品的价值最大化 46:48 从冲动消费到感动消费:物为人用,方为良物 52:14 钢琴、漆画、信件、相簿——四个旧物故事 55:48 杨函憬:把旧物仓看成是城市记忆的博物馆 59:51 独家分享:二手世界一日体验路线 1:01:53 旧物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 1:03:55 (不要错过一个小彩蛋) 【本期配乐】 林生祥 - 面会菜The Last Meal Bob Dylan - Workingman's Blues #2 【本期书单】 亚当·明特《二手世界 : 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 亚当·明特《废物星球》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 王牧之 主编《四开02:中古、二手与永续》 郁达夫《故都的秋》
毕业季一向是租房旺季, 这个夏天, 又有一大批年轻人即将搬入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出租屋, 他们会在这个空间里完成自己新旧身份的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 也将基于此地, 向更广阔的城市空间进行探索。 在倡导生活美学的小红书上, 出租屋改造始终是大热的词条: “楼道破,关我屋里什么事?” 、 “爆改 30 ㎡老破小” 、 “妈妈以为我在上海出租屋过得很惨” ……大量 关于漂泊与租房的感受、 经验和段子被批量炮制出来, 形成一种独特的“ 出租屋文 学” 。 租房的生活意味着脆弱、 变动、 漂泊、 不占有, 也意味着一种轻盈的力量, 意味着变革与流动的可能性。 脱离大家庭在异乡独自生活, 在大都市的出租屋里, 有着属于成年人的“后青春期” 吗? 从千禧年初《蜗居》《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出租屋,到如今的“出租屋文学” , 出租屋这一特殊的空间所承载的意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为迁徙的世代, 今天的我们如何理解租房这件事? 通过讨论、 想象一种“租”的生活, 我们期待看见更多格外的活法。 【本期嘉宾】 夏周 出版编辑, 播客《席地而坐》 主播。 普照 出版编辑, 编辑有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 等。 【本期主播】 柳逸 澎湃新闻· 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8:38精致又悬浮:上海梧桐区生活图鉴 16:08疫情之后,我和社区的链接感更强了 20:08“妈妈以为我在老破小过得很惨”:出租屋文学在反抗什么? 26:55爱情地狱or友谊乌托邦?出租屋寄托了千禧年初的家庭想象 32:59萧红、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沪漂作家与黄金时代 42:15“东京8平米”如何可能?年轻人为何涌进酒店洗衣房? 48:42706社区、定海桥互助社......生活可以是一场实验吗? 53:00韩国的出租屋文学:“半地下”里的露馅人生 【本期福利】 欢迎在单集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选取一位听众送出图书盲盒一份! 【本期配乐】 591——郑宜农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通过主页公告加入“涟漪效应听友群”,解锁更多福利!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吗,雨后池塘边、水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晚上院子里、草丛间,一闪一闪的萤火虫……过去夏天随处可见的它们,为什么消失不见了?它们的集体退场是偶然吗? 其实,很多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悄然开始。在《大灭绝时代》一书中,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十三个历史上生物灭绝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第六次大灭绝的踪迹:它们并非像恐龙一样突然消失,而是一个一个物种慢慢地消失,甚至不经意间,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物种存在过,它可能就消失了。 我们都知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物种越丰富、越多样,我们的地球就越生机盎然。正值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何鑫老师以及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生态修复师郭陶然老师,一起聊聊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也是城市生活的刚需?假如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我们容得下多少荒野? 文字稿已经上线⬇️ 对话生态学者:如果地球重启,人类会被“格式化”吗?|涟漪效应 【本期嘉宾】 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科普作家。 郭陶然 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从事城市生态修复和乡土物种保育工作。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2:09 灭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06:3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原来跟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10:16 地球随时可以重启,可是人类呢? 14:10 当我们缺失和自然的联系,即为“自然缺失症” 17:52 大自然并非无所不能:一片荒地的演化过程 23:56 獐的上海漂流记:野生动物的韧性 28:43 消失的栖息地:龙舌草和无斑雨蛙还会回来吗? 35:43 我们怎么为野生动物留出更好的生存空间? 38:22 绿化≠生态,城市需要怎样的荒野? 40:30 城市里的白头鹎和乌鸫,为什么越来越多? 42:23 什么是好的城市生态?用"动物视角"重新营造城市 45:23 “生境花园”:动物们的城市“廊道” 49:14 在感知物候中观察自然有多有趣 54:07 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 【本期配乐】 巴赫 - 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乐章‧前奏曲 Jerry Reed - Talk About the Good Times
去年,电影《好东西》将situationship这个词再次带入大众视野,在更早的2023年,“situationship”(情境关系)也作为牛津词典年度候选词出现。它指的是盛行于当下年轻人之间的一种没有承诺、没有名分的亲密情感关系。 我们越来越恐惧做出承诺了吗?随着约会文化的普及,定义关系的词汇越来越细分,关系越来越流动和多元;与此同时,NPD、回避型人格、原生家庭创伤等等心理学名词、社科名词的介入,也使我们拥有更多解剖爱情的工具。关于爱的知识越来越多,爱的对象作为选项越来越多,但为何相爱却越来越难? 当保守的算计,遇上爆炸的算法,我们似乎迎来了独属于我们时代的爱情奇观。 Situationship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恋爱、性和婚姻三位一体的传统格局正在崩坏?怎样的时代语境造就了这种情感趋势?以及,数字时代的我们,如何穿过资本和平台的暴政,从“祛魅”和“下头”中突围,重拾对爱的信仰和渴望? 文字节选详见: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847224 【本期嘉宾】 余明锋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B站哲学普及up主@余明锋的哲学课 沈彬 澎湃新闻主笔 【本期主播】 柳逸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7:05 situationship:没有了承诺和仪式,爱情还剩下什么? 10:37 约会文化在中国来之不易:从I love my country到I love you 17:18 琼瑶与启蒙时代:大部分国人的爱情观还停留在五四时期 23:03 庄子鼓盆而歌:爱情自古不是必需品? 29:16 “我爱你”真正的意思是:我将永远爱你 32:46 对个体性的追求曾经催生了爱情,今天却扼杀了爱情 38:33 爱沦为了商品,且从打包销售的商品沦为了零售小商品 45:26 “婚姻、性、爱”三位一体的结构,其实存在时间很短暂 50:30 我们为何如此恐惧痛苦?爱就必须要痛吗? 01:01:48 过年回家怎么跟村里解释situationship? 01:04:01 当算计遇上算法:保守与激进并存的割裂感 【本期福利】🎁 欢迎前往单集评论区互动,我们将选取一位听众送出《爱的失序:现代社会的亲密关系》一本!感谢出版品牌野望对本节目的支持! 【本期配乐】 爱情限时批——杨乃文、伍佰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通过主页公告加入“涟漪效应听友群”,解锁更多福利!
近几年,从都市公园的“20分钟效应”到年轻人扎堆挖野菜,从自然摄影的热潮到观鸟群体的壮大,一种与自然重建连接的渴望正在悄然蔓延。当城市生活被效率和倦怠裹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目光投向天空与枝头,在鸟类的羽翼间想象远方,想象一个更大的世界。正如《观鸟的社会史》中写道:“鸟儿们总是在那里,无论我走到哪里,鸟都在提醒着我还有另一个世界,尽管有时与我们所在的世界有交集,但我们永远不能真正地理解那个世界。” 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我们的老朋友,译者、撰稿人何雨珈以及青年作家、夏宫打工人杜梨,两位也都是观鸟爱好者,一起聊聊在这个普遍倦怠的时代,她们是如何与自然发生新的连接,如何通过观鸟重新认识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及当人类中心主义逐渐消解,她们如何重拾生活热情与生命力。 文字稿已上线⬇️ 观鸟之后:放下人类中心主义,做万物中的“浓人”|涟漪效应 【本期嘉宾】 何雨珈 自由译者,撰稿人,爱荒野,爱观鸟 杜梨 青年作家、译者,夏宫打工人,爱观鸟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0:47 今年春天,我们在天台山第一次记录了白腹凤鹛 02:38 再见了,短耳鸮——观鸟带给我们的生命震撼 07:39 真正的自然观察与体验,远超人类共情力的想象 11:21 何雨珈:我的观鸟生涯有一个“王者开局” 15:40 杜梨:在漫天的雪景里看灰鹤,仿佛进入了远古的意境中 16:00 何雨珈:上帝把所有的颜色都给了鸟类 18:17 如何一眼认出“鸟佬” 20:39 聊一聊“七大观鸟之乐” 24:16 何雨珈:观鸟让我长出新的眼睛,重新发现我的城市 29:32 杜梨:我亲手带大了一只雨燕 36:24 “请你把他们当做是以鸟的形式存在的优秀生灵” 41:54 等待、失望和落空,也是观鸟的一部分 45:10 在观鸟时感知物候,既是乐趣,也是悲哀 48:19 在自然中找到对抗倦怠的一个“附近” 51:18 杜梨:我最近的一切好运都是鸟带来的 58:48 何雨珈:《观鸟大年》的幕后故事 01:05:24鸟类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巨大的感染力 【本期配乐】 Jeremy Fisher - Come Fly Away Eels - I Like Birds 【本期书单】 J.A.贝克《游隼》 斯坦尼斯瓦夫·乌宾斯基《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 斯蒂芬·莫斯《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 马克·欧柏马西克《观鸟大年》 乔纳生·威诺《鸟喙》 珍妮弗·阿克曼《鸟类的行为》 海伦·麦克唐纳《在黄昏起飞》 海伦·麦克唐纳《以鹰之名》 杜梨《漪》 杜梨《春祺夏安》 电影《观鸟大年》 纪录片《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
近几年,卫生巾从曾经的“隐秘必需品”逐渐走向公共讨论的焦点:从电影《好东西》里对月经的讨论到女性脱口秀演员小鹿、菜菜在舞台上大方谈论月经困境……月经羞耻的观念正慢慢被打破。当我们回望历史,这一转变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身体与社会的百年博弈。 日本历史社会学家田中光女士在《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中这样写过:“在讲述女性的历史时,‘女性卫生用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本期涟漪效应邀请了张怡微和于是两位老师,围绕《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一书,一起聊聊月经羞耻的文化根源来自哪里?卫生巾发展对女性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以及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月经观? 文字稿已上线⬇️ 张怡微×于是:从阁楼到马拉松,女性如何跑赢月经叙事 【本期嘉宾】 张怡微 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于是 文学翻译家、作家。 【本期主播】 吴筱慧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 【收听指南】 03:15“每个国家的女性都应该有一本这样的社会史” 05:10 我们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 09:36 月经的“母系”传承 12:42 月经羞耻是怎么被构建出来的? 14:16 “卫生巾这个行业真是不卷” 15:52 从《破·地狱》里的月经禁忌说起 17:01 为什么卫生巾广告要用蓝色液体来模拟经血? 19:09 Menstrala——“艺术让人想起缺席之物” 22:33 消费社会中成为商品的女性卫生用品 24:16 “我更关心的还是我们的教科书应该怎么写” 25:39 从工业革命下的工厂女工到奥运会上的女性运动员 27:59 卫生巾的发明使得女性更有效率地被剥削了吗? 31:54 “月经不仅仅是一个女性事件” 34:18 卫生巾与女性贫困 37:31 带来不洁羞耻的不是月经本身,而是不卫生的产品体验 38:27 “女性应该有那样的一种挑衅的姿态” 43:38 不露声色的女性友谊 49:24 月经的各种“名字” 51:50 “越了解,越不羞耻” 54:53 菜菜的“经费”梗真的很了不起 57:59 不同历史时期的月经与不同生命阶段的月经 1:00:43 用文学与艺术的力量去言说月经 1:04:02 科幻小说要怎么解决女性的月经问题? 1:05:57 简·爱、蜘蛛精、花木兰和夏娃,她们来月经吗? 1:08:51“月经不是一种惩罚,它就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 1:11:30 月经打破了女性身体的结界 1:15:37 每一位女性都有属于自己的最好状态 【本期配乐】 Keira Knightley / Hailee Steinfeld - 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 龙宽 - 这里怎么有这么多奇怪的人 【本期书目】 田中光《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 于是《避孕》 陈冲《猫鱼》 乌戈·韦尔塔·马林《脸庞,锋芒》 普林尼《自然史》 波伏瓦《第二性》 艾莉丝‧迪艾波《月经不平等》 J.M.库切《青春》 斯蒂芬·金《魔女嘉丽》 托卡尔丘克《云游》 帕特里克·拉登·基夫《疼痛帝国》 褚人获《隋唐演义》 电影《好东西》 美剧《大西洋帝国》 电影《天浴》 电影《破·地狱》 播客《当个事儿》 美剧《欲望都市》 日漫《工作细胞》 电影《头脑特工队》
时隔25年,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在内地重映,本期节目,我们将从电影中的角色“苏丽珍”聊起,挖掘我们在“王家卫宇宙”中看到的那个老香港,以及其中的“上海旧梦”。通过聊天,我们试图勾勒 1930 年代至今,香港与上海两座城市间人的流动、文化的流通,以及在历史、创作和日常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沪港文化带——在彼此观看中生成的“沪港双城记”。我们试图让上海成为一面镜子,切近一个不一样的香港。 从浪子歌女到“黄飞鸿系列”的影视形象变迁背后,折射的是香港怎样的社会文化的变迁?纵观近年的香港电影,从《九龙城寨》《年少日记》《但愿人长久》 《破地狱》到《花样年华》,一种更新的关于香港的城市表达正在形成,这背后映照出的又是当代香港人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呢? 文字稿详见: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248327 【本期主播】 柳逸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播客主播 【本期嘉宾】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人。出版有《迷你》《意思意思》《上海胶囊》等。译有伍迪·艾伦《毫无意义》、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冬日笔记》等。btr目前有两档个人播客:《上海胶囊》《encounter》,欢迎关注。 【收听指南】 00:03:20 从阿飞正传、花样年华到2046:有一种执念叫“苏丽珍” 00:11:30 王家卫的宇宙里,有整个20世纪的华人离散史 00:14:37 大批上海知识分子南下:50年代的香港经历了一个“上海化”的过程 00:15:30 《花样年华》的暧昧是时代性的:旗袍既是一种凸显,也是一种禁锢 00:17:53 “电饭煲”的隐喻:女性的时代正要来临? 00:28:31 《上海滩》与90年代港风浪潮:上海通过香港来观看自身 00:34:32 张爱玲对殖民地时期的香港的反思:“如要停车,乃可在此” 00:37:29 1930s-1940s,上海左翼电影人拯救香港电影? 00:41:08 香港把自身的焦虑题记在一个老上海身上 00:41:53 从浪子歌女到黄飞鸿:香港经典影视形象变迁背后的时代更迭 00:46:50 在香港旧货市场,我看到一座历史风物的博物馆 00:51:54 礼拜天的中环,上千名“菲佣”在此聚会 00:54:34 “三不管”地区“九龙城寨” :黑暗与友善共存的赛博朋克世界 00:55:32 从《但愿人长久》到《破地狱》:老香港的Last Dance与女性视野下新香港的生成 【本期配乐】 Always in My Heart - Los Índios Tabajaras
“北大教授24小时照护失能母亲”、“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的‘夹心’困局”、“中年之困:谁为我的父母养老?我又该如何老去?”......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关于养老的困局受到关注。 2022年第八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正式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衰老过程中,照护者与被照护者的慌乱与焦灼,终将是我们都要面对的困境。在社会想象和国家政策中,子女总是被期望成为父母养老的主力军,但实际上,社会和人口趋势已逐渐导致家庭照护、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跨越家庭的边界,万千老者及其照护者们伸出触角,企图寻觅一张可以托举他们的安全网。这场“银发海啸”中,我们的社会如何托举住这些疲乏的家庭? 认识老病死苦的生命伦理与合宜的应对之道,应该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当自我不再被世界观看和需要,当独立、自助的生活逐渐分崩离析,除了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衰老不仅是意义的消除,更是意义的根源。”本期节目,我们想从家庭照护的困局聊起,聊一聊我们在陪伴和目送他人老去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 文字稿详情: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934431 【本期阵容】 潘江雪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上海市政协委员。“金色梦想家”公益项目发起人,意在从身体、心理、社会参与等不同维度服务乐龄群体。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照护者说”、“家庭照护为什么这样难”系列文章作者 林柳逸(主播)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涟漪效应》主播 【收听指南】 00:07:39 无人不在照护的链条之中,它与人类传承的链条息息相关 00:09:33 照护帕金森病的父亲,让我重新思考人生下半场 00:15:14 照护中的性别:配偶、儿媳、中年女儿是家庭照护者的绝大多数? 00:20:06 既然有托儿所,为什么不能有托老所? 00:27:45 作为隐喻的“阿尔茨海默”:前数据时代的记忆消亡,也是一种社会损失 00:31:50 抑郁、焦虑的西西弗斯?照护者在承受着什么? 00:35:15 陪伴你所爱的人踏上最终的旅程,是一种恩赐 00:37:35 中国“9073”养老格局:家庭养老为何难以取代? 00:39:38 新加坡的临终老人在轮椅上荡秋千 00:44:34 孤独是老人的慢性毒药,熟悉度因而重要 00:50:23 让社区成为家的延伸 00:52:39 衰老是在自我中发现“非我”的惊悚 00:55:57 尊严来自掌控,掌控到最终是死亡 00:59:30 照护中的镜像关系:直面死亡令我们的人格逐渐健全 01:11:47 临死前,我想办一个“生前告别会” 01:13:08 东亚各国养老案例,及我们对社区养老的想象 【本期音乐】 我正在忘了你——寸铁 【提到的书】 刘绍华《病非如此》 让·埃默里《变老的哲学》 上野千鹤子《一个人最后的旅程》
2024年走到尾声。新旧交替之时,我们渴望停下脚步,打捞过往的故事和声音,于喧嚣中倾听和回望,带着沉淀后的眼睛面朝未来。 今日头条、澎湃新闻联合出品《当我们讨论2024时》年度演讲,演讲者有奥运冠军张雨霏、金像奖影后曾美慧孜、复旦教授梁永安、影评家毛尖、作家陈年喜、经济学家姚洋,与三百位观众一同进行一场精神的求索。正片视频已在今日头条、澎湃新闻app上线。 我们将在《涟漪效应》陆续刊发讲者音频实录,听听时间给他们答案。 本期文字稿已上线: 梁永安:在世界的万千变化中,获得自己的自由
2024年走到尾声。新旧交替之时,我们渴望停下脚步,打捞过往的故事和声音,于喧嚣中倾听和回望,带着沉淀后的眼睛面朝未来。 今日头条、澎湃新闻联合出品《当我们讨论2024时》年度演讲,演讲者有奥运冠军张雨霏、金像奖影后曾美慧孜、复旦教授梁永安、影评家毛尖、作家陈年喜、经济学家姚洋,与三百位观众一同进行一场精神的求索。正片视频已在今日头条、澎湃新闻app上线。 我们将在《涟漪效应》陆续刊发讲者音频实录,听听时间给他们答案。 本期文字稿已上线: 陈年喜:我是一个懒惰的人,写作不是我的专业和理想
2024年走到尾声。新旧交替之时,我们渴望停下脚步,打捞过往的故事和声音,于喧嚣中倾听和回望,带着沉淀后的眼睛面朝未来。 今日头条、澎湃新闻联合出品《当我们讨论2024时》年度演讲,演讲者有奥运冠军张雨霏、金像奖影后曾美慧孜、复旦教授梁永安、影评家毛尖、作家陈年喜、经济学家姚洋,与三百位观众一同进行一场精神的求索。正片视频已在今日头条、澎湃新闻app上线。 我们将在《涟漪效应》陆续刊发讲者音频实录,听听时间给他们答案。 本期文字稿已上线: 姚洋:“绩优主义”本是好事,但发挥到极致走向“老鼠赛跑”
2024年走到尾声。新旧交替之时,我们渴望停下脚步,打捞过往的故事和声音,于喧嚣中倾听和回望,带着沉淀后的眼睛面朝未来。 今日头条、澎湃新闻联合出品《当我们讨论2024时》年度演讲,演讲者有奥运冠军张雨霏、金像奖影后曾美慧孜、复旦教授梁永安、影评家毛尖、作家陈年喜、经济学家姚洋,与三百位观众一同进行一场精神的求索。正片视频已在今日头条、澎湃新闻app上线。 我们将在《涟漪效应》陆续刊发讲者音频实录,听听时间给他们答案。 本期文字稿已上线: 曾美慧孜:放空是非常重要的,皮筋拉紧可能就失去弹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