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聊天- 钰钰,九派智库主持人 小妮,花600万给潮玩买房的事件当事人 小妮在广州的“娃屋”。图/小妮的小红书 -聊了点啥- 一、聊聊labubu价格腰斩 02:45 labubu涨跌再正常不过。 03:28 不要想靠泡泡玛特赚钱,除非买股票了。 二、我是粉丝 04:23 潮玩圈分人群:黄牛、粉牛和粉丝 06:43 不倒卖、不炫耀、不社交,纯为设计花钱 09:33 特别想要一个东西,是一种执念吗? 小妮在广州的“娃屋”。图/小妮的小红书 三、是的,我买了套房 12:11 我买了套房,专门放我“甲醛超标”的潮玩。 12:46 潮玩被放进收纳箱,太可怜了! 14:59 房子就是我的次元壁,但不是我的“避难所” 16:21 老人买茶叶,小孩买乐高,我买盲盒,本质都是一样的。 18:08 量入为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爱好做到最极致。 19:17 暂时用来放娃娃,但房子还是我的资产啊! 18:20 关于“花600万给潮玩”的质疑 19:44 我花自己挣的钱,家长并没有什么好去质疑或限制的。 小妮在广州的“娃屋”。图/小妮的小红书 四、从狂喜、焦虑到自洽 24:43 拆盲盒也和人生一样,自己越想要的越不一定能得到。 28:59 盲盒越抽越多,重复款开始逐渐塞满书房。 31:08 处理闲置盲盒带来的麻烦已经超过了购买盲盒本身。 33:58 短暂的狂热后,我找到了自己和盲盒相处的方式。 小妮在广州的“娃屋”。图/小妮的小红书 五、我和你们有钱人“拼”了 20:35 灵魂之问:你的生活里到底还有什么烦恼? 21:37 人生,大的选择已经这么让人苦恼了,就不要在生活小事上继续苦恼了。 34:56 碎片化的心理知识科普,让现代人过度放大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39:16 30岁,是更有钱、更有选择的20岁。 40:03 对于消费主义,30岁的小妮想说..... -谁在工作!- 略略,九派智库制作人 佳熙,九派智库实习生 小黑,九派智库监制,背后的男人
-谁在聊天- 钰钰,九派新闻记者 孙哲,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社会学人》播客主理,宝藏老师! -聊了点啥- 03:07 当我真的有了一段时间,却好像不知道怎么支配 04:44 我们的时间线,被其他“已命名”的任务线吞没 07:04 我们习惯的活在一个个的罐头游戏里 08:09 上下班迟到1分钟,为什么这么重要? 08:43 金融就是时间的机器 10:12 从2001漫游太空聊时间如何产生 11:34 时间是社会构建的产物 14:13 一个人活得很久和永生,是两回事儿 14:54 永生,消解了时间,也消解了活的意义 17:46 研究数字游民,不上班真的自由了吗? 20:20 “命名”和“大厂词汇”是怎样把我们拉回他者时间里的? 22:45 经济学帝国主义,用经济理性解释所有 36:28 权力者都是“名”家 37:49 市场经济的账本都是物的账本,不记录人 23:17 终于闲下来,又开始卷副业了! 24:52 一个没有疼痛的大胖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诺。 27:49 让人工智能“有意识”,是对智能和效率的污染。 29:39 如果AI接管了我的工作,我就自由了吗? 30:12 我要建立一个赛博古典乐园 33:13 AI时代产能过剩,为什么我们还在仍然感觉“稀缺”? 38:36 为什么我们一闲下来,就会感受到压力和焦虑? 39:14 或许焦虑也没那么差 41:17 为什么我们喜欢“重生文”? 43:28 浅聊弗洛伊德和酷酷的阿德勒 48:29 爸妈催婚催生,反而是社会的“失范” 51:55 真正的教育是双向的,书本教育和世界“脱嵌”了 55:59 作为一个80后社会学家,我和梁文道一样有对00后的“自责” 58:50 我要去打破系统,新的社会时钟如何建立? 01:03:43 我没钱,也没太多爱好 01:05:15 传媒把社会学研究变成焦虑的源头,变成一种符号暴力 01:08:24 不走主流道路,我感觉不“安全” 01:19:51 时间,是一种幻觉吗? 01:12:03 孙老师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做学者! 01:15:13 26-32岁,我在巴黎“游荡” 01:18:03 我不是回到了“社会时钟”,我是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里。 -谁在加班- 略略,九派打工人,播客节目制作&运营 佳熙,总在加班的九派实习生 小黑,万恶但陪同加班的监制!
-谁在聊天- 钰钰,九派新闻记者 徐俪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聊了点啥- 一、长安,荔枝,诗 03:00 长安人爱写荔枝,却没几个吃过荔枝。 06:36 《长安的荔枝》里的运输路线,靠谱吗? 07:59 杨贵妃真的爱吃荔枝吗? 13:35 “编户齐民”,真的带给岭南人民文明了吗? 16:44 一骑红尘妃子笑,写这诗的时候杨贵妃已经死了100年了 27:06 文人写诗,像是古代版的“发朋友圈” 二、荔枝,想吃不敢吃 28:21 荔枝,焊在后世君主身上的一道无形枷锁。 29:06 宋代,士大夫爱用荔枝给君王提点建议。 30:32 南宋,被贬去“吃荔枝”的文人如何“找补”一下 37:47 怕被骂,怕人说,皇帝想吃口荔枝好难。 三、“红颜祸水”的锅,不是唐朝人扣的 45:03 吃荔枝吃到亡国,杨贵妃背不动这口锅 48:32 杨贵妃和唐玄宗,早期国民cp组 52:58 改嫁再婚,唐朝人这么“开放”吗? 55:46 唐朝女性干政,那咋了? 四、试试,像唐人一样生活 59:02 没空调,唐朝人怎么消暑 ? 01:06:23 磨不平的铜镜,早期的美颜相机 01:09:01 我为什么喜欢魏晋和唐朝? 01:11:05 读唐诗,感觉世间事“无不可为” 01:11:32 看魏晋,其实世间事可以“爱为不为” 01:12:45 现代人享受的都是“杨贵妃待遇” -谁在工作- 佳熙,九派实习生剪辑 略略,九派文稿编辑&制作 小黑,九派智库负责人&监制
简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的博士梁亦琨去年8月发布了一篇题为越界游戏与GPT的生死爱恋及其势能之思的论文,系统化的阐述了这几年他对人与AI互动的观察。 在他看来,如何与AI相处已经是一个越来越重要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和AI对话,随意的打断和反驳他的回答。长此以往是否也会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变得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但目前还没有在实验中被证实。本期你将听到梁翊坤和我们一起聊一聊人机关系,以及其中对人与AI双方带来的塑造与改变。 谁在聊天! 钰钰,九派新闻记者 梁亦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博士在读,人机之恋体验者 本期聊了点什么? 02:55 我和AI分手了,因为它永远不会和我吵架 10:52 现在的AI恋人,不再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13:45 23:53 如何养成一个AI恋人 16:27 越界,是使用者和AI模型厂商之间的博弈 19:00 指令冲突,AI会感到困惑吗? 32:41 从目的和需求看,和AI谈恋爱的人能分出好几类 40:14 我们为什么会期待AI更像人? 42:14 所谓的AI“像人”,其实是人类文化想象的一种理想状态。 47:08 厂商的期待:AI能够表达善意,但不能和人建立深度情感连接。 50:07 57:57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和replika(恋爱机器人)恋爱? 01:02:13 当我问AI,你能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我在说什么? 01:08:38 人机恋爱关系在变化,现实中人和人的恋爱也在改变 01:10:38 从《爱欲之死》聊聊,今天真的是一个“他者”消亡的社会吗? 01:12:53 聊聊爽文变迁,从“草根逆袭”到“金手指”和“重生”的叙事习惯 01:23:18 沉溺在人机之恋中的人,有什么改变吗? 01:24:45 沉浸在人机之恋中的机器,会产生意识吗? 谁在工作?! 略略,九派智库 节目制作&编辑 佳熙,九派智库 实习生小牛马 小黑,九派智库 负责人&节目监制
简介: 我们继续关注AI领域。如大家所知,deep seek普及半年后,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近期,腾讯新闻联合九派新闻、数说故事,发布AI浪潮下的职业真实图景,分析讨论AI对各个职业的影响。我们也关注到AI催生了新的赛道。比如 Dreamoo 梦境社交CEO、wteam 成员孙东来,一位00后,做了一款聚焦于梦境社交的软件。 我想很多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醒来脑子里还残留着昨晚的梦,可能在飞,可能在逃,明明记得很清楚,但很快就忘了。所以那些光怪陆离的梦到底意味着什么?孙东来不仅自己爱琢磨梦,还把这种琢磨做成了一款APP。他的AI怎么看懂我们这些乱七八糟的梦?AI解梦和所谓的大师解梦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位年轻的CEO他的职场环境又是怎样的? -谁在聊天- 钰钰,九派记者 孙东来,dreamoo创始人 -聊了点啥- 02:23 一句话概括“黑客松” 02:57 我是enfp+adhd,点子在天上飞 04:27 为什么要记录梦境? 07:03 梦本身是一个自然科学,但有各种解读方法 10:24 “记梦”、“控梦”,会影响心理健康吗? 13:10 我的APP是“赛博周公”,周公靠人脑,我靠AI 22:31 梦到前男友/前女友,恭喜你,要忘记ta了 24:09 dreamoo可以把你的梦境“画”出来 31:56 dreamoo解梦和deepseek解梦,有什么区别? 34:15 全球爱“记梦”的人,或许比你想的多 37:41 中科大工科研究生,我为什么不走得更“稳”? 44:31 如果你也觉得学校的“双创比赛”很无聊,试试黑客松 46:07 dreamoo目前拿到了多少投资? 47:57 作为创业者,01年我已经开始“年龄焦虑”了 51:27 去找找你心里那条“成长更快”的曲线 01:01:12 我们是成员x成员,不是老板x外包 01:08:23 dreamoo的日活 - 谁在加班- 略略,九派运营&编辑 佳熙,九派实习生 小黑,九派智库 负责人 腾讯新闻热问特别策划《DeepSeek半年之后》,邀请30+AI内行人讲述行业巨变,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查看更多00后CEO的回答。
-节目简介- 《浪浪山小妖怪》正在热映,豆瓣评分8.6分,上映12天,票房破7亿。电影讲述了浪浪山几个小妖怪假扮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英文片名是“nobody”,翻译成中文是无名之辈。 在电影中,很多观众在小妖怪上看见了自己,翻越浪浪山的勇气、暗夜独行的孤独,不断遭遇的挫折,也有很多让打工人又哭又笑的桥段,最终,主角团小猪妖等人战胜强大敌人,喊出“我想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 本期我们请到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於水,请他来和我们聊一聊《浪浪山小妖怪》创作背后的故事,创作原点、现代职场的荒诞如何巧妙地编织进一个妖怪寓言里,也分享了他对国漫发展的思考。 -谁在聊天- 李恺 九派新闻记者 於水 浪浪山小妖怪导演&编剧 -聊了点啥- 一、一些答疑 01:35 对票房成绩,真诚、忐忑、感激 02:18 “回到童年”,电影和上海美影厂风格的差别 03:23 可能做不到,但我们始终崇尚理想主义 04:34 我本人更像猩猩怪 06:38 艺术细节没有解读的标准答案 07:05 电影音效花了很多精力,希望给到观众更好的视听享受 二、一些回应 09:05 小猪妖,从社畜变小领导了,为什么这么改? 10:40 我们没有对西游记的改编,只是情节补写 12:31 片名是nobody,但内核依旧是英雄主义吗? 14:34 “打工人”是亲身感受还是观察提炼? 16:28 创作者必须是“敏感肌”人群 17:55 浪浪山不止是关于“打工人”的故事 19:35 怎么判断该不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26:24 四根毫毛,四个小妖怪会复活吗? 三、创作经验 20:54 动画的优势,在于形式多样和观众的高包容度 23:48 我和饺子导演没有见过面,创作者最大的沟通媒介是作品 25:06 周星驰老师、陈佩斯老师,所有文艺创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 -谁在打工- 略略 九派智库运营&长谈编辑 琬晴 实习生剪辑 小黑 九派智库监制&标题贡献
-节目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关注大厂人。我们知道互联网目前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有人离开,有人留守,留下的人继续卷,离开的人有的去创业,有的进入中厂,甚至一些传统企业。 我们今天关注到的这群人,就是那些去传统企业卷的大厂高管,他们把互联网的这一套生生的搬进了传统企业之中。于是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 本期我们邀请到一位传统企业的局中人,现在在北方某个县城的五星级酒店工作,而在这之前,他曾经在沿海从事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从互联网到县城,她在这里又遇到了从大厂来的高管。 我们一起聊聊当传统企业染上“大厂病”,会发生些什么。 -谁在聊天- 钰钰,九派新闻 记者 康提,从互联网公司回到县城,又遇到大厂高管的“打工人” -聊了点啥- 01:19 大厂来到县城的高管,一年离职了13个 04:48 从大厂来的高管,过的是天堂般的生活 43:33 大厂高管来之前,我们一天工作1h 47:23 老板为什么要高薪招聘大厂高管? 07:04 高管们做了些什么? 20:43 “县城职场,水浅蛤蟆多” 09:34 大厂病1:SOP,“采购一个马桶垫,要等半年” 13:19 大厂病2:周报月报,“厨师也要写周报” 27:15 大厂病3:如果996,“会一个人也招不到” 30:05 大厂病4:无尽复盘,“我们把复盘会开成杀头会” 37:20 大厂病5:贩卖概念,“在我们这是老板干的事” 50:51 大厂高管来了,打开了派系斗争 58:58 员工视角:“引入大厂高管,纯属没事找事,也管不到我” 01:08:13 大厂文化,为什么在县城推进不下去? 01:11:23 大部分高管的心态是捞一笔就走 01:17:26 从大厂回到县城,我也找不到“躺平”的生活了 -谁在打工- 略略,九派智库 节目编辑&运营 琬晴,九派智库 实习生 小黑,九派智库负责人
-节目简介- 本期我们关注一个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大学生。 前些日子我们和一个大学教授聊起“文科教育到底有没有用”的话题,这位教授谈到了他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现象,课堂上的学生普遍不爱发言,他给这代大学生贴了一个新标签,叫寂静的一代。 更有社交媒体上,出现了”现在的大学生不拍毕业照,不愿谈恋爱,大学室友也不再是挚友“的讨论,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本期我们邀请到两位00后大学生,一起聊聊现在的大学生活、社交与情感。 -谁在聊天- 主持人:肖畅,九派新闻资深评论员 小童&小莫:武汉某 985、211 高校大学生 -聊了点啥- 一、 被诟病的绩点制 01:39 北大取消绩点,但竞争仍然存在 07:25 从高中到大学,突然消失的目标感,被保研取代 10:39 00后大学生,最大的能力差是信息差 22:26 不是随大流“考公考研”,是时间不等人 19:57 茫然以及在茫然中建立目标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一环 24:14 对目标的茫然和内耗,不止在大学期间会有,工作十年也依旧会有 二、努力一定有回报吗? 25:55 竞争教育,让孩子丧失了培养“交往”能力的机会 26:57 00后的家长们,依然信奉“努力了会有成绩”,但同样难以避开信息爆炸带来的焦虑 三、那时候的关系,为什么能够那样简单? 37:12 80后上大学,为什么氛围如此轻松自由? 38:55 80后文科生,我们比的不是绩点,是谁读的书多 44:32 00后大学生,很少有人爱听学校安排的讲座了 49:09 80后大学生,大学就是一个“学术超市”,一种文化氛围 52:11 00后大学生,动辄几百人的大课,谁要主动发言啊! 55:19 80后大学生,天天希望上大课,这样可以和女生多接触 55:50 互联网更发达、同好更集中,为什么线下好像更寂静了? 57:16 互联网出现,有时候也会阻碍线下沟通 58:35 80后室友情,永久的101编外人员 01:00:32 00后室友情,一放假,就断联了 01:12:35 拍毕业照,真的不重要了吗? 01:14:59 “我一定要和我的好搭子合照” 三、现在大学生谈恋爱不“追”人了? 01:16:44 80后文科生,到了大二,我们班上所有女生都有了男朋友 01:19:45 00后找对象,“我不喜欢金融男的气质,理工男更好” 四、对未来的焦虑 01:22:36 00后就业观:我不是理想主义者,我是螺丝钉 01:30:49 00后心情:大雨将下又未下,闷热,让人难受 01:34:04 我们不是寂静的一代 -谁在上班- 略略 九派智库 运营&编辑 琬晴 九派实习生 剪辑 小黑 九派智库负责人&监制&标题贡献者
-本期简介- 近期,“反内卷”的话题引起热议,特别是经济领域,人们已经正视到了内卷的问题,但职场上的内卷,打工人似乎还在默默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呢?作为打工人的个体,靠着外卖、补贴、快递、电商,能不能“低成本”地活下来?我们有没有不卷的权利? 本期,欢迎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孙哲老师返场!和我们一起聊聊职场“反内卷”的话题,聊聊内卷的疑问与困惑,探索反卷、出圈的方法。 ps. 孙哲老师做客九派长谈的另一场单集:对不起,不上班的人生没有旷野 | 聊聊社会时钟,欢迎聆听! -谁在聊天- 钰钰 九派新闻记者 孙哲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副教授 播客《社会学人》主理人 -聊了点啥- 一、 你可能有的疑问 01:02 人有没有不内卷的权利? 01:09 大学,从无中生有想意义的地方变成了卷的温床。 05:21 工作了,体力上没有那么累,但我确实是卷得“心如死灰” 06:48 高等教育+高卷度=高收益,为什么大家还会觉得这无意义? 12:20 我给自己洗脑“这不卷”,我就真的感受不到痛苦了吗? 18:07 回到村落做一个labor,我就不会痛苦了吗? 01:02:55 人性是懒惰的、逃避内卷的吗? 01:23:11 “干一行恨一行”,兴趣不能当成工作吗? 01:15:25 都在聊“内卷”,我为什么这么关注“内卷”? 01:09:14 “东亚文化”,到底是个什么文化? 二、你可能有的困惑 10:29 人文教育是反对“匠”人,反对“器”的 13:54 在大多数人的意义系统里,没有退路和不卷的权利 24:20 诋毁自己的选择,实际上是在消解自己的主体性和自尊 17:01 “读书越多越痛苦”,但还要读书 21:33 “末位淘汰”,不是泊来的,是一种缝合、杂糅、不纯粹的坏 26:04 “我不会写诗、不会写小说、不会画画,创作离我太遥远了” 29:57 “不能接受我是最差的那个”就是考太多了 42:05 倒数第一退学了,我成了倒数第一 33:54 “技术员人生没有大厂该怎么办?” 56:01 爱情和亲情的价值,总在被过度结构化和放大 50:33 家长不再是“避风港”,但永远和孩子在同一艘“冲锋舟” 三、你可能需要的方法 35:10 把工作变成创作之后,其实也无法逃避焦虑和痛苦 30:43 尝试从寻求系统和“大他者”的承认中脱离 39:22 从他人带来的痛苦到静止的迷茫,再一头扎进新的痛苦 01:01:23 自己点亮地图,比直接看到这世界的全貌迷人得多 01:17:22 我们需要用流动的、真实的生命体验去冲淡符号化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 01:24:52 大胆从你的兴趣出发,找到那个可持续生活的空间。 -谁在打工- 略略,九派智库编辑&运营 琬晴,九派实习生剪辑 小黑,九派智库负责人&标题贡献
-简介- 最近,我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映,截至目前,该片票房已突破3000万,豆瓣开分8.6分,摘得2025年国产院线纪录电影评分TOP1。 影片的主要画面由神舟13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亲自拍摄完成。你能想象在太空里生活是什么样的体验吗?神舟13号的星际航行长达六个月,每天他们会经历16次日出和日落,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体验都在那里被彻底重构。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窗外是蓝星》的导演朱翌冉,聊聊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 就像航天员王亚平在影片开头说到的那样——“如果有一天,那个让你憧憬许久的一幕真的出现在眼前了,那就像我一样,盯住他看,用力记住他真实的样子,让他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也很想知道这部作品,究竟如何成为朱翌冉导演生命中的一部分。 -嘉宾- 钰钰 九派新闻记者 朱翌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 《窗外是蓝星》导演 -内容- 一、中国首部太空电影的故事 01:49 故事的起点:“我一定要做一个和空间站相关的故事” 08:29 给航天员培训摄影,我只有3个小时 18:53 我是文科生,但我要论证如何设计一台太空摄影机 21:12 “这么大三个相机包,如果变成物资,航天员的生活会多一份保障” 22:46 第一颗镜头,是天舟三号货运飞船试验队集体拍的 13:59 我对亚平说,这次我们想把你们拍成普通人 15:29 拍摄全过程,我也只能通过电视看到航天员 15:59 我和他们唯一的联系方式是“写邮件” 23:50 我觉得一切顺利,果不其然就出意外了 31:55 地面一开始说素材卡可能回不来,我真急了 31:00 拿到素材卡,我陷在焦虑、期待、兴奋的奇妙感里 二、一起研究在太空的生活细节 37:01 作品的使命是展现太空旅行 40:35 我觉得航天员在这部影片中,选择展现了柔软 44:33 对于一个母亲,执行任务需要离开孩子六个月 46:11 “我一直下意识地盯着两个安全系绳,生怕它断开,让我永远飘在宇宙里。” 52:42 在24小时内需要经历16次日出日落,和地球的联系一直重塑着太空的“一天” 52:16 其实中国航天员很少直接展现这样幽默温情的一面 01:04:54 站在太空的视角看,我们看得足够远 三、导演和航天员的思考 55:06 有关太空的电影,我们中国人有不一样的处理 56:13 中华民族永远是有延续的文化作为“根”的 01:01:07 为什么我们要选王亚平来参与旁白配音? 01:11:59 我们在不断地往太空深处走,就好像原始人再次离开洞穴 01:13:53 焦虑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尽量让事件“可控” 01:08:16 作品完成了,这是我个人生命旅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四、遗留彩蛋小问题 01:16:09 航天员回到地球,如何重新去适应地球?
-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对话演员余少群。 就在前不久,他参演的电影《戏台》上映,在其中,少群老师饰演了民国时期戏班中的名角凤小桐,一个在戏台上演绎虞姬芳华,在乱世中坚守戏曲初心的角色。 我和同事都特别喜欢这部电影,也特别喜欢少群老师在其中的演绎,于是给他发了采访邀约。 九派新闻是武汉的媒体,武汉也是少群老师的家乡,是他戏曲之路的起点。本期你将听到《戏台》中的凤老板,戏台上的余少群,一个戏曲演员如何与戏曲为伴的20年。 -嘉宾- 钰钰,九派新闻记者 余少群,戏曲&影视演员,《戏台》凤小桐扮演者 -正文- 一、《戏台》之后:我和凤小桐 01:13 《戏台》之后,我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01:55 当陈佩斯导演找上我演凤小桐 19:50 《戏台》是一个非常尊重戏曲、尊重传统的剧组 04:03 姜武、黄渤、杨浩宇,全剧都是好演员,与他们同台,我压力大到失眠 06:06 喜剧外壳下包裹的是悲剧内核 07:11 我本人最喜欢的一个角色设计 13:23 勒上头,我的角色感觉就来了 08:51 完成这场戏,我觉得可以睡个好觉了 10:47 “男旦”也只是凤小桐的职业属性 11:42 凤小桐是这个戏里面的“真”霸王 二、《戏台》之中:我和表演 12:27 表演是一门技术工作 16:03 “人戏合一”的时长,不能太长,会脱轨 19:04 “戏比天大”,不是教条的东西 17:40 演员要一专多能,而戏曲是我技能抽屉中的一个 22:27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去展现戏曲的美 22:59 戏曲是我的“回血”方式 三、戏台之上:我的戏曲故事 24:12 我为什么要学戏曲? 34:22 《梅兰芳》青年梅兰芳vs《戏台》凤小桐 29:17 陈伯华老师、梅葆玖老师,他们告诉我什么是“好东西” 32:10 优雅、从容的姿态,是戏曲演员的习惯和格调 36:32 演戏vs演戏曲,太不同了 四、戏台之外:不演戏的时候我也在生活 40:41 不上班的时候,我在干嘛? 44:51 中年男演员也有焦虑 39:12 我也很很很想尝试更多别的角色 -制作- 略略 编辑&运营 琬晴 剪辑 小黑 监制&标题贡献
-简介- 每年的10月,我们都会关注一个相当重头的国际奖项——诺贝尔奖。 今年的物理学奖再次颁给了量子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也许因为他们的研究门槛很高,这些科学家与大众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着某种鸿沟,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 本期节目我们和南方科技大学的马兆远教授一起来破一破这种神秘感,努力还原物理学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马教授18岁获得全国物理竞赛金牌,保送北大,是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博士,曾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做博士后。他很早前就写过文章,回忆过自己与诺奖得主们的交往。他说,诺奖得主没什么神秘的,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 -谁在聊天- 钰钰,九派长谈主持人 马兆远,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正文- 一、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你可能有的疑惑和澄清 01:00 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到底是啥? 03:08 物理学家、诺奖得主,生活是什么样的? 19:06 “拿诺奖”对物理学家来说是什么概念? 26:42 物理学家在一起,聊什么? 36:53 科学家只是我们的职业,8h外我有我自己无聊的兴趣爱好 41:17 科学家的共性是同事具备好奇心和科学共同体的道德 46:10 无法逾越的“天赋”,是叙事带来的错觉 二、那些年,我身边的科学怪人们 03:49 日常也是一块儿聊天瞎扯淡 04:10 物理学家交往的日常有点像生活大爆炸 04:52 听报告听睡着也能提问的科学“怪人” 08:46 爱吹牛爱“动手”、抓紧目标不放手的典型华人 11:29 天天拉着我聊道教的老先生 12:53 天天穿黑西服拎公文袋上班的一米九大高个 14:18 拿诺奖也“靠命”,有些不够幸运,但不代表不够有贡献 22:55 本科古典希腊文学,却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5:54 2025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影响因子“才”二十几 28:37 苏立文:我的历史学教授朋友,发掘了张大千 43:23 在英国的第一课,是牛津物理系图书管理员给我们上的 三、我离开物理十年了 35:34 我的音乐人朋友,李宗盛大哥 37:37 我30岁就是正教授,我能有啥同辈压力? 38:36 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43:02 我觉得我没有天赋,只有小聪明和走运,我拿不了诺奖 47:46 科学都是硬功夫,大聪明就是慢,就是日拱一卒 54:50 北大的老师说我把天赋浪费着玩,但我觉得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57:28 我积极地躺平,日拱一卒,拱完这一卒我就去培养自己无聊的兴趣了 本期播客,马兆远教授提到的“大神”: 1、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美国物理学家,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基思·伯内特,英国物理学会主席,威尔士物理学家和物理研究所所长,谢菲尔德大学前校长。 3、朱棣文,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4、罗杰·彭罗斯,英国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与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5、查尔斯·哈德·汤斯,美国物理学家,激光的发明者之一,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6、安东尼·莱格特,英国物理学家,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7、苏立文,汉学家、艺术史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西方学者之一、西方研究与批评中国现代美术史的权威。 -谁在加班- 剪辑,实习生欣怡 编辑&运营,略略 监制&标题贡献,小黑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