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典型回避者巴老师继续现身说法,剖析自身对情感交流的抵触、对“稳定”的执念,以及“若即若离”言行背后的逻辑。我们通过对回避型人格的深度探讨,聚焦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矛盾: 为何回避者抗拒深度交流? 他们如何理解“情绪价值”? 择偶观背后的“HR思维”:要合适,不要心动? 关键洞见: “回避型人格的感知力是受限而非缺失——像被封印的容器,只在安全时解锁。” “他们的爱是‘没有你也行’:爱情可弃,舒适难违。” 时间轴: 00:00:13 开场:回避型人格主题回归,嘉宾特殊性(愿自我剖析的回避者) 00:01:51 回避型核心定义:回避的是“关乎关系的深度交流”,非日常琐事 00:04:07 亲密关系场景模拟:当伴侣试图沟通矛盾时,回避者的自责与无能为力感 00:07:31 回避者视角:伴侣的倾诉=“对我提要求”,情绪表达=负担 00:11:09 交流错位:焦虑型“求帮助” vs 回避型“被指责” 00:13:47 DSM诊断标准补充: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负面评价敏感 00:15:12 争议点:回避型是否缺乏艺术感知力?(音乐/绘画的“香薰理论”) 00:18:17 回避者听歌逻辑:节奏>情感共鸣,“避免自我代入歌词” 00:24:59 关键类比:主持人对父母的回避行为≈回避者对世界的常态 00:32:16 回避者分手逻辑:“长痛不如短痛”是解题公式,无关情感浓度 00:37:59 行为进化论:回避者如何像“输入程序的机器人”习得社交技能 00:40:18 深聊的本质:回避者眼里的“信息交换” vs 常人眼里的“情感共振” 00:44:52 理想伴侣画像:心灵感应(!)、确定性、情绪稳定——“别让我猜” 00:53:01 回避型择偶真相:像HR招人,“合适性>吸引力”,怕心动引发失控 01:01:20 关系中的隐性PUA:回避者如何制造“单方情绪责任制” 01:17:22 择偶观大揭秘:可以放弃“最喜欢”,不能放弃“最安全” 01:25:38 回避者如何看待“成长”?“稳定活着>关系进化” 01:28:53 对现任的坦白:节目内容将成为关系的“预警说明书” 01:31:19 结语:当爱成为非必需品,人生会流向何处? 延伸思考 若回避者是“情感机器人”,谁编写了初始程序? 当稳定成为最高纲领,爱情是否注定工具化? 评论区探讨话题:破解回避型“感知力封印”的钥匙——过度紧张从何而来? 主播微博:@好谢翔 @露露蛇
本期邀请嘉宾@薛诗汉 做客,聊聊他的城府!
当“回避型人格”成为社交网络热词,我们真的理解标签背后的灵魂吗? 本期邀请资深回避者巴老师,与我们展开对话—— 从《逃避可耻但有用》的“机器人式恋爱”,到现实中的「我知道该道歉,但不知为何要道歉」;从“语言不可信”的执念,到用“简单化”对抗复杂情感的生存策略…… 我们试图解开这些谜题:为什么TA总在关键时刻沉默?贬低伴侣时,TA究竟在想什么?对回避者来说“信任”,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一场诊断,而是一次靠近—— 看见防御机制下的笨拙诚实,也看见被激怒者背后的心碎痕迹。 或许答案藏在这句话里: “他们用一生学习如何爱人,而我们用一生学习如何看懂他们的说明书。” 时间轴 00:02:11 为什么选择“回避型人格”而非“障碍”或“依恋”? 00:08:04 影视作品中的回避型人格原型 《逃避可耻但有用》《暖暖内含光》 争议点:未了解概念前,观众易误判为“直男癌” 00:18:20 巴老师自述:被标签后的自我接纳 “当女友说‘你就是回避型’时,我发现自己早已被定位” 关键心态:将特质“外在化”对抗,反而获得解脱感 00:25:22 回避型人格的亲密关系困境 “像与猫相处”“语言不可信” 00:35:43 核心特质深度剖析 机械化思维:用“不合适”简化一切关系矛盾 低感知力:音乐=背景音,往事=无意义流水账 羞耻感驱动:因能力落差(如情感处理)产生自卑性回避 无趣的真相:生活缺乏自我叙事加工,难提炼“故事性” 00:50:56 为什么改变如此困难? 巴老师:“我能做的最大努力是诚实——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好谢翔:回避者用“规则遵守”替代“自我创造”,导致僵固型思维 01:06:30回避者激发的“焦虑反应”未必是你的错 01:20:01 终极矛盾:既渴望被理解,又不相信理解可能 主播微博:@好谢翔 @露露蛇
本期聊“开放关系”,以及Q&A。有朋友与另一半开放关系,好奇这种情侣相处模式。是爱情吗?如何运行?会更令人快乐吗?等等~ 这期聊聊。 时间轴 00:00:25 聊聊开放关系 00:25:29 职场小团体 00:31:52 “爱自己”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