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2022 年毕业人数和考研人数均创新高有感而发。 聊聊三本书:《异类》、《被讨厌的勇气》和《成为黑马》。 在我看来,这三本书共同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逻辑链,当下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人才观,该怎样看待自己,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道路。 本期节目你会听到: 1. 2022年考研人数达462万,学历还能作为年轻人求职时的傍身之物吗? 2. 克里斯托弗·兰根VS. 罗伯特·奥本海默:两个天才为什么人生轨迹天差地别 3. 《被讨厌的勇气》:决定你生活方式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4. 《成为黑马》:如果一开始就想好了这辈子要做什么,那么你不太可能取得特别大的成功;反而是一开始走错了,后来才找到人生目标的人,更容易取得高水平的成就。 《异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63621/ 《被讨厌的勇气》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69699/ 《成为黑马》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49425/
运气究竟有多重要? 意大利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模拟了一个虚拟世界,设定了 1000 个有着不同天赋水平的人,拥有相同的初始资本,每隔 6 个月会遇到随机事件。在对这些人长达 40 年的职业生涯进行模拟后,科学家发现,模拟结果中的财富分配与在现实世界相似得可怕。20 个最成功的人占有了 44% 的财富,而将近一半的人拥有的财富还不如刚开始的时候。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人生早期的关键节点,好运气对于后续成功会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而且这种运气效应可以一直累加。 那如果开局没能遇到好运,是不是就该放弃呢?作家大卫·布鲁克斯说过一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 「如果你要计划将来,你就应该相信未来尽在你的掌控之中,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报 — 哪怕这只是一个幻觉,你也应该相信它,只有这样你才能全力以赴。但如果你已经取得成功,回顾往事的时候,你应该为此感到庆幸。但如果你已经取得成功,回顾往事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你的所得超出了你的应得,没有外界环境的支持,你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今天看了一场 Ted Talk,很有触动。演讲者 Ryan Holiday 是一位畅销书作家。 他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每当你对某件事说「是」时,你就是在对另一件事说「不」。疫情让他的工作彻底停摆,他才意识到,自己之前为了忙碌的工作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他说,每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受到影响时,那只是因为生活的其他部分受到了影响。同意那个咖啡会议的决定意味着放弃一个小时的阅读。决定参加这个 Zoom 电话意味着不要骑自行车去锻炼。熬夜看一集电视剧意味着对一个富有成效的早晨说不。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会从哪一个获得更多收益;从现在起 10 年、10 周甚至 10 天后,我们会记得哪件事? 为什么我们很难看到这一点?惯性和自我,让我们认为忙碌才是好的,我们相信忙碌会带我们走向最好的工作,但那是因为我们对长期成本视而不见。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无厘头问题,比如说,如果恐怖组织要求你必须杀死一个7岁的小女孩,不然就把一座城市所有人炸死,你会不会动手? 你可能会说,这其实就是电车难题的变形嘛,无聊。 但最近看的一篇文章,颠覆了我以往对电车难题的认知。事实上,电车难题的目的,不在于对比伦理价值观孰优孰劣。电车难题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质疑。 这个难题,通过把1条人命和5条人命放上天平两端,强迫所有人为爱情、亲情、偷窃等所有事物估价。 估价的方法就是,分别给天平两端的6个人赋予不同的品格,好人和坏人,老人和小孩,宠物和人类。让你选择在哪种情况下杀,哪种情况下不杀。你会发现,没有任何一种价值观能够自圆其说,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答案。它们全都错漏百出,自相矛盾。 这一层恰恰证明了,这个世界上没有自恰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石,但不存在完美的、科学的价值观本身。
推荐一本书,叫《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七十多岁的 Daniel Klein 老爷子翻出了五十多年前的摘抄本,那时候他刚刚决定要去哈佛攻读哲学专业。看着上面记录的种种哲理金句,他写下这本书,记录这些金句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和经过五十年人生历练之后的思考。 他是一位非常高产的哲学作家,写过二十多本书。我很喜欢他,因为我从 Klein 老爷子身上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不需要很有才华,也不需要 try too hard,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自己热爱的事物,再添加一点幽默。 老爷子特别喜欢在书里写段子,每次上台演讲一定要讲一个存在主义的笑话。 他曾经这样说过: 「笑话和哲学概念的结构与效果相差无几。两者激发我们思考的方式如出一辙。因为哲学概念和笑话同根同源:都是为了混淆我们对事物的感知,颠覆我们的世界,从而找出生命隐藏的真相,而这些真相时常会让人感到不快。哲学家所谓的洞见,对讲笑话的人来说就是包袱。」 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从伊壁鸠鲁一段话引发的思考。 伊壁鸠鲁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死亡时,我们已不存在了,所以死亡和我们毫无关系。」 伊壁鸠鲁主义坚信的原子论,是一种很诗意的理解生命的理论。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神和人的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英国粒子物理学家弗兰克·克罗斯:「你是由和地球一样古老的物质组成的,其中的三分之一年龄甚至和宇宙相当。不过,这是这些原子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并且认为它们就是你。」 也就是说,我们和地球同样古老,与天地同寿,自鸿蒙之始已经存在这天地间,一些原子按照特定的组合成为了我们(也就是「诞生」),之后我们体内原子的特定组合分解(也就是「死亡」)。 这些被拆开的原子永远不会意识到它们曾经是我们。但是,这些曾经组合在一起成为「我们」的原子即便天各一方,却仍会永远存在下去。 没有灵魂不朽,没有天堂地狱,也没有轮回转世。 我们从未出生,也从未死去,我们只是一群原子被抛到此时此地共同度过的一段旅程。
之前看了一本书,叫《我每天工作3小时》,作者是我很喜欢的导演押井守。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是如何摸鱼,结果讲的都是他的工作心得。 押井守介绍了一部电影,叫凤凰劫。一架飞机迫降沙漠,有的人想要徒步走到绿洲,有的人想待在原地,飞行员想把飞机修好。这时,一位德国乘客站出来说,他是飞机设计师,他能把飞机修好。大家听他这么说,就听从了他的意见。结果直到最后平安获救,大家才知道,这个人原来设计的是飞机模型。 押井守说,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做决定,总是奢望让其他人帮忙做决定。组织里一定要有这个人,能以最后“帮助组织成功生还”作为主题,并为了这个目标敢于拍板做各种决策。 你想,要是最后飞机没能修好,众人发现了德国人的真实身份,他肯定不会有好下场。押井守说,很多时候再怎么努力也会遇到失败,但真正重要的,是谁肯负起责任。只有那些肯负起责任的人,才是在这件事上真正有一决胜负过的人。
真正让成功人士成功的,不是 4 点起床,而是…… 今天想要和你分享的,是我过去半个月参加成功人士日程挑战的感受。 这里面包括我这半个月的切身体会,这个挑战带给我的一些新启发,以及我发现那些成功人士日程书籍隐藏的几个「陷阱」。 【Warning:本次录制出现了小幅度的喷麦,非常不好意思!】 本期内容: 1. 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成功人士的日程表是怎样的?它们的叙事方式是什么?传递出来了什么信息? 2. 陷阱一:早起陷阱。早起的人才配成功吗? 3. 陷阱二:时间自主陷阱。我们真的可以像成功人士一样自由把控自己的时间吗? 4. 陷阱三:金钱陷阱。年轻人不用金钱换时间,真的是因为我们不想吗? 5. 陷阱四:时间表陷阱。他们成功不是因为按照了这张时间表生活,而是明明拥有同样的时间,他们的产能远远高于普通人。
怎样解决内耗严重的问题,有一篇我觉得特别好的微博。 作者长期被内耗严重所困扰,最终她修炼出来一种心态。每当别人问她说你对某件事情某个人有什么样的感受时,她会说,我对这个人或者事没有感受。或者可以这么说,这个人对她来讲,就像布鲁塞尔的小于连雕像一样。 什么意思呢?布鲁塞尔的小于连雕像,客观上很重要,但主观上我们对它什么感觉也没有。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我们和它之间不产生任何联系。对它既不讨厌,也不喜欢。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和物,对我们来说就是遥远的小于连。「感受」是一种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动作,我们可以选择只对这个世界上很少的人或者事情打开「感受」的开关。而不是对发生在我们身边所有的人或失去都不得不做出被动的感受反应。 下次当你觉得自己内耗严重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原微博🔗:https://m.weibo.cn/1692188381/4647996304133240
最近,我们专访了几位有知有行的老朋友,请他们聊聊他们的双十一记忆,和自己的消费观。 为什么呢?带货直播是面向全网带货,不是面向你的。这就好比一个研究报告写出来,向全网推荐一家公司的股票,然后这家公司刚好落到你挑选股票的点上。这个概率是比较低的。 他平时做消费决策之前,会自己做研究。研究什么呢?他讲了一个故事。 陈嘉禾自己买机票会看航空公司,如果这个公司最近财务状况有问题,他就不买,因为担心可能会在安全方面上的投入不足。有一次去青岛,那个时间段没有他常坐的航空公司,就只有一家山东航空。他就去研究了一下,发现有个叫「山航 B」的股票,他就把它的财务报表下来看了看,现金流、利润都还可以,大股东是国航,他才比较安心地买了机票。 为什么不看直播带货,没有哪个主播,会给你分析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现金流如何,大股东是谁,创始人团队靠不靠谱。 像这样有意思的消费视角还有很多,陈嘉禾老师的这篇专访,值得你看看。 专访链接🔗 陈嘉禾:我对省钱这件事不是很愿意花时间,对花钱也不是很愿意花时间
今天,想和你分享一首诗,来自诗人许立志。 他曾经是一名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被誉为「打工诗人」,于2014年10月1日坠楼身亡,年仅24岁。 他还有很多很好的诗,非常有才气,今天回家路上看到半弯月亮,想起了他。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许立志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管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也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谱成一首 耻辱的诗
为什么说「利他」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看到一篇文章,很有启发。「利他」代表的,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你不再整天局限于“小我”这个范畴中,或者说,你从根本上直接摒弃了对自我感受舒适的追求。 本质上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出去,不再过度的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再时时刻刻从自己的舒适度出发去看问题,我们就能够不再那么的敏感和脆弱。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不可能被满足的。 你越是追求欲望的满足,越是会产生更多的空虚和更多的欲望;你越是追求感官和心理的舒适,就越是会感受到更多的不舒服和痛苦。人生有涯,而欲望无涯。放弃这个不可能实现的自我满足渠道,才是客观意义上的成长。也正因此,对于敏感和脆弱的人来说,继续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这种敏感通常不仅起不到帮助,反而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因为当你陷入一个无底洞的时候,从这个洞里出来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