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英国的王梆与我们有七个小时的时差,下午录制时,她窗帘外的白光完全遮不住。两盆大绿植,一左一右地立在她的椅子后面,再后面是打理整洁的书柜。她说自己习惯了清贫,在英国乡下住着,自己种菜,自己给便宜房子做装修维修。“不要因为我比较会操持家务,能够把那个房间弄得很漂亮,就觉得我已经岁月静好了”,国内频频传来坏消息的同时,英国的物价也持续攀升,“最糟糕的人管制着最坏的时代”,但在焦虑中,她从未忘记做一个行动者。 今年四月单读出版了王梆的新书《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书里她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异乡积极地参与制度建设和基层互助,记录了一种普通人建立政治生活的可能,展现了一个个体如何在全球化、老龄化和疫情泛滥的时代洪流里找到追问的支点。 这期「螺丝在拧紧」邀请到了王梆,来聊聊她对社会民间的观察从何处切入,以及作为“他者”怎样日复一日地与人相处。如果可能,我们也该做好一切准备,跟随她敏锐的观察力与真诚的共情,走到人群当中,在记录与思考之中找到每个普通公民参与民间生活的方式和本该享有的公共权利。 14:36“生活的肌理就是观念的呈现” 18:44 面对日常的不公,什么时候追问,什么时候暂停 35:21“和普通人打交道,需要慢火烹调的技术” ——比如和英国人谈论天气 40:03 适当地把自己清空,他人才有表达的余地 42:55 一个异乡人,如何在他乡参与基层政治 53:15 放弃政治的归属感,不陷入左与右的矛盾 54:01“骑着自行车去找人聊天,这才是我真正享受的” 1:07:10 如何维持具体生计,如何对抗无力感 1:16:00 如果三个月后世界毁灭,你会做何选择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Corbyn,1949-),英国政治家,曾任英国工党与反对党领袖(2015-2020)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1953-),英国政治家,曾任英国工党领袖(1997-2007)与英国首相(1997-2007) 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1962-),英国政治家,现任工党领袖与反对党领袖 -谈话中提到的作品 《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王梆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英] 乔治·奥威尔著 《安妮日记》,[德] 安妮·弗兰克著 -谈话中提到的机构与组织 新工党(New Labour),指英国工党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010 年由托尼·布莱尔及戈登·布朗领导的一段历史时期,强调社会公正的重要,以及相信利用自由市场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正。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承担着保障英国全民公费医疗保健的责任。 日托中心(Day Center),提供以中心为基础的社区护理服务的机构,例如日间护理、康复锻炼和社交活动。 食物银行(Food Bank),非盈利组织,收集和分发食物并进行饥饿救济的慈善机构。 -谈话中提到的知识点 第三条路(The Third Way),即坚持新自由主义的原则,用福利体制做适当补偿,以期解决绝对贫苦的一套中间偏右的治理术。 经济情况调查(Means Test),一项对公共援助申请者的需求与经济状况的调查。 |本期音乐| Everything I Am Is Yours, Villagers This is a life, Son Lux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豆瓣@王梆 Bang Wang,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注公众号「单读」,获取节目更多内容。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蔡芷芩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张博雅,曹岳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汪清滢,孟翰林
如果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现在我们无疑身处其中。如果说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墙,我们不巧正在看着它升起。但这样的说法,却回避了那些具体的、个人的行动:有什么问题需要被指出?有什么事情不能被忘记?还有什么是我们至少可以完成的工作? 在这个揪心的时刻,我们不能放弃一切行动的权利,包括思考和对话。四月中旬的“水手大会”系列论坛中,嘉宾项飙、郭玉洁与吕晓宇都谈到了自己在疫情期间在各个城市的生活图景,尤其是身边的自治、温情与暴力。“水手大会”系列的另外两场圆桌也将在「螺丝在拧紧」陆续上线,敬请大家关注。 03:08 持续问候:疫情中的城市 09:10 晓宇:武汉的经历没有被真正地应用 11:27 郭玉洁:当下的上海,社区正在重新建设 21:05 项飙:真正起作用不仅是大的权力实践,而是很多个体的协同 27:07 吴琦: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让自治组织得以存续 32:40 让普通人恢复在灾难中的信心 ——“你们不是无力的” 37:58 不要害怕吵架 ——“上海人特别会吵架” 49:03 与身边的温情同时存在的,是身边的恐惧 01:05:42 怎样才能实现恐惧向温情的转化 01:07:48 “感受身边人的脆弱性” 01:21:20 知识人在社会变迁当中的作用是什么 01:23:42 拒绝遗忘、恢复情感、贡献氛围、描绘图景…… 01:35:04 我们都可以成为把恐惧转化为温情的节点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1949-),斯洛文尼亚社会学家、哲学家、左翼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意大利当代哲学家、思想家 韩炳哲(Byung-Chul Han,1959-),德国新生代思想家 丸山真男(1914—1996),日本政治思想史学者 纳伦德拉·达摩达尔达斯·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1950-),印度政治家,第 14 任印度总理,印度人民党领导人 -谈话中提到的知识点 《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由美国陆军准将亨利·马丁·罗伯特于 1876 年撰写的手册,搜集并改编美国国会的议事程序,使之普及应用于美国民间组织,也是目前美国最为广泛使用的议事规范。 “螺旋型经济”(也称陀螺式经济),指的是一种高速流动、高速积累且低度保障、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描述可参看《项飙:“流动性聚集”和和“陀螺式经济”假说:通过“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国社会的变化》(《开放时代》2020 年第 3 期)。 猎巫(Witch-hunt)原指搜捕女巫与巫师或施行巫术的证据将被指控的人带上宗教审判法庭,从 12 世纪开始,到 16 世纪是最高峰的时期。今日此类事件被视为一种道德恐慌及政治迫害。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和郭玉洁@郭玉洁,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张博雅,曹岳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汪清滢,孟翰林
五一长假悄然过去,多地静默,如同假期没有发生,而上海封控更是超过两个月。依然能在网上看到求助的信息、荒唐的事、浮起又沉寂的愤怒,在围栏之外的我们,似乎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时不时给身困上海的朋友们发消息、打电话:最近怎么样?要挺住啊。 今天,「螺丝在拧紧」临时加更,放送子栏目「散个步」的第一期。我们也和上海的朋友们通个话。「散个步」的本意是从话题严肃的日常更新中开个小差,把放松作为一种抵抗,谈谈生活里那些令人愉悦、身心舒展的话题。但对于上海而言,可以放松的时刻,迟迟没有到来。 文森特动物园、沈祎、韩见,这三位正在上海的朋友对于眼下的反常生活,有相似的恍惚感,也有各自不同的应对方式。在不幸之中,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没有亲身遭遇极端状况,但这段独处的时间,让他们更清醒,也更痛切,攥紧了拳头,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今后如何谋生、见朋友、出门旅行——“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北岛语)。如今,北京疫情再起,多地即便社会面清零也没有恢复正常秩序,与上海居民同处一片天空的我们,也应为这些代价警醒,为争取普通生活做好准备。 03:04 文森特:我们还是在持续不断地做项目 15:09“只能说我比较幸运,或者是还没轮到我” 22:57 与邻居阿姨“善意竞争”的故事 30:22 希望我们都有美好的工作 ——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面 39:09 沈祎:从愤怒中找到一种力量 46:14 不要交出思考的权利,不要放弃知识分子的声音 57:43“你一定要去体察跟感受别人的痛苦” 01:04:08 漫长的疫情之后,将会是漫长的重建 01:13:11韩见:我已经不想思考解题思路了 01:28:15《春之祭》与上海:小范围井井有条,大范围狂乱不可理解 01:31:57 如果所有人都停下来,会不会更快结束? 01:36:10 57的独白:此刻轮到我们,在历史的支票上填上内容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斯洛文尼亚社会学家、哲学家、左翼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2010),美国作家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国政治哲学家、作家,纳粹大屠杀幸存者 皮娜·鲍什(Pina Bausch,1940-2009),德国现代舞编舞家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1882-1971),俄裔美籍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哲学家、观念史学家,被认为是20世纪的顶尖自由主义思想家 -谈话中提到的文学作品 《结局或开始》,诗歌,北岛著,节目中提及的诗句“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路歌》,诗歌,北岛著,节目中提及的诗句“大地之书翻到此刻” 《幻之光》,[日] 宫本辉著 《春之祭:噪音、芭蕾与现代主义的开端》,[英] 吉莲·摩尔著 《历史是什么?》,[英]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 -谈话中提到的影像及舞蹈 《致那些得不到保护的人》(2021),导演:濑濑敬久 《再见语言》,导演杨潇于 2022 年上海封控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 《春之祭》,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于 1910-1913 年间创作的芭蕾舞剧及管弦乐作品 -谈话中提到的游戏 《艾尔登法环》(Elden Ring),发行于 2022 年的一款动作角色扮演游戏 |本期音乐(朋友们的歌单)| Times of Your Life,王若琳 尽力呼吸,岑宁儿 Stravinsky: Rite of Spring, “Sacrificial Dance”,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文森特@文森特动物园,沈祎@4cats_yiyi,韩见@LittleRotten 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张博雅,曹岳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汪清滢
在刚结束的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颁奖礼上,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凭借长篇小说《流俗地》获得重磅奖项“年度青年作家”。她与所有人分享了一件看似与写作无关,却让她日日挂心的事情。她说,当她两年前离开美国的住所时,邻居老先生身体还挺硬朗。待她又回到美国,发现老先生在这两年间先是中风,后染上新冠,一整个冬天都在庭院里慢慢地练习走路。 “在这段期间老先生是我每天都想看到的人,只要是站到窗前我就自然而然地会去寻找他的身影,心里都在隐隐地担心着他会坚持不下去。” 这让人难以相信,黎紫书会说她自己是“一个喜欢冷眼旁观的人”。转念一想,关于邻居家有几口人,吃什么菜做什么工作,许多人是在被封锁在同一栋楼的荒谬情境下的得知的。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别说拥有一颗爱邻人之心了,我们甚至丧失了与邻居四目相对的能力。 这时候,“一个喜欢冷眼旁观的人”还在用几十万字长篇小说的体量书写别人的普通生活,是一件多么珍贵的事情。非常巧妙地,黎紫书的长篇小说《流俗地》虽以盲女银霞为主角,但她的目光无处不在:她尽全力去探究一切光线、一切感官、一切凡人的梦境。《流俗地》将生活在“楼上楼”的银霞和好友细辉、拉祖几家人、邻里三代人几十年间的故事,和他们的世俗生活细密地编织在一起。 本期播客,吴琦从作为一个读者的感受出发,与华语作家黎紫书聊了聊她如何使文学超越层层边界,抵达更多人的内心。 05:02 今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的“年度青年作家”是黎紫书! 19:05 怡保气质:“明知道没有前途,可还是有一种怡然自得” 30:10 离开过家乡,才会更用力地去观察家乡 33:49 吴琦:生活的细节,很多人过着过着也就不留心了 35:33 黎紫书:我确实就是一个喜欢冷眼旁观的人 43:27 小老百姓记事情,从来都不是用年份去记的 49:54 为什么今天的作家很少去写小老百姓的生活? 54:32 “以前的文人能够做到,为什么我们这一代的文人做不到?” 1:04:25 契诃夫之枪,在现实中不一定会响 1:11:59 梦是说不得的,但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回应 1:18:48 《流俗地》的精神向度:写实主义的外壳,现代主义的血脉 1:33:26 为什么马华作家更可能写出“无疆界”的小说? 1:41:03 一个“庸俗”的问题:为什么还要继续写作?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及杂志 《山花》,贵州省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 《家园何处是》,王赓武著 《流俗地》,[马来西亚] 黎紫书著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王赓武,历史学家、教育家 李晁,作家、《山花》编辑部主任 黄锦树,作家、文学评论家 李有成,作家、学者 刘小东,艺术家 |本期音乐」 等,陈百强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单向街书店文学奖」| 书店是永恒的思想之家。自 2016 年起,单向空间发起全国首个书店行业的文学奖评选——单向街书店文学奖,旨在集结中国本土书店对阅读的观察与审美,邀请 100 家中国本土书店提名候选,由权威学者、作家、艺术家、建筑师联合终审,评选出华语出版界在过去一年中最值得关注的声音。我们鼓励年轻的思想和写作者,传递出新的时代性和世界感,倡导不流于消费时代的精神价值。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和黎紫书@黎紫书,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张博雅,曹岳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汪清滢,孟翰林
意义、选择、情绪......你是不是发现,这些很大的词,已经普遍渗透到身边个体的日常情境,与具体的问题一一对应?比如,现在的工作有什么意义,生活是否还有现状之外的模样,为什么这么容易感到疲惫......那些最本质的焦虑,已经透过最表层的病症显现出来。 这时候,同时代人的“方法论”就显得尤其珍贵。这一期,我们请到了内容品牌「新世相」的创始人张伟,聊聊他在大环境变化下对内容价值的思考。他与主播吴琦作为校友和同行,对彼此的工作有什么评价?什么在变,什么不变,还有什么基础的、可倚赖的准则? 从录音间出来,连旁听的编辑都觉得,工作的思路“打开了”。希望这也能帮到疲于奔命的你。 01:45 第一次见面:最近累不累? 04:13 [0, 100] 的状态方法论 ——不是 0,就是 100 11:17 北大毕业生的标签:“眼里全是活,看什么都有问题” ——往前走,你一定会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人 20:57 “文化品牌,还是商业公司”,这个问题还成立吗? 27:17 内容和商业一定非此即矛盾? 29:34 人人在内容和商业的 [0, 100] 中取舍 31:39 “无限地想要趋近 0 的状态本身,在新的变化中变成了你的个性” 39:36 怎么看单向街?怎么看新世相? 50:08 孤独 = 惨? 01:01:21 重要的伙伴:“明确”是一个美德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选择的悖论》,[美] 巴里·施瓦茨著 -谈话中提到的短片 《破碎太阳之心》(2022),导演:毕赣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本期节目是由专注为猫创造产品的宠物品牌 pidan 和新世相联合出品的《猫与平静生活指南》系列播客之一。4 月 7 日,pidan 联合新世相出品,毕赣导演的首支品牌短片《破碎太阳之心》全网上线,跟随猫的视角探索和发现【爱】。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张博雅,曹岳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乌兰图雅,孟翰林
从眼前的疫情到远方的战争,近年来多次的公共讨论,看起来众声喧哗、群情汹涌,如果仔细深究就会发现,大部分话语其实都缺乏实际证据,缺乏专业的切入点,整体舆论的趋势也走向两极,而非真正的多元。 在这样的环境中,对话还如何发生?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继《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后,项飙教授和主编吴琦仍保持着日常交流,并为新的工作做准备。在一次邮件往来中,项老师提到他对俄乌战争的特别关注,并由此开始了一次新的访谈。 谈话从项老师和邻居一次偶然交谈开始,延展到他对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杜金——他的具体学说在俄罗斯官方和民间都颇具影响——的阅读和分析,以此作为他理解这场战争的参照物,持续追问战争因何而起?背后的意识形态如何运作?真正的危险在哪里? 在相对专门的理论探讨之余,他的观察对于国内诸多话语纷争还有更具体的提示——今天的中国可以如何直面世界性的议题?看似遥远的国际冲突,和此时此地的日常生活、意义构造存在什么联系?如何引以为戒?警钟为谁而鸣? 04:54 关于乌克兰战争的舆论“争锋” 08:02 为什么关注杜金? 22:01 项飙:战争本身有超出现实的意义诉求 24:39 杜金是“普京的大脑”吗? 31:02 冷战之后,俄罗斯的精神危机 37:15 “杜金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他认为国家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文明” 41:07 “新欧亚主义”作为“第四种理论” ——杜金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异同 49:37 杜金的理论,为什么真的能搅动这个世界? 1:03:40 把历史虚无化,把正义虚无化,仅剩权力之争 1:09:39 “我们也不怀念苏联,我们怀念的是那一套原则” 1:18:49 寻找杜金的漏洞:普通人在乎“文明”吗? 1:29:25 今天的问题是意义构造的问题 ——如何构造自己的意义?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地缘政治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Geopolitics: The Geopolitical Future of Russia),[俄] 亚历山大·杜金著 《自杀论:社会学的研究》,[法] 埃米尔·涂尔干著 -谈话中提到的刊物 《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 《外交》(Foreign Affairs)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 节目运营:张博雅,曹岳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汪书婷,乌兰图雅
“家乡是人之为人特别基础的部分。” 吴琦曾在单读的“小地方”栏目讲过他的家乡,他认为家乡不只是一种抽象的乡愁,而是结实的来路。这种对本土性的着迷,让我们决定在播客里继续“小地方”这个专题。螺丝不拧紧,来到「小地方」——主播将去往各个地方找朋友,跟随在地青年,发现本土文化,在真实的生活肌理中,创造更多附近的相遇。 第一期,他找来了在福州的在地青年、也是福建本土杂志《HOMELAND 家园》(以下简称《家园》)的副主编许灵怡。认识两年多,他依然吃惊于许灵怡作为地图的能力——听了她的经历,你也会感到吃惊。她不仅深深根植于家乡福州,还能通过闲聊、偶遇、意外,从大街上或从书店里一个接一个地找到进入本土的线索。或者,对很多“都市空躯壳”来说,在这些关于“小地方”的对话里,会有通向元气生活的小径...... 专题节目是这档播客对特定话题的持续讨论,将会不定期多次更新。 01:54 新登场!“小地方”专题 12:53 如何进入一座陌生的城市 21:50 方法论:用本地人的视角做地方选题 30:01 把书店作为城市的地图 36:32 “我对意义想得很少,做杂志开心就够了” 39:59 姚晨:我以为《家园》杂志已经倒闭几百次了 48:44 觉得家乡无聊,是因为对它的无知 57:39 西装与乡宴并行,又土又酷的福州 01:00:25 “这种乡野的力量,它一下子冲到你身上去” 01:03:13 为什么“小地方”令人着迷? 01:07:27 对返乡年轻人的劝告 01:12:43 “现在做对的事情,未来总是有好事发生”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及杂志 《髹饰录》,[明] 黄成著 《大山与人》,卢燕珊、Anthony McHugh 著 《HOMELAND 家园》,许灵怡副主编 《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吴琦主编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柏邦妮,编剧 姚晨,演员 洪晃,媒体人、专栏作家 郑芳,独立策划人、独立撰稿人、《HOMELAND 家园》杂志前副主编 阿或,《HOMELAND 家园》杂志视觉总监 李华,《HOMELAND 家园》杂志创始人、前副主编 巴晓光,媒体人、《HOMELAND 家园》杂志合作撰稿人 言由,摄影书策划人、出版人,假杂志发起人 -谈话中提到的地方 大德记浴场 边度有书 富德楼 ACO Books 马宝宝社区农场 潭头,福州市长乐区辖镇 |本期音乐| 十八重溪,鹤这暴脾气 远辉超市,THE 尺口 MP 起仙,鹤这暴脾气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许灵怡@涅幼,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小地方」专题节目将在某些周四不定期上线,期待下次再一起去去各个地方找朋友!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视觉设计:李政坷 杨濡溦 节目运营:张博雅 曹岳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汪书婷 乌兰图雅
“新闻”这个词的含义,在过去十年的本土语境里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当我们深陷于这个对立、层级和算法搅拌在一起的舆论场,看不清事实的结构,我们不可避免地去寻找过去的新闻理念和方法在今天的意义。或者,是否有新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获取信息,甚至在信息环境的迷雾中看见社会的变化? “带着一点机构媒体的基本素养去使用社交媒体”的主播吴琦,在最近的舆论场中也感到了疲惫。借着去上海的机会,他找到了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教授陆晔老师,上了一堂适时的新闻小课。新闻权威的建立与失效、抖音代表的信息民主化、普通人参与公共讨论的方法、我们与媒介的肉身关系,这些论述都是我们跋涉于信息泥潭时可以使用的重要参照。 05:19 怎么度过一个月的密集信息轰炸? ——人人都是乌克兰专家 13:53 “大量的好友被我双向屏蔽朋友圈” 19:05 机构媒体主导的传播秩序,掩盖了很多真实情况 25:25 “有专业主义,我们新闻业不见得会变得好,但是没有我们一定会变得更糟” 32:10 为什么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世界? ——群众有低俗的权利,低俗就是我们的现状 38:40 对于不 fake 的 news,我们还有共识吗? 42:07 温和的公共讨论,需要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49:49 接受现实:情绪正在推动信息的大潮 52:34 吴琦:肉身才是真正的经验主义 57:54 陆晔:现实是杂糅的,是被重新整合的社会经验 01:03:01 网络交往之外,还是需要一顿火锅 01:04:57 “我并不想要永生,不想要一个脑机接口,但请在现实社会给我一打帅哥” 01:09:31 审美的公共领域是超越日常生活的 ——甚至还包含了英雄梦想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沈志华,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仁科,五条人乐队成员 十年砍柴,作家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曲卫国,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梁鸿,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学者、洛杉矶南加州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凯瑟琳·海勒(N.Katherine Hayles),美国文学理论家、洛杉矶加州大学讲席教授 W.J.T 米切尔(W.J.T.Mitchell),《批评探索》主编、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和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塔拉斯·谢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1814-1861),乌克兰诗人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文章 《血战长津湖》,何楚舞、凤鸣、陆宏宇著 《最寒冷的冬天》,[美] 大卫·哈伯斯塔姆著 《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第 71 期,陆晔、潘忠党著 《共享视角的瓦解与后真相政治的困境》,《探索与争鸣》,2017 年,第 4 期,刘擎著 《网络社会的崛起》,[英] 曼纽尔·卡斯特著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美] N. 凯瑟琳·海勒著 《从“新京报”刘学州寻亲风波报道谈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业态》,《探索与争鸣》,2022 年 1 月微信公众号专栏专稿,陆晔著 《遗嘱》,[乌] 谢甫琴科著 -谈话中提到的新闻机构 India Today,创刊于 1975 年的印度英文杂志,2015 年推出新闻频道 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一家立足阿拉伯,面向全球的国际性媒体 -谈话中提到的社会活动 一个鸡蛋的暴走 乐施毅行 |本期音乐| Natalka Poltavka - Viyut' Vitry (The Winds are Blowing) (Natalka), Zoya Haidai /Kiev Shevchenko Theatre Orchestra / Boris Chistyakov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陆晔@beauty_valley,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本节目将在每个月的某些周四上线,期待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冯琛琦 菜市场 视觉设计:李政坷 杨濡溦 节目运营:张博雅 曹岳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汪书婷 乌兰图雅
「螺丝在拧紧」第二季,今日开播! 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会发生一些改变。除了继续跟同时代的创作者取经,这一季我们会更加深入地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和批评,针对关键议题开发系列专题。还会尝试制作更多轻快愉悦的短节目,把放松作为一种新的抵抗。 第一期,我们从乡村和女性谈起。从农历春节到国际妇女节,这几乎是最为显著、影响也最为深远的公共事件。我们不想轻易遗忘那个女性的形象,让她成为个例,谜一样地停留在不同版本的通报里。我们不能止于呼吁和呐喊,而要追问她真正撼动了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主播吴琦向学者、作家梁鸿提问。梁老师长期书写乡村、关注女性,是讨论这个议题最合适的对象之一。她从一位乡村女性谈起,谈到更普遍的女性遭遇,以及可能的变化和希望。“在我们日常生活几乎每一个缝隙里,都填满了对女性由来已久的观念性的忽略、歧视、贬低。这是一个正常化的存在,正常得连我们这些所谓的接受过女性主义教育的人都意识不到。” 05:07 “我首先想的不是议题,而是这个女性本身” 06:20 对于拐卖,我们为何如此迟钝? 12:40 几乎在社会每一个缝隙里,都填满了对女性由来已久的观念性的忽略 ——祥林嫂也没有名字 16:32 梁庄十年:今日女性如何觉醒? ——污名、逃婚、家暴,以及新女性的新生活 24:01 事件很短暂,但女性的故事需要持续的观察 27:32 和乡村经验保持情感的纠缠 ——“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剥离得太干净” 33:52 “如果我们能看到奶奶的眼泪,能和她对视三秒钟” 36:00 乡村依旧是几亿人生活的地方,它没有成为过去式 39:00 面对社会议题,文学是某种温柔的撤退? 43:56 一个人的形象是非常持久的,你不要忘掉她 51:35 (首次透露)梁鸿在以色列的写作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贾樟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 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2018),以色列希伯来语作家 -谈话中提到的文学作品 《梁庄十年》,梁鸿著 《祝福》,鲁迅著短篇小说 《娜拉走后怎样》,鲁迅的一篇演讲稿 《石壕吏》,唐代诗人杜甫的诗 《安娜·卡列尼娜》,[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 -谈话中提到的纪录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0),导演:贾樟柯 -谈话中提到的社会组织 基布兹,以色列的一种集体合作社区,最早建立于 1909 年 |本期音乐| exile,Taylor Swift / Bon Iver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梁鸿@学者梁鸿,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本节目将在每个月的某些周四上线,期待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 :彭倩媛 制作人 :胡亚萍 编辑 :冯琛琦 菜市场 视觉设计:李政坷 杨濡溦 节目运营:张博雅 曹岳 原创音乐 :徐逍潇 实习生:汪书婷 乌兰图雅
本期声音|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螺丝在拧紧」第一季最后一期录制当天,我们的嘉宾、也是我们的老板许知远,差点迟到。一件日常的事情难住了他。家里突然没有煤气,充煤气费要到指定的银行,他不得不在他人的指导下重新办卡、缴费,然后手忙脚乱地来到办公室。 这件小事是他近年变化的一个微型样本。许知远说:“两年来我觉得我变得如此之具体。我以前更关心非常抽象的概念、更宏大的时代主题、时代变迁、时代结构的改变、内在情绪、表面平静下那层像在火山下蕴藏的能量……我关心各种各样的世界变化,但这两年我发现这种变化陡然开始缩小,缩小到一个微观得多的世界里。” 他变得更关心身边的工作——比如单向空间如何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保持活力,比如同事们如何能在不友好的大环境中形成一个友好的群体,还有他正在写的书。主播吴琦也发现,许多人都从宏大思考转向了具体的难题。这也许是因为共识正在消失,真正的公共辩论也在消失,实践得从微小的层面开始。这些日常的困难,不仅更为紧迫,也更加陌生。 这让许知远和吴琦——两位“读书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面对自己身为管理者的角色。这期「螺丝在拧紧」里,他们一边描摹理想愿景,一边在愿景与现实的割裂处互相鼓励。努力扮演领导的 57 提问非典型老板许知远:知识分子身处商业社会,该从何处求解?身处公司架构中的工作同伴,是否能形成学院一般自由而自主的氛围?身处传统行业的单读,还能怎样吸引新鲜血液? 当然,难以抑止地,他们也谈及了那些宏大的、重要的东西。他们都认可精神世界的治愈能力,声音、影像、书和书店、人与人之间的 small talk……“还是会拯救我”。那些看似失联的偶像,伯特兰·罗素、以赛亚·伯林、尼尔·弗格森、西蒙·沙玛……他们曾参与的时代变迁,让人相信人文传统仍有超越文本的力量。“它不会因为地缘政治、技术变迁或者什么生物学时代的到来就消失。” 还有时间。许知远感慨,时间的长度对任何一件事的生命力是多么重要。他开玩笑地说:“想把单向做成一个特别持久成功的公司,气死那些看不起文化企业的人。”吴琦和同事们都表示,本期节目就是最好的招聘启事。不仅为单向空间和单读,也为所有依然相信美好愿景的实践。 作为实践之一,播客「螺丝在拧紧」也在春节后来到了第一季的末尾。从 2021 年的元宵节到 2022 年的元宵前后,“螺丝”已和大家一起拧了一整年。除了感谢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朋友们的支持,也期待大家留下你的感受和建议。还想听到什么?想看到怎样的改变?这会决定我们如何继续走下去。 敬请期待:下一季螺丝何时回归?还会继续拧紧吗? |方法论| 02:35 吴琦:在公共场合找许老师聊天,还是比较羞涩 04:13 疫情下生活了两年,个人感受有发生什么巨大的变化吗 ——刚缴完煤气费的许知远:“我变得如此之具体” 08:10 巨大变化发生的背后,疫情是唯一的原因吗 10:02 当“超纲”的困难出现,我们该向哪里求解 12:08 “逃逸也可以蓄积能量” 12:36 “你要面对你的伤心”� 15:43 请许老板评价单向空间的工作 18:44 什么都做的单向空间,到底想做什么 27:49 “我们的一个义务是要 surprise 别人” 32:09 当外部的意见和内心的声音之间形成张力,如何保留那一点自我 35:55 身陷困境之中,遥远的精神世界是否依然有用 38:15 当“倦怠”成为新的普遍情绪,许知远的治愈感从何而来 47:55 “你的成功就是因为幸运嘛” 49:23 如何看待那些活跃在我们周围的年轻创作者 50:30 “自我压抑也挺好,人其实没有那么多自我要释放” 53:29 单读为什么笃定做原创出版 56:58 把怀疑作为事业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很自信的人是多么讨厌” 58:59 请许老板说说单读这几年的变化 1:05:21“我们保持谦卑,同时也要不断自我庆祝” 1:07:19 吴琦:螺丝越拧越紧一年,我好像成熟了很多 1:10:01 许知远:相信时间的积累 1:14:55 黄金方法论:把目光和注意力从自我身上挪开 1:17:08 彩蛋:撒花完结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及朋友 何力,媒体人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美国作家 韩夏,导演、作者、播客《喷嚏》主播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梁启超,思想家、政治家、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1895-1972),美国作家、《纽约客》主笔、曾任美国《名利场》和《新共和》杂志编辑 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1905-1975),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文学家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 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美国摄影师、《名利场》杂志摄影师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美籍犹太裔思想家、政治评论家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1892-1940),德国作家、哲学家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捷克小说家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国小说家 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1874-1936),奥地利作家 韩炳哲(Byung-Chul Han),韩裔德国哲学家 The Cure,英国乐队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文学家 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英国历史学家 西蒙·沙玛(Simon Schama),英国历史学家、BBC纪录片解说 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1901-1976),法国小说家、评论家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 陈春成,作家 周恺,作家 张晓刚,艺术家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 西川,诗人 郭爽,小说家 阿乙,作家 余华,作家 莫言,作家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美国文学理论家 项飙,牛津大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研究所所长 -谈话中提到的报刊/杂志 泰晤士报(The Times) 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纽约客(New Yorker)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论摄影》,[美]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 《无墙的博物馆》,[法]安德烈·马尔罗著,李瑞华等译 《单读》mook,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音视频节目 《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 《丰音乐》,中国台湾电台节目,由台湾资深唱片人熊儒贤、民谣歌手陈永龙主持 《十三邀》系列,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人物访谈节目 |本期音乐| 爱的路上我和你,欧阳菲菲 Sugar Girl, The cure Lullaby,The Cure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我们下季再见!886!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冯琛琦、九五 文字编辑:菜市场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乌兰图雅
本期声音|苏方,作家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什么是群体性愤怒?什么又是群体性低落? 我们也许不再需要这两个名词的确切解释,因为五脏六腑可以直接作答。生活在今天,没有人会对群体性的情绪陌生。我们传播遗书,传播训诫书,传播新增数字,传播流调结果,传播求助信息,传播控诉长文,传播律师函,传播警方通报。 我们从未如此隔离,也从未如此聚集地感到创伤。怎么办呢? 作家苏方从她最新的小说集《暴雨下在病房里》说起,和主编主播吴琦一起聊了聊我们现在普遍紧张的精神情绪和人与人之间混沌复杂的关系。在这个日常地、群体性地感到难过的时期,在“emo”作为流行词阴魂不散的这几年,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照顾自己。 吴琦分享了他最近阅读心理学方面书籍、尝试心理健康评估的经历。而多年与抑郁症共处的苏方,从自身的经历谈了自己对精神健康的认识,抑郁症的个体复杂性,躯体特征和情绪感受的差别,也谈了作为写作者,情绪与创作之间痛苦却微妙的关系。 小说集《暴雨下在病房里》中的一篇,故事就发生在疫情期间,反映出今时今日被激化和放大的各种情绪——低落、无力和愤怒。居家隔离期间,主角居住的房子头顶总是传来汇聚了以上各色声音的响动,投诉无门又无法离开的她,拿着刀上了楼。苏方形容这类情绪:“在你头顶的,高于你的那些噪声,你对它没有办法的,你除非杀了它才行。” 在其他的日子里,这样的故事即便作为隐喻或许都显得有些病态。但时至今日,我们竟然可以与那位在压抑中爆发的主角迅速共情。也许这是真的,我们都生了某种病。有的病是生理上的,有的病是情绪上的,有的人可以区分,有的人不能区分。甚至,不论是为了心安理得地生活,或是为了不要忘记痛苦,有的人追求健康,有的人不追求健康。 虽然否认存在统一的样本和解药,吴琦和苏方还是提及了许多可以让自己觉得“没关系”的事情:吃饭、聊天、读书、见面、与人相处。当然,还有“自我照顾”的真实含义——认识你自己。 “好多人在一些时刻状态不好,其实是有点漂浮感,就是浮起来了,双脚离地……但是你通过这个对自我的注视,包括和别人一起对自己进行注视以后,其实就相当于你双脚离大地更近,你站得更踏实了,就更有助于往前走。” 身处群体性的情绪洪流,却落脚于对自身的注视,听起来也许有些无奈。但面对高于我们的那些噪声,照顾好自己,才能捱到新天地。 |本期螺丝刀| |方法论| 00:50 “正在成为作家”的苏方 04:04 赶上什么干什么:医学院毕业之后当了编剧“枪手” 07:58 都 2022 了,为什么还要说疫情? ——我们都生了病 10:17 我们依然深深地生活在疫情中 ——“‘不知道’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 11:14 疫情主题文艺作品的缺失 ——小说集《暴雨下在病房里》也只是以疫情为底 17:11 疫情之下,小说家能得到哪些创作素材 18:59 当疫情来临时 ——感叹:“让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 20:19 迷茫:“特别希望有一个不好的事儿发生,让人生再继续下去” 28:34 情绪与创作 ——写作就一种“难受”:写不下去的难受 29:56 苏方:享受写小说时的不断往外“掏”自己 30:48 如果人是一块海绵: ——苏方:希望在死前依然保持弹性 37:20 抑郁症是一个很难共情和理解的病 42:28 苏方:我欢迎情绪,欢迎痛苦,并在其中探寻 43:15 情绪的高涨与低落,是一种伤害吗? 51:01 当问题出现,人是漂浮的,通过对自我的注视,把自己从漂浮中拉下来,离大地更近 54:40 “人有很多无意识的时刻,总有些地方是理论达不到的” 56:45 “我最怕的就是这一生往后走都是大路,再没有坑了” 57:19 灵魂发问:什么构成了你巨大的愉悦和满足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及朋友 郑少秋,中国香港演员、歌手 晓宇,学者、青年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张爱玲(1920-1995),作家 罗丹妮,编辑、单向空间编辑总监 双雪涛,小说家 止庵,学者、作家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暴雨下在病房里》,苏方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舒昌善译 《威尼斯日记》,阿城 《病隙碎笔》,史铁生 《飞行家》,双雪涛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 《大时代》,导演:韦家辉 |本期音乐| This Place Is a Shelter,Ólafur Arnalds Otto e Mezzo,Nino Rota |福利| 关注「简单心理」公众号,回复暗号“螺丝在拧紧”,你就可以领取到350元专属优惠券,用于简单森林线下90分钟心理健康评估。 如果你不在北京上海,也可以领到100元的专属优惠,用于简单心理线上心理评估服务。 关于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领先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关于简单森林: 「简单森林·心理健康中心」是简单心理旗下的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分别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丽都、海淀区中关村和上海的永嘉路。 在简单森林,你和你的家庭将获得由专业团队提供循证有效的、定制化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欢迎有需要的听众朋友们关注和了解简单森林。 官方服务号:「简单森林心理健康中心」 简单森林预约链接:https://op.jiandanxinli.com/daily/adv_podcast_luosi/index.htm 更多心理健康服务:简单心理 App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苏方@2kays,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同样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冯琛琦、cc 文字编辑:菜市场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乌兰图雅
本期伙伴|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咳咳……先问一问,还有人不知道单读吗? 好的,还是从自我介绍开始吧!单读隶属于综合性文化创意机构单向空间,做这些事情:出版、声音、影像、活动。总而言之,单读是一个“不安分”的文化品牌。 ⬆️ 《单读》mook “不太全”家福(2022 版) 一般来讲,我们每年出版四期《单读》mook,不定期出版单读新书、举办与书相关的活动,还有音视频项目等全媒体内容。当然啦,本播客“螺丝在拧紧”也是单读内容中非常活跃的一份子…… ⬆️单读新书001-015 全家福(2022 版) 就“单读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们也在午饭时间专门询问了播客“螺丝在拧紧”的主播、也是单读的主编吴琦(即 57)。 57 言:“单读就是你和我。” “那,我们活得还好吗?” 这不仅是作为单读员工的我们在乎的问题,也是单读的读者、听众和作者们时不时关心的问题。甚至,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单读在做的事情可以被看作一种“以文化理想为驱动力的工作”。在难言理想的今天,这种工作还继续得下去吗? 在“螺丝在拧紧”第一季的倒数第二期,也是“猛回头”子栏目在辛丑牛年的最后一次露面,我们需要问问这个问题。单读的编辑总监罗丹妮,也是 #000 期“为什么今天依然需要出版业”的对谈嘉宾,代表大家向 57 抛出了一系列直击心灵的难题。 ⬆️《吴琦与丹妮》 除了活得如何,工作是否还能继续,他们还聊到:我们在为谁出书,要出畅销书吗?我们有什么明确的东西吗?投身文化工作,理想是否还有回报?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如何与社会潮流对话,如何面对环境变化,如何看待商业合作?如何一边不做狭隘的人,一边完成极具竞争性的工作内容? 好消息是,只要我们还在工作,就说明日子还过得下去。不那么糟的消息是,即使我们难以在经济和市场的语言中找到明确的位置,我们还能够依着自身和社会的变化来“相对运动”。即使身处一个乌托邦激情已褪、好消息总抵不过坏消息的时代,我们还在和在场的所有人一起做“答卷”,不浪费这个重新塑造今日的公共生活的机会。 关于单读工作的价值,57 最后谈到了一起做“考卷”的同桌们:“它让你能够创造这样的一种关系,并且身处其中。我觉得我们好像有的时候都很孤独,有的时候很绝望。因为疫情,你见不到自己远在香港、远在美国的男女朋友,然后是在身边一同工作的这些关系会给你抚慰和帮助。” “如果最后所有的答卷我们的答案都错了,但这一题对了,那是不是也很值得?我觉得这个是留在这里给我们所有同事们和我们亲爱的读者和作者的一个问题。” |本期声音| |方法论| 02:34 Q1:年末的出版社都不出书了,单读为什么还这么忙? 04:31 承认了,单读出版的“业余”标签 05:29 Q2:单读在为谁出书? ——与单读作者双向选择,与读者的双向奔赴 11:00 Q3:如何描述我们的工作状态? ——努力地“折腾”,大写的“无所适从” 12:52 Q4:一年出四本的《单读》mook,是个啥? ——主编的奇妙比喻:“季考”的考卷 18:34 Q5:在单读自身的变化与社会变化之间,始终不变的是什么? ——被同时代创作者们的决心和创作力诱惑,我们想当好东西的“垫脚石” 21:37 Q6:单读的读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一起答卷的人 25:16 Q7:作为 leader,请吴琦对我们的工作作出评价 ——业余的领导、不明确的卷子、“把怀疑作为事业”、卷到停不下来、无法兑现的口号…… 37:15 Q8:单读活得下去吗? 38:15 Q9:以文化理想作为驱动力的工作,真的能继续下去吗? 44:45 Q10:单读开始有商业合作的机会,这是否也是一种突破或可能性? ——内容与商业之间的防火线不可穿越? 48:29 Q11:单读要做畅销书吗? 49:52 畅销不是工作的全部意义和目的,而是可能的结果 51:10 Q12:单读所说的全媒体是啥? 52:15 Q13:尴尬,单读到底是媒体平台还是出版机构? (创始人们就带着“混乱”基因?) 55:13 “单读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特别具体的人” 57:08 2022 年,我们共同的命题:做一个不狭隘的人与狭隘的生活目标 57:41 大时代命题之下、清晰与模糊之间,单读试图与作者、读者、同事一起给出关于“公共与私人”的答案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及朋友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韩夏,导演、作者、播客《喷嚏》主播 苏方,作家,出版作品《暴雨下在病房里》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肖海鸥,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 章宇,演员 耿军,导演、编剧、制作人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 晓宇,学者、青年作家,出版作品《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单读29·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吴琦主编 《单读28·明亮的时刻》,吴琦主编 《单读27·死里逃生》,吴琦主编 《自卑与超越》,[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对话》,项飙、吴琦著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著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 《东北虎》,导演:耿军 |本期音乐| Horace and Pete,Paul Simon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 @五七 @Rodenny,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同样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冯琛琦、九五 文字编辑:菜市场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乌兰图雅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