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介绍: 如何共建当代艺术生态一直是“南方地图志”小组关注的问题。 南方地图志的音频节目「Tell Me More」,将不定期邀请艺术圈内外的嘉宾,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探讨当代艺术与当下各个领域的互动关系,每一期个体的经验分享,包括工作或生活、过去或现在等,呈现、分析了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各个方面。 “有时月话”特别栏目: “有时月话”栏目将从本次开始每月不定期更新一期,本栏目由策展人姜俊与李振华两位老师组成,同时我们也将邀请一位或多位与本期话题相关的嘉宾一同参与。“有时月话”栏目希望通过一种较为随机的日常对话方式,聊聊在我们身边的艺术,以及围绕艺术所展开的一系列相关的话题。 特邀主持: 姜俊 艺术史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凤凰艺术专栏作家。自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其他美术学院,如上海美术学院、明斯特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他是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IDC)会员。2023应邀担任第七届广州艺术三年展,及成都双年展策展人之一。 李振华 1975 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 。1996 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 特邀嘉宾: 李峰清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上海市“浦江学者”,主要从事“大城市病”问题、大都市地区流形关系、城市空间的结构绩效等领域的规划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工作,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在本领域顶级SSCI一区英文期刊和城市规划等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4次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汪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ePublicArt(电子版公共艺术杂志)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致力于公共艺术法和城市文化政策研究。先后工作于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曾策划多个国际当代艺术展览和文化研究项目。 本期时间轴: 00:58 上一期讲座“VOL.004 | 地方旅游经济视角下理解文化展示”背景介绍。 03:20 李峰清老师:城市的艺术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06:30 李峰清老师聊文化创意园区的改造。 12:53 李振华老师聊德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13:08 “中国8”——莱茵鲁尔中国当代艺术展(CHINA 8 |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in Rhine & Ruhr),于2015年5月13日在杜伊斯堡的库珀斯米尔勒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发起,并得到了鲁尔区多个艺术馆和博物馆的积极响应,其中多达500余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德国鲁尔区8个城市的9家博物馆同时展出。 17:32 汪单老师:文化政策塑造着城市的文化生态,同时艺术节与文化事件也起到着塑造的作用。 18:29 李振华老师聊巴塞尔艺术展。 20:50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Rencontres d'Arles),1969年由法国摄影家克莱格(Lucien Clergue)和作家图尼埃(MichelTournier)创办于阿尔勒,是创办最早、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节之一。 25:50 李振华老师聊城市文化产业背后的政治结构与体制结构。 26:15 宣言展(Manifesta)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为了应对冷战结束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以及随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宣言展有意与通常被视为艺术生产的主导中心保持距离,而是寻找新鲜而肥沃的土壤来绘制新的文化地形。每届宣言展都会在欧洲背景下调查并反思当代艺术和文化的新兴发展。在此过程中,以新的方面和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当地、国家和国际观众,以促进欧洲积极的社会变革。 30:28 李振华老师聊威尼斯双年展与巴塞尔艺术展之间的不同。 34:35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Film Festival),创立于193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与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狮奖”。 34:43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Venice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每两年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一次,建筑双年展的主要议程是提出并展示当代社会、人文和技术问题的建筑解决方案。尽管倾向于建筑的学术方面,双年展也为世界各地的当地建筑师提供了展示新项目的机会。 36:39 李峰清老师聊展览空间的选址与城市的关系。 47:25 李峰清老师聊中德对于文创产业不同的理解。 56:26 李振华老师聊协商下的瑞士社会。 本期编辑: 祁霄莉、许佳琛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本期内容的图文索引将会更新在微信公众号「公共艺术」
背景介绍 《坪山区文化地图研究项目》旨在用一种对文旅开发者和文艺工作者友善的语言和图示,正确地整合坪山区的古今文化,形成词条,让文旅开发者和文艺工作者在地方项目中更容易进入现场,更正确和高效的展开设计工作,提高坪山区文旅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城市进程当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激活“旅游+文化”为主导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打造高品质、多样化与在地性的生活服务业,以更好地服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概念的落地;同时也帮助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在地方文化共创的项目中获得文献性支持,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文旅景区做好文献基底,服务开发者打造坪山文旅范式。 为了更深入、立体的了解全球先进文旅开发的案例和经验,我们举办三场专题讲座,特邀在相关领域有显著研究成果的学者进行分享。2023年3月31日以《多一些事实,少一些矫饰废话:地图集,作为信息时代的工具》开始,主讲人为荷兰设计师Joost Grootens,围绕“如何将地图集作为一种设计类型学”的主题进行研讨交流;第二场讲座邀请到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策展人李振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李峰清、艺术史家、策展人姜俊以及哲学博士张钟萄作为嘉宾,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汪单作为主持人,围绕“地方旅游经济视角下理解文化展示”的主题进行研讨交流;第三场讲座计划在2023年6月30日举行,由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视觉艺术主任Marianne Burki就“在地城市文化(地域历史、人居环境、艺术活动)”进行分享。 研讨会时间 2023年6月3日(周六)下午15:00-17:00 举办地点 坪山美术馆六楼/九层塔⑨论坛空间 * 嘉宾 刘晓都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总策展人之一,曾任深圳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首届会长,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振华 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1996年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 李峰清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上海市“浦江学者”,主要从事“大城市病”问题、大都市地区流形关系、城市空间的结构绩效等领域的规划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工作,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在本领域顶级SSCI一区英文期刊和城市规划等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4次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姜俊 艺术史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凤凰艺术专栏作家。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IDC)会员。2023应邀担任第七届广州艺术三年展,及成都双年展策展人之一。 张钟萄 哲学博士,现于中国美术学院从事艺术哲学与当代艺术,以及数字文化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近期出版的译著包括:《接连不断:特定场域艺术与地方身份》《装置艺术:一部批评史》《作为探究的艺术:迈向艺术、科学与技术的新合作》《数字状况》与《公共艺术关键词》等。 * 主持人 汪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ePublicArt(电子版公共艺术杂志)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致力于公共艺术法和城市文化政策研究。先后工作于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曾策划多个国际当代艺术展览和文化研究项目。 ⌚️本期内容包括 00:03:53 作为地方公共文化机构,美术馆应该与城市发展、地方经济保持一个紧密关系 00:09:05 由于如今的全球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域特性需要重新定义,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地方文化的变化 00:12:24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更新面对的任务也往往不同 00:23:17 不同门类的艺术展示与地方文旅相融合,结合当下的流行文化,形成独特的文旅产业模式 00:38:30 地方文化展示遵循特定的逻辑和框架,因而具备了一定的普遍性 00:43:20 “我更喜欢发现个体艺术家的创造性,并通过支持他们的工作方式来理解全球文化的图景,这是一种反向的工作方式” 00:47:09 美术馆是否能促进地方文化挖掘和地方经济发展?如果是,美术馆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开展工作? 00:55:39 文创产业在后工业、后疫情时代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01:00:40 是什么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浪费? 01:14:06 坪山区文化地图研究项目 01:22:38 在一个具备规划且注重社会组织的背景中,激发一些自发性的元素 编辑 祁霄莉 欢迎大家搜索“坪山美术馆”和“公共艺术”的微信公众号回看本次研讨会摘要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特别鸣谢 -本次研讨会由深圳市坪山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有时月话”特别栏目由策展人姜俊与李振华两位老师组成,同时将邀请一位或多位与本期话题相关的嘉宾一同参与。本栏目希望通过一种较为随机的日常对话方式,聊聊在我们身边的艺术,以及围绕艺术所展开的一系列话题。 特邀主持 姜俊 艺术史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凤凰艺术专栏作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和杭州。 李振华 1975 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 。1996 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 特邀嘉宾 邱岸雄 1972年出生于四川,199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03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作品涉及动画、绘画、装置、录像等不同媒介。其作品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结合新媒体形式表达其对当代社会批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代表作品有动画片《新山海经》、《民国风景》、《山河梦影》,影像装置《为了忘却的记忆》。 ⌚️本期内容包括 00:30 本期播客的契机 03:48 邱岸雄《尤伦斯,中国当代艺术,越南或印度》、 《为什么群体艺术活动越来越少?》 10:04 姜俊:从1978年改革开放去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补充阅读《姜俊: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出发——在“内循环” 中重新思考美术馆定位》) 16:12 李振华:九十年代中期,文化的冲动 27:48 八、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版图的重要地域 38:43 “在九十年代,维护画廊的职业化系统是艰难的” 40:56 “后89”时代的中国热 45:53 08年以后的转向 57:55 什么才是“中国故事”的锚点 本期编辑 祁霄莉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本期内容的图文索引将会更新在微信公众号「公共艺术」 特别鸣谢
节目介绍: 如何共建当代艺术生态一直是“南方地图志”小组关注的问题。 南方地图志的音频节目「Tell Me More」,将不定期邀请艺术圈内外的嘉宾,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探讨当代艺术与当下各个领域的互动关系,每一期个体的经验分享,包括工作或生活、过去或现在等,呈现、分析了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各个方面。 “有时月话”特别栏目: “有时月话”栏目将从本次开始每月不定期更新一期,本栏目由策展人姜俊与李振华两位老师组成,同时我们也将邀请一位或多位与本期话题相关的嘉宾一同参与。“有时月话”栏目希望通过一种较为随机的日常对话方式,聊聊在我们身边的艺术,以及围绕艺术所展开的一系列相关的话题。 特邀主持: 姜俊 姜俊博士是艺术史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凤凰艺术专栏作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和杭州。 李振华 1975 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 。1996 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 特邀嘉宾: 刘晓都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 汪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ePublicArt(电子版公共艺术杂志)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 李安红 都市实践合伙人工作室助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项目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建筑硕士荣誉特优学位。 主播: 祁霄莉、许佳琛 本期时间轴: 00:01:06 李振华聊坪山美术馆的实验性实践。 00:01:30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深港双城双年展(UABB) 是全球唯一一个以“城市\ 建筑”为固定主题,以关注城市和城市化为使命的双年展。由深圳与香港这两个边界相连、互动密切的城市协作举办,立足其所在的珠三角地区急剧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关注全球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用当代视觉文化的呈现方式,与社会公众广泛交流互动。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策展人是侯瀚如、刘晓都、孟岩。 00:06:10 李振华:《九层塔》的模式除了其的创见性之外,项目的合作关系还有着教育意义。 00:09:45 第一届策展课:策展与设计 第二届策展课:故事与结构 第一届的主题叫策展与设计,第二届叫故事与结构,两届策展课都在讨论我们能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讲出故事。其他的展览是在关心表达什么样的文化议题,而策展课的价值在于探讨我们可以用多少种方法和语言来呈现这个议题,它更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多变性。 00:10:08 刘晓都聊展览策展的空间展陈,与《九层塔》项目的来源。 00:13:52 政纯办作品“政先生”画像展厅,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政纯办是“政治纯形式办公室”的简称,是由洪浩、肖昱、宋冬、刘建华、冷林组成的艺术小组,在2005年创立“政治纯形式”概念,并以集体创作的方式进行工作。 00:16:00 刘晓都聊什么是展览的出品人。 00:16:35 刘晓都:出品人与导演不同,是把握整体的角色。 00:23:33 李安红聊坪山美术馆的运作模式。 00:30:00 刘晓都:美术馆的工作不止于展览,还包括着公共教育、社区艺术、典藏研究等。 00:31:00 刘晓都聊坪山美术馆未来的计划,与美术馆对于社会的价值。 00:37:02 李振华聊在当下,实验艺术其冒险的意义。 00:44:50 刘晓都:美术馆运营机制的搭建需要团队的建设。 00:49:33 《新生与共振:坪山美术馆年鉴2019-2020》 本期编辑: 许佳琛 音乐: A2surd 封面插画: 关大文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特别鸣谢:ePublicArt、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
节目介绍: 如何共建当代艺术生态一直是“南方地图志”小组关注的问题。 南方地图志的音频节目「Tell Me More」,将不定期邀请艺术圈内外的嘉宾,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探讨当代艺术与当下各个领域的互动关系,每一期个体的经验分享,包括工作或生活、过去或现在等,呈现、分析了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各个方面。 “有时月话”特别栏目: “有时月话”栏目将从本次开始每月不定期更新一期,本栏目由策展人姜俊与李振华两位老师组成,同时我们也将邀请一位或多位与本期话题相关的嘉宾一同参与。“有时月话”栏目希望通过一种较为随机的日常对话方式,聊聊在我们身边的艺术,以及围绕艺术所展开的一系列相关的话题。 特邀主持: 姜俊 姜俊博士是艺术史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凤凰艺术专栏作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和杭州。 李振华 1975 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 。1996 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 特邀嘉宾: 刘晓都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 汪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ePublicArt(电子版公共艺术杂志)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 李安红 都市实践合伙人工作室助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项目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建筑硕士荣誉特优学位。 主播: 祁霄莉、许佳琛 本期时间轴: 00:02:16 姜俊:本期主题“美术馆的运营”的由来 00:02:46 坪山美术馆 介绍链接:mp.weixin.qq.com 00:02:55 坪山美术馆“九层塔”项目 00:06:20 OCAT深圳馆 介绍链接:mp.weixin.qq.com 00:13:46 作为公共文化综合体的坪山文化聚落 00:20:44 创意阶层对我们的工作方式、价值观,乃至日常生活的基本架构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 00:22:24 姜俊:艺术带动着城市的创造力 00:25:07 李振华聊中国艺术机制的构成 00:35:00 李振华:坪山美术馆也在塑造着坪山经验 00:35:45 刘晓都聊坪山美术馆选择研究当代艺术的缘由 00:42:42 刘晓都:美术馆的运营与公司、企业的运营有其相似之处 本期编辑: 许佳琛 音乐: A2surd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特别鸣谢:ePublicArt、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
节目介绍: 如何共建当代艺术生态一直是“南方地图志”小组关注的问题。 南方地图志的音频节目「Tell Me More」,将不定期邀请艺术圈内外的嘉宾,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探讨当代艺术与当下各个领域的互动关系,每一期个体的经验分享,包括工作或生活、过去或现在等,呈现、分析了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各个方面。 “有时月话”特别栏目: “有时月话”栏目将从本次开始每月不定期更新一期,本栏目由策展人姜俊与李振华两位老师组成,同时我们也将邀请一位或多位与本期话题相关的嘉宾一同参与。“有时月话”栏目希望通过一种较为随机的日常对话方式,聊聊在我们身边的艺术,以及围绕艺术所展开的一系列相关的话题。 特邀主持: 姜俊 姜俊博士是艺术史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凤凰艺术专栏作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和杭州。自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其他美术学院,如上海美术学院、明斯特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从2019年6月到2021年7月他作为讲师和研究员职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他是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IDC)会员。2019年被邀请作为Hyundai Blue Prize 2019的初评评委。2020年上海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和科学艺术委员会创始委员。2020年广东美术馆7号空间提名委员兼策展人。2020四川美术学院“1+X——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评委。2021明天雕塑奖初审评委,2021中央美术学院未来艺术家奖初审评委。2021年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公共艺术部分策展人。2022 广州艺术三年展委员会成员。 李振华 1975 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 。1996 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 现任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光映现场策展人(自2014)、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瑞士 Prix Pictet 摄影节推荐 ,曾担任英国巴比肯国际展览“数字革命” (2014)国际顾问,曾于2015年担任澳大利亚 SymbioticA 机构国际顾问、香港录影太奇顾问。 李振华曾主持编撰艺术家个人出版物《颜磊:我喜欢做的》,《冯梦波:西游记》,《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和《杨福东:离信之雾》。2013年艺术评论以《Text》为书名出版。2015年获得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策展人奖,2016年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5)获得俄罗斯创新奖地区当代艺术计划奖。曾于众多国内外机构担任总评委,其中包括:德国转译媒体艺术节(2010),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现为M+美术馆希克奖2012),瑞士 Fantoche 动画节(2012),现代汽车 Blue Prize(2018)等。 特邀嘉宾: 汪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ePublicArt(电子版公共艺术杂志)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致力于公共艺术法、艺术与法律和城市文化政策研究。先后工作于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曾策划多个国际当代艺术展览和文化研究项目,包括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联合策划 KADIST基金会Marie Martraire),OCAT上海(2018);上海艺术设计双年展-公共艺术版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海世盛楼-上海地铁当代艺术展览,上海南站地铁站(2010)等。并于2016 年获得吴作人青年策展人基金与卡蒂斯特(KADIST)基金会合作“青年策展人研修”奖学金; 2020 年度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 发表于《装饰》杂志 2020 年第 3 期《公共艺术中公共利益若干法律问题的探讨之基于美国三个公共艺术司法案例》被评为“华政学术 2020 年标志性中文论文”。 主播: 祁霄莉 许佳琛 本期时间轴: 00:01:05 展览:小宇宙:科技主导下的情感 00:02:36 “Computational propaganda”带来的思考 00:03:42 张增增,《呼吸》,特定空间装置,委托创作,500平米 00:04:20 李振华:在今天,我们不论是反抗还是顺从这个时代,似乎都没有什么意义。 00:05:25 李振华:“小宇宙”是关于人的,“小宇宙”述说的是人的不可限量。 00:05:52 李振华:借助科技,我们也许能更深度地探索情感是什么。 00:06:25 李振华:展览的动线来自于技术史的逻辑。 00:06:27 刘嘉颖,《红与蓝》加密艺术,LED显示屏,5X5米 00:06:45 张晓,《403个苹果和168个核桃》《海岸线》《无双》《大姐》等 大卫·克睿彭朵夫,《梦游》,单屏幕录像,13X8米 00:07:10 姚清妹,《光谱-夜之皇室芭蕾I》,正投影 单频录像(彩⾊,有声),5X9m 00:07:25 刘广云,《11071.9600114143公里》,装置 00:07:52 ⾼世强,《⼭⽔:唐诗辞典》,单屏幕影像装置,4X6米 棉棉,《情书》,线上项目,委托创作 00:11:30 虚拟化展厅链接:www.artexb.com 00:12:30 虚拟化展览可能是未来书写艺术史的一种方式。 00:13:55 什么是“Computational propaganda”? 00:18:20 不同于大群展的观展体验。 00:25:15 周斌 1988年开始从事油画创作,1997年开始行为艺术创作与研究至今。 2004年后,广泛参国际间的艺术创作、驻留研究、学术讲座和主持工作坊。 为推动行为艺术的发展,周斌积极参与活动组织和教学工作。2008年共同发起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2021年出版专著《行为艺术课》。2022年创办UP-ON向上行为艺术档案馆。 00:26:50 延伸阅读1: “李振华:策展应该是缓缓释出,并不断累加。” (超链接地址:mp.weixin.qq.com) 00:27:32 延伸阅读2: “周姜杉:庆祝屏幕时代的创造力。” (超链接地址:mp.weixin.qq.com) 00:34:55 姜俊:怎么样的展览尺度对于艺术家和观众来说是良性的。 00:44:00 汪单:展览空间变成了一个再创造的场所。 00:45:10 李振华:艺术应该保有其模糊性,但不可失去它的公众性。 00:50:10 寻找平静与安宁。 01:01:03 姜俊:新的科技推动了艺术批评的升级。 01:02:15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在疫情和不稳定的现世,我希望这个展览能让观者,找到内在的平静。对未来的希望,对自然的热爱,对科技的好奇,对诗歌和文字的共情,对自我可能性的探寻,一切变化,也可能恒常永驻。——李振华 本期编辑: 许佳琛 音乐: A2surd 封面插画: 关大文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特别鸣谢:ePublicArt、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
本期三位嘉宾将围绕新书《大数据时代下的公共艺术》展开关于开放数据、数据的公民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和部署中的数据作用等话题的讨论。 嘉宾 * 汪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ePublicArt(电子版《公共艺术》杂志)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致力于公共艺术法、艺术与法律和城市文化政策研究。先后工作于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曾策划多个国际当代艺术展览和文化研究项目。 * 李谦升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主任、信息与交互设计工作室负责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会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信息设计、数据可视化、交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 * 高丰 国内首个聚焦数据开放流通的社会企业“开放数据中国”联合创始人及执行主任。SODA赛事模式设计者、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联合发起人,兼任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开放数据顾问。作为开放数据议题的先锋推动者,他先后被授予耶鲁大学世界学者、第一财经DT 财经“数据科学 50 人”等荣誉。目前,“开放数据中国”持续面向政府及数据源提供如何建设开放透明数据项目的指导与咨询,并建立社群放大数据利用者的声音。 🕙本期内容包括 00:01:51 《大数据时代下的公共艺术》 00:06:00 SODA开放数据大赛 00:11:18 开放数据与公共艺术的关联 00:16:50 当数据价值越明确,它其实会越封闭 00:21:30 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可视化 00:23:50 人民城市人民建 00:28:04 公共艺术:数据传递的一种途径 00:31:26 大鱼营造 00:37:10 数据共建 00:45:35 期待城市开放数据与公共艺术的有机结合 00:50:29 身边的算法 00:54:34 数字空间的“在地性” 00:57:12 时空传送门——白居寺吉祥多门塔线上特别活动 00:59:57 虚拟世界的建设哲学 01:05:00 机器智能与思维固化 * 《大数据时代下的公共艺术》购买链接 主播 祁霄莉 编辑 祁霄莉 音乐 A2surd 封面插画 关大文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本期内容的图文索引将于12月21日在微信公众号@公共艺术更新 特别鸣谢
节目介绍: 如何共建当代艺术生态一直是“南方地图志”小组关注的问题。 南方地图志的音频节目「Tell Me More」,将不定期邀请艺术圈内外的嘉宾,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探讨当代艺术与当下各个领域的互动关系,每一期个体的经验分享,包括工作或生活、过去或现在等,呈现、分析了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各个方面。 “有时月话”特别栏目: “有时月话”栏目将从本次开始每月不定期更新一期,本栏目由策展人姜俊与李振华两位老师组成,同时我们也将邀请一位或多位与本期话题相关的嘉宾一同参与。“有时月话”栏目希望通过一种较为随机的日常对话方式,聊聊在我们身边的艺术,以及围绕艺术所展开的一系列相关的话题。 特邀主持: 姜俊 姜俊博士是艺术史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凤凰艺术专栏作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和杭州。自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其他美术学院,如上海美术学院、明斯特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从2019年6月到2021年7月他作为讲师和研究员职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他是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IDC)会员。2019年被邀请作为Hyundai Blue Prize 2019的初评评委。2020年上海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和科学艺术委员会创始委员。2020年广东美术馆7号空间提名委员兼策展人。2020四川美术学院“1+X——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评委。2021明天雕塑奖初审评委,2021中央美术学院未来艺术家奖初审评委。2021年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公共艺术部分策展人。2022 广州艺术三年展委员会成员。 李振华 1975 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 。1996 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 现任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光映现场策展人(自2014)、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瑞士 Prix Pictet 摄影节推荐 ,曾担任英国巴比肯国际展览“数字革命” (2014)国际顾问,曾于2015年担任澳大利亚 SymbioticA 机构国际顾问、香港录影太奇顾问。 李振华曾主持编撰艺术家个人出版物《颜磊:我喜欢做的》,《冯梦波:西游记》,《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和《杨福东:离信之雾》。2013年艺术评论以《Text》为书名出版。2015年获得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策展人奖,2016年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5)获得俄罗斯创新奖地区当代艺术计划奖。曾于众多国内外机构担任总评委,其中包括:德国转译媒体艺术节(2010),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现为M+美术馆希克奖2012),瑞士 Fantoche 动画节(2012),现代汽车 Blue Prize(2018)等。 特邀嘉宾: Leslie 95后,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上海库比森画廊合伙人。 主播: 许佳琛 本期时间轴: 00:01:04 2022年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奖普利兹克奖授予了非洲建筑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这是普利兹克奖历史上首次授予非洲建筑师,凯雷是建筑师、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来自西非贫困国家布基纳法索的乡村,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学位后,他回到祖国建造了众多的教育建筑,他使用地域材料建造超出建构本身的现代建筑。他通过美丽、谦逊、大胆的创造力,清晰的建筑语言和成熟的思想,改善着地球上时常被遗忘的地区中无数居民的人生,给人带来建筑学科范畴之外的馈赠。 00:03:45 艺术生产是否能够内循环。 00:06:03 什么是艺术的主题,我们又如何切题。 00:10:07 山水作为我们生活遭遇的精神性补偿。 00:12:35 我们如何看待技术的变化。 00:13:23 10月,“停止石油”(Just Stop Oil)组织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向梵高的《向日葵》泼上了西红柿汤。同月,德国环保组织“最后一代”(Letzte Generation)的活动人士进入德国巴贝利尼博物馆,在莫奈的名画《干草堆》上泼了两盆土豆泥,然后把自己的手粘在墙上。这些活动人士称,他们做出此举是为了警醒世人,气候灾难已经来临。 00:20:03 官方的艺术与民间的艺术存在差别。 00:21:05 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是一所在纽约市的曼哈顿中城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收藏地之一,简称为MoMA。 00:21:45 我们缺乏艺术话语与收藏之间的系统。 00:28:12 伊夫·克莱因 (Yves Klein,1928年4月28日-1962年6月6日),法国艺术家。1960年,艺术批评家皮埃尔·雷斯塔尼提出新现实主义,而克莱因就是该运动的领先人物。他是行为艺术最早的推动者,同时也被视为极简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先驱,知名于单色画创作。 00:33:10 “玩世现实主义”(CynicalRealism),作为一种以绘画为主的中国当代美术潮流,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1年画家方力钧、刘炜在一次展览上推出了被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的首批作品,作品中所呈现的无聊情绪和“不正经”的“泼皮幽默”敏感地把握了当时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处世方式。被看作“是一种反叛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文化倾向”。 00:38:15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美国画家以及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主要力量。他以他独特创立的滴画而著名。 00:56:15 通过构建艺术文献扎实共识。 00:57:02 策展工作如何展开。 01:04:17 《论新》一书由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 所著。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本期编辑: 许佳琛 音乐: A2surd 封面插画: 关大文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特别鸣谢:ePublicArt、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
节目介绍: 如何共建当代艺术生态一直是“南方地图志”小组关注的问题。 南方地图志的音频节目「Tell Me More」,将不定期邀请艺术圈内外的嘉宾,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探讨当代艺术与当下各个领域的互动关系,每一期个体的经验分享,包括工作或生活、过去或现在等,呈现、分析了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各个方面。 “有时月话”特别栏目: “有时月话”栏目将从本次开始每月不定期更新一期,本栏目由策展人姜俊与李振华两位老师组成,同时我们也将邀请一位或多位与本期话题相关的嘉宾一同参与。“有时月话”栏目希望通过一种较为随机的日常对话方式,聊聊在我们身边的艺术,以及围绕艺术所展开的一系列相关的话题。 特邀主持: * 姜俊 姜俊博士是艺术史家、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凤凰艺术专栏作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和杭州。自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其他美术学院,如上海美术学院、明斯特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从2019年6月到2021年7月他作为讲师和研究员职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他是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IDC)会员。2019年被邀请作为Hyundai Blue Prize 2019的初评评委。2020年上海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和科学艺术委员会创始委员。2020年广东美术馆7号空间提名委员兼策展人。2020四川美术学院“1+X——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评委。2021明天雕塑奖初审评委,2021中央美术学院未来艺术家奖初审评委。2021年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公共艺术部分策展人。2022 广州艺术三年展委员会成员。 * 李振华 1975 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 。1996 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 现任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光映现场策展人(自2014)、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瑞士 Prix Pictet 摄影节推荐 ,曾担任英国巴比肯国际展览“数字革命” (2014)国际顾问,曾于2015年担任澳大利亚 SymbioticA 机构国际顾问、香港录影太奇顾问。 李振华曾主持编撰艺术家个人出版物《颜磊:我喜欢做的》,《冯梦波:西游记》,《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和《杨福东:离信之雾》。2013年艺术评论以《Text》为书名出版。2015年获得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策展人奖,2016年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5)获得俄罗斯创新奖地区当代艺术计划奖。曾于众多国内外机构担任总评委,其中包括:德国转译媒体艺术节(2010),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现为M+美术馆希克奖2012),瑞士 Fantoche 动画节(2012),现代汽车 Blue Prize(2018)等。 特邀嘉宾: * Leslie 95后,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上海库比森画廊合伙人。 主播: * 许佳琛 本期时间轴: 00:01:20 库比森画廊(Cub_ism_),2020年成立于上海。作为一家完全由90后创立的画廊,库比森坚持实践以“策展性”语言为先的展览理念,探索当代艺术于画廊空间中多视角,跨维度的不同呈现方式,讨论多重复杂语境中的艺术语言。画廊同时也支持青年艺术家的发展与挑战。 库比森坚信艺术作为历史记录、情感表达和学术研究的经验集合,具有影响人类精神文明与社会道德秩序的力量。作为一家关注艺术市场生态系统的专业画廊机构,库比森将竭诚为观众介绍兼具艺术性和投资性的当代艺术作品。 00:03:15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K),首届于2013年5月23日举行,参展阵容亦非常强劲,共有245间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顶级艺廊参展,而作为扎根亚洲的艺术展,当中有约一半来自亚洲地区。 00:03:50 “有时月话”新栏目介绍 00:06:42 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展览之一,在德国卡塞尔每5年举办一次,与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及威尼斯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 00:09:45 艺术家颜磊,1965年出生于河北,现生活工作于北京。颜磊以独立审视的态度,透过绘画、雕塑、装置、录像、行为等不同媒介,挖掘和揭示艺术体制内部的问题。 00:10:32 威尼斯双年展 开创于1895年,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富盛名的文化组织之一。威尼斯双年展站在研究和推广当代艺术新趋势的最前沿,威尼斯双年展12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机构之一。 00:10:50 威尼斯双年展所代表的不仅是学术的指标,也是商业的风向标。 00:16:07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艺术还能做什么? 00:17:15 卡塞尔文献展2022(Kassel Documenta 2022),展览由印尼艺术家小组ruangrupa策展,他们从印尼农村的“米仓”中获得灵感,形成策展概念,将文献展作为“来自和用于”卡塞尔城市的集体资源,支持当地的艺术实践。不同于大多主流的双年展,ruangrupa成员Farid Rakun表示,他们希望为令人疲惫的观展方式提供一种补药,并暗示“另类创作和体验艺术的方式总是可能的”。 00:21:12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00:22:05 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的一种隐含的信念,自觉或下意识地感觉到欧洲对于世界的优越感。这种观点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因此欧洲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先锋。 00:24:40 艺术家曹斐,1978年出生于广州,现工作及生活在北京。她的影像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 00:24:45 在地系统的构建 00:25:45 艺术家徐冰,1953年生于重庆。中国当代艺术家,现居北京、纽约。其为人所知的大部分作品皆与文字有关,代表作有“天书”、“地书”等。 艺术家蔡国强,1957年生于泉州,他的艺术表现横跨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数种媒材。他以独特的火药绘画创作与一系列室外爆破计划而闻名。 艺术家黄永砯,1954生于厦门。黄永砯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一员之一。厦门达达(Xiamen Dada group)的创始人,他的作品集多种媒体与文化影响于一身。 艺术家杨诘苍,1956生于佛山。至今生活和工作在海德堡和巴黎。艺术创作涉足水墨、装置、行为、影像艺术等多种形式,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里昂双年展等国际重大展事。 艺术家严培明,1960年生于上海,八十年代他远赴欧洲,现定居巴黎。他以一系列黑色碳熏质感人物肖像享誉艺术界。作品通常尺寸巨大,黑白构图中凸现纹理细腻的质感。 00:29:34 艺术生产、艺术消费的循环过程 00:33:30 上海疫情期间的博览会、私营美术馆发展 00:34:57 95后画廊主在上海开启当代艺术商业计划 00:35:41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运动和流派。二十世纪巴黎两位画家布拉克和毕加索,深受非洲的雕刻中单纯的造型和尖锐的对比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个新的风格。这个流派相对来说摒弃了对画面协调性上的过分关注,主要以冲突和扭曲的画面来形成一种图像语言。 00:38:30 姜俊聊近几年对上海艺术市场的思考 00:38:48 何帆,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做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 00:42:39 先锋艺术的展开的基础是具有了它的收藏者。 00:42:56 艺术市场与文化语境的变迁 00:44:33 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缩写:BLM),是一个抗议针对黑人的暴力和“系统性歧视”的国际维权运动,起源于非裔美国人社区。同时这项运动也反对如种族归纳、暴力执法和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的种族不平等等更为广泛的问题。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另外,也有在词语后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儿(Queer)或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LGBTQ”。 00:45:15 艺术家鄢醒,1986年出生于重庆,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和美国洛杉矶。他是“公司”项目的发起人与参与者。鄢醒的创作媒材甚为宽广,涉及了行为、录像、装置、绘画等多个领域。 艺术家韩冰,1986年出生于连云港,曾于纽约、洛杉矶和上海居住,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巴黎。其创作涉及行为、影像、装置、戏剧、文本、绘画等。 00:51:56 好的艺术是不分国界的。 00:56:40 我们缺乏对于多元创作的支持。 01:07:55 温弗里德·泽巴尔德(德语:Winfried Sebald;1944年5月18日-2001年12月14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阿尔格伊地区的维尔塔赫,当今最有影响的德国作家之一。 01:08:42 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发明”可能性 本期编辑: * 许佳琛 音乐: * A2surd 封面插画: * 关大文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每期播客补充的图文索引会在微信公众号「公共艺术」更新 特别鸣谢:
节目介绍 ·如何共建当代艺术生态一直是“南方地图志”小组关注的问题。 ·南方地图志的音频节目「Tell Me More」,将不定期邀请艺术圈内外的嘉宾,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探讨当代艺术与当下各个领域的互动关系,每一期个体的经验分享,包括工作或生活、过去或现在等,呈现、分析了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各个方面。 本期嘉宾 姜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毕业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后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专注于公共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和城市治理的跨界融合,生活于上海、杭州和广州。 余玥 ·四川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心暨黑格尔档案馆哲学博士。中国德国哲学学会理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副主编。研究方向包含德国古典哲学、现代性问题、实践哲学、美学。 汪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ePublicArt(电子版公共艺术杂志)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致力于公共艺术法、艺术与法律和城市文化政策研究。先后工作于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主播 祁霄莉、许佳琛 本期内容包括 08:30文化产品分析式的写作 13:26《艺术的公共话语》的选文与选题 17:31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18:52《艺术的公共话语》的两个章节是如何被划分的 20:10艺术只有进入到展示机制当中才能被称为艺术 20:55艺术家需要被言说 23:05朗西埃:美学即政治 24:40感官愉悦之外的艺术 28:40艺术的社会调节性功能 31:35艺术的调节型、批判性与修辞性 39:43文化教育是自然被人工化的过程, 文明也就此发生 40:32《奇葩说》中的公共性 45:12按照明学体系逻辑推理方式进行的辩经 48:33共同体中的公共性 本期编辑 许佳琛 音乐 A2surd 封面插画 关大文 购书链接 https://shop1849115620.v.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684305498&ifr=itemdetail&state=H5WXshareOld&distributorId=1413082280&share_relation=a1ea5761c822a358_1413082280_1&wfr=h5direct_wxh5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每期播客补充的图文索引会在微信公众号「公共艺术」更新 特别鸣谢
本期嘉宾 高郁韬 * 1988年出生于湖南湘西,「藝林」公众号主理人。2007年至201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至2019年就读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师从雕塑家卡塔琳娜·弗里奇(Katharina Fritsch),2019年获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位,并获得教授卡塔琳娜·弗里奇荣誉大师生称号。 * 其作品多次展出在德国、比利时、法国、奥地利、荷兰、中国等国家,并在德国举办过多次个展。高郁韬获得2022年第六届布鲁塞尔摄影节奖,2019年第73届国际贝尔吉斯艺术奖提名,以及2016年三影堂摄影奖提名。 🕙本期内容包括 00:54艺术家消融焦虑的灵感本 03:44和siri在莱茵河畔吟诗 05:07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年展机制 06:53艺术需要“赞助人” 08:23艺术需要消费者教育 11:23艺术是信仰产业 13:55艺术“朋友圈”的故事 15:37在经验和土壤中理解抽象艺术 19:19艺术共谋 * 主播 祁霄莉、许佳琛 * 本期特邀主播 姜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毕业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后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专注于公共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和城市治理的跨界融合,生活于上海、杭州和广州。 * 本期编辑 祁霄莉 * 音乐 A2surd * 封面插画 关大文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每期播客补充的图文索引会在微信公众号「公共艺术」更新 特别鸣谢
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part one) 本期嘉宾 高郁韬 * 1988年出生于湖南湘西,「藝林」公众号主理人。2007年至201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至2019年就读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师从雕塑家卡塔琳娜·弗里奇(Katharina Fritsch),2019年获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位,并获得教授卡塔琳娜·弗里奇荣誉大师生称号。 * 其作品多次展出在德国、比利时、法国、奥地利、荷兰、中国等国家,并在德国举办过多次个展。高郁韬获得2022年第六届布鲁塞尔摄影节奖,2019年第73届国际贝尔吉斯艺术奖提名,以及2016年三影堂摄影奖提名。 🕙本期内容包括 00:16 「Tell Me More」栏目介绍 03:00 Meisterschüler大师生称号与德国的“师徒制”教育 05:16 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如何申请教授 08:03 高郁韬申请教授的曲折历程 16:18 卡塔琳娜·弗里奇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20:12 近年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招生情况和申请标准 26:48 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32:43 如果中了彩票,艺术家的选择 34:09 德国创作成本的问题 36:24 很想做装置,但绘画是艺术市场的硬通货 📃节目介绍 「Tell Me More」是一档由“南方地图志”策划的音频节目,如何共建当代艺术生态一直是“南方地图志”小组关注的问题,我们将不定期邀请艺术圈内外的嘉宾,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探讨当代艺术与当下各个领域的互动关系,每一期个体的经验分享,包括工作或生活、过去或现在等,呈现、分析了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各个方面。 * 主播 祁霄莉、许佳琛 * 本期特邀主播 姜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毕业 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后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专注于公共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和城市治理的跨界融合,生活于上海、杭州和广州。 * 本期编辑 祁霄莉 * 音乐 A2surd * 封面插画 关大文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荔枝FM搜索「Tell Me More」订阅、收听节目 每期播客补充的图文索引会在微信公众号「公共艺术」更新 特别鸣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