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82 抗战1938,花园口之后,战争中的黄泛区,洪水、饥荒、走私,逃难,「水旱蝗汤」及祸水东西引

本期节目是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特辑之一。 主要围绕穆盛博的《洪水与饥荒:1938至1950年河南黄泛区的战争与生态》展开。 本书的主题是河南境内黄泛区在战争状态下的能量流动。 节目首先介绍了1938年6月花园口决堤之前的中日战争态势,接着简要介绍了本书涉及到的在整个抗战期间黄泛区的河南人民的生存状态。 包括不抗日大发国难财的地方武装游击队,也在为民服务的伪政府官员,逃到陕西黄龙山的难民,还有中日双方修大堤以水代兵,1942-1943年河南普遍的粮食危机,抗战胜利后黄泛区的恢复工作等内容。 与谈人:碎叶 刘京广 封面:黄胄,还家行(局部) 涉及知识: 「水旱蝗汤」:指的是四种给河南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因素,包括水灾、旱灾、蝗灾和汤恩伯的军队。 水灾,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黄河泛滥成灾,给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旱灾,1942-1943年,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河南许多地方农田干涸粮食绝收。 蝗灾,指蝗虫大规模肆虐啃食农作物,使本已受灾的农田雪上加霜。 汤灾,指汤恩伯的军队。汤恩伯的部队在河南大饥荒期间军纪涣散,不仅未能有效救灾,反而加重百姓负担,强行征工征役,被老百姓视为水旱蝗并列的第四大灾害。 「水旱蝗汤」的说法,已成为河南人民的集体记忆。 时间线: 00:15 本书的简单介绍 02:10 花园口决堤前的战场态势 08:45 河南受灾情况,黄泛区内主要的受灾县份 12:00 扶沟县志的记载,传染病,地方武装走私活动 15:10 国统区、沦陷区修大提的竞争,河南地理的三大区域及水运枢纽的战时复兴 18:00 1942年大饥荒,粮荒,牲畜缺乏,黄泛区内各方势力的协调,中日双方祸水东西引 27:45 黄泛区与抗战最后阶段 30:50 黄泛区的战后恢复情况 35:10 关注抗战中的民众

37分钟
17
3天前

T079 漫谈《参与观察法》:如何观察社会,如何深入田野,普通人也能掌握的人类研究

本期节目,杨林同学从自己的摄影爱好开始,漫谈了参与观察法的理论和实践。 从摄影的角度看,需要通过观察来更好地表达。 参与观察法,可以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实用性非常强。 节目中谈到了《参与观察法》的主要内容,还有相关的文本与思考: 观察者需要保持价值中立,观察、记录和口述记录,通过中间人介绍,团队观察,如何与当事人建立信任,做好笔记和档案,如何撤离现场。 嘉宾:杨林 主播:刘京广 片头和片尾音乐:维瓦尔第-狩猎 本期节目涉及的图书和影片: 尼·L·乔金森:《参与观察法:关于人类研究的一种方法》,张小山、龙筱红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何兆武:《上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托马斯·温特伯格导演、麦斯·米科尔森主演:狩猎 Jagten (2012) 张一导演:枫(1980) illiam H. Whyte导演纪录片:小型公共空间的社会生活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1988) 今和次郎著、藤森照信编:《考现学入门》,詹慕如、龚婉如译, 行人文化实验室,2018年。

37分钟
92
1个月前

T077 回望二战欧洲胜利日,1945年5月8日,西线,从莱茵河到易北河,巴顿视角

本期节目特为纪念二战欧洲胜利日80周年。 节目内容主要以巴顿将军的战场经历和见闻为线索,吉光片羽地介绍了巴顿的美国第3集团军在内的西线盟军从莱茵河到易北河,最后推进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历程。 辅以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回忆内容,补充了欧洲战场宏观战略方面的背景信息,特别是二战最后阶段参战各方的重要决策及交涉。 主播:刘京广 封面:1945年5月,二战欧洲战场结束后,美、苏军队驻扎在德国萨克森州格里博村。 封面拍摄:尤利乌斯·耶斯凯莱宁 1945年2月-3月 欧洲战场,西线 数据信息: 巴顿的第3集团军在从莱因河到易北河的进军过程中,人数约为25万至30万,共占领了84860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战损为2102人阵亡、7954人受伤和1591人失踪,而与第3集团军对抗的德军则共有20100人阵亡、47700人受伤,65万3140人被俘。 时间线: 02:00 二战胜利日为何有5月8日、9日的分别 05:10 巴顿在莱茵河战役之前的情况,当时西线的战场态势 09:30 巴顿强调进攻的重要性及当时美国第3集团军的战斗力 13:20 美军夺取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艾森豪威尔的战略判断 16:50 莱茵河战役,巴顿谈坦克、谈部队的英勇战斗 26:50 巴顿渡过莱茵河,艾森豪威尔总结莱茵河战役,鲁尔包围战 29:35 1945年4月12日的奇异经历,巴顿晋升为四星上将 36:40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38:00 新的进攻计划,艾森豪威尔放弃进击柏林,丘吉尔的抗议 42:25 巴顿在大战结束前的言行,易北河美苏会师,柏林战役 47:00 巴顿的第3集团军进军捷克斯洛伐克 48:22 二战欧洲战场最后几天的记录 50:45 巴顿逝世 主要参考书: 《巴顿将军回忆录》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理查德·奥弗里:《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

52分钟
99+
2个月前

T075「战间期国际关系」下II:二战缘何爆发?纳粹革命德意毁约,从维也纳、慕尼黑到华沙,大战再起

本书针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特定历史阶段,以巴黎和会为开端,德国入侵波兰为结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的国际关系的重大事件和转折。 作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1892—1982)是英国外交官、历史学家、国际关系学家,国际关系研究中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本期主要是本书的第四部分 德国的重新崛起:条约体系的终结(1933-1939) 主播:刘京广 封面:1938年9月30日,甫返抵达英国的张伯伦首相向公众展示由他和希特勒签署的英德宣言 本期主要参考书: 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理查德·奥弗里:《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 时间线: 01:15 关于二战起因的诸家观点 10:10 纳粹革命,希特勒成为元首,德国重整军备 15:00 纳粹革命后波兰、苏联的反应 20:10 意大利、德国对奥地利的行动及其影响 27:30 德国开始毁约、扩军 32:04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 35:50 德军占领莱茵兰 37:40 中东地区民族国家的发展 39:13 巴勒斯坦和犹太人的问题 41:53 远东方面的中日战争 43:43 美国的内政外交 48:10 西班牙内战成为国际战争 50:52 世界已逐渐分为两大集团 53:05 希特勒在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冒险 55:08 慕尼黑会议与张伯伦绥靖政策的“胜利” 58:26 德国的下一个目标是波兰

60分钟
99+
2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