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洋杂处、新旧交汇,香港社会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城市文学形态。作为中国最早接受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城市之一,香港的文学作品往往雅俗并举;强势的外来文化遇上深厚的乡土传统,呈现出方言与国语、乡土与现代的杂糅;而作为一座“身份未明的城市”,身份问题上的痛苦和迷惘贯穿文本之中,“本土意识”和“身份认同”成为香港作家们不懈追寻的话题。 本期席地而坐,我们邀请到了两位青年作家,一起来聊聊自己认知中的香港文学。程皎旸的小说集《危险动物》正是基于香港这座城市展开,生活其中的日子里,香港的空间给了她哪些创作灵感?作为一名潮汕人,陈润庭也分享了自己对香港人事的感知、香港文学的启蒙与自己的相关创作。 从金庸、张爱玲、刘以鬯,到西西、钟晓阳、李碧华、黄碧云、亦舒,作家们是如何书写香港的?我们如何去理解他们笔下的“香港性”?这种香港性,是否与“上海性”有着某种互嵌与互文?香港文学,或许是当代城市书写极具代表性的一例缩影。 商业文化冲击之下,城市中的文学面临着边缘化的处境。本期节目中,我们也聊到了青年创作者的生存状况。程皎旸说自己像刘以鬯一样,不得不“贩卖文字、出卖灵魂”;而陈润庭作为中文系博士生,则身处无解的高校内卷漩涡。在此种现实下,今日的严肃写作还不如“存钱到余额宝”?新人创作者的发表之路还有哪些可能?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席地而坐发起者 【本期嘉宾】 程皎旸:青年作者,香港大学文学硕士,已出版小说集《危险动物》 陈润庭:青年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02:41 程程谈《危险动物》创作契机:香港像是魔方,走两步就转一下 06:49 香港的空间印象:割裂、疏离、逼仄之中的精准生活 15:00 陈润庭谈自己的香港文学启蒙:金庸的通俗快感与古典美学 17:44 宗城谈作者的地域气味:岭南、香港与马华作家 20:06 程程的香港情结:张爱玲、钟晓阳、黄碧云 24:55 内嵌于香港城市书写中的上海性 32:26 “香港性”——刘以鬯小说中真正的主角 36:10 香港文学、影视里的恐怖与猎奇色彩 38:09 青年作者的生存现状:在金融公司贩卖文字,在高校学界艰辛内卷 43:40 宗城谈作者的稳定与不稳定:写作还不如存钱到余额宝 48:06 小说创作者的作品发表,如何实现从0到1的跨越? 55:13 相关书籍推荐 【本期提到的作家与作品】 金庸:《神雕侠侣》《碧血剑》 张爱玲:《小团圆》《第一炉香》 钟晓阳:《燃烧之后》 黄碧云: 《烈佬传》 刘以鬯:《酒徒》《对倒》《迷楼》 赵稀方:《小说香港》 陈志华: 《失踪的象》 李碧华:《潮州巷——吃卤水鹅的女人》 其他作家:亦舒 韩丽珠 黄锦树 黎紫书 电影:邱礼涛《伊波拉病毒》 【结尾推荐书籍】 萨曼塔·施维伯林:《吃鸟的女孩》《营救距离》 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方特:《三只忧伤的老虎》 西西:《钦天监》《哨鹿》 陈浩基:《网内人》《13·67》 吴煦斌:《牛》 【本期配乐】 片头:梅林茂 <Yumeji’s Theme> 片尾:钟定一 <Waterfall> 【剪辑】朱丽婷 【校对】晓桐、小术 【文案】艾雯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在五道口,曾经有个地方叫706,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关于706的故事。706现在仍然存在,但那个属于五道口的、北京本部的706,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 2020年底,记得还是在706本部过年,有人唱起《国际歌》,有人说,操蛋的2019年终于过去了。旁边的人调侃,这会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是在一种沮丧后的彼此激励中,抵达了2020,说好要在下一年年底,继续在故地重逢。2020年,新冠疫情,706北京本部关了,自己也经历了搬家、更换城市等变动。昨晚和朋友说,敏感的人在分别时,特别容易在乎,因为他知道,无论他们多么承诺彼此,这可能都是人生最后一次见面了。 如今时过境迁,自己已经在新的地方生活半年,706没了本部,但又在南方有了自己新的据点。生活很多变数,但好在动荡之中,还有新的希望。这一期,我们回顾706北京本部的岁月,不只是为了唱一首公共空间消亡的挽歌,也是为了给逝去的历史,留下一份参与者的见证。 本期主播:宗城 时间轴: 01:52 我是怎么知道706青年空间的 05:56 706青年空间的空间构造 07:36 706的前身 10:14 706崛起的背景是中国公共讨论相对自由的一段时间 13:16 706的第一次关门危机 15:14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自我和世界的。” 16:39 706到底是不是一个乌托邦 20:32 706参与者的大致构成 23:00 生活实验室的理念和实践过程中的困境 25:47 许多住客辛苦工作后回到住房,并不那么想“自治” 28:10 706选址在五道口的原因 32:58 706看起来理想主义,实际管理起来又充满着重复和琐碎的事务 34:17 706本部一半空间被收回的那个夜晚 40:00 本部关门了,但706的故事还在延续 音乐 开场曲:仁科《我们,你们,他们》 片尾曲:鲍勃·迪伦《One More Cup of Coffee》 文字: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朵朵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本期播客是一期热点议题讨论。我们从“放宽生育三胎”的政策说起,讨论这一政策的具体喊话人群、可能的影响,以及身边朋友为什么对它反映激烈的原因。 在这一代女性经济负担沉重的情况下,计划性指令般的放宽生育,给予经济补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刺激女性的生育动力? 当代都市女性恐婚恐育的背后,除了经济压力,也跟职场上明显的性别歧视、用工单位对怀孕或潜在怀孕女性的冷漠有关,焉论沉重的房价压力、教育压力,以及在“鸡娃”话题裹挟之下,被迫让孩子提前内卷,所导致的父母和孩子的双重疲惫。 由此可见,生育衰弱背后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那么应对结构性问题,未来可能出现的政策又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在度过了限制生育的计划生育时代后,又能在新时期保有多大程度的生育/不生育的自由? 本期节目,我们还会聊到与“身尚平”和“乡村低欲望生活”有关的话题。 身尚平只是一种情绪抒发,还是具有政治潜能的集体行动?在佛系、摸鱼、身尚平等热词背后,这一代青年为什么厌倦了努力奋斗的叙事?而在今天,当低欲望成了舆论场的常见词汇,中国青年的低欲望和日本语境里的低欲望,又有什么不同? 或许,没有令人倦怠的现代化生活,身尚平就不会成为一个引起巨大反响的公共话题,无论是身尚平,还是去往乡村,都是对内卷化竞争、改变命运无门的应激性反应。 但是依然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思索。在中国,乡村是一个内部差异巨大的词汇,除了“田园牧歌”和“残酷底层”这两种常见叙述,在中国广大的、普遍的乡村是怎样的?被城市中产、资本话语建构的乡村,除了符合“田园牧歌”的传统,在今天又暗和着怎样的需求?为什么说其实村民也在运用“田园牧歌”在一套叙事? 当城市中产书写着桃源梦,以回归田园作为所谓的反抗时,觉醒的农村女人却渴望逃离农村。当今天的资本流行生产美好的乡村图景,我们同样要正视大部分乡村的贫困、麻木、性别歧视与远不如城市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那些在乡村中受到欺辱的人,不该被淹没在田园牧歌的抒情之中。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 夏周:偶尔写点文字的人 【本期嘉宾】 肖瑶:职业记者,隐藏小说写作者。关注青年、城乡议题,实地走访过多个村庄。 00:32 鼓励生育三胎这个政策,对话的人群究竟是谁; 01:37 在田园牧歌的滤镜之外,更普遍的中国乡村存在哪些复杂之处; 07:73 鼓励生育的政策可能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19:09 县城女性的生育观; 19:50 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存在话语割裂; 27:37 大部分普通人连退出系统的本钱都没有; 28:30 留在大城市的理由之一:回到小城市,担心更加麻木和虚无; 30:00 身尚平是当代年轻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2:56 “我不相信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叙事了”; 40:00 乡村低欲望叙事是如何被资本收编的; 45:27 村民为了抬高收入,也可能拥抱美化乡村的叙事,纯粹批判也存在问题; 48:12 能够利用电商、带货直播致富的村民其实不多,乡村和乡村之间差异巨大; 59:56 顾湘《赵桥村》,消解浪漫的乡村书写,平实地记录在地的劳作生活; 1:18:00 我们不想录了,于是决定身尚平。 【本期配乐】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后期剪辑】Charlene 【页面文案】宗城 【封面设计】朵朵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眩晕》是德国文学大师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在今年迎来了国内的首次出版。本期席地而坐,我们邀请到《眩晕》的译者徐迟,同我们一起聊聊《眩晕》、德语文学以及文学翻译等话题。 对于许多国内读者而言,塞巴尔德这个名字或许还比较陌生。在徐迟的眼中,塞巴尔德是“忧郁的亚寒带”,如“土星”般凝重、幽冷而致密,其开创的独特而迷人的文体,引领读者走入一座座令人眩晕的迷宫。而迷宫的各条小径,隐秘地连通着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从本雅明、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瓦尔泽到波拉尼奥,我们可以在其大洋底部发掘出一座丰富的文学宝库。巴尔德作品的开创性与互文性,足以证明他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而在今天,我们为什么重读塞巴尔德?作为德国战后的一代,他背负着父辈沉重的历史,以异于主流学界的姿态,向狂热与专制投去警惕的目光。对人群的疏远、对祖国的游离,是他不安定与焦灼情绪的来源。塞巴尔德在灾后余烬与历史废墟之中冷冽地穿行,但他述说的,未必是远方的历史。 【本期主持】 宗城:青年写作者,「席地而坐」发起人 【本期嘉宾】 徐迟:《眩晕》译者 02:03 塞巴尔德的四个关键词:忧郁、客居感、毁灭痴迷与学者气质 13:43 战后德国的罪行反思,塞巴尔德的焦虑与无所适从 17:50 塞巴尔德的腔调:“土星”式的庄重笔法与英国式幽默 24:59 作为半自传体小说的《眩晕》:在《归乡》章节中发现写作者自身的线索 31:14 徐迟谈与《眩晕》的结缘,以及翻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34:25 塞巴尔德身后的一系列作家:本雅明、纳博科夫与瓦尔泽 51:50 塞巴尔德的文学创作脉络,以及对于初读者的入门书目推荐 56:17《奥斯特里茨》何以成为其“集大成之作”:作品的轰动效应不是文学本身所决定的 59:17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重读塞巴尔德:狂热与危险从未远去 66:40 从诗歌到小说,德语作家及作品推荐 【本期书单】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眩晕》《移民》《土星之环》《奥斯特里茨》《借寓乡间别墅》(《孤独的行者》)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普宁》《微暗的火》《透明》《说吧,记忆》 让·埃默里: 《罪与罚的彼岸》 罗伯特·瓦尔泽: 《诗集》《玫瑰》《散步》《诗人的生活》等 博尔赫斯: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罗贝托·波拉尼奥: 《重返暗夜》《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托马斯·伯恩哈德: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历代大师》《我的文学奖》《伐木》《英雄广场》等 托马斯·布朗:《居鲁士花园》 普里莫·莱维:《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 【徐迟推荐的德语作家与作品】 诗人: 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拉斯卡·许勒、贝恩、海姆、艾兴格尔、艾希、恩岑斯伯格、Kirsch、Bobrowski、英格伯格·巴赫曼、Friedericke Mayroecker、Michael Krueger、Jan Wagner 小说家: Herta Mueller《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唤秋千》 Josef Winkler《人子》《苦橙墓园》《静物》 Terezia Mora《庞然大物》《日日夜夜》《外星人之恋》 【本期配乐】 片头:The Caretaker《Increasingly Absorbed In His Own World》 结尾:The Caretaker《When The Dog Days Were Drawing To An End》 剪辑:朱丽婷 校对:渠源、小术 文案:艾雯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从热议的“文科无用论”出发,来思考在今天,嘲讽文科为什么成了一种潮流?在对这种文科的轻慢背后,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文科教育。 在节目最开始,我们从谷雨记者张月采访刘擎的一篇特稿说起。刘擎是一位温和的哲学教授,但在15岁时候,正在读化学工程专业的刘擎还会对文科存有偏见。那时候的他成绩极好,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但是在后来,他推翻了自己对文科的判断。 反观今天,嘲讽文科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读文科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智力不行、能力不行,或者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不大,这背后蕴含着理性崇拜和技术崇拜那么如果继续深挖,嘲讽文科成为时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理性和技术的盲目崇拜又可能有哪些危险的后果? 本期播客中,宗城和鹏远老师分别谈到自己的所学专业、文科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以及文科地位下降背后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原因。 【本期主持】 赵一静:青年纪录片打工人 【本期嘉宾】 徐鹏远:《燕京书评》记者和编辑 宗城:青年写作者,席地而坐发起者。 01:46 徐鹏远、宗城谈文科对自己思维处事方式的影响 13:46 宗城谈国外的文科划分——“博雅教育” 14:47 徐鹏远细谈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科和工科的区别及划分标准 19:19 宗城从前苏联话语分析文科歧视的原因 27:50 宗城谈舆论对理科的成见,如钢铁直男等 32:52 徐鹏远谈文科性质工作岗位的对位问题——上手容易精通难 37:50 宗城谈不同时代人群对文科认知的变化 42:56 徐鹏远探讨文科偏见成为热点话题的原因——主流价值的影响 59:23 宗城从西方历次大屠杀谈理性计算的危害 本期书单: 曹雪芹:《红楼梦》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法里德·扎卡里亚:《为人文教育辩护》 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钱理群:《致青年朋友们》 本期音乐: Stacey Kent《The Summer We Crossed Europe In The Rain》 文案:小术、宗城 剪辑:小琦 校对:渠源、黄璐、宗城 设计: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偷情”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古老的题材之一。从东方先秦时期《诗经》里的“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到西方古希腊《荷马史诗》里诱发特洛伊战争的禁忌之恋,处处可以找到“偷情”的影子。 我们在520这一天谈论“偷情”并非是故作反叛姿态,相反,我们对“偷情”在不同文学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审视。偷情一定是道德失序的产物吗?随着对“偷情文学”的梳理,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时期,“偷情”不仅是感官上的满足,也是打破庸常生活,追求爱情的必要方式,也是女性赋权的一种手段。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转变,曾经具有一定反叛和破坏色彩的“偷情”逐渐丧失了原先的反抗意义,更多地表现为在文学传统和社会思潮的巧言令色下,既随波逐流又道貌岸然的行径。 在经济、通讯、婚姻、恋爱更加自由的今天,“偷情文学”的书写也应当革新,以此回应那些一直未被解决、甚至鲜被提出的问题。比如日常生活和浪漫爱的间隙如何衡量?中老年人(尤其女性)的情感生活会有哪些可能性?一个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对“远方”和“附近”的关怀能否达到一致? 本期播客,我们就来聊一下“偷情文学的前世今生”。 【本期主播】 夏周,一个偶尔写点什么的主持 宗城,青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02:25 重读《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创造爱玛和夏尔这样的形象,是对浪漫主义的精准打击 12:42 “偷情”是爱玛逃离庸常生活,追求浪漫爱的的必然方式 16:08 爱玛的命运悲剧既是性别的结构性不公,也是资产阶级生活异化的牺牲品 18:29 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正面书写女性情欲的文学作品便多了 23:18 当银娣想在香炉前偷情,就对强调女性贞洁的体系形成了讽刺 25:13 《鞋带》反映了“偷情”的另一面向:追求感官的满足和刺激未必能摆脱孤独和虚无 32:29 时代环境不同,偷情在今天已变得廉价 36:13 “怎么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在今天或许是更值得回应的命题 39:11 中老年女性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处于长期被忽略的状态 44:40 需要更多的女性作家来书写女性的生活 49:32 男性对情欲旺盛的女性既迷恋又恐惧 51:41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把日常生活和“浪漫爱”对立起来 56:15 关心附近比关切远方更难,也更重要 【本期书单】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毕飞宇《小说课》 亨利·米勒《北回归线》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D. H. 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阿奈丝·宁《维纳斯三角地》 约翰•克莱兰《欲女芬妮·希尔追忆录》 杜拉斯《情人》 柳美里《命》 王小波《黄金时代》 张爱玲《怨女》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鞋带》 朱天心《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杨绛《我们仨》 【后期剪辑】小琦、朱丽婷 【封面设计】朵朵 【页面文案】小狼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节育环,一个老一辈很少说到、年轻人很少听到的词,正乘着女性主义的东风赶回到公共讨论当中。母亲节前夕,我们也邀请到《真实故事计划》记者、《带妈妈去取节育环》一文的作者杨柳,来聊一聊关于节育环的故事和思考。 在过去计生政策的高压之下,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佩戴节育环的女性多达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然而大多数的她们对那块嵌入到自己体内的金属环却知之甚少。另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1980年往后38年里,全国共实施了节育器放置手术3.46亿次,而取出手术则只有1.06亿次。这意味着,可能还有很多过期的节育环滞留在上一代女性的体内。杨柳也在报道的采写过程中发现,很多妈妈并不愿意谈论节育环及类似的身体话题。 在对谈中,我们还聊到羞于谈论性、生育有关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不仅遮蔽了女性真实的感受和经验,也剥夺了女性准确描述自己身体经验的语言。杨柳举例道,很多妈妈轻描淡写地对她说,节育环没什么可聊,或者取环的过程并不痛苦,但在细聊后发现,一些妈妈戴环、取环的过程并非不痛,而是将疼痛视为女性必将承受的一部分,默默忍受下来。因此妈妈在谈论节育环时会采取两套语言,一套是在社会文化的浸染下,无意识地按照主流话语的表述来塑造自我的经验。但在更深入、持久的聊天中,就会有更私人的经历和见解冒出来。 为何上一辈的女性对自己的身体经验讳莫如深?是什么导致了节育环的普遍滞留?节育环对一个母亲意味着解放还是负担?城乡差异在节育一环上如何体现?关于生育,存在一套共同的不言自明的女性经验吗?通过节育环补课的年轻人又如何看待妈妈、生育、历史与未来? 本期节目,我们和杨柳一起,来聊聊母亲节,与母亲有关的历史和记忆。 【本期主持】 夏周,一个主持,偶尔写点什么 宗城,青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本期嘉宾】 《真实故事计划》记者,杨柳 02:23 杨柳一度想放弃节育环的选题 07:25 年轻女孩愿意和杨柳分享自己陪母亲取环的经历 15:11 作为男生,宗城如何和妈妈聊起节育环? 20:57 女性习惯对和身体有关的私密话题三缄其口 25:22 很多母亲佩戴过节育环,却对它缺乏了解 28:15 节育环是计划生育年代最为「理想」的避孕措施 33:31 在一定程度上,节育环其实也将母亲从“意外怀孕”的风险中解放出来 37:31 母职压力伴随了很多女性的一生 47:00 男性对分娩之痛缺乏想象 49:28 杨柳、夏周对婚育的个人观点 52:45 女性内部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身体经验 【后期剪辑】 慕 【本期配乐】 Pinchas Zukerman / Marc Neikrug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E Minor, K. 304:II. Tempo di menuetto》
在跟我们对谈时,高贵兵坦言,自己这段时间接受了太多类似的采访,他觉得自己像是一台复读机,面对不同的媒体,说着同样的故事,为的只是一家新开张的书店,可以多卖几本书。 在世界读书日前夕,腾讯推出了一篇写他和书店的人物稿,他自嘲说:“腾讯的人物稿,为书店吸引来更多的目光,自己那点俗事反复向人诉说,如祥林嫂一般,在重复重复中被标语化。” 高贵兵并不过度渲染开书店的情怀,在和我们聊天时,他平和地介绍了与人间食粮书店有关的种种细节。这不是一家主打畅销书的书店,这里不卖大冰的书,也不要成功学、教辅、或是心灵鸡汤的书。 许多人把读书作为“无用之美好”,但高贵兵更强调阅读有用的一面。他所说的有用并非专指经济上的用处,而是阅读对于人认识世界、参与世界所起的作用,它也许不会在物质收入上立竿见影,但久而久之,它会对一个人的眼界产生长久的影响。 高贵兵把“人间食粮书店”当作一家“解决问题的书店”,并将书籍“书单化”和“主题化”,比如会有一些如“婚姻”、“孤独”、“爱情”、“原生家庭”、“无聊”等主题书。直到现在,他坚持和妻子在“人间食粮书店“的公众号上写“书店日记”,记录跟书店、书籍有关的日常。在其中一篇日记中,高贵兵写道: “加缪在一次演讲中,告诉听众‘我和你们一样对邪恶感到恐惧,但我有着和你们不一样的希望’。假如非要有些不一样的希望的话,我眼见更多的独立小店在如邯郸这样的小城里,用一把小利斧,尝试开凿冰山……” 办书店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调整认识的过程。高贵兵说,在邯郸办书店,有些大城市办书店的方法未必管用。比如卖文创、做周边,虽然像单向街书店依靠品牌优势可以利用文创挣钱,但对于更多二三线城市书店,没有品牌优势,没有累计到足够的用户,文创其实挣不了多少钱。他目前想到的方式,是每个月推出一些主题书,精心挑选一些书目,作为重点宣传对象。 那些购书网站上很难买到,或者价格不菲的二手书、古早书,也会被高贵兵引入书店。公众对稀缺品有天然的好奇,所以如果能多一些不太容易买到的书,依然会有读者去书店主动购买。 我们的聊天不止于书店。从头说起,我们其实聊到了高贵兵从邯郸到北京,再返回故乡的这段旅程。在过往的介绍中,他比较被人熟知的是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和单向街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当高贵兵还没有涉足文化传媒行业,他已经在多个不同领域打拼,在大城市反复磨损的日夜中感受人间百态。 大城市丰富多彩,奈何居大不易。回到故乡邯郸后,高贵兵和妻子共同开书店,也算是建造一方天地,为自己的实践提供一个具体的坐标。他们并未做什么伟大的事,在名门富贵书写的历史中,回到故乡开书店,或许也不是一件值得写下的事。但是,有一家自己的书店,让故乡的孩子多读到一些好书,这些具体的联结,本身已经弥足珍贵。而这份属于平凡人的诗意,在时间流转之中,自有它的珍贵所在。 聊天最后,我们分享了彼此喜欢的小说、印象深刻的书店。高贵兵也坦陈,自己在文化传媒工作,客观上为他开书店积攒了一些人脉,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他开书店、采访他的媒体会多一些。但过了这段报道红利期之后,书店接下来能否持续盈利,还有待日后检验。 到现在,我依然会时不时看他和妻子写的书店日记。开心的是,书店最近的营收状况不错,他语气平和地写道:“每月的流水基本能覆盖成本,运气好的话,还能有一点点结余。照这样的状况,一年半或两年之后,开店初投入的硬成本能回来。” 【本期主持】夏周,宗城 【本期嘉宾】高贵兵,人间食粮书店店长 00:51 独立书店行业式微的当下,为什么仍然决定开书店? 03:06 中国公共空间黄金时代的末期,以及单向空间、万圣书园 12:05 祛魅“开书店”——行业经验门槛与种种现实问题 15:18 如何维系读书会?“本地协会”与“国企思维”的阻碍 24:43 让书店解决问题,让阅读介入生活 30:36 高贵兵的工作经历:从KTV到单向街 41:36 关于选址与挑书:打破一线城市经验,在“摆摊实验”中从零开始 53:43 不谈情怀,但保持“独立书店”的底线 55:52 文创和饮品能拯救书店吗? 58:44 在线上运营中,独立书店如何与电商竞争? 62:51 近期准备推介的书籍,以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家 70:58 转视他国:神保町——全世界最大的二手书街道 【本期提到的部分书籍】 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刀尔登《中国好人》 曹雪芹《红楼梦》 孔飞力《叫魂——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等 柯文,杜继东译《历史三调》 尚爱兰《作文课》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书店》 保罗策兰,王家新译《灰烬的光辉》 阎连科《我与父辈》等 【后期剪辑】小琦 【页面文案】宗城,严艾雯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等电影票房走红,女性作品的号召力在今天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但是,当票房成功的女性电影依旧在阉割女性的反抗意识,使用的仍是一套“母亲伟大,姐姐忍让”的叙事,而更为反思、对议题更加深入的女性主义电影,依旧只能在小范围流传时,女性电影的商业胜利,未必是女性主义的胜利,而只是主流社会对性别秩序的小修小补、资本对性别议题的征用与“温和化处理”。它背后的逻辑是,女性电影只有删除其中具有革命性的表述,删除在主流看来激进、轻蔑、嘲讽的表达,删除最具女性主义色彩的表述,女性电影才能被主流接受,实现票房大卖。于是,票房大卖的女性电影依旧是“母爱伟大”、“姐姐伟大”、“爱是牺牲”、“家庭团结”,而更复杂的议题,那些与不可简单消弭的矛盾、与跨性别有关、与传统家庭对女性的压制及其道德合理化有关的议题,表达它们的电影,如《春潮》《狗十三》《嘉年华》《过春天》等,在票房上依然是小众。所以,女性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却未必是女性主义的胜利,因为它背后的逻辑是通过阉割女性主义来成立的。 本期节目,我们会先从Chloé Zhao的《Nomadland》聊起,谈论一类不那么符合主流成见的女性主义表达。我们也会聊到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遗珠理查德(又译为“莱凯特”),她在《某种女人》中独特、丰富的女性主义表达。 与国外的女性主义电影题材对照,我们在下半场讨论了近几年的国内女性电影,喜悦的、遗憾的、被忽略的表达。在今天,什么样的女性电影表达更被欢迎,什么样的女性议题、群体又是被忽略的。我们在下半场坦诚地谈论这些问题。 【本期主持】 赵一静,纪录片导演,“席地而坐”发起者之一 【本期嘉宾】 吴洋,《T》中文版编辑,凯莱特电影爱好者 宗城, 青年写作者,“席地而坐”发起者之一 03:25 对《无依之地》优缺点的讨论 05:55《无依之地》与原著的比较 10:43 《无依之地》的沉浸感是怎么建立的 14:30 三位参与者围绕《无依之地》的进一步交锋 18:00 《无依之地》镜头的主观意图是否过于明显 21:50 赵婷对自己的定位 33:30《无依之地》是典型美国工业电影体系的产物 38:20 对今年奥斯卡奖一些主要奖项的预测 47:45 除了《无依之地》,今年颁奖季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女性电影 55:55《某种女人》把汹涌的暗流隐藏在克制中 01:01:14 嘉宾对比凯莉·理查德与赵婷的电影风格差异 01:06:07 什么样的女性议题在今天仍然被忽略 01:30:29 对国内几部女性主义电影的讨论,兼谈女性电影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差异 01:44:10 最后分享几部私人比较喜欢的女性主义电影 【本期提到的电影、导演】 电影: 《燃烧》《别告诉她》(王子逸)《黑豹》《罗马》《七君子》《第一头牛》《某种女人》《燃烧女子的肖像》《时时刻刻》《阿黛尔的生活》《卡罗尔》《吉娅》《黑天鹅》《蜂鸟》《过春天》《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四月三周两天》《嘉年华》《狗十三》《血观音》《送我上青云》《我的姐姐》《地久天长》《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南方车站的聚会》《纺织女工》《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导演: 李沧东、凯莉·理查德、瑟琳·席安玛、金宝拉、肯·洛奇、文宴、白雪、赵薇、杨雅喆、曹保平等 【后期剪辑】空心菜 【页面文案】黄璐 【封面设计】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进击的巨人》漫画结局出来后,批评它烂尾的声音成为共识,我自己也是对此感到遗憾的读者。谏山创亲手缔造了一部可能伟大的动漫,又亲手把它毁掉了,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意难平的动漫收尾,但除了烂尾,我们还能怎样讨论这部作品?《巨人》的结局究竟是艾伦眼中的现实,还是艾伦死后,阿尔敏对历史解释权的夺取?原本仅仅被认为是热血少年漫的《巨人》,为什么能成为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 本期节目,我们从《进击的巨人》结尾说起,细致分析谏山创的创作优缺点、《巨人》的伏笔、人物、世界观,以及它为什么会成为一部让人爱之恨之的作品。 【本期主持】 宗城:被谏山创打脸的退役巨学家 【本期嘉宾】 北辰:文学研究生,可怜的巨人老粉 王子:谏山创受害者联盟成员 侍禹廷:业余看动漫的教育研究者 开场观点精华 00:26《进击的巨人》代表了现代人的愤怒 01:27 现代人看起来更自由,但其实更不自由了 结局讨论 02:18 艾伦这个形象在塑造上有一些割裂 07:22 艾伦才是母亲之死的始作俑者? 11:17 海外读者对弑母这个细节的反映没有国内那么强烈 14:37 谏山创画这个结局是要故意恶心读者? 18:00 仔细分析艾伦的人物塑造问题 23:00 艾伦发动地鸣,屠杀世界大部分人口,成了导致他人设崩坏的主要原因 24:40 艾伦的计划无法拯救艾尔迪亚人,反而彻底让艾尔迪亚人成为人类公敌 32:37 三笠这个角色后期篇幅很多,但情报量很少,阿尔敏才是结局的叙述者 35:33 尤弥尔困在路里的原因 37:58 尤弥尔顿悟的伏笔 41:15 谏山创在结局的共情性上处理地非常糟糕 43:00 谏山创画这么一个恶心人的结局,是故意的还是被逼的? 对《巨人》整部作品的讨论 44:37 讲谈社跟谏山创的关系 46:22 鸟在动漫里有什么寓意? 46:51 鸟是最自由的? 50:30 莱纳是《巨人》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但在结尾的最后出场出现了崩坏 53:52 复盘艾伦完整的计划 57:40 当地鸣出现时,《巨人》的烂尾已经开始了 1:00:27 谏山创的长处在于分镜、伏笔、画面的电影感 1:02:20《进击的巨人》最开始是一部环保主题漫画? 1:03:30 动画与漫画的对比,动画里的神来之笔 1:06:40 Mappa和Wit的对比:Wit掌握了又燃又虐的精髓 1:12:24 谏山创救了Mappa的风评 1:14:50 日本漫画里经典的烂尾作品 1:16:40《钢之炼金术师》为什么能成为漫画界之光 1:19:25《巨人》的现代人的愤怒宣泄出来,而《钢炼》特别克制 1:22:10《巨人》能火跟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有深刻关系 1:25:20 自由的悖论:丰富反而让现代人更不自由 【本期提及的书目或动漫、影视作品】 《卡拉马佐夫兄弟》《进击的巨人》《钢之炼金术师》《攻壳机动队》《Eva新世纪福音战士》《火影忍者》《叛逆的鲁鲁修》《旺达幻视》《海贼王》《鬼灭之刃》 【本期配乐】 片头:《红莲の弓矢》 片尾:《Call of Silence》 【本期剪辑】空心菜 【本期文案】宗城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到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到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席地而坐新一期,我们继续跟吴琦、宗城聊天,从文学杂志聊到了这个时代创作者的实践与反思。在本期分享中,吴琦围绕着《把自己作为方法》,以及他对采访、写作等知识生产的实践,谈论了他对知识分子、公共写作、对话方式等问题的思考。 《把自己作为方法》似乎成为了一种号召式的存在,公众开始越发开始意识到知识分子走向实践的必要性。但,这一“号召”是否值得二次反思?重重矛盾之中,知识分子如何自处?实践和创作可以分割吗?处于实践和创作交汇点的杂志,该怎样更好地当前社会发生联系? 和项飙对谈是一种什么体验?回顾访谈过程,吴琦解释了自己当时的种种考虑。同时,吴琦谈及了一些关于自身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自己的双重身份、为什么要做播客、为何选择留在传媒行业等。宗城也分享了自己的播客实践经历,以及他对于杂志和青年对话空间的感知。 【本期主持】 海涛,留日学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 【本期嘉宾】 吴琦,《单读》杂志主编 宗城,「席地而坐」常驻嘉宾,青年写作者 07:19 吴琦谈创作和实践的关系:在“专业性”和“接地气”之间,知识分子的左右为难 15:52 宗城:论辩和“新奇”是杂志自我革新的重要武器 20:54 好的作品就像疫苗:吴琦谈文学杂志如何抵达读者 28:00 吴琦回应提问:如何处理自己编辑和创作者的二元身份? 33:58 吴琦再忆对谈项飙:回避碰撞是为了彻底释放对谈者的思想水域 42:44 吴琦谈为何做播客:把播客作为备忘工具,让文学和新闻混合出一条新轨道 52:48 宗城分享做播客的心得:构建真正的实践共同体,以及在实践中的种种困扰、对播客前景的思考等 1:05:47 吴琦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在“夕阳产业”坚守自我乐趣,不做主动缴械的人 1:17:48 宗城和吴琦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杂志记忆和互联网记忆,以及706等青年自组织 【本期提到的书籍、杂志】 中文杂志: 《新青年》《每周评论》《读书》《萌芽》等 外语杂志: 《小评论》 其他书籍: 金特《冬民》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彭剑斌《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 雷蒙·阿隆《介入的旁观者》 肖斯塔科维奇《见证》 贝内特·塞尔夫《我的兰登书屋》 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本期配乐】 Run Of The Mill - George Harrison Sitting Here In Silence (On My Own) - Oasis 【后期剪辑】空心菜 【页面文案】严艾雯 【封面设计】野生朵 【文字校对】Xiao,宗城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到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到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在「席地而坐」的第9期,我们邀请到《单读》主编吴琦、常驻嘉宾宗城,聊聊文学杂志的自我革新、《把自己作为方法》,以及写作、知识分子、公共议题等一系列问题。 从百年前的《新青年》到现在的《单读》等,中国的杂志经历了百年的激荡,在社会中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吴琦从《争夺记忆》谈起,聊到与杂志,与《单读》,与自己有关的所思所想。国内外作者选题为什么有差异?对素人作家的发掘存在什么问题?《单读》是如何进行从非虚构到虚构的转变?工作上接受批评的意识有多么重要?他也放眼世界,聊到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深有启发的国内外杂志,和对国内杂志的遗憾之处等等。 宗城也深入剖析了文学刊物中的症结,和文化圈对类型文学的刻板印象。他也以《把自己作为方法》为例,讲到文学的“接地气”对读者的吸引力。最后他对比《新青年》,洞见到了百年来杂志功能的转变。 【本期主持】 海涛,留日学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 【本期嘉宾】 吴琦,《单读》杂志主编 宗城,人类观察员,赛博朋克地下党员 04:30 吴琦从《争夺记忆》的诞生谈起 09:16 公共性和私人性——吴琦谈国内外作家在选题上的差异 11:16 吴琦谈发掘知识分子以外的写作者 14:31 宗城谈文学中生命经验带来的力量感 19:43 吴琦谈《单读》从非虚构到虚构的两个转折 26:07 吴琦聊与罗丹妮老师的分工,及《单读》今年的选题 31:20 吴琦聊给予自己启发与鼓励的杂志 39:22 吴琦谈对国内杂志的遗憾:稀缺的交锋感 44:20 宗城剖析文学刊物、文学类型中的症结:生存,尺度,成见 53:44 吴琦谈自己对批评的接纳,及如何对青年读者产生更多实质影响 01:05:28 宗城谈文学中亲和力的重要性,及刊物已成为行动的记录者而非发起者 【本期提到的书籍、杂志】 中文杂志: 《天南》《独唱团》《正午故事》等 外语杂志: 《n+1》《Gutter》 书籍: 《争夺记忆》《走出孤岛》《扫地出门》《单身女性的时代》《把自己作为方法》 【音乐】 Ben E. King《Stand By Me》 五条人《深圳的街头》 【后期剪辑】赖勇 【页面文案】黄璐 【封面设计】野生朵 【文字校对】Xiao,宗城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喜马拉雅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还可以在公众号关注「宗城的小黑屋」并留意我们的推送,以及通过推文下方的赞赏码或支付宝([email protected],蔡宗城)给我们打赏,打赏费用将用于支持团队小伙伴的劳动。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