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精读”经济学人:不止于一份英文写作风格指南

作为一本享誉全球的杂志,《经济学人》创刊近两百年以来,始终保持着独树一帜的行文风格:犀利、精炼、字字珠玑而不乏幽默,以至于在中国,通过精读《经济学人》来学习英语已然成为一股风潮。本期节目,主播肖一之、钟娜邀请来《经济学人· 商论》的执行总编辑吴晨,三位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一起聊了聊《经济学人》作为“英文写作圣经”的适用性。 《经济学人》的文风是如何练就的?一篇社论从选题到刊发要经历怎样的层层筛查?每周两次的例会都是怎样的场景?相比于《纽约客》等老牌英文媒体,《经济学人》的视角有何独特之处?不署名的传统背后,又是怎样的理念与坚持? 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初识《经济学人》已是旧事。经历过要靠听磁带、复印讲义来学英语的时代,如今三人对“学外语”这件事又有着怎样的反思?成长于全球化和英语霸权中的一代人,要怎样观察世界,理解自身? 【时间轴】 04:34 与《经济学人》初遇:在图书馆无人问津的期刊杂志区发现宝藏 10:27 《纽约客》与《经济学人》 两本造星杂志的理念有什么区别? 15:56 《经济学人》的不署名传统和上帝视角:Pretend to be God 23:36 反思《经济学人》的英式风格:自嘲是独属于精英的幽默吗? 26:34 《经济学人》是一本英国杂志,更是一本面向全球的杂志 33:08 吐槽环节:我们现在的英文写作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46:28 在英语霸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如何在走出去后回观自身? 🎁岛民专属福利! 到底拥有多少词汇量才能读懂《经济学人》?如何通过阅读《经济学人》提升个人词库,从而增强自己的英语能力呢? 《经济学人·商论》是《经济学人》旗下中英双语APP,精选原刊商业、金融、科技等版块最新文章,同步全球热点议题。现在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即可解锁由《经济学人》官方译者所运行的英语学习社区。社区内会有杂志的官方译者精读《经济学人》原文,包括字词句解读、英语背景文化拓展,还有“商论每日一词”,每天花1分钟学习一个中高级词汇。现在,原价488元的全年订阅,学生订阅只要299,欢迎大家订阅阅读,跟着官方译者学习《经济学人》英语表达! 此外,跳岛和《经济学人·商论》的联合听友群已经开放,你可以在微信搜索「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公众号,后台回复“跳岛”加入联合听友群,《经济学人·商论》的主编吴晨和商论官方译者都会在群里,和大家分享《经济学人》和英语学习相关的内容。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鲍里斯·约翰逊(1964-),英国第55任首相。 T·S·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代表作《四个四重奏》。 埃兹拉·庞德(1985-1972),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 扎迪·史密斯(1975-),英国作家。代表作《白牙》。 * 作品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英] 汤姆·斯丹迪奇 《君主论》[意]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美] 比尔·盖茨 《格林斯潘传》《风险投资史》[英]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 Leadership: Six Studies in World Strategy [美] 亨利·基辛格 * 杂志期刊 《经济学人》 《纽约客》 《科学美国人》 * 影视 《巨蟒与圣杯》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王爱马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51分钟
15k+
2年前

【乒乓台】关于藤本树的神经病,马克思有话要说

书影专栏「乒乓台」跳岛巡回赛第一局开打!新年新气象,主播于是和竞菲决定聊一聊新世纪“精神病少年”的代表人物,大热漫画《电锯人》《炎拳》以及《再见绘梨》的作者藤本树。 去年《电锯人》的动画化,让这位92年出生、成功凭借各种迷惑行为和独特作品风格勇夺“世界上第二自由的漫画家”称号的新生代创作者进入了更多中国观众的视野。现实生活中的藤本树,热爱在推特上扮演小学三年级女生“长山小春”,宣称“从今天开始我就是吉卜力的狗”。作为漫画家,他的脑洞在纸面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热血漫”是真的有血浆飞溅,更不用说诡谲的镜头调度和让人大呼“还可以这样?”的剧情反转。最近,《再见绘梨》简体中文版终于发售,这会是藤本树最温柔的作品吗?为什么主播会说,看过《资本论》才知道,《电锯人》里的恶魔还是太善良了?21世纪的少年少女们,已经不相信用爱拯救世界了吗? 【本期书影】 【本局精彩回合】 01:45 藤本树和他笔下的少年为什么都有“精神病”? 11:54《电锯人》的本质可能是一个考编故事 21:56 在“用爱拯救世界”和呕吐物之间,这代人选择呕吐物 25:09 与恶魔签订契约之后……怎么还会有恶魔消极怠工!? 39:53 藤本树对电影有多执着?——“人死后会去电影院”! 47:47 没有表情的电锯人:超级英雄为什么都爱遮脸?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霍布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 洛克,英国哲学家、医生。 卢梭,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摩西,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史学界认为他是犹太教创始者。 松本大洋,日本漫画家。代表作《Straight》《花男》。详细讨论请听乒乓台033 | 天才,并不会躺赢 大卫·格里菲斯,美国导演、编剧、演员。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 吉加·维尔托夫,苏联电影导演、编剧。代表作《持摄影机的人》。 书籍 《资本论》[德]卡尔·马克思 《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 《新媒体的语言》[俄]列夫·马诺维奇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表现和“文法”》[日]夏目房之介 《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徐靖 漫画 《ZETMAN》[日]桂正和 《NOiSE》[日]贰瓶勉 《BLAME!》 [日]贰瓶勉 影视 《铁男》 《钛》,详细讨论请听乒乓台025 | 这个楼盘,请谨慎购买 《钢之炼金术师》 《寄生虫》 《新世纪福音战士》 《下一站,天国》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陈不理 【后期制作】广岛乱 Flo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57分钟
7k+
2年前

137 和苗炜辩一辩桑塔格:我们需要一个女性偶像吗?|独上阁楼

一个想要变得卓越的女人,会觉得身体构成了一种障碍吗? 这是跳岛新专栏「独上阁楼」的第一期节目,主播柏琳选择以女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苏珊·桑塔格为切口,来开启一系列关于“活在文学中的人”的讨论。围绕着这位20世纪的文化明星,柏琳和嘉宾苗炜展开了一场预期之外的辩论。说是辩论,是因为这次聊天从开始到结束,遍布试探与交锋,很难说最后双方达成了共识,但好在两个人都足够坦白和真诚。毕竟,智性的强大与感性的柔情,能够并存吗?想要彻底反抗父权,就不能期待一个女性偶像吗?男与女可以真正共情吗?——许许多多问题,很难找到唯一确定的答案。 正如主播柏琳所言:想有归属又要寻求独立,渴望顺从但更渴望挑战,这恐怕是现代知识女性不得不共同面对的内心深处的分裂感。“我活在这个时代,从来没有想过:身为女人,会给我在这个世界上实现雄心带来障碍。”桑塔格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有意识保持自由意志的人在行动,偶尔变成激情的奴隶,但成为一个更杰出女性的渴望重塑了她。这次对谈或可作为男女视角的差异棱镜,以折射出不同的苏珊·桑塔格,而这道迥异的光谱,也许也一并折射着当代女性的共同困惑。 【时间轴】 01:32 你我印象中的苏珊 · 桑塔格:天才文化明星,还是时髦女公知? 10:05 一种“大于生活”的生活:桑塔格为什么会吸引与她境遇相似的知识群体? 15:11 公共知识分子需要被讨论,而许多作家偏爱谨小慎微的小市民生活 16:20 “我对波伏娃的厌恶,就是一个乡巴佬对城里面那种时髦女人的厌恶” 23:24 男读者心目中的女作家典范:伍尔夫的细腻+托卡尔丘克的温柔+奥斯汀的聪明 28:49 假设真的存在一种“女性特质”,这会是女人智性发展的绊脚石吗? 36:17 “拒绝承认自己是受害者,是因为没有什么比自我决定更能满足精英女性的自负” 55:05 想要彻底反抗父权,就不能期待一个女性偶像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苏珊·桑塔格(1933-2004),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著名女权主义者。代表作《疾病的隐喻》《反对阐释》。 加缪(1913-1960),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波伏娃(1908-1986),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第二性》。 朱利安·巴斯(1946-),英国当代著名作家。 福楼拜(1821-1880),十九世纪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米沃什(1911-2004),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琼·狄迪恩(1934-2021),美国随笔作家和小说家。代表作《向伯利恒跋涉》《奇想之年》。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出生于1938年,美国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编剧。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作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 伍尔夫(1882-1941),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一间自己的房间》。 托卡尔丘克(1962-),波兰女作家、诗人、心理学家。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诗人代表。 弗里达·卡罗(1907-1954),墨西哥画家。 艾伦·金斯堡(1926-1997),美国诗人。代表作《嚎叫及其它诗》。 * 作品 《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美] 本杰明·莫泽 《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法] 贝阿特丽丝·穆斯利 《成为波伏娃》[英]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始于极限》[日] 上野千鹤子 铃木凉美 《十一种心碎:痛苦的故事形态学分析》[美] 莱斯莉·贾米森 * 影视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电影。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60分钟
17k+
2年前

136 【自由潜水】特别版:读不动书的一年,我们都读了什么

2022年转眼就要结束了,年初列的计划都实现了吗?种草的书单都读完了吗?临近年底,跳岛的几位常驻主播何润哲、肖一之、于是和钟娜再度聚首,盘点一年来的阅读和生活。在这堪称魔幻的一年,四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了一种稍显陌生的困难——书似乎不那么好读了,阅读似乎也不那么有效了:肖一之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回细读伍尔夫的心境;润哲哀叹“再也没有小说可以让我一口气读到半夜三点了”;人在纽约的钟娜,开始读起了之前不屑一顾的“如何形成良好习惯”;唯一超额完成读书目标的于是,今年有了大片的闲暇,却并不满足,反而为这种“舒适”感到忧心忡忡。 是书变得难读了吗?让我们放慢阅读脚步的,到底是什么?当生活一次次被不可抗力打乱,文学赖以自傲的暧昧在这样的暴力面前难免显得有些无力。好在对于那些难以解答的问题,书虽然往往无法给出一劳永逸的答案,却总能予我们以沉默的慰藉。今年,大家在逐日拓展的文学地图上又有了哪些新发现?每个人阅读的小径分岔迷离,又在何处殊途同归? 开出一份长长的书单,我们似乎也更加有底气和动力迎接马上要来到的2023年。毕竟,总有好书在前方等着与我们相遇。感谢每一位和我们在声音中相识的你,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结伴同行! 【本期潜水成员】 【时间轴】 PART1 魔幻2022,我们的年度关键词? 02:51 “心字头上一把刀”:兵荒马乱的一年,我们“忍”得好狼狈 07:47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封控让我们重新理解乡愁 09:03 放弃左右互搏,work-life-balance可能是个伪命题! 16:44 跨年不知怎么办,不如参考博尔赫斯的新年仪式 PART2 有些书读不完可以就此弃读,有些书却可以一读再读 17:49 检查去年立下的读书目标,谁摆烂了?谁超额完成了? 32:59 再也没有小说能让人一口气看到半夜三点了:是我的问题还是书的问题? 39:31 到头来,没有人可以抵抗莎剧和荷马史诗的魅力! 47:40 文学不仅关乎好故事:这些书让我们理解“生活的真相” PART3 过去的2022年,主播们的心选作品是什么? 56:47 从《舒吉·贝恩》到《浪的景观》:一年过去,这些作品里的场景还在脑海中 64:35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当“阅读”的概念和文学渐行渐远,这本书还能给我最初的感动 68:39 润哲的语言学书单:“下厨房”与“下地狱”,为什么都用“下”? 75:07 钟娜的年度之选:有一类作家,天生就知道如何“迷人” 86:19 吃鸡蛋最好还是要认识母鸡:于是的传记阅读心得 PART4 展望2023,哪些书被我们列入新年必看? 97:32 新的一年有哪些作品的中译本值得期待? 104:00 无聊的人类,有趣的自然:跟着书一起去游野泳、钓大鱼、探索地下冰川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名】 PART1 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 丹尼尔·门德尔松《与父亲的奥德赛》 PART2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但丁《神曲》| David M. Peña-Guzmán When Animals Dream: The Hidden World of Animal Consciousness | 安妮·普鲁《树民》| 贝阿特丽丝·穆斯利《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伍尔夫《到灯塔去》《一间自己的房间》| 康斯坦丝·克拉森《最深切的感觉:触觉文化史》| 动画剧《万神殿》| 萨拉·沃特斯《指匠情挑》| 唐娜·塔特《校园秘史》| 郭敬明《小时代》| 余华《兄弟》| 电视剧《如懿传》| 王朔《起初·纪年》| 费尔南多·佩索阿《不安之书》| 莎士比亚《李尔王》《麦克白》| 纪德《伪币制造者》| 缪丽尔·斯帕克《处心积虑》| 武田百合子《日日杂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女巫的子孙》《珀涅罗珀记》| Roberto Calasso Literature and the Gods PART3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舒吉·贝恩》| 希拉里·曼特尔 Giving up the Ghost: A Memoir | 周嘉宁《浪的景观》| 阿尔瓦罗·穆蒂斯《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 多和田叶子《和语言漫步的日记》| 乔治·莱考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裘帕·拉希莉《罗马日记》| Peter Brooks Reading for the Plot | 李翊云 The Book of Goose | 埃莱娜·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 Claire-Louise Bennett Checkout 19 | 苏童《妻妾成群》| 马丁·艾米斯《爱因斯坦的怪兽》| 伊藤比吕美《闭经记》| 本哈明·拉巴图特《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 洛朗·比内《语言的第七功能》| 安托万·德·巴克《侯麦传》|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成为波伏娃》| 阿丽亚娜·舍曼《寻找米兰·昆德拉》| 乔舒亚·斯珀林《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 古尔纳《天堂》《赞美沉默》| 萨莉·鲁尼《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库切《耻》《凶年纪事》 PART4 博尔赫斯《想象动物集》(暂译名)|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 李翊云 Must I Go | 墨磊宁《中文打字机》| Roger Deakin Waterlog: A Swimmer's Journey Through Britain | Robert Macfarlane《深时之旅》| Catherine Raven Fox and I: An Uncommon Friendship | 安妮·迪拉德《听客溪的朝圣》| Mark Wormald The Catch: Fishing for Ted Hughes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111分钟
34k+
2年前

135 与李少红谈创作:成为导演之前,先抓住电影的心脏

成为导演之前,两代电影人都走过怎样的创作之路?年轻导演一定要把剧本打磨到完美无缺,再开机拍摄吗? 本期节目,主播于是、广岛乱邀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从上世纪的拍摄经验说起,聊到了新生代更加多元化的影视生态。从文字而来的老导演们,和生长自视觉文化的新电影人交流,会存在“次元壁”吗?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流行的今天,面对一部传统的院线长片,观众会感到坐不住、想摁快进键吗?从最早的胶片时代,到如今的网络时代,影像的形式与媒介不断变化,但大荧幕上的艺术呈现,与放映室所营造的沉浸空间,对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来说,终归难以被其他任何形式取代。回归初心,创作者究竟为何而拍?拍摄中真正动人的,又究竟是什么?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携手香奈儿合作设立“成为导演之前”特别项目,并于2022年12月9日至10日共同呈现青葱计划“成为导演之前—文字与影像之间”上海主题影展。展会上,新老导演们聚在一起,重温了影展策展人李少红的经典之作《生死劫》。与此同时,近年来的黑马电影《日光之下》《兔子暴力》等,也得到了导师们的赞誉和关注。“青葱计划”多年来秉持代际传承的理念,旨在探寻文学和电影之间的碰撞融合,激励更多青年电影人勇敢迈向创作之路。这些郁郁葱葱成长起来的新生代电影,正凭借着实力进入大众视野。 李少红告诉年轻导演们,没有一部电影能做好万全的准备,也没有一部电影能做到完满无憾。走出第一步,或许比走出完美的一步更重要:只有开始拍了,才能明白自己的下一步该迈向何方。 【时间轴】 04:19 青葱中,小女孩的大能量:《过春天》《兔子暴力》与《动物乐园》背后的女性导演 08:52 处女作《银蛇谋杀案》:在80年代的大陆拍凶杀悬疑片是怎样的体验? 15:41 李少红谈《红粉》剧本改编:读苏童原著时,最打动我的是什么? 22:14 大半辈子都在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具体如何实现? 30:06 电影行业的“花木兰困境”:女性通过扮演男性获得认可是个伪命题 35:42 上一代电影人的食粮是文字,而这一代电影人是被视觉哺育的 37:18 看惯了短视频,坐在电影院里都想摁倍速:影视行业该如何应对新生代的观影习惯?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黄蜀芹(1939-2022),著名导演。代表作《人鬼情》。 戴锦华(1959-),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鸣(1984-),中国青年导演。代表作《日光之下》《逍遥游》。 * 影视 《过春天》:由白雪执导,田壮壮监制的影片,讲述十六岁少女佩佩为完成和闺蜜一起去日本看雪的约定,从而冒险走上水客道路的独特经历。 《兔子暴力》:由李玉、方励监制,申瑜执导,围绕一对分别17年的对情感“错位”的母女,讲述了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 《三贵情史》: 由李少红、姚晨联合监制,刘斯逸执导,讲述了人间男孩三贵踏上寻找真爱的成长之旅的故事。 《小白船》:由耿子涵执导,刘亦宁编剧的青春电影。 《红姐》:由郭容非指导的电影。 《银蛇谋杀案》:由李少红执导,讲述了一个交织着“银蛇谋杀案”与“银行盗窃案”的故事。 《生死劫》:由李少红执导,讲述了女大学生爱上人面兽心的“魔鬼”,历经生死劫难后重生的故事。 《红粉》: 由李少红执导,根据苏童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江南某城里的妓院全部被查封,妓女秋仪和小萼为了生计不得不想方设法改变原有生活方式的故事。 《大明宫词》: 由李少红、曾念平执导,以武则天与太平公主这对母女一生权力和情感的矛盾争斗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含人生力度的故事。 《橘子红了》:2002年李少红导演的家庭伦理剧。 《正发生》:根据安妮·埃尔诺的自传作品改编,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女学生安娜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冒着犯法的危险寻找堕胎办法的故事。 《四月三周两天》: 讲述了在罗马尼亚法律将堕胎视为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一位女学生在闺中密友的帮助下仍然执意进行堕胎手术,结果引发了一系列可怕后果的故事。 《朱诺》: 影片讲述一个10多岁的聪明女孩意外未婚生子,最后把孩子送给另外一对夫妇的故事。 《阿凡达》: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人类与潘多拉居民的冲突。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42分钟
7k+
2年前

134 首先,做不驯服的女性读者|张莉&邓安庆

作为一个有女性意识的读者,要怎样阅读和观看那些不符合女性主义评价标准的作品?——有些人会觉得,不认同大可以不看。然而不可否认,历史上男性本位的作品仍是绝大多数。“眼不见为净”的策略看似高效,实操起来却无异于画地为牢。学会审慎地阅读,看明白一段外貌描写哪里让人“不舒服”,想清楚完满恋爱故事的叙事逻辑有什么问题,做一个不那么容易被说服的读者,或许是每一个想要独立思考的女性所不得不持续研习的必修课。 本期节目,主播筱狸阔别一年之后返场,和跳岛的老朋友北京师范大学张莉教授、以及小说家邓安庆一起,结合新书《我看见无数的她》中的几个案例,聊了聊女性读者会遭遇的种种陷阱和挑战。继在跳岛首期谈性别观、第49期讲爱情话语后,这是张莉老师第三次来和我们讨论女性主义文学相关的话题,重心也从写作转向了阅读。一个女性读者的阅读史必然是异质的、需要重审的——节目中谈到的经典爱情喜剧《BJ单身日记》是很多女观众的心头好,但在醉心于爱情童话的同时,我们是否能发现“甜宠”中的隐性不平等?为什么说《黄金时代》是用“自以为爱萧红”的方式扭曲了她的人生历程?而当越来越多的草根女性写作者开始自己的创作,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帮助她们走出厨房与客厅,去往辽阔之地?正如张莉老师所言,经典女作家的出现,需要更多女性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当一个个不驯服的女读者拿起笔,女性主义的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时间轴】 02:08 不认同男性中心的叙述逻辑,是丢开不看?还是用审慎的目光去看? 08:29 “甜宠”也有不同:《BJ单身日记》的糖衣炮弹和《傲慢与偏见》的清醒对视 19:10 “宁愿吃仙桃一口,也不要烂梨一筐”:王彩玲生命中的的欲望与光泽 22:56 看《甄嬛传》代入谁?成熟的观众,会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站在一起 24:28 女性读者尤其需要警惕爱情的救赎神话,摆脱受害者思维 31:01 从性别观的角度讨论,《黄金时代》对萧红的刻画有什么问题? 43:20 当厨房里的主妇拿起笔:我们应该期待更多草根女性创作者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波伏娃(1908-1986),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主义者,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代表作《第二性》。 三毛(1943-1991),台湾70至80年代的著名作家。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出生于加拿大渥太华,加拿大最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其作品包括小说、诗歌与批评散文。 余秀华(1976-),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代表作《且在人间》。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代表作《呼兰河传》。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名张瑛。代表作《倾城之恋》。 林徽因(1904-1955),中国现代建筑师、诗人、作家。 伍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爱丽丝·门罗(1931-),加拿大女作家。 苏敏(1964-),“50岁阿姨自驾游”账号作者,百度百家号创作者。 * 书籍 《推拿》毕飞宇 《安娜·卡列尼娜》[俄] 托尔斯泰 《秋园》 杨本芳 《日日杂记》[日] 武田百合子 《胡麻的天空》秀英奶奶 《五湖四海》王安忆 《白鹿原》陈忠实 * 影视 《BJ单身日记》:改编自海伦·费尔丁的同名英国小说,讲述了一位住在伦敦西区的大龄剩女努力寻找真命天子的感情故事。 《立春》:由顾长卫执导,讲述了80年代一个小县城里王彩玲等艺术青年在梦想与现实矛盾中痛苦挣扎的过程。 《黄金时代》:由许鞍华执导,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其中讲述了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 《甄嬛传》: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于2011年出品的清装宫斗剧。 《廊桥遗梦》: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沃勒的同名小说的电影。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54分钟
23k+
2年前

133 论教师:网课的窗口无法耕耘灵魂 | 沙仑的玫瑰

上了三年网课,我们是不是都快忘了坐在教室里,师生面对面的感觉?同样深受赛博课堂之苦,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选择以“教师”这个话题来开启专栏「沙仑的玫瑰」的新一季。结束了英法德三国文学巨匠的巡游,新一轮的节目将依次聚焦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期节目的主题教师就是这样一种原型:从循循善诱的孔夫子到不相信书面文字的苏格拉底,从不卑不亢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到畸恋“养成系”的光源氏,文学中的教师形象光谱是如此之广,有天使,也有恶魔。 在今天,考证、考公、考研逐步成为无数年轻人大学生活的重心,大学教师则疲于应付形形色色的表格和指标,“越来越像个计件工人”。这样无奈的现实,促使我们反思那些最古老的关于教育的美好神话。在100人的大课因材施教是可能的吗?要尊重个体的自由,老师是该放养还是管束学生?回溯教育的传统,伊壁鸠鲁建立“花园学校”,倡导师生共同生活;蒙田提醒我们“警惕知识”;雅斯贝尔斯强调要“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们所描述的师生关系远非学识的机械灌输,而更接近节目中姜林静所引述的那个古老的希腊神话:在追寻智慧的道路上,女神手持明镜时时自观,如履薄冰。教育的功能或许正是一种灵魂和灵魂之间的相互映照,是平行的亦师亦友,而非垂直的为师者尊。 【时间轴】 02:56 从黑塞的《玻璃球游戏》谈起:德国文学中的恶魔教授与天使启蒙者们 08:40 苏格拉底的“阿多尼斯花园”寓言:真理无法通过纸面上的文字传递 18:20 老师应不应该管束学生?因材施教是过时的乌托邦理想吗? 19:42 教学作为一种布道:两种教学空间(讲台式的,讨论班式的)和遗失的神圣阅读传统 28:26 师生同行终有时,短暂的集体生活最终是为了教会人如何孤独地生活在世上 37:31 “不卑不亢”的家庭教师简·爱:处于阶级不对等中的师长权威 39:52 当知识的权力结构扭曲情感关系:《米德尔马契》《痴人之爱》和光源氏情结 55:52 理想教育的寓言:手持明镜,如履薄冰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代表作《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杰出代言人。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 - 270),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代表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代表作《随笔集》《论儿童教育》。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太太学堂》。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著名小说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代表作《痴人之爱》。 圣方济各(1182—1226),又称圣弗朗西斯科,出生于意大利亚西西,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各女修会的创始人。 * 书籍 《垃圾教授》[德] 亨利希·曼 《斐多篇》[古希腊] 柏拉图 《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 《米德尔马契》[英] 乔治·艾略特 《源氏物语》[日] 紫式部 * 概念 默观:通过祷告或冥想,来感受神的力量。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64分钟
12k+
2年前

132 流着血跨越国境:走出东亚的当代韩国文学|徐黎明&叶叶

从大长今到请回答1988,从H.O.T到防弹少年团,这些“韩流”文化作品打开了我们对韩国的认识。而近年来,以《82年生的金智英》为代表的新一批韩国当代文学作品,也逐渐“出圈”,进入了大众视野。观察韩国文坛,我们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位列年度文学排行榜的作家中,女性占比高达90%,而布克奖等国际文学奖也频频垂青韩江等女性作家。东亚文化下长期受到压抑的女性,为何能在韩国当代的文学现场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她们又如何塑造了当下韩国文学的面貌?本期跳岛,主播宝婷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徐黎明老师、韩国文学自媒体Goodbye Library的主理人叶叶一起,聊了聊韩国文学中的疼痛美学与先锋性。 “我倒立的时候,身上会长出叶子,手掌会生出树根……”小说《素食者》里,作家韩江抛弃血淋淋、掠夺性的动物想象,转而用素食者的植物性来抵抗暴力。她说,疼痛是一种契机,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以及有限的生命。对肉体或精神痛感的强调为何会成为女性写作中的突出主题?观察当代韩国作家的创作,暴力的幽灵潜藏于不少文本之下,成为故事的深层驱动力,大至民族战争,小至家庭破碎。为了能够书写仇恨,他们或是调动来自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或是倚赖从语言中生长出的想象力,以血编织梦境,铭记痛感而对抗虚无。同为经历过历史创痛,伤痕尚未愈合的民族,我们又能从韩国的文化探索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时间轴】 02:08 从韩剧综艺到小说诗歌:韩流的多个文化侧面 12:21 比起开金手指的爽文女主,我更希望看见立体、自然的女性形象 14:17 “只有创伤,哪有愈合”:伤痕文学或许不能疗愈,但却有对抗暴虐的力量 23:59 用“枯藤老树昏鸦”的逻辑理解韩江新作《白》的先锋写作手法 27:45 金爱烂的《弹簧单高跷》:语言的想象力可以克服重力 30:20 强奸犯还是艺术家?韩国和日本文学素来有“不道德”的美学表达传统 40:27 “身体是我最后所有的”:用写作完成对痛感的体认 46:39 韩国文化走向世界,对我们有何启发? 女性主义韩国文学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也希望能够以这些优秀的作品为窗口,去更多地了解韩国的文化和他们在创作上的探索。我们为跳岛的听众争取了专属的购书大额优惠,点击链接,就能以优惠价格购买节目中提到的《素食者》《白》《我要活下去》《黄柠檬》等作品,还有作家印签、周边票夹等好礼相送。当然,跳岛也会从这次购买中获得一笔小小的佣金,更重要的是,这会让我们感受到岛民的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和这本书,欢迎购买,帮助我们更好地走下去! 🌼《素食者》韩江 著 🪶《白》韩江 著 🦠《我要活下去》金琸桓 著 🍋《黄柠檬》 权汝宣 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金爱烂(1980-),韩国作家。代表作《不敲门的家》。 韩江(1970-),韩国作家。代表作《素食者》《白》《童佛》《红花丛中》。 申京淑(1963-),韩国作家。代表作《请照顾妈妈》。 上野千鹤子(1948-),日本社会学家。代表作《厌女》。 金基德(1960-2020),韩国导演,编剧。代表作《空房间》。 李清俊(1939-2008),韩国著名作家。代表作《西便制》。 黄晳暎(1943-),韩国作家。出生于中国长春。代表作《客地》。 朴婉绪(1931-2011),韩国作家。代表作《裸木》。 金卓焕(1968-),韩国作家。代表作《生者的眼睛》《潜入谎言之海》《我要活下去》。 罗兰·巴特(1915-1980),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 金明仁,韩国诗人。 张康明(1975-),韩国记者、作家。代表作《走出韩国》。 奥尔罕·帕慕克(1952-),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土耳其文学巨擘。 金惠顺(1955-),韩国诗人。代表作《从一个新的星星》。 河成兰,韩国作家。代表作《札幌旅店》。 洪尚秀(1960-),韩国导演。代表作《猪堕井的那天》。 * 书籍 《82年生的金智英》《给贤南哥的信》[韩] 赵南柱 《关于女儿》[韩] 金惠珍 《CJ集团:韩流爆红经营术》[韩] 高成連 《破果》[韩] 具竝模 《柏青哥》[韩] 李敏金 《云朵面包》[韩] 白嬉娜 《烧纸》[韩] 李沧东 * 影视 《太阳的后裔》: 韩国KBS电视台于2016年2月24日起播出的水木迷你连续剧,由宋仲基、宋慧乔主演。 《寄生虫》: 由奉俊昊执导的电影。2020年,该片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 偶像团体 防弹少年团:HYBE旗下BIGHIT MUSIC于2013年6月13日推出的韩国男子演唱组合。 少女时代: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于2007年推出的女子流行演唱团体。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KIMIU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54分钟
31k+
2年前

131 专访诺奖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此刻,做好自己的事

两个月前,在柏林城郊的一处艺术家聚居区,本期跳岛的特约主播王磬与翻译来到一栋旧式建筑的门前,按响了门铃。 门开了,阿列克谢耶维奇迎上来。这位笑起来眉眼弯弯的老人,是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使用俄语写作的当代作家中最知名的几位之一。她1948年出生于苏联,从新闻系毕业后,曾担任多年记者,记录了包括冷战、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苏联解体等在内的历史事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她先后出版了《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二手时间》等五部作品,共同对苏联及其解体后的时代做出了百科全书式的记录。 自获得诺奖之后,阿列克谢耶维奇闭门写作,已有6年未接受过中文世界的采访。然而,经过这个异常难熬的、高温和战火轮番炙烤的夏天,她改变了主意。采访前一周,戈尔巴乔夫刚刚过世,乌克兰战争也已焦灼六个月之久。我们向她提问,想了解一个“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人”,一个持之以恒地谈论上个世纪的战争与灾难的作家,是否预见到了这次战争的爆发,又如何看待过去的这半年?我们一度以为过去的已经被写进历史,但当混乱再度笼罩在我们头上,一个人可以做什么? 她说自己有种挫败感。她说,半辈子都在写战争、写灾难,本以为不需要再写这些了,可以去写写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爱、衰老以及人们如何生活。但在乌克兰发生的事让她意识到,不能停下来。不能向绝望投降。 特别说明:采访以中俄双语完成,后期制作时进行了配音和剪辑。感谢界面新闻对本期节目制作的协助。 【时间轴】 04:33 战后出生的这代人一度以为在欧洲中心不可能再爆发战争了 07:38 用武器解决问题,是中世纪乃至石器时代的思维模式 11:18 “战争中没有女性”:女性对战争的理解和讲述,和男性相比有什么区别? 22:37 关于爱与死亡:不是我选择了这些主题,是它们选择了我 29:06 离散年代的创痛:不能回家,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32:41 人人迷茫的时代,知识分子可以担起怎样的责任? 🛒目前,节目中提到的《战争中没有女性》,以及《二手时间》《锌皮娃娃兵》等五本代表作的中文版均已面世。我们为跳岛的听众争取了专属的购书大额折扣,点击下文链接直达。欢迎购买支持。 📚阿列克谢耶维奇系列5册套装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战争中没有女性》 📖《二手时间》 【出品人】蔡欣 【说明文字】王磬 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翻译】汪紫薇 路尘 【配音】蔡欣纯 【音乐】虫见月Lunar Moth - 彭寒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35分钟
30k+
2年前

130 一起读《追忆似水年华》:读困了,就替普鲁斯特睡一觉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法国作家法郎士曾如是感慨。《追忆似水年华》是如此地长,长到我们已然迷失在漫漫追忆之中。这部常被戏称为“犯困文学”“吃灰七卷本”的巨作,究竟伟大在哪里?今年的11月18日,是普鲁斯特逝世的一百周年纪念日,就让我们跟着经典重读栏目「一起读」的第四期,来重新追忆似水年华。 本期节目里,身为法语系学子却从来没有读完过《追忆》的普通读者何润哲,请来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程小牧老师和跳岛的老朋友张秋子老师(豆瓣ID:安提戈涅),一起来侃侃文学史上的这座大山。一百年的时间里,《追忆似水年华》如何从一部惨遭拒稿的“业余”之作变成无可逾越的经典?世人眼中的花花公子普鲁斯特,如何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普鲁斯特反对用实证主义的考据癖来推断作家和作品的价值,作为一个非职业写作者,他把目光投向人最基础的生活经验。 正因为如此,要理解普鲁斯特用七卷本所探究的生命的真相,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也不必仰赖所谓的素养或积淀。正如节目里张秋子所说的那样,最质朴、最贴近生活的阅读感触,有时正是学院派解读所容易遗漏的。《追忆》提醒我们的,是不要让精神怠惰、不要在生活中逃避生活,敢于用诗人的目光凝视身边的事物,并以此对抗时间的流逝。踏入普鲁斯特笔下流淌的人生河床,我们或许也能与自己生命中的那块马德莱娜小蛋糕偶然重遇。 【时间轴】 02:34 攀登《追忆似水年华》这座大山:最难读完的小说,究竟难在哪儿? 08:44 一百年前的“专业读者”们也没看出《追忆》好在哪里 13:24 革命文学vs室内文学:走“我是谁”的路,还是“怎么办”的路 20:39 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实证主义的生平考证永远不足以推断写作者的自我 35:14 “正统”的纪德与“非典型”的普鲁斯特:作为职业的写作和作为人生的写作 46:13 最质朴、最贴近生活的阅读感触,有时正是学院派解读所容易遗漏的 56:28 普鲁斯特的时间观:“我”的坐标,可以由河流、马蹄声以及一块马德莱娜蛋糕来定位 70:22 一起读小撇步:永远读不完的书,也可以是从哪都可以开始读的书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罗兰巴特(1915-1980),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 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伪币制造者》《背德者》。 约翰·罗斯金 (1819-1900),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代表作《芝麻与百合》。 法朗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托马斯·库恩(1922-1996),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左拉(1840-1902),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重要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 吉尔·德勒兹(1925-1995),法国最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之一。 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代表作《蒙田随笔》。 乔治·佩雷克(1936-1982),法国当代著名的先锋小说家。 托尼·莫里森(1931-2019),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雅克·拉康(1901-1981),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 * 作品 《阅读普鲁斯特》(Lecture de Proust)[法]加埃坦·皮康 《项狄传》[英] 特伦斯·斯特恩 《局外人》[法] 加缪 《堂吉诃德》[西] 塞万提斯 《巨人传》[法] 拉伯雷 《欢乐与时日》《驳圣伯夫》《让·桑德伊》[法] 普鲁斯特 《忏悔录》[法] 卢梭 《与父亲的奥德赛》[美] 丹尼尔·门德尔松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匈牙利] 马洛伊·山多尔 《墓中回忆录》[法] 夏多布里昂 《写作与救赎》[德] 瓦尔特·本雅明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 Howling Fox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75分钟
25k+
2年前

129 母女的bonding,从第一件内衣开始绑定 | 颜怡颜悦&于晓丹

你的第一件内衣是什么样的?带钢圈吗?有厚胸垫吗?还是一件简简单单的小背心?当自己的胸部发育隆起,你曾用勾肩驼背掩饰这陌生的变化吗?内衣包裹着女性最私密的经验,也折射出女性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 小小的内衣,仿佛一条说不清的隐形纽带,串联起不同代际的女性。本期自由潜水,颜怡颜悦来到内衣设计师、《内衣课》作者于晓丹的工作室,从妈妈带着买的人生中第一件文胸说起,聊了聊母与女之间彼此的形塑和相互的映照。有多少叛逆的女儿,不愿活成母亲软弱的模样,试图寻求强大男性角色的指导,但又惊讶地发现自己身上符咒般难以磨灭的印记:如出一辙的走路姿势、从未明言却异常一致的内衣品味、清洗血迹的方法,乃至看待人生或悲观或乐观的底色……当女儿逐渐理解母亲身上无奈的时代印记、不再抗拒母辈料理生活的智慧,当女儿回过头为那对曾经哺育过自己的乳房卸下过分厚重的胸垫,同时被卸去的,或许正是笼罩在每一对母女、每一代女性身上的重重禁忌。把轻盈还给女性,让女性的身体属于她自己,是每一个她追逐自由、表达自我的第一步。 【时间轴】 01:36 我们的内衣启蒙:小背心还是厚胸垫? 12:30 说到“发育”,为什么妈妈和女儿都会不好意思? 14:19 女儿对母亲的补偿,可能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价值观绑架 18:03 “在我的身上看见你”:我们和母亲彼此塑造 28:56 献给乳腺癌患者的胸衣:“所有的特殊需求都应该被看见” 35:31 “暗处的女儿”和“烦人的母爱”:母女关系的文学真相 53:09 文学是给弱者的礼物,艺术是压抑自我的表达渠道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上野千鹤子(1948-),日本社会学家。代表作《始于极限》。 埃莱娜·费兰特(1943-),意大利极受欢迎但身份成迷的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为其笔名。代表作《烦人的爱》。 罗贝托·波拉尼奥(1953-2003),智利诗人和小说家。代表作《荒野侦探》。 唐纳德·格洛弗(1983-),美国编剧,演员,说唱歌手。代表作《亚特兰大》。 爱丽丝·门罗(1931-),加拿大女作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代表作《传家之物》。 村上春树(1949-),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 雷蒙德·卡佛(1938-1988),被誉为“新小说”的创始者。代表作《大教堂》。 * 书籍 《老妓抄》[日] 冈本加乃子 《隔壁的女人》[日] 向田邦子 《洛丽塔》[美] 纳博科夫 * 影视 《异星灾变》: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科幻剧集,讲述两个机器人受命在神秘星球抚育人类后代的故事。 《暗处的女儿》:据埃莱娜·费兰特的同名小说改编。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59分钟
10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