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上了三年网课,我们是不是都快忘了坐在教室里,师生面对面的感觉?同样深受赛博课堂之苦,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姜林静选择以“教师”这个话题来开启专栏「沙仑的玫瑰」的新一季。结束了英法德三国文学巨匠的巡游,新一轮的节目将依次聚焦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期节目的主题教师就是这样一种原型:从循循善诱的孔夫子到不相信书面文字的苏格拉底,从不卑不亢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到畸恋“养成系”的光源氏,文学中的教师形象光谱是如此之广,有天使,也有恶魔。

在今天,考证、考公、考研逐步成为无数年轻人大学生活的重心,大学教师则疲于应付形形色色的表格和指标,“越来越像个计件工人”。这样无奈的现实,促使我们反思那些最古老的关于教育的美好神话。在100人的大课因材施教是可能的吗?要尊重个体的自由,老师是该放养还是管束学生?回溯教育的传统,伊壁鸠鲁建立“花园学校”,倡导师生共同生活;蒙田提醒我们“警惕知识”;雅斯贝尔斯强调要“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们所描述的师生关系远非学识的机械灌输,而更接近节目中姜林静所引述的那个古老的希腊神话:在追寻智慧的道路上,女神手持明镜时时自观,如履薄冰。教育的功能或许正是一种灵魂和灵魂之间的相互映照,是平行的亦师亦友,而非垂直的为师者尊。

【时间轴】

02:56 从黑塞的《玻璃球游戏》谈起:德国文学中的恶魔教授与天使启蒙者们
08:40 苏格拉底的“阿多尼斯花园”寓言:真理无法通过纸面上的文字传递
18:20 老师应不应该管束学生?因材施教是过时的乌托邦理想吗?
19:42 教学作为一种布道:两种教学空间(讲台式的,讨论班式的)和遗失的神圣阅读传统
28:26 师生同行终有时,短暂的集体生活最终是为了教会人如何孤独地生活在世上
37:31 “不卑不亢”的家庭教师简·爱:处于阶级不对等中的师长权威
39:52 当知识的权力结构扭曲情感关系:《米德尔马契》《痴人之爱》和光源氏情结
55:52 理想教育的寓言:手持明镜,如履薄冰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代表作《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杰出代言人。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 - 270),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代表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代表作《随笔集》《论儿童教育》。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太太学堂》。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著名小说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代表作《痴人之爱》。
圣方济各(1182—1226),又称圣弗朗西斯科,出生于意大利亚西西,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各女修会的创始人。

  • 书籍

《垃圾教授》[德] 亨利希·曼
《斐多篇》[古希腊] 柏拉图
《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
《米德尔马契》[英] 乔治·艾略特
《源氏物语》[日] 紫式部

  • 概念

默观:通过祷告或冥想,来感受神的力量。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主播...
筱狸
锌Zn
鸮一只
祝羽捷
猫弟maud
跳君
烧酒哲
广岛乱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yoyo柚子
2年前 陕西
1
又能听沙仑的玫瑰啦!
王L_PWqM
2年前 上海
1
52:02 父母的教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
明天去喝冰美式
2年前 福建
1
太喜欢三位云老师了!
哒哒撒野
2年前 山西
2
网课的三年,从被戏谑“网红主播”到自嘲为“网络小丑”。00后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接收端,更是传播端。而网络教学缺失了很多教学的临场感、互动感,不由得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还得随时关注谁下线了。 这几天,判期末作业的过程也很难过,题目中要求原创,结果10-15%的学生系统查重百分之百抄袭,原本字数要求已经低了,只是希望能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想到还是这种情况。 也有同事已经被评教、选课率裹挟(有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不要交头接耳的老师,被学生举报🙂),他们不再严格要求到课率、作业的严谨,“灵魂工程师”不得不“机器”化。 线上教育暴露了之前线下教育的很多问题,不仅是学生,也是老师。学校本身有时也不再“尊师重道”,科研永远前置于教学,会在教学制度中把学生当做“消费者”,而不是“求教者”,教师的“权威性”被瓦解。 新的一年,继续执着于自己的工作吧,无论线上线下更好地不违本心地做事。
一只皮
2年前 广东
2
回想了一下过去获得教育的时光,我的人生果然只能靠自学了。。希望能够过得孤独的能力
吐故纳新
2年前 陕西
2
19:09 这里说的太对了,亲身经历过,非常无措,学校里却无人给说这些
潇湘丸子
2年前 广东
2
终于又迎来了钟爱的“沙仑的玫瑰”系列~
写琳娜
2年前 福建
2
早起的我有包老师听!刚好这学期拜读了几位老师的沙仑的玫瑰,今天再来听听看,希望有更多收获!
方也也
2年前 上海
3
好喜欢姜老师好温柔啊😭😭😭下学期想去包老师课上旁听!
SOMEONE_6Jfm
2年前 上海
3
隔壁学校过来的,觉得能坐到三位老师课堂里的学生已经是很幸运了,三位老师应该也都属于系里比较受学生认可的。我们系比文的课老师按着网上下载的ppt半学期读了过去,让我觉得在关于大学课堂的议题上,谈论高于底线的事情,都挺奢侈的。
嘎子本嘎
2年前 上海
3
30:51 教育在做事是服务于个人的,帮助激发个人在灵魂上获得无限幸福(安宁的能力,孤独的能力)的能力。说的真贴切啊。 另外,现实层面初期关于技巧的习得根本不是目的本身,发心才是目的。拿小孩子举例子我觉得不太恰当,因为音乐技巧的提升可能是家长自己的热情或者执念。(说到底,教育耕耘灵魂的作用能够实现还是以心作为出发点的,再落实到的技巧提升,这个先后顺序貌似是这样的。) 担心在于小孩子自己怎么上来就自我耕耘灵魂呢?肯定要苦练技巧先,别浪费时间。那这样想目的就不是学习音乐了,目的变成了成为技巧娴熟并成功的音乐家。
DiscOption
2年前 北京
3
开头的大提琴是什么曲子呀?
梁小JO
2年前 江西
4
其实,对于大部分高校教师来说,网课模式最多也就是徘徊两三年,他们还有相对漫长的授课生涯,可以去探索线下上课的乐趣,而学生,两三年,可能就快毕业了(本人现已大三)
希乔
2年前 上海
5
喜欢这一期的选题!真的是喜欢线下课线下相见,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学生,见面真的太重要了
书虫弗兰克
2年前 河南
6
今天在豆瓣看到有学生上网课用一件衣服摆在摄像头前,假装有人在上课
HD320035v
2年前 印度尼西亚
7
上了一年半网课的per-service teacher 看到标题便得到共鸣
千风井
2年前 陕西
10
19级的学生表示大学在学校里生活的时间不到两年,正常在学校上课进出考试似乎只有19年下半年。上网课,在网上考试、答辩,请假出门,已经成为日常的一部分。那种自由进出的日子就好像梦一般,那时有许多外国乐团剧组来国内演出,学校也组织过很多大型的晚会活动,可以去周边街市逛到很晚。而现在,学校外有很多咖啡店和餐馆都倒闭关门,家属区和学校区用铁门隔开,有的同学一学期都在家里上网课。四年来对学校的印象很模糊,还没好好逛完,就已经毕业了。
铃铎
2年前 山东
10
好喜欢这一期!有一起吃饭的人比吃什么更重要
麻辣小狗
2年前 山东
12
真的很赞同!!😭没有了eye contact,不能得到及时的feedback,网课就像一个人在自嗨……
Momonoemo
2年前 安徽
24
从学生的角度去看教师的话,其实大家尊重的老师首先一定是一个教学态度认真的人——本科时期有个老师上课就下载一个ppt照着读,有时甚至迟到;还有个老师只关注家庭生活,专业水平堪忧,连最简单的单词都不能脱口而出。所以学生自己的热情也是需要老师来点燃的,如果老师觉得按部就班上班,只顾自己读完讲完就算了,那学生肯定也不想听。读研的时候遇到的喜欢的老师,很明显能感觉她们是在不断地去学习新的东西,也会关注学生的。整个系或者学院的整体氛围真的很重要,就像老师们说的,愿意回到洞穴分享的那种心情,对教师行业是很基本的。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