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 本期围绕孔子与庄子的思想展开,提出 “人生双翼” 的概念 —— 即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强调人应在孔子的秩序中生活,在庄子的天地里呼吸。 文中提到,品嫙老师向客户推荐阅读《论语》(钱穆著)以获得踏实感与平静感,同时建议朗诵《庄子》(不苛求理解,重在通过发音共振感受其思想)。孔子的智慧在于教导人在世间如何为人处世:懂得与人交往的分寸、知进退,理解礼仪作为边界感的意义,从而获得在 “陆地行走” 的能力,适应社会秩序。而庄子的思想则让人不被世界困住,面对人生无常、烦恼起伏时,学会顺应自然、不执着于强求,给予思想与想象力 “飞翔” 的自由,提供应对困境的豁达视角。 品嫙老师指出,人在成长中先求安稳融入社会,但后续会渴望更辽阔的空间与自由,因此需兼具两种智慧:孔子让人扎根世间,庄子让人超越束缚,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状态。 #孔子 #庄子 #人生双翼 #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世间秩序 #思想自由
内容概要 本期围绕 “情绪与系统” 展开讨论,由客户对 “负能量和情绪” 的在意及对朋友 “稳” 的状态的关注切入,指出 “稳” 并非天生,而是在经历波折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核心观点为 “情绪不是敌人,系统才是答案”,即内心的平静并非没有负面情绪,而是拥有能让负面情绪不再肆意造作的系统。 通过类比说明:健康长寿的身体并非没有细菌病毒,而是有良好系统遏制其扩散;城市治安并非靠消灭所有小偷,而是依赖运作良好的治安系统。由此引申到心理层面,负面情绪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有内在 “治安系统”—— 若无,负面情绪会积累成灾;若有,负面情绪会像天气一样自然来去,仅起到提醒作用后便被系统消解。 强调无需追求消除负面情绪,真正的修炼是建立内在系统,这可以是规律作息、固定仪式(如读书、运动、冥想等),也可以是书籍、信仰、内在哲学等,多个系统协同运作形成管理机制,如同城市消防栓般在需要时发挥作用。同时提到,建立系统需明确自我定位与生活目标,并根据外界变化调整系统协作。 #情绪管理 #内在系统 #负面情绪 #心理调节 #生活系统构建
内容概要 本期围绕日常表达中 “我只是说说而已” 这句话展开讨论,指出其看似轻松无负担,实则常成为人们逃避被认真对待、推开责任的防线。进而延伸到类似表达,如 “这也许只是我多想了”“这只是我个人意见” 等,说明这类话语虽显礼貌,却会让自身判断力失去重量,导致人们逐渐不相信自己。 内容提到,话语不仅是权力,也能是退却,而群体可动员伦理,个体需承担思考,常见的问题是个体躲回群体逃避判断。结合哲学咨询和思考实践课的经验,指出当人们不再用 “只是我觉得” 包裹判断时,姿态会变得爽朗自在,强调表达需勇气,思考更需承担后果的负责姿态。 最后建议大家观察自己和互动对象,当想说 “我只是说说” 时,先反思是否真的只是说说,若经思考,可练习直接、负责任地表达,这种真诚开放的态度会带来生命状态的改变,同时提及对哲学实践或咨询感兴趣可留言预约。 #逃避 #表达 #判断 #退却 #思考 #哲学咨询
内容概要 本期内容中,品嫙老师结合自己编织披肩的经历,分享对人生图景的思考。她提到,编织过程多是重复单调的,对花样的期待虽带来兴奋,却也因过于用力而易出错,需耐心重来;这让她联想到人生 —— 大部分时间平淡重复,但若没有心中渴望的美好图景(想活成的画面、情境),便难以熬过平凡。正是这份图景的召唤,让人愿意忍受乏味、穿过错误,一步步靠近想要的人生。她鼓励处于单调时段的人思考自己想完成的图景,并坚持为其 “织下每一针”,最终会收获满足。 #人生图景 #编织 #平凡 #坚持 #重复
内容概要 本期内容中,品嫙老师围绕 “常识” 展开探讨,提出 “常识是共识还是惯性” 的思考。她指出,人们在争执中常以 “没常识” 评判对方,却可能因彼此对常识的理解不同导致沟通困境。 品嫙老师引用伏尔泰对常识的评论 —— 称人 “没有常识” 像说其疯了,称人 “有常识” 又似说其无趣不蠢,体现常识的复杂意味;还介绍康德对实践常识(指导行动)与理论常识(建构抽象判断)的区分,以及 “为自己思考、换位思考、自洽思考” 三个判断格言,强调判断力是日常需练习的能力,关乎承认自身立场与尊重他人界限。 此外,她提及黑格尔 “人类因能与他人达成共识而为人” 的观点,最后并非将常识作为新标准要求他人,而是邀请大家练习更清晰、有弹性、善于倾听的判断力,在混乱时代慢下来面对复杂,而非急于分对错。 #常识 #共识与惯性 #判断力 #哲学 #思考练习 #复杂 #判断
内容概要 本期内容中,品嫙老师围绕 “不用力的专注” 展开分享。她观察到许多人活得认真、用力却沉重,而通过学习与思考可从中解脱,变得轻盈。 品嫙老师引用德国哲人席勒的观点,指出 “游戏” 并非逃避现实的消遣,而是超越本能、理智与外在规范的自由状态,能让人整合全部自我 —— 将责任变乐趣、工作变热爱,从 “必须” 转为 “乐意”。在哲学咨询与实践中,她发现人若过度执着于信念,经思考质疑后虽获清明,却可能因沉重责任感疲惫,因此需通过 “无用之思” 等练习,进行无目的的对话与思考,像孩子游戏般卸下防卫,让思想轻盈真实。 这种 “游戏” 不是撤退或逃避责任,而是投入生活,让爱与责任重合,在生活中掌控节奏。最终达成的状态是:专注不用力、承担不沉重,工作如舞蹈、真理似诗歌,活出真实轻盈的样子。哲学实践的意义,正在于让人练习把生活 “玩” 得更真、更深、更美。 #不用力 #席勒 #哲学实践 #轻盈生活 #无目的思考
内容概要 本期内容围绕《理想国》展开解读,指出这本书不仅涉及政治、哲学或理想化构想,更核心的是探讨 “人怎么好好地活着”。它谈论人、灵魂、秩序与混乱,关乎人与自己、他人及失序世界的相处,是一场生动的对话,兼具喜剧的机锋与悲剧的人性剖析。 柏拉图写作此书,源于其所处的雅典价值崩解时代 —— 民主失序、人们怀疑善与正义,而他敬爱的苏格拉底因追问 “什么是正义” 被处死。书中回应的核心问题是:当世界不相信善与正义,人是否仍愿相信?外在秩序崩塌时,能否找到内在秩序以活得正直清明? 全书从 “什么是正义” 切入,探讨正义是外在规则还是内在安顿,以及在不正义的世界是否选择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灵魂的内在秩序 —— 理性清醒、意志坚定、欲望节制,是人与自己的深刻和解。 《理想国》并未给出现成答案,而是留下对话的姿态,邀请读者走进这场跨越两千多年的对话,共同探讨正义、灵魂与如何好好活着。 #理想国 #正义 #灵魂秩序 #柏拉图 #好好活着 #对话的姿态 在混乱中寻找正义一场和《理想国》的生活对话
内容概要: 本期内容围绕群体共识与个人声音的关系展开探讨,品嫙老师在读书会、哲学咨询等实践中发现:群体常将 “共识” 奉为最高准则,个人不同意见易被以 “那只是你的观点” 边缘化,而群体共识却被默认具有 “客观”“正确” 属性,这种微妙的不公既存在于群体中,也潜藏于个人内心,让人在与群体声音相悖时自我怀疑。 品嫙老师借哲学对话工作坊学员的提问指出,群体共识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见,却因无形、匿名而难以被反思。结合古希腊悲剧中合唱团的角色,说明群体声音是 “在场的现实”。同时提及民主、专业裁定、同侪陪审团等应对机制,引用笛卡儿观点强调思考是每个人的能力,但运用好是挑战。 最后,品嫙老师以 “是否曾在群体声音与内心声音间抉择” 提问,邀请读者参与哲学对话工作坊,共同探索思考的本质及共识的意义。 #群体共识 #哲学思考 #共识 #思考的博弈 #哲学咨询 为什么“这是你的观点”常常是一个不公平的指控?
内容概要: 真正的思考是一种生活姿态,而非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信息分析。学员的洞见揭示:人对世界的表达包括动手创作等非语言形式,如织围巾、泡茶等,这些行为本质上是以身体互动展开的思考,印证了海德格尔 “人在世界中安居” 的存在主义观点。 思考的理想状态是在表象与本质间自由切换:既要沉浸于生活烟火气,又能从中提炼深层洞见。例如,享受一碗面的香味时思考仪式感的意义,这种 “既投入又抽离” 的状态,让思考兼具生活质感与灵魂深度。 训练思考可从提问开始: * 理解性提问:帮助确认对文本的理解; * 引申性提问:穿透表象触及作者核心意图。 深层理解需看见文本背后的预设、忽略与脆弱,如同为文本 “画像”,解读文字背后的沉默与挣扎。哲学实践的核心并非给出答案,而是拆解固有思维模式,通过语言、身体与感知重新触摸生活本质,最终实现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自由认知。 #思考的本质 #非语言思考 #哲学实践 #存在主义 #表象与本质 #提问的艺术 #生活即思考 #思维自由 思考,是一场温柔而冷静的拆解
内容概要 时间作为最昂贵的资产,却未被纳入公司财务报表,其流失常被忽视。在组织中,时间被冗长会议、无意义的邮件抄送(CC 文化)、模糊的任务责任,以及 “不好意思拒绝” 的自我消耗等悄然 “偷走”,且这种流失具有双向性 —— 人们既是被偷时间的一方,也可能无意中偷走他人时间。 不会拒绝是时间流失的核心根源:每一次默认他人对自己时间的随意占用,本质上是对真正重要事务的否定,不仅导致时间浪费,更伴随 “存在感的流失”。因此,时间管理的本质是 “存在管理”,时间的流向定义了个人的生命形态与自我认知。真正的领导力并非承担一切,而是懂得选择承担什么,这正如海德格尔所言 “人的存在是向死而存在”。 拒绝的本质是为人生划定清晰边界,每一次选择都在塑造更真实自由的自我。人们应该反思:“我的时间正流向何处?是否与我想成为的自己一致?” 这一问题贯穿于高管教练的实践中,旨在帮助人们在有限时间里实现存在的清晰性、力量感与自由。 #时间管理 #存在管理 #拒绝的艺术 #职场时间黑洞 #领导力哲学 #边界意识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自我塑造 时间,是组织里的隐形黑洞——也是你如何使用生命的答案
内容概要: 本期探讨了 “不理解” 与 “不同意” 的本质区别,指出这并非语言游戏,而是关乎生活、思考及待人处事的根本问题。现实中常见类似 “A 说桌子是方的,B 反驳是木头的” 这类对话,双方因谈论角度不同产生误会,却误以为在争论,实质未真正对话。 很多时候人们争执是因未谈论同一问题,还常将 “不理解” 当作 “不同意” 的委婉表达,或把 “不同意” 伪装成 “不理解”。比如面对 “地球是平的” 这种难以接受的观点,回应 “没有意义” 是对语言的否定,“不同意” 则是拒绝观点但承认表达成立,而说 “没有意义” 其实是拒绝理解,“不理解” 也常被用来偷偷表达 “不接受” 或 “不愿认同”。 在哲学实践中,自我觉察很重要,需思考是否真的理解、是否在保护自己立场、是否有勇气承认陷入自我矛盾,哲学提醒人们区别在于是否自知矛盾。理解是对话的最低条件,没有理解的同意和反对都无意义且肤浅,因此建议下次对话时先放下对错输赢,问自己 “我真的理解了吗”。 #沟通的本质 #理解与认同 #哲学思考 #自我觉察 #有效对话 「你不理解」,还是「你不同意」?——谈误解、分歧与思考的诚实
内容概要: 今日分享学员反思:他从专注自我感受、浅尝辄止接触文本,到放下主导权,尝试聆听文本语言,在思考中逐步形成感受。这与 “to be nobody” 理念呼应,即思考应先学会倾听而非判断喜恶。他在课程中调动感官单纯接收信息,如同戏剧表演般让自身成为容器。同时,思考的意义在于腾出空间让其自行显现,这需要练习。看清世界复杂性后,他不再急于判断,意识到真正的哲学是对复杂保持敏感。最后呼吁大家练习在感知中流动思考 。 #文本倾听 #思考练习 #哲学实践 #意义自显 思考,是脱“我”之路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