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22-从刘畊宏到Nature子刊,夏日大作战你准备好了吗?!

你,最近刘畊宏/帕梅拉/keep/天鹅臂/美丽芭蕾了嘛?不知从何时起,「我要减肥」成为了校园女孩、都市丽人的口头禅。不吃晚饭、不吃碳水、疯狂运动,努力成为小红书上的白瘦幼。这一期,我们和小宁聊一聊他发在Nature 子刊上的有关「不吃晚饭可以减肥」的文章。他从文章的目的、设计、结果等全方位解读,不吃晚饭是否可以减肥。从减肥到身材焦虑,我们还谈了谈我们为什么要减肥,健康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一定要过自律的生活吗?这一期,由于疫情原因,我们转为线上录制,音质有所影响,不过快乐依旧。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告诉我们「你理解的健康是怎么样的」。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 3:56 什么是「时间限制性进食」 * 13:41 不吃晚饭可降低体重、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水平 * 16:19 NEJM提出限制热量和限制热量+时间两组没有差异 * 19:33 改变进食时间可能会改变生物节律 * 30:12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 38:14 咖啡广告位待租! * 42:04 白瘦幼审美 * 45:36 和自己的身材和解 * 47:59 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 51:37 内脏脂肪也不都是一无是处 * 55:26 自信的女孩最美 * 1:01:03 控制不住我的体重就是不自律吗? * 1:03:54 我们好热爱运动呀 本期背景音乐:「开头」《Too much》ViccyC;「结尾」《Who says》Selena Gomez

69分钟
3k+
2年前

vol.021-教你回答七大姑八大姨的那些健康疑惑

上一期邀请天铭和紫倩师姐聊了关于内科老总的故事。此外,他们还是消化科和风湿免疫科的两位主治,所以我们接着录了一期科普专辑。 我们选取了风免科中的疾病「痛风」、「狼疮」,以及消化科中常见的「胃镜」、「幽门螺旋杆菌」、「胃食管反流」等问题,邀请师姐们进行答疑。这是一期适合转发在亲友群的播客,教你给七大姑八大姨答疑解惑。 以及收到大家关于音频质量的反馈啦,我们做了一些改变及修正,大家听听这一期怎么样~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 1:35 什么是「风湿」? * 4:03 高嘌呤饮食一定会导致痛风嘛?但酒得戒! * 7:39 痛风就一定要降尿酸吗? * 14:38 做胃肠镜很难受吗? * 16:50 什么时候需要做胃镜和肠镜? * 18:5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定要治疗吗? * 20:36 胃食管反流症状“千人千面” * 23:58 胃食管反流的人可以喝咖啡吗? * 25:31 益生菌是智商税吗? * 30:14 发现了息肉就是癌吗? * 32:06 免疫病是「不死的癌症」 * 39:06 得了狼疮可以怀孕吗? * 44:34 欢迎选择协和大内科! 本期节目涉及的相关缩写: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Hp-幽门螺旋杆菌,IBD-炎症性肠病「具体包括UC-溃疡性结肠炎、CD-克罗恩病」,Cushing综合症-库欣综合征,PD-1/PD-L1抑制剂「属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56分钟
3k+
2年前

vol.018-疫情时代下我不敢生病了,我的120什么时候才能来?

因为最近上海疫情十分严重,而在紧张疫情情势下医疗资源与政策制定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近期每天上海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万+。而在这段时间中,也发生了一些很令人痛心遗憾的事情,所以我们邀请了12级协和八年制的橙子师兄,聊一聊「在疫情时代下的普通人与医务工作者」。最近的社会新闻,比如哮喘护士、哮喘老人和被停职的医生,被网暴致死的女生,无数的悲剧,让我们不停地感叹,世界真魔幻。2021年2月BMJ的一篇文章指出,在武汉疫情期间,从2020年1月到3月,武汉地区的总体死亡率增加56%,而这其中不止包括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29%,糖尿病死亡率增加83%,自杀死亡率增加66%等等。真正医疗资源的分配以及疫情时代下更多其他疾病的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及改善,不要让新冠病毒成为唯一的疾病,也相信我们终会摸索到更好的道路,一起期待春暖花开与夏日晚风。 本期节目录制于2022-4-10,在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 * 7:34 防护服下的基层工作者 * 12:41 到底是躺平还是严防死受? * 14:03 我们是如何战胜流感的? * 15:20 医疗系统是否会崩溃? * 20:04 被疫情耽误的癌症患者 * 26:48 再谈哮喘老人和停职医生 * 34:31 让医生没有后顾之忧地救人 * 42:58 共享的石墨文档,普通人也在努力自救 * 48:26 外地患者来京看病成本剧增 * 55:32 重视感染患者的心理问题

65分钟
2k+
3年前

vol.016-吵架特辑:三甲医院紧缺科室是否可以降低招聘门槛?

上一期吵架特辑「医生该不该加患者微信」成功冲上小宇宙首页,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我们收到了很多留言是关于自己的故事,我们也看到,其实大部分患者也不想私下麻烦医生。这一期,我们再次邀请Stella,来一场思想碰撞。 本期题目: 三甲医院紧缺科室(如急诊、儿科)该不该降低招聘标准(如硕士)? 正方(应该降低):Stella & 小怂 & 大白鹅 反方(不该降低):小宁 & Kofi 在招聘季中,我们会发现,三甲某些紧缺科室,比如儿科、急诊会降低一定的门槛,比如选择招收硕士。但儿科、急诊确是对临床能力要求很高的科室。理论上,可能这些科室对医生的要求,不光是技术能力方面,还有比如说儿科的人文关怀,急诊的危机处理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降低门槛一方面可以缓解人才紧缺的问题,但是否会影响医疗质量,有待讨论。 本期节目录制时间为3月27日,但在推送发出的前一天,又发生了上海「急救医生未向求救患者施救事件」,事后对相关医生作出停职处理的决定。疫情之下,医疗人员和资源的紧缺变得更加残酷。接连两起急诊事件,暴露的不只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不足,也是医疗人员和资源的紧缺问题。疫情时代,面对的不只是对新冠的处理,其他疾病也需要处理,目前这种一切为疫情让路的做法,是否值得。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 5:16 降低标准不利于科室发展 * 6:38 降低员工的职业荣誉感 * 7:03 提高待遇有助于解决人才紧缺 * 7:38 学历是否可以反映能力 * 8:22 科室氛围造成人才紧缺 * 11:34 博士对科室的热爱度高于硕士 * 14:20 提供给硕士进入三甲的机会 * 15:11 最快解决人才紧缺 * 16:56 清华取消毕业一定要论文产出 * 17:58 行业发展的金字塔结构 * 20:47 医疗安全质量不能通过学历表示 * 23:40 高门槛的原因是供过于求 * 25:46 职业耗竭会阻碍自我发展,选择离职 * 34:40 降低门槛会加大招聘负担 * 39:12 对科室的热爱是在热爱什么 * 44:53 因疫情防控关急诊造成本院护士因哮喘去世 * 59:47 综艺中有梦想而没有学历的故事 * 1:01:07 热爱不等同于能力 从这个辩题,我们讨论到,虽然学历不能代表能力,但是招聘过程中,学历可能是最公平的硬性标准。那合理理想的招聘标准应该是怎么样的,用人单位怎么能最高效的招到想要的人?此外,科研文章和能力在招聘中的地位是否过高。最近的一档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中向琴琴专科护理出身,进入殡葬行业,但对于法医仍然充满热爱,打败了名校毕业的对手。由于时间原因,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没有过多讨论,但也很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欢迎朋友们留言~

66分钟
1k+
3年前

vol.013-吵架特辑:我们就「医生该不该加患者微信」吵了一架......

临床中有很多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随着我们的成长,看法会产生变化。本期,我们邀请了16级清华实验班的学妹Stella加入我们的辩论,我们有还没有进入临床的医学生Stella,正在见习中的Kofi,已经完成见实习的小怂和小宁,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对于某些话题的看法。虽然名义上是一场辩论,但实际没有规则,随时随地battle。本来准备了四个辩题,没想到最后一个题目就录制了1小时。 本期题目: > 医生该不该加患者微信? 正方(应该加):Kofi & 大白鹅 反方(不该加):Stella & 小宁 & 小怂 此题目来源于丁香园的一篇推送「给患者留了联系方式以后,我一天接到了 40 个问诊电话」。在临床中,常常有患者提出能不能加一个医生微信,方便之后随诊。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医生会直接拒绝,有的医生会有一个同种疾病的病友群,而有的医生会直接加私人微信。所以,我们就从医学生的角度探讨下医生该不该加患者微信。我们从这个话题聊到了生活和工作的边界感,聊到了患者和医生的边界感,还探讨了分级诊疗制度的不完善。最后想说,加不加微信只是个人选择,播客中的观点也仅代表个人。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写下你们的想法💡。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 5:52 微信无法提供医疗工作必备的查体 * 7:27 私下加号是对其他患者的不公平 * 9:22 医生和患者的界线感 * 11:24 微信会让工作侵占私人生活 * 12:23 生活和工作是否可以割裂 * 13:24 互联网提供平台给医生在工作闲暇时间帮助患者 * 23:31 微信的诉求不只有医疗诉求 * 24:34 加微信是提前了部分医疗决策,从而节约资源 * 26:16 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 27:29 微信并非提供帮助的唯一途径 * 31:41 医疗体系的不完善应该谁来填补 * 35:42 专科医生承担全科医生的工作可能增加内耗 * 41:24 惯性思维的养成该怎么改变? * 44:27 患者也会给予正面的反馈 * 46:40 如果所有人都不去做这件事情,谁去做这件事情呢?

57分钟
7k+
3年前

vol.012-人生目标是只活到40岁,什么样的死亡是完美ending?

去年上映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给了很多人触动和思考,电影的构思很精巧,以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视角去讲述故事,再现错乱的时空和脑海中的世界,从狡猾孤傲的父亲,到暴躁、无助、胆怯、悲伤的老人,无比真实,也像是每一个人类的黄昏。 老龄化是这个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衰老和死亡,也是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问题。我们恐惧死亡,竭尽全力逃避死亡,但它终将到来。本期的「科室专题」,我们邀请到协和老年科博士研究生—「金爽师兄」,带我们一起看看生命最后的旅程。这一次,我们选择直面,探讨生命的边缘。 在录制中,我们了解到「缓和医疗」的目的不是延长生命的终点,而且为了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认为「患者不能接受自己的情况」,而选择隐瞒病情。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更加的「以患者为中心」,花一些时间和患者讨论「生前预嘱」: 你现在还有什么遗憾吗? 你有什么想要完成的事吗? 你希望接受怎么样的治疗? 你不希望接受怎么样的治疗? 你希望以怎么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缓和医疗给了患者另一种选择,人生不是一定要当英雄,承认死亡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 8:33 退休了想去环球而非环球 * 12:18 更快地离开会更好吗 * 15:01 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你 * 25:34 「缓和医疗」的硬终点不是生命的长度 * 26:58 「坚持一下」是在坚持什么 * 29:42 隐瞒病情能够缓解焦虑吗 * 32:16 你希望怎么离开这个世界 * 36:26 「疾病和照料专家」与「意愿和感受专家」的结合 * 40:46 我想知道我的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 49:20 What matters the most? * 57:38 「生前预嘱」尚未合法化 * 58:50 早期接受缓和医疗或可延长生命

66分钟
3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