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 | 日本范儿有800万种漂亮,为什么有人还只盯着苍井空

几天前,我和森山大道做了一个对谈。那个对谈的视频和内容稍后会在新世相上发表。森山大道说,他在日本街头抓拍了几十年,并没有特意拍女生,但回头来看,在他的照片里的女性表现出了一种压倒性的力量。 但他无法总结那些女性的气质。这种压倒性的力量,并不是沉重的、压抑的,而是“美”的。也很难清楚地说明是哪种美,套用一个美国作家的句式,日本街头有“八百万种漂亮”。 各种各样的日本女性,年代不同,场景不同,身份不同,如果用中国人熟知的一些潮流词汇来分析,她们也许会被放入“森女风”、“萝莉风”、“原宿风”、“青山风”…… 但仍旧很难穷举。真正喜欢日本女性穿着风格、日本潮流的人很容易就理解: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名词,但真正让人愿意追随的,是一种“日本感”。那是一种复杂又精致的装扮和生活状态。 ...... [一起讨论]你是什么样风格的人?喜欢什么样风格的女性?你热爱自己的风格吗?在评论中留言吧。晚安。 [背景音乐] 青い宝-やなわらばー ———————————————————— [新世相] 每周一、三、五晚9点 这是会说话的世相,一篇文章,一个主播,还有一颗糖。 [倾听] 每周日晚9点。 倾听你的故事,做你的深夜陪伴品。 如果你想看更多的故事和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世相(thefair2)

7分钟
8
8年前

新世相 丨 相比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更应该成为一个识趣的人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显得如此重要,最近简直要压倒朋友圈了。一位优秀的作者细致准确地教人们如何有趣,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几件事,第一是大家都觉得自己有些无趣;第二是有趣好像是很重要,或者说,在社交中,起码很有好处。 这个好处从高中就开始了。有趣的男生受欢迎,大多数好学生的人缘就输在了有趣上,木讷,害羞,笨拙,自那个时候起就成为一种弱势。那些有趣的人不但占据了饭局和闲谈场合的上风,甚至也让恋爱交友、电视节目成为他们的主场。 每次看着那些两句话让大家哈哈大笑的人,是不是你也挺羡慕的? 本质上,社交这种事属于典型的“沦落到比谁的人缘好”的事件(这个概念也是保罗·格雷厄姆提出的,最近老是提到他)。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最终成为主角的人往往就是人缘好的人,而有趣是人缘好的重要方式。这就出现了个大问题: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没有那么多目的性,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每天比拼的其实就是“人缘好”。有趣看起来就不可或缺了。 可是有趣怎么能这么重要呢?尤其是当这个“有趣”被狭窄地定义为“让人觉得幽默”上。事实上它连“趣味”这层意思都涵盖不了。因为“趣味”这东西往往是不会让人笑的,而是让人点头。 自从认准了自己不是个“有趣”的人之后,我就一直想从方法论上为自己找到生存依据。我的思考大概可以总结为,我觉得识趣比有趣重要多了。 —————————————————————————— [倾听] 每周日晚9点。 倾听你的故事,做你的深夜陪伴品。 [新世相] 每周一、三、五晚9点 这是会说话的世相,一篇文章,一个主播,还有一颗糖。 如果你想看更多的故事和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世相(thefair2)

5分钟
4
8年前

新世相 丨 你要做河床,这样就能一直拥有潮水

深夜陪伴品,一个会说话的新世相。 每周一、三、五、日更新。 如果你喜欢,欢迎订阅。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和生活中,人们常会出现一种错觉,那就是必须追逐。为了追逐这个每天翻脸三次的时代,人们甚至发展出了非常多技巧和哲学,关于如何拥抱变化,如何像调整恰恰舞步一样调整自己的步伐,做新媒体的人希望追上每一个热点(并且很有效),创业的人希望赶上每一个风口,为此不惜让自己变成像变色龙一样快的动物,甚至,在朋友圈这么私人的地方,人们的脑袋也上午为一种意见而沸腾,下午又为相反的意见而恍然大悟。 确实,有些不变是让人尴尬的,有时候,我看到一些人用非常老旧的方法写文章,并且试图在互联网上获得传播能力而不可得,就会有这样的感受——那种过去被认为是印刷媒体行业惯例的写作方法,真的已经完全不适应新的传播时代了,这就是人们不得不接受的变化。 但错的并不是“不变”,而是错误理解了“不变”的意思。不变并不是说连衣服的款式都不更改,也不是连段落的长短和叙述结构的顺序都不作变化。要知道,写作风格、衣服款式和少女的妆发这种东西,也就是被称作“潮流”的东西,是不停在变的。那些有资格不变的,是更基层的东西,比如好故事;比如简洁;比如精细。——也就是过去我喜欢称作“河床”的那些东西。 我过去说过一句话:不做潮水,要做河床。也就是要寻找生活和时代长久留存的东西。但我现在觉得,那句话说得有些过于极端了。可以这样改一下:要做河床,这样就能一直拥有潮水。只要掌握了那些不变的东西,那么在任何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都能成功地抓取快速变化的流行的诀窍。

5分钟
4
8年前

新世相 丨 为什么该勇于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

深夜陪伴品,一个会说话的新世相。 每周一、三、五、日更新。 如果你喜欢,欢迎订阅。 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希望每个人都有点“文艺”气质,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人生、命运、浮沉有思考,才能对人和事有超出世俗算计的理解。 这句话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部分嘲笑,其背景是在当下中国,称一个人是“文艺青年”已经变成某种便捷的消解和嘲笑方式,即,某个人如果表现出真诚的哀怨,或不切实际地审美追求,那么这个人会显得格格不入,可笑,甚至可耻。 在被反讽和段子毁掉的诸多真诚与美好事物中,“文艺”是很显著的一种。套用我最喜欢的句式来说,“世道变坏是从人们取笑文艺青年开始的”。 大概10年前,文学青年成为骂人的词汇,再过几年,文艺青年也成了没人愿意承认的身份。人们匆匆忙忙地、诡异地笑着,或者故作嗔怒地反驳道:你才是文艺青年。 这些说辞令真诚地讨论美好事物变得不合时宜,甚至显得丢人,久而久之,以至于当“世相”被称作“文艺青年”所喜欢的东西时,很多人显得忧心忡忡。 重复是一种致命力量。久而久之,也许再没有人会在拒绝承认自己文艺之前先仔细想想,什么是文艺,它可耻吗?我们在随波逐流之际,是否也小心翼翼地切割了某些自己本来很珍爱的东西? 我对这种风气所能竭尽全力做出的理解是,文艺有时候被认为是无病呻吟、矫情、夸大日常生活的戏剧感并且沉浸其中,或者使用某些华丽而毫无实际的词汇来形容一种飘渺而不可捕捉的情绪。 但这是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者一种刻意的诋毁。事实上,上述特征只是文艺情绪被过度夸张或滥用的表现,而不是“文艺”本身。将一些泛滥的不够克制的或者装模作样的情感归结为“文艺”并加以嘲讽,误伤了很多正常、健康甚至不可或缺的东西。

7分钟
2
8年前

倾听Vol.1 丨孤独的人都有一个不能在一起的人

从今天起,每周我将在新世相的电台发起一个话题,如果你们有想分享的故事就可以通过“新世相”的微信后台给我语音留言,我将从里面挑选我喜欢的故事分享给你们听。 (参与方式)如果你想分享,并且收录在下一期的节目当中,让更多的人听到你的声音和故事,现在就打开微信公众号“新世相”,发送母亲节三个字,然后像与朋友聊天一样,按住 说话 将故事讲给我听。 下周是母亲节,所以我想征集一些关于母亲的故事。 当一个女人成为一个母亲后,她被赋予更多的责任,作为一个家庭角色,她的温柔、宽厚被强调。甚至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母亲变成了一个爱叨叨的女人的形象。 我们应当知道,她原本不是一个爱叨叨的人。她的每一句叨叨的话,可能都被我们当做烦人的小喇叭里发出的声音,自动屏蔽掉了。但是,人在异乡的时候,反而会思念母亲的叨叨。微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将语音保留下来,即使在与母亲的对话框中,有那么多条60秒的语音还保留着小红点,但想到背后的叨叨也会格外温暖、安心。 你还能想起母亲最爱叨叨的那句话吗?或者,在最近的语音中常和你叨叨的那句话?试着将它模仿出来,或者告诉我她在什么时候说过那句话,你又是怎么回答的?

13分钟
4
8年前

快乐来自不必尽快结束的辛苦

今天想坦诚而认真地推荐张向东和他的自行车。 人们通常以为别人拥有自己追求不到的快乐。有一段时间我也是这样,我处在每个创业者都会有的焦虑中,而印象里,有些人虽然也在创业,却总是很开心,很优雅。这种比较加重了焦虑感。 我认识的人里最典型的就是张向东。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这样的朋友——当遇到一些问题实在想不通,就找个人简单聊几句,请他递一把钥匙给自己。因此,前不久,我借机问了他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快乐”呢? 张向东说,你又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又想做成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同时还想舒服,哪有这样的好事呢?然后他又补充了一句:但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你得会找。 然后我就明白,他表现出来的兴奋、优雅、乐观和积极,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辛苦、烦躁、焦虑和疲劳。他接受实现自己想追求的目标时必须面对的艰苦,但又尽量让这个过程优雅、体面、健康。回过头来想,当我试图在一个飞速前进、焦头烂额的状态里寻找“快乐”却又找不到的时候,我误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很多人应该也有过这样的时刻:追求着某种理想和目标,比如改善生活,做想做的工作,心甘情愿地为此奋斗,但有时候会疑惑:这样做,没有快乐,到底是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夜陪伴品,一个会说话的新世相。 每周一、三、五、日更新。 如果你喜欢,欢迎订阅。

8分钟
6
8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