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家庭传奇。”继《大师》之后,科尔姆·托宾在这部《魔术师》中以托马斯·曼为原型,深入挖掘其成长历程、感情经历、同性欲望、家庭责任的矛盾、政治立场的变化等,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孤独,也让我们看到诺奖得主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魔术师》以克制的语言包裹炽烈的情感,在历史与虚构的交界处雕刻人性的复杂图谱。 本期节目青禾与帕比基于《魔术师》展开对谈,话题涉及:托宾的个人经历及性格特点、《魔术师》的写作线索、托马斯·曼的情感经历、妻子卡提娅对托马斯·曼的重要作用、全家对情感的开放态度、托马斯·曼与诺贝尔文学奖、战争机器启动时普通民众的反应、托马斯·曼对待战争的态度以及和哥哥的政见分歧等。主播还讨论了对书名《魔术师》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真实经历和虚构情节的结合、托马斯·曼的“旅居”经历,最后借由非虚构作品《文学之冬》分享了对托马斯·曼更深入和立体的理解。 科尔姆·托宾是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文本以简约、冷静的笔触著称,摒弃浮华修辞,用节制的情感表达传递复杂人性。科尔姆·托宾擅长描写爱尔兰社会、移居他乡者的生活、个人身份与性取向的探索与坚持,主要作品包括:《魔术师》、《大师》、《布鲁克林》、《长岛》、《黑水灯塔船》、《诺拉·韦伯斯特》和《马利亚的自白》等,近几年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互动福利】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魔术师》、托马斯·曼以及科尔姆·托宾的阅读体验,或者你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我们会从评论区中抽取2名幸运听友,赠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提供的《魔术师》纸质书一本。 【本期时间轴】 00:14科尔姆·托宾的基本信息、写作特点及主要文学作品 04:53《魔术师》的故事梗概 06:02创作背景与总体观感 ①文体:介于人物传记与小说之间的“历史人物小说” ②“史料+虚构”的内容组织方式 ③读《魔术师》的时候,我读到了什么? ④《魔术师》人物众多但不复杂 ⑤阅读观感 ⑥《魔术师》的推荐人群 18:46《魔术师》的写作线索 ①全书融入了托马斯·曼的主要作品创作背景 ②失败的同性情感经历和他爱过的三个克劳斯 ③托马斯和海因里希的关系 ④托马斯·曼与卡提娅各自的原生家庭 42:40人物及情节分享 ①托马斯·曼对待战争的态度,以及家庭成员的分道扬镳 ②《魔术师》与《西线无战事》、《白日尽头》关于一战背景的对照 ③托马斯·曼的“旅居”(逃亡经历) ④战争机器启动时普通民众的反应 ⑤托马斯·曼获得诺奖的具体经历和心理活动 ⑥妻子卡提娅成就了托马斯曼,也守护了这个家 ⑦托马斯的全员松弛感家庭(对感情和婚姻的开放态度) ⑧托宾通过对话展现家庭内部轻松幽默的氛围 ⑨长子克劳斯的去世为托马斯家庭带来创伤和冲击 82:48议题之一:怎么理解书名《魔术师》? 84:35议题之二:阅读传记小说是否会纠结内容的真实性和虚构? 92:52议题之三:结合相关题材的《文学之冬》,是否有对托马斯·曼更深入的理解? 102:46结束语:推荐读者结合《魔术师》和《文学之冬》,塑造托马斯·曼在自己心目中的“独有”形象 【《错落有致》整理的《魔术师》主要人物关系图】 【本期提及】 书籍: 《大师》、《黑水灯塔船》、《布鲁克林》、《长岛》([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布登勃洛克一家》、《死于威尼斯》、《魔山》、《浮士德博士》([德] 托马斯·曼) 《洛丽塔》([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尤利西斯》([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情人》([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西线无战事》([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白日尽头》([德] 燕妮·埃彭贝克) 《文学之冬》([德] 乌维·维特施托克) 播客: 《边角聊》:《文学之冬》:纳粹上台之际的生死抉择 《痴人之爱》:《魔术师》与柜子里的托马斯·曼 《以读攻读》:集权、迫害与流亡,纳粹统治下的文学生死录 【BGM】 片头曲:André Rieu - You Can't Be True, Dear - Du kannst nicht treu sein (德国民歌《你不可能是真的,亲爱的》) 片尾曲:瓦格纳 - 女武神 (第三幕选曲)
本期嘉宾是杭州普通读者书店的主理人、太宰治《小丑之花》新译本的译者韩钊老师。 韩钊老师分享了经营书店的体验,机缘巧合成为一名日语文学翻译的过程,以及通过这本《小丑之花》如何更全面地理解太宰治。此外,韩钊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日本文学的整体概况,如何理解日本文学中畸形的爱恋,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日本文化中的物哀。 欢迎各位朋友就《小丑之花》、太宰治或日本文学的话题在留言区互动! 【本期时间轴】 00:19介绍太宰治《小丑之花》新译本的译者韩钊老师 00:47韩钊老师的杭州“普通读者”书店经营及翻译“出道”经历 06:12从读书会到日文翻译首秀 11:49从翻译《雪国》到《小丑之花》 15:43译者在文化差异中的“桥接”作用 19:22译者、读者、责编对待“注解”的不同态度 22:59探讨日本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背景缺失 26:00从《小丑之花》看太宰治的内心世界 30:42全面理解太宰治:悲伤的喜剧演员与强烈的创作意识 35:56川端康成与太宰治的文学价值观冲突 39:29太宰治的自杀经历与青少年阅读引导 46:13太宰治的复杂情感“逻辑” 51:33太宰治的自杀倾向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56:06无赖派的形成背景与太宰治的代表地位 01:00:28日本文学中的私小说传统和演变 01:05:10太宰治作品中的消极与积极 01:10:28翻译工作与日常生活安排如何实现平衡? 01:15:36如果太宰治还活着,你想对他说什么? 01:17:08翻译中准确性和风格的把握 01:24:22日本文学的概况及其受西方影响的讨论 01:32:21当代日本女作家及其文学影响力 01:37:21日本与韩国文学中的温情与批判 01:43:54如何理解日本文学中的独特审美与情感表达? 01:49:21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01:53:27华语文学在日本的翻译及接受情况 01:59:06太宰治的女儿们作为小说家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 02:00:06结语及期待 【本期提及】 书籍: 《小丑之花》([日]太宰治,韩钊 译) 《狐狸》([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雪国》([日]川端康成) 《风饶之海》、《天人五衰》、《春雪》、《奔马》、《晓寺》([日]三岛由纪夫) 《御伽草纸》、《人间失格》([日]太宰治) 《群魔》([俄]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且听风吟》([日]村上春树) 《痴人之爱》、《春琴抄》([日]谷崎润一郎) 《强风吹拂》、《编舟记》、《哪啊哪啊神去村》([日]三浦紫苑) 《作为方法的中国》([日]沟口雄三) 《光之领地》([日]津岛佑子) 【BGM】 中島ノブユキ - 人間失格~メインテーマ~
正式过个节!本期节目请到汤汤一起来分享两部女性题材小说——《请照顾好我妈妈》和《关于女儿》,深入剖析母女关系、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角色及其面临的挑战等。 这两部韩国文学作品,展现了女性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寻觅自我身份,强调了对女性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呼吁超越传统角色期待,将女性视为独立个体。本次讨论触及养老、女性自主权及代际沟通等深刻议题,强调关注和支持女性应成为日常行动,而非仅限于特定节日,以此传达了持续关注和支持女性的重要性。 欢迎各位朋友就《请照顾好我妈妈》和《关于女儿》,或日常关注的女性话题在留言区互动! 【本期时间轴】 00:03借由交流两部女性文学作品共度三八妇女节 01:41《请照顾好我妈妈》故事梗概及作者申京淑的基本资料、写作契机 04:17《请照顾好我妈妈》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 09:35像水井一样被忽视和遗忘的母亲 21:54重视读书和守住家庭是她唯一能为子女做的 25:50母亲对大儿子的深厚感情 31:52注定会失踪的妈妈 36:31《关于女儿》是另一个时代的另一种母女形态 43:09接受教育已经不再能够和体面工作对应起来 49:50女性为什么不能当丧主 51:03要不要站出来 56:50母女间的期待与现实中多重挑战的错位 01:10:06对女性的日常理解和尊重 【本期提及】 书籍:《明亮的夜晚》([韩]崔恩荣) 【本期彩蛋】 电影《出走的决心》片段
曾经有句经典台词出现在北野武导演的电影《坏孩子的天空》的片尾。满怀理想和憧憬的新志和小马中学毕业后离开校园,却被社会无情暴击。他们骑着自行车重返校园操场时有段对话, 新志:“喂,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已经完蛋了?” 小马:“笨蛋!咱们才刚刚开始呢!” 联想到开播一周年的《错落有致》,虽然反响平平,但主播们对阅读的热爱依旧,制作播客的热情亦不曾被浇灭,毕竟,“咱们才刚刚开始呢!” 谨以这句台词作为本期节目的标题,以久石让的片尾曲做为本期节目的BGM。 这期一周年特辑里,两位主播从各个方面自我反思,差点开成检讨大会。他们交流了制作读书播客《错落有致》一年来的感受,也频频自我批评,意识到自身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并不全面,且有许多想读而未读的书籍,这些都让他们感到焦虑。青禾和帕比还分享了碎片阅读、整理笔记、准备文稿等方面的经验,并在读书播客应追求的品质要求方面达成共识,即深度分析、真实反馈和多样视角。 欢迎各位朋友把对这档节目的建议,或阅读相关的经验,写在留言区和我们互动! 【本期时间轴】 00:37感谢各位听友一年来的陪伴和鼓励 01:42为啥要做一档读书类播客? 12:45做读书播客对阅读真的有促进吗? 18:21开播一年后的“预判吻合”与“始料不及”有哪些? 37:00做一个既花时间又没有经济收益的播客,可持续吗?是不是有点傻? 39:56看到节目反馈有啥感受?遇到差评会难受吗? 48:49为啥showNotes要写得那么细?主播自己在评论区补充信息,这事儿也很奇怪 53:39准备节目之前还能想起来书里的内容吗?会不会重读? 01:00:52节目录制里印象深刻的那些人、那些事 01:08:30节目选题的依据有哪些? 01:12:51做读书类播客,除了剪辑,还有哪些困扰? 01:16:03判断一个读书类播客是否喜欢有哪些因素? 01:24:23常听的读书类播客有哪些? 01:27:48坚持“诚实”与“硬找优点”、谈论缺点之间是否存在困扰? 01:41:39读书咋就不是个正经爱好了! 01:43:20阅读有没有目的性?怎么选书?有啥日常阅读习惯? 01:50:30对阅读的数量和范围是否会有焦虑? 01:57:46怎么看待作者背景、经历、观点,和作品本身之间的关系? 02:00:19怎么看待互联网上对某本书的评论或评价? 02:05:18磨合(尝试)一年后,感觉节目后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02:10:19对《错落有致》下一年有什么期待? 【BGM】 “KIDS RETURN (From "Kids Return" Original Soundtrack)”- 久石让
本期节目借由杨潇《可能的世界》分享了对旅行文学、特稿采访及非虚构写作的见解,以及如何通过个人经历和观察来理解和反思世界。 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在视觉上欣赏风景,更重要的是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历史的变迁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从《可能的世界》可以读出如何通过个人经历和采访,传达深刻的历史与社会理解,反映个人成长、社会变迁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挑战。阅读旅行文学,我们可以看到风景之外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此地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自处。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从此多了一种触觉,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可能的世界。 欢迎各位朋友就《可能的世界》或旅行、世界的话题在留言区互动! 【本期时间轴】 -----缘起及概述----- 00:26因《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开始关注作家杨潇 01:51杨潇及《可能的世界》的背景信息 03:00分享《可能的世界》自序:重拾勇气,跨越心理障碍的旅程 07:07《可能的世界》阅读体验与内容分析 ①关键词“局部与片段” ②信息密集,涉及诸多话题讨论 ③《可能的世界》与《重走》之间的比较 ④文体:融合时事、历史、智识讨论与人文地理的叙事 ⑤写作风格中的“榫卯结构” ⑥整本书的读感有起伏 -----美国----- 27:08杨潇的美国火车旅行与文化体验 31:43中美铁路运输发展对比及为什么“把中国高铁修到美国去”是个伪命题 38:36铁路(公路)旅行-文学创作的温床 41:04“公正先生”-哈佛课堂上理想高等教育的模样 53:59“学会欣赏不确定性”-杨潇与桑德尔对谈里的“思想冲浪” -----埃及----- 01:03:36关于埃及历史的疑问与探讨 01:05:35埃及革命与“阿拉伯之春”的影响与反思 01:14:25穆巴拉克统治下的埃及人的“屈辱感”和“委屈” 01:18:00被吊足胃口的《亚库班公寓》 -----日本----- 01:23:57二战后日本社会变迁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01:28:42 从日本的过去看“后疫情时代”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01:32:01熟悉的“从艰难到膨胀又归于寂寥的时代变化曲线” 01:34:42杨潇的“日本”与刘子超的“印度” -----缅甸----- 01:38:19昂山素季的坚定与缅甸的政治转变 01:42:57从昂山素季的政治生涯理解为什么杨潇要引用“生活只能倒着被理解、必须正着被经历” 01:49:58从“进入仰光的三种方式”到“不同角度看世界” -----爱尔兰岛----- 01:53:04从爱尔兰图书馆和文学博物馆了解爱尔兰的文学魅力 01:59:33这一章标题为什么是“爱尔兰岛”而不是“爱尔兰”? 02:04:00萧乾与《尤利西斯》 02:09:00“船”与“墙”的隐喻 -----延展及小结----- 02:10:27小宇宙上采访杨潇的播客 ①《熊家客厅》:关于记者采访的方法论 ②《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表达欲和分享欲、特稿写作和一般新闻报道、写作中的“有意思”和“有意义”、非虚构的体验式和调查式 02:16:11结束语 【本期提及】 书籍: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 《昨日的世界》([奥]斯特凡·茨威格) 《历史深处的忧虑》(林达) 《中国大地上》、《火车大巴扎》([美]保罗·索鲁) 《东方快车谋杀案》([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消失的水晶特快》([日]岛田庄司) 《点与线》([日]松本清张) 《雪窗帘》(迟子建) 《如雪如山》(张天翼) 《亚库班公寓》([埃及]亚拉·阿斯万尼) 《沿着季风的方向》、《血与蜜之地》(刘子超) 《布鲁克林》([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送奶工》([英]安娜·伯恩斯) 《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我在北京送快递》(胡安焉) 《汉水的身世》(袁凌) 播客: 《自由泳》“06 动荡社会中,被骚扰诽谤的女孩 |《送奶工》” 《熊家客厅》“6 作家杨潇:个人化的记录,反而能超越时间”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099 对话杨潇:生活在特长被奖励的年代是一种幸运” 【BGM】 “The Fields of Athenry”- the high kings “The Fields of Athenry”(《阿萨瑞原野》)在《可能的世界》中被提及。这首爱尔兰民谚的背景是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以及爱尔兰人世界范围移民潮之下,主人公被流放澳大利亚的悲惨故事。
本期播客,青禾与帕比回顾了2024年各自的文学与电影精彩之旅,分享了喜爱的作品和感受。透过这些文学和电影作品,我们触摸到生命、家庭、自我觉醒等主题,而阅读和观影过程也激发了我们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 这期分享,既是以书影会友,同时也是对近一年来《错落有致》听友的陪伴表示感谢。2025年,咱们再见! 祝各位听友新年快乐!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踊跃分享自己2024年的阅读和观影感受! 【本期时间轴】 00:00青禾与帕比的2024年阅读与观影总结 ------ 读书部分------ 03:32《钢琴课》[英]伊恩·麦克尤恩 08:48《激情耗尽》[英]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11:40《声音》[意]达契亚·玛拉依尼 16:01《斯通纳》[美] 约翰·威廉斯 22:37《二手时间》[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28:01《天朝的崩溃 : 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 32:09《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意] 普里莫·莱维 39:04《知青变形记》韩东 43:34《十年一觉电影梦 : 李安传》张靓蓓 49:49《少林很忙》[美] 马修•波利 54:22《重走》杨潇 | 《失落的卫星 :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刘子超 ------ 影视部分------ 01:01:03《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日]宫崎骏 01:04:15《出走的决心》尹丽川 01:06:07《山花烂漫时》费振翔 01:18:31《复仇在我》1979 [日]今村昌平 01:20:37《错位》1986 黄建新 01:22:53《推手》1991 李安 01:26:30《喜宴》1993 李安 《喜宴》里郎雄在美国海关接受安检时高举双手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葛优在香港海关接受安检时脱帽抬臂 01:32:55《饮食男女》1994 李安 01:35:20《夜奔》2000 徐立功 01:36:59《布朗克斯的故事》1993 [美]罗伯特·德尼罗 01:40:55《油炸绿番茄》1991 [美]乔恩·阿维奈 01:42:27《千钧。一发》2008 高群书 01:44:55《多桑》1994 吴念真 01:48:40《十三棵泡桐》2007 吕乐 01:50:42《跳出我天地》2000 [英]史蒂芬·戴德利 01:53:35《再见巴法纳》2007 [丹麦]比利·奥古斯特 01:56:03《风流一代》2024 贾樟柯 02:00:01《还有明天》2023 [意大利]宝拉·柯特莱西 02:02:10《蜂鸟》2018 [韩]金宝拉 02:03:32《枯草》2023 [土耳其]努里·比格·锡兰 | 《枯叶》2023[芬兰]阿基·考里斯马基 02:07:19《利益区域》2023 [英]乔纳森·格雷泽 02:11:40新的一年阅读与观影展望 【其他推荐】 书籍: 《盲刺客》[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可能的世界》杨潇 《黄鸟》 [美] 凯文·鲍尔斯 《微尘》陈年喜 电影(剧情片): 《恐惧的代价》1953 [法]亨利-乔治·克鲁佐 《法外之徒》1964 [法]让-吕克·戈达尔 《四海本色》1950 [美]朱尔斯·达辛 《逍遥骑士》1969 [美]丹尼斯·霍珀 《烟》1995,王颖 《少年吔,安啦!》1992,徐小明 《变脸》1995 导演吴天明 《红潮风暴》1995 [美]托尼·斯科特 《蒙古》2023 [蒙古]阿马尔赛汗·巴尔金尼亚姆 《姥姥的外孙》2024 [泰]帕特·波尼蒂帕特 《核磁共振》2022 [罗马尼亚]克里斯蒂安·蒙吉 《老狐狸》2023 萧雅全 《首尔之春》2023 [韩]金成洙 《长大成人》1997 路学长 《希望与反抗》2005 [德]马克·罗特蒙德 《交错卢森堡》2022 [乌克兰]安东尼奥·卢基奇 《教师休息室》2023 [德]欧凯·查塔克 电影(纪录片): 《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2024[美]丹尼尔·罗赫 / 埃德蒙·斯滕森 《看不见的战争》2010 [英]阿兰·罗威 / 约翰·皮尔格 《理查德·林克莱特:筑梦而生》2016[美]路易斯·布莱克 / 凯伦·伯恩斯坦 《转折点:原子弹与冷战 》2024[美]布莱恩·耐本伯格 【BGM】 如愿(钢琴版)
芭芭雅嘎是谁?她是斯拉夫神话及民间故事中的“老巫婆”,有鸟喙一般的长鼻子,住在森林深处的木屋里,双手如同鸟爪细长且有魔法,性格怪异难以接近。然而乌格雷西奇告诉我们,芭芭雅嘎是被压抑、被刻板化、被污名化的女性。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在《芭芭雅嘎下了个蛋》这本书中,用三个看似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部分,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女性的衰老、疾病、生育、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等等。作者从芭芭雅嘎这个神话符号出发,带着我们直面女性在历史和文化中真实而又复杂的生存处境。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乌老师的讽刺如此幽默,女性被贴过的那些标签如此荒谬,变老也并没有那么可怕…… 本期节目将参与到今年播客年度书单计划当中。播客年度书单是由播客公社发起的公共计划,旨在通过播客向大众宣传当年出版的优质图书。完整书单将在年底正式公布。 本期嘉宾:李云骞(《芭芭雅嘎下了个蛋》译者) 【本期时间轴】 00:33开场白,介绍《芭芭雅嘎下了个蛋》中文译者李云骞 01:36对《芭芭雅嘎下了个蛋》整体印象(青禾) ①视角独特、比喻贴切 ②对老年人的语言特点有细致的观察 ③运用了大量的神话、民俗、专有名词 03:23李云骞翻译过程中选择“谐音”词、引用“勘误”以及专有名词的“追根溯源” 08:52对《芭芭雅嘎下了个蛋》的个人理解(帕比) ①第一部分:作者对老年生活观察仔细,对老年人的特点归纳总结准确 ②第二部分:超现实、风格很难定义 ③第三部分:以学术形式,对第一和第二部分进行解读 23:40与《魔角》的比较(李云骞) 24:48《芭芭雅嘎下了个蛋》中的文学解读以及文中作者的意图(李云骞) 27:31每部分的题目里童话的出处 32:04翻译中的“无害”与“无奈” 35:40翻译中的“杨柳”与“孔武” 38:08《芭芭雅嘎下了个蛋》中的食物 40:50翻译过程中的克罗地亚语、英语和中文 44:31“爱的饥饿感”和老年人对“存在感”的追求 52:09《芭芭雅嘎下了个蛋》中的多种女性形象 ①拒绝衰老、惧怕死亡的母亲 ②巴不得可以快点去死的蒲帕 ③克夫的“有牙阴道”库克拉 ④与自己的身体缠斗又和解的贝芭 ⑤形象演进史就像一面集体的镜子的芭芭雅嘎 01:01:50印象深刻的配角:谢克、梅夫洛 01:05:56三位老年女性形象的设计 01:13:05《芭芭雅嘎下了个蛋》中的“鸟”与“蛋” 01:15:26阿芭的人物设计以及最后一节“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的形式讨论 01:28:47库拉克、贝芭最终“找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的讨论 【本期提及】 书籍: 《狐狸》([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魔角》([墨西哥] 莉奥诺拉·卡林顿) 《不存在的骑士》([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 豆瓣: 《译后记:女人和暮年是两件隐形衣》(李云骞) 播客: Vol. 17 暮年、女巫、神话:一起读《芭芭雅嘎下了个蛋》(泉Izumi) 86.《芭芭雅嘎下了个蛋》:女巫说,生命就是一坨屎!(痴人之爱) 【BGM】 Dima Bilan - Одинокая бродит(孤独的手风琴在轻轻唱着)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迷”,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和原著小说带着1900和他的传奇故事,在2024年重新浮出水面。 1900根本不愿意进入我们这个世界。当弗吉尼亚号即将被炸毁的时候,他选择盛装出席自己的葬礼。正如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一样,一个叫恩惠的女人决定吃素变成一棵树,一个叫莉拉的天才女友选择消除自己存在过的痕迹,一个叫格温的作家选择放弃写作并消失在公众视野,隐姓埋名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同样,一个叫1900的钢琴奇才选择和他的船一起彻底消失。因为这艘船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选择竭尽全力追求名利、追求成功、追求世界的认可。而他们,选择隐藏自己,就像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他们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另一种方式存在。 本期播客,青禾与帕比共同分析了电影《海上钢琴师》及其原著小说的丰富层次和深刻主题,不仅涵盖了电影与原著在内容上的异同,还触及了社会阶层对比的社会评论。通过探讨1900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以及他如何通过钢琴表达自我,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会作品在启发观众思考、探索个人身份与生活意义方面的强大力量,以及如何通过艺术形式提出关于自由、艺术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这次讨论还强调了通过大银幕体验电影的重要性,特别是蒂姆·罗斯的表演和莫里康内的音乐对于理解角色和故事的关键作用,深入挖掘了电影如何通过音乐和视觉效果增强故事吸引力,展现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欢迎各位朋友就电影《海上钢琴师》或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原著小说在留言区互动! 【本期时间轴】 00:00:00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故事重温 00:02:14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和他的代表作《海上钢琴师》 00:06:20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基本信息 00:12:10《海上钢琴师》观影分享之一:颠簸的船上挥洒自如弹奏钢琴 ①《海上钢琴师》与《盗梦空间》利用不同技术手段实现相似场景之间的比较 (《海上钢琴师》里依靠表演和摄影机配合运动表现海上颠簸) (《盗梦空间》里借助机械装置实现布景的翻转) ②遭遇海上风浪后,1900与小号手的不同反应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 00:22:20《海上钢琴师》观影分享之二:斗琴 ①钢琴里发热的钢丝“有没有把烟点着的可能?” ②讨论电影里斗琴的三个回合,以及对应原著小说如何体现起承转合 00:37:47《海上钢琴师》观影分享之三:擦身而过的朦胧爱情 ①原著小说之外增加的诗意浪漫 ②1900产生“上岸”强烈愿望的两个原因 00:45:42《海上钢琴师》观影分享之四:编剧在基于原著基础上增加的情节充满巧思 00:50:00《海上钢琴师》观影分享之五:回味无穷的镜头语言(下船桥段赏析) (不同机位与构图) (景别运用表现1900的茫然不知所措,以及高度工业化、商业化城市的拥挤感和窒息感) 00:54:44情节讨论之一:1900最终为什么放弃“上岸”? 00:56:27世界风云变幻,而他选择一直在原地坚守自己 00:63:58他活着的意义,就是漂浮在海上的钢琴 00:68:03盛装出席自己的葬礼 01:17:03情节讨论之二: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人物塑造有什么特点? ①小说人物的双重解读 ②文学形象的自我追求与存在方式 ③结合蒂姆·罗斯的表演谈人物的两面性 01:17:04人生看似旷野,我却无路可走 01:24:37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消失 01:25:12他们通过确定不做什么来确定自己的存在 01:31:21情节讨论之三:“如果你不知道是什么,那就是爵士”(电影的音乐性) 01:36:51情节讨论之四:为什么多次表现乘客高呼“American”的场景? 不同船舱反映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差异 01:46:01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写作特点 01:52:08结束语 【本期提及】 书籍: 《海上钢琴师》、《丝绸》、《一个人消失在世上》、《愤怒的城堡》([意]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电影: 《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伦之旅》、《最佳出价》 (朱塞佩·托纳多雷) 《落水狗》、《低俗小说》、《八恶人》、《好莱坞往事》(昆汀·塔伦蒂诺) 《盗梦空间》(克里斯托弗·诺兰) 《盗梦空间:行动开始》(克里斯托弗·诺兰,纪录片) 《泰坦尼克号》(詹姆斯·卡梅隆) 《美国往事》、《西部往事》、《革命往事》、《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赛尔乔·莱翁内) 【BGM】 片头曲Ennio Morricone - 1900's Theme 片尾曲Ennio Morricone - Enduring Movement(斗琴第三回合1900演奏)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韩国作家韩江。 如果你只读过《素食者》,那么你并没有完整地理解韩江。 她不仅通过《素食者》关注女性被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压抑,还通过《白》关注生命本质的凄凉和悲剧性,通过《少年来了》和《不做告别》关注个体在大历史中受到的创伤。 韩江的文学作品是在用一种更大的怜悯之心在看待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普通人。她用细腻的笔触和诗意的克制带着读者一起直面暴力,反思历史和人性。 本期嘉宾:汤汤(播客《闪亮的她》) 【本期时间轴】 00:1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 03:05兼具散文的美感和小说的叙事性(汤汤对韩江的印象) 04:35她在用怜悯之心看待这个世界(青禾对韩江的印象) 06:03《素食者》的自毁式反抗:她只能用素食来对抗这个世界 21:15看似正常的姐姐更具有悲剧性 24:24众人皆苦便理应受苦吗 35:13《白》试图用63种事物来具象化生命本质的绝望和凄凉 37:00《少年来了》直面历史:伤疤还未愈合,鲜血还在流淌 41:07那一具具遗体曾经是一个个热爱国家的少年 51:35不只是七记耳光,更是对现实的失望 53:51“所以说人类的本质是残忍的,是吗” 59:23幸存者无法愈合的伤,说得出口吗 64:21妈妈始终在原地等待,等待“少年来了” 66:00“愿世上所有少年、少女都能跨过战火枪炮的袭击,平安长大” 70:30其他韩国文学作品 73:11需要更多女作家来书写这个时代 74:29韩国文学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 【本期提及】 《素食者》韩江 《白》韩江 《少年来了》韩江 《不做告别》韩江 《82年生的金智英》赵南柱 《明亮的夜晚》崔恩荣 《远海》孔枝泳 《刀痕》金爱烂 《滔滔生活》金爱烂 《刺青》谷崎润一郎 《南山的部长们》 《首尔之春》 《请回答1988》
魏思孝,当代青年作家,代表作包括:《王能好》、《余事勿取》、《都是人民群众》、《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沈颖与陈子凯》等。2022年《王能好》入选了第五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名单。 “历史学的暗处,是文学之光照进来的地方。”严肃文学的小众和农村题材的被忽视,并没有动摇魏老师坚持记录和书写农村小人物的决心。他排斥戏剧化,着迷于生活的碰撞,坚持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反映农村生活和当下农村人的处境,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和创作计划。这也正是他和他的作品的意义之一。 本期节目魏思孝携新作《土广寸木》(入围2024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名单)做客《错落有致》,与青禾、帕比围绕《土广寸木》的创作过程、叙事特点,以及作者本人的文学审美探索、写作理念等话题展开对谈。整个谈话过程真诚、深入,值得一听。欢迎各位朋友就作家魏思孝或其文学作品在留言区互动! 【本期时间轴】 00:26《错落有致》因长篇小说《王能好》与作家魏思孝结缘 01:45介绍魏思孝及其作品 04:21长篇与中短篇写作在体感上有哪些区别? 07:30魏思孝如何构思一部长篇小说?习惯的创作过程是什么? 10:50《王能好》和《土广寸木》的创作背景 13:17《土广寸木》的谋篇布局、人物串联和叙事线索 17:50从推荐序“怎样的村庄”到“历史学的暗处,是文学之光照进来的地方” 28:15严肃文学的“小众”与价值 29:26排斥戏剧化及“着迷于生活的碰撞” 30:53读者眼中魏思孝的特质(生活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共情能力) 34:10《土广寸木》中的人物:赵长青、王闻、李宝 46:29纪录片《差馆》、小说人物刘长生及生活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49:48针对《土广寸木》中第一章《馒头》进行的讨论 54:48小说和现实中农村的医疗状况 01:06:19生活中村民对魏思孝写作持什么样的态度? 01:10:25喜欢的事不需要所谓的“坚持”:魏思孝如何走上文学写作道路 01:15:32当代大学生与文学: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任教感受 01:27:52对写作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和文学作品有哪些? 01:33:15谈文学审美与塑造 01:46:19生活经验的局限对写作题材的制约 01:49:48聚焦村庄与写作规划 01:51:17《土广寸木》里《混子》的独特写作形式及创作延展构想 01:58:08长辈们为什么“不好好说话” 02:04:40如何面对互联网反馈中的苛责和不友好? 02:09:42青禾、帕比关于《土广寸木》中印象深刻的章节分享 【本期提及】 书籍: 《黄金时代》(王小波) 《断背山》([美] 安妮·普鲁) 《背对世界》([德] 埃尔克·海登莱希) 《梦醒子》(沈艾娣 (Henrietta Harrison)) 影视: 《差馆》(周浩) 播客: vol.007《王能好》(上):对崇高的消解就是对真实生活的尊重 vol.008《王能好》(下):他们一生负重,却死得轻如鸿毛 【BGM】 布衣乐队 - 《秋天》
这本《蓝色夏威夷》是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出的青山七惠的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蓝色夏威夷》、《龙年》、《圣尼古拉斯日》、《岔路》、《山里的春子》和《我的外婆》六篇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故事。每一篇里都有一个内心敏感的女孩。青山七惠一如既往用细腻笔触描写女性之间微妙的情感,让更多人看到内向女孩内心的秘密花园。 在这本书中,《蓝色夏威夷》里的优子和美娜,《圣尼古拉斯日》里的我和美南子,《山里的春子》里阿凑和春子,她们之间都是既爱又怨的关系。她们会想要保护对方,又会生对方的气。而《龙年》《岔路》《我的外婆》里面讲的都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感情。那些微妙时刻下的女孩,是脆弱、委屈、慌张的。她们既想要逃离,又渴望好运的凭空出现。她们既希望得到对方的关注,又害怕别人会带来伤害。这是一本内向少女的内心故事集。每个女孩在少女时期都有一个自己内心世界的秘密花园,渴望陌生来访者,又害怕被打扰,躲在里面小心地望着外面的世界。青山七惠非常擅长描写女孩的内心世界。在她的笔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亲情、友情,还包括内向者这种既渴望又疏离的关系。 “要是有一个秘密花园,里面只允许我们这样的,不需要闪闪发光,只希望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的人,只允许这样的人进入就好了。” 【本期时间轴】 00:35作家青山七惠简介 02:36《蓝色夏威夷》能带来好运的夏威夷 16:56《圣尼古拉斯日》友谊的破裂与和解 21:51《龙年》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恨,平淡生活之外的张望 29:52《岔路》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场未遂的离家出走 33:03《我的外婆》拒绝困在被别人规定的时间概念里 35:24《山里的春子》少女总要经历一场情伤 39:19内向少女有自己的秘密花园 【BGM】 久木田薫 -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いつも何度でも (与你同在)
“我们出现又消失,我们对有些人来说很重要,但我们只是匆匆过客。”~借用电影《爱在》三部曲中的一句台词,青禾和帕比开启这期节目的观影交流。 《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浪漫与责任、《爱在日落黄昏时》的自我与道德、《爱在午夜降临前》的亲情与宽容,诸多议题都会在影迷心中荡起涟漪,或甜蜜、或纠结、或思虑、或醒悟......欢迎各位朋友就这个系列的电影或相关议题在留言区互动! 【本期时间轴】 01:02《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三部电影的基本信息 07:07总体观感: ①主题:爱情、婚姻、家庭 ②文艺属性与“话痨” ③对聊天话题的兴趣程度决定对影片的喜恶 ④随个人经历和生活体验不同,观感和评价会不同; ⑤呈现“随时间流逝的生命痕迹” ⑥观影建议 23:55《爱在》三部曲的主创团队 ①理查德·林克莱特(美) ②伊桑·霍克(美) ③朱莉·德尔佩(法) 41:33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 01:05:54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 01:28:49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前》 01:55:32结束语 【本期提及】 书籍: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爱尔兰] 萨莉·鲁尼) 《巴黎烧了吗?》([美] 拉莱·科林斯 / [法]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影视: 《少年时代》、《半梦半醒的人生》([美] 理查德·林克莱特) 《理查德·林克莱特:筑梦而生》(纪录片,[美] 路易斯·布莱克 / 凯伦·伯恩斯坦) 《莫娣》([爱尔兰] 艾斯林·沃什) 《训练日》([美] 安东尼·福奎阿) 《蓝白红》三部曲([波兰]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破碎之花》([美] 吉姆·贾木许) 《浮生一日》([英] 凯文·麦克唐纳) 【BGM】 Kath Bloom - Come Here Kathy McCarty - LivingLife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