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7.雪夜漫谈:信心、散文和古琴

这集内容在北京下大雪那晚录制。在静谧气候背景下,大家畅谈的发散但是都沉浸在一种更抒情的状态中。 关键词: 老师、古琴、泛音、信心、散文、比喻、声音、曲子、乐器、内心、艺术、音乐 三部分内容: 1. 从视频开始聊起来的关于“信心”的讨论。 00:00 -00:28 视频内容的介绍 01:02 -03:48 分析和讨论 04:18 -08:44 如何相信短视频里的故事内容,以及如何自己判断真伪。信心是通过断章取义获得还是需要更有逻辑的分析 2. 雪夜聊起来的一个和“散文”有关的内容。 10:10 大家对于余秋雨散文的感觉分享 12:49 帕波老师推荐了木心,并讲了讲木心的故事 14:25 金子分享了自己受感触的诗句。 3.古琴 15:30 讨论古琴的演奏意境带来的感受,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20:39 古琴音律的制定过程,强调了其与自然和宇宙原理的深刻联系。特别提到了使用芦苇制成的芦管,以及将其埋于土中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象征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古琴的商音的设置不仅是音乐的技术,更是融合了自然哲理和天文历法的艺术,反映了古琴音色与自然界声音的和谐共鸣。 27:22 讨论到古琴中的“泛音” 28:26 “泛音”和佛教名词“寻伺”的关系 当敲钟或乐器时,第一下的敲击声代表“寻”的状态,而随后的余音则代表“伺”的状态。这个比喻说明了“寻”和“伺”在粗糙性和细微性上的差别,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通常存在的两种心理活动模式。

31分钟
80
1年前

EP14. 「不求甚解」与天降日有关的那些事儿(上)

藏历九月二十二日是纪念佛陀上天为母说法毕,重返娑婆世界之“降凡日”。佛陀之亲母,在佛陀出生后不久便去世,转生于天界,佛陀在示现成佛后,曾上天为母说法。复重返娑婆世界的日子故称为降凡节纪念日。在藏历九月期间若能共同修持各种善业,其功德福报更加不可思议 以上为一段引文,源自于这个内容,我们有了这一期节目。本期节目还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集连带着“萨嘎月”一起,聊一聊大家在认知层面上的事情,也提出了一个客观的问题:我们在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是凭直觉学习还是追根究底?下集是天降月干货:天降月背后的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希望加入听友群和主播们一起讨论的朋友请加小助理V:MLZM0420 00:24 神变月、萨嘎月、天降月都是个啥? 02:24 今年天降日是11月4日 02:43 还有哪些日子是特殊的日子? 03:50 为什么所谓“殊圣日”有那么多好处,真实原理是怎样的? 04:56 呼吸“智慧气”是怎么来的? 08:24 “望月”和“望日”,都是对天体的观察。在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月相,如阴晴圆缺,来了解月亮的状态。对于星体和星系的观察,科学家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在这些特定的天象之下,人们所吸收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智慧。处于这样的状态时,人与自然界、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与平常不同,这也会对人体内部的循环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时刻,即使不进行特定的修行,只是发出一个善意的念头或做一些善事,所带来的功德都会有倍增的效果。 10:35 善与恶的根源在于个体的内心。行为是内心念头的外显,由其支配和驱使。因此,内心的善念或恶念是至关重要的。以善心去布施、放生、帮助他人如老太太过马路等行为时,身体的能量处于高效运转状态,从而带来的影响会成倍放大。然而,‘功德’这个词并不应该被迷信地理解为某种物质利益。实际上,通过深入学习,我们会了解到功德其实是指一种智慧。在佛教中,这个词经常被提及,它不仅代表智慧,还包括福德,即智慧和福德的结合。 16:42 萨嘎达瓦节在佛教里面的重要地位和一些特殊的习俗 萨嘎达瓦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天降日。萨嘎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星宿的名字,称为底宿,即 28 星宿之一。这颗星在藏历的 4 月份会出现在人们的头顶。传统中,释迦摩尼佛的出生、成道、涅槃都发生在萨嘎月。他的出生是藏历的四月初八,而他的成道和涅槃日都是萨嘎月的十五,也就是萨嘎达瓦日。这一天不仅在藏地有纪念,东南亚的佛教国家也有相似的节日,被称为卫塞节,是一个国际性的佛教节日。卫塞节实际上是纪念佛陀成道涅槃的日子,与萨嘎达瓦节相对应。具体的日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但大致都在四月中旬。 18:41 藏传佛教中有多个重要的节日。其中,卫塞节与萨嘎达瓦是尤为重要的两个。萨嘎达瓦在藏历的四月份初七与十五有两个纪念日,分别纪念释迦摩尼佛的出生、成道和涅槃。结合天降日,即藏历的9月22日,这四个日子是藏传佛教中一年当中的最大纪念日。另外,藏历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被称为“神变月”或“神面乐”。这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施展神变,降服了六个外道的本师。在这15天期间,每一天释迦牟尼佛都会展现一次神变。尽管神变月涵盖了整个月,但主要纪念的是前15天,也就是从藏历新年的第一天到正月十五。 21:54 萨嘎月的时候藏地一些百姓的生活习俗。 23:03 酥油灯的作用,材质和使用场合。 25:20 提出问题,和听众朋友共勉:在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是不求甚解呢还是刨根问底呢? 下一集内容为纯干货:天降月的种种故事。

28分钟
54
1年前

EP12.《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如果你活了一万年,我要怎么相信你

本集节目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讨论,本集节目含电影相关大量情节剧透,虽然不影响观看但介意的朋友需要绕行。 希望加入听友群和主播们一起讨论的朋友请加小助理V:MLZM0420 01:25 讨论到这部电影缘起竟然是一张武汉的一个寺院图片(如下) 02:35 电影概述——这个男人叫小帅(剧透开始) 04:15 由图片想到这部电影的源头是竹子以为这是个教堂。和节目主题的关联,大家得自行体会了。 知识点:寺院是武汉古德寺,建筑风格是仿印度教风格(而不是教堂),印缅佛寺建筑风格,缅甸的佛寺多为高塔型,进而可细分为佛塔型和寺塔型两种。前者相当于印度的窣堵坡(一种覆钵式佛塔),基坛重叠数层,顶上最初为斯里兰卡式圆锥形相轮,随之发展变化为细高的“飞提”形式;后者是祭祀佛像的佛堂,屋顶做成“悉卡罗式”或“泽蒂式”高塔。在寺庙顶上还设有诸多小佛塔,形成塔林景观。 寺院是仿照缅甸的阿南陀寺,所以它是印度王朝的风格,所以它是一个群,就是一片像塔塔群一样的那样的结构,看着有点像什么拜占亭的那种风格,就是那种高顶,那种尖顶什么的,其实都是早期印度。 08:33 这部电影对竹子的影响竟然是?!?!? 09:30 持有怀疑精神的帕波老师不断的提出对电影里面提到假设的质疑 10:28 金导对于电影传达给观众们想表达内容的叛逆心 14:41 不断质疑的帕波老师值得尊敬 17:39 竹子的长成之路:如何去理解不同语境下的新闻和观点 22:28 老子、孔子、释迦摩尼是不是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心中投射出来属于自己的答案。而用逻辑去分辨和思考是必不可少。

24分钟
58
1年前

EP11.大梦一场:从乐夏第三季聊到的音乐对人心的深层影响

本集节目是《乐队的夏天》第三季的一个相关讨论。金子老师因为“大梦”这首歌带来的感触找来竹子老师和帕波老师聊聊音乐。本期节目为腾讯会议线上录制,音频质量可能会带来的听感欠佳请听友朋友们见谅。希望加入听友群和主播们一起讨论的朋友请加小助理V:MLZM0420 本集摘要: 02:31 1. 一个讨论:如何既保证自己风格又持续创新? 2. 不同角度的比喻:周杰伦 VS 苹果手机 3. 艺术家的创新与坚持:艺术家(如周杰伦)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小的创新点,以保持作品的新鲜感。 06:47 曾经的从业人员来解释音乐创作的过程。 08:04 音乐的好恶和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对应的上么?-此处是思考题,没有答案 08:23 深层理解创作者的困境,创作和持续精进的练习对于作品呈现的意义体现在哪里音乐的深层影响:即便听众可能无法完全理解音乐的技术层面,音乐仍然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听众,触动他们的情感,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行为和选择。 艺术创作的热情与坚持:艺术创作往往需要持续的热情和坚持,即便在面临重复和疲惫的时候,也要寻找新的动力和创新点。 10:11 经典歌曲的回顾周华健《难念的经》,意境和感受某种融合 笑你我枉花光心计 爱竞逐镜花那美丽 怕幸运会转眼远逝 为贪嗔喜恶怒着迷 责你我太贪功恋势 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悔旧日太执信约誓 为悲欢哀怨妒着迷 14:55 一个和《俱舍论》有关的玩笑:靠香气想起某个具体场景可能之前世做天人比较少,原因是啥? 16:09 一个和音乐有关的记忆中场景的回顾:音乐可能是我们记忆里的一个符号,是一个链接,但是其实说起来音乐打动我们的那个部分,应该还是情感吧 18:25 一个修行有关的分析:音乐调动起情绪,心是如何作用的? 20:43 关于《大梦》的讨论:如果人生就是大梦一场,你会怎么办?

26分钟
42
1年前

EP10.疗愈实践指南:达到情绪自由N种路径

本集内容干货比较多,所以尽量用更多文字整理来还原讨论内容的重点。 一个审视:声音疗愈是作用在身体还是内在 01:31 声音疗愈的假设:作用在身体 02:03 到底有没有数据支撑能证明声音疗愈起到的功效 02:56 颂钵疗愈能产生的“感觉”和其他情况下产生的“感觉”是一样的感觉吗 03:32 一个经验感受分享:在禅修营里面遇到的奇葩师兄和他的颂钵疗愈法 05:44 对于外面的老师们开课,不能盲从 接下里是一段深入的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古老的哲学和修炼方法,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表意识和潜意识来达到身心的和谐 08:27 中医理论中的动物神经系统与植物神经系统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人体的系统被分为两个主要级别:动物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动物神经系统主要关联到我们能够通过意识控制的部分,例如肌肉群的活动。相对的,植物神经系统则关联到我们无法通过意识直接控制的部分,如心脏的跳动和细胞的运作等。 这样的划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的身体大部分的生存运作和修复过程,并非由我们的意识所主导。这意味着,虽然我们的意识能够控制如肌肉群的活动,但对于心脏的跳动、细胞的运作等方面,我们的意识无法进行直接的干涉和控制。 进一步的,这也带来了一个启示:如果我们的意识试图去触碰或干涉那些正常情况下由“被动系统”(即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领域,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问题。换句话说,尽管我们的意识在日常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在人体的许多基本生理过程中,意识的干预可能并不是必要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09:34 自愈的重要性与中医理念的探讨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都在经历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尤其是在睡眠时。在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时,表意识或我们所说的动物神经系统得以完全休息,而我们的本能或植物神经系统则接管整个身体,进行一系列的自我修复与整理工作。这个过程可以类比为电脑进行磁盘碎片整理:在整个晚上,身体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一天所累积的“碎片”整理。若整理彻底,我们将在第二天感到精神饱满;反之,若睡眠质量不佳,整理不当,我们将感到疲倦,因为身体中累积的“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理。 如果一个人的夜间自我修复环节出现问题,那么他将特别需要进行自愈,因为他无法自我恢复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里涉及到中医的一个核心理念:治疗疾病并非完全依赖医生,而是依赖于患者自身的自愈能力。医生的角色在于帮助患者恢复这种自愈能力,例如通过解除某些阻塞,或在能量不足的地方进行刺激,进而让患者的身体重新开始正常运转。 10:32 表意识的作用与白噪音的影响 在探讨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时,表意识和潜意识的角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例如,在白噪音的应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当人处于一个充满白噪音或位于一个开阔场所时,由于耳朵和眼睛无法抓住一个明显的聚焦点,表意识逐渐进入一种休息或减弱的状态,可能表现为感觉无聊、沉闷,或陷入一种昏沉的状态。 这里涉及到一个“所缘境”的概念,即意识能够攀缘进入的一个区域,通常伴随着明显的反差或鲜明的对比。例如,在观看电影时,我们的注意力可能会被一些特殊的视觉效果或突发的情节吸引,这是因为这些元素提供了一个明显的焦点,使我们的表意识得以锁定。 然而,当表意识在白噪音或开阔场所的环境下逐渐“歇下去”时,潜意识便开始接管更多的技能和功能。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遇到问题或困难,往往源于表意识过于强势,干扰到了潜意识的正常运作。因此,许多方法旨在“让表意识歇下去”,即通过减弱表意识的活动,使潜意识得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我恢复和平衡。 11:47 关于疗愈“道”与“术”的讨论 道眼:例如欲望这个概念,它可以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先天的欲望,比如动物的交配周期,通常在固定的时间发生。而后天的欲望,例如通过观看刺激性内容或食用刺激性食物产生的欲望,往往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这些后天的欲望并非来自于自然的生理变化,而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 金导:关于全季发情的动物,除了人类,其实还有其他动物,例如海豚。他们在看到海龟时会去侵犯它们。这说明全季发情的动物并非只有人类。 道眼:即便是全季发情,这并不意味着动物在任何时候都会交配,而只是在全季都有这种可能性。这是一个关于可能性的问题。例如,人类在古代通常是在日出工作、日落休息,这是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但现在,由于有了灯光等技术,人们可以在夜晚工作和活动。这种改变虽然给了人们更多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压力增加和心理问题的出现,因为这种生活方式透支了我们的身体和精力。 金导:关于先天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完全依靠先天的本能来生活,那会是怎样的生活呢? 道眼:“天人合一”是道家描述的一种境界,即后天的生活方式要与先天的本能相一致。这样的人只做先天本能允许他做的事情,减少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的节律生活。例如,顺应四季的变化,春天生长、夏天成熟、秋天收获、冬天休息。但现在,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已经不再完全顺应自然的节律了。 金导:我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不同,因为他们的昼夜节律与我们相反。所以他们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道眼: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顺应自然的生活规律是一样的,只是时间的变迁不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使用各种科技的情况下,已经大大偏离了自然的生活规律。关于自愈的一个建议就是让表意识弱化,让它休息。在道家的理论中,一个能够达到“真人”境界的人,他的生活更多地是由本能驱动的,而不是由欲望驱动的。这种本能不是欲望的本能,而是一种与自然相一致的本能。 金导:实际上,我想了解的是所谓的“顺应四季”和“顺应天时”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是无法完全实现的,除非你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道眼:即便不能100%顺应,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去做。这不是一个非0即100的过程。例如,现在人们需要工作、交际,你必须启用这种后天的模式。当你需要启用它时就启用,然后避免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说,如果一项工作我们付出70%的努力就能完成,就没必要付出100%。因为额外的部分可能只是为了追求一些不必要的个人满足感。很多人其实都在做一些多余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削减这部分,就可以节省一些表意识的努力。 道眼:另外,在你独处的时间,或者在没有必要与人交流的时候,尽可能启动你的潜意识。比如在寺院里,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扫地、洗盘子或站岗,这些活动是治愈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强烈的表意识,表意识自然就会弱化。那个时候,你就是在孕养自己。 道眼:这是第二点,就是不需要用那么强的表意识时就尽量少用。人在一天中有自己的轨迹,你需要用100分的时候就用100分,需要用50分的时候就用50分,需要用10分的时候就用10分。而不是必须让自己无时无刻保持在100分的水平。你要给潜意识一个恢复的机会。 竹子:我好像有点理解了。所以我们做一些事情,比如晨练、八段锦或打坐冥想,这些都是在训练我们放下表意识,让潜意识更多地发挥作用,对吗? 道眼:对,尤其是太极拳,它强调的“慢”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不要用表意识,而是用感知去体验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感知在做什么?它在让你的表意识和潜意识尽可能地贴近。因为我们正常使用表意识时,它是非常快的,我们完全不知道潜意识在做什么,它只是在执行一个结果。 金导:所以,潜意识听起来是可以被控制的,对吗? 道眼:可以控制。比如说,道家修炼非常讲究吐纳,因为从生理角度来讲,脏腑中只有肺是由表意识控制的。所以,通过控制肺的频率和运动节奏,可以带动其他脏腑,产生共鸣,用它作为媒介去带动你的潜意识部分。这就是吐纳的一个关键原因。 金导:这个理论其实给我们的听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大家有了新的理解。让大家尝试一下,看看怎么能够更好地关照自己,也有一个新的程序在运行。 道眼:这是一个方法,只是用生理的方法,比如调息的方法。还有一些我们要用脑子的方法,比如最早提到的正念疗法。 正念的意思就是你时时刻刻的心念那一件事,只要跑了就把这个念再抓回来。比如说最简单的正念就是实际上我们佛家有制定的所谓的“十善业道”,但是没有学这个的普通老百姓其实做的都是“十恶”,也就是杀、盗、淫、妄等事情。这些事情有轻有重,重的我们一般也不会犯,但轻的我们每天都在犯。这些事情会导致结果也是注定的。如果持守“十善业道”,每当自己想要说一些粗话或妄语时,你的正念就会提醒你不应该这样做,这样就把它拉回来了。其实这种正念方式就是让人的潜意识趋向一种平缓的方式。你看“十恶”都是在做什么?都是在建立对立。你与别人对立,你让群体内的人彼此对立,这种对立最终都会反弹回来,让你的身心受到拉扯和撕裂。 金导:这两套理论其实是相通的,对吗?我指的是佛家和道家的理论。 道眼:本质上肯定是相通的,但如果说方法层面的话,它们的入手点是不一样的。这个说的是正念,意思就是当你每次想去做事情的时候,你有一个念头要提醒自己这件事要不要做,这就叫正念。如果没有正念的话,那就是被欲望走,就是我这个爽的劲头,怎么来我怎么去做,我怎么让自己舒服,我怎么去做,就没有一个正念,就是没有一个底层的决策模型在限制自己,它完全就即时行乐行的。 23:24 围绕着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呼吸法等概念展开,探讨它们在瑜伽和禅修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身心平衡和疗愈的效果。以及不同文化和语系下对这些概念的不同解读和应用。 竹子:在瑜伽课上,老师提到通过某些呼吸法可以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种呼吸法要求我们在大约3到5分钟内保持一种稳定的呼吸节奏。实际尝试后,你会发现很难在一分钟内保持同样稳定的呼吸频率。但通过每天的练习,当你找到并稳定在这个频率上,你似乎能在某种层面上找到平衡。 金导: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一种训练大脑血氧量平衡的模式。你的呼吸频率影响的唯一因素是血氧含量。你让大脑知道你当前的状态,然后它评估你的肌肉热量、氧气消耗和身体是否能支撑这一切。如果能,大脑判断你不会死,然后你经常这样做,它就接受了这个模型。 帕波:我觉得在不同的语系下,对这些概念有不同的解读。例如,你提到的呼吸法,在佛教的禅修和古印度的瑜伽中都有类似的方法。呼吸是你自带的节奏器,只要你活着就会有它。通过调整呼吸,禅修和瑜伽能够达到疗愈的目的,至少能够舒缓神经,凝聚涣散的心,舒缓紧张焦虑的心。 帕波:有时候,呼吸可能起到白噪音的作用,让你的主观意识下降,减少杂念,因为你的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这样,你能更细微地体察到体感的变化。这是一种通过专注进入禅定的方法。在佛教的修行和打坐禅修中,通常首先使用数息法来数呼吸。这种数呼吸的方法有各种不同的派别和解释。有些强调数呼吸的过程,有些强调数呼和吸之间的停顿。这些方法都是一种修行的手段。 帕波:比如,我们有一个俗语“上气不接下气”,这说明呼吸中的那个停顿没有了,呼吸乱了。在这种状态下,你的整个心态不可能是平稳的。在健身房的各种瑜伽课程中,有很多方法和理论,但这些与我们讨论的佛教里的瑜伽和古印度的瑜伽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可以慢慢学习。总之,通过呼吸法的调整,我们可以达到疗愈的目的,至少能够让神经舒缓,涣散的心凝聚,紧张焦虑的心得到舒缓。这些都是可以实践的抓手。 31:51 给听众朋友们的自我疗愈小建议:强调实际练习的重要性,即便在参加了课程之后也需要自行在家练习才行。而帕波老师提出即便只是参加一次体验课也有其价值,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实际感受和体验的机会。帕波也提到了未来可能会分享自己的体验课体验。 34:24 金子老师的情绪控制法:通过体验和记忆特定的生理反应(例如,肌肉紧张或皮肤的感觉)来调控和再现特定的情绪状态。 36:30 道眼师兄的“四念处”正念实践方法分享:关于正念的实践方法,强调了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觉或呼吸上,可以平衡和均匀分布感觉,减少注意力的分散,从而减轻烦恼。同时,这种方法也涉及到在保持正念的同时进行其他活动的技巧,以及这种实践对养护潜意识的重要性。

40分钟
99+
1年前

EP09:揭秘“现代疗愈”的多面视角

本期节目缘起于一个近来风靡的话题“疗愈”。我们请来了嘉宾道眼师兄一起参与讨论,试图用群众的力量来用抽离一点儿的视角来理解和界定“疗愈感”。 本期节目嘉宾:道眼师兄,是一位有着实修经验的的自我疗愈者 Part1 定义:什么是疗愈 00:38 发起问题:在社会风潮下,被定义为“疗愈”的概念越来越多,那么从更大的维度来讲,我们如何理解“疗愈” 如何定义“疗愈”以及这个词是否已经变得过于商业化,以至于失去了其原始的含义?这个关键词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理解和实践,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实践和体验。 02:11 说到疗愈就涉及到就是人体的一些运转方面的一些东西,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平衡,是循环存在的,平衡如果被打破,就需要疗愈 03:54 进一步解释人体“平衡”和“循环”被打破的机制和原理,从吃东西的口味到结交的朋友,都是一种所谓“能量”的聚集。 06:12 用社会发展,过去几年的发生的事是经历来理解“疗愈”日渐流行的原因和趋势 09:34 和“疗愈”相关的事情,以及产生“疗愈性”的事情,其实是两件事 10:22 举例:《步履不停》是疗愈电影吗?其实每个人的得到的感受不同,定义就也不同了。 12:42 人类在历史上对“疗愈”定义的概念演变:现代疗愈更多是舒缓,过去的疗愈可能是类似于《阿弥陀经》里面的那种描述:极乐世界的样子,七宝铺地、满地都是黄金,让人想象一种富足的样子。 16:57 意识形态 和 “疗愈”之间的关系。录制的时候“学霸猫”事件还没有爆出,但是也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割韭菜”现象的原理,也许是源自于价值观的混乱。 21:03 一个小讨论:“躺平”是不是就是疗愈? Part2 实践:什么经验让你觉得疗愈 24:24 金子老师的自我疗愈故事 27:54 竹子的自我疗愈体验 31:57 帕波老师的一个朋友的自我疗愈方法 35:44 道眼师兄的一个寺院义工故事讲到了疗愈 40:16 阶段性总结:“把自己弄通了”就是疗愈。 关于疗愈还有更多讨论,请听下回分解。 有兴趣参与讨论的朋友,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MLZM0420报名参与录制,也可以进听众群和大家一起讨论。

43分钟
53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