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4.旅行的第三重意义:有关生死,有关离别,有关于你怎么看待生死

本期节目仍然是由特别嘉宾:祝雪霏,是旅人来信这档节目的主播 参与录制的旅行主题。本期内容为第三集。 以下内容为竹子的一段关于第三期节目未完成的独白,你们会在34:59 听到。 这段内容里,金导问雪霏了一个问题:你遇到过的最难忘的离别是怎样的? 而雪霏讲述了多年以前旅行中遇到的一个外国友人的故事。故事极其生动,可惜的是没有录制下来。而故事里面的那位她的友人和她的那一场离别,恰好就是一场没有道别的道别。因为在路途中,她们以为只是暂时的再见,哪想到很多年过去了,却再也没有见。因为这次录制,雪霏找到了当年的和这位友人相关的照片,发给了我。 有趣的是这段遗憾故事如此让人难忘,却也因为别的因缘而导致没有声音实录,而这次对话,却引发了回忆,让照片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想,这确实是无常。冥冥之中,通过另外的形式让它被传递,也许能让这个梦幻故事多那么一点真实吧。 也许这就是旅行的第三重意义 以下是节目Show Notes 00:39 看完天葬后的第一件事:记录,因为感受真实,在小红书上得到了60万点赞 01:42 最大感受:有了更多勇气 02:04 旅行中所有那种真正让你打动的感受,它就是一笔存款。 04:05 因为天葬和被关注,大家讨论起了年轻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如何的 07:14 离死亡很近的感受,真的是让人开始有了勇于面对的心态 10:10 帕波老师分享自己观看天葬后的现场感受冲击力 13:49 感受到不同生死观的震撼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5:54 藏族人对于秃鹫的定义、他们如何看待生死,以及他们的文化里有什么相关的概念? 天葬的仪式概念,要义是破“我” 秃鹫是空行母的化身 灵魂和血肉带到了天界 供养秃鹫 18:35 死亡是解脱吗? 23:15 讨论:有一个画面:一个小牛,看着一帮人在牛棚里杀母牛,小牛是什么感受呢? 26:40 纪录片分享:《我的章鱼老师》,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链接。 29:43 什么是“我执” 33:14 旅行给人带来的思考,如果不去思考,就不存在意义。 本期节目剪辑:BBBBUDDHA 节目策划:竹子 如果对节目有兴趣参与讨论,可以加小助理MLZM0420 进听众群

38分钟
99+
9个月前

EP23.世间执着最大的莫过于自我

本期节目源自于竹子的另一档节目《潜意识之声》 竹子尝试用这个节目的游戏玩法,和老师以及金导,尝试了一期“无尽藏”版本的潜意识之声。 目前已知在更新的《旅行的三重含义》第三集,将会在下周更新。 00:40 新游戏玩法介绍:执着的看图说话 03:24 老师的执着故事 05:12 金导的执着故事 07:18 竹子的执着故事 08:23 看图猜潜意识这个游戏的心理学原理 13:09 潜意识玄学是怎么发生的 14:27 金导试图去伪存真地破除迷信 16:09 “英雄之旅”一个潜意识探索的方法论应用 20:22 进入正题聊执着 21:02 老师分析执着的定义 28:11 金导曾经有过的执着故事 30:41 竹子的对自我执着的自我剖析 31:03 烧脑时间到:执着的对境在佛教里面的理论阐释 32:18 继续烧脑:心是执着的主体,那么我执里面的“我”在哪儿呢?(可能会是一种破执着的灵感吧) 36:56 仍然试图把烧脑问题拆解成简单一点的问题:“境”是怎么形成的?视觉、意识的组合吗? 38:36 不观测不存在(听起来像薛定谔的猫) 40:12 世界是客观还是主观? 42:02 人们常常跟着现象跑 46:04 对于世界上人们不同执着不同“像”的一些讨论 48:10 一个务虚的去处执着的解决方案 51:21 聊一聊小时候的执着和现在对于以前执着的感知变化 64:00 竹子关于执着一个具象的比喻 本期剪辑:十七 策划:竹子 进节目听众群:加小助理MLZM0420

68分钟
99+
9个月前

EP22.旅行的第二重意义:天葬,在死亡中获得新生

本期节目请来了特别嘉宾:祝雪霏,是旅人来信这档节目的主播 雪霏对于旅行的意义有着细腻而有敏感入微的故事可以分享,本期节目总共有三集,本集内容是第二集。 聊天的愉快感受从录音的那天延续到了现在,听雪霏讲她去看天葬的故事,突然让人产生了一种对这种仪式感的向往。 脑子里默默回响这句话“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希望有一天能有缘去到那里。 下图为雪霏故事中的花朵,如果你认真听完,一定会知道是在哪里拍的。 以下是为了你方便收听而准备的节目Shownotes; 3:30 旅行的第二重含义:作为一个个体对于旅行的体验私人感受与分享 去一个地方是去多次反复去,还是尽可能多的去新的地方,就已经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了。 8:47 认识一个人,不代表他只有这一面。旅行也是这样,你以为这里是这样,但是在每个人的体验中,同一个目的地也是多样化的。 13:26 在景点的路边卖奶粉是旅行应运而生的产物,而它也是她们的生活。追求纯粹体验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自己也是镜中人。 29:35 雪霏在贵州偶遇山间世外桃源小村子里故事 (人性的切面是多样的,美好故事中不够美好的部分,却创造了真实) 36:04 不同的人在遇到旅行中收费的人的不同思路 51:58 天葬纪实 剪辑:BBBBUDDHA 制作:竹子 雪霏小红书 节目听众群:加小助理 Mlzm0420 进群

66分钟
99+
10个月前

EP21.关于一个旅人精神世界的隐藏版本

本期节目请来了特别嘉宾:祝雪霏,是旅人来信这档节目的主播 雪霏对于旅行的意义有着细腻而有敏感入微的故事可以分享,所以我们有了这次愉快的对话。 本期节目会有三集,因为雪霏说 旅行本是私人化的,但同时,旅行也可以是「无我」化的。这种旅行将人从现实带人另一个「可能的」世界,抛除日常身份与积习依旧的思考模式,进人他者的文化来体会时空,并带着新的视角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脚本」。 一次远行有三重世界:外部世界,旅行者本人的内心世界现在我们邀请您,共建属于你我的第三重世界。那里不一定有答案,但可以让我们尝试提出新的问题 。 00:31 - 雪霏的观点:旅行的三重意义 01:22 - 竹子的旅行观点:追求惊喜是目的,还是追求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01:29 - 一个竹子关于旅行惊喜的小故事 04:44 - 研学也是一个旅行中追求意义的体验 05:50 - 旅行的第二重目的:挖掘故事 06:43 - 旅行的第1.5重目的:摄影 08:52 - 雪霏的旅行体验: 无论照片有多好看或多丑,但当我捕捉到那一刻,并将其带回来后,它其实是具有某种欺骗性的,当然这是一种带引号的“欺骗”。没错,我不为任何人代言,也不为任何地方美化。当我再讲述这个故事时,那是我的故事,是我想呈现给你的那一刻我所看到的东西。因此,我不认为它有绝对的正确性或高级性。 13:40 - 每当你意识到当下时,其实那一秒已经过去了。旅行也是不断错过的过程 13:58 - 如果不能做一个好的感受者,那么即使记录了再多的素材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没有那个感受,记录下来的东西就是空洞的。 18:37 对比在藏地和在北京的好奇差异,新鲜感是由于陌生带来的。 20:17 观测了那个行为和现实就会向你坍塌。我们在五维里每一秒都是切片,然后你也能翻过去,你也能重新翻这个文件夹。我们眼睛应该也是一个记录者,也是相机,但是只不过我们处理器太差了,因为我经常有印象里的一个地方,等亲自去看,跟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因为大脑会骗你。 21:36 一个讨论: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拥有如此清澈的双眼,而城市里的我们却完全没有? 26:19 关于大家来到布达拉宫的初印象 31:01 破产必去的旅行地:柬埔寨 34:54 一个J人和P人一起旅行的小故事 40:11 一个地点推荐:吴哥窟看日落 45:39 一些和布达拉宫有关的小知识:嘎玛草是什么,牛奶做的墙壁是怎么做的,以及工人们如何做出来的地面 50:24 红牛对于高反的功效推荐 53:53 布达拉宫和普陀山的关系竟然如此之近 54:14 莲师传里面提到的布达拉宫 关于旅行、雪霏以及旅行故事,还有更多故事在后面,请大家期待一下~ 剪辑:BBBBUDDHA 制作:竹子 雪霏小红书

55分钟
99+
10个月前

EP20.《第二十条》:情感与利益的较量,自我保护的边界在哪里

本期节目为是看完《第二十条》电影后,大家对于电影里面的人性所进行的一些谈话。 节目主要探讨的内容有: * 电影与现实的交织:电影中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引发了对现实生活中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雷佳音的角色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 情感与利益的博弈:节目中多次提及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和利益追求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在讨论农民工讨薪、高利贷以及房东与房客关系等社会问题时,主播们探讨了情感和利益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平衡。 * 正当防卫的社会讨论:电影中的正当防卫情节激发了对法律界限和社会正义的讨论。 * 信任危机的反思:在讨论中,信任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无论是在社会援助、借款还是日常人际关系中,信任危机的影响无处不在,大家对此进行了反思和讨论。 * 身份转换与立场变化:节目中还探讨了身份和立场的变化如何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判断。从房东到讨薪者,不同角色的视角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本期主播: 帕波:唐卡艺术鉴赏课老师,创立和推广“唐卡艺术鉴赏系列课程” 金子:专业导演 竹子:播客爱好者,营销从业者 节目时间轴: * 01:29 - 提及张艺谋以前的电影作品。 * 01:49 - 讨论国家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电影的立意。 * 02:08 - 电影中的情节和情感表达,创作过程和导演意图 * 05:53 -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社会影响。 * 09:03 - 讨论电影中角色的处理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 10:38 - 讨论电影的社会意义和发展方向。 * 16:38 - 讨论学校霸凌和家长的应对。 * 17:32 - 讨论逻辑混乱和自证陷阱。 * 23:16 - 讨论社会事件和电影情节的原型。 * 27:26 - 讨论信任危机和社会的保护性敌意。 * 28:51 - 讨论保护自己和善良的关系。 * 33:36 - 讨论电影中角色的身份转换和处理方式。 * 34:00 - 讨论电影中的事件推进和督导组的介入。 * 35:01 - 讨论电影中的多个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分析。 本集节目时间轴生成自kimi (感谢它) 节目剪辑:竹子

35分钟
99+
1年前

EP19:如何做一个新造的人——周处除三害中的善与恶迷思

本期主题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本期节目,三位主播请来了嘉宾道眼师兄一起来聊一聊年度“爽”片《周处除三害》里面的爽与不爽。 节目主要探讨的内容有: * 从个人角度谈论看完电影的整体感受 * 从导演的视角看,周处除三害在剧情里每个地方想要表达的内容,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伏笔和不常见的解读? * 贪嗔痴、阴德、宗教性在本片里的体现和宗教中这些概念具体呈现是怎样的 本期主播/嘉宾: 帕波:唐卡艺术鉴赏课老师,创立和推广“唐卡艺术鉴赏系列课程” 金子:专业导演 竹子:播客爱好者,营销从业者 道眼师兄:终南山下神秘居士,佛、道教文化爱好者(电台: 见南山 论语溯源) 节目时间轴: 00:53 看完电影后的整体感受讨论 04:02 每人分享第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 09:29 电影里面各个角色和贪嗔痴的隐喻的关联与讨论 10:56 “剃度”意向的展开 14:11 陈桂林作为“贪嗔痴”里面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 15:21 痴是无明,贪嗔都是从无明而来。 尽管角色一开始展现出了明确的目标性,明确他的行动目的和对象,但他对欺骗的易感性揭示了更深层的心理动态。这可以解读为,尽管在佛教中,贪欲(贪)、愤怒(嗔)和愚痴(痴)被视为所有烦恼的根源,但实际上,这些情绪都源自于无明——对真相的无知或误解。由于这种无明,人们倾向于对自认为愉悦的事物产生贪恋,对于不喜欢的事物则产生排斥和憎恨。因此,贪欲和愤怒的根本原因都可以追溯到无明。 16:21 解读三个主角名字林禄和、许伟强、陈桂林在故事情节中的表达,以及在三个人在电影情节中展现出的不同策略和性格特质。每个角色的选择和行为都揭露了内在的价值观和动机。 可以看到林禄和的名字中有一个“和”字,暗示了和谐可能带来财富,但这种和谐并不是真正的和谐,而是一种伪装。这表明整个人物性格上的虚伪是他的一个主要特点,因此,他追求的和谐实际上是为了获取资源,这一点从他的行为中显而易见。 尽管许伟强的名字给人一种强势的印象,实际上他并非真正的强者,因为他最终被击败。这反映了作者在命名角色时的深思熟虑,通过名字中的文字和象征,巧妙地揭示了角色的内在特质和故事发展中的铺垫。 24:22 陈桂林和陈灰可能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善恶两面(但善良一直在受伤) 27:21 最后刮胡子的时候陈桂林的眼泪是为何? 29:41 从电影的镜头拍摄去聊小美、拯救小美的陈桂林、小美的妈妈、香港仔直接关系分析和剧情表达。 34:34 陈桂林人物小传剖析 36:49 从个人修行角度来看,贪嗔、是先被去除的烦恼,最后才是痴,刚好也对应了电影干掉榜一、榜二大哥的顺序。 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欲界存在六种基本随眠,当进入色界及以上的高层次时,首先被消除的是根本烦恼中的愤怒(嗔),然后是贪欲(贪) 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源头,在小乘阿毗达磨来看,无明——包括根本的无明和具体的无明——都需要被清除。然而,从大乘甚至金刚乘的视角来看,无明与智慧实际上是同一实相的两个方面。这种观点揭示了智慧不仅是无明的对立面,而且也是通过深入理解无明本质而展现出来的。 因此,当我们观察智慧的象征,如金刚亥母也可以看到她有一个猪脸,也可以看到这种智慧不仅仅是对无明的消除,而是通过对无明深刻理解和转化来实现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觉悟。 46:02 从潜意识角度去分析陈桂林杀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 53:43 关于“阴德”的含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阳德的累积被比喻为信用卡积分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善行可以逐个被回报,或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得到一次性的大回报。这种回报的过程依赖于善行被他人知晓和记忆的程度。 相对于阳德,阴德则是那些无名的、不被人知晓的善行。即使是做了好事,也没有人知道是谁做的。 56:46 用西游记原文中,唐太宗下地府的故事来解释阴德。 59:57 节目最后留给大家的思考题(也可以是另一期节目) 善恶的界限:善恶是否存在明确的界限?个人如何在行为中界定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 行为动机与实际结果:当一个人用善意的行动产生负面的结果,或用被认为是恶的手段达到善的目的时,我们如何评价这些行为? 内心信念与社会认知:个人的内心信念(如认为自己代表正义或美好)与外界的社会认知(如被视为邪教成员或恶人)之间存在何种张力? 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事件的起因是否总是简单明了?一个看似善良的行为是否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预见的负面后果? 道德评价的相对性:如何评价那些在公众眼中被处决的“坏人”?他们的死亡是否总是被认为是正义的? 善行与恶果的矛盾:一个出发点善良的行为(如医生的行为)如何会导致如此多的悲剧和死亡? 善恶的本质:善与恶是否有其绝对的定义?或者它们是否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视角和社会的共识? 行动的原动力:当原动力基于误解或欺骗时(如医生的自欺欺人),我们如何理解这些行为和其产生的后果? 有任何想要讨论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从以下入口进群参与讨论。 本期策划:竹子 音频剪辑:竹子

67分钟
77
1年前

SP03.财神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唐卡里的财神们

本期节目为一集线下唐卡鉴赏课的现场还原。 正逢春节,我们赶在初五迎财神这一天上线,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拜财神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本期节目我们准备了小红书笔记来帮助大家收听。 01:43 财富的另一个专业名字资粮 03:25 五姓财神的真实寓意其实是五方佛 05:59 五姓财神都是夜叉种姓 07:16 五方佛的五个颜色对应的五种颜色代表了什么 12:34 简单说一说双身像的误解和真实寓意 13:14 显宗、密宗的见地差异 16:15 黄财神的从法相上观察每个分辨TIPS 18:16 黄财神手里的水果叫Zan Ba ,香橼,黄财神藏文也叫Zan Ba La,就是手拿香橼的人的意思 20:09 财神的本质是施予,向外求的是财,向内求的是内心的充足,财神法的原理就是清理内在的业障,让我们拥有对获得的财富的感念之情,再布施出去给别人 24:45 黑财神信仰的一些介绍 29:19 财宝天王和黄财神的差异,怎么区分财宝天王和黄财神 33:19 象鼻天的故事和辨别TIPS 35:48 七圣财: 信心,持戒,惭(财)、愧(财),闻(财),布施(财),慧(财)。慧是从禅定来的。 36:48 佛教里面提到的“事业”,指的是:增、息、怀、诛 增:增上(越来越好) 息:息止攘灾 怀:怀爱(获得更多好感度) 诛: 诛灭障碍、烦恼 37:52 财续佛母的辨认TIPS 38:22 龙王和龙树菩萨的小小故事。

39分钟
99+
1年前

EP18.敦煌壁画里的经变图与佛本生故事

本集播客内容主要为之前民生博物馆里敦煌复刻大展的讨论,大家顺便向老师请教了和敦煌画作有关的故事与源头。 05:57 为什么古代中国有那么多石窟?为何古人选择在山中凿洞,将佛像安置其中?这种特殊的形式背后有何意义? 网络资料表明,古代的石窟佛像是统治阶级的宣传艺术之一,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皇室能进行大规模艺术造像的能力,还体现了王权背后的经济实力和全国性的组织能力。这种艺术形式似乎标志着国家进入了一个太平盛世。 石窟的开凿本身就是一项技术难题。通过完成这样的项目,统治者可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能力,因为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简而言之,开凿石窟就像是当权者展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 10:33 古代中国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是信徒们以艺术形式永久供奉佛教的表现,旨在让更多人见证这些由佛经启发的作品 石窟艺术不仅是一种宗教供养,也是一种永恒的艺术遗产。这些艺术作品,诞生于信徒们的虔诚之心,既有来自皇家的宏大捐赠,也有普通信徒的朴素奉献。供养形式多样,从简单的食物到宏伟的石窟,每一种都是对佛教的虔诚表达。敦煌莫高窟是最著名的例子,但石窟艺术遍布中国,如榆林窟、东西千佛洞等,甚至在巴州地区也有类似的小型石窟。这些石窟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丰富多样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深厚信仰和敬仰。 12:23 如何判断已经掉漆的壁画的真实颜色? 12:44 石窟壁画的工艺 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主要使用了矿物质颜料,通过分析这些颜料的成分,我们可以了解其原始状态。而石窟的制作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山体中凿出洞穴,还包括复杂的工艺流程,如制作多层的地帐(类似帐篷材料),以创建类似画布的表面,供艺术家作画。 敦煌石窟的历史从公元4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14世纪,跨越了大约一千多年。这一时期涵盖了不同朝代的变迁,每个时期都在原有的石窟技术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发展。在现代研究和开发敦煌石窟艺术的过程中,常发现一些表面层剥落后露出更古老的壁画,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壁画艺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4:24 莫高窟产生的小历史 16:10 竹子在敦煌展里看到的一些画作的个人化感受 17:24 从光线的角度讨论复刻石窟的展的视觉效果,以及想象古人在石窟内创作的实际条件的艰难 20:11 不同光线导致古人对色彩运用和现代人理解的不同 21:36 凹凸法是什么?如何用“凹凸法”画画? 26:03 敦煌壁画的主题、主题的出处等; 敦煌的壁画大多来源于佛经,而非简单的日常或个人想象。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技巧,将心中庄严的佛国景象呈现出来,使我们今天能够一睹其风采。 敦煌石窟中的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佛教经典,还描绘了各种神话生物,如麒麟和其他异兽,这些也都有其源于中国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甚至还包括了印度教相关的神祇。敦煌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表现,还具有记录当时社会主要艺术现象和元素的功能。通过敦煌的艺术,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信仰、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例如农耕、酿酒和纺织等日常生活场景也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体现。敦煌石窟因此成为了研究当时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30:06- 39:05 大家对于九色鹿的故事的回忆 40:29 九色鹿是哪九种颜色?(一个玩笑) 42:56 敦煌壁画里九色鹿故事,讲到连环画形式的表达,以及故事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画作里的 45:49 九色鹿其实是佛陀的某一世。九色鹿故事是佛本生经的故事,类似于九色鹿的故事画成的壁画被称作“经变图” 48:17 还有哪些主题的故事出现在壁画里? 敦煌石窟的壁画主要源自佛教经典,其中包括本生经,即记录佛陀前世故事的经文,这些故事在壁画中被连贯化呈现。除了本生经,敦煌壁画还描绘了多种其他著名的佛教经典,如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药师佛经典,以及弥勒下生经和维摩诘经等。这些经典不仅在佛教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敦煌壁画中也体现了其深远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51:12 三界是指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53:19 诚挚的邀请听众朋友们留言提问,想约共同线下看展。 有兴趣的朋友请加小助手MLZM0420 报名 或者进群提出你宝贵的意见。

62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