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了一种单身或者独居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一个人要活成一座孤岛。我们在人群中确认自我,也在各种各样的羁绊里体会和世界的连接。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找到一种「善待他人」和「保全自我」的动态平衡,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门关于爱他人和爱自己的艺术。你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技巧去理解、去传达,但永远也不要放弃设立并捍卫自己的边界。 【本期剧透】 Part 1 - 小孩子才交朋友,成年人只能算是社交?(9:58) Part 2 - 亲密关系会打破一部分自己的边界,继而和对方共同构建新的边界 (21:25) Part 3 - 当子女负责起自己的人生,父母也要负责起自己的期待管理 (33:05) 【节目微博】 @自思自立Self-ish 【本期勘误】 “我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边界。“这句话是维特根斯坦说的,不是卡尔维诺么么哒。 【本期主持】 撕宇、比栗 【本期嘉宾】 Sharon 【本期剪辑】 梦知 【间奏】 Dinner for Two 【片头曲】 Nameless Kid - Maomao
作为敏感细腻、共情能力强、思想包袱重的孤独患者,久病成医的两个人在本期节目里一起分享了过去几年里我们如何在陷入悲伤的沼泽时自我拉扯,并且与世界的荒谬和随机坦然相处。 孤独的人不是可耻的,良好的生活也不必须依靠他人来赋予意义。我们相信独处的你值得更开心:) 【Weibo】 @自思自立Self-ish 【本期剧透】 01:56 有情绪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03:34 人工智能导论课的启发 08:49 “强行坚强”的后果 14:03 和情绪老虎一起坐下聊聊天 22:06 “隧道视野”如何让我们不快乐 33:06 以小确幸对抗虚无感 34:40 从“受害者”心态到“我可以做些什么” 44:25 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乐观 【本期主持】 撕宇、比栗 【本期剪辑】 梦知 【本期推荐】 书籍 - 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artin E.P. Seligman :Learned Optimism) 日剧 -《这个不可以报销!》(これは経費で落ちません! )(2019) 【BGM】 Cooking in the Lab
【内容提要】 独居一时爽,一直独居一直爽? (3:00) 龙哥疑遭非法入侵, 恐惧之中她金鸡独立到天明? (7:10) 独居有哪些风险和应对策略:(13:55) ①来自室外的风险 :如何降低被非法入侵的风险? ②来自室内的风险:浴室滑倒、独自生病怎么办? ③精神层面的风险:独居的人在情绪低落时如何自我拉扯? 从数据来看,”找个人照顾你“真的比独居更安全吗?(33:55) 从拉姆案聊开来,为什么杀妻案远多于杀夫案——It’s not an edge case, it’s a systemic failure!(38:55) 想要让独居更安全,仅仅靠一些“狗头自保”的生活小妙招是不够的——唯有当整个社会都更安全,我们每个人才能更安全(47:35) 【参考资料】 1.联合国数据的相关报道 2.妇联数据的相关报道 3.提到的电影:Enola Holmes(订正主播口误, Elona的故事背景设定应为十九世纪的英国) 【本期剪辑】 梦知
毕业之后到底回故乡工作生活还是继续在自己选择的城市漂泊? 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地域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是否可能在忠于自我和陪伴父母之间“忠孝两全“? 本期节目里,我们找到了两位曾经在生活和工作地上转战多城、横跳各国的人类样本——一位是曾经满世界飞的前阿联酋航空空乘、目前在墨尔本定居的老熊蝈蝈;一位是在墨尔本毕业后即刻返航,经停深圳广州最终回到家乡成都的Olivia——和我们分享了在外游历多年的年轻人归乡/不归分别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们从个体的经历出发,对比了不同地域环境下独特的职场文化和生活方式:从广州公司里的午睡文化,到加州和西雅图的程序员生活;从深圳酒吧里150一杯的红酒,到成都公园里十块钱一壶的绿茶。 在本期节目的最后我们分享了各自在做出回/不回家的决定之后,对于现在的生活最喜欢和最遗憾的方面分别是什么。 希望这一期节目能够给正在面临或者是即将面临同样选择的你带来一些些鼓励和肯定:尽管无论怎么选都总会有小遗憾,但同样不论怎么选,沿途都会有值得期待的奇遇。 我们希望在这期节目里还原刻板印象之下个体真实的人生际遇和选择: 不用把回家定居简单粗暴地等同于放弃努力和不想奋斗; 也不必把移居他乡一概而论等同于牛比或者是辛酸苦哔。 欢迎大家在所收听的平台评论中和我们分享你自己关于毕业后回家还是在外打拼的选择,或者是你有过的一个人在外过中秋的经历。祝大家中秋平安喜乐(啊呜大口吞下一块月饼) (以及:本期内容目前不含任何推广,撕宇只是真实地梦到了周黑鸭和DIY了美心的流心奶黄月饼) 【本期嘉宾】 老熊 Olivia 【时间线】 04:06 艺术文化专业找工作的艰辛无国界、跨时差 09:40 撕宇的美漂生涯 10:40 去非洲当导游?还是去阿联酋做空乘? 14:45 “好男儿走四方,好女儿回故乡”? 19:20 当香港的“三倍蓝盈盈”遇到成都的“老子不想上班” 21:15 撕宇选择西雅图的原因:恋爱要选喜欢的人,定居要选喜欢的城市。 25:18 老熊从海归到归海的经历 26:23 与其强行改变自己的本性,不如找到让自己更自在的环境 29:16 我们所经历的国内外职场文化最大不同 34:05 高效便捷的社会和无需加班的生活能否兼得 38:00 我们典型的一个工作日和周末分别什么样 45:30 居留他方和回到故乡的我们最大的遗憾和快乐分别是什么 53:54 一人在外过中秋?我们没你想象得那么惨! 【本期剪辑】 比栗
韩寒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相信造物者一定赋予了每一个人特殊的才能,只是很多人没有发现而已。也许此刻,有很多莫扎特正在编程序,很多舒马赫正在写文案,很多张曼玉正在当前台,很多李开复正在做中介。我只是比很多人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又适合的。” 一个高中时代不甚成熟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我们今后所交往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甚至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生活。在这一期的节目里,我和@X_Ruohan 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彼此眺望,分享了我们文理分科后十年以来的学习和工作历程,以及我们对理想生活的重新思考。 关于文理分科的选择,你是庆幸还是遗憾?或许依旧迷茫?欢迎你给我们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本期嘉宾】 若含(《不合时宜》主播) 【时间轴】 5:20 若含为什么学文?撕宇为什么选理? 12:05 若含的学思历程 19:20 撕宇的求学和工作 25:20 若含的职业路径 32:25 互相提问环节:你对文科/理科的生活有哪些好奇? 42:10 如何看待学文和学理的”天赋”这件事? 51:20 我们与理想生活的距离 【本期剪辑】 撕宇 【本期BGM】 Low Down Dirty 【节目微博】 自思自立Self-ish 【收听方式】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 | ApplePodcast | Spotify
【本期主持】 撕宇,美漂非主流程序猿。Billie,墨尔本斜杠制片人。 节目微博: 自思自立Self-ish 【本期嘉宾】 Wandi,青年艺术家,常驻墨尔本 (小红书:Dede笛儿啊) 【时间轴】 03:30 女人为何要“永远十八岁”? 05:25 《浪姐》为什么是一个危险的节目? 07:25 为了追求和维持“标准美貌”,女性失去了什么? 12:00 我们对于成功女性的想象,还是不够“乘风破浪”。 13:40 日渐肥胖的哥哥和比基尼大爷们为何没有外貌焦虑? 18:20 CK大码模特事件——我们是否在打着健康/道德的旗号反对审美的异己? 21:40 广告所贩卖的幻梦,让真实人类都会存在的不完美“被消失”,“被噤声”了。 24:30 普通女性如何挣脱外貌焦虑的紧箍咒? 27:05 头发长短之争——“你剪短发别人受的了吗?” 34:00 每一个勇敢做自己的人,都会让别人看到更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可能性。 【本期音乐】 Try - Colbie Caillat You Need to Calm Down - Taylor Swift 【收听方式】 您可以在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FM、小宇宙、Spotify、网易云音乐及各大泛用型播客平台收听。
你最后一次写日记是什么时候?为了什么而写? 2020年是糟糕到荒诞的一年,一部分人希望2020快快过去,一部分人拒绝承认2020已经开始。还有另一些人,却重新找回了“写日记”这种古早的习惯,认认真真地记录着2020的每一天。 本期节目里我们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在大量信息被压缩降维至标签化语言的当今时代,从个体视角出发的叙事对于我们而言尤为珍贵。尽管这类的叙事具有强烈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也往往并不能在当下立即发挥效用,但却能为当事人存留下了他们在面临危机时的所见所思, 更能将我们从伴随媒体一边倒的宏大叙事而来的麻木感中解救出来,与身处世界不同角落的其他个体感同身受,重新意识到人作为个体的珍贵与力量,从而避免为抽象的概念群情激愤,而对活生生的个体之遭遇置若罔闻麻木不仁。 本期大纲: 1.为什么会开始写日记【3:00】 2.当表达欲遭遇无力感【7:10】 3.个体叙事的意义: 把数字和标签还原成人【16:30】 4.对宏大叙事的迷恋折射出薄弱的自我价值感【21:15】 5.理解世界的复杂性,承担自我生活的意义是痛苦的,但非黑即白的答案是廉价且虚假的【31:00】 6.个体叙事有局限性,但因此更应鼓励更多人来完成这块拼图【33:30】 7.“家丑不可外扬”吗?【39:00】 8.要允许不完美的作品存在,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42:20 】
不成家就没法立业吗?这期节目是为尚未结婚甚至不打算结婚,结了婚也未必要“养儿防老”的工薪族量身定做的《理财101》。 如果你总觉得”理财“这个词离自己过于遥远、或者只是专业人士的金钱游戏,甚至看到金融术语就大脑一片空白,那么这期节目就是为你准备的。 本节目不推销任何股票或者理财工具,而是从理财观聊到方法论,想要给大家搭建起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认知框架。 需要声明的一点是, 本节目中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不求一夜暴富,但为细水长流。 内容预告: 1.为什么要理财【6:00】 (1)我们谈钱,不是为了给消费主义的狂欢添砖加瓦。我理解的金钱的意义,约等于你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可以调配的社会资源。 (2)退一万步讲,不为了暴富,也为了自保。 2.有哪些常见的误区【17:50】 (1)我没钱or我上班太忙了,晚点再开始吧(划重点:复利、通胀) (2)理财什么的都是金融专业人士的游戏,我弃权 3.单身人士的理财策略,和以家庭为单位有区别吗【27:10】 4.理财的第一步: 积累本金【35:00】 5.理财的第二步: 跑赢通胀【43:00】 (1)指数基金如 SPY、VTI、VOO之类的 比较著名的就是Vanguard旗下的ETF和mutual funds了 (2)自动化理财如工具 Wealthfront, Betterment之类有非常多,但最好注意是不是会收取管理费 6. 理财进阶的免费自学工具【52:00】 (1)视频: PPCIan, 我们一起来谈钱 (2)音频:分享个人投资经历的Podcast - the Joseph Carlson Show, PPCIan (3)文字:巴菲特《给股东的信》、芒格的《投资理解》、 格雷姆《价值投资理论》彼得林奇的一些书籍(击败华尔街) 7.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现在是开始理财的好时机吗【59:00】
这期节目我们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录。总觉得在死生亦大矣的时刻,再去聊如何提升独处的质量,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不过最近和一些朋友聊天,发觉似乎在如今的形势下,即便能尽力以物理隔离争取着生理上的康健,种种人间惨剧也已经对大家的精神健康和行动力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所以我和Billie还是决定分享出来这些长期独处所积攒的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从一种对于独处的陌生感、因为疫情而产生的信息焦虑和无助感中走出来,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秩序,甚至去积攒力气帮助到更多的他人。 Physically: ①大扫除; ②运动; ③做饭; Mentally: ①听播客; (主播推荐:小声喧哗、得意忘形、Where Should We Begin) ②看纪录片; (主播推荐:Most Likely to Succeed, Bad Blood, the Great Hack) ③画画; ④冥想; *其他资源: 篇中提到的书籍:The Power of Habit 片头曲:Narrow Daylight
这一期节目是我们为春节回家过年的单身群体打造的自救指南。 二十五岁的我经常给别人的人生建议就是,不要随便给别人人生建议。 这一期的节目里, 我们试着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去解读了“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衷于点评和指导我们的人生?” 也试着去梳理自身的情绪——我们为什么会因为这些简单粗暴的“衡量、质疑和干预”而身心疲惫? 最后,我们也给出了一些源于自身抗战经验的、关于如何应对这些生活小剧场的建议和鼓励。 文中提到的毒药猫传说出自一席演讲:https://yixi.tv/speech/855 (《毒药猫与替罪羊》)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