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书籍:《莫里康内: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 2018年,莫里康内整整90岁。作为世界电影配乐之神,他的艺术生命长达近60载,光是由他谱曲的影视类作品就将近1000部,其中获奖得的奖杯也数不胜数,包括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和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莫里康内被誉为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其参与的电影横跨半个世纪的电影史。 我一直好奇,他为何拥有这么旺盛的创造力? 在重读《莫里康内: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这本书时,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这本书记录了编者在2009—2010年间断断续续15次对莫里康内的采访,是我们了解莫老的第一手资料。 首先,他拥有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书中详细写到他每天是怎样安排时间的,以及他是如何展开工作的。这些,使得他可以健康且长寿。 其次,他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伴侣玛丽亚,可以帮他打理生活中和工作中(主要是人事上)的很多事情,这样他就可拥有一种安全的创作空间,可以专注其间而不被琐事打扰。难怪无论去领奖还是遇上什么好事,他都带上太太,就连创作的案头,摆放的也是太太的照片。 创作上,他一直在秉持实验精神,而且在实验之前,他是非常谙熟世界音乐的历史的,既包括古典音乐的历史,也包括流行音乐,这些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证据,也正是这种充足的准备,使得他的创新得以凑效,实现了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此外,他还非常乐于也善于学习,在谈及他的众多合作者(意大利老中青三代导演,以及欧美界的众多导演)时,他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学到些什么,当然也不乏对一些人的毒舌评价。这些也使得他的创作获得了从不间断的源泉和刺激。 从他提及的这些合作者身上,我们几乎可以串联起半部意大利私人电影史,也可以从莫里康内对大家的评价中反观莫老的性格。 深入了解一位创作者的最好方式,除了欣赏他的作品,还可以走进他的生活,既包括创作生活,也包括日常生活,研究他的成长历程,并反观其所处的时代。总之,从了解他是如何成为他自己入手。 在这本书中,莫里康内坦诚聊及了他的原生家庭、求学经历、当兵经历、求职经历、初恋与婚姻、妻子与儿女,还谈及了其日常的业余爱好、宗教信仰,以及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其作品背后思想的重要密码。 而编者每次采访他时,都不忘提及对幕后情境的描述,包括莫里康内的衣着、家居设置,甚至桌上的书和墙上的画。这是多么私密的创作现场啊,我们皆可从书中找到蛛丝马迹,并串联出勾勒莫里康内作品背后思想的地图。 然而,我们或许并不知道,走入电影配乐这行,竟然出于偶然,那么莫老当初的志愿是什么呢?答案就在书中。
前几天我和后浪剧场的老朋友蔡艺芸录了两期上海文艺旅行地图,一开始我便提到,无论是舞台上还是银幕上,近几年很少看到真正深入城市深处展现上海市民生活和情感的作品。这不,这两期节目还没来得及播呢,我就听说有着上海“人情世态的博物馆”之称的《繁花》剧组要来北京演出了。我们赶紧请来了《繁花》的导演马俊丰先生和主演王家珧小姐。 二位从胡同深处走来,一进纳福胡同13号这个院儿,就开始聊及对后浪所在的这座小红楼的感受。对环境和空间的敏感,几乎是创作者的一种本能直觉。 我们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以及对上海精神的理解展开话题,因为我们很容易在一座城市里旅行或栖居,却很难找到解开这座城市普通市民生活方式与情感结构的密码,而那些恰恰是与每一位都市人息息相关的寻常又珍贵的吉光片羽,也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自我交流、与人相处的神秘法则。 录音期间,窗外不时传来老北京胡同特有的声音交响乐:叫卖声、自行车或电动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街坊邻居打招呼或聊大天儿的声音,等等。这样,录音便成了双重叙事:声音的前景,是我们仨一起讨论上海这座城市中的世俗文化;声音的后景,则是北京这座城市东城一隅的皇城根儿下的民间日常。二者交相呼应。 听众未必可以看到这一切,却可双重声响中获得无穷的想象空间。 马导思维活跃、语速超快,一开始便带起了整场聊天的节奏,我则像打太极一样,不停地接招再出招,所以原本准备的提纲完全不必再拿出来,而是成了一次三人即兴的声场表演,而且这种逐渐积累逐渐加强的节奏,根本顾不上中间插歌,所以变成了一气呵成的进行曲。 节奏是了解一个人或一部作品的方式之一,从这场密不透风的暴风骤雨式的谈话,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导思维的敏捷,也可以从家珧的“不响”中感受到静默带来的巨大想象力,你不知道那些静默的瞬间,她的脑内过了多少戏码。而这种三方来回交接能量的碰撞,带来了超多意料之外的火花,也让三位谈话者感到了语言的快感。 除了节奏,我们重点聊了语言对于进入角色或进入戏剧情境的帮助,聊了观演关系以及每场演出中演员相应的调整,以及演员进入和退出角色的方式,角色对演员的影响,包括对舞台上处理大量“不响”的挑战与乐趣,形式创新为角色服务的要旨,等等,等等。 聊天结束后,我们照例带嘉宾去后浪书店挑选图书,一进书店,二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聊起了对纸质书的钟爱,尽管手机或kindle很便捷,大家还是更钟爱有质感、有味道的纸质书,把书捧在手里,做笔记也方便呀。每当有读者这样说,作为编辑的我便隐隐对纸质书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 几乎每位电影人和戏剧人书架上都至少有一本后浪的书,所以他们一进书店就指着书架上的书一本本地告诉我,他有这本,她有这本,读过这本,读过那本。 对于这个赠书仪式,马导给了一个形象的联想,说CC会为他们的客人赠送典藏DVD,并且还记录下这个过程,这个很有意思。可不是嘛,大家选书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而每个人选书的品味也从侧面透露出其内心更愿关注和了解的世界。所以我们打算以后把嘉宾选书的过程也拍出来。谢谢马导启发! 当把越来越多的电影和戏剧创作者请到后浪剧场做客时,我突然意识到,后浪剧场不再只是一个在图书市场不景气下致力于出版表演和戏剧向小众书的图书品牌,也不再只是一个聊与艺术有关的一切的空中播客,而是一座空中桥梁,它让书中前人总结的经验和当下创作者的经验发生了连接,让国外的理论体系和国内的创作实践发生了连接。 当每位奋战在一线的创作者带着后浪的书回到他们日常构思的案头,或是回到他们的排练场与片场时,我感到了能量的传递与流动。有了流动,作为能量承载体的后浪剧场便也有了生命。
大家还记得“东京文艺旅行地图”系列的嘉宾吉琳吗?一位元气满满的酷似能年玲奈的二次元少女。 小时候因为看了《美少女战士》,便相信十岁的时候,会有一只黑猫对她说,“变身成美少女战士吧”。 虽然长大了这只黑猫并没出现,但她和日本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各种动漫与日剧中她自学了日语之后,她终于听着《海女》的音乐走进了日本大学的考场。 如今学成归来,已然变身为一名戏剧工作者,为国内的观众引进各国的戏剧,比如NTlive,以及日本的戏剧影像。 这期,我们请吉琳把她原本打算开赴日留学顾问公司的干货都免费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那么,赴日留学,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如何克服语言关? 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如何解决签证问题? 考试之前要不要先见导师? 考试的流程和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考上了之后课程如何设置? 如何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或看戏? 如何学会独自在日本生活? 如何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的关系? 毕业季,以留学生的身份求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留在日本还是报效祖国? 且听吉琳以她充满元气的声音嗨皮道来。 吉琳:西安妹子,南京艺术学院2010级导演系,日本大学大学院艺术学研究科(日艺,NUArt)舞台艺术学硕士,主攻中日演剧演出教育比较论、演出论,辅修民俗艺能特论及艺术管理特论,(日)传统演剧文化研究会成员,现任陕西大剧院戏剧项目经理,一个爱与正义的元气演剧少女(剪刀手)。
第71届戛纳电影节刚刚落幕,这一届被影迷们称为戛纳“大年”,我们邀请了刚刚回国的几位嘉宾,一起聊了聊这届戛纳最受关注的几大热点。(有轻微剧透) 主播|长乐 嘉宾|李迅、单佐龙、吴泽源 李迅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地球最后的夜晚》文学顾问 单佐龙 荡麦影业CEO、《地球最后的夜晚》制片人 吴泽源 《环球银幕》编辑、影评人 节目要点 10:15s-16:34s李迅、吴泽源谈为什么不喜欢《燃烧》,李沧东没得奖很可能是女评委不喜欢 16:42s-20:56s《小偷家族》能否进入是枝裕和最佳作品行列? 28:08s-35:08s 每年的戛纳市场,中国买家都极其活跃,但买走的电影都不知去哪了 35:34-41:25s戛纳与网飞之争 41:28s-47:30s戈达尔和他的影像 47:30s-51:00s李迅谈3D技术的真正价值 1:01:15s-1:05:51s《地球最后的夜晚》真的只是《路边野餐》升级版本吗?
这是后浪剧场的一个新栏目,以讲书为主,寻找书中值得我们倾听的故事。 本期节目书籍:《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 石挥 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原名石毓涛(1915--1957),天津市人。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话剧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他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进入电影界,他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其中《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53年以后石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宫哲,演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大一时被选中出演影片《我们俩》(2005),并获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自此走上演员之路,一直低调地游走在电影、电视和话剧界,以素人的方式体味生活,以演员的方式探索演技。电影代表作有《大地》(2009)、《西单女孩》(2011)、《致青春》(2013)等;话剧代表作有《雷雨2.0》《屋顶上的奥菲利亚》;电视剧代表作有《天涯咫尺》(2007)、《爱的妇产科2》(2015)等。 微博@宫哲小朋友 这期的嘉宾依然是宫哲。在上一期聊过了艺术创作的前提之后,话题回归到《我们俩》之后她的演员之路。 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宫哲和演员这个圈子的关系若即若离,既是圈内人,又像局外人。这种特别的视点,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和体验。 非科班的身份,会给她带来怎样的局限和优势?她又是如何突破局限并保存优势的? 电影、电视、话剧的表演有哪些不同?她会如何尝试并适应? 演员这个职业,给她带来过什么样的心灵收获?让她愿意一直笃定地探索着,创作着? 在发布这期节目前,宫哲给小树发来了很多关于节目录制之后的思考,就像演员回看监视器里的画面可以反省表演一样,回听录音也可以反省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而每一次对遗憾与不足的发现,都是一次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她很开心,拍完《我们俩》这么多年,可以在一种相互信任的友好空气里好好地回忆一下,带着时间距离下的清醒,并给那段故事一个很好的总结式。 至于将来,她写道: 其实目前这个阶段,我更希望的是,无论我做摄影师、画家还是演员,别人更多关注的是我创作的作品,记住我演的人物,而不是我从何处来吧。当然如果我是旁观者,也会好奇自己关注的另外一方是从哪里来的,他或她以前是做什么的,他/她们的人生脉络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思维模式。我还是要进行大量的创作才好,这样才可以把观者的关注点引到作品本身中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创作,不定期阶段性的展示,才可以把这个事情完成。成长在创作中生根、发芽、壮大,是个很好的自我阐释和解读,无关乎对或错,好或坏,但一定是去糟存精,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行的。
嘉宾简介 宫哲,演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大一时被选中出演影片《我们俩》(2005),并获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自此走上演员之路,一直低调地游走在电影、电视和话剧界,以素人的方式体味生活,以演员的方式探索演技。电影代表作有《大地》(2009)、《西单女孩》(2011)、《致青春》(2013)等;话剧代表作有《雷雨2.0》《屋顶上的奥菲利亚》;电视剧代表作有《天涯咫尺》(2007)、《爱的妇产科2》(2015)等。 新浪微博@宫哲小朋友 还记得2005年那部豆瓣高分电影《我们俩》吗?编剧课的老师常常喜欢用这部电影来分析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也有很多人关心,剧中的那个小马后来去哪了。 这次我们请来的嘉宾,正是《我们俩》里的的小马——宫哲。 宫哲是后浪剧场筹备之初便在邀约的嘉宾。每年的寒暑假,她都会来后浪坐坐,和小树一起畅聊表演和生活上新的思考与领悟,仿若一个演员和一个编辑的年度总结。这一次,她们把原本私密的聊天搬上了节目,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表演和演员的未必成熟的思考。 原本是想以线性的方式,聊聊《我们俩》之后宫哲的演员之路:非科班出身的她,为什么最终把原本的摄影专业变成了爱好,却把表演变成了职业?表演究竟带给了她什么什么样的启示与能量?这些年来,她的演员之路都经历了什么?遭遇过哪些挑战与收获?自己又是如何一次次突破自我、磨砺演技的? 当日午后的静谧空气和好友间的放松氛围,让话题佛系了起来,她们从表演说开去,延伸到了更高一层的艺术创作,甚至创作者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态度,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内心的坚定从容?在这个酒香还怕巷子深的当下环境,如果只是低调地用时光打磨作品,不懂得营销宣传,会不会变得不合时宜甚至太过清贫,如果梵高生活在今天又会遭遇怎样的处境? 看似跑题,实则触及了艺术创作的前提,以及每个创作者都需面临的生存焦虑,在机会报酬与潜心创作之间,我们到底该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过什么样的人生?唯有想清楚这一点,大概我们在创作时才会安心而笃定吧。
在走过法国阿维尼翁、日本东京之后,声音旅行来到了德国。德国柏林戏剧节,是世界三大戏剧节。创办于1964年,是柏林艺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德语戏剧界的“奥林匹克”。 这期,跟我们一起去德国听戏吧。 主播|小树 嘉宾|蔡艺芸 蔡艺芸 80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从事剧场工作十余年,从大学起就和朋友们组建聆舞剧团,成为上海第一批拿到营业许可证的民间剧团,2012年开始来北京发展,以个人名义组建女性剧团“歇斯底里剧团”,作品风格诗意当代,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不局限于剧场空间,近年来涉猎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主要作品有《写诗》、《我的秘密生活》、《小美人鱼》,受邀哥本哈根舞台、阿维尼翁戏剧节等多个国际性艺术节。2012年开始尝试诗歌和绘画创作,第一本诗集《幕间休息》将于2018年独立出版。
电影是一个显性故事,电影幕后则是一个不易被察觉的隐性故事。我们或许可以说,一部“电影”是由这两种故事组成。那些使电影成为电影的动人瞬间,也应该是我们留意和抓住的部分。 《米花之味》从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开始,就受到了国内影评界持续的赞誉。甚至在一些评论中,带上了“最”、“新”等颇具里程碑意义的词。从它的影响力,我们甚至可以说,谈论《米花之味》,是今年华语电影最为重要的事。 《米花之味》,讲述了一个外地务工的母亲回到地处中缅边境村寨的故事,在母亲返乡期间,和自己的孩子,和村寨,发生的种种事情。这样的题材,在近两年的华语电影中并不罕见,《石头》《旺扎的雨靴》《那年八岁》《冈仁波齐》都算是其中的代表者。它们或表现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内在碰撞、或表现边陲的一隅。无论成色如何,起码我们在大银幕上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而《米花之味》,则拥有了更加轻盈的姿态,这也是它最为难得的一面。 这期后浪剧场·影人,我们向《米花之味》导演鹏飞、女主角英泽,抛出了对这部难得作品的好奇和疑问。 主播|长乐、小树 嘉宾|鹏飞、英泽 鹏飞,1982年出生于京剧世家,旅法学习电影八年并毕业于法国国际影像与声音学院导演系。2008年起与蔡明亮合作,担任《脸》助导,《郊游》编剧、助导。 《地下香》为其首部剧情长片,先后获鹿特丹影展、戛纳影展基金,初试啼声即广受好评,获得第72届威尼斯影展“威尼斯日”最佳影片;第二部剧情长片《米花之味》再度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竞赛单元。 英泽,中国新生代演员,同时担任部分电影幕后工作。高中毕业于英国著名女校,大学间隔年曾游学西班牙、美国。之后被世界顶级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录取,获得社会政策和犯罪学学位。于2016年夏天在哈佛大学进修哲学研究生学分课程,并以满分完成。曾主演并联合制片电影“地下香”,影片入围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欧洲影评人最佳影片大奖。 节目要点 02:10-04:54 与蔡明亮一起工作的感想:他感觉到了才会拍 04:54-08:08 女主英泽:从伦敦政经的社会政策和犯罪学专业,跳到了电影13:31-27:14 在傣族生活了一年,改变了我的很多误解 27:14-34:00很多幽默的桥段都是不经意出现的,都是因为生活的魔力 插曲 铃木庆一《刹那即永恒》 53:13s-1:11:02 谈创作|最后一场戏用舞蹈来表现,千言万语都能汇聚
图书推荐: 《如何指导演员》 《如何做导演》 主播|小树 嘉宾|孙帅 孙帅 导演、编剧、教师。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专业硕士。后浪·拍电影网特聘导演教师。约翰休斯(北京)影视技术公司艺术总监。 2014年在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剪辑课程。 2015年6月赴越南参加越南河内戏剧影视大学学术交流。 2014年纪录片《莓迪》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影展参展影片导演。 2015年11月摄影作品《红色的越南》《1680元里的爱情》入围金驹奖世界大学生摄影大赛。 执导电影《时尚女模头》《时尚女模头2》在爱奇艺播出 执导中国海军2017招飞宣传片《海空在召唤》 节目要点 01:23 导演和演员理想的关系是怎样的? 05:40 演员的外貌重要还是演技重要? 14:30 开拍前导演和演员一般何时见面? 15:30 导演不要教演员怎么演,而是让演员感到安全、自信。 21:40 扎实的基本功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可增强创作悟性。 痛仰乐队《公路之歌》。 31:11 如果演员表演不够,导演可以通过摄影、剪辑等弥补。 39:30 遇见大牌演员怎么办? 39:54 如果演员NG太多次。 42:20 怎样指导零基础的演员。 45:23 好的演员会自带剪辑点。 48:30 男导演怎样指导女演员。 50:00 如何看待网大。 55:00 导演如何因陋就简用妙招化解困境。 59:00 怎样的时代才能造就大演员。 朴树的《平凡之路》。
后浪赠书:订阅+留言,选择5位听友获得《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 在开始前,我们可以先试着想一下,我是怎样“看”电影的? 这个“看”如果按豆瓣的设置,包含了“想看”和“已看”,是对一部电影开始之前和之后的判断。 是依赖于媒体的宣传力度,还是选择点进豆瓣看一下评论?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观影人群是被这两者控制住了方向。今天的内容,我们则希望跳出这两者,重新聊聊“看”电影。 开寅老师是一位毒舌影评人,说毒舌,是因为多数时候他和大众的评价截然不同,我们邀请他来录后浪剧场的节目,原因之一也是想为新书《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做做广告,但没想到,连作者罗杰·伊伯特也被他“吐槽”了。 无论是对未来电影媒介的判断,还是对影评人现象的分析,开寅老师的回答都能让人耳目一新。这不仅是在谈论如何看一部电影,也是谈论如何看待电影本身。 主播|长乐、草草二 嘉宾|开寅 开寅:笔名「九只苍蝇撞墙」,生于北京,199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2011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电影理论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电影与意识形态、电影语言与技巧演变及中国电影史。曾任电影专业媒体编辑、记者,电影编剧、电影项目策划。现居加拿大。 节目要点: 2:40s-9:26s现在,我们对电影的讨论基本被媒介统治 9:38s-12:49s我的电影观念:不喜欢讲故事的电影 13:32-21:27s看电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摆脱驯化的过程,要有一个基本认识是:我们看的不仅是一个文化产品,更是一个商业产品 25:24s-27:30s我的电影观是在写作当中形成的 30:44s-34:19s未来,人们可能不再走进电影院 34:20s-41:35s视频化电影和明信片电影 42:03s-43:53s是不是非得把一次性看完的东西叫电影? 44:04s-49:07s插曲 小林武史《Theme of Yen Town (Ending)》 52:59s-57:15s影评人写影评,一是为了生存,二是因为喜欢 1:00:16s-1:02:28s影评人对自己要有伦理要求 1:03:32s-1:05:28s无论拍电影还是写影评,引起共鸣都是比较简单的事情 1:05:28s-1:14:00s为什么说德勒兹有趣,他一直强调的是,影像除了套路,应该还有其他 1:14:06s-1:18:50s电影不是用来理解的,是要去感受的。要提高感受电影的能力,首先应该是感受周围生活的能力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