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参加了音乐团体竞演节目《炙热的我们》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凭借对“火箭少女101”代表作《卡路里》的颠覆改编再次出圈,也让观众看到了合唱团走上综艺舞台,和乐队、男团女团同台竞技的可能性。本期「随机波动」邀请彩虹合唱团的资深成员碘酒,和我们聊了聊与合唱有关的话题。为什么合唱节目总给人一种“春晚风”的感觉?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合唱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今天都是哪些人在玩合唱?合唱的商业化、综艺化前景又如何?碘酒结合自身经历和“革命家史”,为我们梳理了合唱一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一种群众艺术的发展和变迁。 【本期主播】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碘酒,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成员 [05:27] 合唱是一件容易自嗨的事 [10:27] 春晚的首要任务是不给任何人添堵 [17:48] 中国合唱发展简史 [27:08] 合唱是西方舶来品 [30:39] 合唱与左翼革命文艺传统 [33:24] 碘酒细数革命家史 [38:44] “二人转”是如何得名的? [41:02] 中国合唱圈的基本版图 [43:05] 之琪和建国的129(无)合唱经历 [49:30] 合唱团如何挑选和训练团员 [58:50] 合唱的两种主流的审美范式 [1:01:12] 合唱团的商业化困境 [1:05:12] 合唱能综艺化吗?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合唱歌曲】 《乘风破浪》 《春游》 《黄河大合唱》 《游击队歌》 《长恨歌》 《歌唱祖国》 《牧歌》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长征组歌》 《东方红》 《毛主席诗词》 《雨后彩虹》 《把我的奶名儿叫》 《大江东去》 《合唱幻想曲》 《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哪里了》 《感觉身体被掏空》 《春节自救指南》 《格里高利圣咏》 《欢乐颂》 《布兰诗歌》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死于合唱》,胡发云 著,武汉出版社 《有声的左翼:诗朗诵与革命文艺的身体技术》,康凌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片尾:《卡路里》,by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from《炙热的我们第六期》 插曲: 《乘风破浪》,by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from《炙热的我们第七期》 《保卫黄河》,by中央乐团合唱团,from《黄河大合唱》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by上海小荧星合唱团,from《东方绿舟》 《布兰诗歌》,by德国荷尔斯泰因音乐节合唱团,from《2013年第20届北京国际音响展览会》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账户[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期《红海翻滚的姐姐》,之琪和适野从浪姐的高开低走,聊到了这个节目乃至整个社会中弥漫的“丛林法则”。节目中呈现的“丛林法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摹写吗?在节目中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看待个体努力和团队协作之间的张力?你死我活的简单“丛林法则”为何大行其道?为何说媒介形式的改变给这种思想的流行提供了沃土?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 浪姐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看了 · 慕强看的不是对强者的态度,而是对弱者的态度 · 鄙视链提供了一种虚妄的安全感 · “丛林法则”的万能解释力 · 媒介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 “爽文化”为何流行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by 五条人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账户[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随机波动」首次在周五惊喜加更。在本期节目中,我们继续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教授王炎老师一起探讨与当代中国知识界相关的话题。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术研究的专业化如何改变了中国知识界的版图?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学院内外的知识生产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者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关联?在知识越来越民主化的时代,我们还需要大师吗?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本期嘉宾】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 1990年代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术的专业化 · 网络技术如何重构人文知识 · 80年代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机遇 · 中国大学既不是美国模式也不是苏联模式 · 学院内外的鄙视链是很可笑的 · 民主是我们都心平气和做普通人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Karma Police,by Radiohead,from OK Computer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账户[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在今年的许多期节目中,我们都试图探讨一些难以探讨的大的问题,关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时所站立的立场、所拥有的框架、所怀疑的主义,希望在这个话语众多、指涉混乱的当下厘清一些具体的脉络、辩论一些具体的问题、实践一些具体的主张。在这一期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王炎的聊天中,我们终于得以面对和回答一些元问题——这些框架本身来自于哪里?理论与人群是如何分裂又汇聚?中国和西方的革命理论如何相互影响和塑造?这些革命遗产如何界定了我们当下的思考范式?中国知识分子从西方和俄国获得了怎样的遗产?他们在什么层面上对立战斗,又在什么层面上殊途同归?当20世纪意识形态的斗争远去,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乌托邦的可能而囿于无趣的日常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哪些价值值得追寻和坚守,又如何才能在后意识形态的时代争取社会正义? 王炎老师从1894年法国著名的冤案“德雷福斯案件”说起,“公共知识分子”在这一时刻登上历史舞台。在当时的语境下,知识分子是一个批判者和观察者,他们有道德有良知,始终代表个人,他们反对封建旧制度,致力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与此同时在俄国,知识分子意味着苦行,意味着对民族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意味着和底层之间距离遥远而产生的悲悯与同情,也意味着和权力之间更加难解难分的关联。在精神谱系上,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更能和俄国知识分子共情。而到了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国知识分子不仅经历了身份的转换,也经历了思想和意识的转换。这一运动的激进性被西方误读,成为68风暴中激动人心的信号和火种。当我们如今回看68遗产,会发现它如同历史的分叉口,一方面标志着意识形态分裂的标志,一方面也酝酿了激进自由主义和左翼思想,在中国,这两个派别伴随着90年代的社会巨变而在知识界渐行渐远。 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我们不仅中国见证了公知的衰落和新左派的边缘化,也见证了以启蒙思想为根基的传统自由派和新左派的握手言和,以及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工业党和小粉红的崛起。当世界再度分裂,当20世纪的意识形态之争终结,我们还剩下什么,又还能争取些什么呢?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本期嘉宾】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04:51] 德雷福斯案是世界知识分子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08:45] “知识分子”在法语中最早是一个负面意涵的形容词 [12:57] 公共知识分子在法国诞生的背后,是长期的共和和旧制度之争 [21:19] 知识分子一词在民国时期进入中国 [25:13] 民国知识分子跟底层的距离非常遥远 [30:00] 文革最大的悖论在于反叛者有全权 [35:35] 68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 [44:31] 今天西方学术的基本结构是68奠定的 [49:52] 纯真的1980年代 [56:26] 90年代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发生分裂 [1:01:28] 2000年以后民族主义的崛起 [1:09:24]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左派和传统自由主义已经可以握手了 [1:17:33] 川普不信灯塔,他是一个反叛者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Modern Kosmology, by Jane Weaver, from Killing Eve Season 2 OST 片尾:Vai Tu Sei Libero, by Dalida, from Killing Eve Season 2 OST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账户[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欢迎收听新一期「红海翻滚的姐姐」,本周建国再次回归,我们从节目中的几处细节引申出来,聊了聊女性的亲密关系和职场中经常遇到的几个困惑,例如是不是撒娇的女人最好命,女性在职场中真的享有“性别红利”吗,以及女性被认为更情绪化是不是一种偏见。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 三位主播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撒娇吗 · 撒娇的意涵是否只在东亚文化中成立 · “撒娇女人”是对女性的粗暴划分 · 教导女性通过撒娇换取资源的情感指南问题何在 · 男性会撒娇吗? · 女性的优势可能不是撒娇,而是沟通方式和共情 · 三位主播享受过性别红利吗? · 之琪分享大学期间女生的性别红利陷阱 · 女性性别红利真的存在吗 · 《三十而已》中的“性别红利”和职场文化 · 一个女权主义者在亲密关系中的困境 · 独立女性的标准过于经济化 · 女性=情绪化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容易受伤的女人》 by王菲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账户[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周建国归来,三位主播就美国最近热议的cancel culture话题展开讨论。从153名知识分子和作家在《哈泼斯杂志》发表的公开信,到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被公开抵制,从愈演愈烈的(反)政治正确话语和身份政治,到右派质疑左派越来越不宽容,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其中的话语权霸权和话语模糊性,又该如何在警惕身份本质化的基础上谈论和反思身份?美国语境下身份政治的无效性体现在何处?政治正确究竟是一种矫枉过正还是一种因无力改革结构和制度而在话语和口号上的渐行渐远?在中文语境下,我们又有着哪些相似的困境?我们也从林垚的文章中获得了一些启示,要对个体经验的特殊和远离现场的想象保持警惕,不断学习。 【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8:10]中美公共讨论中的道德化倾向 [11:50]公共讨论比以前更困难还是知识分子的话语垄断权失落了? [17:50]史蒂芬·平克的进步主义言论有何问题? [23:59]cancel culture文化溯源:从黑人群体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挪用 [30:24]cancel culture是否是一种法律之外的替代性策略? [36:10]政治正确话语的模糊性 [40:17]在微博上拉黑一个人是否是cancel culture? [45:58](反)政治正确的被挪用 [54:57]如何看待身份政治的悖论 [1:03:30]对自身身份的反思是必要的 [1:07:10]“身份政治”愈演愈烈说明基于身份的不平等仍然稳固 [1:11:10]要实现未来的平等,是否要清算过去? [1:13:50]我们是否对于异见越来越不宽容了? [1:23:40]在现实生活中,政见不合的人能做朋友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Cancel Culture”,by CHIS 片尾:“Battle Hymn of Women” by Besty Rose/Womansong Chorus,from “Welcome to the circle”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访问官网),还可以在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也可以扫描公众号内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本期「红海翻滚的姐姐」我们请来了我们的好朋友、《人物》杂志的主笔安小庆。小庆去年曾经做客剩余价值,跟我们聊过她多年从事泛娱乐报道的心得,在她来看,好的娱乐报道是一个时代的田野调查。在本期节目中,小庆分享了很多她对于《浪姐》的观察,贡献了难得的行业视角。小庆认为,《浪姐》在节目的立意和策划上,有意识地吸取了一些公共话题的社会思潮,收编了“姐姐”这个概念,但这种改良是不彻底的。节目想要营造一个去除了男性凝视的环境,但镜头背后,依然是资本和文化工业的逻辑在起作用。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 同时展现30位不同风格的成熟艺人的节目很难得 · 节目组和姐姐们的权力关系与练习生选秀节目很不同 · “姐姐”一词在社会文化场域中含义的流变 · 《浪姐》时而是大观园,时而是斗兽场 · 《浪姐》选曲更先锋,但姐姐们不一定理解歌曲的内含 · 不要太过道德化地去评价姐姐们的选择 · 拒绝了第一季邀约的女艺人应该会后悔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咆哮》,by 张旸/小智,from《明日之子乐团季第2期》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账户[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7月6日,特朗普当局发布了针对持F-1和M-1签证的国际学生的新政,在即将开始的秋季学期只上网课的学生,将可能无法返回美国,在美国境内的国际学生有被遣返的风险。这使得在疫情和紧张的中美关系夹击之下本就风雨飘摇的留学生群体更加前途未卜。而在各大高校集体抗议和诉讼的施压下,今天这项新政正式被撤回。 本期「随机波动」请到了纽约城市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候选人屠思齐,她的研究聚焦于赴美读高中的“小留学生”,他们大多出身大城市的上中产家庭,在14-16岁的年纪独自“空降”美国。他们代表了某种典型的“中间状态”(inbetweenness)——在中国长大,在美国接受教育;既是“特权阶层”,又是“少数族裔”;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他们身上也可以奇妙地共存。而在由疫情带来的隔离和敌意,以及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浪潮的共同作用之下,年轻一代的全球公民想象似乎也在经历一场危机。在屠思齐看来,中国拥抱全球化的浪潮还不会很快过去,但现实显然给我们都浇了一盆冷水,并让我们意识到,国界依然存在,并且可能越筑越高。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本期嘉宾】 屠思齐,纽约城市大学(CUNY)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04:11] 特朗普当局的新政让留学生一秒变黑户 [07:43] 美国大学对于移民局新政有哪些应对措施 [12:45] 美高留学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16:52] 美高留学生内部的学术水平差异很大 [19:50] 家长出于什么原因送小孩赴美读高中 [26:54] 对于美国教育的推崇也是一种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想象 [34:48] 留学中介如何打造申请者的“人设” [42:25] 中介的工作之一是为申请文书做政治正确审查 [46:30] 在年轻一代身上,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没有什么矛盾 [53:05] 美高留学生如何接纳自己少数族裔的身份 [1:00:33] 疫情对美高留学生的影响 [1:04:30] 对于上中产家长来说,送孩子出国读书是主动选择了风险 [1:06:56] 疫情会如何影响人们对于全球公民的想象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American Pie,by Don McLean,from Karaoke Party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账户[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周《红海翻滚的姐姐》请到了一位特别来宾,前1931女子组合成员黄艺林-菟籽琳。她是适野的小学和初中同学,也是随机波动认识的唯一一位有过女团经历的朋友。 真实的女团生活是什么样的?女团训练真的像张含韵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形容的那样会把人打造成“不能犯错也不能哭的巨人”吗?女团是“青春饭”吗?女团成员和粉丝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本期嘉宾】 黄艺林,前1931女子组合成员,新浪微博@兔子琳_Momoko,B站@菟籽琳 · 黄艺林介绍自己的女团经历 · 女团的日常训练是怎样的 · 标准化的训练对人有何种影响 · 什么是”团魂“ · 在女团中会有年龄焦虑吗 · 是否遇到过被粉丝骚扰的情况 · 女团是一种生活方式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by Tizzy Bac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访问官网),还可以在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也可以扫描公众号内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由于疫情原因推迟了一个月的高考,今天已进行到第二天。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几起高考冒名顶替的陈年旧案也让许多人感到震惊、愤怒和唏嘘。7月4日,山东省对苟晶22年前被班主任的女儿冒名顶替一案的调查结果进行了通报,而被证实当年只考上中专的苟晶,又因在为自己发声时所谓的“夸大事实”而深陷谴责甚至网暴的泥淖。本期「随机波动」的嘉宾是人类学博士、大学教师袁长庚,他出生于鲁西南,并且和另一位替考受害者陈春秀于同一年参加高考。在袁长庚看来,没有人有资格能够代替命运来评判别人生活的好坏,苟晶考取的“中专”在当年也是体制的敲门砖;此外,对于很多山东人来说,考学一度是一种精神支柱和对整个家族的承诺。而在教育公平问题之外,高考替考事件也反映了乡土社会内部更残酷的权力倾轧,在一个更好的舆论空间里原本值得和应该进行更加严肃的讨论和反思。最后,我们还和袁老师聊了聊盛极一时的“鲁学”,他认为鲁学中饱含着一部分山东人对家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一种鲁迅式的地域歧视。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本期嘉宾】 袁长庚,人类学博士,大学教师 [08:10] 在九十年代的鲁西南地区,苟晶上的“中专”意味着什么? [13:11] 今天的舆论环境下,没有人可以成为完美受害者 [18:18] 对很多人来说,考学曾经一种精神支持和对家族的承诺 [24:56] 山东人重视家文化,家庭是基本的竞争单位 [27:34] 为什么山东的高考移民这么多? [38:11] 农村内部有着更令人绝望的分化和不公 [45:04] 替考只是地方社会权力网络的一个表征 [48:33] 高考红利在乡村地区已经岌岌可危 [52:06] 如果说苟晶的成功得益于市场,那陈春秀的现状也是市场造就的 [58:49] 公共讨论的目的不是解决掉一些个体 [1:05:00] 今天的年轻人如何看待体制? [1:11:45] 年轻人对于体制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1:16:40] 鲁学是一种鲁迅性质的歧视 [1:24:25] 山东的人情社会是怎样运作的?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文章】 《掉队的人》https://www.douban.com/note/767588304/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Sparkle,by The Derevolutions,from Sparkle 【关于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中文播客,每周三更新。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小宇宙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支付宝(账户[email protected])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欢迎收听第三期《红海翻滚的姐姐》。本期节目中之琪和适野就蓝盈莹在浪姐中展示出的拼搏努力以及对队友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展开讨论。在一个团队中遇到蓝盈盈式的队友要怎么办?相对于“你很努力”的夸奖,为什么大家更喜欢听到“你很聪明”?这背后是否有一种对于努力的贬低和污名化?“越努力越幸运”、“努力就会有回报”这样的叙事是否有欺骗性? 【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 蓝盈盈和吴昕,你更能代入谁 · 如果之琪和适野参加比赛会如何反应 · 之琪和适野自我评价为努力的人吗 · 被评价为“一个努力的人”的是一种褒奖吗 · 对努力的污名化 · 努力是因为同辈压力吗 · 可以选择一种不主流的生活方式吗 · 努力就能成功的叙事现在还有效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Trouble Is A Friend” by Lenka,from Trouble Is A Friend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也可以扫描公众号内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周,我们从网剧《隐秘的角落》及其原著《坏小孩》谈起,探讨了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坏小孩”。通过塑造“恶童”形象,作家们想要探讨的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成年人通过审视儿童,来追问我们自己究竟是谁,以及人性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次是在探讨一种失控感——我们如果生出一个不一样的孩子怎么办?如果孩子的行为超出了成人世界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怎么办?甚至于说,一个孩子如果有超能力怎么办?这一类看似弱小但能量巨大的儿童形象承载着成人内心的失控想象与巨大恐惧。 【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4:40]从原著《坏小孩》到《隐秘的角落》的主要改动 [10:33]影视改编增加了具体的善,减少了无理由的恶 [13:24]《小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故事 [16:02]《小手》捕捉儿童的微妙状态:自我和他者的区隔、爱与仇恨的交织 [23:30]一群儿童为何给主流社会的“正常人”带来巨大压迫感 [26:41]《光明共和国》为成人社会提供了替代想象的儿童共同体 [30:37]当儿童不再符合社会对童真的定义,我们要如何审视他们 [40:30]成人通过探索童年来探讨成人的失控想象 [46:12]恶童叙事反映了怎样的性别偏见 [49:58]《隐秘的角落》中的母职焦虑 [53:01]自责与被责备的母亲 [55:05]儿童为何作恶:天生之恶V.S.后天教养 [1:02:01]儿童的道德如何养成?儿童异常和违法的边界何在? [1:06:20]儿童对于性的探索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小白船》,by 董姿彦,from《儿歌新唱计划:我们的儿歌唱故事》 片尾:“Des Roses Rouges pour Toi, Maman” by André Hébert, from J'ai tué ma mère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 可手动添加节目),也可以扫描公众号内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