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 46 谁说大学教授就一定不是民科?

几个月前有两则科普界的新闻,一是科学松鼠会等科普媒体的退圈风波,二是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的“推翻相对论”观点被报送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这两件事都有很强的荒诞色彩。好事之徒涂色刷找来了去德国攻读理论物理硕士的计算器,和去美国攻读天体物理博士的测量员(两个非常scientific的代号),想知道在自然科学的学徒眼中,怎么搞科普才能不翻车。 欢迎关注公众号“Ask 100”查看文本内容,并加入社群与我们互动。 「02:28」科学界的研究和网络热点的交集并不常见,尤其是科学松鼠会一事,似乎打破了科普和现实政治关系不大的普遍认知。对这件事,两位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04:43」你们怎么定义“科普”? 「07:31」两位有没有接触过令你们印象深刻的科普作品呢? 「08:38」那我们在这里可能需要再来定义一下,什么是科学精神? 「09:43」我去搜了一下测量员提到的第一推动丛书,发现它18 年的时候再版了。再版之后的封面设计得很好看,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说测量员是觉得丛书内容的选取吸引了他的注意,那么对我来说,我对这个领域并不是很熟悉,但由于它的装帧设计很好看,我也被它吸引了,进而我再去了解它的内容,可能就会对内容也产生兴趣。 「14:40」如果我们空谈科学精神的话,听上去还是有点抽象。具体来说,你们觉得可以怎么样把科学精神更好地传播出去呢? 「15:50」想起前几天阅读中科院物理所一个知乎回答时遇到的困难。那个回答发布了好几天了,但是关注者寥寥无几,我当时就怀着好奇心去通篇阅读了整个回答。然而要想理解它在讲什么,应该需要一定的先备知识,而由于我并不具备,到最后也没读明白。 「18:20」“学着像科学工作者那样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口号。它可以作为一个自我激励的准则,但是很难指望每一个人都实时以此来鞭策警醒自己。你们觉得科普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中有什么办法帮助公众去培养科学精神吗? 「22:20」(笑)刚刚大家讨论到民科,之前科学松鼠会事件之中去攻击他们的网民,很大部分也是属于这种比较偏激的、难以听进他人意见的人,我觉得这可能是科普工作中会遇到的另外一个困难,而且出现概率还很大。两位觉得在科普工作中应该怎么去应付这种偏激的人比较好呢? 「26:23」刚刚我们对“民科”以及部分偏激的人作了一些探讨。今天想聊的第二个事件,就是自称推翻了相对论的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显然这个观点的推出使得他迅速被归入民科队伍——你们对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29:32」两位刚刚从专业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推翻相对论”是典型的民科措辞。但我觉得李子丰这件事之所以比一般的民科引起了更多声讨,和他本人的大学教授身份是相关的,公众会觉得,为什么大学教授也可以成为一个民科? 「34:25」拆解因果关系的说法很有意思。会不会有具体的例子体现“有科学知识,没科学精神”的人还有一定影响力的情况呢? 「40:01」测量员讲的局部的事实与更宏大的事实间的关系,对我个人也非常有启发。在录这期节目前,我虽然看到了两则新闻,但能看到的只是事件本身,它属于一个局部的事实,对于并非科研工作者的我而言,我可能只能局限于此处;但有赖于两位嘉宾今天的讨论,我听到了一些有关科学精神的更宏大的事实。希望我们都能慢慢地向科学精神靠近一些。

43分钟
89
3年前

Epi. 45 从调查报道到科普漫画,十年媒体人的西天取经

欢迎关注公众号“Ask 100”查看文本内容,并加入社群与我们互动。 当过九年深度报道调查记者,曾供职于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知名华语媒体的华蕾,曾经每日“腥风血雨”,和罪犯、性工作者、尸体打交道;然而现在她“金盆洗手”,歇业来到伦敦读宗教人类学硕士。想当记者并正在读人类学的涂色刷想知道,华蕾和自己时序刚好相反的人生故事是怎么展开的。 「01:42 回想起来,喜欢当记者时那种满世界到处跑的工作状态吗?」 「03:53 所以确实经常会半夜接突发电话,晚上都不敢关机吗?」 「05:01 写报道的视角是“帮助弱势群体”,但如果受访者想进行更多私人接触,你觉得侵犯到了自己的边界——怎么化解这种矛盾呢?」 「06:57拒绝得多了之后,回想起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吗?」 「07:58 采访太多社会边缘人物,自己的生活也被黑暗占据了,所以会觉得不适是吗?」「09:26 也许只有保持这样“变态的兴奋”,才能成为一个职业上更出色的记者?」 「11:18 记者需要消化的内容密度似乎比其他职业高很多。在反常变态的环境里,到事故现场、和边缘人物接触,会使你感到紧张吗?」 「14:04 暗访的时候怎么取得对方的信任呢?」 「18:21 做调查报道,很可能会得罪人,有没有被网络暴力骂过?」 「19:36 刚刚说到记者会尽量追求客观,你写作的时候也会追求把“我”隐藏起来吗?」 「22:36 那后来怎么不做记者,而是转型当编辑了呢?」 「23:31 所以转型当编辑,退隐到后台,是因为对自己的写作技术始终要求有创新?」「24:18 2017年之后,你离开了传统媒体去做漫画公众号,是想彻底换一条赛道吗?」 「25:14 当记者的时候会带着崇高使命感,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够改变社会现实吗?」「26:32 我本科的时候上过一门课,老师曾经也是记者,她开头就说,2003-2013是中国新闻波澜壮阔的十年,但是十年结束之后,大家发现撞得头破血流也没有结果。我们一群大学生兴致勃勃地去上课,结果她开口就浇了一盆冷水。」 「28:41 时代的波浪也打到了你的身上。」 「29:51 所以你接受了时代的变化,让自己也开始新的生活。」 「30:43 现在不写调查报道了,但你还是没有离开“媒体人”的身份。」 「31:52 那回头看,当时怎么想到要来读宗教人类学硕士?」 「32:32 真的吗?你现在后悔来学人类学了吗?」 「35:51 记者和人打交道的方式和学术场上的交锋肯定很不一样。过去一年,你和我们这些一直在读书的人相比,是不是对学术体制有更多的反思?」 「38:24 所以你会把这段学习当作人生的一个注脚,回国就会做回作为媒体人的那个自己?」 「39:54 每次做不同的选题、接触不同的人,就会去恶补相关知识吗?」 「41:08 那怎么去应对摄入过量信息后的疲惫感呢?」 「42:00 每多接触一个选题,是不是就觉得自己的社会认知像拼图一样,越拼越多了?」「44:01 记者和人交流的需求和你的社恐属性不会很矛盾吗?」 「45:03 我在做播客时也需要和很多陌生的受访者联系,在聊天之前常有些胆怯。所以我觉得自己也很社恐,很希望能够拥有一种根本无所谓、和谁都能随便聊的底气。」 「47:02 当记者之后,是不是觉得自己成长得特别快,迅速变成了一个中国社会的老油条?」 「48:04 现在再看到一些很夸张的社会新闻,你会见怪不怪吗?还是依旧会不平静?」 「50:01 作为一个前调查记者,你喜欢自媒体这种新形式吗?」 「50:29 现在你自己的漫画公号呈现的搞怪科普,和调查报道的调性很不一样,这种休闲搞笑的内容是对此前经历的社会黑暗面的疗愈吗?」 「55:41 你说想做一些建设性的东西,可有的时候它们不会讨大众喜欢。」 「59:11 做记者时的很多同行是不是都转型去做自媒体了?」 「01:02:36 现在对回国之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期许?」 「01:03:54 所以你想要不断地突破自己,打破严肃写作和商业内容的界限?」 「01:06:01 今天的聊天让我觉得,你一直在以积极的方式去调适自己应对社会。」「01:07:25 那就期待你拍一个新片子出来!」

69分钟
77
3年前

人间|命运之中的灵魂,信念之外的短歌(接上期)

本期主播:涂色刷 本期嘉宾:丁字尺 本期内容 上一期的播客中聊到了丁字尺如何与建筑结缘,本科阶段不知道何为好建筑的标准,又如何在新疆民居看到了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圆融建筑。本期节目中,涂色刷会深入他和建筑交互的个人精神世界,聊一聊当前作为建筑师在大都市上海的生活,以及他创作短歌、祷词和童书的尝试。 播客提纲 一、当前工作与未来打算 0:30 「当前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30 「你对当前的工作生活状态大致满意吗?工作和你上学时接触的内容相关性大吗?」 12:40 「如何看待建筑师行业的加班现象?」 16:10 「“确认了自己可以做一个好的建筑师,计划在35岁之前能够独立执业。”你是如何获得这种确信的呢?」 19:26 「独立执业以后,有什么样的打算?」 22:40 「独立建筑师更像创作者创作的权利。」 二、建筑与文学,宗教与现代生活的张力 24:38 「你在互联网上创作了很多短歌、小说等作品,你觉得这样的创作和设计一间建筑相比有什么异同?」 32:50 「短歌、祷词和诗的异同分别是什么?」 45:03 「能感觉到你的短歌和祷词中的宗教气息,你也在豆瓣上提过自己“有强烈的宗教倾向,但没有皈依任何一个系统化的宗教”,为什么选择向宗教靠近呢?」 1:01:05 「关于童书:为什么你会想到要写一本童书?可以谈谈它的大致内容吗?」

84分钟
78
3年前

Epi. 43 接纳建筑是自己的命运,在行动中获得信念

本期主播:涂色刷 本期嘉宾:丁字尺 本期缘起: 涂色刷:去年下半年,我偶然看到一位友邻转发了丁字尺的文章,讲自己作为建筑学研究生在新疆农村调研和实践的故事。作为一个内地城市汉族人,一个人类学的学徒,我对于新疆(遥远的、被神秘化的、多元的、广袤的),对于民居(风俗的、顽固的、不容于时代的、美丽的),对于建筑(和人有关的、实体的、坚固又脆弱的),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甚至到有些胆怯的地步:尽管它们对我来说如此未知,尽管我认为它们非常重要,我却不知该从何处开始发问。于是姑且默默关注了丁字尺的账号。后来,从那些日常动态所思所想中,我大胆推测他是乐于向我们这样懵懵懂懂的“外行好奇心人群”分享自己的思考的,所以就不妨先发问,好在我没有猜错。 播客提纲: 一、丁字尺如何与建筑结缘 2:22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学建筑?」 4:22 「可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在建筑这一领域的具体经历吗?」 8:33 「从求学到如今的九年里,有没有对选择建筑这门学科产生过怀疑和动摇?」 11:32 「什么是“好的建筑”?」 15:06 「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主要是你进行实地考察的经历。你觉得课堂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对你来说有什么帮助?」 二、丁字尺与传统民居 19:10 「你在研究生阶段选择前往新疆,从此前你写下的一些文字看来,很多人对你的决定有所不解,那么你当时对这个选择的憧憬是什么呢?后来实现了吗?」 23:56 「此前你在互联网上关于建筑的分享大多聚焦于在传统民居调研工作的经历,对于不太熟悉这个领域的人而言,你会怎么定义“民居”?」 26:30 「现代城市人的住宅楼,也算民居吗?」 30:57 「从大趋势看来,城市化和现代化吞没了大量的传统民居,你觉得在当下中国,传统民居还有可能和时代共存吗?如果不能,你自身是如何消化这一事实的呢?」 三、传统民居在消亡,城市人将如何继续现代生活? 37:06 「纯粹谈“美”的话,你认为(宏观来讲)传统民居比现代建筑美吗?建筑学上有比较通行的美学判断标准吗? 」 51:30 「在中国,过去二十年的极速城市化建设让大多数聚居点(从特大城市到村庄)的建筑都变得面目全非,而人们也似乎对传统的建筑群有自发的怀念:我的证据是,残存的和仿造的传统建筑群(古镇、老街等等)几乎都被打造成了旅游热点,人们愿意以那些建筑为背景拍照留念。但当旅游结束,他们又要回到相对平凡的城市空间里去居住生活——你自己既有对民居的深入接触,也有在大城市生活的经历,上海的空间景观曾令你感到沮丧吗?如果有,你如何消化这种沮丧?」 56:22 「最近看到你为《一住一万年》写的书评,里面提到你小时候曾幻想为自己打造居所,这种幻想还保留着吗?」 57:17「这种理想在乡下仍有实现的可能,你想过到乡间长期生活吗?」 四、乡村民居调研之后 1:00:05 「在对广西几百个村落进行民居调研、在新疆农村进行三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你是否时常感觉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肩负的责任等超出了一名普通的建筑师?」 1:01:48 「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的基础资料,将来会用于研究什么样的课题?」 1:05:23 「不少人谈建筑时会说这个学科是“技术与人文的交叉”,技术过关应当是成为建筑师的必要前提,那么,把人文考量纳入工作是否只是个人兴趣选择?」

70分钟
99+
3年前

Epi. 41 成长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正常人”

本期主播:涂色刷 投球手 本期嘉宾:伊南 本期缘起: 这是伊南第二次做客Ask 100(请点击此处查看上次推送)!上一次,是2019年的秋天,投球手和涂色刷,以“迷茫的大四学生”的身份,来听伊南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 然而站在2021年回头看,2019年秋季,好像是这个世界最后的“平静年代”。一年多来,世界的种种动荡和我们人生轨迹的改变,使得我们感到有必要在播客里直面这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个人发展与精神健康。 伊南的职业生涯,也是围绕这个领域展开的。她本硕都就读于南大英语系,后来又在英国获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此后,她在成都的一所高校任教了一段时间,又前往美国攻读了应用心理学硕士。现在伊南定居波士顿,她的工作是“家庭教育指导师”,主要面向青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开展辅导。她的客户里也有不少接受远程咨询的中国家庭。 播客提纲: 「01:42 从英语文学到应用心理学,是什么促成了生涯规划的改变?」 「07:17 什么是“家庭教育指导师”?」 「14:21 这份工作与一般的心理咨询有什么异同?」 「17:20 “坏孩子”标签,是家长、学校和社会把责任转嫁给了孩子」 「28:40 面对还不够完善、进步的社会制度体系,教育指导师可以为具体的家庭做些什么?」 「38:22 在工作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 「45:53 选择学习、运用心理学的人,有什么共同点?」 「53:43 对于不了解、不接受心理学理念,抗拒寻求精神健康方面帮助的人,如何能够帮到他们?」 「1:04:38 “心理咨询很贵”,那么穷人该怎么办呢?」 「1:10:32 在结构性问题面前,积跬步,少焦虑」 「1:22:32 “有效利他主义”:要帮助人,还要真正帮到人」

87分钟
99+
3年前

圆桌|生活中的形式主义——斗争还是妥协?

本期主播:涂色刷 投球手 测量员 本期嘉宾:小方 本期缘起: “感官地说,形式主义是一种平常的针线,被织进日常里,构成麻木、自动、不经反思的生活质感。也很像豌豆公主床垫下的豌豆,当你觉得城市正平稳地发展时,总有一两颗豌豆提醒自己的生活不过是莫斯科时代的笑话。”——投球手 ASK100编辑部内部对形式主义的看法有些小分歧。投球手和涂色刷作为坚定的“公序良俗编外人士”,一提到“形式主义”就不免愤世嫉俗起来;而测量员似乎并没有太多个人情绪,目标是“在减少能量损耗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麻烦”。 近期的高校春季返校政策是开启本次圆桌的导火索之一。离开学还有一周,当投球手接到“必须按时打卡两周才能有返校权限”的通知时,一整个寒假没有打开学校APP的她深感无力。恰好,投球手的朋友小方的父亲就是一名高校决策人员,而他也参与了本次疫情防控相关政策的制定。从小对高校行政系统较为熟悉的小方,在日常中对形式主义的态度亦较为温和。所以,本期我们邀请到小方来一起聊聊,对于“形式主义”,局内人和局外人的理解有何不同。 播客提纲: 「02:10 今春高校返校政策——是有效防疫还是形式主义?」 「06:39 对局内人的观察:政策制定者的辛酸与忙碌,执行系统的复杂性」 「12:47 政策制定者是否意识到了“形式主义危机”?」 「18:47 政策制定者,难道曾经不也是接受者吗?」 「23:34 制定和接受双方都缺乏对彼此境况的想象力」 「28:59 容忍、敷衍还是反抗?形式主义与我们每一个人」 「32:07 我们都希望做自己更想做的事」

36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