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和Open AI 官网上线已有1个多月了,关于它的使用案例和报道依然层出不穷。 它不像是某个软件,更像是一场技术变革的序幕。 我们很好奇:Open AI 到底有什么用?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本次播客中,你将听到人类和机器的对话。 这里的机器指的是最新一代语音智能聊天助手 ChatGPT。 在ChatGPT官网的对话框中采访这位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后,我们采用微软的合成工具 Azure 合成了ChatGPT的语音,并制作了本期播客。 时间戳: 第一部分:ChatGPT是什么?(02:05 - 04:52) 1.你可以像Siri一样介绍一下你的功能吗? 2.ChatGPT思考的方式是什么、如何处理信息? 第二部分:问问ChatGPT 人类困惑的问题? (04:52 - 13:15) 3.我每天接触的异性只有工作同事,我应该怎样交到男朋友/女朋友? 4.如何处理来自他人刻薄且带有敌意的话语? 5.如何解决婚后夫妻感情淡漠的问题? 6.我该怎么解决自己心情不好的问题? 7.我是否该原谅给我留下心理创伤的人? 8.我经常缺乏生活的意义感,意义是存在的吗? 9.人类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机器理解人类,两者的差异是什么? 10.人是否该把关乎人性的工作外包给机器? 第三部分:什么是信息语言?(13:15 - 19:50) 11.怎么看待学生利用你“偷懒”完成论文作业的事? 12.作为机器的ChatGPT 的进化方式和生物进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13.ChatGPT 是否可以不通过人类达到自我进化? 14.当人类的优化速度比不上ChatGPT 时,以“优化”为原则,是否应该用你代替人类? 15.Open AI如何输出其他语言? 第四部分:AI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19:54 - 21:42) 「本期播客的所有插图皆由Open AI的DALL·E平台生成」 「本期播客和ChatGPT采访的对话框和使用Open AI的图例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查看:Ask 100」
在国内教育的焦虑中,我们从小到大非常努力,希望某个学校的光环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 但成长于人均资源如此紧张的社会,一个人会看见太多苦难,希望尽其所能关心社会和他人。 教育和经历让我们警惕“精致利己主义者”;然而,现实里一个人选择“精致利己主义”,更像是现实所迫:不为自己着想,只会活得辛苦。 在努力后尚算幸运的个人生活和与他人深切联系的社会生活间,我们该怎么平衡强烈的冲突感? 这一期,我们的采访对象尧文,本科在哲学系研究先秦哲学,研究生学习国际发展专业。在一线的公益组织工作过,目前就职于商业公司成为了社会风险类咨询师。 对他的采访或许能对上述问题有所启发。 第一部分:高中不太合群的经历、大学给教育部写信对自己的改变(00:00-15:01) 第二部分:大学毕业后在留学中介的工作感受(15:01-28:28) 第三部分:研究生就读国际发展专业,发现书斋生活的局限(28:28-33:34) 第四部分:精英教育一定要有承担社会关怀吗?(33:34-40:23) 第五部分:阶级固化的英国社会和人即使做了“精致利己主义者”,依然辛苦的中国社会(40:23-44:09) 第六部分:如何用新的视角去接触一个主流行业?(44:09-47:59) 第七部分:目前做咨询的工作职责是什么?(47:59-58:14) 第八部分:拿正常薪水的人不要为收入差距而愧疚,把愧疚感转换为做事动力(58:14-01:02:02) 这是11月份的采访,一直到1月份才发出。 这2个月我们所经历的种种,无一不在加剧内心世界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到了2023年1月,希望阅读这样一篇采访能为你带来一丝平静和坦然。 承认内心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已有的抱怨和不满,更是未来的草灰蛇线。 我们都可以用新的手段切入生活,找到个体能去解决的问题。
来找我们玩: 微信公众号 「Ask 100」 *公众号里面有附上本期「名词解释」,不追星的朋友可以查阅对照哦 追星的朋友,在我心中,永远对生活充满着热忱,而我想靠近这种能量——总感到时间和金钱都不够用的我,从未设想过把生活的一大部分交付给一个遥远的idol。 但是,为什么别人可以、别人愿意呢? 本期播客的嘉宾,一位是我的朋友扭腰客,一位是具有脱口秀演员潜质的资深粉丝K老狮(曾经当过数次单推王,即当年内花钱为单个偶像投票最多的人)。他们热切地向我解释了这一切。 【00:00-01:02】K老狮曾经的日记:为什么要用尽全力去喜欢她? 【01:02-10:43】追星的人每天都在干什么啊? “只要你想的话,其实随时随地都能够找到一个你喜欢的小偶像互动。” 【10:43-23:37】花(很多)钱给偶像投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爱豆有的时候能带给粉丝的那种力量,其实是很难用金钱去衡量的。既然她们在平时给我带来了这些,那在总选的时候,我用投票去回馈支持她们,也是一种相互的连接。” “我会去问(爱豆)你想要哪个名次,为什么觉得这个名次对你是必要的?然后自己再思考达成这个目标有多困难、会花多少钱,花这个钱换到的资源值不值。” 【23:37-24:25】钱也给她花了,目标却没有达成,你会怎么想? “对爱豆喊目标,就像是你妈妈跟你商量期末考试成绩,你妈妈一定会说一个永远考不到的成绩;但她心里也清楚你是考不到的,你只要考得差不多大家,日子都还是过得下去。” 【23:25-30:36】偶像这份工作,性价比是蛮高的,但其实也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人 “她们真的每周只用工作20个小时,每个月能赚3万块。那请问这样一份工作你为什么不愿意?” 【30:36-37:55】偶像说什么你就信什么,那是不是等于你也有责任啊? “后面我长大了,也变理智了:你跟你老板画饼的时候,跟你干活的时候那能一样吗?她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可能做出许诺的时候,心里面并不真的知道原来这么难,那没做到也情有可原。” 【37:55-40:05】怎样一直喜欢一个偶像? “我现在可能只希望她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就好,别的不太重要。” 【40:05-47:04】你们觉得偶像们平常生活快乐吗? “她们集体生活有一种大学女生宿舍的感觉……大部分时候其实应该都是处于傻乐,或者说就凑合着过呗的状态。” “有一个我觉得特别糟糕的地方,你进入这份工作,意味着你几乎要断绝和大多数普通朋友之间的来往,家里人大部分也不支持。” 【47:04-51:14】能接受偶像谈恋爱吗? “你爱豆凭什么享受粉丝为你的奉献呢?要不然靠作品,要不然靠人设。你的作品不足以支撑起别人对你的喜爱,你就必须要依赖人设,那你就不能谈恋爱。最有价值的人设就是恋爱幻想。” “在这场大型真人秀中,给大家表演完美的两个女孩子的恋爱,这个作品听起来是有那么点付费欲望的。” 【51:14-56:51】站在离她不到两米的地方看表演,有时候觉得和她也可以是“好朋友” “我觉得追星一定是她在你眼里慢慢从一个偶像变成一个跟你差不多的人的过程。那完成这一步之后,其实你们两个的关系从心态上就更类似于‘虚假的朋友关系’。” “非要人家毕业之后你还在人家的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个比较少见。本来生活中成为朋友也没那么简单。” 【56:51-1:02:38】偶像这个职业对于脸有一定的要求,但也不是很严格的要求 “现实生活中好看的女孩子真的也蛮多的,塞纳河的一百多个成员只是碰巧火的嘛。” 【1:02:38-1:06:54】追星场只不过是另一个结交朋友的场合而已 “饭圈跟所有的圈一样,都是什么人都有。” 【1:06:54-1:13:19】谁不喜欢逗漂亮女孩子开心呢?或者,谁不喜欢漂亮女孩子逗你开心呢? “(去握手会)你是消费者,就扬眉吐气,挺起你的胸膛,是她们要想该跟你聊什么。” 本期背景音乐: An AII Nighter By_Christopher Nicholas Bangs 收看K老狮视频采访: 【【SNH48 GROUP】饭圈“单推王”|凤凰卫视《冷暖人生》2020012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G411s7eB?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2df8673304a37c8c4559dbd7069e26f5
主播:投球手 涂色刷 大厂之所以能成为大厂,因为它带着一种令人目眩的反差感。它承接着世界两个极端的端口:看似最精英的毕业生,在决定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用什么、看什么。 所以,当我在大厂的实习结束后,涂色刷很快就和我聊了一期关于大厂生活的播客。 /时间戳: 04:15 和过去的工厂相比,互联网大厂生产的介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背后的生产/消费的逻辑是相通的。 05:01 互联网黑话是必要的吗? 13:21 在大厂中每个人都处在multitasks,多线程的工作状态中 15:29 工作中,人文学科出身的人要通过数字去了解人,而不是通过细节和实体去感知人 20:28 投入工作之前,抱着美好的愿望;干着干着就在麻木的轨道上一去不复返,而且不知如何挽回 24:08 短视频出海是不是一种文化殖民?现代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者如何决定公众论理的形态? 30:50 中台和区域的问题对应了全球化和本地化的矛盾 37:30 大家来猜猜互联网黑话的英文版 44:30 对于大厂的吐槽很多,为什么年轻人还是要去大厂呢? 51:17 也许很多年后,人在这个地方的粘附性变强了,逃离的代价变大了。就会面临新一轮的纠结 53:48 北京西二旗周边租住环境真的很恶劣 1:02:17 留在北京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来找我们玩: 微信公众号 「Ask 100」 /关于实习我们还聊过的播客: 要牺牲生活换取一个可能达不到的目标吗?|Epi.46 /本期播客背景音乐 忽然闯入——海龟先生 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五条人
这是Ask 100就中国城市规划推出的第三篇采访。 我们如今正漂流在当下中国的超大城市中。在贫瘠又疲累的生活里,我们常常为知识和劳动之间的隔阂而反思,为都市景观和自然之美间的落差而遗憾,这是我们代际的共享烦恼。 但这遗憾中也有惊喜。今年春天,在算法偶然却又不偶然的推荐下,一则上海“城市花园”的小短片忽然映入我们的眼帘——在向上生长的高楼群下,原来藏着那么多星星点点的花园;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由一群市民一起自发建造的,并还在生长着、在陪伴着那些浇灌的人。 本期播客邀请到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的刘悦来老师,他在上海建造了130座城市花园,每一座都由市民自主建造、管理和维护。每一座花园背后的生产者网络,又在疫情期间传递着邻里互助的情谊。 时间戳: 第一部分:为何以及如何发起了「社区花园」(00:00:00-00:55:41) 从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设计院感受到的中国城市化进展 决定从建筑设计院退出,回到学校读研、读博并研究空间景观背后的生产逻辑 历经10多年的公众参与实验 第二部分:社区花园中的人际矛盾、共治实验和应对措施(00:55:41-01:35:07) 「大家未必对自然没有敬畏,只是如果没有能让城市居民去观察、了解自然现象的环境,我们就真的不知蜜蜂和土壤的重要。」(00:32:23) 「外滩的花墙是被精心设计过的,花的高度和样态都被控制了,反而缺乏了意外的惊喜。」(00:39:13) 「任何一个社群文化,都是一种宣誓和象征,如果能在实体空间中形成社群的领地,会产生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01:21:07) 「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没太多机会去接触能发挥主体性的场景,那当人们聚集在社区花园时,会感到茫然吗?会有大家缺乏良好沟通的经验,而演变成冲突的时刻吗?」(01:22:27) 就算发生了激烈矛盾,也可以将矛盾视作关系更近一步发展的窗口 第三部分:上海疫情期间的社区花园(01:35:07-02:35:45) 上海疫情验证了线下实体空间的活动所产生的网络价值。(01:41:35) 如果说这次困难对上海最大的教义,我认为是线上网络和邻里互助的情谊。(01:57:50) 我觉得这切合了人民对于自己权力的探索。我们的权力是什么?我们有没有空间的权力?(02:02:39) 在和平时期,大家需要在公共空间练习公共行动。(02:28:25) 无论在做怎样的工作,都可以思考能否在其间嵌入公共精神。(02:29:20) 欢迎你点击微信公众号查看叙事版本的播客内容,公众号内还有中国城市规划相关的其他采访汇总。
这一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产生的,应该是Ask 100第一期“被采访者主动找上门”的内容。 我们要聊一个手机app,同时也是一个创业项目。 但它并不是一则推广,而是我们自己在试用产品之后,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才想和创始人聊聊它的来龙去脉。 此外,我们之前采访过很多做公益的朋友,也采访过很多用自己的时间、金钱去探索世界的朋友,却没有采访过真正的“商业人士”。人们倾向于觉得资本逐利,不会向善,但是真的只有这一条路吗?我下意识觉得,他们的思维会带来很多新的启发。 所以事情就这么成了。以下是我们和mysc.创始人兼产品经理John的对谈。 一、这个产品是什么?(00:00:00-00:11:16) 二、为什么mysc.被设计成了现在的样子?(00:11:16-00:44:01) 三、在人们对数字化越来越疲劳的年代,怎么做一个让大家喜欢的电子产品?(00:44:01-01:00:44) 四、怎么管理一个纯线上办公的团队?(01:00:44-01:13:08) 五、讲讲你的“创业故事”吧?(01:13:08-01:24:17)
两年前起,疫情让许多人的政治倾向和生活态度暴露无遗。 许多对立的双方互不让步,互不妥协。格格不入的观点,轻则导致好友的割席,重则演变为立场上的阵营。接着,讨论都滑向站位。然后,有些就成了斗争。 可是,认识人、了解人、理解人,是不应该被放弃的目标。 所以,面对纷争,也需要从人的性格差异上去解释矛盾,而不以抽象的好坏来彼此对立。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产生,TA的观点在其生活中的位置和发生逻辑,就很难那么固执己见。这并不是说,要选择没有对错的相对主义;把学理上的思辨争论,归因到利益、处事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先从性格的差异去解释立场上的善恶,会带来一些彻彻底底扎根于现实的共情力。 这一心理步骤有助于我们松动观念的疆界,代入那些曾经无法理解的人的逻辑、记忆和体验。 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快速又深入地理解另外一个人呢?正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人格测试量表似乎是一种不错的工具。以心理学界常常使用的“大五人格”量表为例,它把人格划分为多个维度,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神经质.......科学的维度就像性格地图上的经纬线,每个人都可以在性格地图的经纬上去锚定自我和探究他人,测算出我与你的差异。 一份详细的量表,可以是和他人、和自己握手言和的开始。 1. 为什么MBTI是传播最广的人格测试量表? 2. 什么才是一个人的人格? 3. 人格有好坏吗? 4. 人格维度之间到底互相联系,还是彼此割裂? 5. 公众人物与粉丝彼此找到的通路,是藏都藏不住的人格和价值观
高中某次课上所有人争辩:重庆市中心的贫民窟十八梯该不该拆?那时我们很好奇,掌握权力的规则制定者到底是谁,价值主张为何? 七年过去,我们长大了一点,胆子大了一点,可心中巨大的疑问并没有消失。 在给重庆文化景区山城巷主理人发邀约后,规则制定者就这样从幕后走下来,在深夜,于网络会议上,和年轻人讲述了他的故事,一个如何和城市重修旧好的故事。 1.从零开始,改造山城 (00:00-08:09 ) 2.山城巷之上,商业、文化、历史的冲突(08:09 - 43.30 ) 3. 山城巷之外,现代多种城市改造的思路 ( 43.30 - 59.00 ) 城市更新仍在进行时,从未结束。站在当下,对于快速现代化中的中国城市,什么才是一路狂奔的终局?是爆火之后蜂拥而至的游客吗?或者可以是,最终弥合生活和景区的界限,让忙碌旅人寄居的几日里有一瞬的动心:要不就在此处,安放人生? 当下重庆市中心混杂的建筑是上述不同心理目的的现实投射。每一种野心都试图制造奇观,又最终幻灭;建筑者奋力前进,却恍若逆水行舟。 聊天中,黄老师说,“我们,就是做给你们的。” 在时空的栈道里,我听到了两代人之间叮叮当当的回响。 那些随处可歇脚的公共空间、充满人文氛围的活动,和自治自主的主张,寄托了看遍历史因果后的中年人,对年轻人的密语、期许、警示和尊重。 因果如此密密麻麻地串联,时空是稍微牵动就发出巨响的铃铛线。在时空隧道的末端,由过往所有的因铸成的年轻人,面向未来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踏出的每一步,脚下也都牵动着看不见的果——- 我们会把怎样的城市,怎样的历史留给未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Ask 100
本期嘉宾为《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的作者杜萌。本期涉及许多朋友的人生,其中既有最负盛名的奖学金的获得者,也有教育系统中的失意人。既是反思,也是辩护。教育,关乎政策制定,既是事理的广袤;关乎个人成长,也是情绪的纤细。 「0:00-13:52」为什么外人觉得衡中很可怕?我恰恰是在那里感受到了自由 「14:25-20:23」衡中的尖子并不是最努力的,而是最聪明的,因为大家都足够努力了 「20:48-35:27」教育能提供给我的,真的配得上我所遭受的苦难吗? 「36:20-52:25 」“你想过反叛衡中吗?”——什么才叫反叛? 「52:25-59:49」“待到革命成功时,一人一个女学生。”高考结束了,可原计划的“女学生”呢? BGM 衡中校歌- 《衡中,我们起飞的地方》 罗大佑 - 光阴的故事 GALA - 追梦赤子心 GAI周延 - 兰花草 Bob Dylan - Forever Young 陕西民歌 - 白马调 本期拓展阅读中详细介绍了讨论精英教育的书目,可查阅公众号阅读正反双方主要观点。
11月下旬,房屋改造综艺《梦想改造家》一期节目引发了一阵风波:来自北京的建筑师陶磊在为甘肃农民建造新房时,用价格低廉的红砖材料打造了一栋成本100余万的“清水砖房”,引发舆论哗然。 涂色刷本意采访陶磊,但在造访其工作室后被婉拒。正在涂色刷懊恼之际,曾上过Ask100的丁字尺与他的建筑师朋友们打算聊聊这件事,于是涂色刷就带着一堆问题进入线上沙龙,由丁字尺“代陶磊接受采访”,开始了这期节目。 (2:52)回顾梦想改造家事件 (14:20)使用红砖,陶磊的得与失 1.作为建筑土建材料的红砖,在地、易得、便宜。尤其是在甘肃农村,红砖几乎成为唯一可选择的土建材料。而以红砖传达建筑视觉效果的方案,也已被国内外大量运用。 2.选择逻辑没有错,错在想法与现实环境的匹配上;人工费又太贵,最后视觉与成本双输。 3.“成熟的设计师画出设计图后,要考虑到施工工艺的问题,而在北京的陶磊没有去设想甘肃农村的施工难度。” (22:50)商业化的综艺和设计过程的冲突 建筑师需要综艺扩大名气、成为明星建筑师;综艺需要制造社会矛盾来引爆舆论,追求效率的剪辑手法又删减了大量信息,以至于最终真实的设计过程被压缩和边缘化。 在真正设计过程中,甲方和乙方间应是说服与被说服、教育与被教育的双向互动。丁字尺认为,陶磊一定也从西北老汉身上学到了很多,但综艺形式并不具备呈现建筑师的心理活动与漫长沟通的余裕。 为了赶上综艺档期,施工留下了诸多不完美。赶工对于建筑师只是一次项目的遗憾,对于综艺只是一期节目的瑕疵,可对于户主却是一生居住体验的欠缺。 (26:10)建筑师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这个房子从构成和手法来看是悦目的,但是当地施工水平和造价的客观限制,使它没有达到纯粹悦目的效果。 不过,建筑师有权力去引领大众对于悦目的定义吗? (37:06)设计过程中允许建筑师多大程度上去表达自我? (57:56)丁字尺自白:不应该被轻易对待的建筑
2021年11月5日,微博出现了 #网曝南京大学一男生偷窥女生上厕所# #南京大学偷窥男被罚400元后释放#等相关热搜,词条实时热度一度上亿。与此同时,另一篇曝光偷窥人正面照片的豆瓣帖子也被广泛转发。 到微信推送发出的今天,这次恶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舆论震动,已经在校内校外渐渐平息。然而,近一月以来的各方讨论也好,校方最终决定也罢,是足够的了吗? 我们认为还不够,所以有了这期播客。即便如此,恐怕依旧还不够;但我们希望,针对这样的事件,大家能够遗忘得缓慢一些。 一、到底发生了什么? (00:00-10:08) 警方接案出警的共有两次偷窥事件,偷窥者均为刘某某:10月11日,第一位受害女生报警;到10月25日,受害女生收到“因客观原因无法在法定期限作出处理”的通知。10月26日,第二位受害女生报警,刘某某被警方罚款400元。 在10月11日监控所提供的信息上,官方最终通报与女生说法不一致:女生在校园表白墙发帖时表示,当日监控能够清晰辨认刘某某身份,而官方予以否认。 那么,10月11日至25日的冷淡处理,到底是由于无法辨认身份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11月3日,数学系给出“初步处理意见",“院系初步处理意见”具体是什么?除了沿用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作出的400元罚款处理外,还有其他来自院系的处罚吗? 二、学校为什么会这么处理? (10:08-18:08) 1.学校处理事件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高校对偷窥事件的反应趋于一致? 为什么南大会援引复旦对偷窥事件的警告处罚? 为什么高校更倾向于更保守、相对不严苛的处罚,而非更严格的处罚。(13:42) 在这种规章制度导向的价值观中,将会出现学生和学校逻辑的背离和不理解(15:21) 三、还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1.学校将偷窥事件定义为“校园安全问题”,淡化处理女性权益的问题 (18:08) 2.为什么普及着女性主义理论和视角的高校,自己却漠视方圆之内的女性事件?(29:25) 3.南大学生的标语上墙是大字报行为吗?“有大字报那味儿了。”是吗?(34:19) 什么叫做大字报行为? 为什么南大学生的言论上墙不是大字报行为? 为什么我们在公共空间的讨论总有大字报嫌疑? 本期歌单: 1.海朋森-新都人 2.P.Murk 陈思江-人们有一口井 3.Arcade Fire-Abraham's Daughter 4.海朋森-我们这些晶莹剔透的模型 5.Roy Orbison -Pretty Woman 参考文献: 关于女性理论中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的研究: [1]Kimberle Crenshaw. (1991). Mapping the Margins: Intersectional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 Stanford Law Review. 关于行政机构同构化(Isomorphism)倾向的研究 [2] 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关于校园学生活动的研究: [3] Katherine Soojin Cho. (2020). Responding to Campus Racism: Analyzing Student Activism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UCLA.
涂色刷十月结束隔离后,进入北京一家非虚构特稿写作公司实习。在这里,她了解了真正的媒体人如何看待新闻写作和媒体业,也开始和众多北漂青年一样,在庞大的城市地铁线中穿梭。生活好像一个残酷的作家,它的笔势变得陡峻,让人生一切苛刻而严肃的议题显现,铺一张空白的答卷让赤手空拳的人填写;而从前发生的事情,现在已经没有可能性去发生了,成为可供追忆但无需怀念的日子。这一期以“小城青年初入京”的真诚心情,聊了下各自紧绷的精神世界。 1.“许多记者有作家梦想。他们不仅想成为记者,还想成为作家。但是我没有。”(2:00) 2.媒体行业丧失公共性,从业者向文学性靠近。( 8:30) 3.“并不确定是否要牺牲生活换取一个并不一定会达到的目标。”(16:50) 4.“为什么公共讨论、市民运动最终都会沦为反对运动?”(10:55) 5,“平等、社会性、重视个人的生活是我的价值观,但我后面才知道这是非常边缘的价值观。听众听了估计会觉得有点搞笑的程度。”(16:48) 6.“哪儿都难取标题。一个人可以预判大众情绪吗?”(23:40) 7.“情感是女性特有的特质吗?女性只需要沉溺于情感中吗?如何用理性去驾驭情感?”(32:38) 9.“北京,激活了生活中最严肃和苛刻的议题。在一个看起来不太美好的城市,20岁出头,面临人生一切重要选择的拷问。”( 52:30) 10.原来当时在南京郊区,身边人一起塑造了一种小动物式的生活氛围。(57:30)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