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 16 巴尔干笔记(二):在想象的共同体里,恨那么近,爱那么远

笑忘书TO READ TO LIVE

今天继续巴尔干旅行。 上一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不同民族的人、不同身份认同的人,究竟靠什么联系在一起?他们要靠怎样的建构才能和平的生活下去?这种建构既有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文化上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认同问题,也就是:我是谁? 在巴尔干,有一个词是非常脆弱的,那就是“自古以来”,到底有多古?取决于时间怎么选,取决于住在这里的人曾经怎么认同自己。到底什么是区分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的标准?是语言?是宗教?可能人就是一种擅长制造区别的动物,即使没了宗教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民族的差异,我们也会制造其他的标签,把我们和他者分开。 说到底,民族是建构的概念,是想象的共同体。没有人比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伊沃·安德里奇更能理解这种想象出来的爱与恨了,他生活在波斯尼亚,但自我认同是塞尔维亚人,后半生也都生活在贝尔格莱德。他曾写到:穆斯林望着伊斯坦布尔,塞尔维亚人望着莫斯科,而克罗地亚人望着梵蒂冈。他们的爱寄托在远方,而他们的恨却横亘在眼前。爱那么远,恨却那么近。 好,今天的巴尔干笔记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18分钟
99+
8个月前

EP13 除了碧海蓝天的科孚岛,我们为什么那么爱《德雷尔一家》?

笑忘书TO READ TO LIVE

大家好,又见面了!今天的节目是计划外的,我正在为波罗的海的旅行整理笔记,意外翻到了我以前给一部英剧《德雷尔一家》(The Durrells)写的豆瓣影评,加上此刻正值盛夏,对这部剧的所有记忆又回来了。兴之所至,临时决定录一期。 我对这部剧的私心主要是它集合了我的两个精神故乡——英国和希腊。英国太冷,太贵,所以真要住的话,我宁可住到希腊去,或者东南亚,或者大理……总之,我怕冷,可最好也别像上海一样这么潮热! 本剧改编自Gerald Durrell的《希腊三部曲》(The Corfu Trilogy),都有中译本。我很多年前买了电子版,前几天多抓鱼搬仓库搞活动,立刻把三本纸质书也都拿下!推荐配合本剧一起看,剧的改编虽然可圈可点,但书中很多细节比如“螳螂大战壁虎”等是没有也没法拍出来的。 另外,还推荐一部纪录片“What the Durrells did next”,解答了这一家子后来的去向,并有温馨彩蛋。 最后,与各位分享Gerald Durrell在书中写下的一段小诗: “我们希望未来会有萤火虫在夜晚指引你,会有蝴蝶在灌木丛及森林里迎接你; 我们希望你的黎明会有鸟类歌唱的交响乐,它们拍击翅膀的声音会让你感到振奋。 我们希望你会感恩于出生在这个神奇的世界。” 下期见!

21分钟
99+
1年前

EP12 东北文学,以及难以走出的时代悲歌

笑忘书TO READ TO LIVE

大家好,这期节目邀请了在我的另一档节目“红楼慢炖”中经常做客的嘉宾雪桐来一起聊一聊东北文学。(这期录音质量略有些不满意,但我反复听了,不影响内容收听,请大家多担待,后续我们注意提高) P.S. 我们刚巧聊到了《乡下人的悲歌》作为东北文学的对照,但当时万斯还没有被提名为特朗普的精选搭档。 也想做一个小广告:我有一本小小的电子书《红楼丫鬟》本月在微信读书APP推出了,是“红楼慢炖”中丫鬟系列的文本整理,会员可读。 关于东北文学,我们和你聊聊: * 东北文学溯源:作家的籍贯、时代和他们写作的对象 * 东北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为什么以90年代下岗潮为主要背景? * 东北文学的内核及其外在标签 * 东北文学与影视改编推荐 * 东北文学描写的,在铁锈地带和前苏联工业区也有回响 最后我们朗读了几个选段,摘录其中一段如下: 如同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复现:一群来自东北的青年作家,以他们的写作震动文坛。这群青年作家再一次提醒我们,文学不是一种可以分离出去的“专业”,而是从来都和生活血肉相连。 双雪涛、班宇、郑执他们的写作,重新擦亮了失败者的尊严。就像一封晚寄了二十年的信,安慰着步入人生暮年的父辈。(出自黄平的《出东北记》) 参考书目: 《平原上的摩西》《天吾手记》《聋哑时代》《飞行家》《白色绵阳里的黑色绵羊》《不间断的人》/双雪涛 《逍遥游》 《冬泳》《缓步》/班宇 《生吞》《仙症》/郑执 《一团坚冰》/杨知寒 《冷水坑》/金特 《五爱街往事》/三胖子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谈波 《张医生与王医生》/伊险峰 杨樱 两本关于东北文学的论文集: 《出东北记》黄平 《同时代的北方》刘岩 参考影视类作品: 纪录片《铁西区》王兵 《二十四城记》贾樟柯 《钢的琴》《耳朵大有福》张猛 《白日焰火》刁亦男 《无证之罪》(网剧)2014年 《平原上的摩西》(网剧)2023年 《漫长的季节》(网剧)2023年 《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

63分钟
1k+
1年前

EP8 《意外的旅程》,等待姗姗来迟的第二股风

笑忘书TO READ TO LIVE

本期分享一套游记——许知远的《意外的旅程》,一套三册,是作者在过去十五年间旅行的游记、访谈和随笔。理想国出品,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旅行写作比看起来难。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处女地了,所有的地方都被探访过,也都被描述过了,为什么还要多看一本游记呢?另外,旅行写作属于高坦诚度的文体——第一人称的作者藏无可藏。说白了,读一本游记,可能不是为了那个地方,而是为了作者,因为是他/她的视角,才想看。话虽如此,我仍然热爱阅读旅行写作,因为我忍不住通过这个酣畅淋漓的通道去了解一个人。 按时间顺序,第一册是从黑河到腾冲;第二册是印度、不丹、欧洲(尤其是剑桥)以及中东,第三册是马六甲、檀香山以及日本。 我先看了马六甲和檀香山这一本,其实时间上这本最靠近现代,它发生在2020年春节到春末夏初。那个春节我也在外游荡了两周,作者在旅行中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而产生的敏感,我也切身感受过。 先说第三册。可能也是因为作者近期的写作重点是近代史,所以檀香山在他笔下分外的生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近代史的许多暗流涌动。孙中山、梁启超都在檀香山团结了志同道合的爱国人士,为近代中国纾困而奔走。夏威夷有华人基础,比起旧金山,夏威夷对华人更公平。 夏威夷不但有华人,也有日本人,有菲律宾人,还有人不同程度的拥有原住民的基因,加上后来的欧洲白人,夏威夷人有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往往会强调自己是born and raised in Hawaii,“夏威夷土生土长”是比国籍更重要的标签,也是比祖籍更明确的标签。延伸阅读可以观看亚历山大·佩恩和乔治·克鲁尼合作的电影《后裔》。 这本游记发生在2020年上半年,可以说疫情给全球化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作者也隐约意识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要开始了。 第二册里,作者去到了加尔各答、班加罗尔、不丹、俄罗斯、五个欧洲城市(维也纳、巴黎、柏林、罗马、海德堡),然后是剑桥一年(2008年),最后是开罗和拉姆安拉。 值得一提的是在剑桥做访问学者期间,作者反思了自己写作的“第一股风”和“第二股风”。捷克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把一个作家二十多岁时的创作称作“第一股风”。在“第一股风”结束后,作家有三种选择,第三个选择最难,“他需要抛弃过往的自己,把自己从昔日的经验、公众的期待、熟悉的题材与论调中摆脱出来。这也是一次重新发现自我、发现世界的旅程,你要探测到你的新声音,等待新经验的酝酿成熟,它将是你写作生涯的第二股风。” “第二股风”要如何建立呢?作者认为,可能要从真正确立“个人精神”上来。 最早写的第一册我留到了最后。这一册里,作者试图沿着爱辉-腾冲这条中国地理与人口的分界线,从东北到西南走访中国,不过他并没有完全走完,但过程也足以让我们窥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和乡镇的重塑,其中也有不少关于小镇青年的观察。 这套书很好读,基本上一周可以读完,有一种阅读了15年世界之大变革的感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代入写作者的身份,去品味作者的思维流动和构造风格,也是多了一层乐趣。 祝你阅读愉快!

22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