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一套游记——许知远的《意外的旅程》,一套三册,是作者在过去十五年间旅行的游记、访谈和随笔。理想国出品,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旅行写作比看起来难。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处女地了,所有的地方都被探访过,也都被描述过了,为什么还要多看一本游记呢?另外,旅行写作属于高坦诚度的文体——第一人称的作者藏无可藏。说白了,读一本游记,可能不是为了那个地方,而是为了作者,因为是他/她的视角,才想看。话虽如此,我仍然热爱阅读旅行写作,因为我忍不住通过这个酣畅淋漓的通道去了解一个人。
按时间顺序,第一册是从黑河到腾冲;第二册是印度、不丹、欧洲(尤其是剑桥)以及中东,第三册是马六甲、檀香山以及日本。
我先看了马六甲和檀香山这一本,其实时间上这本最靠近现代,它发生在2020年春节到春末夏初。那个春节我也在外游荡了两周,作者在旅行中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而产生的敏感,我也切身感受过。
先说第三册。可能也是因为作者近期的写作重点是近代史,所以檀香山在他笔下分外的生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近代史的许多暗流涌动。孙中山、梁启超都在檀香山团结了志同道合的爱国人士,为近代中国纾困而奔走。夏威夷有华人基础,比起旧金山,夏威夷对华人更公平。
夏威夷不但有华人,也有日本人,有菲律宾人,还有人不同程度的拥有原住民的基因,加上后来的欧洲白人,夏威夷人有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往往会强调自己是born and raised in Hawaii,“夏威夷土生土长”是比国籍更重要的标签,也是比祖籍更明确的标签。延伸阅读可以观看亚历山大·佩恩和乔治·克鲁尼合作的电影《后裔》。
这本游记发生在2020年上半年,可以说疫情给全球化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作者也隐约意识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要开始了。
第二册里,作者去到了加尔各答、班加罗尔、不丹、俄罗斯、五个欧洲城市(维也纳、巴黎、柏林、罗马、海德堡),然后是剑桥一年(2008年),最后是开罗和拉姆安拉。
值得一提的是在剑桥做访问学者期间,作者反思了自己写作的“第一股风”和“第二股风”。捷克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把一个作家二十多岁时的创作称作“第一股风”。在“第一股风”结束后,作家有三种选择,第三个选择最难,“他需要抛弃过往的自己,把自己从昔日的经验、公众的期待、熟悉的题材与论调中摆脱出来。这也是一次重新发现自我、发现世界的旅程,你要探测到你的新声音,等待新经验的酝酿成熟,它将是你写作生涯的第二股风。”
“第二股风”要如何建立呢?作者认为,可能要从真正确立“个人精神”上来。
最早写的第一册我留到了最后。这一册里,作者试图沿着爱辉-腾冲这条中国地理与人口的分界线,从东北到西南走访中国,不过他并没有完全走完,但过程也足以让我们窥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和乡镇的重塑,其中也有不少关于小镇青年的观察。
这套书很好读,基本上一周可以读完,有一种阅读了15年世界之大变革的感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代入写作者的身份,去品味作者的思维流动和构造风格,也是多了一层乐趣。
祝你阅读愉快!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