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巴尔干旅行。 上一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不同民族的人、不同身份认同的人,究竟靠什么联系在一起?他们要靠怎样的建构才能和平的生活下去?这种建构既有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文化上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认同问题,也就是:我是谁? 在巴尔干,有一个词是非常脆弱的,那就是“自古以来”,到底有多古?取决于时间怎么选,取决于住在这里的人曾经怎么认同自己。到底什么是区分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的标准?是语言?是宗教?可能人就是一种擅长制造区别的动物,即使没了宗教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民族的差异,我们也会制造其他的标签,把我们和他者分开。 说到底,民族是建构的概念,是想象的共同体。没有人比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伊沃·安德里奇更能理解这种想象出来的爱与恨了,他生活在波斯尼亚,但自我认同是塞尔维亚人,后半生也都生活在贝尔格莱德。他曾写到:穆斯林望着伊斯坦布尔,塞尔维亚人望着莫斯科,而克罗地亚人望着梵蒂冈。他们的爱寄托在远方,而他们的恨却横亘在眼前。爱那么远,恨却那么近。 好,今天的巴尔干笔记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大家好,许久没有更新了,因为我又又又出去旅行了!这次去了巴尔干快一个月,其实还没走完……带了三本日记回来,趁着热乎劲儿和大家唠唠。 开篇总是不满意,录了两稿,先凑合发吧!(后面还有不少内容,期待越录越顺手) 先和大家聊聊: * 为什么想去巴尔干? * 哪些国家属于巴尔干? * 这里的原住民是谁? * 历史上有哪些帝国在这里争夺?留下了怎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遗产? * 巴尔干与欧盟 下期聊一聊民族认同的话题。
说好的“波罗的海三篇”的最后一篇迟迟没有录,实在是自己的期待值和知识储备的距离太大。眼看很快要开始另一段行程了,必须要把上一段行程给了结。 这期说说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芬兰、波兰)与强大邻居共存的故事。波罗的海三国领土不大,人口稀少,历史上一直是瑞典、德意志和沙俄争夺的目标,并成为苏联的一部分直到90年代初。现在,三国都加入了欧盟,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相当的pro Europe。同时,它们也不像陷在民族问题泥沼的巴尔干诸国,此三国间大致友善,和平共处,深入合作,开开善意的玩笑。三国内部虽有不少差异,不过“亲欧远俄”是共同情绪,迫不及待要扫除苏联时代的影响,恨不得从来没发生过。 非常个人化的波罗的海观察,祝你收听愉快!
大家好,又见面了!今天的节目是计划外的,我正在为波罗的海的旅行整理笔记,意外翻到了我以前给一部英剧《德雷尔一家》(The Durrells)写的豆瓣影评,加上此刻正值盛夏,对这部剧的所有记忆又回来了。兴之所至,临时决定录一期。 我对这部剧的私心主要是它集合了我的两个精神故乡——英国和希腊。英国太冷,太贵,所以真要住的话,我宁可住到希腊去,或者东南亚,或者大理……总之,我怕冷,可最好也别像上海一样这么潮热! 本剧改编自Gerald Durrell的《希腊三部曲》(The Corfu Trilogy),都有中译本。我很多年前买了电子版,前几天多抓鱼搬仓库搞活动,立刻把三本纸质书也都拿下!推荐配合本剧一起看,剧的改编虽然可圈可点,但书中很多细节比如“螳螂大战壁虎”等是没有也没法拍出来的。 另外,还推荐一部纪录片“What the Durrells did next”,解答了这一家子后来的去向,并有温馨彩蛋。 最后,与各位分享Gerald Durrell在书中写下的一段小诗: “我们希望未来会有萤火虫在夜晚指引你,会有蝴蝶在灌木丛及森林里迎接你; 我们希望你的黎明会有鸟类歌唱的交响乐,它们拍击翅膀的声音会让你感到振奋。 我们希望你会感恩于出生在这个神奇的世界。” 下期见!
大家好,这期节目邀请了在我的另一档节目“红楼慢炖”中经常做客的嘉宾雪桐来一起聊一聊东北文学。(这期录音质量略有些不满意,但我反复听了,不影响内容收听,请大家多担待,后续我们注意提高) P.S. 我们刚巧聊到了《乡下人的悲歌》作为东北文学的对照,但当时万斯还没有被提名为特朗普的精选搭档。 也想做一个小广告:我有一本小小的电子书《红楼丫鬟》本月在微信读书APP推出了,是“红楼慢炖”中丫鬟系列的文本整理,会员可读。 关于东北文学,我们和你聊聊: * 东北文学溯源:作家的籍贯、时代和他们写作的对象 * 东北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为什么以90年代下岗潮为主要背景? * 东北文学的内核及其外在标签 * 东北文学与影视改编推荐 * 东北文学描写的,在铁锈地带和前苏联工业区也有回响 最后我们朗读了几个选段,摘录其中一段如下: 如同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复现:一群来自东北的青年作家,以他们的写作震动文坛。这群青年作家再一次提醒我们,文学不是一种可以分离出去的“专业”,而是从来都和生活血肉相连。 双雪涛、班宇、郑执他们的写作,重新擦亮了失败者的尊严。就像一封晚寄了二十年的信,安慰着步入人生暮年的父辈。(出自黄平的《出东北记》) 参考书目: 《平原上的摩西》《天吾手记》《聋哑时代》《飞行家》《白色绵阳里的黑色绵羊》《不间断的人》/双雪涛 《逍遥游》 《冬泳》《缓步》/班宇 《生吞》《仙症》/郑执 《一团坚冰》/杨知寒 《冷水坑》/金特 《五爱街往事》/三胖子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谈波 《张医生与王医生》/伊险峰 杨樱 两本关于东北文学的论文集: 《出东北记》黄平 《同时代的北方》刘岩 参考影视类作品: 纪录片《铁西区》王兵 《二十四城记》贾樟柯 《钢的琴》《耳朵大有福》张猛 《白日焰火》刁亦男 《无证之罪》(网剧)2014年 《平原上的摩西》(网剧)2023年 《漫长的季节》(网剧)2023年 《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
大家好!欧游日记的第二篇——换宿分享——来啦! 这期有点长,但真的没有废话!!!我会和你分享: * 换宿干了些啥?装瓶、拔草、割草、打扫卫生、剪葡萄叶、煮葡萄叶、发传单、做饭、劈柴 * 干农活离不开好工具:威武的割草机与吓人的电锯 * 和面、拌馅儿、擀饺子皮……饺子的荣誉守住了 * 生活了两周的、只有400多居民的Fejø小岛,到底啥样儿? * 换宿的实用信息,去不去还是看你想获得什么
大家好!主播五月底出门,在欧洲游荡了四个星期,刚刚回来啦。会做成几期节目当作旅行日志。今天想聊的是贯穿整个旅行始终的切身感受——世界不是平的。 我们曾经以为技术的无处不在会慢慢把世界拉平。确实,它有在拉平;可是它也创造出了许多新的颠簸。人类天生有沟通的欲望,可这个欲望总会碰到许多的墙壁。 此番旅行大大小小的颠簸包含但不限于: * 签证 * 电话卡 * 苹果id * 货币 * 语言 * 社交软件 * 文化差异 * 地缘政治 世界不是平的,但我们还是要看世界呀!
分享一部美剧 Masters of the Air,中文翻译空战群英。这部限定剧集是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制作的“二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是《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 本片讲述的是美国空军第100轰炸机大队在欧洲执行任务的故事,时间跨度大概是1943年到1945年。本期节目不分析剧情,而是从历史的细节中去解读时代面貌。现代社会的很多现象和思想都可以在二战期间找到萌芽,比如女性参加劳动、种族平等以及由战争推动的工业创新等。 本片提到的关键词有: 歌曲:Tear the Fascists Down (Woody Guthrie) 人物:Rosie the Riveter 纪录片:The Titans that Built America 书籍:《战争中没有女性》(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来自民间的叛逆》(作者:袁越)
本期分享一套游记——许知远的《意外的旅程》,一套三册,是作者在过去十五年间旅行的游记、访谈和随笔。理想国出品,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旅行写作比看起来难。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处女地了,所有的地方都被探访过,也都被描述过了,为什么还要多看一本游记呢?另外,旅行写作属于高坦诚度的文体——第一人称的作者藏无可藏。说白了,读一本游记,可能不是为了那个地方,而是为了作者,因为是他/她的视角,才想看。话虽如此,我仍然热爱阅读旅行写作,因为我忍不住通过这个酣畅淋漓的通道去了解一个人。 按时间顺序,第一册是从黑河到腾冲;第二册是印度、不丹、欧洲(尤其是剑桥)以及中东,第三册是马六甲、檀香山以及日本。 我先看了马六甲和檀香山这一本,其实时间上这本最靠近现代,它发生在2020年春节到春末夏初。那个春节我也在外游荡了两周,作者在旅行中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而产生的敏感,我也切身感受过。 先说第三册。可能也是因为作者近期的写作重点是近代史,所以檀香山在他笔下分外的生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近代史的许多暗流涌动。孙中山、梁启超都在檀香山团结了志同道合的爱国人士,为近代中国纾困而奔走。夏威夷有华人基础,比起旧金山,夏威夷对华人更公平。 夏威夷不但有华人,也有日本人,有菲律宾人,还有人不同程度的拥有原住民的基因,加上后来的欧洲白人,夏威夷人有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往往会强调自己是born and raised in Hawaii,“夏威夷土生土长”是比国籍更重要的标签,也是比祖籍更明确的标签。延伸阅读可以观看亚历山大·佩恩和乔治·克鲁尼合作的电影《后裔》。 这本游记发生在2020年上半年,可以说疫情给全球化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作者也隐约意识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要开始了。 第二册里,作者去到了加尔各答、班加罗尔、不丹、俄罗斯、五个欧洲城市(维也纳、巴黎、柏林、罗马、海德堡),然后是剑桥一年(2008年),最后是开罗和拉姆安拉。 值得一提的是在剑桥做访问学者期间,作者反思了自己写作的“第一股风”和“第二股风”。捷克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把一个作家二十多岁时的创作称作“第一股风”。在“第一股风”结束后,作家有三种选择,第三个选择最难,“他需要抛弃过往的自己,把自己从昔日的经验、公众的期待、熟悉的题材与论调中摆脱出来。这也是一次重新发现自我、发现世界的旅程,你要探测到你的新声音,等待新经验的酝酿成熟,它将是你写作生涯的第二股风。” “第二股风”要如何建立呢?作者认为,可能要从真正确立“个人精神”上来。 最早写的第一册我留到了最后。这一册里,作者试图沿着爱辉-腾冲这条中国地理与人口的分界线,从东北到西南走访中国,不过他并没有完全走完,但过程也足以让我们窥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和乡镇的重塑,其中也有不少关于小镇青年的观察。 这套书很好读,基本上一周可以读完,有一种阅读了15年世界之大变革的感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代入写作者的身份,去品味作者的思维流动和构造风格,也是多了一层乐趣。 祝你阅读愉快!
这期分享的书是《单身女性的时代——我的孤单,我的自我》All the Single Ladies: 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 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Rebecca Traister) 理想国出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纽约时报 年度选书 腰封说明了本书的写作背景: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迎来属于单身女性的时代。既然不可避免,那就好好了解吧! 本书认为“单身是一种力量”“单身不是要拒绝男人、拒绝爱,而是要提倡一种充实、自主的生活”“女性自身的独立是为争取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地位所必备的武器”。 本书由作者对约一百位美国女性访谈产生,精选了其中三十人的个人经历。共十章,大致分为八个话题:女性政治经济权力发展、女性与城市、女性之间的友谊、单身与孤单、经济问题、性、婚与不婚、生与不生。 为本书所做的采访年代并不遥远(2010-2015),因此也涉及了适用于当下的话题——比如像点外卖一样的约会软件,讨论了永恒的话题——孤独与亲密感,以及作者本人涉入婚姻的契机:“我对于遇见这个人以及与他结婚所做的唯一事情,是我们相遇的时候,我单身未婚”。
一口气看完这部2023年上映的《乱世微光》。所有的介绍都会告诉你,这是《安妮日记》发生的背景,因为a small light正是出自参与藏匿安妮一家的Miep Gies的演讲:even an ordinary secretary, a housewife or a teenager can, within their own small ways, turn on a small light in the dark room. 剧集的视角设定为帮助安妮一家藏匿的Miep 以及她的丈夫Jan。作为还有一份工作、安全尚且无虞的荷兰人(Miep是因为婚姻归化的奥地利人),他们除了为安妮一家采购物资、提供消息、保障安全外,也积极地参与了各种抵抗运动,协助犹太人撤离,把与父母分开的儿童送到乡下农民家寄养,销毁犹太人档案等等。这些事情早就超过了“用余力帮助别人”以及“力所能及”等概念,早就是尽全力、冒风险甚至是生命奉献的事儿了。 Miep和Jan之间多次发出关于“勇气”与“爱”的追问,他们在思考和行动中逐渐清晰了了自己应该站的位置,为了将来不后悔而帮助每一个人。Miep也是这样质问她的维也纳老乡:战争总会结束,到时候你就要面对自己的良心。 或许是二战已经过去太久,各种反思已经不陌生,本剧对犹太人、普通荷兰人以及纳粹军人的处理更为冷静客观和节制,人性中所有大大小小的善与恶刻画地更细腻而富有层次,好人会犹豫、懦弱、动摇、躲避,坏人也会偶尔因人因事升起善念。 安妮没有回来,但她的日记留了下来。说来讽刺,纳粹们只想要搜刮犹太人留下来的家具股东和珠宝,对他们记录下的真相毫无兴趣。 微光听起来很渺小,可这就是一个个体能做的了,所谓人类群体的胜利不也是无数个微光连起来的吗?
去年在伊索的“女性图书馆”里,我和好友都拿起了这本《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因为每人只能选一本书,我选了另一本布克奖作品,从多抓鱼上买了这本《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结果是……直到今年一部名为《马里乌波尔》的纪录片荣获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我才想起来,得赶紧把这本书看了。 其实,《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和纪录片内容上没有关系,书写作于2006年,纪录片拍摄于俄乌战争爆发后;两者的相同之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位于黑海中的内海亚述海边的希腊化小城马里乌波尔。从这个角度说,书和纪录片社会背景有很强的延续性。 说来也巧,几天前在看一本希腊历史的书,第一张地图就有马里乌波尔,它甚至连名字都是希腊语的,这座城市是叶卡捷琳娜大帝送给克里米亚汗国领主的,信仰正教。 作者的母亲来自马里乌波尔,上世纪40年代作为德国占领区的强制劳工与丈夫一起被带到了德国。战后,他们因为一位美国士兵登记时把出生地写成了“克拉科夫”而“幸运”地留在了德国,没有被遣返,可也没能去成美国。母亲在36岁时,在西德投河自尽,留下两个女儿,大女儿也就是本书作者大约十岁。 寻根之旅的起点只有结婚证和劳工证,作者从一个叫做“亚述的希腊人”网站开始,一点一点地寻找到了外祖父母、四位外曾祖父母,以及姨妈、舅舅和他们的后代,早年的线索得益于教堂保持了完整的洗礼记录;晚期的故事则更多被保存在了档案和日记里。 这是发生在帝国交界、意识形态碰撞处的海边小城里跨越百年的女性生活史。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