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双城记x泉州 | 世界的大与小,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巴浪鱼是闽南地区盛产的一种鱼,它繁殖力强,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捞,数量很多,便宜而美味。在泉州,有一家特别的咖啡店,两位主理人将它名为巴浪鱼咖啡,他们希望自己的品牌如巴浪鱼一般「土俗且好生养」。 曾经,他们提醒自己应该「立足世界,放眼泉州」,用世界的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空间不仅仅扎根于泉州这座城市,更能够广纳世界的眼光。他们在泉州厚重的历史土壤上成长起来,却不愿与拘泥于脚下的沃土,泉州人的海洋精神驱使着他们去开拓去探索已知或未知的世界,他们抬头看向前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接触世界,为泉州创造一些新的声音。 后来,他们回望故乡,告诉自己与世界要「自由烂漫,俗而有力」,疫情三年的封闭让两位主理人有了新的思考。「俗而有力」是闽南的一句俗语,它指的是一种平凡但强大的草根力量。疫情期间,受到大自然不可抗力的阻挠,接触世界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因而他们的目光转回脚下的泉州,希望用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相信故乡且只有故乡能提供面对浮躁社会的沉静而坚韧的力量。 现在,他们发现,所谓「世界」实际上没有那么大,世界就在眼前。「世界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将本土的经历填进世界中,世界才具有了人格与血肉」。在大多数人看来,「世界」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可能包含了存在于地球上的一切事物。但是「世界」实际上是个性的、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在最自在的状态下,我们就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本期节目,我们再次邀请赤子空间、巴浪鱼咖啡的联合创办人阿梅和亚三,回到双城记的开始,一起漫步泉州,认识巴浪鱼咖啡,发现小「地方」间的大「世界」与大「世界」下的小「地方」。 【本期目录】 01:17 本期主题 01:30 嘉宾介绍 04:34「立足世界,放眼泉州」 14:23 历史为泉州留下了海洋人的坚韧精神,现在我们为泉州创造更加多元的声音 18:43「自由烂漫,俗而有力」 24:00 去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她都在寻找曾经的故乡 32:30 闽南话中的「俗而有力」——发掘强大的草根力量 35:32 赤子的「自由烂漫」 38:13 在糟糕的处境下,那些应对绝望的力量 43:03 泉州:存在即生活,生活即美好 47:30 命运中的祥芝港 55:51 向海而生,无惧风波 59:52 什么是巴浪鱼精神 74:23 从泉州港出发——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在地」 78:36 永远不要忘记你的「先锋性」 83:18 用更加赤诚、纯粹、长远的眼光去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地方与世界 93:09「世界」究竟有多大?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访谈工作照 △赤子空间·巴浪鱼咖啡 △巴浪鱼咖啡在祥芝港的新店 △录制中一起吃的巴浪鱼 △“赤子无愁声”书法作品 △祥芝渔港开渔的场面 △傍晚的祥芝湾,图源自阿梅的小红书 △姑嫂塔 △六胜塔 【延展阅读】 巴浪鱼 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省到日本南部,在东海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沿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海里“行走的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丰富。巴浪鱼的烹饪方式多样,可以清蒸、烤制、煮粥、晒干等等。 祥芝渔港 祥芝渔港位于泉州湾南侧石狮市东北滨海突出部,不仅是福建省第一大渔港,更是全国五大一级渔港之一。海岸线直线长7.35公里,曲线长10.32公里,有2个岛屿(大山屿、龟屿),全镇约1.5万人直接从事渔业生产以及与渔业相关的加工服务业。 姑嫂塔 姑嫂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万寿塔”,“关锁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六胜塔 六胜塔,俗称“石湖塔”,位于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塔高36.06米,底围47米,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 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六胜塔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赵力杰 音频制作:叨叨 工作照拍摄/录音:郭伟兰 撰文/编辑:席铃珊 本期音乐: 苏世洪-来去泉州

102分钟
1k+
6个月前

015. 双城记X泉州|浔埔渔女头上的簪花:生活那么苦,为什么还要戴花?

今年五月,阿梅和亚三把簪花在内的闽南民俗文化「从泉州港带到泰晤士河畔」。他们在第十届伦敦手工艺周上与环流Gyrecraft、在地文化共同策划了以“海丝回响·石头记”为主题的展览,通过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手工艺文化,让西方世界的人们看到东方的传统「簪花」之美。 浔埔村位于晋江的入海口,在这儿「海洋」将它的包容性、多样性赋予了「浔埔簪花」。无论来自哪里,穿着传统还是新颖的服饰,当一朵朵花簪满了头,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下,原本看似无法兼容的各个元素却意料之外地在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活力,而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簪花」,便是这样保有澎湃的生命力,从汉代延续至今,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美是人类灵魂追求的终极目标」。触碰蚵壳厝的每一面墙,我们似乎能看见,海风凛冽,烈日如火,浔埔女日复一日地在海岸边开牡蛎,昼夜不息地操持一个大家庭,她们的双手承载着生活的辛劳。然而,在重压下,浔埔女们始终没有放弃对于美好的追求。她们用观察、感知、表达与创作让「簪花」变成了生活与审美的统一体,她们挽起发髻,为自己簪花,用流溢着美的双手乐观地托举起了辛劳的生活。然而在「簪花」热潮之下,我们的目光总是聚焦于它在视觉上带给我们的震撼,却很少有人去追溯,这片「手作花园」的究竟由谁筑成,又蕴含着什么样精神文化底色。 本期节目,我们将再次造访鼓浪屿的“老朋友”——浔埔村,跟随巴浪鱼咖啡&赤子空间联合主理人阿梅和亚三,一起细捻每一瓣花,去探寻簪花现象背后的「她们」与「绽放的生命」。 【本期目录】 01:17 本期主题 01:26 嘉宾介绍 02:40 为什么把簪花带去伦敦 04:10 簪花给浔埔带来的改变 06:23 阿梅记忆中的浔埔 08:49 浪潮来临前的簪花 12:40 簪花如海洋般的包容性 15:51 每位「浔埔女」都有属于自己的花 18:11 簪花的那些尚未揭开的面纱 23:50 俗而有力,生活即美的创造 26:34 来自浔埔的生活艺术家——黄淑女士 32:37 在伦敦簪花:中外文化跨越时空的交流 36:21 簪花与海洋文化 39:19 簪花可以走向何方 45:18 簪花的爆火绝非偶然 48:29 浔埔女的女儿们是怎样看待簪花的 55:28 文化传播与传承就是在「播种」 56:53 在簪花热潮背后发现「中国女性的创造力量」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在泰晤士河畔的簪花 △浔埔村目前的簪花景况 △老一辈浔埔女头上的簪花 △阿梅的微信头像,时间的流转带不走她们的美丽 △阿梅在广州太古汇,这里是“海丝回响·石头记”主题展览全国巡展首站。今年5月,阿梅与亚三在“伦敦手工艺周”上共同策划了这场展览。图片由阿梅提供 △妈祖天香巡境活动 △浔埔村的顺济宫 △由黄淑阿姨制作的妈祖手里的鲜花 【延展阅读】 第十届伦敦手工艺周 5月13日至19日,第十届伦敦手工艺周将在伦敦多个场地举行。本届活动中国共有4家机构参加,创历届中方参展规模之最。本届活动4家机构的主题分别是“和韵华夏”、“海丝回响:石头记”、“远途归心:瓷织银艺”、“幸会龙:杭州传统工艺创新展”。各组展览以多重艺术形式将民族服饰、南音、簪花、银饰、榫卯建筑等手工艺品及相关的文创产品。 妈祖天香巡境活动 “蟳埔妈祖天香巡境民俗活动”在正月廿九举办,这是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在这一天,浔埔女们会盘起发髻,戴上簪花围,共同参与进巡境的活动中。天香巡境从丰海路开始,绕着渔村,不同方阵的蟳埔女,穿着五颜六色的服饰。有人挑着讨海归来丰盛的鱼虾蟹,有人挑着水果花担,喜庆而隆重。3个多小时走遍渔村的各个角落,最后,巡境的队伍会回到面临大海的顺济宫。巡境民俗活动表现了浔埔人民对大海的敬仰。这是世代讨海为生的渔村人最重要的信仰,他们用隆重的方式,去祈求海上又一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香 天香,即是天香清醮,在泉州民俗中,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神诞,要敬天公。之后在正月里择日举行庆典,以巡境的形式,向天公祈求平安,称作“天香”。 顺济宫 浔埔顺济宫坐落于浔埔村上路角,庙宇坐北朝南,面向大海,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顺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几百年间经历过多次扩建和重修。宫中主祀海神妈祖,另祀有大妈、二妈、三妈,配祀观音。这里是巡香活动的起始点与终点, Samuel Guì Yang 来自中国的设计师杨桂东(Samuel Yang)和Erik Litzén共同创立了女装品牌Samuel Guì Yang。他们常常以东方的服饰风格为灵感来源,结合新奇的廓形设计赋予成衣以更强的雕塑感,在他的手下新与旧是和谐共存的,东方女性的特性也以新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此前,赵丽颖在浔埔村拍摄簪花造型师,采用的服装便是他们所设计的。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音频制作:赵力杰 录音:郭伟兰 撰文/编辑:席铃珊、尹萧涵 本期音乐: 郑宜农-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60分钟
99+
7个月前

014.双城记X泉州|簪花最早是「献给神的礼品」——从浔埔簪花热潮聊起

「以花为生,以蚝筑宅」,千年来,福建泉州海边的小村浔埔秉承这样的独特民俗,在泉州湾打鱼、种花,生生不息。在浔埔,女性不分老幼,都习惯头戴「簪花围」、耳挂「丁香坠」,以美丽而洁净的面貌迎接每一天。 「簪花」是浔埔女性佩戴的一种鲜花头饰。这一习俗起源于宋元时期,在闽南渔村之中流传,也与中外的文化交往和交流密不可分。2008年,「簪花」随「蟳埔女习俗」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作为传统民俗的「簪花」渐渐走出渔村,走红网络,广受追捧。各年龄段的女孩们穿上漂亮的裙子,戴上鲜花,对着相机灿烂一笑,仿佛也随之沉进贝壳和海风的缱绻梦境。 簪花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与记忆,体现着浔埔女性的勤劳与质朴,是她们对生活美丽想往的具象化。那么,在诞生早期,簪花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如何流变、传承,又如何在今天,将「古老」谱写为「年轻」,也就值得一一细述,娓娓道来。 本期节目,我们拜访了鼓浪屿的「老朋友」——浔埔村,特邀专门研究以色列文化、阿拉伯文化及泉州海外交通史的吴达民老师,在此与我们一同走近「簪花」的源起与当代新篇。 【本期目录】 01:23 本期主题 01:54 嘉宾介绍 03:30 簪花的最早来源 05:18 绕不过、说不尽的「浔埔」 19:13 何以「浔埔」? 21:03 「绞脸」 26:38 簪花的原材料 29:04 重要花材:「素馨花」 33:59 「献给神的礼品」——簪花的文化原型 38:15 簪花民俗在流量时代的传播新样态 46:31 簪花在浔埔传统女性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9:07 闽南文化中对「美」的追求 54:56 「『闽南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活」的闽南文化 58:46 海岛的自信、多元与包容 67:26 与簪花相关的文化地点寻踪 72:37 簪花的「花」最开始为什么是白色的? 74:43 浔埔女的生活与智慧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外景)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景) △作「浔埔女」打扮的游客 △土耳其的姑娘,头戴「簪花环」,照片由吴达民老师提供 △绞脸民俗 △素馨花,阿拉伯人蒲寿晟的法石云麓园是种植素馨花的基地 △蒲氏家族墓碑,重刻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现藏广州博物馆 △「蒲寿庚府第遗址」石碑,位于泉州东鲁巷口 △蒲寿庚的棋盘园,32位美女为棋子,照片由吴达民老师提供 △传统浔埔女 △《蟳蜅女赋》 △中东地区(沙特与也门之间),以实玛利的后代,照片由吴达民老师提供 △南外宗室三千余人被害,照片由吴达民老师提供 △闽南古厝 △对谈工作照 【延展阅读】 蒲寿庚 蒲寿庚是一位善于海上贸易的「巨富商贾」,在封建统治集团中,也是一个名扬遐迩的「高贵权官」。蒲寿庚先世是侨居占城(今越南南部)的阿拉伯商人,始居于广州,后迁至泉州经营海上贸易。其入仕、升迁,以及拥权自重反映了宋朝对商人政策的改变,及商人地位的提高。在其「亦官亦商」的岁月里,对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中外经济交往,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为中华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 棋盘园 宋元时代,弈棋风盛,蒲寿庚为娱宾客,在其府邸花园北面辟出一块地,在地上画上棋盘的方格,又从民间挑选了三十二个美丽的姑娘,让她们穿着红、黑二色衣裙,每人头上顶着簸箕,分别写着「将士相车马炮卒」字样,以充当「棋子」。 弈棋时,蒲寿庚和棋友在楼上对阵,这三十二个「棋子」则按对弈双方的口令,在「棋盘」上移动位置。当年下棋的所在地,即今日所称的「棋盘园」。 蟳埔女习俗 蟳埔女习俗是主要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其中以「半夜出嫁」的婚俗、「妈祖巡香」的祭祀仪式最为突出。2008年6月16日,蟳埔女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Ⅹ-97。 绞脸 又称「绞面」,民间习俗,目的在于去除脸上的汗毛,使皮肤焕发光彩,以达到美容的效果。 女子出嫁之时,会邀请「绞面师」(家庭和美的妇女)来为新娘绞面,把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意为让新娘「别开生面」,祝愿她婚姻幸福美满。古法绞面这门手艺自古有之,是闺房手艺,妈妈传女儿代代相传,在没有现代美容技术的时候,这项手艺几乎遍布全国。 大厝 即「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蔡国强 福建泉州籍艺术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中国艺术家、烟花大师。他的艺术表现横跨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数种媒材,1986至1995年底旅居日本期间,他持续探索从家乡泉州开始的以火药创作绘画的艺术手法。 法石 阿拉伯人蒲寿晟的法石云麓园是种植素馨花的基地。法石地处晋江下游交汇海口的冲积平原上,造船航海业发达,地理位置枕山漱海,既是一处天然通商良港,又是后渚港通往泉州城的繁华集镇。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音频制作:赵力杰 工作照拍摄/录音:郭伟兰 撰文/编辑:尹萧涵 本期音乐: 归亚蕾-尚好的光阴 郑宜农-做风台

80分钟
1k+
7个月前

013.夏夜里,与龚万莹在鼓浪屿交换记忆

对龚万莹来说,童年记忆中的鼓浪屿,是被六角房温柔包裹的午后时光,是曾祖父手植枇杷树的芳香,是在下一个转角相逢的老洋房朋友,是菜市钟声的悠扬。一座小岛,即是一个孩子的整个世界。 在时代的浪潮下,鼓浪屿在飞速变化,我们很难捕捉每个承载记忆的具体物象,而那些模糊的「存在」,或许会在某个时刻连通当下与过去,叩开儿时的秘密与梦想。 正如龚万莹在《岛屿的厝》一书中所说:「时代的喧嚣入侵,岛屿上许多事情都变了,而南来的风依然温热潮湿,悼亡的迷雾与明日的微光也将恒久如常地同时降临。」 这座小岛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重拾关于「故乡」的记忆?《岛屿的厝》这本书即是龚万莹的回答。 本期节目特别邀请到了青年作家龚万莹,与我们一同造访儿时记忆深处的鼓浪屿。这不仅仅是一场回忆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归宁。今夜,让我们重拾那些遗失在时光深处的纯真与美好。 📖【本期目录】 00:40 嘉宾介绍 01:30 本期主题 02:09 童年记忆中的六角房 05:50 曾祖父手植的枇杷树 13:45 《岛屿的厝》 14:29 龚万莹的写作之路 24:02 黄长铗关于鼓浪屿的最初记忆 27:06 鼓浪屿宁远楼 32:55 日光幼儿园与鼓浪屿人民小学 38:05 儿时的梦想 40:10 「家乡」的变与不变 49:30 鼓浪屿的感官记忆 51:00 《菜市钟声》 59:15 虚构与非虚构阅读 61:30 林氏府与林尔嘉 73:20 鼓浪屿带给了我们什么? 82:32 记忆中那些模糊而巨大的「存在」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龚万莹著作《岛屿的厝》 △龚万莹儿时居住的六角房 △庭院中龚万莹曾祖父手植的枇杷树 △宁远楼 △卢嘉锡旧居铭牌 △鼓浪屿人民小学 △日光幼儿园 △蒙氏教学法 △鼓浪屿菜市场 △林氏府 📖【延展阅读】 《岛屿的厝》 《岛屿的厝》龚万莹著,中信出版·大方。 2023年12月一座南方小岛上的九个故事,如同交错的窄巷般纵横关联。在悠长的往日时光里,岛民们的人生轨迹互相交织。就像没想到年久失修的老厝会在一个雨夜坍塌、庭院里的老芒果树会被砍断,少女阿禾从没想过妈妈也会老、阿嬷也会离开人世;岛上最厉害的女人阿霞跟着客源变化改了几次经营方向:海鲜饭店、咖啡馆、饮品店、民宿,一个人把生意做得吓吓叫,但其实一直有个软软的阿霞,躲在杀气腾腾的外表下;菜市钟楼的大钟早已不再报时,多年后钟声再次响起,玉兔和天恩已抵达不同于父辈的成人世界,他们终于不再畏惧传说中的绿眼睛幽灵;油葱伯和老仙女妙香姑婆老来作伴,做起了殡葬一条龙的生意,两个总是为他人疗愈心伤的老人,却背负着不为人知的伤痛……时代的喧嚣入侵,岛屿上许多事情都变了,而南来的风依然温热潮湿,悼亡的迷雾与明日的微光也将恒久如常地同时降临。 卢嘉锡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2001年6月4日),台湾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坎市镇浮山村。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鼓浪屿宁远楼 鼓浪屿宁远楼,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泉州路70号。建成于1920年,为菲律宾华侨蔡文思所建的别墅,取名"宁远楼"。 鼓浪屿日光幼儿园 厦门市鼓浪屿日光幼儿园原名“怀德幼稚园”,位于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下永春路83号。前身为英国长老会女教徒韦爱莉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办的。 鼓浪屿人民小学 厦门市人民小学是鼓浪屿的一所公办小学,其前身是十九世纪中期闽南最早创办的鼓浪屿怀仁女校和毓德女校。 仁力西 仁力西(Jessie M. Johnston,1861-1907年),苏格兰传教士。仁力西生前,一直努力为鼓浪屿上的乌埭女学筹款,希望学校更好发展。1910年,位于今天鼓浪屿永春路上的女学新校舍落成。学校主理倪玛义姑娘(Miss M.B.Macgregor)决定,学校改名为“怀仁女学”,以示对仁力西的纪念。 蒙氏教学法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特梭利教学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 福禄贝尔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德语: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1782年4月21日-1852年6月2日),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 。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林憾 林憾,本名林和清,是作家林语堂(1895-1976)的三哥,福建龙溪人。他原在厦门行医,1927年到上海,林语堂去美国后,接办《宇宙风》半月刊。后又到广州创办《见闻》半月刊。著有《影儿集》(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 板桥林家 板桥林家,即林本源家族,为台湾省清朝年间,位于台北板桥的家族。 笔山洞 笔山洞是鼓浪屿的一处隧道,连接鼓浪屿的龙头社区和内厝社区。 林氏府 林氏府是台湾板桥林氏家族在鼓浪屿的故居,俗称“府内”,位于鼓浪屿鹿礁路。修建“菽庄花园”的林尔嘉先生曾是这里的主人。 林尔嘉 林尔嘉,字菽庄、叔臧,别名眉寿,晚年号百忍老人。原名陈石子,是厦门抗英名将陈胜元五子陈宗美的嫡生长子,6岁时才过继给台湾板桥林家。生长在商绅家庭的林尔嘉,自幼聪敏好学。是民国年间在闽台两地负有声望的人物之一。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赵力杰 音频制作:叨叨 录音/摄影/撰文/编辑:田洋戈 本期音乐: Martin Ermen - Gymnopedie Nr. 1 Leonard Bernstein - Bolero

85分钟
99+
8个月前

012.台风过境,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过去几千年来,人类依赖着世代传承的经验,形成「天上炮台云,地上雨淋淋」、「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等朴素的谚语来预测天象。人类的经验告诉我们,既要认知、尊重自然的变化,也要运用智慧和勇气来面对那些突然造访的「不可抗力」。 在福建这片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土地上,人们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台风等自然灾害——将其视为既需敬畏又可戏谑的神明。这种复杂的情感,源自福建人对自然灾害既顺从又迎难而上的态度,他们熟知每一次灾难都是对生存能力的考验,也是经验积累的契机。 在自然的双重面孔下,我们学会了在毁灭中寻找重生的力量,将千年的灾难记忆转化为预测与防治的智慧之钥。这份跨越时空的人类智慧,如同一艘坚实的渡船,引领我们穿越生存的风暴之海,寻找更加安定的彼岸。 本期节目中,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一位「老朋友」——脱口秀演员马军,与我们一同聊聊「台风」的奥秘与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跟一同踏上这场关于台风、智慧与生存的奇妙旅程吧。 📖【本期目录】 01:42 嘉宾介绍 02:30 本期主题 15:27 1959年8月23日台风 18:46 1999年14号台风 21:16 2016年莫兰蒂台风 23:10 当代社会的抗台风意识 26:51 福建人如何看待台风 33:37 九日山祈风石刻 37:04 福建人面对台风的智慧 41:07 鼓浪屿升旗山 42:24 灾后重建的措施 45:38 台风教会了我们什么? 48:56 送王船、王爷信仰与泉州富美宫 55:26 如何看待台风留下的痕迹 60:14 认知自然、宇宙的真相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鼓浪屿鹿耳礁左侧礁石在1959年台风中被摧毁 △今天的鹿耳礁 △1959年台风,鼓浪屿人在田尾打捞木材 △1959年台风,鼓浪屿菽庄花园被摧毁 △1959年台风后,港仔后房屋倒塌 △1959年台风后,鼓浪屿堤岸倒塌 △1999年台风,被摧毁的户外广告牌 △1999年台风,集美鹭盛养殖场800多头仔猪被风吹倒的猪舍压死 △1999年台风,巨浪打在海边建筑上 △1999年台风,轮渡趸船铁链被冲断,不到半小时便沉入海里 △1999年台风,翔安欧厝村渔船损毁692条 △2016年,莫兰蒂台风 △2016年莫兰蒂台风,鼓浪屿榕树倒伏 △2016年莫兰蒂台风过后的鼓浪屿天主教堂 △泉州九日山祈风石刻之一 △泉州九日山祈风石刻之二 △19世纪80年代的鼓浪屿升旗山 △泉州富美宫,闽台王爷信仰发祥地 △1925年富美宫送出的王船 △富美宫送王船之一 △富美宫送王船之二 △富美宫送王船之三 △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之一 △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之二 △迦梨女神 △罗摩克里希那 📖【延展阅读】 1959年8月23日台风 厦门市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台风重创,但其中最富有悲剧性和传奇性色彩的一次莫过于在1959年8月23日登陆厦门-漳浦沿海的5903号台风IRIS。 1999年台风 1999年10月9日的超级台风——9914号台风正面袭击厦门,正逢天文大潮,给厦门造成了13人死亡、3人失踪、727人受伤、直接损失20亿元的重大灾害。 莫兰蒂台风 超强台风莫兰蒂(英语:Super Typhoon Meranti,国际编号:161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6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Ferdie)为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4个被命名的风暴。“莫兰蒂”一名来源于马来西亚,含义是一种树。台风“莫兰蒂”重创登陆地厦门市,导致厦门市65万棵树倒伏,房屋损毁1790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 九日山石刻 九日山位于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金鸡村后九日山上,“山中无石不刻字”,现存宋元以来的摩崖题刻70多段,按内容分,海交祈风13段,景迹题名15段,游记诗刻11段,登览留名29段,修建纪事7段,其中有1174-1266年(南宋时)记叙祭海神、祈风顺的石刻十段,最为独具,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迹。 王爷信仰 王爷信仰在闽南和台湾地区非常兴盛的,因当时闽台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瘴疠瘟疫横行,天灾水患不断,老百姓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威胁,而且都认为是邪魔妖道鬼怪在作祟,而王爷被认为可以驱除瘟疫,保护乡里,於是在民间就形成一种非常普遍而主要的信仰。 迦梨女神 迦梨(Kali),是印度教中的一个女神,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尽管有时表现为黑暗和暴力,她最初作为灭绝化身出现仍然有相当影响,而更复杂的Tantric信仰有时将她的角色延伸为最高存在和生命起源。最近的虔诚运动将迦梨想象为正直慈善的母神。因此,除了与提婆(deva,天神)湿婆有关,迦梨还与许多提毗(devi,女神)有关。相信如果重复她们的名字和咒语能使崇拜者得到特别的能力。 📻【制作团队与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赵力杰 录音/音频制作:叨叨 图片:标注“视觉厦门”者由紫日提供。其余源自网络,侵删。 撰文/编辑:田洋戈 本期音乐: 吉他:黄桂林/口琴:许厦鹰-《南国之夜》

65分钟
99+
8个月前

011.历史上第一个登上奥运会赛场的中国人,成长于鼓浪屿

鼓浪屿,这座奇妙的小岛总能带给我们无限惊喜,它不仅孕育了旖旎的风光与丰厚的历史,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体育健儿。 从首个以中国人身份参加奥运会的周廷旭,到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为目标的马约翰,从横扫亚洲、为国征战的国足徐亚辉,到投身抗战壮烈牺牲的球王陈镇和,从中国女排第一代队长苏彩霞,到率领中国男排进入鼎盛时期的排球元老戴廷斌……他们成长于鼓浪屿,又从鼓浪屿走向世界,用汗水与坚持,建设中国体育事业,在世界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中国人的荣耀篇章。 同时,在掌声和鲜花簇拥的领奖台之外,更多的是那些璀璨群星身后的「无名英雄」,他们默默奉献的身影同样值得被记录。 今日,借着巴黎奥运会开幕的契机,我们再度聚焦「体育」这一不朽主题,因为体育不止是人体的锻炼,更关乎人的教育,它是一场肉体与意志的较量,能赋予我们面对失败的勇气和智慧,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为此,本期节目特别邀请了北京体育大学医院骨伤科主治医师、多次担任奥运会国家队队医的吕钟毓大夫,从鼓浪屿出发,与我们共话体育、奥运与人性的深刻联结。让我们一同聆听,那些关于梦想、勇气与奉献的动人故事。 📖【本期目录】 00:44 本期主题 01:06 嘉宾介绍 03:50 鼓浪屿与中国奥运史 05:25 周廷旭: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 19:26 马约翰与中国体育教育 36:45 两位参加奥运会的厦门籍足球运动员 38:16 陈镇和的跌宕生平 40:57 「一代球王在天空中用他的生命击球」 41:20 体育人的奉献精神和民族情怀 47:25 中国女排第一代队长「苏彩霞」 69:05 埃里克·利迪尔纪念碑 70:40 我们为什么关注奥运会? 76:04 体育人的「牺牲」 82:00 体育场的无名英雄 89:00 体育——人生的重要一课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周岩路35,37号:周氏家族故居 △1910年7月《申报》上刊登的“奥运三问”(图源自网络) △马约翰体育场 △马约翰体育场的足球儿童雕塑 △马约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雕塑(图源自网络) △龙头路468号,苏彩霞旧居 △泉州路64号,黄宜甫宅 △泉州路72号,版筑传芳 △内厝澳路6号,戴廷斌旧居 △利迪尔纪念碑与雕塑:「他们应可振翅高飞如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累」(图源自网络) 📖【延展阅读】 周廷旭 美籍中国画家,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曾经活跃于欧美画坛。曾于1924年以中国人的身份代表英国参加巴黎奥运会。 刘长春 刘长春(1909-1983),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人。1932年7月8日,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成为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 天津新学书院 天津新学书院是英国人赫立德于1902年创办的一所学校。校长上设董事会,董事们均为社会贤达,如顾维钧、林语堂、张伯苓等。 埃里克·利迪尔 埃里克·亨利·利迪尔(Eric Henry Liddell,1902-1945),中文名李爱锐、李达,出生于中国天津,苏格兰田径运动员,基督教新教传教士。 电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 《烈火战车》是由英国埃尼格玛制片公司发行的一部剧情影片,该片由休·赫德森执导,本·克劳斯、伊安·查里森等主演。于1981年上映。 张伯苓与奥运三问 1907年10月19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为参加天津第五届校际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颁奖时发表演说,首次提出“我国应立即成立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1910年《申报》刊登《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中国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王正廷 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中国近现代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体育的早期领袖之一,有“中国奥运之父”的美誉。 马约翰 马约翰,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 马启伟 马启伟(1919.10-),马约翰之子,排球运动专家,体育运动心理学专家。福建厦门人。 牟作云 牟作云(1913-2007),1913年出生于中国天津,中国篮球鼻祖,前男篮国手、教练员、前篮协主席,1996年当选FIBA“终生荣誉委员”。 李惠堂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广东五华人,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足球运动员。 徐亚辉 徐亚辉,厦门籍,厦门二中(原厦门英华中学)毕业,足球运动员,1936年代表中国足球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 陈镇和 陈镇和(1906-1941),男,厦门籍,厦门二中(原厦门英华中学)毕业。1936年作为中国足球队左前锋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陈镇和毅然投身抗日,前往中央航空学校学习战斗机驾驶。因空难牺牲。 谭江柏 谭江柏(1911-2006),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是1930年代的中国国家足球队成员。曾于1936年代表中国队前往德国柏林参加奥运足球赛。 苏彩霞 苏彩霞,1941年出生,鼓浪屿人。1963年进入中国女排国家队,曾作为队长,带领女排出战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并获得冠军。 何仁义 何仁义,曾任国家篮球队中锋,远征卢森堡、法国、柬埔寨,并捧回冠军奖杯。退役后,他曾任福建省篮球队教练组组长、主教练。 何云舒 何云舒,何仁义与苏彩霞之女。自1986年到1999年,何云舒三十余次作为国家女排青年队、成年队的一员,赴日本、美国、俄罗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比赛,成绩辉煌。 李西莹 李西莹,何云舒之女,上海女子青年排球队成员。 电影《夺冠》 该影片由陈可辛执导,2020年上映。通过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 傅翠美 傅翠美,福建省游泳运动中心运动员。曾获得全国游泳锦标赛女子400米自由泳第一名、全国一级健将级春季游泳比赛女子100米蛙泳第一名等多项奖项。 穆祥雄 穆祥雄,男,天津人,中国著名游泳运动员,傅翠美丈夫。是第一个打破游泳世界纪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并多次在全国比赛和国际比赛中获得100米和200米蛙泳冠军,被誉为“蛙王”。 汤仙虎 汤仙虎,祖籍广东花县,1942年3月13日生于印度尼西亚。是蜚声中外的羽坛传奇人物,不论身为运动员或是教练员,汤仙虎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戴廷斌 戴廷斌作为中国排坛的元老级人物,曾率领中国男排进入鼎盛时期,先后夺得两次世界杯赛第5名和世锦赛第7名。开创了“双快一游动”以及“前飞”、“背飞”等高难度技术、战术,后被各国运动员广泛运用。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音频制作:赵力杰 录音:黄然 摄影:饶轩萁 撰文/编辑:田洋戈 本期音乐: Vangelis - Titles (From Chariots Of Fire) Victor Le Masne - Parade

93分钟
99+
8个月前

M003.冯鹭:永远保持我们的荣誉

这是一张70年前的老照片,一群意气风发的教育从业者们在台阶前合影,叶灿云老师就是其中一员。照片上的题字——「永远保持我们的荣誉」,可以看作她一生奋斗的最好注解。 建国之初,叶灿云作为新中国厦门第一届师范生,选择留在家乡鼓浪屿投身教育事业。从班主任、教导主任到校长,她见证了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创办了全省第一个「音乐实验班」,并推动了鼓浪屿第一所音乐学校的建立。她如同一位「守巢人」,目送一代代鼓浪屿儿女飞向更远的广阔天地。 在女儿冯鹭眼中,母亲总是严厉而无私的,她将半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工作,用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这座小岛。一所学校,一座岛屿,一生情缘。半个世纪的努力和坚守,只为延续鼓浪屿人的光辉记忆。 「我的父亲母亲」专题的第三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厦门海关文联主席——冯鹭老师,来讲述她的母亲、前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校长——叶灿云老师为鼓浪屿教育事业奉献的一生。 让我们一起来听吧。 📖【本期目录】 00:39 本期主题 00:58 嘉宾介绍 04:30 鼓浪屿小学的历史变迁 05:50 母亲叶灿云的童年经历 07:45 女子教育斗争史 12:41 母亲的教育生涯 21:18 鼓浪屿第一个「音乐班」 22:00 那些从鼓浪屿走出的孩子 30:30 「严于待女」的母亲 41:27 深厚的师生情谊 43:58 家人沉默的深情 47:39 父亲的智慧 51:15 做汇入时代的一朵浪花 52:34 我的父亲们和母亲们 53:40 鼓浪屿教育事业的变革 63:23 寻找砂砾中的光亮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冯鹭老师母亲叶灿云老师50年代的旧照——「永远保持我们的荣誉」 △冯鹭老师的外公外婆旧照 △冯鹭老师父母旧照 △冯鹭老师的全家福 △1988年6月,著名音乐指挥家陈佐湟写给小学班主任叶灿云老师的信 △著名指挥家陈佐湟与叶灿云老师合影 △1998年9月,著名钢琴演奏家许斐平(左)应邀回故乡鼓浪屿演出,特地回母校人民小学探望叶灿云老师(中) △叶灿云老师与学生们 △叶灿云老师授课的情景 △冯鹭老师与母亲叶灿云老师近照 △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现址 📖【延展阅读】 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 厦门市人民小学是厦门市鼓浪屿区的一所公办小学,其前身是十九世纪中期闽南最早创办的鼓浪屿怀仁女校和毓德女校。民国以后,发展为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部在内的女子学校。解放后,先后接管怀仁小学(曾怀德幼稚园)和毓德小学,合并创办厦门师范附属小学(含附幼)。1960年,厦师迁址同安,学校归属鼓区政府管理,更名为鼓浪屿第一中心小学,附幼独立为日光幼儿园,学校更名为鼓浪屿人民小学。 陈佐湟 陈佐煌(1946— ),音乐指挥家,198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同年夏赴美国坦格乌德音乐中心(Tanglewood Music Centre)及密西根(Michigan)大学音乐学院学习,1982年获音乐硕士学位。1985年获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颁发的第一个乐队指挥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音乐艺术博士。小学时,陈佐湟跟随调到厦门大学执教的父母搬到了“钢琴之岛”鼓浪屿,并在此开始了他的音乐旅程。 许斐平 许斐平,中央乐团旅美钢琴家。生于厦门鼓浪屿。6岁时在鼓浪屿三一堂举行公开演出。8岁前往上海随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范继森学习钢琴。次年开始在上海有了演出活动。“文革”后,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首席钢琴独奏。 厦门市音乐学校 厦门市音乐学校,是厦门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在鼓浪屿创办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特色学校及中等音乐学校,2009年加挂“厦门大学附属音乐学校”校名。学校设小学部和中学部,面向国内外招收有音乐特长的中小学生和音乐专长的中专生,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了大批文化素质高的音乐人才。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音频制作:赵力杰 录音/摄影:孟子莘 撰文:田洋戈 孟子莘 编辑:田洋戈 本期音乐: 冯鹭老师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冯鹭老师朗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今年春节前91岁高龄的叶灿云老师即兴弹奏钢琴、冯鹭老师伴唱-《友谊地久天长》

64分钟
99+
11个月前

010.鼓浪屿上有没有拳击手?答案是……

鼓浪屿上有没有拳击手?答案是,有。 不仅有拳击手,这一位鼓浪屿上的「霍元甲」,生于河北沧州,抗日战争时期,曾率众在喜峰口战役中斩敌无数,后因一封中南银行招聘镖师的启示来到鼓浪屿,在岛上开设「鼓浪屿通背武术社」,教导门徒无数。他,就是通背劈挂拳名家——孙振环先生。 不仅有孙振环先生这样的武术名家,鼓浪屿也孕育了中国近代体育之父——马约翰等骄傲的子孙,他们同孙振环先生一样,在运动中锤炼意志,塑造人格。 无论是将运动作为事业还是爱好,我们可以看到,鼓浪屿人已将其视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对他们来说,运动是无功利性的精神锻造,能彰显人的品格。 正如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一文中所说:「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这一期,我们从中南银行旧址出发,走访洞天酒家、孙振环故居、马约翰体育场等地,从沿途的风景、旧貌中,寻访鼓浪屿人的运动故事,探讨身体与意志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来听吧。 📖【本期目录】 00:39 本期主题 03:04 鼓浪屿龙头路100号——中南银行 07:16 镖师孙振环 07:55 洞天酒家比武往事 11:05 孙振环与通背拳 12:44 「鼓浪屿上的霍元甲」 14:08 孙振环与Peter的友谊 15:28 寻访泉州路74号——孙振环故居 20:42 西北第一「跤王」 21:03 喜峰口战役「大刀队」的生还者 26:18 开创「鼓浪屿通背武术社」 31:50 身体与意志的关系 36:57 中国近代体育之父——马约翰 38:37 鼓浪屿人的运动基因 41:16 马约翰体育场 43:10 考古学家郑德坤与体育的羁绊 45:51 热爱体育的钟南山院士 47:24 体育的无功利性 48:49 体育彰显着人类的「不屈」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孙振环(1898-1972) △鼓浪屿龙头路100号,原中南银行办事处,现为招商银行 △洞天酒家旧址铭牌 △洞天酒家旧址 △泉州路74号——孙振环故居 △孙振环曾在院内这片空地处练武 △孙振环故居的对面:泉州路99号——金瓜楼 △马约翰体育场 △廖月琴女士故居 📖【延展阅读】 中南银行 中南银行(China and South Sea Bank),由黄奕住联合胡笔江、史量才于1921年成立,总行设在上海汉口路110号。取名“中南”,是取中国与南洋互相联络之意。中南银行在中国近代颇具影响力,曾经是中国的发钞银行。它是近代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创办的最大的银行,也是华侨投资创办的最大企业。 孙振环 孙振环,在厦门自办“通背武术社”,挂牌于鼓浪屿泉州路74号,开馆授徒,弘扬武魂。其学徒门生遍布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之“通背”亦源出于此。 黄仲训 黄仲训(1877-1956),原籍福建泉州。经营房地产业遍布越南、法、英、美、港、台等地,被称为“房地产大王”。 喜峰口战役 喜峰口战役,发生于1933年3月9日至4月13日,地点在中国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的长城隘口喜峰口,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在喜峰口战斗中,二十九军及其大刀队血战日寇,歼敌5000,一战成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就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麦新专为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的。孙振环先生就是大刀队的生还者。 袁兴烈 袁兴烈(1905年-1975年1月3日),男,江西德安县人,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袁兴烈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父亲。曾散尽家财为西北军打造了500多把大刀支持抗日。 林志谦 林志谦,1948年11月30日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Zhiqian Lin,汉族,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浮桥,中国内地男演员、武术指导。1982年借调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担任武术指导并饰演“二郎神”杨戬。 马约翰 马约翰,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 郑德坤 郑德坤(1907~2001),著名考古学家。1907年5月6日出生于福建厦门的鼓浪屿,毕业于燕京大学,哈佛大学考古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钟南山 钟南山,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厦门,中共党员,呼吸病学学家。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音频制作:赵力杰 录音/摄影/撰文/编辑:田洋戈 本期音乐: クリープハイプ-《百八円の恋》

50分钟
99+
11个月前

M002. 林聪海:当一个「鼓浪屿梦」来敲门

从海产小摊到新四海集团,三十年间,林聪海一家在鼓浪屿扎根,一路开疆拓土,打造自己的商业版图。 1991年,林聪海的母亲陈美琼离开泉州惠安老家,挑着担子登上小岛,彼时的鼓浪屿尚是一个传统的社区。「鼓浪屿梦」支撑着林聪海一家在时代浪潮里航行,在这艘家族创业的船上,母亲陈美琼是叱咤风云的舵手,父亲林德贵则默默守候,他们曾在这里失去,也在这里收获,他们在这里历尽波涛汹涌,也在这里享受风平浪静。 不是所有人都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战火纷飞」三十年里,林聪海一家守住了自己的「鼓浪屿梦」,绝不回头。这一家人的拼搏历程,映射着过去三十年每一个鼓浪屿个体的命运,也隐喻着鼓浪屿的未来。 「我的父亲母亲」专题的第二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新四海联合创始人」——林聪海先生,让我们跟随他的视角,一起聆听他的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吧。 📖【本期目录】 1:05 嘉宾介绍 4:35 90年代家族的迁徙 9:20 母亲敏锐的商业嗅觉 15:30 父母面临转型 19:44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 22:31 努力在此「扎根」 23:50 父母的家庭分工 27:49 第一家「四海干货店」开张 35:17 家族命运的转折 39:17 父母的后勤保障 43:53 母亲「求变」的精神 47:10 父母「战火纷飞」的三十年 47:48 疫情三年的心路历程 50:36 当父母老了 52:29 叱咤风云的母亲 54:29「鼓浪屿梦」 57:07 「娶一个好媳妇能福荫三代」 59:48 想要对父母说的话 63:10 对父辈血脉的延续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林聪海的父亲林德贵和母亲陈美琼 △1994年,林聪海在第一家干货店 △新四海集团旗下品牌 △林四喜餐厅 △李家庄酒店 △厚生林应时甜汤 △林秉记·百年饼艺 📖【延展阅读】 惠安县 惠安县,隶属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取“以惠安民”之义称惠安,与晋江、南安,合称泉州三邑。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音频制作:赵力杰 录音:拙华 图片提供:林聪海 撰文/编辑:田洋戈 本期音乐: 伍佰《冲冲冲》

66分钟
99+
1年前

M001.潘晨曦:从海上来的人,回到了海上

如果你乘着渡船向远处望去,就会看到鼓浪屿被茫茫鹭江环抱。 这片海养育了一些人,也埋葬了一些人。它沉默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包容着这座岛的起伏忧愁。 与这片海的羁绊,是贯穿潘春竹一生的主题。 「等我走后就把我葬在鹭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曾这样告诉他的儿子潘晨曦。 潘春竹是鼓浪屿上的一名送报工。每天凌晨四点,一碗不加油水的面线汤下肚,他就开始了一天的送报工作,对照着手绘的路线图,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一干就是十余年。 在闲暇之时,他总是会去海边钓鱼,静静地坐着,与这片海融为一体。他在沉默中与自己的这位好友对话,他陪伴着这片海,这片海也陪伴着他。 父亲离开之后的每一天,渡过鹭江时,潘晨曦都会想起父亲。 从海上来的人,最终又回到了海上,潘春竹以自己的方式,达成了生命的「永恒」。 那些如同潘春竹一般微小又平凡的人们,共同钩织着独属于鼓浪屿的鲜活记忆。为了记录他们的故事,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专题:「我的父亲母亲」。在第一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北屿酒店」主理人潘晨曦先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潘晨曦的父亲与母亲的故事吧。 📖【本期目录】 1:22本期主题 4:13潘晨曦和他的鼓浪屿记忆 6:22我的「送报工」父亲 11:13一张手绘的鼓浪屿地图 14:32父亲的力量 16:11偷水果的小孩 18:49凌晨四点的早饭 20:29父亲的中庸之道 21:28地图是怎样诞生的? 26:45鼓浪屿那些微小而具体的职业 32:40鼓浪屿人的「守望相助」基因 33:31「等我走后就把我葬在鹭江」 36:32爱钓鱼的父亲 40:15老鼓浪屿人的精神 42:45关于北屿酒店 44:19父亲与海的羁绊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幼年潘晨曦与父亲的合影 △潘晨曦父亲——潘春竹 △潘晨曦经营的北屿酒店 △潘晨曦家所在地——虎巷 △潘春竹曾经的送报站 △潘春竹伏案工作的小饭桌 △鼓浪屿被茫茫鹭江环抱 △康泰路临近的海湾盛产贝类,这条路也因此得名 📖【延展阅读】 虎巷 相传有一只老虎从漳州太武泅水而来,头上还顶着一束稻草,游至鼓浪屿。后来老虎被发现,并被击毙于日光岩脚下的一条巷内,这条巷后来就被称为虎巷。 康泰路 鼓浪屿康泰路起于兴化路,止于鼓声路,全长2.5公里,早时嵩屿渔民迁此定居,取一种叫“公待”的海贝喂鸡,俗称公待湾,后经谐音雅化为康泰。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赵力杰 录音/音频制作/摄影:拙华 图片提供:潘晨曦 编辑:田洋戈 本期音乐: Dan Gibson-《Returning Home》 毛不易-《无名之人》

48分钟
99+
1年前

M000.鼓浪屿上的凡人歌:英雄短暂,凡人永恒

我曾听过很多鼓浪屿的故事,有伟人英雄的光辉明亮,也有市井百姓的家长里短。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经有过一个比方,他说:「伟人事迹如同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璀璨而又转瞬即逝,只留下沉沉暗夜」。 如果说,100多年来影响了中国各行各业的鼓浪屿伟人们,是那美丽的烟花,在短暂的绽放后,已渐行渐远,慢慢消失。那么,在这座岛屿上生活的许多普通人,就是那沉默而黑暗的夜空。 他们是深夜渡轮上裹紧了大衣的船员;是一辈子靠步行送报的邮递员大叔;是挑着担子跨海而来的卖水果的大姐;是从老家来到岛上、靠着一身皮肉筋骨养活了一家人的板车师傅;是祖孙三代在岛上行医的医生世家;是把每一个鼓浪屿人最终送出岛屿的船老大。 他们市井而又高雅,局促而又开阔,他们世故而又天真,平静而又汹涌。 英雄短暂,而凡人永恒。 我想让你听到这座海岛上更多普通人的故事,我想让普通人的孩子来讲述他们自己父母的故事。比起我们的叙述,孩子的视角总会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东西,不管这个孩子是 8 岁还是 80 岁。 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主题:「我的父亲母亲」,讲述鼓浪屿上的普通人和普通事。 虽然题目是「我的父亲母亲」,但或许我想真正表达的是,曾在这座岛屿上痛苦过也欢笑过,彷徨过也坚定过,失败过也成功过,死亡过也出生过的,我的父亲们和我的母亲们。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赵力杰 录音/音频制作:拙华 编辑:田洋戈 本期音乐: Florian Bur-《It's OK》

2分钟
99+
1年前

009.她们在鼓浪屿写作,他们亦写作了鼓浪屿的女性力量

解放女婢、反对缠足、兴办女子学校⋯⋯一百年余前,中国近代最早的女性解放就发生在鼓浪屿。我们好奇,这些充满了自由和明亮气息的故事、精神是否曾以怎样的方式被记录下来过?于是我们想到文学。鼓浪屿有过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写作者?又有哪些作家曾为鼓浪屿的女性而写作?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厦门大学中文系苏琼教授。女性文学与戏剧是苏琼教授常年研究的课题,我们得以从更专业的角度,接近女性文学背后的脉络。从鼓浪屿的女性文学角度出发,一路向更广阔的自由、独立、精神延伸。 就这样,我们打捞起了舒婷、丁玲、林语堂、秋瑾、莫耶、许地山、巴金⋯⋯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生动而壮阔。 幸而有这些文字与书页为证,今天我们读到了,她们如何突破脚下的土地和固有的桎梏,铮铮地奔赴远方,直到现在和未来。 📖【本期目录】 0:50 本期主题 4:22 黄荣远堂的家族故事 12:42 丁玲的纪念日 16:45 舒婷的影响力 26:04 过去闽南人给女孩起的名字 29:10 女性墓志铭的完善 35:52 莫耶的人生故事 40:54 莫耶的剧作集之《晚饭之前》 45:26 林语堂从小在鼓浪屿读书 46:08 《子见南子》女性承担了启蒙者的角色 51:30 白薇《打出幽灵塔》 59:56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01:00:15 延续到今天的女性力量 01:05:00 小彩蛋:文学朗读,倾听鼓浪屿女性的声音 📖【本期主创】 📖【本期内容】 △黄荣远堂主楼,现今是中国唱片博物馆 △黄荣远堂门楼顶,树枝盘根错节 △黄荣远堂二楼向厦门眺望,可以看到一对并排的树 △苏琼老师的书,书签夹在描写莫耶的一页 📖【延展阅读】 舒婷 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作家,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 莫耶 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椰子、沙岛,1918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乡(今安溪县金谷乡溪榜村)。代表作品有《延安颂》。 丁玲 原名蒋祎文,字冰之。湖南省临澧县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秋瑾 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林语堂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 许地山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落花生》等。 巴金 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浙江省嘉兴市。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品《爱情三部曲》《家》《春》等。 📖【朗读者名单(按朗读顺序排列)】 舒婷《致橡树》朗读者:苏琼 莫耶《无声的期望》朗读者:琳、璇子、小迪、Sunday(粤语) 秋瑾《满江红》朗读者:小迪、璇子、邱邱 林语堂《子见南子》朗读者:邱邱、丁丁、小迪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朗读者:黄正、潘潘(闽南话)、璇子、安聚金、九月、小迪、琳(寿宁话/普通话) 许地山《春桃》朗读者:小迪、璇子、九月、潘潘、邱邱、琳、杨小娥(客家话)、丁丁 📻【制作团队及音乐使用】 声音指导:赵力杰 音频制作/摄影/编辑:拙华 本期音乐: Dan Gibson-《Cherry Wood Paddle》 Dan Gibson - 《Early Fog》

77分钟
1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