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行心理学|你真的有个专属女神的细胞吗?

大哥爱思考

想像一下如果你有一个专门对应前任的记忆神经元,毁掉就忘记了前任,是不是觉得太酷炫了? 但世间没有这么简单的事。 珍妮佛安妮斯神经元 (Jennifer Aniston neuron) 这是一个神经元的名字,不是因为珍妮佛安妮斯顿玩跨界搞科研而发现了它,也不是她捐款冠名的,是因为发现它的时候,它只对珍妮佛安妮斯顿有反应。 另外它对珍妮佛这个名字、以及声音、线条画像等也会有反应。然而这个神经元对其他80多张动物、建筑物、有名或默默无闻的人的相片却一点反应也没有。似乎这个神经元就是针对对珍妮佛安妮斯顿这个概念有反应,因此这种神经元还有一个比较严肃一点的名字叫Concept Cells。 当然后来也发现很多别的神经元,对比如比尔克林顿、披头士有反应的。样本神经元一共993个,里面132个都发现对其中至少一张图片有反应。但因珍妮佛安妮斯顿对应的细胞是实验过程当中发现的第一个,于是就给这个神经元命名为「珍妮佛安妮斯顿神经元」。 但实际上, 单个细胞的高度选择性并不等同于「一一映射」那样极端的表征方式。 首先,实验中的样本只有几百个神经元,而我们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就算是具体到内侧颞叶,这几百个样本也只是九牛一毛。虽然我们看到有其中一个神经元对珍妮佛有反应,但我们如何能保证,别的有多少个神经元可能也同时对珍妮佛也放电了呢? 其次,实验里只用了100来张照片,但世间万物这么多,我们不可能给被试看遍世间所有的东西,说不定这个神经元还对别的好多东西也都能有反应,但并不在实验室的素材库里。 再最后,知乎上有位网友提到很有道理的一点。假如真的是一一对应,那这么容易就能找到这么多的对应,也太幸运了。想想在数以亿计的神经元中,只观察了其中几百个,并给它们只看了世间万物中的仅仅100个物件,就发现了好多个对应。这反而说明,它们极大可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总之,人类对于这一类神经元的了解还是十分粗浅。 想要通过高科技忘记前任,可能还要等一等。 片尾曲:One - Johnny Cash 片头曲/BGM:B minor, Probably 作曲/制作:兔子博士

12分钟
14
4年前

液体活检|如何不被滴血验癌投资项目骗走一个亿

大哥爱思考

停更小半年之后的复出节目,本期话题:滴血验癌/液体活检/骗子公司/靠谱 真 高科技 但是大哥们不想写show notes了这次。本期节目重点在于,片尾曲好听! 以下是一些在音频里承诺了你们的相关知识点: 【液体活检现阶段最常用的几个biomarker,以及它们分别怎么用】 【都是网上抄来的,因为抄的地方太多了,已经记不清具体从哪抄的了】 → CTC,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数目往往很少,而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则非常庞大(1ml血液中白细胞400-1000万个),要想检测CTC,关键在于根据CTC的物理学特征(大小、密度、电荷、可变形性)和生物学特征(表面抗原、侵袭性等),来实现CTC从血液中的识别和富集。 目前FDA和CFDA有批准的CTC检测产品,均是根据肿瘤细胞特定抗原对CTC进行计数,利用血液中CTC数目提示疗效、预后等信息。而CTC的富集和后续分析,目前还很少有应用,一是技术难度大,更重要的是少数几个CTC很难完整反映肿瘤完整的信息。 → ctDNA,循环肿瘤DNA(片段):是目前临床运用最多的,从早期筛查、辅助诊断、预后判断、到靶向用药指导、疗效及耐药监测等,都能用得上。前些年研发比较早期的阶段,那个时候的ctDNA检测,实际上检测的是全部的cfDNA,再从中分析肿瘤特异的基因变异,也就是说利用肿瘤变异特征来代表其中的ctDNA。后来逐渐发展之后,才有了对于ctDNA的更为直接的检测分析。放在今天,cfDNA检测差不多可以看作是ctDNA检测的一个中间步骤。 ctDNA在cfDNA中的比例波动范围较大,大部分在cfDNA总量的千分之几的数量级,所以这个东西抽一管血,里面肯定含量很少,也就导致cfDNA中能检测到的肿瘤突变频率很低,所以他的检测,也就很依赖于测序技术的发展。目前比较适用的技术包括数字PCR技术和NGS技术,但早期肿瘤由于释放的ctDNA少,检出率仍比较低,所以这个技术现在用在癌症早筛上,挑战还是很大,很不成熟。 → cfDNA,循环无细胞DNA(片段):cell-free DNA,可以理解成(血液中)细胞外DNA片段。 → 外泌体(Exosome),是一种能被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微小膜泡,人们发现这种微小膜泡中含有细胞特异的蛋白、脂质和核酸,能作为信号分子传递给其他细胞从而改变其他细胞的功能。外泌体的分析主要对象是其中的特异性RNA和蛋白。 图片来源:Nature Reviews Genetics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liquid biopsies in genomics-driven oncolog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6-018-0071-5 图片来源:Nature Reviews Genetics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liquid biopsies in genomics-driven oncolog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6-018-0071-5 参考资料: [1] Liquid Biopsy Pocket Book 液体活检口袋书 https://bookdown.org/youcai/Liquid_biopsy_PocketBook/ [2] Heizer et al., (2018).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liquid biopsies in genomics- driven oncology.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6-018-0071-5 [3] Catherine Alix-Panabières. The future of liquid biopsy. Nature 579, S9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844-5 [4] Cescon, D.W., Bratman, S., Chan, S.M. et al.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d liquid biopsy in oncology. Nat Cancer 1, 276–290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3018-020-0043-5 [5] Lennon A M, Buchanan A H, Kinde I, et al. Feasibility of blood testing combined with PET-CT to screen for cancer and guide intervention [J]. Science, 2020, eabb9601. [6] 奇点网:《科学》:液体活检癌症筛查首战告捷!万人前瞻性研究显示,液体活检筛查特异性达98.9%,可检出传统筛查无法找到的癌症丨临床大发现 https://mp.weixin.qq.com/s/z-LI4dAqRZN_tbJ6Rvr34Q [7] Bratman, S.V., Yang, S.Y.C., Iafolla, M.A.J. et al. Personalized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alysis as a predictive biomarker in solid tum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pembrolizumab. Nat Cancer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3018-020-0096-5 [8] 奇点网:《自然·癌症》:液体活检用于免疫治疗获重大突破!科学家发现,免疫治疗后血液中ctDNA被清除的患者总生存获益最大丨临床大发现 https://mp.weixin.qq.com/s/RN_rzfXk1ruF-7jcHmNCIQ [9] FDA Approves First Liquid Biops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Companion Diagnostic Test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first-liquid-biopsy-next-generation-sequencing-companion-diagnostic-test [10] Liu, C., Zhao, J., Tian, F. et al. Low-cost thermophoretic profiling of extracellular-vesicle surface protein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ncers.Nat Biomed Eng 3, 183–193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18-0343-6 片头及背景音乐:Allentown. Artist: Billy Joel 片尾音乐:Piano Man. Artist: Billy Joel

66分钟
99+
4年前

大数据在看着你|我们的黑历史究竟几块钱一斤

大哥爱思考

欢迎收听《大哥爱思考》。本期话题:大数据与隐私” “为什么说网络数据泄露不需要黑客的攻击也能发生?” “小小的心理测试,是怎么涉嫌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的?” “为什么说转卖用户数据其实就是在偷窃?” “又为什么说使用和贩卖用户数据,道德标准难以拿捏?” “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隐私意识很不一样,有些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有些人却打死都不肯?” “为什么说对隐私的敏感,也是对集权的敏感?” “为什么说未来人类隐私权的讨论,和机器人会不会统治人类,有类似的解题思路?” “你知道自己的基因数据值多少钱吗?保护基因隐私的立法,什么才是其最优化的方向?” “在不太久的将来,我们又会不会彻底没有隐私可言呢?” 以上的问题,在这期节目中, 我们都没有好好回答。 为了走出隔离生活,你愿意牺牲多少隐私呢? 图片来源:THE ATLANTIC|https://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20/04/coronavirus-pandemic-privacy-civil-liberties-911/609172/ 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之前,也许我们曾经拥有很大的隐私空间。但这份隐私空间中的一大部分,其实并没有受到法律保护: 我们大多数人拥有它,只是因为我们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随着收集并记录我们的行为有了价值和价格,大数据被越来越多地挖掘,我们的有效隐私空间越来越小,然而法律却似乎仍过于袖手旁观。即使是被广泛讨论的欧盟通用隐私保护法规GDPR,也被认为刚出炉就已经过时了。 黑历史虽然还是那个黑历史,是客观事实,但是现在有人给你拿个小本本逐条登记下来,并发到网上。我们不只担心我们被偷窥了,我们更担心,了解了我们的过去的人,就能影响甚至控制我们未来。换言之,大数据知道我们上周末去了哪,这周末又去了哪儿,这已经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它还知道我们下周末要去哪,并可以影响到我们决定下周要去哪。如果我们已经不能保护我们上周和这周的隐私被挖掘和收集,我们要如何保护我们下周的隐私?又或者,我们还保护它干嘛呢? 本节目特邀旁白播音员,你一定认识ta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联合早报: 李彦宏从“泄露门”到“隐私论” https://www.uzaobao.com/mon/dapan/20180328/43968.html [2] 《大数据思维与决策》|伊恩·艾瑞斯 [3] FDA: Nucleic Acid Based Tests (已通过检测清单和详情链接) 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vitro-diagnostics/nucleic-acid-based-tests [4] 知识分子|隐私已死: 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解读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346819 [5] Why Do We Care So Much About Privacy?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8/06/18/why-do-we-care-so-much-about-privac [6] A new law gives you the power to tell websites not to sell your personal data. Here's how to exercise your rights.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new-law-ccpa-privacy-tell-websites-not-sell-personal-data-2020-1 [7] The genomic data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 https://medicalfuturist.com/the-genomic-data-challenges-of-the-future/ [8] Complete Guide to Privacy Laws in the US https://www.varonis.com/blog/us-privacy-laws/ [9] Healthy Data Protection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357990 背景音乐: 44th Street | GarageBand

51分钟
24
5年前

新冠试剂盒|怎样判断一个检测试剂盒好不好用? (大哥学习流程复盘)

大哥爱思考

勘误: 27'30" DNA的两条链靠氢键结合在一起,而非共价键。 在这期信息量 (一如既往的) 很大的节目里,我们坐下来 (也可能瘫着或者躺着) 聊了聊新冠病毒的抗体检测试剂盒及其他。扣子说她全程处于以下状态: 一切的起源是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说美国某公司做了个抗体检测的试纸 (就像验孕棒那样的试纸),可以快速知道某个人有没有感染过新冠。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对“检测试剂盒”这个几个月前没有什么大众认知度的东西进行了深度讨论。 2019nCoV快速IgM-IgG联合检测试纸原理示意图。 图片来源: 参考资料 [3] 既然是抗体检测,就免不了聊起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最突出特征: 识别特异性&亲和力(不是亲切感的那个亲和力,而是他们很专一并且很黏彼此) (CP感满满呢! )。病毒侵入我们的身体后,免疫系统会生产抗体来与之战斗。这个双卡双待试剂盒,可以同时检测IgM和IgG抗体。 我们分别从身体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抗体检测的时间窗口(及滞后性)、检出阈值和Cut-off、假阴性和假阳性、出结果需要的等待时间等方面讨论了抗体检测的表现,提出了一些我们认为至关重要的技术和科学因素,并且和这家公司的大领导直接对话,获得了一些回答。 此外,我们还把抗体检测与作为“金标准”的核酸检测进行了一些比较,同时顺手介绍了几个快速核酸检测的新产品。 高度自动化的 批量、快速、炫酷 核酸(定性)检测。左边桌子上还有一台小号的。 图片来源: Xpert® Xpress SARS-CoV-2官方宣传片 讲完这些很“硬核”的科学问题,回到一开头说起的新闻,新闻里这家抗体检测试纸公司,其实有两个很关键的合作方: 一个是开发了试纸并且授权给他们的一家国内公司,另一个是美国一家基于网络的远程问诊平台。我们于是又聊了一些跟“钱”有关系的事情 (没错,又谈钱了)。通过询问该公司大领导,我们验证了自己对于这款试纸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策略的推测: 他们想要让它成为一个人人都能用上的居家测试产品。然而……这和它现在的使用方法,有一些冲突啊~我们理解,一款虽然不完美但也确实还不错的产品 (反正没有产品是完美的),在现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如果能把握好市场心理,把公司做大做强,谁不愿意呢?不过,FDA会同意吗?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那么,如果你是FDA,你在决定是否放行一个检测试剂盒时,除了技术和科学事实,还有什么因素要考虑?那些可能形成的社会和群体效应显然不可忽视,比如结果不准确会不会引发恐慌或者过度医疗?你知道很多企业想在时代的大潮里冲浪,你要如何与他们实现共赢?在啥啥都缺,啥啥都急等着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最优解,用了次选方案会不会出状况?一些昂贵的代价可能是后续的、长期的,这些代价里面究竟哪些是必须要付出的,哪些是其实可以想办法避免的,很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参考资料: [1] At-home test for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https://www.lemonxscan.com/ [2] 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之原理【1】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523064 [3]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 Rapid IgM-IgG Combined Antibody Test for SARS-CoV-2 Infection Diagnosi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2104917 [4] 浙江成功研发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纸 准确率高 http://www.zj.xinhuanet.com/2020-02/24/c_1125617286.htm [5] Xpert Xpress SARS-CoV-2 has received FDA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https://www.cepheid.com/coronavirus [6] Xpert Xpress-CoV-2 EUA Package Insert (Xpress System) https://www.cepheid.com/Package%20Insert%20Files/Xpress-SARS-CoV-2-PI/302-3750-rev-A-PACKAGE-INSERT-EUA-XPRESS-SARS-COV2.pdf 背景音乐: B Minor, Probably. Arranged&Orchestrated by兔子 with GarageBand 勘误: 27'30" DNA的两条链靠氢键结合在一起,而非共价键。

43分钟
26
5年前

消费主义 | 听完就不想买东西了(拔草专用)

大哥爱思考

在这期越聊情绪越低落的节目中,我们终于要跟大家谈谈钱(果然伤感情),哦不,消费主义了。 说到消费主义,人们想到的它的主要表现是, 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商品,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选择经济上难以负担的生活方式等。但我们想知道的是,消费主义为何无所不包,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消费至死的时代,以及为什么挣脱消费主义的绑架会这么困难。 长久以来,社会中都不乏反叛者对资本和消费发起批判,杜尚的小便池、安迪沃霍的罐头,他们对于艺术的殿堂化、商业化的批判和戏谑,却也最终被这个体系纳入其中,在资本和消费中被塑造为新神。这一黑色喜剧至今仍在上演,班克斯对拍卖行开的一个玩笑,却让碎了一半的《气球女孩》拍出了更高价格。 (访问如下地址看班克斯本人发布的事情经过: https://www.instagram.com/p/BomXijJhArX/?utm_source=ig_embed&utm_campaign=embed_video_watch_again) [这个系统的排版真的太丑了每次编辑都深受折磨] 柯本的自杀,是反叛主流被主流“收编”;Supreme对Barbara Kruger的模仿,是反消费主义被消费主义“收编”。女性主义、环保主义、极简主义无一不被商业化,正是因为它们虽然看似消费主义的反面,实际上却都完美地符合并满足了商品化或者消费主义的要求。 这种“收编”也向虚拟世界大举扩张,流量变现和娱乐至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指向有形实体和精神客体的欲望,被不断制造和推高。在消费主义如此巨大的洪流之中,如果我们终将娱乐至死,沉迷在无聊琐碎的娱乐节目中,那么我们也很可能会消费至死,在每次下单和拆包裹带来的多巴胺中成瘾。 而经济周期给人们的消费信心带来的涨落推动,在具体到某一个消费行为时,却不是唯一的原因。“自上而下”的符号定义和消费行为的“向上模仿”;身份标榜、社交压力、知识焦虑、追求独特性、抵御阶级固化、满足表达欲望等,消费主义可借用或利用的因素很多,又有经济利益这个强大的推手,要打破它无比困难。除了像日本那样,因为社会经济的衰落和萧条而形成“低欲望社会”,人们是否还有其他道路可走呢? 参考资料: [1] How Consumerism Is Used to Control Society. Aleks Eror.Aleks Eror. https://www.highsnobiety.com/2016/11/29/consumerism-social-control/ [2] 怎样制造一种像鸦片一样的产品让人欲罢不能。 https://www.yixi.tv/h5/speech/387/ [3] 明星网红扎堆,为什么反商业的火人节成了一场打卡狂欢? http://www.bjnews.com.cn/culture/2019/09/18/627136.html 片头及背景音乐:Hippie Hippie Hourrah. Artist: Jacques Dutronc 片尾及过场音乐:Frances Farmer will have her revenge on Seattle. Artist: Nirvana

56分钟
99+
5年前

AI看片儿|人工智能扔掉人工智障的帽子了吗

大哥爱思考

在这期频繁笑场的节目中,我们和大家分享了对于人工智能 (AI) 在医学影像和诊断辅助中的应用的一些看法。在简要介绍了古早时代 (雾) 人们尝试用计算机算法做药物研发并且做得也并不怎么样之后,我们从已经获得FDA上市许可的两项AI看片技术谈起,很自然地 (嗯?) 就聊到了公众对AI能实现的效果可能存在误解,并且顺势介绍了衡量AI诊断水平的5个重要参数。 为了稍微减轻在音频节目里聊数学的作死程度,我们随手编了一组数据,制作了下面的示意图,并且算给你看这5个参数是怎么回事。不过这只是最简单的5个参数,你应该会常常在报道AI成果的论文或者新闻里看到 (如果你有常常看这类信息的话),一个AI的PPV和NPV有时候比它的Accuracy更被开发者和评价者看重,所以我们把这两个参数也写在了下面的附图里 (加试题)。 紧接着,我们从很数学的参数和很真实的临床医学之间的gap开始,又聊了“狼来了”和“黑箱”这两个所有AI都不得不正视的共性问题,然后用4个不看片儿但依然在医疗界工作的AI的例子,引出了“为什么说脑科学和AI之间可以并且应该努力形成正循环”的话题。 00:03:08 AI领域这么火,其实已经几十年了 00:04:25 十多年前已有尝试用AI辅助药物研发但似乎至今不咋样 00:06:25 现在大部分批准的AI技术大部分都用来解读医疗影像结果 00:07:20 IDx-DR首个获批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测的自动化诊断系统 00:09:31 AI诊断癌症案例——分析乳腺钼靶图像 00:16:40 你以为AI诊断很牛x?你可能对参数解读有误! 00:17:53 灵敏度和特异性,这两个参数的基本概念解释 00:19:16 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概念 00:19:35 真正的准确率=(真阳性数量+真阴性数量)/所有案例数 参考资料: [1] 爱眼日| FDA批准AI筛查眼疾,你会信任诊断结果吗? @Nature自然科研 https://mp.weixin.qq.com/s/7dsnrxlmggGAR-Uq4wngUA [2] IDx-DR is an AI diagnostic system that autonomously analyzes images of the retina for sign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https://www.eyediagnosis.net/idx-dr [3] McKinney, S.M., Sieniek, M., Godbole, V. et al.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of an AI system for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Nature 577, 89–94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799-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799-6 [4] AI不能“取代”医生给我们看病,这并不是因为AI不够强大 | 深度 @李子李子短信 果壳网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6000 [5] Parikh R, Mathai A, Parikh S, Chandra Sekhar G, Thomas R.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predictive values. Indian J Ophthalmol. 2008;56(1):45–50. doi:10.4103/0301-4738.37595 [6] WAVE基本workflow: Excel Medical's Medical Device Integration (MDI) innovations continue to disrupt the status quo. Compare how patient data moves from the device ecosystem to the clinicians. https://www.excel-medical.com/mdi-2-for-epic-ehr [7] How WAVE Works. https://www.excel-medical.com/how-wave-works [8] Trayanova Lab. http://www.trayanovalab.org/ 片头音乐:J.S. Bach: Prelude & Fugue BWV 894 (the Fugue); Artist: Andreas Staier 片尾音乐:J.S.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BWV 1048;Third movement: Allegro PS. 这个排版真的太丑了,我们尽力了。

38分钟
4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