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刚过完第一季度,中国机器人行业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 50 亿,其中 4 月第一周就涌入了 20 亿。但另一个数字却显得格外冷静:2024 年全年,全球四足机器人也不过三四万台,而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只有数千台。一个出货量尚不足以形成消费习惯的行业,为何正在获得超预期的资本溢价?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两位真正 all in 这场赛跑的人:机器人明星产品团队维他动力的两位创始人余轶南和赵哲伦。一个是地平线的前智能驾驶副总裁,一个是理想汽车前智驾产品总监,他们曾站在自动驾驶行业的第一排,如今却转身押注机器人。 更特别的是,他们没有选择那条「长得像人」的路线,而是回到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机器人能不能真的在家里被用起来?他们绕开人形路线,选择了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没那么性感”的家庭机器人产品。今年,他们的第一款产品就将上市。 今天我们聊的不是「机器人还能不能火」,而是:风口之外,那些真正落地的公司,怎么做判断?他们如何定义真正的产品?而这场机器人竞赛,起跑线真的在今天吗? 「本期主持」 大吉(微博@42号车库-大吉,小红书@大吉),42号车库创始人。 「本期嘉宾」 余轶南(微博@余轶南),维他动力创始人。 曾任地平线前智能驾驶总裁。他从 2015 年开始负责地平线智能驾驶的技术,领导了地平线征程系列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发和落地。他所率领的团队曾获得了国际顶级会议 CVPR 2023 最佳论文奖,开启了智能驾驶端到端的时代。 赵哲伦(微博@哲伦班长),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 曾任理想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先后负责理想 ONE、理想 L 系列的智能驾驶产品的生命周期定义与交付。赵哲伦加入维他动力后,主要负责具身智能的产品化和市场。 「时间戳」 Part 1|从 AI 的冷板凳到热潮,一个机器人的创业者看到什么 00:04:38 维他动力三个月融资两亿,选择反共识路径做机器人 00:08:23 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成立前三个月:收购辛顿失败与文章复现成功 00:11:40 地平线怎么来的:14 年在百度观察到 Scaling Law 00:16:45 激光雷达价格下降1000倍,机器人产品化的机会来了 00:19:29 现在的技术架构做不到 L4,99.9% 容错率为何越往后越难? Part 2|从自动驾驶到机器人,技术、产业和商业的全面准备 00:20:52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技术架构相似,而训练范式不同:开环训练 vs 闭环训练 00:22:43 机器人开车能比自动驾驶更快实现吗? 00:24:22 今天所有的技术都不够好 00:33:38 从汽车供应链到机器人供应链的能力溢出 00:36:34 机器人会出现做软件的大脑公司吗? Part 3|机器人行业中的人形与非人形,共识与非共识 00:41:45 特斯拉进入机器人前后,机器人是两个行业 00:42:25 从自动驾驶到 L2 级别能自主移动的户外机器人 00:47:32 家用机器人的产品定义考验 00:52:53 为什么人形机器人需要马拉松,还需要奥运会 01:04:57 我们对机器人的概念缺乏共识 Part 4|人与机器:走向亲密还是控制失衡 00:54:41 家用机器人设计悖论:人形重要还是情感温度重要? 01:01:09 消费者心理学:为什么我们为「好玩」而非「有用」买单? 01:16:00 人类让渡权利给机器:最后的产业革命会不会是潘多拉魔盒? 01:20:46 AI 产品设计伦理:如何避免机器人成为「夺权者」? 01:23:56 理想人机关系:提升生活质量而非制造新依赖 「关于我们」 《无限不可能引擎》是一档以智能汽车为起点,延展至 AI 硬件与机器人时代的深度对话栏目。我们关注的不止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迁徙之下,那些不断转换身份的人。技术的创造者、产品的构建者,以及趋势的参与者,他们怎么思考新的世界,又怎么应对旧的问题。 本期 shownotes 由「播记」生成。
「本期简介」 当 16 台穿着东北花袄的机器人扭着秧歌引爆春晚热搜,当撒贝宁搀扶机器人的画面意外出圈,全网热议的表演究竟是技术突破还是视觉魔术?本期节目,我们走进宇树科技办公室,对话宇树科技春晚项目的幕后人员,揭秘机器人从排练场到聚光灯下的进化之路。 * 宇树机器人跳舞为何越来越丝滑? * 机器人怎样应对舞台上的「豆子危机」? * 宇树那些出圈的视频是如何拍出来的? * 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场景如何? 当机器人从科研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我们既看到动捕技术与强化学习的突破性应用,也直面 AI 模型未收敛的困局与硬件迭代的必然阵痛。从能爬楼梯的机器狗到 1.3 米高性价比人形机器人,我们试图探寻:机器人进家庭的最后三公里到底卡在哪里? 「本期主持」 大吉(微博@42号车库-大吉,小红书@大吉),42号车库创始人。 「嘉宾主持」 陆三金(微博@i陆三金,小红书@陆三金),知名 AI 博主。 「时间戳」 00:00:57 春晚首秀为何让机器人扭秧歌 00:05:36 张艺谋钦定机器人登台的幕后推手 00:09:01 16 台机器零失误,demo 和工程化项目的真实差距 00:11:50 春晚幕后的特别充电间 00:15:47 汽车和机器人的激光雷达布置差异 00:17:31 当机器人踩到豆子后的自修正程序 00:24:54 为什么用机器人舞蹈吸引关注? 00:30:40 如何做到全行业最低的价格? 00:35:20 H1 人形机器人是怎么诞生的? 00:43:48 四足机器人成新春礼物的秘密 00:46:44 被马斯克点赞的视频是怎么拍出来的? 00:54:28 已经走向真实商业化场景的四足机器人 01:05:07 直面公众期待,团队坦言「惶恐多于兴奋」的真实心态 01:15:08 没有前台的机器人公司文化基因 「关于我们」 《无限不可能引擎》是一档以智能汽车为起点,延展至 AI 硬件与机器人时代的深度对话栏目。我们关注的不止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迁徙之下,那些不断转换身份的人。技术的创造者、产品的构建者,以及趋势的参与者,他们怎么思考新的世界,又怎么应对旧的问题。 本期 shownotes 由「播记」生成。
特斯拉的机器人会跳舞,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会跑酷,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炫酷的展示背后都有"秘密"。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一位从汽车圈跨界到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刘欣。作为伯牙智能的创始人,他正在挑战机器人最难的技术难关之一 - 灵巧手。 未来的机器人究竟会是什么样? * 特斯拉承诺 2-3 万美金就能买到的人形机器人,是画饼还是即将成真? * 机器人进工厂、进家庭最大的障碍到底是什么? * 一双能抓能放、灵活精准的机器人手有多难? * 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为什么机器人的发展却显得相对缓慢? * 从自动驾驶到机器人,这些技术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不仅会聊未来,更会剖析当下机器人领域最真实的技术现状。如果你好奇未来机器人是否真能像科幻电影里那样与人类和谐共处,这期节目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本期嘉宾」 刘欣,伯牙智能创始人兼 CEO,前阿里巴巴技术总监、斑马智行产品负责人,前蔚来汽车乐道数字产品负责人。主导了多个从零到一的创新产品,擅长软硬结合的复杂产品定义和研发管理。 「本期主持」 大吉(微博@42号车库-大吉),42号车库创始人。 「时间戳」 * 00:00:42 为啥一个汽车人要跨界做机器人? * 00:02:38 汽车和机器人的「亲戚关系」有多近? * 00:02:50 没有地图导航,机器人寸步难行 * 00:04:41 特斯拉机器人真的会跳舞吗?其实是远程操控 * 00:08:59 人形机器人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 00:10:40 家里养一堆机器人,需要一个「管家」来指挥 * 00:11:54 跟机器人聊天,真的需要用语音吗? * 00:18:09 未来会有「机器人主机厂」吗? * 00:26:00 2-3 万美金的机器人,特斯拉吹牛还是真有戏? * 00:28:21 从实验室到创业:伯牙智能的故事 * 00:30:48 黑科技:能记住形状的金属做机器人手 * 00:34:59 现在的机器人相当于自动驾驶 L2 阶段 * 00:38:33 机器人安全焦虑:万一它失控了怎么办? * 00:42:58 做个灵活的机器人手有多难? * 00:43:01 一双好手的秘密:传感器有多重要 * 00:44:03 机器人进工厂要等多久?大概三年 * 00:45:16 用统计学堆不出真正的 AGI * 00:46:44 灵巧手先卖给谁?创业路该怎么走 「关于我们」 《无限不可能引擎》是一档以智能汽车为起点,延展至 AI 硬件与机器人时代的深度对话栏目。我们关注的不止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迁徙之下,那些不断转换身份的人。技术的创造者、产品的构建者,以及趋势的参与者,他们怎么思考新的世界,又怎么应对旧的问题。
「本期简介」 特斯拉改款 Model 3 预售的当天,Model S / X 纷纷降价。 最夸张的是,Model X Plaid 价格直接下调了 22 万元。 特斯拉最贵车型的价格跳水,是反应了中国市场消费价值观的变化吗? 中国汽车豪华市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这次,我们邀请了两位车企资深从业者,来探讨新能源对中国豪华市场的影响。 - 当电车加速带来了价值重构,豪华市场中 luxury 和 premium 的定位边界还存在共识吗? - 当前的价格体系在崩塌,那对于豪华品牌来说,现在还可以支撑起高定价和高定位吗? - 汽车市场的价格重塑还需要多长时间? - 豪华品牌要如何把握这一波新能源的浪潮?做一辆售价 100 万的电车难点究竟在哪? - 这一轮变革下,如何重新去定义汽车市场豪华品牌的指标?智能与豪华的关系又是什么? 「本期嘉宾」 张骁,理想汽车产品规划高级总监,曾任职于宝马 MINI。 诸葛君,smart 中国市场销售与产品高级总监。15 年+ 国内外汽车从业经验,行业老兵。 「本期主持」 大吉(微博@42号车库-大吉),42 号车库创始人。 莱因哈特(微博@42号车库-莱因哈特 ),42 号车库副主编。 「时间戳」 * 01:31 中国没有成熟的汽车豪华市场。 * 03:00 如何界定什么是汽车豪华品牌? * 04:00 近 20 年房价涨、车价跌,但豪华品牌依然是豪华品牌。 * 05:03 汽车市场逐渐回归理性的背后,是什么在改变这种趋势? * 07:46 新能源在中国豪华市场的改变中有哪些影响? * 08:27 当车的加速不值钱了之后发生了什么? * 13:03 豪华品牌不止分三六九等,还分区域。 * 17:29 豪华车不止是绝对价格高,也可能是相对「价格贵」。 * 20:15 买车时你愿意为什么付出溢价? * 22:33 品牌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 25:08 新能源做豪华品牌难在哪,100 万以上的电车会有人买吗? * 31:49 价格战下的豪华市场洗牌,价格重塑,认知重塑。 * 41:17 新能源时代的豪华品牌消费观。 * 46:26 理想是如何界定是否成为豪华品牌的指标。 * 50:54 智能和豪华品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56:21 豪华品牌不可以有明显短板。 * 01:01:43 无设计,不豪华。 * 01:08:00 新能源车的设计是更难做了还是更好做了? * 01:13:36 智能会越来越多地影响汽车豪华市场。 「关于我们」 《无限不可能引擎》是一档由 42 号车库出品的聚焦汽车产业变革的线上对谈节目。新势力车企为什么突然崛起?智能驾驶会不会普及?出海是国产车的下一个机会吗?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究竟会迈向怎样的未来?每期我们会邀请行业里的关键人物,来跟我们一起探索,构成这一轮汽车变革的不可能引擎到底是什么。 你还可以关注的渠道: 公众号:42 号车库 微博:42 号车库 收听音频: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Podcast 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 观看视频:哔哩哔哩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播客」
专注投入自动驾驶领域十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这次,我们邀请到一位在智驾领域深耕十年的大牛,带领大家了解一项新技术是如何逐渐实现产品落地的。 城市 NOA 「无图」究竟是什么?当前又存在几种方案呢?覆盖一个城市又需要多久的时间呢?最难的城市是哪一个? 到 2023 年年底,开通几十个城市的智驾是有希望的吗? 通勤模式的路线需要花多长的时间训练出来?自动驾驶会走向 L4 吗? 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在智驾领域的合作模式是否会一直存在? 实际落地的过程中,现在遇到的技术瓶颈或者工程化落地的瓶颈有哪些? 本期,就请来自毫末智行的蔡娜,来聊聊关于自动驾驶从技术走向产品落地的故事。 「本期嘉宾」 蔡娜,毫末智行副总裁,在智驾领域从业超过十年。 「本期主持」 大吉(@42号车库-大吉),42 号车库创始人。 「时间戳」 * 02:53 中国最早一批做自动驾驶的团队是开始于 2014 年吗? * 05:30 在智能驾驶领域,Demo 女王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 06:00 主机厂是怎么开始关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为什么推进难? * 15:30 什么时候开始察觉到必须用场景去定义智驾产品? * 19:50 从高速到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的发展过程中,定义会更复杂吗? * 21:30 毫末目前积累的量产车的辅助驾驶里程数据大概是什么样的规模? * 22:05 不同公司智能驾驶的数据量级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吗? * 25:00 毫末在行业的认知是超前的,那么在实际上量产的进度如何? * 28:07 怎么看无法决定整车的定义以及大模型工程化落地比理论更重要的观点? * 31:40 毫末目前的节奏达到了预期吗? * 33:55 行业现在说的无图究竟是无什么图? * 35:03 毫末比较早提出了重感知的方案,当时是怎么理解的? * 35:12 毫末产品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智驾产品从产品、商品到用品如何解读? * 36:36 现在城市 NOA 领域「无图」的方案分很多种吗? * 38:26 无图完全覆盖一个城市需要多长时间?到 2023 年底,能开通几十个城市吗? * 47:09 通勤模式的路线需要花多长的时间训练出来? * 49:55 对于智能驾驶「端到端」是怎么看的? * 53:39 你觉得智能驾驶会走向 L4 的状态吗? * 58:20 在未来,智驾能力会趋同吗?各家的技术差异会逐渐缩小吗? * 01:01:09 车企和供应商的合作模式是否会一直存在? * 01:05:28 为什么选择加入毫末? * 01:06:39 实际落地的过程中,现在遇到的技术瓶颈或者工程化落地的瓶颈有哪些? * 01:12:05 在推城市智驾的过程中,碰到的最难的城市是哪一个? * 01:15:25 智驾的产品经理岗位需要哪些基础的素质和能力? 「关于我们」 《无限不可能引擎》是一档由 42 号车库打造的聚焦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线上对谈节目。通往未知的探索常常有着极端的两面性,在无限和不可能的两极之间反复横跳,智能电动汽车当下的发展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下。那么,构成这一轮汽车变革的不可能引擎到底是什么?欢迎关注我们。 你还可以关注的渠道: 公众号:42 号车库 微博:42 号车库 收听音频: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 Podcast 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 观看视频:哔哩哔哩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播客」
「本期简介」 你相信人类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吗? 这次,我们邀请了一位算法专家,带领大家从行业的视角,去解读有关自动驾驶的发展与方向。 「自动驾驶」,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可能,它承载了人们对于驾驶解放双手的畅想,却也与消费者的安全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 AI 等新技术的发展,实现自动驾驶会有更多的可能路径吗? 在商业化考虑成本可控和算法快速迭代的情况下,芯片公司又会遇到哪些具体的难题?又该如何去应对? 本期,就请来自地平线的罗恒博士,来聊聊关于自动驾驶发展的真相、难题与挑战。 「本期嘉宾」 罗恒博士,地平线 BPU 算法负责人。 「本期主持」 大吉(微博 @42号车库-大吉),42 号车库创始人。 308,42 号车库报道组负责人。 「时间戳」 * 02:35 为什么选择在 2016 年加入地平线? * 05:24 消费电子芯片和自动驾驶芯片有什么不同之处? * 07:50 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地平线的优势是什么? * 09:04 作为硬件传感器,激光雷达的竞争对手可能是软件算法? * 12:26 算法现在遇到哪些瓶颈?Transformer 消耗算力,如何优化算力的利用? * 14:20 Transformer 会继续应用下去?还是会探索新的算法模型? * 19:34 Transformer 在算力层面的代价是什么? * 22:13 地平线针对 Transformer 做了哪些优化?起到了什么效果? * 24:43 如何实现端到端?它的路径和方向是什么? * 29:07 Transformer 是端到端的必要因素吗? * 29:50 自动驾驶的实现是要依赖 AI 算法方向的新突破?还是沿着现有路径方向进行工程化落地? * 31:24 端到端方面,有出现过难以 Debug 的情况吗? * 32:07 实际驾驶过程中需要磨合和解决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 33:06 对于自动驾驶芯片公司来说,算法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 36:02 从发现一个算法到将它应用到业务场景中,中间需要什么样的过程? * 37:48 地平线下一代 BPU 纳什架构具备可扩展性, AI 的算力可大可小,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 38:46 基于 BEV+Transformer 的算法架构,有没有算力指标,可以实现比较好的城市 NOA 效果? * 40:40 特斯拉下一代 FSD 芯片是否在考虑算力冗余的问题? * 43:49 做自动驾驶芯片的两个限制:成本要求和算法迭代。地平线有遇见这种业务情况吗?怎么应对? * 46:42 BPU 在进化过程中在技术和商业层面做了什么权衡和取舍? * 48:17 怎么看待车企全栈自研和供应商合作的区别? * 50:01 地平线征程 5 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 50:56 自动驾驶目前还没有完全被市场接受,这会影响地平线对整个行业的判断吗? * 51:47 怎么看待自动驾驶的前景和方向? * 52:29 未来的自动驾驶真的会比人类驾驶更安全吗? 「关于我们」 《无限不可能引擎》是一档由 42 号车库打造的聚焦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线上对谈节目。通往未知的探索常常有着极端的两面性,在无限和不可能的两极之间反复横跳,智能电动汽车当下的发展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下。那么,构成这一轮汽车变革的不可能引擎到底是什么?欢迎关注我们。 你还可以关注的渠道: 公众号:42 号车库 微博:42 号车库 收听音频: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 Podcast 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 观看视频:哔哩哔哩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播客」
「本期简介」 中国新能源品牌为何总会遇到「爬坡」困难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爬坡」真的就只是从上市到交付这么简单吗? 这次,我们邀请一位车企从业者,带领大家从行业的视角,去解读新势力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难题。 毕竟,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也是一个综合、庞大且复杂的体系。 随着销量的上升,中国新能源车企还会面临什么样的门槛?是否需要自我淘汰?自我革新? 在极其残酷的价格战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还面临着什么样的考验? 本期,就来聊聊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继续成长的一些挑战和机遇。 「本期嘉宾」 诸葛君,smart 中国市场销售与产品高级总监。15 年 + 国内外汽车从业经验,行业老兵。 「本期主持」 大吉(微博 @42号车库-大吉 ),42 号车库创始人。 Ella,42 号车库合伙人,汽车行业 17 年工作经验。 「时间戳」 * 03:35 消费者视角的「爬坡」? * 05:27「爬坡」对于整车厂来说意味着什么? * 11:17 电车问世以来,主机厂生产计划周期有没有提升效率? * 14:07 消费者对「爬坡」的误解,实际上厂家在供应链层面的阻碍? * 15:13 国内新能源品牌与供应商之间的问题? * 18:28 今年「爬坡」慢,因为公司的营销、研发以及供应链团队的割裂? * 19:31 关于「爬坡」,理想在行业里做到了什么值得钦佩? * 21:23 「爬坡」两个关键因素:产品复杂度低;供应链信用好。 * 22:11 传统车企接下来会选择 sku 更精简的车辆产品配置,还是选择提升销量的预测能力? * 26:04 新势力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瓶颈和门槛? * 31:51 新老势力之间界限的模糊?资金雄厚也是资源实力的一种体现。 * 34:37 做出一台车不是困难的事情,做出一台能卖的、卖得好的车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37:00 当新势力向着 10 万到 30 万再到 50 万的销量冲刺,还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怎么应对? * 40:27 对于将车企盈利类比互联网企业盈利周期长的说法怎么看? * 43:26 对于中国新能源市场残酷的价格战怎么看?会有什么样的趋势和氛围? * 46:02 价格战会走向什么样的结果? * 48:16 大家都知道价格战是不健康的,但也面临着想做、能做和能做到这三个问题。 * 49:45 价格战中重新定义「摊销」。 * 50:52 价格战会是一场持久战吗? * 52:45 未来新能源车企只会剩下四到五家吗? * 53:27 中国新能源在出海方面会遇到的阻碍? * 55:54 新能源出海,美洲之外是中国车企更大的机会? * 56:52 中国车企应该在当下就布局出海战略吗? 「关于我们」 《无限不可能引擎》是一档由 42 号车库打造的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线上聊天节目。通往未知的探索常常有着极端的两面性,在无限和不可能的两极之间反复横跳,智能电动汽车当下的发展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下。那么,构成这一轮汽车变革的不可能引擎到底是什么?欢迎关注我们。 你还可以关注的渠道: 公众号:42 号车库 微博:42 号车库 收听音频: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 Podcast 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 观看视频:哔哩哔哩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播客」
「本期简介」 中国新能源出海,踩过哪些坑?遇到过哪些阻碍? 这次,我们从两位车企从业嘉宾的口中,挖出更多关于车企出海背后的故事。 毕竟,中国新能源出海是一件综合、庞大且复杂的事情,每一步或许都存在未知的挑战和难题。 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国汽车品牌,是为后来者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还是提高了后来者的准入门槛? 本期,就来聊聊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东南亚遇到的那些「坑」。 「本期嘉宾」 Bruce:某车企从业者,负责海外销售的运营工作。 润将军:某自主品牌车企从业者,负责海外相关业务支持工作。 「本期主持」 大吉(微博 @42号车库-大吉),42 号车库创始人。 莱总(微博 @42号车库-莱因哈特),42 号车库副主编。 「本期内容」 新能源出海东南亚为何考虑建设组装厂? 东南亚市场和欧洲市场有什么差异?它们都值得中国车企去探索吗? 中国车企出海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当前又是什么阶段和状态? 纷纷出海后,中国车企是抱团还是恶意竞争? 中国车企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还遇到过哪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出海这件事,也是事关生存的两难选择? 「时间戳」 * 02:26 在东南亚建设组装厂的考量? * 04:22 东南亚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动机是什么? * 07:12 东南亚和欧洲的油电差价如何? * 08:40 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更为激进的政策有哪些? * 10:17 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值得中国车企探索和深耕吗? * 12:08 中国车企出海的三个阶段? * 15:57 东南亚各国的政策变动问题? * 17:46 东盟和欧盟在认证标准上的差异? * 18:55 马来西亚的新能源产业政策问题? * 22:46 车机版本和 OTA 管理方面遇到的阻碍? * 23:30 语言包的问题如何处理? * 26:54 海外市场最担心的问题?——摩托车事件。 * 30:00 中国新能源产品的降维打击。 * 30:53 合资车企常被诟病的问题会印证在中国车企身上? * 32:40 全球的极端客诉问题? * 34:47 中国车企掀起造船浪潮? * 35:44 中国车企如何应对起亚在海外的影响力? * 38:30 著名的澳大利亚洗车费事件? * 39:36 在美国市场遇到的阻碍? * 40:21 中国车企仍需要大量的前人经验。 * 41:03 欧洲政策的阻碍?日本市场的阻碍? * 45:46 出海,事关生存的两难选择。 「内容注释」 * KD:Knocked Down,即「散件组装」,KD 有 CKD 、 SKD 、 DKD 三种形式。 * CKD: Complete Knocked Down,即「全散件组装」, 在当地生产的零部件以较低的关税和较低的工资,利用当地劳动力组装成整车,并以较低零售价出售。 * SKD:Semi-Knocked Down,即「半散件组装」,一部分总成是现成的。在国际汽车贸易中,整车出口国的汽车公司把成品予以拆散,而以半成品或零部件的方式出口,再由进口厂商在所在国以自行装配方式完成整车成品并进行销售。 * DKD:Direct Knocked Down,即「直接组装」或「成品组装」,如汽车组装生产中,车身整体进口,安装车轮后出厂,几乎就是白车身大总成,装上 4 个轮子就是整车。 「关于我们」 《无限不可能引擎》是一档由 42 号车库打造的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线上聊天节目。通往未知的探索常常有着极端的两面性,在无限和不可能的两极之间反复横跳,智能电动汽车当下的发展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下。那么,构成这一轮汽车变革的不可能引擎到底是什么?欢迎关注我们。 你还可以关注的渠道: 公众号:42 号车库 微博:42 号车库 收听音频: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Podcasts 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 观看视频:哔哩哔哩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播客」
「本期简介」 新能源纷纷出海,有没有踩过什么坑? 这次,我们邀请了两位车企从业嘉宾,揭秘车企出海背后的故事。 要知道,中国新能源出海是一件综合、庞大且复杂的事情,在每一个环节或许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坑」。 能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汽车品牌,都是通过自己血泪教训,硬生生支棱了起来。 有意思的是,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车企出海遇到的种种难题,简直人大跌眼镜。 却也,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恰好印证了那句话: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本期,就来谈谈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欧洲那些有意思的「陷阱」。 「本期嘉宾」 Bruce:某车企从业者,负责海外销售的运营工作。 润将军:某自主品牌车企从业者,负责海外相关业务支持工作。 「本期主持」 大吉(微博 @42号车库-大吉),42 号车库创始人。 莱总(微博 @42号车库-莱因哈特),42 号车库副主编。 「本期内容」 为什么中国车企登陆欧洲港口的那刻起,问题就没有间断过? 新能源纷纷出海,蔚来、领克、极氪、奇瑞等品牌进入欧洲市场,会遇到那些难题?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中国车企出海有没有遇到相同的问题?甚至犯过类似的错误? 面对欧洲市场的一些特点,中国车企又如何做到本土化?又有什么创新之处? 应对一些刁钻的难题,中国车企又是如何迎刃化解的? 真实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在这片传统车企已沉淀百年的土地上,中国新能源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时间戳」 03:00 欧洲,难做的好市场。 06:49 从港口开始,在欧洲的种种难题。 11:39 蔚来进入欧洲面临的难题? 13:35 领克在欧洲渠道和策略难题? 15:39 特斯拉的直营模式在欧洲是否适用? 18:10 产能爬坡后配套体系怎么办? 21:45 欧洲汽车市场的特点? 23:28 极氪出海欧洲有戏吗? 27:34 欧洲购车消费文化。 33:24 出海成功样板的重要性。 35:20 已经交付的中国产品口碑如何? 36:42 从平行进口到平行出口的问题? 42:44 出口的利润问题、价格战与补窟窿。 44:52 中国电动车产品在全球的竞争情况? 48:45 拉美市场对新能源的接受度? 50:10 奇瑞在欧洲与经销商之间的难题? 52:16 中国品牌在欧洲,多久可以打破壁垒? 56:06 选一款适用于全球市场的中国车? 59:22 彩蛋环节。 「关于我们」 《无限不可能引擎》是一档由 42 号车库打造的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线上聊天节目。通往未知的探索常常有着极端的两面性,在无限和不可能的两极之间反复横跳,智能电动汽车当下的发展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下。那么,构成这一轮汽车变革的不可能引擎到底是什么?欢迎关注我们。 你还可以关注的渠道: 公众号:42 号车库 微博:42 号车库 收听音频: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 Podcast 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 观看视频:哔哩哔哩搜索「无限不可能引擎播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