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你属于高敏感人群吗?

这期节目我们来聊聊一种人——“高敏感人群”,英文是Highly Sensitive People,简称为HSP。他们从小到大都会表现得情绪特别强烈,对周围的人与环境非常敏锐,共情能力很强。但是,质疑的声音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总有人说他们“太极端”“太奇怪”“太难搞”或者“太夸张”。在屡遭拒绝或批评之后,他们会有意无意地隐藏真实的自我,来避免受到伤害。他们会逐渐发展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外在形象,压制自己内心的声音。通常他们都觉得是自己有问题,却从来没有想过,强烈的情绪感知和表达可能标志着他们具有巨大的潜力。久而久之,在这个世界,尤其在我们所处的相对严苛的东亚文化环境下,高敏感人群选择忽视自己的需求,而这群人也被大家、被社会忽略。但是,我和我的朋友泓舟,对这个人群十分关切,特别是身处东亚文化环境下的高敏感人群,我们知道他们生活得很辛苦,他们有着美好的天赋而不自知。所以这一次,我们想借助一本书,伊米·洛的《你的敏感,就是你的天赋》,带大家一起走进高敏感人群的内心世界,也借此觉察自己和身边人,是否属于高敏感人群,有没有遇到什么困境,以及可以怎样重建自我,开发潜力。这本书主要是写给高敏感人群,但细细读来,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在这期节目中,你可能会听到: * 高敏感人群的特质有哪些? * 当你感到焦虑或沮丧时,有可能正处于一个觉醒的边缘。 * 对于敏感人士来说,为什么真实的自我特别重要? * 情绪是流动的,有强有弱,会收缩或扩张……觉察情绪的变化才不会被“锁住”? * 我们总说接纳自己,到底接纳的是什么? * 为什么东亚文化环境下,好像更容易诞生高敏感人群? * 什么是敏感人士的情绪“亲职化”? * 制作一个情绪陪伴盒子,建立一个自己的支持系统。 * 在心理困扰、情绪障碍、人格特质等之间做好觉察鉴别,避免标签化,拒绝“粗暴的安顿”。 相关阅读: * 中文版:伊米·洛 著,肖心怡 译,《你的敏感,就是你的天赋》,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读客文化,2022年。 * 英文版:Imi Lo, The Gift of Intensity: How to Win at Life and Love as a Highly Sensitive and Emotionally Intense Person, John Murray One, 2021.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78分钟
99+
3个月前

7 | 成为朋友好难,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友情?

这期节目很特别,是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和我的朋友泓舟一起录制的,今天发出的时候,我们已经都回国了,她在北京,我在上海。我和泓舟是因为这次哈佛大学的访学安排而结识,在这十个月里,她出了书,我开了播客,彼此有很多的交流,关于生活,关于孩子,关于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关于心灵的感受,等等。这些交流有一部分构成了我们共同录制的播客,而这五期播客也见证了我们友谊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在访学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一起录制了这期特别节目,专门来聊一聊友情。在这期节目中,你可能会听到: * 友情是从学会接住对方的情绪那一刻开始的。 * 朋友间的“三八线”,也充满默契与共识。 * 成为朋友好难,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朋友? * 友情好像总分散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 善解人意的老好人,凭什么总要提供正反馈? * 我们都是友情的园丁,主动关心,时常养护。 * 小朋友的友谊浓烈纯真,中年人的友谊平淡自然。 * 多点耐心,友谊总会慢慢找上门来。 听到最后有彩蛋哦~~ …… 听你说 听你说 / 我们同时拥有一个真心的朋友 / 聊日出日落 因为有梦 / 所以更认真生活 / 听你说 听你说 / 我们真实拥有一片美好的天空 / 不能常联络 / 却更紧握我们交换的美梦 …… ——郁可唯 林凡《听你说》 联系方式:米雪心理咨询室,[email protected]

51分钟
99+
8个月前

6 | 母亲节特辑:伟大的母爱也是一种羁绊?

这期节目我们来聊聊“母爱”。我和朋友泓舟都是女儿,也都是母亲,在我们各自的工作中,也会接触到很多母亲和女儿的故事,话题往往绕不开“母爱”。但这个话题很大也很复杂,不容易聊,所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借助一本书,卡瑞尔·麦克布莱德(Karyl McBride)的著作《母爱的羁绊》(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 Healing the Daughters of Narcissistic Mothers),从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发谈起,再来谈谈我们对于母爱的思考。也邀请你在收听的过程中和我们一起思考。有两个小小的提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暂时放下一些刻板印象和陈词滥调,也不要轻易地对号入座,让我们一起耐心地觉察和探讨。在这期节目中,你可能会听到: * 母亲不只有“伟大”,还会有“自恋”的特质? * 母亲和女儿,天然存在嫉妒关系吗? * 我们凭什么要求妈妈“优雅地老去”? * 如何用系统的视角看待“丧偶式育儿”? * 孩子生来就该成为父母之间的“纽带”吗? * 东亚教养关系常有的特点:密而不亲。 * 孩子的“不配得感”,是因为母爱的缺失吗? * 听妈妈的话,妈妈就能喜欢我吗? * 关于重构母女关系:质疑母亲、理解母亲、成为母亲。 * 我们与母亲之间的边界,从物理延伸到心理。 * 觉察母女/母子联盟,拒绝“三角化”。 相关阅读: * 中文版:卡瑞尔·麦克布莱德 著,于玲娜 译,《母爱的羁绊》,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 英文版:Karyl McBride, 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 Healing the Daughters of Narcissistic Mothers, Free Press, 2008. 联系方式: * 电邮:[email protected] * Perfit身心健康工作坊: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251号二楼

64分钟
99+
11个月前

5 | 安全感从何而来?

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安全感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一种感受,关注的同时又好像有很多迷茫和困惑。安全感来自于哪里?如果我们去觉察自己,或者观察周围人,可能会发现有的人好像天生安全感就强,有的人好像从小就缺乏安全感,这么看来安全感似乎一开始就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从小就缺乏安全感的人,你还可以改变吗?怎么去改变?这些是从个体层面去探讨安全感,那么从关系层面来看,我们又会发现,安全感在关系中有非常显著的表达,有的关系会唤醒一个人的不安全感,或者说让人感觉自己的安全感在流失,而有的关系则可以修复一个人的不安全感、提升TA的安全感……听过很多女生的分手理由是,他没能给我安全感,那么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的安全感负责吗?男生女生对于安全感有什么不同的体验?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那么这期节目就继续和我的朋友泓舟,来展开聊一聊——安全感。你可能会听到: * 什么是安全感? * 当孩子们开始逃离父母的“保险箱”…… * 女孩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对安全感的“凝视”。 * 江浙沪独生女就没有烦恼了吗? * 四种依恋类型及其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 不安全感拥有多种层次。 * 情感关系中真的要做到“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应”吗? * 建一个爱情的堡垒,我们就安全了吗? * 如何修复自己生活中的不安全感? * 缺乏安全感没有什么可羞耻的。 * 当不安全感成为一种时代特征,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联系方式: * 电邮:[email protected] * Perfit身心健康工作坊: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251号二楼

64分钟
21k+
1年前

4 | 自由职业,你想清楚了吗?

米雪心理咨询室上期节目借助三个故事探讨了三个比较熟悉的亲子关系场景,以及当中可能出现的自我觉察失灵和由此引发的问题。今天这期节目,我想切入到一个相对个体的视角,从职业选择和个人成长的场景来看看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自我觉察。这个话题将在我的老朋友、自在电台播主、三年自由职业者泓舟,和我这个自由职业“新人”之间层层展开,你可能会听到: * 当抱怨增多、不安稳的心开始跳动,工作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 心理咨询师会从什么角度来分析自己的职业选择? * 拥有起心动念,是对人来说特别有力量的事。 * 自由职业以后,如何找到人生的第二增长曲线? * 进入中年的大家,总得有办法应对“中年危机”。 * 中年夫妻,更加需要相互觉察。 * 怎样才算“活在当下”? * 人生很多时候并非由一串串闪亮的结果构成,而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时刻构成。 * 如何应对患得患失的心态? * 如何靠“打磨一块玉”的信念支撑下来? *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尝试把自己“捞”起来。 * 情绪是需要被看见和疏解的。 * 回应自己内心躁动的小火苗,是对自己的一种诚实。 * 为何要与不确定性和焦虑共存? 联系方式: * 电邮:[email protected] * Perfit身心健康工作坊: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251号二楼

70分钟
3k+
1年前

2 | 你看见自己了吗?

欢迎大家来到米雪心理咨询室!在这期节目,你可能会听到: * 你会穿两只不同的鞋出门吗? * 你想与大众“趋同”还是“与众不同”? * 自我觉察(mindful)与漫不经心(mindless)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 生活中哪些暗示/引导(prime)在塑造我们? Langer教授介绍:Ellen Langer(艾伦·兰格),生于1947年3月25日,是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尤其以其在正念、决策制定和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方法而知名。她在1970年代初完成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不久,开始在哈佛大学任教,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首批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之一,这标志着她职业生涯和哈佛大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她撰写了多本书籍,包括《正念》(Mindfulness)、《成为艺术家:通过正念创造性重塑自我》(On Becoming an Artist)和《逆时针:正念健康与可能性的力量》(Counterclockwise: Mindful Health and thePower of Possibility),对心理学、教育和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理论和研究强调了当下和觉知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来改善我们的心理和生理福祉。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add more life to your years than to add more years to your life."(为年华赋予生命的光彩,胜于仅仅增添寿岁的长度。) 联系方式: * 电邮:[email protected] * Perfit身心健康工坊: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1251号二楼

20分钟
2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