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 万字解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我们究竟应该听从内心的感召追逐天命,还是为图幸福安稳继续一成不变的生活? 这本书告诉我: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牧羊少年连续两次梦见埃及金字塔有一处隐秘的宝藏等待挖掘,于是男孩从西班牙出发开启了他的寻宝之旅,他卖掉羊群,穿越死海前往撒哈拉沙漠。一路上遇到了为他解梦的吉普赛老妇人,指引天命的撒冷王,渴望朝圣的水晶商贩,少女法蒂玛以及真正的炼金术士...男孩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根据内心的指引学会了世界的语言,最终成功找到宝藏所在,与心爱之人终成眷属。 这情节听起来似乎和我们从前读过的寓言大同小异,可这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寻宝故事吗?不,它关乎每一个身负天命的普通人,关乎每一个曾心怀梦想而后遗忘放弃的追梦人。 寥寥几句显然无法概括男孩这一路上的艰难与成长,他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突破现实与心灵的重重枷锁,最终寻得宝藏,且听我细细讲来。 00:00 简介 01:21 天命与爆米花 07:06 寻宝的冒险家 13:07 世界的语言 18:10 炼金术 25:58 你的心即是财宝所在 还有一些炼金术士,他们一门心思追求金子,这种人永远也发现不了其中的奥秘。他们忘记了铅、铜、铁同样也有需要履行的天命。谁若干涉其他事物的天命,谁就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天命。 在人生某个时候,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命运主宰了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 人们总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梦想。 ▰▰▰▰ ▰▰▰▰ ▰▰▰▰ ▰▰▰▰ ▰▰▰▰ ▰▰▰▰ ▰▰▰▰ ▰▰▰▰ 浪漫与疯狂交织,必看高分音乐剧《我,堂吉诃德》 北京·二七剧场10.25-11.17 深圳·保利剧院 10/12-10/13 广州·广东艺术剧院 10/18-10/19 💛给假期加时一周 🧡 国庆福袋继续整 ▰▰▰▰ ▰▰▰▰ ▰▰▰▰ ▰▰▰▰ ❣福袋一:299元(180-280票档两张) ❣福袋二:499元(480-680票档两张) ❣福袋三:899元(880-1080票档两张) 活动场次:北广两站 活动时间:10月8日0点-10月14日23点 购票须知:不支持选座及退换,北京站广州站为电子票短信

33分钟
1k+
6个月前

19.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 《被讨厌的勇气》(上)

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却做出改变?难以从过去的伤痛中逃离,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心理创伤不存在?人生不需要目标?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被讨厌的勇气》讲述了哲人与青年的故事,哲人精修多年阿德勒心理学,对人生充满领悟与洞见,而青年敏感,自卑,对眼前的世界不抱任何希望。哲人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可以随时获得幸福,可在青年眼中人生根本豪无幸福可言,他无法接受这种观点,于是打算与之辩论一番。内容以对话的形式徐徐展开,他们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来自过去、未来与人际关系的三重束缚,以及“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怎样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 ”等等问题。 提到心理学人们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荣格的名字,但实际上,阿德勒是与他们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是对自我的解放,它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把人从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重获心灵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自我改变】的心理学。因此作者认为人并不住在客观的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本期内容将书中的谈话拆分成一个个话题进行讨论。 00:00 没有目标与计划的人生也无妨? 01:45 喜欢做计划但总拖延执行 03:53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06:05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08:19 怎样合理表达愤怒? 10:50 用存在标准看待他人 13:06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15:22 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课题 (做了好久的思维导图) --------------------------------------------------------------------------------------------- ╭───────────╮ 浪漫与疯狂交织 必看高分音乐剧 ╰───────────╯ 《我,堂吉诃德》 追梦,不会成真的梦 忍受,不能承受的痛 挑战,不可战胜的敌手 跋涉,无人敢行的的路。 敢以此生,求索那颗星 管它征途遥远,道路多险峻。 全场次 「1080/980票档单张低至75折」 「480票档买一赠一」 「180票档单张低至9折」 经典卡司集结 共同奔赴摘星之旅 #刘阳 #党韫葳 #刘浩冉 #卞佳平 #连江维 京/沪/广/深 四城即将热演 北京·二七剧场 9/13-9/15;10.25-11.17 上海·上音歌剧院 9/20-9/29 深圳·保利剧院 10/12-10/13 广州·广东艺术剧院 10/18-10/19

17分钟
1k+
7个月前

18. 你在爱真实的人还是幻想对象?|| 《窄门》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狭道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窄门》安德烈·纪德(法) 00:00 简介 01:04 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 05:16 牺牲是奉献还是逃避? 09:50 活在幻想中的完美爱人 14:01 人物剖析+总结 简介 十四岁的杰罗姆爱上了青梅竹马的表姐阿莉莎 ,他将阿莉莎比作福音书中所描绘的无价珍珠,而自己就是那个为了得到她,不惜变卖一切家当的人。他们的灵魂与信仰如此契合,但随着时间推移, 这段备受祝福的感情逐渐走向陌路。在一封封书信中,两人将彼此越推越远,阿莉莎将自己视为杰罗姆走向通往“窄门”的阻碍,最终选择独自离去,从此天人两隔。 1. 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 杰罗姆:“无论将来我成为什么人,全都是为了你。如果你不在天国,这个天国我不去也罢。”阿丽莎:“你难道不能坚强点独自前进吗?我们每个人都应独自到上帝那里去。” 阿莉莎希望杰罗姆心无旁骛地追逐梦想,不要将自己视为向导,因此起初我觉得她是一个为了成全对方十分禁欲、高尚的人。但,亲密关系真的会破坏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对美德智识的追求吗? 2. 牺牲是奉献还是逃避? 读到一半时,阿莉莎的一次次牺牲让我开始思考:到底该称其为无私的奉献,还是矫揉造作的荒唐? 阿莉莎:“我会和你分开一辈子,必须倾尽一生,付出极大的努力。为了重聚,每个人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我认为死亡反而能让我靠近,能让生前的人拉近距离。” “你若在我身边,我就不能进一步思念你了。我爱你那么深却那么绝望,我必须承认,离你越远我就越爱你。“这句话让我想起周国平说:“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 ” 3. 活在幻想中的完美爱人 多年后再次相见,杰罗姆完全看不到阿莉莎身上他曾钟爱的特质。阿莉莎回应道:你爱上了一个影子,你爱上的是你臆想出来的形象。杰罗姆想不通阿莉莎怎会变成了这样。可当初,为了和她在同一个高度相见,分明是他自己把阿莉莎一点点抬高,将她塑造成偶像,用所有喜欢的东西装点着她。 这种感觉就像是,他一直所忠诚的仅仅是脑海中的理想对象。人性本就复杂而立体,他却将眼前有血有肉的人固化为自己内心的形象。杰罗姆将自己的所愿、所惧、所爱、所恨都投射到阿莉莎身上,在他心中,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已被割裂开来。 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一切忠诚都指望报答,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 ——《人与永恒》 阿莉莎在信仰的束缚下压抑情感,她相信只有通过自我牺牲和禁欲才能接近上帝,追求爱情成了一种对信仰的冒犯,这与她对杰罗姆的爱情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最终令两人走向悲剧。 总结 我们可以在伴侣的眼中看清自己,彼此鼓励、相互搀扶。在信任、尊重和爱的道路上收获自我。我们可以把爱人看作同行旅伴,但绝不是工具或手段,谁也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没有人是你到达“窄门”的捷径。 这类人想和一个活雕像结婚。第一次约会,他们就爱上了对方的样子,希望对方永远刻板地保持这个样子。有些人把伴侣捧到了高台上,部分是出于爱慕,但也是为了让伴侣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别和最初的点偏离太远。毕竟,雕塑就该放在台子上,不是吗?这类人还有一些会把他们自己放到高台上,并期望伴侣保持原状,用充满爱慕与赞美的眼神仰望自己。 ——《亲密关系.无拘无束的关系》

18分钟
1k+
7个月前

怎样无痛培养读书习惯?+去哪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好不容易坐下来,看几页就走神?想读些深刻的内容但怎么都看不进去?4个方法帮你“放过自己”,无痛读书。 1. 固定时间场景 容易走神就先培养自己静下来的能力,在家里选一个舒服安静地方作为专属读书角落,在每天的同一时段开始阅读,让大脑先养成习惯。追求氛围感的话可以放一些安静的纯音乐,点上香薰蜡烛,这样心情更好。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请把手机放远一点。 2. 不要做计划 不用计划今天看五页明天看十页,想着多少天后我就看完了,这样是着眼于结果,并不利于执行力差的人坚持。咱们主打一个享受过程,拿起一本书就完全沉浸在文字里,不要总是盯着自己读到第几页了,这种像是做任务的感觉特别容易走神,想要真正沉浸下来,就请享受读书本身的快乐。 3. 完成清单 计划清单谁都会做,但不是每次都能完成,所以干脆反过来,不要先规定自己今天读几页,而是每天看完后在完成清单上写下自己做了什么,或者找群里的小伙伴打卡,激发自己的成就机制,让大脑真正享受阅读,下次开始就会容易很多啦。 4. 不必追求读懂 对于读不懂的书,没有必要追求完全理解,一知半解也好,就把这当成你们的初次相见。而且很有可能是你目前的阅历和视角都无法与之匹配,需要另寻一个契机,因此无论别人再怎么夸它,也不要只是为了读完去硬读。读书本来就是快乐的事情,要学会放过自己。 Q : 究竟怎样才能找到不踩雷、适合自己又看得进去的好书呢? 1. 查作者看年代:可以初步筛掉大部分雷。或者直接用更简单粗暴的办法,先排除近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内的书,首选时间大浪淘沙后的经典,等构建好自己的阅读体系,有基本审美和判断能力了再去尝鲜也不迟。 2. 多看安利:多看几篇分享,从不同视角审视有助于你全面整体地了解这本书。 3. 线下翻看:如果实在不知道该买什么,就直接去线下书店逛,有时候不带目的的瞎逛反而能遇到自己心仪的书,真正地一本一本去翻去对比,也好过在网上看那些购物网站的首页推荐以及不负责任只管恰饭的博主推荐。 4. 搜句摘:有些安利文案只写自己的心得感悟,没有书中原话。所以如果你已经被安利了这本书,但不确定内容是否对胃口,就去看看句摘,没有什么比看原文更能判断是否和作者有共鸣的了。 5. 先选自己看得懂的书:大多数人会根据大众口碑和获奖情况来买书,但其实我们不必死盯那些高分书籍,第一:它不一定适合你;第二:你不一定能看懂。读不懂还要硬读真的很影响心情以及你对它的判断。不是书不好,而是你以当下的情况不一定能很快get到,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和阅历的沉淀。所以不妨暂时先放下来,等待一个更好的契机,这个“等”我觉得也是读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6. 书中找书:我很喜欢在已有的书中找找这位作者他所引用的句子,他反复提到的书或者喜欢的作家,这样你就拥有了一个无限触达的网络,再也不担心无书可看,并且把它作为参考大方向一般不会踩雷。

5分钟
99+
8个月前

17. 谁说没有写给成年人的童话? || 《黑塞童话》

发人深省的讽刺,细思极恐的隐喻,天马行空的想象,含蓄诗意的留白,阅读黑塞,仿佛进行了一场智慧启迪和心灵洗礼。 赫尔曼·黑塞的家庭具有多国血统,因此他从小就接受广泛思想,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长大,这使他同时受到欧洲与东方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文化。除了尼采、叔本华,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也都是黑塞所崇拜的哲人,在这一系列偶像的影响下,黑塞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美学世界观。 这本书,收录了黑塞的二十六篇童话作品,涵盖其整个创作生涯,也见证了他的人生轨迹。主题包含战争,文明,智识,爱欲,理想,死亡,人类命运等等。他用宏大的尺度展示对生命、对所有苦难与欢乐的理解。 阅读他的故事像是在品茶,回味意蕴悠长,不乏中式美学的味道。读完整本书后我写到:油画般浓郁的文字,生命力喷薄而出,他的语言生动迷人,仿佛一不小心就能跌进画中。他喜爱音乐与诗歌,作品富于韵律节奏,诗人般跳跃的思维,此时还埋藏深海,彼时已立于山巅,阅读他的故事,你需要进行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思考。你能够感受到他的思想气质:旷达超然,仁慈悲悯,深刻而温柔。 《黑塞童话》的最大特点是“残忍”, 他的故事充满了现实隐喻,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谴责、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对战争的批判。他用诗意的语言解构童话,如电影脚本般,呈现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呈现生活的真相。 勇敢的成年人,请翻开这本《黑塞童话》。 00:00 简介 02:33 柯略尔格博士的结局 07:43 森林人 11:12 法尔多 12:52 欧洲人

20分钟
1k+
8个月前

16. “人必须在内心觅得立命之所” ||《瓦尔登湖》

为什么梭罗在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便利前,选择了更为原始的野性生活,他为什么膜拜东方文明,热衷并皈依于自然?又为什么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去进行生命的实践并在内心觅得立命之所?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林语堂说梭罗是美国作家中最具中国气质的一位,他的朴野,强毅和个人主义活似庄子。 译者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回归伊甸园的作品,是一部面对眼前世界矫弊的神话,也是对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面临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种呼告。有些人将梭罗的探索理解为无所事事的流浪。对于这种讥讽和谬见,他在书中回应道:“我想带着明确的目的去生活,以图直面生命的本质"。 梭罗让我明白简约生活也能满足生存所需,平凡的时刻也能创造出幸福快乐,贴近骨头生活才最有滋味。他的日子里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被打上神性的烙印,也没有被切割成终点的碎屑;他早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欣赏夏日林间四五种动物的落日晚歌,听天地万物和谐共鸣。 宇宙比我们眼中更加寥廓浩渺。 00:00 简介 01:44 治生之难 08:40 生命之必需 15:30 因何而生 19:29 觅得自己的道路 24:28 自然不会苛责你的懒散 27:44 总结 视频链接:【人必须在内心觅得立命之所 ||《瓦尔登湖》-哔哩哔哩】 https://b23.tv/yKCtLdF

30分钟
2k+
8个月前

15. 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 ||《蛙》莫言

娃蛙娲哇,声声令我泪欲下。 姑姑孤苦,心中之事对谁语? 悠悠我心,为君沉吟到如今。 皎皎明月,此情何时可断绝? 像神一般迎接生命的天使,却变成了赶尽杀绝的“恶魔”,从接生成千上万名婴儿的活菩萨到跌下神坛落个活阎王的骂名,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生? 长篇小说《蛙》出版于2009年并于201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莫言用书信和话剧的形式,以我国60年计划生育历史为背景,描述了姑姑万心的一生,也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乡村生育问题上的种种混乱景象。莫言关注人的痛苦、人的命运、直面人性的各个角落,用讥笑和讽刺抨击着历史和谎言,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人类生活最为浑浊的的种种侧面。 这部小说到底是写什么的? 莫言说:写人,写"姑姑"这样一个从医五十多年的乡村妇科医生的人生传奇,她的悲欢与离合,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她的反思与忏悔,她的伟大与宽厚,她的卑微与狭窄。写出她与时代的和谐与冲突,写出她的职业道德与时代任务的对抗与统一。 写的看似是一个人,实则是一群人。莫言不止一次提到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具体到《蛙》这篇小说,是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社会底层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个体的痛苦,更与所有人息息相关。这种感觉深深震撼到莫言。我相信他写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抨击某项政策,而是通过这个过程,剖析人性并实现自我救赎。就像他在后记中所写:“完成这本书后,有八个大字压在我心头: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19分钟
99+
8个月前

13. 世界在我眼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草叶集》

惠特曼的人生没有定式,自己也不知道终会走向何方,他从不听世俗之语,更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一切控制束缚他的终究会被打倒,一切模仿跟随他的终将走向消亡...他在宇宙的花园间游走,采撷一切能够完善自我的甜美;也在人间的酒窖里迷醉,酣饮危险而魅人的琼浆。他什么也不害怕,拥抱善,也拥抱恶,热爱生存,也热爱死亡...一切都是好的,万物发生皆有利于他。他对自己的自信无比自信 ,用目之所及的一切编织成自己的歌 ,歌颂自己 ,也歌颂整个世界。 他什么也不怕,愉快地接受,或同样愉快地等待。嘲笑束缚与消亡,歌唱自由与存在。他平等地赞颂一切,为胜利者吹奏凯旋之歌,也为失败者欢呼呐喊。在他眼里没有不好的东西,没有什么不可接受,他既不偏爱,也不拒绝,像是喝醉了酒蒙着眼睛在原野上奔跑的癫狂艺术家。别人是一笔一笔地画,一曲一曲地舞,他显然不满足于这一切,于是抛弃画笔,将成桶的颜料肆意泼洒,随手绘就一个奇迹;他扔掉舞鞋,纵情旋转奔跑,脚下的足印步步生花,已然将独属自己的圆舞曲烙在大地之上。 00:00 简介 02:57 我自己之歌 11:12 一切都是最好的 14:21 大路之歌 21:00 生命赞颂 22:45 生存与死亡 25:20 平等 27:27 总结 视频链接:【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 ||《草叶集》 惠特曼-哔哩哔哩】 https://b23.tv/lKx5dkH (非常喜欢这次的思维导图!)

29分钟
99+
9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