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6交朋友之前,先把你的歌单交出来 | 一起聊聊小众音乐与主流音乐那些事儿

Part 1 小众音乐和主流音乐不断摇摆的边界线 当代年轻人都在solo听歌,越来越多曾经的“小众音乐”逐渐浮上水面。 小众和主流是一种相对概念,从时间维度看,爵士、朋克、古典乐在属于它们的时代里就是主流音乐;从地域维度看,外来音乐文化对于在地人来说就是小众音乐。 当资本介入,小众音乐登上主流媒体舞台将面临着坚持初心和迎合市场的矛盾。 绝大部分流行乐都呆在让大多数人感到舒适的区域,它是好听的,这种“好听”的解读是它是容易听、没有较高门槛的。 Part 2 两只耳朵听不过来的时代里,我们在听什么? 听歌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不用在意是小众还是主流。音乐是世界性的,不一样的风格会给人带来别样的体验。 英摇有它作为摇滚桀骜不驯、浪漫的一面,但它有它独有的小确丧的部分,它有力量同时又内敛自省。 各行各业都有鄙视链,听音乐也不例外。 Part 3 越来越多人喜欢小众音乐,我们能在人们的音乐偏好中发掘什么?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形成共识不感兴趣了,没有一个个体是可以被替代的,音乐是一种私人的表达方式。“我们都会被鼓舞于万众一心,但我们都有可能是那一万零一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人为了追求特别和为了显得特别而去听音乐,他们享受的是音乐赋予自己的价值。 K-POP风靡的当下,靠的是概念与创意的支撑,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音乐多重感官的体验。 本期提及乐队、团体及音乐人: 新裤子 告五人 夏日入侵企画 Radiohead Taylor Swift 单依纯 Kpop:(G)I-DLE、Stray kids 影视作品: 英剧《皮囊》 本期音乐: 《Married with Children》-Oasis

50分钟
99+
1年前

vol.15 一部婚姻生活劝退指南,愿天下有情人深思熟虑 | 电影《消失的爱人》

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列夫托尔斯泰 Part 1 滤镜碎掉后,婚姻生活才真正开始 一个老好人,一个偏执狂,在进入真正的现实之前,恋爱与婚姻都是一场出色的演出。 原生家庭在婚姻生活中形成复刻,婚姻就是一个洋葱,从表面一层一层往里剥。你对待婚姻的态度和父母对你的态度要么完全一样,要么是截然不同。 Part 2 在《消失的爱人》里,婚姻是如何开始消亡的? “想要找到你婚姻的软肋吗?加一次经济萧条,再减去两份工作,出奇地有效。” 当陷入生存困境时,首先是一场个人战。在自身陷入危机时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去维系一段关系。 现代社会婚姻生活的成本太高,个人意识的觉醒、物质的需求,对传统婚姻观念有所变化,它更是一种选择,而非一个目标。 Part 3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面对的婚姻生活是具体的 我们总是把伤害留给最亲的人。人的劣根性在家庭这个“安全堡垒”里肆无忌惮地展露出来,我们并没有在经营一段关系,而更多是只考虑自己。 “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克服恐惧,婚姻生活的关键在于克服厌恶。” 我们究竟要在婚姻中做出多少让步才是一种相对良性的平衡呢?在看到了人生的复杂性之后,我们是无法在糟糕的社会环境和不充裕的物质条件下选择婚姻与生育的。 Part 4 事到如今,我们究竟为何恐婚恐育? 婚姻绝对不是两个人的事,甚至不只是两个家庭的事,婚姻是完全的社会性行为。 跨越阶层的爱情意味着,双方中必定有一位是规则的打破者,而进入婚姻关系,仅仅只靠一个人是不够的。 性别议题、就业市场、社会保障、教育体系,当这些无法作为婚姻的坚实后盾,那婚姻能够存在的实质就只能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本期提及作品: 电影: 《花束般的恋爱》 《消失的她》 《遗传厄运》 书籍: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本期音乐: 《Stay Gold》大桥三重唱

59分钟
99+
1年前

vol14. 前有粉丝追星造神,后有偶像排队塌房 |一起聊聊娱乐圈追星那点事

Part 1 何为明星塌房?塌房现象的背后是什么? 03:50 被爆出的性丑闻以及触犯道德与法律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当一件事在一个圈子里反复发生,人便会习以为常,甚至在罪与罪之间进行比较。 07:00 纸醉金迷的环境里最考验人性,而大多数人都经不住考验,明星就是普通人。娱乐圈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已经塌房的,一种是迟早会塌房的。 在这个圈里,只要你给镜头,一只猪都会有粉丝。 14:15 整个饭圈文化,就像一场假性亲密关系。用自己与爱豆这种形式上的强链接,来回避现实生活中与真实的人在一起的复杂性。 17:00 明星塌房就像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的粉丝作为投资人,即便是在看到偶像塌房第一反应也是尽力维护,直到没有挽救的余地。 Part 2 聊聊大家的追星经历,中日韩vs欧美偶像文化区别在哪? 19:45 十年事业粉最终脱粉回踩,做演员还是要拿作品和演技说话。 23:00 小学的时候班里只有两类女生,追飞轮海的女生和追东方神起的女生。 25:20 追星女孩保鲜期只有三个月,后宫佳丽三千不在话下。 30:30 中日韩与欧美的偶像文化有很多不同,归根到底还是文化根源的差异。 41:10 作为普通大众来说,我们很难完完全全将作品和演员分开。但一个演员塌房就将全部作品下架的行为也不可取。一个作品在完成之后就不再属于这个演员了,剩下的一部分是交给观众和市场完成的。 Part 3 在状况百出的娱乐圈,我们要如何追星?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偶像吗? 46:00 我们需要偶像,但我们不需要造神。 我喜欢的是偶像传递出来的精神与价值,让我获得能量去抵抗日常的生活。 51:00 他们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样子,也是我想要的样子。我这辈子可能做不到了,但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感到开心。 本期音乐:Left&Right by XG

59分钟
99+
1年前

vol13.你不断完整你的生命,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星野道夫《森林、冰河与鲸》

透过一本书,听到曾在那片土地生活过的人的声音 “无可替代之人的离去,往往会为苟活于世的人持续注入巨大的能量。” 07:50 这是一本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的旅行随笔集,坐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脑海里都是阿拉斯加的森林、部落与神话,这一瞬间身体从阅读中被解救出来。 11:20 原始部落的人与现代人的思想是一样好的,只是适用的对象不同。 Part2 在星野道夫的旅行中,我们窥探到了怎样的人生探索方式? 15:20 生命的在场性:比起博物馆里的陈列,更容易被现场的破败打动。城市化带来的文化融合与趋同,让人更渴望去往自然的深处,寻找原始的现场。 20:20 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是一种终极的浪漫。 22:00 我们在拥有热爱的时候总是权衡利弊,除了社保和医保以外总想给自己的人生上更多的保险。 23:00 喜欢热带雨林,喜欢大海,我们喜欢的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是生命的另一种想象。 28:00 做攻略还是不做攻略?穷游还是不穷游?一个人的旅行方式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Part3 当全球化彻底抹去了“你的世界”与“我的世界”的边界,我们在人的迁徙与漂泊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矛盾? 35:10 旅游业发展虽然带来了多元体验,但我们在享受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在环境保护问题、拒绝动物表演中不断审视、思考以及自我谴责。 39:00 将图腾、文物从原始部落转移到博物馆里,是否也算是现代人作为权力上位者对权力下位者的原始部落人的一种剥削呢? 我们一方面想要保护文化,但所作所为却是一种对文化的剥夺。“我们选择了富足,但这种富足永远都包含着某种悖论。” 42:00 泰国的颜色规则与禁忌,古曼童究竟是什么?广东人吃早茶的习惯是怎样的?奇特的地域性和民俗文化往往是旅行者最热衷的部分 本期提及作品: 书籍:星野道夫旅行随笔集三部曲《森林、冰河与鲸》、《旅行之木》、《魔法的语言》 列维施特劳斯《忧郁的热带》 电影:《火山挚恋》 本期音乐:《旅途》红白色乐队

56分钟
99+
1年前

vol.12 有缘人,我们庙里自会相见| 闲聊寺庙文化

Part 1 当这一届的年轻人走进寺庙 01:50 寺庙也在不断纳入新的文化,以一种更年轻的更具包容性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 06:15 在寺庙的场域下,所有人都饱含善意,在这里做日常的事情似乎也因为“佛光普照”也变得更有意义。 08:50 当我们这代年轻人不再受困于温饱后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寺庙作为一个第三空间,在这里学习和体验给我们的日常有了更多的能量与意义的加持。 10:55 生活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工作与学习的不自由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寺庙,将压力的一部分转移给了庙宇之中的佛祖和菩萨。 Part 2 现在烧香拜佛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13:15 烧香拜佛求签不再完全是一种宗教式的、对愿望执念,而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潮流的风向标进入大众的视野。 在追求功利、实用与效率的当下,年轻人的“拜佛”也是需要做攻略的。 Part 3 我们在寺庙与日常的边界大口呼吸 20:20 寺庙的存在与日常生活的边界很重要,我们不能因为有些地方很美好就过度依赖,而是要在生活中寻找一种呼吸的平衡。 23:15 孤注一掷的挫败容易让人精神崩盘,其实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来自于生活的不同方面。把你冗长的一天分成不同的片段,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期待。 Part 4 禅修、冥想、正念…我们对寺庙文化的追寻和寄托,真的能够解决我们的精神危机吗? 25:00 当你慢慢懂得用五感去觉察你的身体,你会将自己与自然万物连接起来,看到一个更加明亮和完整的世界。 31:00 通过冥想去感知自己从而感知世界需要奉行长期主义,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禅修冥想等文化体验或许不能够解决社会化下的集体性精神危机,但对于每个个体带来的体验是第一无二的。 本期提及相关作品:电影《大佛普拉斯》 本期音乐:《Peter. Pan》Kidult

41分钟
99+
1年前

vol10.我们在明亮的远处,看上世纪末东北的大雪|《漫长的季节》

“文学有一定的延迟性,二十年后,当我们成人,有了表达能力,童年时期在我脑子里种下的这粒种子发芽了,这粒种子,正是我父母那一代人经历的残酷现实。”——郑执 Part 1 东北文学热与90年代东北时代浪潮 06:40 双雪涛、班宇和郑执三位“新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他们试图以一种冲淡苦难的多线性结构来讲述东北时代浪潮下的人。不是为了书写苦难,而是关注生在其中的人。 12:10 东北不是只有喜剧小品式的言语幽默,它拥有更立体的、值得探索的灵魂。它注定是一片盛产故事的土地。 14:00 班宇:“我在创作的时候深深感受到一种局限,人的局限,人与人之间,花费很大力气去接近彼此,最终又要远离,几乎是一种徒劳而倾尽全力。这没法解释,不符合规律,却一直在发生。” 15:00 改革开放之前东北,有叫人倾羡的繁盛。城市的所有公共服务都整合在国有企业内部,甚至社交也是。 17:50 90年代的下岗潮让重多城市遭到冲击,东三省尤为严重,许多人因此背井离乡务工,许多女性被迫下海谋生。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Part 2 “小镇、少女、凶杀案”,为什么我们总是为这类悬疑剧深深着迷? 25:30 在熟人社会里,我们着迷于人的反差带来的细思极恐。 小镇就像一个被放大的密室,大部分的小镇具有边缘化、低城市化且具有众多奇怪民俗的神秘色彩。 集权化与强权化是边缘小镇悬疑片的重要属性之一, 这个集权化的中央枢纽可能是一个大户人家,一个企业或者一个民族核心信仰。 34:50 不同于本格派推理风格,《漫长的季节》是一部优秀的社会派推理悬疑剧。它聚焦到案件的社会性与人的复杂性上,用多元立体的底层人物推动剧情发展。 Part 3 “往前走,别回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苦难与执念? 35:35 人心的某一部分如果碎了,就会一直碎着。我觉得或许很多苦难就是无法和解的,你需要一辈子带着它上路。 有时候能够得到答案是幸运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面对没有答案的情况。 39:25 希望我们学会自私一点,很多事情不是放不下,而是不想放下。 当生命中重要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去反复咀嚼痛苦,因此不甘焦虑自责,但你与那个人之间明明有过很多快乐的时光,其实可以多留一些空间给那些幸福的回忆。 本期提及的作品 东北文学: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 班宇《冬泳》、《逍遥游》 郑执《生吞》 东北影视作品: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胆小鬼》 小镇悬疑剧: 《东城梦魇》 《冰血暴》 《利器》 《心迷宫》 《致命女人》 本格派推理作品: 《名侦探柯南》 《福尔摩斯探案集》 其他作品: 台剧《不良执念清除师》 歌曲 万青《杀死一个石家庄人》 本期音乐:《送流水》声音碎片

47分钟
99+
1年前

vol09.听到这里,你会想起谁 | 520特辑《爱的留声》

如果爱有声音,你觉得会是什么? 00:01 爱是抽象的,但我们在大家关于爱的声音的答案中看到了每个人对于爱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具体的生活。 06:18 Part 1 爱是烟花绽放的声音 不是所有的结束都是不好的。一段感情消逝了,但它同时也造就了一部分自我。 当我现在回想起那段经历,回想起烟花绽放的声音,我感受到的更多是自己,很热烈很真实很幼稚的自己。 一段感情是不能够仅仅靠风花雪月式的热烈来维系的,而是通过在琐碎的日常中两个人一起去发现和创造幸福。 16:00 Part 2 爱是风吹树叶时沙沙作响的声音 我理解中爱就像长在森林里的两棵树一样,吹过的风就像两个人之间的磁场相吸,在心心相惜中内心不断趋于平静。 这是一种很理想化的情感,但我觉得这不是虚幻的,许多理想感情背后的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大部分人只是想走捷径。 我在爱中最在意的是边界感,首先你要看见另一个人的边界,你就会理解Ta,知道什么对Ta来说是重要的。这一一种理解和尊重,而理解和尊重就是爱的同义词。 25:18 Part 3 爱是一地鸡毛的声音 一地鸡毛是在提醒我,爱不是只有美好的部分,它包容一切又不断生长。 没结婚之前的我对于爱的理解是抽象的,艺术化的,但爱其实是很具体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认真对待,这是一个人生课题。 婚姻确实能够带给双方很多体验,就看能体验多久。 37:29 Part 4 爱是煮饭的声音 父母的爱是一种确切的、真实的爱。 亲手烹饪的菜肴是有专属感的,是某个人为你而做的。而预制菜是一种快餐式的、可替代的食物。 爱就是当你需要Ta时Ta总在那里的感觉。 46:21 Part 5 爱是摇滚的声音 听摇滚的时候,所有的自我都被放空,所有的烦恼也都被放空。爱就像摇滚一样,它把一切不安与痛苦都隔绝在外,提供给我天然的庇护所。 强烈的自我表达,摇滚都替我说出口了。 爱和摇滚是很相似的,爱很难被定义,摇滚也是。

58分钟
99+
1年前

vol08.“我俩没事儿,我俩普通朋友”|一起聊聊搭子文化

人可以不谈恋爱,但不可以没有搭子 Part 1 搭子文化是怎么来的? - 02:40 人与人的关系很多都是从搭子开始的,搭子是一种很自然的社交状态。 学生时代的边界感比较弱,很容易成为亲密的朋友。 - 07:20 社会的多元性和人格的多元性让大家更容易建立点到为止的搭子关系。 Part 2 饭搭子、运动搭子、旅行租房搭子……总有一款是你需要的 - 09:50 在陌生的环境和紧张的氛围里,搭子关系是有效缓解局促和尴尬的途径。 搭子关系存在一种不会有人打破边界的默契,大家在固定的场景相处,回到生活里时便消失。 - 16:00 搭子关系出现情感的不平衡和越界,极有可能出现关系的崩盘。 Part 3 深层交往与浅层交往,在未来我们该如何与他人相处? - 28:30 搭子关系在未来可能会逐渐成为一种社交趋势,因为我们拥有了与更多人建立联系的可能。 - 30:30 深层社交和浅层社交并不冲突,它们所具备的功能性和感受是不同的。 每个出现在生命中的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不应该根据时间的长短来丈量关系。 - 33:00 我们不用在进入每段关系之前都给它一个完美的预设。许多人不是在追求完美关系,而是不能够接受人原本的样子。 本期提及作品 电影《银河护卫队3》 本期音乐 《一列绿皮》伏仪

39分钟
28k+
1年前

vol06. 成长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 电影《狗十三》

那些在成长路上走丢的孩子,就这样长大了 第一部分 《狗十三》:致那些在成长路上走丢的孩子 08:10 我们应该警醒,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难以抗衡的强权关系。 13:50 实现抗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精神独立,第二经济独立,两者缺一不可。这是青少年时期难以达成的。 20:20 越是早熟早慧的小孩,在压抑的家庭家庭环境中反而受到的伤害更大。 第二部分 驯化式成长教育如何发生的,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23:40 大部分东亚家庭的父母总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 25:10 李安:“孝顺是一种过时的观念,尽管很多家庭不能够接受。但我现在已经不教我的小孩要孝顺了,只要彼此相爱就可以了。” 26:10 “这些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们过了大半辈子没法转变了,伤害形成了复刻。你们这一代很聪明,受过教育见过世面,你们看到了这些伤害要把它隔断在外面,不要带给下一代。” 第三部分 我们如何与有裂痕的家庭相处? 29:00 沟通无效时,远距离是有效的。在离开的过程中,能进一步看清家庭在心中的位置。 家庭不是自主选择的命题,完美的家庭关系是不存在的。 33:35 人不可能完完全全理解另一个人,但重要的是我们知道理解的不可能之后,是否还愿意去拥抱对方。 我们对爱的执着一定要大于理解。这样在家庭中,即便不理解也可以支持对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本期提及的相关作品: 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学观念史》 上野千鹤子《始于极限》 电影《过春天》 本期音乐:《过春天》谭维维

41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