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平安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张明博士 主题为“全球变局下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线上分享 【您将会听到】内容提要: * 一、全球宏观经济走势--三重不确定性之下,全球滞涨格局持续 第一重不确定性是新冠疫情的中长期影响。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消退,但正在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碎片化。 第二重不确定性是全球通货膨胀走势。当前发达国家高通胀短期可能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预计美联储今年内降息的概率较低。 第三重不确定性是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处于高发期。比如俄乌冲突,中美博弈等。 * 二、全球金融资产走势分析 首先,今年下半年美股波动性依然较高,要防止其在特定冲击下出现较大幅度下跌; 其次,未来原油价格会在双向波动中温和回落,波动区间大致为每桶60-80美元; 再次,一旦回落到1700-1800美元/盎司,黄金就具备配置空间; 第四,预计今年下半年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大概在3%-4%之间盘整,到年底可能会降到3%左右,但是再往下走可能性不大; 第五,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元指数将在100-105区间内波动,年底可能回落至100上下。 * 三、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1、需求收缩。三驾马车中,消费与投资迄今为止未能强劲复苏,出口增速与过去三年相比可能显著下行。 2、供给冲击。PPI增速快速下降,导致工业企业利润空间收缩,工业企业扩大再生产与新增投资的动力较弱。 3、预期转弱。目前无论家庭还是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与信心均较为薄弱,加杠杆的意愿很低。 * 四、制约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因素 1、三年疫情的疤痕效应 影响家庭和企业的风险承担意愿,在当前家庭和企业都不愿意去加杠杆。 冲击企业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导致金融风险上升。 影响中低收入家庭的人力资本积累。 2、人口结构的趋势性转变 2010年是中国工作年龄人口达到顶峰的一年,而2022年是中国人口总量达到顶峰的一年。 根据国际经验,在工作人口达峰之后到总人口达峰之前,人口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更多是供给侧的,即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冲击。但是在总人口达峰之后,人口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需求侧。 未来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心应该由保市场主体部分转向保中低收入家庭。 * 五、核心结论 全球方面: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呈现加速碎片化趋势,可能推升中长期生产成本;短期内美国通货膨胀仍可能处于高位,美联储2023年年内降息概率较低;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处于高发期,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美国股市波动性仍将保持高位,应警惕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爆发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短期内陷入滞胀,中期内仍然不能摆脱长期性停滞格局。 中国方面:2023年,消费与投资将会取代净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消费与投资复苏仍有赖于宽松宏观政策的支持;近期通缩压力加大,实际利率上升,影响消费与投资复苏;宏观政策应该进一步放松;股市2023年H2表现有赖于增量宏观政策与重要改革举措;人民币兑美元汇率2023年H2有望温和反弹;债市应警惕房企与平台违约浪潮;房地产市场应警惕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行风险。 未经主办方与主讲人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次活动内容和观点,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哔哩哔哩: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抖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究竟是如何的?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市场运行规则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教授应邀做客上财金融家俱乐部主题沙龙暨上海金融家沙龙活动,他解读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职能分工以及数字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变化等几方面内容,深刻诠释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您将会听到】内容提要: * 1、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他提出了一个公平、高效、和谐的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那就是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和谐的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制度、各类企业平等竞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政府廉洁高效为社会服务。 回溯改革前政府与市场关系,再到改革期间两者关系的变化,他总结了四十年来改革带来的显著进展: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从国有经济一统天下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从普遍贫困到全民小康,从国企铁饭碗、其他成员无保障到较全面的社会保障。然而,也存在若干重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比如如何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如何落实公众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 [图片] * 2、关于政府与市场如何进行职能分工 政府应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国防建设、基础科研、环境保护、产业瓶颈等方面进行投资,同时着力在维护法制环境和营商环境、推动人力资源培育和金融资源普惠供应、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市场则主要承担经济发展的主体责任,包括资源配置、生产流通、价值创造、提供就业、研发创新。 他强调,市场做不到的事才需要政府承担责任,政府不能取代市场的作用,但要维护法治和良好的市场秩序。政府职能必须与市场相匹配,而不是与市场争夺配置权。需要从资源配置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完善的服务。 * 3、数字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变化 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运行规则,缓解了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导致的供求失衡,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但决不是取代市场经济。他认为,大部分数据资源可定义为具有公共性的私人产品,可以按一定规范商业化。谁开发,谁获利,要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开发利用数据资源的积极性,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保护数据的公共产品属性,防止垄断,使公众能够以适当方式合理分享数据资源。 未经主办方与主讲人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次活动内容和观点,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哔哩哔哩: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抖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经济? 中国式现代化到底对经济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博士做客上财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系列活动, 做了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挑战”的线上分享。 【您将会听到】内容提要: 徐高博士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他指出,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时期,正逐渐重回世界之巅。然而,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我们需要正确理解中国经济的特点,以及思想层面进行改革。 * 1、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局限性 “新-新古典综合”这一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其内核深处的基本假设是萨伊定律(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它过于关注供给面,而忽视了需求面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需求不足问题尤为突出,这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徐博士提出了“后凯恩斯经济学”(需求不足经济学)的观点。他认为,在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扩张性的总量宏观政策是必要的,以创造需求并稳定经济增长。他建议中国进行收入分配改革,以促进消费转型,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2、中国经济的特点:消费不足与储蓄过剩 中国的消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更快的资本积累速度和经济增速,这种特点使得中国能够在国际竞争中不断超越其他国家。然而,消费不足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如经济结构失衡、需求不足和经济内生增长持续性的缺乏。消费转型需要推进“全民国企持股计划”。 * 3、思想层面的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中国的经济现实,同时又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思想层面进行改革,正确理解中国的经济现实,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听众提问环节,徐高博士就房地产投资的可持续性、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如何在经济下行期自保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他认为,在经济低迷时期,个人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升自己,降低对投资回报率的预期,为未来的经济繁荣做好准备。 未经主办方与主讲人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次活动内容和观点,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哔哩哔哩: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抖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