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平安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张明博士
主题为“全球变局下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线上分享
【您将会听到】内容提要:
- 一、全球宏观经济走势--三重不确定性之下,全球滞涨格局持续
第一重不确定性是新冠疫情的中长期影响。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消退,但正在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碎片化。
第二重不确定性是全球通货膨胀走势。当前发达国家高通胀短期可能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预计美联储今年内降息的概率较低。
第三重不确定性是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处于高发期。比如俄乌冲突,中美博弈等。
- 二、全球金融资产走势分析
首先,今年下半年美股波动性依然较高,要防止其在特定冲击下出现较大幅度下跌;
其次,未来原油价格会在双向波动中温和回落,波动区间大致为每桶60-80美元;
再次,一旦回落到1700-1800美元/盎司,黄金就具备配置空间;
第四,预计今年下半年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大概在3%-4%之间盘整,到年底可能会降到3%左右,但是再往下走可能性不大;
第五,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元指数将在100-105区间内波动,年底可能回落至100上下。
- 三、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1、需求收缩。三驾马车中,消费与投资迄今为止未能强劲复苏,出口增速与过去三年相比可能显著下行。
2、供给冲击。PPI增速快速下降,导致工业企业利润空间收缩,工业企业扩大再生产与新增投资的动力较弱。
3、预期转弱。目前无论家庭还是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与信心均较为薄弱,加杠杆的意愿很低。
- 四、制约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因素
1、三年疫情的疤痕效应
影响家庭和企业的风险承担意愿,在当前家庭和企业都不愿意去加杠杆。
冲击企业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导致金融风险上升。
影响中低收入家庭的人力资本积累。
2、人口结构的趋势性转变
2010年是中国工作年龄人口达到顶峰的一年,而2022年是中国人口总量达到顶峰的一年。
根据国际经验,在工作人口达峰之后到总人口达峰之前,人口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更多是供给侧的,即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冲击。但是在总人口达峰之后,人口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需求侧。
未来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心应该由保市场主体部分转向保中低收入家庭。
- 五、核心结论
全球方面: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呈现加速碎片化趋势,可能推升中长期生产成本;短期内美国通货膨胀仍可能处于高位,美联储2023年年内降息概率较低;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处于高发期,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美国股市波动性仍将保持高位,应警惕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爆发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短期内陷入滞胀,中期内仍然不能摆脱长期性停滞格局。
中国方面:2023年,消费与投资将会取代净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消费与投资复苏仍有赖于宽松宏观政策的支持;近期通缩压力加大,实际利率上升,影响消费与投资复苏;宏观政策应该进一步放松;股市2023年H2表现有赖于增量宏观政策与重要改革举措;人民币兑美元汇率2023年H2有望温和反弹;债市应警惕房企与平台违约浪潮;房地产市场应警惕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行风险。
未经主办方与主讲人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次活动内容和观点,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哔哩哔哩: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抖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