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亚文化原本是一个鲜少有人关注的领域,但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受到波及的监狱系统更多地被主流媒体报道出来,疫情下监狱制度背后反映出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的着眼点也被凸显出来。 本期ITR请到了张筱叶,她曾在英国学习应用剧场,并照顾过许多有学习障碍、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等症状的青少年,这些工作大体上都受到五六十年代英国的社会运动的影响。 这几年因为在香港做了犯罪学的研究,筱叶的兴趣又转向了监狱。她一直特别想尝试在中国大陆进行监狱戏剧,而且在过去几年有过很多在监狱工作的经验,所以我们谈论了关于监狱戏剧的话题。作为一个上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戏剧类型,监狱戏剧在中国本土遇到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究其背后,中国监狱和西方监狱在秩序规则和管理上有哪些不同?中国监狱中的权力结构,社会表演系统,以及表演作为一种行为,如何在监狱中体现?我们还特别谈论到了他如何看待艺术作为赋予个体主体性的特点,在中国监狱的实际情况中,到底谁讲述犯罪的故事?那些监狱里面的表演到底在为谁服务?将谁的故事怎么讲出来? 无论你关注中国监狱、社会还是应用戏剧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以及它在近些年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些谈话都会对你有些帮助。 【本期预告】 04:16 疫情期间监狱的隔离执勤 07:38 #心疼狱警#话题 09:25 不同文化对于秩序的容忍度及追求 14:42 监狱系统的管理逻辑和权力层次 17:56 隔离执勤影响到了狱警的个人生活 25:04 美国监狱的横向组织、黑市及社会渗透 30:51 表演作为奖惩机制中减刑加分的方式 34:32 监狱内的人情及社会资源的积累 36:46 近5—10年监狱的权力改革 40:23 中国监狱的看守功能和矫正功能并未完全分开 42:29 应用戏剧和中国监狱表演活动的冲突 43:55 监狱中的表演讲的是谁的故事?谁讲这个故事? 49:40 中国的监狱、幼儿园、学校在社会控制方面的相似性 51:01 人们是在按规范行为,还是在呈现和表现“规范的行为” 54:49 应用戏剧无法帮助到目前的监狱系统 01:00:23 “装饰性正义”——艺术有时会成为监狱系统的帮凶 01:04:58 大学垄断了应用戏剧的话语权及实践的缺失 01:07:34 应用戏剧在中国实践的矛盾揭示了中国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张筱叶丨社会犯罪学与监狱学研究者 【延伸信息】 隔离执勤 疫情期间,为保证派出所、监狱、看守所等地的安全,要求办事人员、法警、狱警等工作人员出入工作地点前后需要隔离,大致形式为隔离十四天后再入所工作十四天,在出所后部分还需进行隔离。 美国大规模监禁 大规模监禁(Massive incarceration)被用来描述美国目前的高监禁率。美国每100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身处监狱,每31人就有1人处于某种形式的刑事监控之下(包括监禁、拘留、假释和缓刑)。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监狱系统,多数被关押人员为有色人种。 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指的是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未明确规定,但通过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互动间接产生的实践或影响,例如某种规范、信念和价值的传达。它既可以发生在课堂中,也可以发生在如楼道、课间休息、卫生间、操场等非教学区域。在批判教育学中,隐性课程具有负面含义,因其通过课堂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强化了现有的不平等。 雅利安兄弟会 也被称为AB或Brand,是美国一个信奉白人至上的监狱帮派,据估计有大约20000名成员出入监狱,造成不成比例的大量监狱谋杀罪。帮派主要在街区和监狱内部串联,新成员需要一年的考察期,并必须犯下重罪,才能被兄弟会接纳。 《监狱亚文化》 法学博士孙平著。对监狱中狱霸、暴力、伪病和性话题等文化现象进行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访谈,并总结中国社会犯罪和惩罚办法。监狱亚文化是指监狱中犯人间经验总和和价值观。 透纳及社会戏剧 苏格兰文化人类学家Victor Turner连同格尔茨对于人类的象征和仪式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往往被称为象征人类学。社会戏剧(social drama)描述了一个社会事件前后连贯性中体现的结构,他将其划分为违犯、危机、矫正及再整合或新的分裂四个阶段。 电影《凯撒必须死》 该电影描绘了意大利罗马监狱中,一批重刑犯排练莎士比亚戏剧《裘力斯.凯撒》的过程。 本期音乐丨SeineRiver by Loya 后期丨曹曦、冯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方式】 您可以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也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的动态。
本期ITR请到@唐拉拉,她是一个拥有很多身份并无法简单定义她职业的一个斜杠文艺女中年。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身份是一名母亲,对她来说,她的孩子都兰的生活比她那些外人看起来风风火火的作为重要很多。 这次谈话并不完全是关乎于某一专业或话题,而是关乎于一个鲜活的个体——拉拉本身。 我们的谈话从她那段时间描述在疫情期间的焦虑开始,慢慢的进入到她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北京,步入社会工作,她有哪些自己的童年的一些经历影响了今天,并且在这段时间集中的爆发了出来。这次谈话更像是一次倾听,我更多的在允许她慢慢地将她思维和她的经验,以及她身体中那些很可能已经被掩盖了很久的东西慢慢流淌出来。 这次谈话中更多反映出的是人怎么看待自己,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经验,怎么去解读自己,以至于最终怎么了解自己。相信对很多人来说是有帮助的。我也相信很多母亲听到这期节目之后,能够从中找到很多共鸣。 在此我也要感谢拉拉如此信任我,并且信任这个平台,将她的生活分享出来。 ——曹曦 【本期预告】 00:03:52 夜间陪聊是需要“促销”的 00:12:15 许多新工种的产生填补了过去40年经济腾飞遗留下来的个体和社会问题 00:14:18 疫情之后全球面对要重建精神生活的命题 00:15:52 焦虑是形容词还是动词? 00:18:05 教育的帮凶——是想不当就不当的么? 00:23:18 “人生的转折点”从网课开始 00:24:50 我是怎么变成自己鄙视的妈妈的 00:28:42 当我的孩子第一次说出“我很渣”时…… 00:30:28 父母的童年创伤如何影响我们看待孩子的方式 00:33:46 我们看待孩子的观点和孩子实际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00:36:23 北漂回老家面对的社会压力 00:40:30 个性是应对创伤的防御机制 00:44:40 我是怎么想到要自杀的 00:52:10 早期的创伤经验如何投射在孩子身上 00 :56:40 当你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真假时,很可能你在接触到真正的现实 00:58:25 想“做自己”的意志如何将我们抛进家庭矛盾中 01:08:02 打孩子的问题不完全是教养问题,是自我问题 01:12:50 我们生孩子气的那一刻,到底在生谁的气? 01:15:02 童年班级中的权力“腐蚀” 01:19:20 我们是在依靠概念教养子女还是本能? 01:21:53 利他的父母和自私的社会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唐拉拉丨随笔作者,微博@唐拉拉 【延伸信息】 温尼科特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他论述的关于真我和假我,以及客体关系理论,对理解儿童、特别是环境对儿童成长的促进及抑制作用,有十分重要的贡献。他对于婴儿早期发展中所需的抱持(holding)及过渡性客体的分析极大的影响了精神分析、儿童心理及客体关系理论 华德福教育 奥地利哲学家斯坦纳发展的一套基于人智学的教育理念。他将儿童的发展定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7年。在早期相当重视实践、自然以及身心合一的儿童观。华德福教育及受其影响的学校也是全球最大的体制外教育模式,但人智学中诸多涉及宗教和心灵内容也为其引来许多争议和质疑。近些年,许多华德福学校在亚洲逐渐建立起来。 《窗边的小豆豆》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作的儿童文学。讲述一个被称为“巴学园”的地方,被一般人认为是怪人的小豆豆慢慢在这里的温暖和舒适的环境下,如何长成一个被社会接受的孩子。该书反映的对现代教育的理想化描述为世界许多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灵感。 本期音乐丨Europa by Yehezkel Raz 后期丨曹曦、冯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平台】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或使用Apple Podcast等泛播客客户端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暂未上线) 【联系我们】 微博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疫情期间,中医在媒体的大力报道中显得成效奇佳,这也让中医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当中,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作为一个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有幸拥有中医的传统智慧,也能够选择更有科学实证和效率的西医。但中西医的差异背后实则反映着我们当下生活的矛盾的地方,当我们越来越相信屏幕中可以量化的数据时,我们是不是丢掉了一种对于自己身体的一种感知力。 这期ITR邀请了徐化,他并非中医专家,却由自身生病的经历去深入了解了中医这门学问,最终自己治愈了自己。 本期内容我们将探究徐化的个人经验背后有哪些能够指导他并帮助他理解中医,谈到了中医关于阴阳和五行的基本理论以及其背后的中国传统哲学。并从中西医的异同聊到在中医和西医在当下社会中的机构化的问题。我们谈到更多的是个人的经验,没有谁想要说服谁,希望能够对你有那么一点点启发。 【本期预告】 07:10 疫情期间中医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10:52 我怎么得的奔豚病 15:20 通过《伤寒杂病论》自我治疗 22:47 中医的整体观和西医的局部观 28:40 阴阳是运转的趋势,而非固态的二元 34:45 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是一种能量的五种不同特性 43:30 中国文化的“邪乎”之处在于不可言传的道 45:46 中西医的道与术是相通的 48:00 养生是一个人健康管理的生存能力 50:42 人的数据化是人类面对的大问题 51:43 谈医疗体系极度商业化的弊端 59:33 中医在工业逻辑下的不合时宜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徐化丨电影编剧、游戏制作人 【延伸信息】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所著。东汉末年,疫病流行,张仲景开始学医,结合了《素问》《阴阳大论》等书中的药方,特别是吸取了自唐代开始被史书记载的《伤寒论》,以及《黄帝内经》《难经》中的思维方式。为中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奔豚病 中医中较有争议和疑问的病症,一说该症近似于西方定义为歇斯底里的症状。《难经》中曾描述其为“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部分人会在发作时发生呕吐,病者先觉腹部疼痛,继而感觉气体从胃部上冲。 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土(代表融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本期音乐丨曹曦 后期丨曹曦、冯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方式】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的动态。 也可以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本期ITR请到了新浪潮戏剧导演@王翀。外界赋予了他很多头衔和符号,对我来说他一直是一个有趣、对戏特别执着,而且感情特别丰沛的人,每次跟他深谈他总能启发人思考好的东西。 王 翀 新浪潮戏剧导演 疫情期间来到了王翀的家,从周围的新闻开始,我们讨论了很多他过往的创作,也探索了一个我最想和他聊的问题——话语脱离了说话人,以后是否还有生命?后续剧场是否比较传统?剧场是怎么在他看来是一种学区房的概念?作为一个如此喜欢用媒体和媒介来在剧场中安插工具和语言的导演,他怎么来定义媒体和媒介?我最喜欢他的作品恰恰是不存在这些工具的,我们也谈论这部鲜为人知的作品《茶馆2.0》,当然我们也谈论他最近正在实验和尝试的线上戏剧。 这次谈话的时间比较长,是因的确有太多好玩的东西要聊了,所以就一次性的都放出来,各位可以分几次听。 【本期预告】 00:05:15 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的处理谎言的方式 00:08:35 话语脱离了说话人自己具有了生命 00:12:35 后戏剧剧场以及假新闻作为戏剧 00:15:29 质疑是戏剧的趣味所在 00:20:56 思考社会现象是戏剧的目的 00:25:22 戏剧和剧场的公共性过时了么? 00:27:27 作为“学区房”的当代剧场 00:30:48 我们缺少自下而上的艺术 00:34:02 布莱希特之后戏剧到底真正发展了没有? 00:37:26 剧场中的凝视、移情及技术性的霸权 00:41:57 王翀阐述《茶馆2.0》的创作理念 00:45:18 不用《雷雨2.0》的模式做《茶馆2.0》 00:48:56 曹曦谈《茶馆2.0》:年轻人的身体变成了媒介 00:56:15 戏剧和剧场对人的转化,这即超越了形式也超越了内容 01:01:23 年轻人在向成年人发声——一种政治剧场的意义 01:04:58 艺乘、过程戏剧及社群 01:12:00 线上戏剧《等待戈多》及新媒介的产生 01:16:55 互联网是否是剧场的新场域? 01:22:43 第一世界的影像霸权VS中国戏剧的主体性 01:29:13 王翀:线上戏剧宣言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王翀丨新浪潮戏剧导演,影像导演 【延伸信息】 新浪潮戏剧 新浪潮戏剧是由导演王翀、制作人李逸发起的戏剧运动,旨在开创中国戏剧最新的篇章。新浪潮戏剧在精神上继承了法国新浪潮电影,在风格上打破窠臼、不拘一格。新浪潮戏剧是属于未来的戏剧。 金珉载 2020年5月4日,著名足记董路爆料北京国安足球队韩国外援金珉载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对母队北京国安大倒苦水。在之后爆出的视频中,金珉载用讥笑和嘲讽的态度描述了在中国联赛踢球很累,需要大量为队友补位,“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而在韩国踢球很轻松,因为队友水平都比较高。该视频在媒体和中国足球界引起轩然大波。韩国媒体之后提出中国媒体恶意剪辑视频,造成了金珉载的污名化。 《雷雨2.0》 王翀导演的新浪潮戏剧,全剧融合了戏剧、默片和传统音乐。舞台由三个摄影棚组成,刻意的远离舞台幻觉。 △《雷雨2.0》剧照 摄影/陈然 2011年甬台温铁路动车追尾事故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3日晚,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列车与D3115列车发生追尾,导致后车四节车厢坠桥。该事件引发民众大量转发和讨论,许多质疑指向“为什么会发生事故?” 朱令案 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出现铊中毒症状,引发大量对是否由投毒所致的疑问,该案于1995年立案侦查,1998年无果结案。朱令经过二十多年的康复治疗,至今仍然有严重的后遗症,生活仍然无法自理。 “后真相” post-truth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剧作家Steve Tesich的文章中,在20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事件过程中被普遍使用。《牛津英语词典》将它定义为2016年度词汇,用来概括当今国际政治的新趋势。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目前无法从理论上明确和界定其规范,由于它来自诸多学科和艺术的融合,后现代主义体现出跨文化、混杂和哲学思想的异质性。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作为一系列相互不统一的思想理论,往往被用来进行后现代主义式的理性哲学批判。和它们相关的概念包含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及全球化。 Performance studies 也被译为“人类表演学”,是由戏剧家谢克纳及人类学家透纳的合作衍生出的跨学科表演理论。它将“表演”行为看做理解和分析世界的透镜,涉及剧场学、跨文化表演、性别意识、全球化、表演性、文学、人类学以及演说分析和景观。 后戏剧剧场 来自德国剧场评论家雷曼的《后戏剧剧场》一书,该书试图将1960年代之后的先锋剧场运动中凸显出的趋势和风格进行归纳。“后戏剧”对雷曼来说并不首先考虑戏剧本身,而着重在表演审美角度以及与观众的关系上。 第四堵墙 在传统镜框式舞台中面对观众的一面看不见的“墙”。在大多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演员会假装观众不存在,既不会和观众互动也不能暗示观众的存在。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将此定义为除舞台后方和两侧之外的“第四堵墙”。 王启明 1994年郑晓龙、冯小刚执导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主要角色,由姜文扮演。 布莱希特 德国剧作家。他创立的叙事戏剧、辩证剧场观念影响了二战期间及以后的绝大部分戏剧实践。他对中国戏曲的兴趣直接导致了“间离理论”的产生。他同时还是一名左翼诗人。 阿尔托 20世纪初的法国超现实主义评论家。在其著作《戏剧及其重影》中提出与传统西方戏剧不同的“残酷戏剧”理论。提出戏剧应该是一种唤起的观众的潜意识、心灵、暴力的“不可能的戏剧”。 阿维尼翁戏剧节 阿维尼翁戏剧节诞生于1947年,与英国爱丁堡戏剧节和德国柏林戏剧节并称世界三大戏剧节,每年七八月间举行。戏剧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会在这座欧洲古城上演,戏剧,舞蹈,木偶剧,音乐,多媒体,跨界演出等多个不同种类的表演,展示各自的艺术才华。 Fringe Fringe(艺穗节)是一种艺术节形式,起源于1947年的爱丁堡。Fringe有边缘的意思,当年爱丁堡官方举办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未邀请几家当地剧团,所以他们就在爱丁堡郊区自发组织了一场艺术节,以表不满。不料很受观众欢迎,后来边缘艺术节的形式就每年延续下来,成为了如今爱丁堡最盛大的艺术活动之一。 《茶馆2.0》 2017年上演与北京的话剧。由王翀带领来自北京师大二附中和北京中学的学生创作的一部基于老舍《茶馆》的改编。该剧由赖慧慧制作,将舞台搬至中学教室,每场演出有44个演员、11名观众。 艺乘 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提出的戏剧为表演者揭示的一种觉醒状态。他称之为“神圣演员”的身体并不仅仅是工具,而是一种借由此通达高级精神能力的统一的整体。 奥古斯托.波瓦 来自巴西的戏剧家波瓦致力于探索剧场如何解放和改变个人生活。其创造的被压迫者剧场同样可以被当做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但他的主张并不仅限于此,并终极仍然是以改变社会为目的。他创造的“脑中警察”“形象剧场”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戏剧、应用剧场、企业培训等其他领域。其著作《欲望彩虹:波瓦戏剧与治疗方法》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等待戈多2.0》 2020年疫情期间王翀联合腾讯艺术频道创造的一部线上戏剧。该剧全部制作、排练和演出过程均发生在线上。 《纸牌屋》 是奈飞网制作的一部BBC同名电视剧改编。由凯文.史派西领衔,讲述美国政治中复杂的权术和权力较量。其中史派西经常对着镜头这面的观众说话,往往被意味来源于假面喜剧或莎剧的舞台手段。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 由英国皇家国家剧院制作、通过卫星向世界其他地区电影院转播的戏剧实况。该计划从2009年已经放映了十一季。 本期音乐丨曹曦 后期丨曹曦、冯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平台】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或使用Apple Podcast等泛播客客户端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暂未上线) 【联系我们】 微博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邮箱 [email protected]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被迫陷入了隔离的生活,爆炸式的消息把每个个体卷入到了巨大的信息流中,面对着手机里一条条真假难辨的信息,无人可以置身事外。 我们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需要处理这种超载信息的人。关于这次疫情,关于人们怎么看待这次疫情,身边和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到底什么是真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信息? 本期嘉宾邀请了资深新闻人@秦轩,聊了聊他的职业训练是怎么帮他分辨和处理这些信息的;对于如何判断真假信息的担忧,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去更好应对复杂的信息时代。 【本期预告】 03:08 信息如何影响个体的选择 06:06 信息的流通场需要给谣言、误传和假消息提供空间去过滤出真实的信息 09:13 新闻工作者如何看待真相、事实和观点 13:55 不同类型报道的事实选择取向 19:08 有时需要文学、虚构才能接触到真实 21:06 我们要敬畏真相 24:03 新闻资源配置的本质在于是否进入了公共领域以及构成议程设置 28:48 当今语境下真相是在信息的交互中呈现意义的 34:32 BBS的出现让语言交互成为可能 36:32 微信群利于快速的信息交互但不适合对话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秦轩丨资深新闻人 【延伸信息】 错误信息/虚假信息 “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是错误或不准确的信息。它和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会经常混淆。一般认为,错误信息包含一些不实的谣言、侮辱或恶作剧,而虚假信息是有意制造的栽赃、钓鱼以及系统宣传。新闻类的讽刺节目或喜剧如果被当做严肃信息传播就有可能成为“错误信息”。“假新闻”作为一个新生名词往往在传播中被用来描述错误信息/虚假信息。一般认为,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错误信息是偶然传播的,而虚假信息(或去信息)是有意投放的。 巴东县宾馆女服务员正当防卫事件 该案件是2009年5月10日晚发生于中国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的一起宾馆女服务员出于正当防卫目的意外刺死、刺伤镇ZF人员的刑事案件。案情发生时,当地ZF三名GY来到雄风宾馆休闲中心,要求邓某提供“特殊服务”,在遭到拒绝后企图对其进行强奸,出于正当防卫,邓某顺手拿起水果刀,刺向其中两人,导致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有相似描述。 △贾樟柯《天注定》,2013 贾樟柯表示这部电影最初的构思来自于对现实中真实的暴力事件的感触,比如片中赵涛扮演的小玉,原型就是邓某。“我收集了很多真实的事件把它拼贴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原型并不能代表这个电影的全部,电影是虚构的。 堰塞湖 指山崩、土石流或容颜堵塞的河谷或河床。汶川大地震造成北川县出现多座堰塞湖现象。 何 伟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汉名何伟。记者、作家,教师。著作有当代中国三部曲《江城:在长江的两年》,《甲骨文:中国历史与当下的旅程》和《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甲骨文》至今未能出版简体中文版。 能指与所指 能指与所指是结构语言学的一对范畴。在瑞士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意指作用”、“能指”和“所指”是三个紧密相联的概念。意指作用表示下述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是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他把意指作用中用以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称为能指,而把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称为所指,所指也就是意指作用所要表达的意义。能指指单词的词形或词音,所指指单词所表示的对象或意义。例如,作为语言符号的“桌子”这个词是能指,作为具体事物的桌子是“桌子”这个语言符号的所指,同时也是这个语言符号的意义。(彭漪涟.逻辑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 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持该说者把对象的特性分为本质属性和偶有属性。本质是完全的理想形式,是不容怀疑地真实的,确切的,事物是理想形式的不完全模本,是可争议的,不真实的,不确切的。柏拉图在知识论中,把知识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永远完全的不可见的抽象形式,即原型或本质,一种是可见的可感觉的事物。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话 轮 话轮(turn)是Sack等提出的理论概念,Edmondson,W.(1981)用这个术语来表示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称为说话者的机会;二是指一个人作为讲话者时所说的话。国内语言学者刘虹在《会话结构分析》提出了两个衡量话轮的标准:一是,说话者是否连续,即在一个语法语义完成序列的末尾有无沉默。如有沉默,那么说话者的话就不止一个话轮。二是,是否发生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如果发生,就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和下一个话轮的开始。(来自百度百科) 音乐丨Long Away by YehezkelRaz 后期丨曹曦、小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平台】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或使用Apple Podcast等泛播客客户端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暂未上线) 【联系我们】 微博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大家好!这里是《这是真的么?》 这不是科普栏目,不是古玩鉴定,不是标榜为去伪存真的道场,也不是打假现场,我尽量保证这里也不是个人吐槽大会。 有几个关于“这是真的么?”的一些情况: 1. 某演员在某电视剧中扮演某角色,A问“她生活中也这样么? ” 2. 童话中的青蛙死了,听故事的孩子问“它真的死了么?” 3. 某领导人去世,刷手机的现代人问“这是真的么?” 4. 庙里的老道告诉你“你要在四月份之前避免和张姓之人接触”,你想“这不一定是真的,但相信总没有什么坏处”。 5. 你在街上看到有人将鼻涕抹在树上,你心里想“这真的发生在我眼前么?” 6. “我真的烦死了”“我真的爱你”“我真的快要不行了”…… 7. ……真的么?Really? 8. 这个小伙子很实在,你可以嫁给他。 人类独有(且恐怕永远没有答案)的对于真实、真相、真理的追求,有时也是我们痛苦困惑的原因。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总想知道“这是真的么?”,这是个奇怪的诘问。为什么“某事不是真的?”,如果“真”是对应着假存在的(或,它是么?)为什么会有“假”? 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假装自己是其他人,观众也假装当她是其他人,这个人做了些事,说了些话,观众哈哈大笑或默默流泪,这笑或泪是真的(或是么?),但那个站在聚光灯下的人是真的么?如果说真,那么实际上的真的倒是她在作假,可她的假,却让观众真的笑了,真的哭了。那么她的“假”是真的么?“她是真的在作假啊”。 Reality这个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real。它的拉丁词源也来自“真实感”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提到的“现实”或“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真实”组成的。中文本来可能没有“现实”这个词,这也的确十分有意思,难道我们的古老的智慧很早就意识到“现实”也是幻象么?而人生只是“行走的影子”(莎士比亚)?当然,除非影子也要呼吸和喝水之外……无论它的意义如何解释,动物恐怕不会争论“什么是真的”这样的话题。事实上,也许动物根本没有“存在”的概念,于是它们大体上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存在,或能够“意识”到任何东西。于是,也没了“你说的真是什么真,我说的假又是哪种假”的逻辑陷阱和情感旋涡中。现实我们还没搞懂,我们身边又多了一个虚拟现实,虚拟?人不是“行走的影子”,一切不是无明么?如果这样说起来,现实本来就是虚拟的啊,那么虚拟的虚拟又是什么…… 我们还会说当我们“意识到”某事(realising),这里的realise同样带有将某事“真实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如果我没有realise到的东西,是否它对于我就不是真的了呢?在这个前提下,这个“真”是否就是个主观的玩意儿呢?是否也是我们想要它“成真”,于是我们想看到成真后的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求真,是否也在追求真实的我们,给这“行走的影子”一点灵魂? 有个童话《狼和七只小羊》,羊妈妈要出去找吃的,临走前让7只小羊在家里一定把门锁好,如果狼来了,要分辨他的嗓音,狼的嗓音是粗的;还要分辨他的爪子,因为狼的爪子是黑的。妈妈走了很久,狼果然来了,小羊没有给声音粗的狼开门,于是狼去吞下了一根粉笔,将自己声音变细;然后用面粉将爪子涂成白色。紧闭的门外,一个妈妈的形象被塑造出来,而期待见到妈妈的小羊们,最终也打开了门,悲剧就发生了。这些小羊为什么会开门?狼的声音无论如何也不会和羊一样的。小羊是否太过于期待见到妈妈,它们对妈妈的思念,让他们沉浸在一种自我陶醉的“真实感”里,于是客观状况仅仅是为了应证我们心中快要溢出的、亟待找到归宿的情感,那么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你声音就是很细,你爪子就是很白,于是你就是我的妈妈,我需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你就是妈妈!想想,当我们付出了很多情感在某个人,或某件事物上时,那些我们投射给对方的,都是真的么?还是那些只是我们想看到的、透过棱镜折射的真实? 曹雪芹说“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恐怕不仅是戏剧。我脑中的现实和你脑中的现实,也不总是一样的。当它们不同时,我们产生了隔阂、恐惧和战争,而当它们恰巧相同时,我们产生了理解、爱和社区。所以真假的话题,是人的话题,而戏剧只是利用了人的语言而已。我们的成人生活,多少也没有摆脱儿时的我们提出的那个问题——“这是真的么?”,所以这个播客,谈及的是那些真真假假的社会现象以及我们心里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印象,简单的说,它谈论的是人类独有的超能力——想象!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的悲剧,其中这个战争英雄在凯旋归来的路上碰到三个女巫,她们预言了麦克白未来会一路高升最终成为国王。这个预言搅动了麦克白的思想,他的想象力之浩瀚,现实中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激惹起他的想象。他说我的思想不过偶然的出了妄念,就使我整个身心不安(shake so my single state of man),“心灵在猜测中丧失了作用”,而nothing is, but what is not. 朱生豪先生将它译为“把虚无当做真实”——nothing is, 没有什么是什么,只是什么都不是罢了。 我们常常会将这误读为麦克白疯了,它描述的是一个精神分裂的人的情形。但我认为这种判断力被臆想占据的状况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经历的。我们谁没有过将幻象中的东西当做真实?为那些“假的”情节和表演哭泣或大笑?我说的不仅仅是舞台或电视上的,还有那些不同媒介中的真假演变,那些由“正在输入中”给你带来的身心不安,那些谁是谁的谁的猜测,那些对自我和他人的定义,哪个不是拜想象所赐?没有它,我们还是人么? 要不,我们聊聊? 【延伸信息】 《麦克白》 莎士比亚著 《狼和七只小羊》格林兄弟 【音乐】 曹曦 【后期】 小豪 感谢摇滚娃娃音乐工作室 【编辑】雪霸霸 【收听平台】 感谢收听。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或使用Apple Podcast等泛播客客户端订阅并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