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人
单向街基金会出品的播客

Album
主播:
单向街基金会、徐添、曲飞
出版方:
庄秋水new
订阅数:
80509
集数:
78
最近更新:
3天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历史学人」是由单向街基金会出品的播客。我们和历史学人聊天,展现他们关于历史、关于人的经验和理性思考。让我们一起分享历史学人的爱和怕,他们被触发的兴趣,对过去的沉迷,以及理性和想象的分配。这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关于人的价值的分享。
历史学人的创作者...
单向街基金会
徐添
曲飞
历史学人的音频...

Vol.78 通往罗马之路:南明最孤独的外交

17世纪中叶,当南明残部正在西南山区苦苦支撑,一支只有两人的使团正穿越波斯与奥斯曼帝国,试图将南明王朝的求援信送至万里之外的罗马教廷。他们一位是波兰传教士卜弥格,一位是身份卑微的中国兵卒郑安德肋。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遥远也最孤独的外交尝试之一,却几乎被时光彻底掩埋。 直到贵州安龙的一所教堂内,一块刻有天主会教名的石碑和两个19世纪的石花瓶悄然浮现,才让这段跨越三百年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为何南明皇室会集体皈依天主教?卜弥格和郑安德肋到罗马求援是否顺利?当欧洲转向拥抱清朝时,卜弥格为何仍执意带着教皇的空头承诺返回注定灭亡的明朝?两位使者的最终命运又各自如何?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作家苗子兮,带我们重返这条交织着信仰、炮火与背叛的远行之路,探明明末清初那段鲜为人知的外交传奇。 「时间线」 00:44 远行者故事的创作,缘起一次安龙之行 05:00 化身“科技人才”,走通上层路线 14:59 一个太监如何说服永历宫廷集体受洗? 19:51 “到罗马去”的外交赌博,从构想到实践 30:16 南明使团中的小人物郑安德肋 39:05 卜弥格和卫匡国,同为传教士的不同命运 43:53 罗马冷遇:教皇为何避见南明使臣? 48:07 罗马城里的中国留学生 57:00 归途成绝路:卜弥格之死 01:00:56 最后的下落:消失在中国西南密林中的青年 01:09:51 【片尾曲】Jeff Buckley《Hallelujah》 勘误:11分钟处提及利玛窦所建为「仙花寺」,不是「桃花寺」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卜弥格(1612–1659):原名米歇尔·博伊姆,是波兰耶稣会传教士,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汉学家,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1643年,他由葡萄牙里斯本出发前往中国。1650年,他作为使臣被南明朝廷派往欧洲,9年后在返华途中去世。在欧洲期间,卜弥格大量传播关于中国的知识,《中国植物志》《中国事物概述》《中国地图册》《医学的钥匙》等著作广泛涉及中国地理、科学、医学、哲学等领域。 郑安德肋(Andreas Chin):生卒不详,是古代史上走得最远的中国使臣之一,陪同卜弥格出使罗马。 毕方济(1582–1649):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1610年抵达澳门,曾在南京城内兴建护守山圣堂。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太师。著有《毕方济奏折》《灵言蠡勺》《睡答》等。 卫匡国(1614–1661):原名马尔蒂尼,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汉学家。1643年抵达澳门,曾觐见顺治帝,受耶稣会中国传教团委派,赴罗马教廷陈述耶稣会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见解,并将当时明清战争的记录带往欧洲。著有《中国新地图志》《中国上古历史》《鞑靼战纪》《中国耶稣会教士纪略》《汉语语法》《逑友篇》等。 庞天寿(1588–1657):明末著名宦官,历任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御马太监、司礼太监等职。其早年受洗入天主教,在永历朝与天主教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何大化(1592–1677):明末清初来华的葡萄牙籍耶稣会传教士。在澳门、杭州学习中文,后前往武昌、苏州、福州传教。著有《耶稣会中国副省年信》《远方亚洲》《中国分期史》《天主圣教蒙引要览》等。 英诺森十世(1574–1655):原名乔凡尼·巴提斯塔·庞菲利,意大利籍教皇。 亚历山大七世(1599–1667):原名法比奥·基吉,罗马天主教史上239位教皇。 郑玛诺(1633–1673):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之一,中国早期天主教耶稣会士。 李自标(1760–1828):来自甘肃凉州,天主教徒,在意大利生活学习近20年,归国后曾在马戛尔尼使团担任翻译。 朱由崧(1607–1646):南明弘光帝,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明神宗朱翊钧之孙。 朱聿键(1602–1646):南明隆武帝,朱元璋九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 朱由榔(1623–1662):南明永历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 王太后(1594–1651):王徽灵,朱常瀛继妃,永历帝嗣桂王时晋太妃。南明永历年间为皇太后。信奉天主教,洗礼名为海伦娜。 朱慈煊(1648–1662):永历帝朱由榔第三子,出生时受洗成为天主教基督徒,并取教名“当定”(今译“君士坦丁”),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改信基督信仰之太子,也是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75分钟
36k+
3天前

Vol.77 #人口与饥荒:李昕升谈哥伦布大交换下的玉米、番薯和花生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食物的传播远比国家的征战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玉米、番薯、南瓜、花生......这些美洲大陆的“原住”作物漂洋过海,在明清之际叩开中国大门。 它们曾是救荒的“救命粮”,其中的玉米已经是中国产量第一的作物,但入华500年来,为何始终没能打败小麦和水稻,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粮?也有学者将清朝人口爆发直接归功于美洲作物的引入,但清朝是否真的存在人口激增?这些作物的迁徙史,折射出怎样一个世界和中国? 本期历史学人,深耕食物史研究的“南瓜博士”李昕升将运用地方志的史料和统计学的算法,为我们还原食物与社会变革互动的真相。他还用“超稳定饮食结构”理论详细阐释:为何我们对新作物的接受,远比想象中更漫长。 「时间线」 01:55 菜粮兼用的南瓜,在中国历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08:39 美洲作物进中国,是西北陆路还是东南海路? 18:38 玉米和番薯是如何在中国推广种植的? 22:50 美洲作物与中国清朝人口增长的关系 29:23 清代人口爆炸是伪命题吗?为何看起来清代人口增长很多? 41:01 土豆在欧洲封神,在中国为何一直不温不火? 49:48 我们为何抗拒将玉米番薯作为主粮? 54:56 全球饮食结构的共性与差异 58:54 辣椒、番茄和花生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博物学家、数学家。主要作品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阿颜觉罗·图里琛(1667– 1740):清康熙朝官员,在康熙和雍正年间多次出使俄罗斯。根据出使经历,他编纂了《异域录》一书,详细记载了俄罗斯的历史、地理、民族、风俗等情况,成为当时中国了解俄罗斯的重要资料。 渥巴锡(1743–1775):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第七代首领阿玉奇汗曾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东归民族英雄”。1771年,为摆脱沙皇俄国的欺辱和压迫,渥巴锡毅然率领本部17万人东归,回到祖先的家园,受到清朝的欢迎。乾隆皇帝册封他为乌讷恩素诛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 陈振龙(1543–1619):福建人,被誉为“甘薯之父”。他将甘薯引入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中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 埃斯特·博塞拉普(1910–1999):丹麦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农业发展方面。著作有《农业增长的条件:人口压力下农业演变的经济学》等。 罗威廉(William T.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史、城市社会史。代表作有《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等。 曹树基:香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移民史与中国人口史、环境史与疾病史、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史。著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石仓契约》《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等。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2024):美国政治学家、东南亚研究专家。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学、农业社会比较、霸权与抵抗理论、农民政治、革命、东南亚、阶级关系理论和无政府主义。出版专著包括《弱者的武器》《国家的视角》《逃避统治的艺术》等。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 方以智(1611–1671):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著有《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删补本草》等书。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69分钟
7k+
1周前

Vol.76 #想象力的全球史:杨斌谈澳门崛起与19世纪的无夏之年危机

过去,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往往囿于地域与学科的边界,也时常忽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朵莲花座、十七两印度洋的龙涎香、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很难想象,这些看似遥远的异域事物或自然现象,却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香港城市大学历史学教授杨斌关注到了这些细节。他以微观事物为线索,用全球视野重构历史脉络,发现原来中国的哪吒可能与古埃及文化存在渊源;明朝的龙涎香需求竟意外促成澳门的崛起;而坦博拉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极端气候,则对19世纪的中国形成了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 中国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要跳出中国看中国。为什么?怎么做?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杨斌,他将分享多年来追踪这些“文明暗线”的思考、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反思和对未来全球史学的展望。 「时间线」 03:16 印度还是埃及?哪吒的原型究竟从哪里来? 12:16 莲花座上的文明交融 22:33 十七两龙涎香如何撬动澳门三百年? 26:46 不是货币的海贝,却是古代政治联盟的“硬通货” 32:14 坦博拉火山如何影响19世纪的中国? 40:00 气候变迁引发的全球涟漪 42:17 灾难能否催生文明跃迁? 46:23 全球史学的未来在哪里? 50:47 反全球化浪潮恰恰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55:26【片尾曲】Various Artists《We Are The World》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加拿大历史学家,西方汉学界和中国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著有《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塞尔登先生的中国地图》等。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1937–):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物地理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作家。著作有《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等。 大卫·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1965–):全球史和思想史学者,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著有《独立宣言:一部全球史》《内战:一部观念史》《历史学宣言》等。 吴志良(1964–):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主要从事澳门历史与政治研究。著作有《澳门政治制度史》《东西交汇看澳门》《悦读澳门》等。 李雪涛(1965–):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全球史、知识迁移史、跨文化史研究。学术代表作有《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等。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学者和跨文化艺术史家。出版专著《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等。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著有《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展望21世纪》等。 哪吒: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能变化三头六臂,是莲花化身。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太乙真人弟子。 图坦卡蒙(公元前1341—前1323年):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 梵天: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教创始人。 希腊化时代: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是古希腊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希腊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开始在欧亚大陆的广泛地区传播和交流,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西亚、北非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冲突。 道光萧条:发生在清道光年间的经济衰退现象。道光萧条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清朝经济由盛转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埋下了伏笔。 路易十四小冰河期:1687年至1701年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处于17世纪“小冰河期”中最寒冷的阶段。夏季潮湿多雨,冬季霜冻严寒,农业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引发粮食短缺和饥荒问题,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法国在这一时期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西大分流: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上出现的显著分化。18世纪之前,中国和西欧的经济水平相近。而之后,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和工业化,实现了现代化转型,中国则逐渐落后,社会动荡加剧。 「本期音乐」 Various Artists《We Are The World》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58分钟
9k+
2周前

Vol.75 #对话许知远:在历史的假期里,寻找自己的时间|两周年特辑

“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却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历史学人》播客对历史的独特理解。 如今这档播客迎来开播两周年,回望过去的节目,我们一直在努力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通过与不同学者的深入交流,追溯历史与当下共振的脉络。 在此次周年特辑中,我们与节目创办人许知远老师进行了一次多话题的谈讨,这其中包含历史之于未来的重要性、历史的唤醒,也有人文学者面对技术变革的焦虑,以及年轻人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重建历史意识。我们还时常回到曾经的现场,与历史人物共情;又从过去跳回现实,观察正在经历历史的人们如何生活。 这次对谈也为我们的播客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未来《历史学人》会继续通过更多元、更开放的对话,编织勾勒时代的历史之网,与大家一同找寻通往未来的道路。 「时间线」 01:33 来自彼得·德鲁克的启示:为何“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 07:05 重返明治维新:历史的回响与现代启示 14:19 过去、未来与个人行动的交织 19:02 怎样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勇气? 21:43 我们会被时代抛弃吗? 24:06 以叙事的方式书写历史,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生活 29:44 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在跨时空的视角下获得新意 32:25 用新媒介和个人体验的扩展来唤醒历史,激发年轻一代的历史意识 39:19 如何与历史共情? 43:16 在黑暗中发出微光,照亮自己与他人 48:55【片尾曲】Leonard Cohen《Traveling Light》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2005):现代管理学之父、作家、思想家。著有《旁观者》《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等。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德裔美籍作家,反战文学代表人物。著作有《西线无战事》《凯旋门》《黑色方尖碑》《里斯本之夜》等。 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1955–):英国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圣安东尼学院以赛亚·伯林教授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著有《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等。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被称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著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单向街》等。 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代学者,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著有《人间词话》《观堂集林》等。 吉田松阴(1830–1859):日本江户时代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及理论奠基者。著有《讲孟余话》《幽囚录》等。 西乡隆盛(1828–1877):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明治时期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创办庆应义塾大学,倡导“脱亚入欧”,推动日本近代化与西学传播。著有《劝学篇》《文明论概略》等。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文学巨匠。著有《门》《行人》《过了春分时节》《心》等。 约翰万次郎(1827–1898),本名中滨万次郎,是日本幕末时期黑船来航中最为人知的日美亲善条约的缔结促进者。其后活跃于翻译、教师等职。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近代政治家、日本首任首相、明治宪法之父。推动明治维新,主导甲午战争。 涩泽荣一(1840–1931):日本实业家,创办日本首家商业银行“第一国立银行”。 坂本龙马(1836–1867):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维新志士。 王汎森(1958–):台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思想文化史、学术史以及史学史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等。 钟叔河(1931–):编辑、学者、散文作家。编辑作品有《走向世界丛书》《知堂书话》等。 李泽厚(1930–202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伦理学研究。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美学四讲》等。 傅高义(1930–2020):美国社会学家、汉学家、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著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邓小平时代(英文版)》等。 钱理群(193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任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等。 葛兆光(1950–):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史》等。 许倬云(1930–):历史学家,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中国古代史。作品有《万古江河》《说中国》等。 项飙(1972–):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作品有《跨越边界的社区》等。 卡尔·休斯克(Carl E. Schorske)(1915–2015):美国文化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著有《世纪末的维也纳》《德国的社会民主党,1905-1917》《德意志的问题》等。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1843–1901):美国第25任总统,他的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其外交政策主张保持美国的中立。他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总统之一。 「本期音乐」 石桥英子《Drive My Car》 Leonard Cohen《Traveling Light》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52分钟
12k+
3周前
历史学人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