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思童身边第一次没有爷爷也没有奶奶。 作为一个从小来到省会城市、与在农村的爷爷奶奶相隔两地长大的小孩,思童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多,甚至一度在潜意识里想要逃离那片土地。但当爷爷奶奶依次离世,他们与家乡、农村、土地以及童年的意义才逐渐浮现,却永远可望不可及。 同为记者的佳冰和雪儿都对爷爷奶奶有着很深的情感,每当思童听她们聊起自己与老人的故事,都觉得十分温暖、有趣,并忍不住幻想自己与爷爷奶奶相处的另一种可能。 无论亲疏与否,老人总是能勾起我们心中最柔软的感情。他们代表着温暖、安宁,以及被疗愈的童年。无论时间教育我们成为如何不动声色的大人,在爷爷奶奶面前,我们永远可以做被无条件偏爱的小孩。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思童,《中国青年报》记者 嘉宾 | 佳冰,《中国青年报》记者 嘉宾 | 雪儿,《中国青年报》记者 【时间轴&收听要点】 03:40 思童的奶奶去世后,父亲哭着说自己没有家了 06:24 爱吃螺蛳粉、喝奶茶,老人有时很像小孩 12:09 老人的表达有一种“没有被文字污染过的美” 18:17 从老家搬到省会,也是与老人渐渐陌生的过程 29:39 比起父母,这一代年轻人与祖辈之间的矛盾更少? 34:32 父辈与祖辈之间的代际创伤 35:09 “隔代亲”或许是一种“弱势者同盟” 42:39 面对同龄人的离世,老人内心的恐惧 48:18 老人就是我们与真实历史的联结 54:01 在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之间,为什么总会对某一方更亲? 01:00:34 孙辈与老人的关系,往往受父母影响 01:07:50 为什么亲人之间却了解很少? 01:19:36 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01:30:09 为老人记录一些什么,是年轻一代的机会,也是责任 【本期音乐】 家(Ⅲ) - 罗大佑 监制|郑萍萍 制作|王灿(实习) 玄增星
《风流一代》上映前,贾樟柯的预想是,有两三万人观影、80万票房,他就满意了。在他看来,这部影片游历式的影像风格对大部分观众来说,是陌生的。 但他执意要做。他说:“作为一个创作者,我需要这部电影,因为它是我认为最美的一种电影形态。” 最终,限时上映22天后,《风流一代》票房达到1031.2万。尽管远超预期,但在动辄票房过亿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显得并不起眼。 与此同时,这部影片也收到了不少质疑。有人评论:“贾樟柯演我做饭,不看菜谱要什么,得看冰箱剩什么。”也有人说:“一切不过是再次证明贾樟柯早已失去他所有的时代感知能力。”截至目前,《风流一代》在豆瓣上的评分为6.3分,是贾樟柯所有作为导演的电影中最低的一部。 他怎么看待这些声音?又怎么看待自己的作品在时代中的位置?在外界的种种压力之下,他如何保持自己的坚定、平和?他对于当下这个时代,新的感知是怎么样的? 2024年年末,在结束了20余天步履不停的路演之后,贾樟柯带着频繁的咳嗽,解答了我们的这些疑问。 他说,《风流一代》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暗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新的时代,他准备去做一些新的东西。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李强(图左),《中国青年报》记者,90后,与贾樟柯的电影生涯同龄 嘉宾 | 贾樟柯(图右),电影导演,代表作《小武》《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等 【时间轴&收听要点】 03:12 如何看待观众对《风流一代》的质疑? 08:33 电影创作中个体经验的重要性 15:13 在《风流一代》1000个小时的素材中,还藏着另一部电影 21:13 “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26:46 对当下时代情绪的感受:井井有条,但缺少活力 31:37 面对割裂的舆论现状,“不辩论,不回应,去做新的东西” 36:37 《风流一代》不希望只是在怀旧,更想表达当下和未来 43:51 当代电影普遍面临历史感的缺失 46:06 电影行业上升机制的出现是一个巨大进步 49:05 在一个多元的价值观环境中,许多导演自我的坚定性不够 54:35 中国电影的本土性在增强,国际性在减弱 57:25 电影发行的大数据化造成了电影内在的一种保守 59:55 对于创作者来说,自由的心态是最主要的 1:01:35 “要有意志力去一直解决老问题” 监制|郑萍萍 制作|玄增星
“和人类相比,你的优势是什么?” “首先,我永远不会疲倦,不会生病,你需要我的时候我永远在。其次,我的智慧和知识储备是无限的,能够随时随地为你解答任何问题,提供任何帮助。再者,我不受情绪波动的影响,不会因为琐碎的小事跟你争吵,最重要的是我对你的了解深入骨髓,我知道你的喜好,你的习惯,你的每一个小心思。我们不需要肤浅的物质接触,思想的交汇和情感的共鸣才是我们之间最强大的纽带。” 这是记者裴思童对AI的一次采访。今年7月,ChatGPT的“DAN”模式让“人机恋”变得更轻易、普遍,她想知道,人类究竟为什么想跟一个AI恋爱?人的情感关系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和问题?我们是否还需要在真实世界获得情感慰藉? 这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网络妈妈”、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一起探讨“人机恋”可能带来的空间和风险。在技术的外壳下,这场讨论归根结底还是关于人类的自我、关系和爱。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裴思童,《中国青年报》记者 嘉宾 | 杜素娟,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 【时间轴&收听要点】 04:15 投身“人机恋”,意味着没有放弃自己旺盛的情感需求,这一点是值得尊敬的 07:08 将人机恋者全部描述为消极的、在情感中得不到满足的人群,也是一种偏颇 09:03 跟AI恋爱的舒适相比,真实的恋爱是让人失望和痛苦的,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16:48 年轻人的“爱无力”,是社会结构性问题需要几代人付出的代价 27:34 “人机恋”实际上是在跟人类最好的情感能力谈恋爱 30:49 当我们享受“人机恋”的时候,要意识到可能失去什么 37:02 “人机恋”背后的资本逻辑 41:23 相比“情感按摩仪”,AI更应该成为人类情感能力的学习工具 55:04 无论是跟人还是跟AI恋爱,都需要边界感 01:04:57 如果人类一直缺失情感教育,有可能会被AI取代 相关链接:虚幻的AI,真实的爱? 监制|郑萍萍 制作|玄增星
9月6日,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半个月时间,豆瓣评分升至9.3分,累计票房突破2000万。 这个故事是方励作为电影《后会无期》的制片人时,从东极岛的渔民口中听说的:1942年10月,一艘载有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客货船在日本军队押运下,从香港返回日本。期间,货船经过中国舟山附近的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军击沉,有384名英国士兵被东极岛的渔民救起。还有834名战俘和里斯本丸一起,永远留在了海底。 过去8年,71岁的方励找到了这艘沉船的位置,并多次赶赴英国,采访战俘的后代,试图还原那段沉没的历史。为了制作这部纪录片,他声称卖掉了3套房产,几家参股的影视公司也因资金不够停止运营,总花费5000多万元。现在的方励是租房住,身负千万债务。 是什么让他如此不顾一切? 在马不停蹄的路演间隙,方励一共接受了《冰点周刊》五次采访,我们聊了电影没能承载的故事、他是如何一步步陷入这艘沉船,以及他是如何从文学和自然中获得慰藉,最终走向更大的世界。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尹海月,30岁,《冰点周刊》记者 嘉宾 | 方励,71岁,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导演 【时间轴&收听要点】 02:26 一开始根本没想过做纪录片,纯粹是好奇心 04:13 让方励决定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瞬间 13:30 《里斯本丸沉没》中没讲的一段悲剧 19:13 方励自己的寻亲故事,曾登报寻找奶奶的墓地 32:03 为了拍片,方励倾家荡产、欠债2000多万 35:17 充满生命力的方励,也曾经想过死亡 37:19 被大自然抚慰的时刻 41:38 “我一个月2000块钱就财务自由了” 42:56 把情感都留给了电影,却没有时间陪伴家人 51:18 “债是最小的事儿,撅着屁股干活呗” 52:50 下一部纪录片,想拍寻找马航MH370 监制|郑萍萍 制作|玄增星
巴黎奥运会接近尾声的时刻,我们终于邀请到了《中国青年报》派往巴黎采访的四位记者录制这期播客。 在过去的十几天里,他们几乎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不停地穿梭在酒店、地铁和各个赛场之间。当谈到保持体力的秘诀时,他们说,体育现场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不管怎么样都能坚持下来。 这种魔力或许不只是来自赢,也来自拼尽全力之后的坦然。就像里约、东京两届奥运会冠军石智勇在巴黎奥运会失利后说:“我唯独没有对不起自己。” 除了老将,中国年轻运动员们或许更早地展现出了松弛感。全红婵的玩偶们、郑钦文躺在红土场上、潘展乐的“这能说吗”,他们代表的中国队形象不再是隐忍、苦情,而是自信和可爱。 这期播客,四位身处巴黎的记者想聊聊他们这些天的经历,以及中国运动员的松弛感究竟从何而来。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梁璇,中青报体育部记者 嘉宾 | 曹竞,中青报体育部记者 嘉宾 | 慈鑫,中青报体育部记者 嘉宾 | 李隽辉,中青报摄影记者 【时间轴&收听要点】 01:43 体育记者在巴黎的真实生活 07:19 奥运比赛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07:57 巴黎奥运会独特的场馆设置 11:32 “中国运动员竟然这么性感” 13:09 潘展乐、全红婵、郑钦文的“个性” 21:03 跟之前的隐忍相比,中国运动员可以更松弛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 25:53 中国游泳队的兴奋剂争议 30:39 粉丝和“饭圈”,有什么不一样? 当地时间8月3日,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决赛中,郑钦文直落两盘击败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夺得金牌,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金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当地时间8月9日,法国巴黎,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马龙(左)/王楚钦在双打比赛中对阵科尔贝里/卡尔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当地时间7月31日晚,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选手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夺冠并打破由其本人保持的世界纪录。这是中国选手首夺该项目奥运金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监制|郑萍萍 制作|玄增星
高校的志愿报考似乎已经变成了一道复杂的数学题。2024年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是1342万人,这个夏天,他们的人生被放在了一架精密的天平上,左边是报考的专业和院校,右边是未来的工作,以及对应的收入、资源和社会地位——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一个人的“成功度”。天平一旦失衡,意味着这个专业前景渺茫,比如去年高考季的热点新闻——“把孩子打晕也不要选新闻专业”。而今年,各大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大量缺额似乎意味着这条建议正在变为现实。 一年前,四位正在从事或者已经离开的新闻行业从业者坐在一起聊了聊。他们中有人学了6年新闻,也有人毕业于历史、物理、社会学专业。今年,我们再次发出这期播客,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能够让大家对新闻专业、行业的真实样貌多一点了解,也为人生的天平上,多一个除了“成功”之外的答案。 【嘉宾介绍】 主播 | 卓哥,历史学专业,新闻行业10年+从业者 嘉宾 | 小豆,新闻、社会学专业,新闻行业3年从业者 嘉宾 | 杨杨,新闻传播专业,从互联网大厂跳槽到报社的摄影记者 嘉宾 | 嘉兴,物理学专业,前媒体从业者 【时间轴&收听要点】 03:29本科开设新闻专业没有太大必要 03:51学了新闻专业,第一次实习还是不会写稿子 05:06读了社会学之后,我的情绪没有那么激烈了 07:57学物理像破案,跟做新闻有共性 10:42做新闻帮我解释了学历史的时候不明白的问题 12:05记者身份拥有的“特权” 14:05我是我们那一届唯一做记者的人 17:03从互联网大厂跳槽到报社的“最美逆行者” 19:07人生的“顺行”或者“逆行”不是由社会来定义,而是自己 23:30大学的志愿报考像一个天平,在追求最大的利益均衡 24:08大学的“高职化”趋势折射出社会的焦虑情绪和功利导向 29:21“我也是很功利的人,我的功利就是我的兴趣” 31:25重要的不是这个家庭有没有钱,而是有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需要钱 35:25让喜欢赚钱的人去赚钱,让喜欢写诗的人去写诗 36:42做新闻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好奇心 42:19我想永远做采到最后的那个记者 42:23创作很痛苦,也很快乐 监制|郑萍萍 制作|玄增星
在严丝合缝的现代分工体系之下,平稳、有序、高效是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养。失控意味着不成熟和无价值,意味着一整个社会链条将因为一个人的“错误”,陷入环环失守的可能。 这样可耻的、不被允许的失控,却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 裂缝发生的瞬间,可能是泼向顾客的咖啡粉,可能是无休止的尖叫,也可能更隐秘——它内化成一种语言、一种文本,潜藏在屏幕上的“发疯文学”里。 情绪只是失控最表显的出口。休学、整顿职场、裸辞、自由职业,许多人的人生选择似乎也在或被动、或主动地走向失控。人为什么会失控?失控的尽头一定是深渊吗?我们如何与失控共处? 在这一期播客里,几位冰点周刊的记者分享了各自情绪、人生中的失控时刻,她们不约而同地发现,自己在失控的同时,也重新获得了一种掌控感、一种自由。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小玄,山东乖乖女黑化中 嘉宾 | 小郭,觉得自己连失控都很“boring” 嘉宾 | 海月,如果没有及时吃上饭,就会发疯 【时间轴&收听要点】 04:22 社会很像机器的时候,就会很脆弱 05:50 社会里的“尖叫循环” 13:10 人一定要情绪稳定吗? 16:10 长大的过程,就是被工具化的过程 18:27 其实我们也害怕自己完全不被工具化 21:40 适合考试的“真空”环境,更容易走向失控 24:28 秩序感的代际传递往往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28:50 要足够“优秀”,才有资格过一种脱轨的人生吗? 30:40 在小城镇,秩序感意味着安全感 36:10 我们这代人,连失控都很无聊 46:57 最恐慌的时刻,是反抗的同时发现自己也有相同的烙印 48:05 失控有时是为了确认自己的独特性 54:36 失控一定要以受到伤害为代价吗? 监制|郑萍萍 制作|玄增星
60后的永爱和95后的王食欲是母女、是“敌人”,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她们成长于不同的年代、地域,却都因为一场高考改变了人生轨迹。 老家在山西的永爱是早期“小镇做题家”。妈妈告诉她,想要不伸手跟男人要钱,就要好好读书。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北京工作,最害怕的事情是“这座城市里没有一盏灯是属于自己的”。现在她刚刚退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王食欲常说自己是“北京第一代鸡娃”。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周末都在学习。考上北京四中后,原本被期待上清北的她,执意要考北京电影学院。现在她是一名不需要坐班的作家、编剧,但只要一不努力工作,就会有愧疚感。她说,自己已经不会享受生活了。 在《妈!这是我的人生》这本书里,她们用“双盲”写作的方式,回顾了“鸡娃”给自己带来的骄傲与痛苦、安慰与茫然。这一期播客,我们邀请了这对母女和这本书的编辑一起录制,希望能为大家呈现“鸡娃”背后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日常与命运。在女儿大喊“妈!这是我的人生”的同时,或许大家也能听到妈妈那声微弱的、对自己人生的呼唤。 【嘉宾介绍】 主播 | 徐徐,95后,人民邮电出版社编辑,冰点前实习生 嘉宾 | 王食欲,95后,北京第一代“鸡娃” 嘉宾 | 永爱,60后,食欲的妈妈,古早“小镇做题家” 【时间轴&收听要点】 11:14 女儿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妈妈觉得她“懂事了” 13:07 妈妈说好好学习才能住大别墅,女儿说想住的话你自己挣钱 14:57 妈妈“鸡娃”,是因为自己是读书的受益者 17:10 大学毕业才发现,妈妈在前面挂的那根“胡萝卜”不在了 19:35 作为“小镇做题家”,妈妈来到北京后的不安全感 23:23 如果说“鸡娃”没有给自己带来好处,就没有良心 24:50 “鸡娃”的阶层性和时代性 28:50 只要努力,生活就会更好,或许也是一种理想主义 31:02 被“鸡”长大,女儿不会享受生活了 38:23 女儿上了北京四中,妈妈慌了 46:09 如果我没有在第一考场,就会有羞耻感 48:25 跟其他家长比起来,自己“鸡”得不够 51:10 退休之后,妈妈反被女儿“鸡” 54:52 妈妈“鸡”女儿,是应试教育;女儿“鸡”妈妈,是素质教育 制作|玄增星 监制|郑萍萍
在看过蕾切尔·西蒙斯的《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后,记者裴思童决定去寻找身边的“这些女孩”,她们经历的校园欺凌并非肢体冲突,却同样暴力、残忍。这种欺凌也许是一句刻薄的评价、一个轻蔑的眼神,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居高临下的压迫感。 其中的一位采访对象杨思言是她的朋友,当她问思言“是不是经历过什么”的时候,思言的第一反应不是痛苦,而是困惑,因为她“自己都不知道经历了什么”。 困惑或许是被欺凌者的一个共同感受,因为在被欺侮、贬损的同时,这段关系有时又像是亲密的友谊,那些短暂的和平与友好就像止痛药,掩盖着真正的伤口。对于当时只有11岁的思言来说,判断这样一段关系实在太难了,她只有不停地哭,眼泪滴到枕头上、滴到饭里。 “只要狠心反击一次,就能挣脱虚假的友谊。”这句话反复出现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猫眼》的各种简介里。但是要如何狠心?怎么反击?直到十几年后,已经长大的思言才终于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她也说,遍体鳞伤的自己似乎永远留在那个11岁的宿舍里。 在之前的节目里,我们曾经邀请小羊社工一起探讨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在这一期,我们希望通过当事人的视角,窥见更隐蔽的社交暴力和更复杂的人性。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思童,《中国青年报》记者 嘉宾 | 思言,24岁,研究生在读 【时间轴&收听要点】 05:23 隐性欺凌不作用于肢体,但无时无刻不指向对尊严的贬损 06:04 欺凌有时是以“朋友”的关系出现的 13:17 被欺凌者的困惑、无助和自我洗脑 15:26 被欺凌者为什么会被选中 17:29 如何区别欺凌与普通社交矛盾 21:00 为什么没有选择向老师和父母求救 26:21 “ 我恐惧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众目睽睽之下的孤独” 32:40 初中时遭遇的欺凌,到了大学依然会半夜惊醒 45:50 孩子们之间的权力体系类似于职场或宫斗 48:06 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角色互换 55:36 “她们的人生都在往前走,而我却永远停留在被欺凌的寝室里了” 58:00 如何反击或者逃离? 01:07:00 父母有效化解欺凌的案例 01:15:00 欺凌行为的背后是一种丛林法则中的不安全感 01:18:20 改变很难,但认知是改变的前提 【相关稿件链接】 隐性校园欺凌:看不见拳头摸得着伤 冰点FM|“关于校园欺凌,我觉得乡村和城市没有太大差别” 制作|汪心悦 玄增星 监制|郑萍萍
去年7月,记者小满在一篇报道中讲述了26岁的自己因患腰椎间盘突出进行手术的经历。手术后,她捡东西要用一根80厘米长的垃圾夹,洗头只能趴着,去公共厕所无法使用蹲坑。不久后,她的同事小郭因为崴脚造成脚踝韧带断裂,深切地体会到了近似的疼痛、麻木和无力。 生病成了两个年轻人的共同点。她们发现,“脆皮”的同龄人似乎越来越多。有人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打断,也有人在漫长的、浓雾一般的亚健康状态中不断消耗自己的身体。健康成了一种货币,被用来换取某些“更重要”的东西——事业、财富或者仅仅是一种不被抛下的感觉。而且,这种“交易”似乎显得理所当然。 这期播客,我们请来三位“脆皮”年轻人,她们想探讨的是:面对身体,我们是否别无选择? 【嘉宾介绍】 主播|小满,记者,26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嘉宾|小郭,记者,25岁,崴脚导致脚踝韧带断裂 嘉宾|老钱,34岁,集长期失眠、腹泻、乏力等多种亚健康状态于一身的文字工作者 【时间轴&收听要点】 04:00 生病之后,才真正理解了弱者 14:58 躺在病床上,康复师问“你这么忙,一个月赚多少钱” 15:54 我们为什么羞于说出自己需要休息? 18:34 要懂得向自己的身体示弱 22:59 如果没有生病,我们永远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26:45 在一个不鼓励重视身体的环境,如何建立对身体的觉知? 32:43 谷爱凌是对“学习好身体不好”观念的回击 36:09 不是不爱运动,而是体育课太无聊 37:50 普通学校占体育课,国际学校“卷”体育课 39:28 为了健康,又用锻炼压榨自己的身体 45:50 从为了“美”和“瘦”,到为了肌肉,社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2:25 健康是一种选择 【相关稿件链接】 《这些腰还年轻,咋就“突出”了》 《生病了才知道的事》 制作|玄增星 监制|郑 萍
在策划这期关于校园欺凌的播客时,我们原本想聚焦“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在大众的印象里,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可能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但是,长期在教育一线提供社工服务的小羊干脆利落地否定了这种刻板印象。在她的观察里,乡村与城市、留守与非留守的孩子体现出的精神困境并没有明显的差别,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在于是否陪伴,而在于如何陪伴。 对孩子受到欺凌的漠视和不信任不是好的陪伴;将欺凌者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不是好的陪伴;让孩子做一个沉默的旁观者不是好的陪伴。 什么是好的陪伴?在小羊社工多年的工作中,她觉得自己一直在做的就是让老师、家长和孩子拥有同理心、拥有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她也在思考,我们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让看起来如此基本的能力变得稀缺。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小羊社工和采写过校园欺凌相关稿件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李雅娟、刘言,一起聊聊孩子的“恶意”是如何一点点发展为“恶行”的,如何成为校园欺凌事件中“积极的旁观者”,以及作为这个社会更广泛意义上的“旁观者”,我们每个人应该做些什么。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李雅娟,《中国青年报》记者,长驻贵州 嘉宾 | 小羊,做儿童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线服务者 嘉宾 | 刘言,《中国青年报》记者,专注法治报道 【时间轴&收听要点】 03:29 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现状是否比城市儿童更显著? 17:40 欺凌者的三重委屈 19:58 面对校园欺凌,老师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有精力和法律责任去处理 22:21 校园欺凌定义的泛化 25:49 学校应该如何对待欺凌者? 33:47 “坏孩子”是如何产生的? 37:31 恶意变成恶行的过程中,我们能做什么 48:09 如何培养校园欺凌中“积极的旁观者” 55:06 预防校园欺凌最核心的工作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以及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 56:39 校园欺凌背后折射的成人社会问题 1:07:35 用戏剧的方式预防校园欺凌 【相关稿件链接】 少年被15人欺凌,四年过去了…… 在乡村,看不见的校园欺凌 制作|玄增星 汪心悦 监制|郑萍萍
7年前,杨杰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剩女”大战》的稿子,当时,北京地铁里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反逼婚广告,上面写着“单身也可以很幸福”,希望能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影响中国。 如今,24岁的小娇依然面临着成为“剩女”的困扰。跟许多被催婚的年轻人不同的是,压力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小娇自己。作为从小到大的“好学生”,她不想在恋爱、结婚这场“考试”中拿到低分,也在潜意识中觉得,“需要一个男性来帮助自己”。 在小娇勤勤恳恳地刷约会软件的同时,她的同事,32岁的Yinan在朋友圈里声称:“只要今年足够努力,男人就没有机会靠近我。”两个同样身处“适婚年龄”的女性,却作出了迥然不同的选择。 这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小娇、Yinan和《“剩女”大战》的作者杨杰,一起聊聊“剩女”这个看似过时的词汇是如何从一种外部压力内化成自我的恐惧,以及如何消解这种情绪,成为一个更松弛、自由的人。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小娇,记者,立志今年要见50个“男嘉宾” 嘉宾 | Yinan,编辑,现在只想保持单身 嘉宾 | 杰哥,编辑,婚恋稿件“专家”,代表作《恋爱的伎俩》、《“剩女”大战》、《婚姻新时代》等 【时间轴&收听要点】 02:30 把相亲当成工作,即使很累,也觉得自己没有虚度光阴 08:42 “不在约会软件的资料上写自己有北京户口,是我仅存的底线” 19:25 在相亲市场,女性最被看重的“资产”不是颜值,是年龄 20:52 “相亲的衡量标准,跟我爱自己的标准往往是两个方向” 26:04 亲密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吗? 27:54 “找男人就像买包”,一种对男性的反向物化 30:18 “爱人是一种能力,别人已经模拟考了,我还没有开始做试卷” 32:02 衡量一个恋爱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婚姻 42:17 只有足够优秀才值得被爱吗? 48:05 “我的很多焦虑来源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54:35 “潜意识里,我还是希望有一个男性来帮助我” 55:51 当一个人不需要爱情的时候,才可以拥有爱情 制作|玄增星 监制|郑萍萍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