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闺蜜: 你们觉得母爱伟大吗? 为什么呢?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让“母爱”和“伟大”搭配在一起,变成了固定搭配。 但是母爱到底哪里伟大,为什么伟大呢? 人如果缺失了母爱,又回变成什么样呢?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期,企图探讨的问题,也是浅尝辄止的分享。 从一个单亲男孩的经历开始,我们想问问自己母爱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这个话题听起来,好像很大,但也时时刻刻镌刻在生命的痕迹里。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傻,好像白问,但又没什么人能真的说的清楚。 而心理学家们也企图通过科学的时间方法,得到答案。 这就造就了心理学史上,最引发舆论争议、最残忍的几个实验之一的案例。 所以到底什么是母爱呢? 你怎么想?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最近事儿很多,感想就很多。 这一次,我们闲聊中发现,彼此都困在生活的一些困境里了。 但都因为一些事,有了走出困境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一期,我们就聊聊走出困境的办法——见见十多年不见的朋友,去一去从来没去过的新城市。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今天是来自一位听众的投稿,作为一名丈夫,他将尽8年的时间里,没有得到妻子在性生活里的积极回应。他非常苦恼,但是却没人可以分享诉说,所以找到了我们。 首先,我们非常赞赏他的勇气,也感谢他对我们的信任。 其次,我们在节目里从各个我们能想到的角度分析了这件事的可能性。 但我们终究不是他们,只能提供非常理性的分析。真正要去沟通的还是他们夫妻二人。 这一期的节目,除了为这位听众答疑解惑之外,我们非常想跟所有的朋友和听众表达: 1.性生活是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没有任何需要遮掩和羞于启齿、觉得肮脏的必要。但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就跟你在饭桌上不聊屎尿屁,在公司里不问别人工资一样。 2.性生活有问题,需要及时求助和表达。而最能沟通这件事情的人就是你的伴侣。你们需要在生活里取得彼此的信任,并且给予彼此信任。只有沟通到位,结果才能到位。 3.女生们,我知道很多人从小生活的环境和得到的教育,甚至让你们觉得月经都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更不要提性生活。只要另外一半提出,自己无非是配合。如果真的这么想,那么你们自己的幸福谁来负责呢?我们需要正视自己正常的生理需求、找到正确安全的处理方式,与自己的另一半多聊,多表达。并且让他们知道,这并不是一件不能宣之于口的肮脏事,你在诉说的一切就跟你想拉屎一样自然,不是那些骂人的词汇的样子。 4.男生们,你们要理解女生对于性生活需求与男性的截然不同。不要总觉得看点儿电影就可以掌控一切,你们很多人,对女人一无所知。请你们首先尊重你们的另一半,然后配合她能够表达的方式,去一点点找到适合你们两个人的路。不要觉得没有演出你看到的“老师们”的样子,就是不积极,可能是你本来的预期有问题。 5.渣男们,花钱解决你自己的生理需求,是一件物化女性的恶劣事件。虽然在客观现实里,有很多男性觉得这在男权社会里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请你们不要这么自以为是。不是所有花了钱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就像那些花钱发起战争的军火贩子,谁能说他正义呢? 最后,希望大家听了节目之后,能给到这位听众你们不同视角的建议,同时我们也预料到可能有人在评论区会肮脏发言抨击主播和主角,如有发现,全部辱骂后拉黑,绝不姑息! 希望大家对性生活这个话题,有正确的认知和正常的态度,能够理性平和的谈起,能够自如的聆听,能够给自己和他人更多的作为人而言的尊重。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最近manner事件发酵出不小的影响,网络上站在哪一边的都有,包括非常多人对manner这个公司进行的管理制度的抨击。甚至有人联想到了当年快递小哥那一篇刷屏的爆款文章《困在平台里的人》。 但我们这一期,秉持着葵花宝典以人为本的节目理念,说说这个事件里的两个主角,以及这两个主角背后,能够让这么小的一件事就引发这么大的社会舆论的,千千万万个在共情的我们。 第一次听到这个事件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冒出一句话:自视甚高就可以到的霸凌别人吗? 这里面的自视甚高,在不同的对话中指代不一样的人,而霸凌也说的是精神上的一种权利剥夺。 这个事件里,让我最不舒服的点,在于双方展现出来的戾气以及自视甚高的语气。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现在生活里,很多类似的场景,一言不合就发疯。 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越来越少,但是对控制感的需要却越来越多。整个时代焦虑的背景下,我们为了“不掉队”,在方方面面绷着劲卷。在咖啡这样一件,要么就是提神醒脑,要么就是精致生活的饮品里,我们选择了让精致生活提神醒脑。 听起来多变态,但被很多拼了命做到的人,包装成了“成功”。 这种成功,让人可以自视甚高了吗? 或者你觉得你的自视甚高是自己的事儿,没碍着别人? 那服务员、快递、滴滴司机无法在同一个语境下与你沟通的时候,你真的能理解,还是心生厌恶和烦躁? 这种烦躁是对底层,或者说正常在生活的、看上去挣钱不如自己多的人的厌恶,还是对自己有可能在没有努力的下一秒钟掉入自己设计的“底层生活”的恐惧? 我们用“自视甚高”的姿态生活,不仅在精神上道德上霸凌着别人,也在时刻PUA自己。 为什么我们要自视,为什么必须是我,为什么要高,还要甚高? 这种感觉给人的是优越感还是安全感? 一杯咖啡的点单未达成,让一位咖啡师疯狂,让一位顾客被全网认识,真的只是一个咖啡品牌的锅吗? 我们无处安放的焦虑、控制感、戾气和安全感到底要怎么办,我觉得才是这个事件被全网共鸣之后,需要被深入讨论的问题。 而胖东来对于类似事件的处理,为什么能让舆论全方面认可? 难道我们为了更高、更快、更强,已经丧失了把人当人的最基本的意识吗? 希望你听节目的时候,带着自己的思考,让事件成为你可以代入的故事,想想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成为这样的主角。 那可能就是这个事件,最好的社会价值。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最近小诗沉迷烘焙,但是跟原来沉迷过的其他事情不一样,烘焙,让人非常想要分享,不管是做出来的面包,还是过程甚至是这一周想要做什么都很想跟人分享。 所以这一期,我们来听小诗分享一下烘焙,让她开始有的三个很大的改变:耐心+分享+容错。 这种踏实,是你只要把水和面放在一起,就一定是一个面团,只要给它们时间就一定发酵的踏实。 这种分享,是毫不在意其他,就想让全世界都尝尝,让大家都快乐的分享。 这种容错,是知道怎么样都可以,就算做错了也是对的的勇气。 烘焙,让人开始期待更多生活给的惊喜。 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契机,都可能跟原来觉得从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产生新的联系。 甚至可能联系的很深,很紧密;甚至可能发现,其实原来觉得不属于自己的事情,一上手就很擅长。 烘焙让人知道,面要揉才有劲儿,才有面筋,才能支撑吐司不塌。我们都禁得住很多揉搓,没事儿,都是惊喜,时间总能让人发酵成更松软的样子。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天气开始炎热,脾气也见长。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娃娃出门跟人吵了四架,一路从韩国打回国内。 从小到大,关于她自己的脾气,听过最多被教育的话就是脾气急,一点就着;脾气大,怒吼疯批。前前前老板叫她“疯子”。她开始了解自己后,一直向往做一个脾气nice的女人,于是会反省,会克制,遇事告诉自己不要急着发作。会念经抄经练习忍术,觉得那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好人。 直到半个月前,不知怎的,密集频繁的跟人吵架,她又开始觉察自己脾气的问题。所以遇到事情到底该忍吗?她是不是又没控制住自己?原则和态度到底需不需要声色俱厉的控诉? 我们这一期节目通过这三个发疯吵架的故事,来聊一聊发疯是不是真的好用。 其实大多数时候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是愿意好好沟通的,但就是有那么一些时刻,有一些事情不发疯就无法解决。 那么发疯是否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发疯呢? 我们推荐在你理智的情况下,善用发疯。在不理智的情况下,谨慎言行。 好啦,来听听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前一段时间,胖猫事件持续在网上引发了反转反转再反转的热议,主播也不得不跟着追了一次社会新闻。 在这个事件里,两个主人公的感情只是导火索,最终引发两端“战争”的还是钱。 所以这一次我们来聊一聊,两性关系里这个避不开的问题,钱。 我们发现,现在两人好的时候你侬我侬,但是一旦分开,最后吵架的话题里都是钱。 钱,被当成了我们为彼此付出的一种衡量手段,而且是唯一的衡量。 好像不论我爱不爱你,主要花钱了就是爱了,而不论你多爱我,你没有给我花钱,就不如我的爱宝贵。 可有一句话这么说——“金钱可以摆脱以物易物的不便。但把钱看得太重,把它与真正的财富混为一谈,就很荒谬,因为钱本身既不可以吃,也不可以穿,其实没什么好处。” 钱没有好坏之分,应该是途径,而不是目的。 在两性关系里,钱是标尺和一般等价物。不论是买卖还是赠予,都只是兑换了其他的财富。比如老公给老婆买车这件事,哪怕十对夫妻同样年纪,买同样款式同样价格的车,但背后的钱也不是花到了一处。有的买的是安心,有的是尊重,有的是自尊,有的是地位,有的是自由。我们不能脱离钱买到的背后的财富谈金额,这没有意义。 而且近年来,大热的彩礼话题,为了彩礼最后婚都结不成,以及王暖暖类的事件,让我们发现在两性关系里,跟钱沾边的好像不只是两个人,但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觉得,在两性关系里钱应该只是两个人的事儿,因为两性关系在字面上就很直白了,就是两个人的事儿,那就应该所有的事儿归根究底都是两个人的事。不该有其他人。其他人参与的,是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或者其他关系。这应该分开算,分开论,但太多人混为一谈。 所以钱需要被谈及,需要谈的清清楚楚,大大方方。 这样才能知道你的价值观里,同等金额的钱,换来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到底是不是匹配的。 这一期节目,我们从胖猫事件开始,到彩礼的由来,聊了聊我们两个对两性关系里“钱”的看法。 希望,每一对情侣,都能大方的讨论这个本来只是媒介和手段的问题。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今天的节目分享最近读的一本书,武志红的《深度关系》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总的感受:太多人总想着“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这本书里说: * 人类思想上对于生命的期待,很少符合生命的现实。我们不愿承认,那冲撞的、自我保护的、有恶臭的、肉食的和淫荡的疯狂,正是有机体的本质。相反,我们倾向于掩饰、漂白和重新解读,把所有软膏里的苍蝇和菜汤里的头发,都想象成某个令人不悦的家伙的过错。 这是我们想要分享这本书的开端,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加掩饰的对待自己,能接受自己生命里的苍蝇和菜汤里的头发。知道世界的不完美和自己的不高兴都是最正常的部分,我们需要调整状态去面对生活,而不是调整每一个不高兴的自己。 然后这一次的分享,我不想用这本书说了什么来笼统的介绍,大家可以下载自己去看,因为这本书都非常易读,而且不长,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收获。 所以这一次,我们摘抄了对我们很有影响的句子,来分大家分享。 * 允许“我不好”,就是允许自己在关系维度中去表达恨和攻击性,也包括去捍卫自己;允许“我不行”,就是允许自己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允许自己散漫和偷懒等。 * 如果真的能一发出意愿立即就实现,人就不需要活着了。人活着,也许就是需要展开更大的时空,进入各种深度关系,从而体验到各种人性。 创造,藏在“发出意愿”和“完成意愿”的缝隙里,因此可以说,越是重要的意愿或问题,就越需要更大的时间和空间。 * 可以说,巨大的创造力,藏在不急着立即找到答案的安静空间之中。 希望这些话,也能让你找到自己的深度关系,不再附着在水面上生活。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今天的这期节目,录完我们存了一段时间才发,但是发生的事情和感受,我们还历历在目。 小诗的朋友小A被某公司领导猥亵后,找到了小诗倾诉,这一期就是这个故事。 但重点不是故事本身,而是真实的遇到这样的事件时候,给人带来的深深的无力感。 特别是身边同为女性的同事的道德审判。 在真的遇到这件事之前,我从来不觉得这种事会真实的发生在我身边,也觉得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努力,应该是首当其冲的。 然而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了,还让人猝不及防,事后也毫无办法。 目前的社会环境现在让女性,或者说弱势群体,在法律之上道德之下裸奔,我们甚至无法抄起武器反击。 能做的,只有逃跑和自己消化。 这种无力感,是我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最最最最悲哀的。 我们甚至不知道能做什么。 我想跟她说没事儿,但就是有事,我说不出口 我想跟她说会好的,但我知道好不了,这件事就是一辈子的阴影 我想跟她说会有个说法的,但我知道没有了,这件事儿就是哑巴亏,没有任何办法 我想跟她说你学学防卫自己的拳脚,但我知道就算学了,没有成千上百次的锻炼,或者说就算有,还是依旧有力量上的绝对差异,下一次的最优解依旧是逃跑 在这种事情上,没有公道,只能寄希望于天道好轮回。 而天道这种事,到底是想让人记得,还是想人忘记呢。 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小A的处理方法已经非常理智了。 事后别人的意见里,总有一些“你xxx啊”,“你当时xxx就好了”。但其实不是自己经历,是不知道,那种情况下,除了两眼一懵,什么都做不到的。 但这个故事里,最让人寒心的重点,是那个女上司的想法和行为。 当事件发生,受害者身边都是支持的声音、共情的声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安慰到受害者。 而同性嘴里的受害者有罪论,成为了所有强奸犯的帮凶,猥亵者的羊皮。 如果女生都无法站在女生一侧,无法至少做到支持,那么每一个人都要惶惶不可终日了。 这是我第一次,连骂街都骂不出来的故事 小A也只想杀了他算了 但我们知道,话语总是无力的,至少无力抵抗心里造成的废墟场 都说这几年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几年,如果真的是这样 那我希望葵花宝典在这条路上,要坚持走下去,走深入进去 能说服一个是一个,能感染一人是一人。 社会男权视角下的女性传统教育,不仅让男性有了看似冠冕堂皇的强势位置,甚至让部分依旧没有觉醒的女生,陷入了同性抵抗和心里媚男的恶性循环,还美其名曰说是贤良淑德。 但不是的! 女性需要自己制造更多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女性需要自己拿起更多的权利来捍卫自己! 女性需要自己拓展更大的领地来滋养自己! 女性的崛起、女性意识的觉醒,绝不是靠等待和依靠,不是延续和跟随 是打破、是重建、是创新! 我们需要跳出曾经的一切:社会制度、性别划分、社会分工,甚至是日常的每一件器物的规格、使用和制造发明,来看到本该属于我们这个性别的更加舒适的生活。 我们需要成为发明者,去找到不遵从男性人体工程学制造的生活场景 我们需要成为倡导者,去提倡本该服务与这个性别的社会制度 我们需要成为守护者,去保护每一寸拓展而来的权利 我们需要成为伙伴,成为亲人,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女性群体,而不是披着女性生理外衣的男权继承者。 我们需要更多的我们。 这一次的故事,我什么都做不了,除了发一期节目,把现状和倡议说出去,把坚持和伙伴留下来。 日后,我也希望去更多的表达和发现问题,去影响和带动进步,微薄之力,也会一直坚持。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娃娃的美国流水账继续,第二集是从纽约到夏威夷。 其实内容还是吃了什么,看了什么,买了什么,没有特别多有意思的内容。 但也是这样的结果,让人不禁想问问,到底是因为什么让这样一趟旅程另娃娃如此不愉快。 节目的后半段,其实我们在小心翼翼的聊,人带着敌对情绪去旅行,会有什么后果。 当然,这一次称不上是旅行,是在预设了肯定不开心的基础上的一次出差,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而将这样的心态,转移到其他,是不是也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总是不如意。 我们总是很自然的觉得,事情理应是什么样的,只要没有符合自己的预期,或者在预期的时候就预判了不好的结果,就很难再深入体验了。 所以这一趟旅行的经历,给我提了一个醒,我们不论做什么,最好带着开放的心情去看,去包容世界的不一样,去感受生活的细微之处,然后体验自己的情绪,得到生活的经验。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娃娃的美国之行回来了,我们畅聊了两期“流水账”。 但总结一下的话,就是她没有在美国吃一顿饱饭。 具体发生了什么,我觉得你们可以直接听节目,但是在听之前,我忽然有一个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自由,我们可以喜欢吃肉,喜欢吃菜,喜欢猫或者讨厌猫,喜欢下雨天,不喜欢大太阳。这些都是我们的自由,也是因人而异的选择。 但当问题变成了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不喜欢一类人或者一类政策的时候,好像事情就复杂了起来。 我们对这样的心情的表达,总让人有些隐隐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整体的环境带来的,仿佛说了偏激的话,我们的喜欢和不喜欢,就变成了对或者错。 就像中国歌手和外国歌手,我们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变成了一种对或者错的竞赛。 同样的,如同这一次娃娃的美国行,在开始之前,我们都知道她带着极大的不情愿,所以很多事情就变成了找“不舒服”的比赛。但生气和不爽的,也只有自己。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逐渐不包容了,然后却要求世界包容我们的不包容。 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和不喜欢有了对错,对错也有了高下。 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明只是分享,却要战战兢兢的害怕伤害了谁,或者明明就是针对性的批评,又要谨小慎微害怕说错了话。 这一期节目,我听娃娃分享她美国的一切,我可以说有大部分感受无法共情,但我接受她的分享和感受。然后忽然意识到,这种接受,为何越来越稀缺,为何越来越难得。 好了,听节目吧,看看你有什么感受,然后看看自己是否能接受自己的感受,是否能接受别人的感受。 加ingfree进群~
各位闺蜜: 你对自己的好奇心,产生过好奇吗? 娃娃想聊这个节目的时候,连带出这样一连串的问题: 她说:“我对很多事情都觉得很神奇。比如三星堆出土的那些文物,受精卵的结合,根茎石头花朵凑在一起咋就是中药,人为啥会生病,佛祖为啥会在两千年前的佛经里写到如今的飞机(铁鸟),山海经里奇奇怪怪的动物和名字真的存在过吗?伏羲八卦以及科学家们对规律的发现和总结等等。我甚至更好奇他们是如何创造或者发现的?” “后来我觉得自己闲的蛋疼,我不明白自己为啥会好奇这些跟我眼下生活不直接发生作用的事情。我的好奇心是哪来的?对于我的好奇,我是真的很好奇。” 我们这一期节目,从娃娃百思不解的外星人开始,聊一聊我们的好奇心。 好奇心竟然还能被分为不同的种类,竟然对不同的事情,可以有不同类型的好奇。 如果把需要设为横轴,把喜好设为纵轴,按照程度高低划分,我们会得出4个好奇心类型,占有型好奇,兴趣型好奇,无聊型好奇和病态型好奇。 好奇看着很复杂,其实特别简单。 那么究竟这些好奇心都是什么,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带着你的好奇听节目吧! 加ingfree进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