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8 俄罗斯文学导读|《漫游在雨中池塘》(中):“一篇有问题的故事”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这一期我们继续讨论美国作家乔治·桑德斯的文学评论集《漫游在雨中池塘》。在第46期节目中,我们聊到了契诃夫、果戈里和托尔斯泰的写作艺术,今天我们再来聊聊书中关于屠格涅夫作品《歌手》的精彩解读。 "一篇有问题的故事就像一个有问题的人一样有趣。"这是乔治·桑德斯一开始给这篇作品的引语。 《歌手》的故事内核是两个草根歌手在乡村小酒馆里的一场歌唱比赛。但屠格涅夫在正式讲述这场比赛之前,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酒馆周边的环境天气风物,去介绍酒馆里每个人的外貌性格背景,篇幅甚至远超比赛本身——桑德斯的解读主要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即:《歌手》中大量看似离题的、静态的描述性内容,与故事的内核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除了技术性考虑之外,这是否还反映了屠格涅夫在创作方式上的某种自觉选择? 在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一书中,还有不少像《歌手》这样以风景和人物白描为主的篇章,其中并没有典型的“故事”发生,但却以人物、环境、情绪的呈现和流动,同样深刻地打动着我们。这让我们想起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故事消隐后退,世界如实浮现,而情感幽深明灭…… 面对屠格涅夫的这种“文学人类学”式的写作,或许我们可以对“创作者如何找到充分激发自身能量的创作方式”这一问题,作出更多面向的思考。 最后提一句片尾曲。在搜寻地道俄罗斯传统民歌未果之后,我们找来了巴西歌手Caetano Veloso演唱的西语歌曲“Cucurrucucu Paloma”作为代餐——Caetano演绎这首歌曲的方式和气质,与《歌手》中的雅什卡实在是神似。 【本期内容】 * 《歌手》:"一篇有问题的故事",却何以如此动人? * 再谈离题的艺术: 为故事的内核搭建“参照系” * 《猎人笔记》中文学人类学式的创作方式,是屠格涅夫自觉的选择吗? * 发现自己的声音:创作者如何找到真正激发自身能量的创作方式? * 《歌手》vs.《老残游记》:小说如何书写无形的音乐? * “写什么”vs.“怎么写”:决定一个作家写作深度的到底是什么? 【本期提及】 乔治·桑德斯 - 文学评论集《漫游在雨中池塘》,张琳琳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屠格涅夫 - 随笔集/小说集《猎人笔记》(含《歌手》《白净草原》《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里郭甫》等篇章)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文学评论集《俄罗斯文学讲稿》,丁骏、王建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侯孝贤 - 电影导演,“台湾新电影”运动核心成员,代表作有《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海上花》等 刘鹗(清代) - 笔记体小说《老残游记》 路易丝·厄德里克(Loise Erdrich) - 美国当代女作家,代表作有《鸽灾》《爱药》《真相四部曲》等 【本期音乐】 背景曲:Ingrid Haebler,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12 Variations in C Major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 K.265(来自专辑《Mozart: The Piano Variations (Complete Mozart Edition)》) 片尾曲:Caetano Veloso - Cucurrucucu Paloma [Live] (来自专辑《Viva la Tristeza》 ) 【原文摘录】 “穿过田野,许多小径蜿蜒曲折。”他唱道,我们都听得如痴如醉,激动不已。说实话,我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它有点哑,又像破裂的颤音,开头甚至有些病态,但其中却蕴含着真正深刻的激情、青春、力量和甜蜜,以及令人沉醉的悲伤,在那里面回响着火热而真实的俄罗斯灵魂,它紧紧地抓住你的心,牢牢地扣动那属于俄罗斯人的心弦。歌声渐渐婉转地流淌开来,雅什卡显然沉浸在歌里了,他不再胆怯,完全沉浸在了幸福中。他的声音不再发抖,它颤动着,带着难以察觉的内心的激情颤动着,像箭一样刺进了听者的灵魂,并且不断增强,变得更加坚定,扩展至无限。(《歌手》原文) 我们目前的审美理解是:人物的描述应该快速、自然 、有序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中(我们相信人物的特征是展现出来的,而不是讲述出来的)……我们希望故事中的描述内容是少而精的,且为主题服务,而反观屠格涅夫,他描述事物,似乎只是因为它们存在。 这种描述方法可以追溯到那个把故事作为纪实的年代,《歌手》中呈现的“全员素描”被称为文学人类学的开创性著作,因为它让文学家看到了“这些人”——乡下农民的生活方式。在当时,屠格涅夫因其灵敏的洞察力、悲悯情怀以及对农民形象的现实主义刻画而备受赞誉……屠格涅夫在这里其实把故事看作了报告文学,他如同一名探险记者,带领读者一睹带有异国情调的世界,一个位于他们脚下的世界。(《漫游在雨中池塘》原文)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刀刀 【Logo设计】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52分钟
99+
3天前

Vol.33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一:如何读,为什么读?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要爱具体的人,胜过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胜过爱生活的意义。” 这几句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箴言,因为罗翔老师的推荐,已经在中文社交媒体上流行了好几年。事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作品也确有翻红的迹象,这不仅源于他作品本身势大力沉、超前于时代的艺术创新,同时也是因其对人性之复杂和苦难的意义的反复求索,为下沉时代混乱而迷茫的人们带来了共鸣和参照。 1879年到188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了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风靡当时的知识界和文学界。小说改编自一场真实的弑父案件,描写了卡拉马佐夫家族两代人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对弑父案的法庭审判。 小说中的弑父案原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放期间所听闻,酝酿多年之后,在晚年才开始着手创作。陀在小说创作期间痛失爱子,于是将儿子阿廖沙的名字赋予了小说的主人公。陀原计划以阿廖沙为主人公创作两部小说,以展现他一生的经历,却因意外逝世未能完成第二部。 这部临终之作,也是未竟之作,虽然被誉为陀的艺术造诣与思想深度的集大成者,在文学史上却不乏争议。在我们三个人的共读史中,也很少有作品像《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引起如此对比分明的争议。可以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组卡拉马佐夫兄弟。 在这样的众声喧哗之中,我们还是准备带着种种问题和争论,坚持读完《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一期,我们将首先分享对这部小说前三章的阅读感受。 【时间轴】 02:05 为什么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07:07 一曲《Hallelujah》引发对基督教的兴趣 09:19 三人初读《卡》的印象完全是大相迥异 20:55 当年在大刊上连载的《卡》就像今天在平台上被追更的心理悬疑剧集 24:04 《卡》的写作看似朴拙,其实更加难写,陀像一个文学上的“扫地僧” 29:00 《卡》堪称莎士比亚戏剧的19世纪进阶版,以及与《李尔王》的镜像关系 36:00 以吴谢宇案去尝试理解《卡》中的弑父案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38:13 陀的苦难生平、古怪性情和社交轶闻 45:37 多年严酷的流放生涯使陀重归宗教信仰,也影响了他的后期创作 49:04 第一章简介和几位主角的特点 56:15 第二章简介、精湛的视角转换和精彩片段 67:22 到底如何进入像《卡》这样的经典? 71:29 第三章简介、核心人物解读和精彩片段 84:55 胡德夫翻唱的《Hallelujah》 【本期提及】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徐振亚、冯增义译,上海三联书店 乔治·桑德斯 - 《漫游在雨中池塘》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 《与神对话》 陀斯妥耶夫斯基 -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 莎士比亚 - 《李尔王》 毛姆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蒋方舟 - 《主人公》 【本期音乐】 背景曲:Sergei Rachmaninoff &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2: I(专辑《Sergei Rachmaninoff: Plays and Conducts, Vol.1》) 片尾曲:胡德夫 - Hallelujah(专辑《大武山蓝调 》) 【本期摘录】 摘自正文第一章: 多数情况下,所有的人,甚至坏蛋,也要比我们一般想象的更加天真幼稚,更加质朴善良。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样。 摘自正文第二章: 最主要的是不要对自己撒谎。凡是对自己撒谎并且相信自己谎言的人,往往会落到不分是非的地步,既分不清自己的是非,也分不清外界的是非,因而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由于不尊重任何人,因而就不再有爱。 摘自正文第三章: 我们卡拉马佐夫家的人都是这样的虫,连你这天使身上也有着这样的虫,而且在你的血液中掀起风暴。的确是风暴,因为情欲本身就是风暴,甚至比风暴还厉害。美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说它可怕,是因为无法捉摸,说它无法捉摸,是因为上帝设下的都是些谜。这里,两条对立的河岸可以合拢,各种矛盾可以同时并存。 【本期主播】文佳、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文佳、刀刀、圈圈 【介绍文案】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Logo设计】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89分钟
4k+
6天前

Vol.47 读安妮·埃尔诺|《一个女人的故事》: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我试图并不简单地把她的暴躁、她对我的溺爱和指责都归咎于她的性格特点,而是将它们置于她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几年后,当文佳再次翻开安妮·埃尔诺的《一个女人的故事》时,她惊讶地发现,这个早已成为她自己人生信条之一的洞见,并非源于她自身的体悟,而是来自安妮·埃尔诺冷静而精准地书写。 发表于1988年的《一个女人的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代表作之一。它始于一个最私人的时刻——母亲的离世,并由此开启了一段漫长而冷静的社会与情感追溯。作者以近乎社会学的视角,盘点母亲从生到死的一生,探讨着阶级、家庭与一个普通女性生命轨迹的交织。 这本书,连同《一个男人的位置》与《一个女孩的记忆》,常被并称为埃尔诺的“家庭三部曲”。然而,她的笔触远不止于家庭记忆。在她克制、精确甚至被一些读者认为“尽是讲述”的文字之下,是一种将个人经历淬炼为公共议题的强大能力。她让母亲买土豆和牛奶的日常,与女儿坐在教室里聆听柏拉图的未来,形成了跨越阶级的无声对话。 那么,这种“冷静”与加缪《局外人》的“疏离”有何不同?一位出身底层的女性,在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后,如何安放自己的过去与情感?那存在于无数母女关系中“相爱相杀”的微妙张力,又是如何被赤裸而坦诚地呈现的? 这一期,让我们暂时告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沉,一起走进安妮·埃尔诺用平实语言构筑的、深邃而充满共鸣的女性世界。 【本期内容】 · 缘起: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安妮·艾尔诺 · 从开头讲起:安妮·埃尔诺的“冷静” vs. 加缪的“冷峻” · 向内与向外: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写作的粗略对比 · “Show, don’t tell”是不可打破的写作定律吗? · 安妮·埃尔诺写的是金句吗? · 书中那些对母女关系的微妙刻画 · 通过阶级透视“双重异乡人”的漂泊感 · 书中遍布的细节是真实还是虚构? · 对比安妮·埃尔诺的写作方式与“Literature Journalism” 【本期提及】 安妮·埃尔诺 - 《一个女人的故事》- 郭玉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加缪 - 小说《局外人》 颜歌 - 小说集《Elsewhere》(英文) 余华 - 小说《活着》 加西亚·马尔克斯 - 小说《百年孤独》 安妮·埃尔诺 - 纪录片《超8岁月》(Les années Super-8) 何伟 - 非虚构《江城》 彼得·汉德克 - 小说《无欲的悲歌》 卡夫卡 - 《致父亲的信》 【本期音乐】 背景曲:Ólafur Arnalds / Nils Frahm - Life Story(来自专辑《Life Story Love and Glory》) 片尾曲:Emily Loizeau - Comment dire(来自专辑《L'autre bout du monde》 ) 【原著摘录】 “我的母亲死了,于4月7日星期一,在蓬图瓦兹(Pontoise)医院的老年病房。我是在两年前把她送到那里的。护士在电话里说:‘您的母亲在今天早餐后离世了。’根据护士的推测,大概是在早上十点钟。” “我试图并不简单的把她的暴躁、她对我的溺爱和指责都归咎于她的性格特点,而是将它们置于她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来分析。我觉得用这种方式写作可以让我更接近真实。发现一种更普遍的意义,可以帮助我跳出个人情感上的孤独和迷惘。可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情不自禁的抵触,总想极力保留我母亲纯粹情感的一面,热情或是眼泪,都不赋予它们任何意义。” “4月的一个晚上,六点半,她已经睡了,穿着睡衣,躺在褥单上;她抬着腿,裸露着外阴。房间里很热。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是童年伴我成长的亲人。她的胸布满了细小的蓝色血管。” 【本期主播】文佳、圈圈 【音频制作】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Logo设计】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70分钟
99+
2周前

Vol.46 俄罗斯文学导读|《漫游在雨中池塘》(上):深入短篇小说的艺术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2021年,美国作家兼创意写作教授乔治·桑德斯出版了一本特殊的文集《漫游在雨中池塘》,英文全名为“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In Which Four Russians Give a Master Class on Writing, Reading, and Life”。2024年,此书的简体中文版出版,在读者和作者群体间引起反响。 乔治·桑德斯在雪城大学教授了二十年的19世纪俄国短篇小说课程,这本书是他对课程内容的一次精选汇编。桑德斯带领我们精读了包括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果戈里在内的四位俄国文学大师的七篇短篇小说——书中不仅有七篇小说的原文,有桑德斯从不同角度对每篇小说的独特解读,还有他在课堂上跟学生们“一起犯错、一起发现”的互动记录和课后练习,为我们再现了美国的创意写作课堂,很有趣,也很有启发。 称其特殊,更是因为这本书的写作者视角——作为一名拥有丰富创作经历的优秀小说家,乔治·桑德斯拥有非同寻常的文学洞察力,他通过敏锐而切近文本的讲解,一点点引导读者潜入到作家的创作动机、意图和操作方法中去,带领读者们(也许是前所未有地)贴近文学大师们的创作过程。 当然,除了能带我们深入理解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这本书也是一本绝佳的俄国文学导读课。无论从读者还是写作者的角度来说,这都是一本让人获益匪浅的书。 【本期内容】 * 作品的气质:好的作品需要与之气质相投的读者 * 离题的艺术:契诃夫小说《醋栗》中的离题,兼及行为艺术 * 变奏的艺术:契诃夫小说《宝贝》中的变奏,兼及《小星星变奏曲》 * 何为纯文学:契诃夫小说《在马车上》 * 荒诞的艺术:果戈里小说《鼻子》,以荒诞书写真实 * 克制的艺术:托尔斯泰小说《破罐子阿廖沙》,善良是对善良本身的奖赏 * 在这个时代,好的文学仍不可替代 * 写作是对情感与理智的双重驾驭 【本期提及】 乔治·桑德斯 - 文集《漫游在雨中池塘》,张琳琳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 台版《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颜于凡译,时报文化) 莫瑞吉奥·卡特兰 - 装置艺术《喜剧演员》 莫扎特 - 钢琴曲《小星星变奏曲》 果戈里 - 短篇小说集《彼得堡故事》(含《鼻子》《外套》《狂人日记》) 芥川龙之介 - 小说《鼻子》 鲁迅 - 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故事新编》 卡夫卡 - 小说《变形记》 约翰·契弗 - 小说《巨型收音机》 胡里奥·科塔萨尔 - 小说《越长越大的手》 唐纳德·巴塞尔姆 - 短篇小说集《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 综艺节目 - 脱口秀大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谷雨实验室 - 人物报道《失败者卢安克》 卢安克 - 教育研究著作《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本期音乐】 背景曲:Ingrid Haebler,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12 Variations in C Major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K.265(来自专辑《Mozart: The Piano Variations (Complete Mozart Edition)》) 片尾曲:Drugstore - Superglider(来自专辑《Drugstore》 ) 【本期摘录】 “这一篇离题的艺术,让我们在每多读一次的时候,都有更多的发现。它不是一个单一观点的反对幸福的小说,而是一篇充满神秘与美丽的文字,不断向你揭示新的层面。阅读它的大部分乐趣在于我们最初感到的多余的笔墨或者离题,正是提升故事脱离其原始构想层面的途径,并把故事变得如此复杂和神秘,起初看起来像离题的内容,现在被认为是精彩高效的。” “当你下一次听说某人非常孤独的时候,有可能会因为你和玛利亚的相知,使你更倾向于温柔的看待那个孤独的个体,即使你们没有见过面。” “阿廖沙只有一个特点——他总是快乐地顺从别人”。 【本期主播】刀刀、文佳、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刀刀 【Logo设计】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73分钟
99+
4周前

Vol.45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六:回顾全书之HOW/WHAT/WHY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这是我们共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系列节目的最后一期。在通读全书之后,让我们再次回到最初的几个问题——如何读?读什么?为什么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可以说是一场以弑父案为故事核心引发的思想实验——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通过佐西马长老和阿廖沙的爱与信仰之路,为伊凡的绝对理性之困破局。然而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所实际呈现出来的,却更为复杂。小说中左右互搏的复调辩论,正是萦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深处、却很难说胜负已分的几个声音之间的对话。 抛开陀爷的问题和立场不论,在这个故事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角色在一场场伦理悖论和情感风暴的洗礼之下,内心深处最真实多面、最复杂多变的精神图景。每一个人,每一段关系,都面临着不止一个面向、一个层次的观察和拷问。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尊重和探索,才是这部小说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也是最大的阅读快感所在。 正如安德烈·纪德所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是在聚焦的强光中描绘最幽深的暗影,在集结的漩涡里保卫最真实的复杂。在这个意义不断滑落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这样一种勇敢的阅读和写作——去直面问题,去凝视深渊,并在深渊边缘,重新探索人之为人的可能。 【时间轴】 2:46 如何读? - 分章读:一块块地慢慢啃 - 反复读:重读自有新发现 - 绕圈读:拓展周边的资料 16:28 读什么? - 核心主题是什么?信仰回归 - 实际呈现效果是?保卫复杂 - 叙事策略和美学?强光暗影 40:21 为什么读? - 俄罗斯文学的勇气:直击要害,反复试炼 - 我们的时空和问题:等待我们的怼脸时刻 44:37 片尾曲 - Jeff Buckley翻唱“Hallelujah”,可与胡德夫版对照收听 【本期提及】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徐振亚、冯增义译,上海三联书店 约瑟夫·弗兰克 - 传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五卷·文学的巅峰(1871-1881),戴大洪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安德烈·纪德 - 文论《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余中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期音乐】 背景乐:Sergei Rachmaninoff &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2: I(专辑《Sergei Rachmaninoff: Plays and Conducts, Vol.1》) 片尾曲:Jeff Buckley - Hallelujah(专辑《Grace》)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刀刀 【Logo设计】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51分钟
99+
1个月前

Vol.44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五:最后的审判,最初的罪人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今天是我们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第五期。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前四期节目之后,刀刀在小说的大结局遭遇了空前的阅读障碍。于是我们插播了关于陀爷早中期作品《穷人》《涅朵奇卡》《舅舅的梦》《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几期节目(必须为圈圈强大的生产力点赞!)。 现在,我们准备好了。 这一期,就让我们回到《卡拉马佐夫兄弟》,共同享(吐)受(槽)最后两章 “错误的审判”和“尾声”,让我们一起看陀爷如何玩转高潮迭起的最后审判日,又如何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续篇留下蓄势待发的钩子。我们还要一起神游《卡拉马佐夫兄弟》续篇和前身的故事线,一起八卦陀爷到底为什么在1880年的莫斯科玩飘了…… 最后,再让我们跟着无与伦比的Nina Simone一起唱(喊)一首无与伦比的《Sinner Man》,与卡拉马佐夫们的灵魂共振十分钟🪽🪽🪽🪽🪽🪽 【时间轴】 02:32 苍白的解释:为什么鸽了“卡拉马佐夫”这么久? 04:21 最后两章的情节概述 08:49 众声喧哗的庭审前:时代感和现场感 09:48 第十二章叙事策略之变:叙述者现身,目击整个审判过程 11:48 高潮迭起的质证中:心理战和舆论战 12:14 陀爷是法庭戏的先驱么?又及《控方证人》《十二怒汉》《复活》 16:12 灾难性的反转:本场庭审最重要的转折点和高潮 18:12 第十三章“尾声”:不是落幕,是蓄势待发 21:47 陀爷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续篇即第二部的一些非正式设想 23:30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两个前身:《无神论》&《一个伟大的罪人的一生》 26:27 陀爷在1880年普希金诞辰纪念会上的现象级演讲 29:33 有点飘的陀爷,在《卡》第十二章的后段有点过度输出 32:39 陀爷和屠爷的八卦:文坛宿敌之决战莫斯科 34:38 Nina Simone演唱神作《Sinner Man》:源自传统非裔美国人的灵歌,讲述一个罪人在末日审判时试图逃避审判和寻找藏身之所的故事 【本期提及】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徐振亚、冯增义译,上海三联书店 约瑟夫·弗兰克 - 传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五卷·文学的巅峰(1871-1881),戴大洪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安德烈·纪德 - 文论《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余中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艾伦·吉布森 - 电影《控方证人》(原著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西德尼·吕美特 - 电影《十二怒汉》 列夫·托尔斯泰 - 小说《复活》 【本期音乐】 背景乐:Sergei Rachmaninoff &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2: I(专辑《Sergei Rachmaninoff: Plays and Conducts, Vol.1》) 片尾曲:Nina Simone - Sinner Man(专辑《Nina Simone Anthology》)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刀刀 【Logo设计】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44分钟
99+
1个月前

Vol.43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成为爱的强者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186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40岁的这年,发表了自己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小说讲述了作家万尼亚周旋于被公爵侮辱与损害的两个家庭之间的故事:一边是抚养万尼亚长大的伊赫梅涅夫一家,因被公爵诬告而陷入困境,女儿娜塔莎更与公爵之子阿廖沙私奔,陷入虐恋漩涡;另一边则是万尼亚偶然救助的神秘孤女叶莲娜,而她悲惨的身世,竟也指向那个冷酷无情的公爵…… 在这部小说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爱”撕扯出多重维度:既有娜塔莎那带着支配欲的虐恋之爱,也有养父伊赫梅涅夫超越耻辱的宽恕之爱,更有万尼亚近乎圣徒般的守护之爱。作为陀氏创作谱系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作,它既延续了早期的写作特色,也预示了巅峰期作品的复调写法。 那么,它的“过渡性”体现在哪?“成熟”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同时,小说中对爱的探讨,对于我们当代人又有什么样的启发? 本期节目中,我们一同走进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成熟期的代表作,一起重新思考爱、尊严和救赎。 【时间轴】 02:48 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最迷人的时刻 05:09 小说故事简介 09:15 本书的发表处于陀早期探索与后期成熟之间的过渡阶段 10:07 叙事者的三重身份 15:26 如果没有经历十年苦役,陀还会成为世界级的作家吗? 18:49 本书对“爱”这一主题的深度探索可看出陀进入成熟期 21:16 娜塔莎与阿廖沙间的虐恋之爱 23:38 娜塔莎对阿廖沙的爱包含着道德上的优越感和自我感动 31:04 伊赫梅涅夫超越个人耻辱的父爱 32:56 万尼亚对恋人和养父母无私的守护之爱 34:47 公爵的形象是此前陀作品中坏人的集合,但坏得更彻底 40:29 对于善恶双方的对峙,陀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 42:09 小说中的爱具有超越性质 45:06 成为爱的强者:理解人性的复杂,保有勇敢和包容 【本期提及】 费奥多尔·陀斯妥耶夫斯基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 臧仲伦译 译林出版社 费奥多尔·陀斯妥耶夫斯基 - 《舅舅的梦》《死屋手记》《罪与罚》《穷人》《涅朵奇卡》《卡拉马佐夫兄弟》《白夜》 契诃夫 - 《萨哈林旅游记》 - 刁绍华、姜长斌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期音乐】 背景音乐:Borodin Quartet / Alexander Borodin - String Quartet No.1 in A Major: 1. Moderato(来自专辑《Borodin String Quartets Nos. 1 & 2》) 片尾歌曲: Black Mountain - Set Us Free(来自专辑《Black Mountain》 ) 【本期摘录】 “怪事儿!老太太疑惑地望望尼古拉·谢尔盖伊奇,甚至生起了闷气,倒像上了什么人的当似的:‘说真格的,值得吗,把这种胡说八道的东西印出来,还读给人家听,还得给人家钱。’她脸上的表情分明就是这意思。” “您是诗人,而我却是个普通人,所以我要说,凡事都应该用最普通、最实际的观点去看。比如说,我早已经自我解放了,没有任何羁绊,甚至不受任何义务的约束。只有当某事能给我带来好处的时候,我才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不用说,您对凡事凡物决不会这么看;您的手脚被捆住了,您的口味是病态的。您追求的是理想,是美德。但是,我的朋友,我倒挺乐意承认您惠予宣示的一切;但是,倘若我十拿九稳地知道,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乃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我怎么办呢?一件事越高尚,其中自私自利的成分就越多。爱你自己——这是我承认的唯一准则。” “噢,我感谢你,上帝,感谢你的一切,一切,感谢你的恼怒,也感谢你的仁慈!……也感谢暴风雨过后你现在又照着我们的阳光!为了这千金一刻,我要感谢你!尽管我们是被侮辱的人,尽管我们是被损害的人,但是我们又在一起了,就让那些骄横不可一世的人,就让那些侮辱过我们和损害过我们的人现在去得意吧!就让他们拿石头打我们吧!别怕,娜塔莎……我们要手拉手地走出去,我要对他们说,这是我的爱女,这是我的掌上明珠,这是我的清白无辜的女儿,她受过你们的侮辱和损害,但是我爱她,我要永生永世地祝福她!……” 【本期主播】圈圈 【音频制作】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51分钟
99+
1个月前

Vol.42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年轻就是勇于奔赴必然失败的爱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这是个奇妙的夜晚,这样的夜晚,亲爱的读者,只有我们年轻的时候才能遇到。” 26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如此写道。 发表于1848年的《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穷人》后发表的第四篇小说。小说讲述一对青年男女相遇在夏季彼得堡的夜晚,在四个白夜中,从初识到相知相恋再到分离的浪漫故事。整篇小说的叙事明快而感伤,其中青春洋溢的故事和人物亦让人感受到年轻的真挚、骄傲与热情,常被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明亮轻盈的作品。 这篇小说在前两年曾在美国英国的社交媒体上引发热潮,吸引无数年轻人争相阅读分享。而其中的主人公“幻想家”一角,似乎也与当下中国自谑为“老鼠人”的年轻人们遥相呼应。 那么,这篇小说到底刻画了一类怎样的年轻人形象?小说有何动人之处,引得今天的年轻人仍然为之着迷?对幻想家和娜斯津卡的短暂爱恋,你又有何看法呢? 这一期,我们一起走进170年前俄国圣彼得堡的四个白夜。 【时间轴】 02:00 阅读是一件孤独的,有时几乎是需要勇气的事 04:14 为何想读《白夜》? 05:37 小说的引入语和开头第一句话就很吸引人 09:18 《白夜》的标题源自彼得堡夏季的白夜现象 10:07 四个白夜发生的故事 11:54 小说女主角娜斯津卡是绿茶吗? 15:51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只在年轻时才能写的书 17:32 小说第一个特质:抓住了年轻的本质——渴望真实的生活 22:49 小说第二个特质:从为所谓的小人物发声,到书写作为小人物的自身 25:55 陀思妥耶夫斯基热心地将激情赋予笔下人物 27:32 幻想家和娜斯津卡之间的爱情是成熟的吗? 28:22 年轻就是勇于奔赴必然失败的爱情,并在最后送上世上最美好的祝福 29:54 片尾曲《Loving Strangers》 【本期提及】 费奥多尔·陀斯妥耶夫斯基 - 中篇小说《白夜》,谷羽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电影 - 《爱在黎明破晓前》《罗马的房子》 诗人 - 翟永明 播客 - 《岩中花述:鲁豫对话翟永明》 小说 - 《聊天记录》《撞空》《倾城之恋》 【本期音乐】 背景曲:Saint Petersburg String Quartet - String Quartet No.1: 1.Moderato(来自专辑《Borodin The String Quartets》) 片尾曲:Jocelyn Pook / Russian Red - Loving Strangers (来自专辑《Habitación En Roma》 ) 【本期摘录】 “上帝创造此君/莫非为了给你的心/作伴于短短的一瞬?” “如果要下一个严密定义的话,幻想家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某种中性动物。幻想家多半蛰居在某个人迹罕至的角落,好像在那里隐匿藏身,甚至怕见白天的阳光;他只要钻了进去,就会像蜗牛一样跟他住的角落长在一起,换句话说,他在这方面至少酷似乌龟,那种把身子和住处连在一起的有趣的动物。您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他这样喜爱周围的四堵墙壁,喜爱那一律涂成绿色、熏得乌黑、阴暗凄凉、散发着呛人烟味的墙壁呢?” “愿你的天空清澈晴朗,愿你那可爱的笑容明快安详,祝福你美满如意,因为你曾赋予另一颗孤独而满怀感激的心片刻欢欣愉快的时光!我的天啊!整整一分钟的狂喜啊!这难道还不足以让人享用一生吗?” 【本期主播】圈圈 【音频制作】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圈圈 【介绍文案】圈圈 【Logo设计】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33分钟
99+
1个月前

Vol.41 小闲谈|抑郁是文青的宿命吗?如何抵御时代的病症?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2023年6月,主播圈圈从大理古城一位夜市摊主的口中,听到了其诗人朋友阿冉的经历。虽然素未谋面,但圈圈仍对这位同龄的青年诗人印象深刻。2025年8月,圈圈意外得知,阿冉已溺水身亡。 这件事带给圈圈很深的震撼和不安。在关于阿冉的帖子中,有曾与阿冉相识的人提到他的抑郁倾向。提到这件事时,文佳亦感慨颇深。似乎,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亲友们,也都曾经历抑郁。借由此,我们聊了聊相关话题—— 所以,抑郁是文青的“专属病”吗?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抑郁?有哪些应对抑郁的实用建议呢?如何应对一些容易诱发抑郁的时代病症,如原生家庭、集体主义、功绩社会呢? 我们还讨论了当下儿童和青少年抑郁高发的现象,希望大家能多关注一些被诊断为多动症、自闭症和读写障碍的所谓特殊的孩子的状况。 作为抑郁高发的文青群体的一员,我们也呼吁读者和创作者们关照身心健康,当出现抑郁症倾向时,寻求专业渠道的支持。创作不易,但亦是一段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感恩的旅程,正如尼尔·盖曼曾说: “我过于担心下一个截稿日、下一个故事、下一个创意,没有停下脚步去享受创作的过程。这是我学到的最艰难的一课:要学会放松并享受这段旅程,因为这段旅程会带你去到一些奇妙且意想不到的地方。” 而对于不愿被贴上文青的标签,或是其他听到这期播客的朋友们,我们也祝福大家,能在困难的生活中珍视自己的每一种感受,构建起主体性,慢慢走出自己的道路。 作为一个阅读文学的播客节目,我们也希望,文学能带给大家对于生活的感受、反思和表达,灰暗的污秽的生活,美好的崇高的生活,复杂又简单的生活,让文学成为一种持久的慰藉,找到朋友,亦找到真实的自我。 最后,致阿冉,R.I.P. 【时间轴】 01:40 和一位素未谋面的溺水身亡的年青诗人的交集 07:45 主播们分享和抑郁情绪或是抑郁症相关的经历 11:20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抑郁? 14:18 面对抑郁情绪或是抑郁症的一些实用建议 20:45 在内心很痛苦的情况下,比起跟AI聊天,更推荐去积极寻找心理咨询师帮助 22:25 两种心理咨询流派: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精神分析 27:50 确诊抑郁症或躯体化严重的情况下,不要排斥吃药 31:00 诱发抑郁的一些时代现象和观念:原生家庭,集体主义及功绩社会压力 36:45 关于青少儿抑郁:那些不被理解包容的“不一样”的孩子 46:10 社会功绩化观念的存在本身对不适应者和所谓的既得利益者都是压迫 48:00 寻找跳出功绩评价体系的楷模,或者让我们自己松绑 53:15 通过文学找寻慰藉,朋友和自我 57:18 一段因为文学结识的朋友的寄语 58:25 找寻自我是一个漫长、痛苦、孤独同时也可以是享受的过程,接受我们未来仍将经历各种跌宕起伏的时刻 【本期提及】 青年诗人 - 阿冉 两种心理咨询流派 -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精神分析 电影 - 《星星的孩子》、《一一》 作家、心理咨询师 - 张春 脱口秀演员 - 小帕、王小利、房主任 作家 - 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约翰·契福 【本期音乐】 背景曲:Göran Söllscher / Johann Sebastian Bach - Fugue In G Minor, BWV 1000(来自专辑《Bach, J.S.: Works For Lute》) 片尾曲:Simon & Garfunkel -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来自专辑《The Best Of Simon & Garfunkel》 ) 【本期分享】 阿冉的诗(来自网络): 我在茫茫荒原中心 猩红的太阳流溢出血色光华 天空上飘酒着血雨 我身处此世不存之理念蛋壳 如孩子般静静蜷缩 有时逃避,有时我渴望自己并不存在 我在此处看眼下,一团狂乱扭曲的兽域 荒原上飞驰而过的野蛮兽群 我无力的手指将触及它,它将拖入 它将践踏,它在溅射的血肉里狂舞 我在冷淡的不幸之光里等待万物冷静穿过我 而我行走着,等待确定事物的凌迟 好像每一刻 都在不可计数的湮灭时刻里等待无尽虚无的扰乱 来自圈圈的友人的一段寄语: 每一个词句都是为了不被忘却而构思出来的,所有作品都是一种对日常生活和现实腐蚀的抵抗。它们永远活在一个更坚实的世界,而这样一个世界是对自己足够诚实的人才能创造的。一个人如果追求一样东西并非发自内心,仅仅因为别人如此就这样,那么他对自身的存在也不会怀有深切的感受和珍视。希望无论过多久我们都能保有这种平凡的、珍贵的情感。 【本期主播】文佳、圈圈 【音频制作】文佳、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65分钟
99+
2个月前

Vol.40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舅舅的梦》:十年流放后的第一部作品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1859年,经过十年的西伯利亚流放后,37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重启创作,在《俄国言论》上发表了小说《舅舅的梦》。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回归文坛创作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写下的第一部讽刺喜剧。 小说技艺精湛,流畅易读,讲述一个暴富的年老公爵突降小城,引起各方骚动,其中一位手腕高强的名媛更是欲借机将女儿嫁给公爵,继承巨额遗产,由此引发出一场荒唐闹剧。 小说在评论界的反响颇佳,虽然因为题材或格调乏善可陈,并不太被后来的读者看重。但对比《舅舅的梦》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及之后创作的作品,还是展现出了一些特点,既对他此前创作进行了颠覆,也预兆了他后期创作的特色。 《舅舅的梦》并非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伟大的作品,但绝对是我们了解他创作转型的重要窗口。 如果你也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来阅读《舅舅的梦》吧。 【时间轴】 01:30 读陀读到现在的感受,就像喜欢上一个新朋友 04:35 陀苦役后回归文坛先发表的三篇中篇小说 07:12 小说《舅舅的梦》内容简介 11:57 小说的“声音”与“结构” 14:24 典型性的人物塑造:玛丽娅,K公爵,帕韦尔 26:09 济娜和瓦夏的爱情悲剧 29:45 《舅舅的梦》对陀前期创作有何颠覆?对后期创作又有何预兆? 32:47 更狠、更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34:48 无论是否曾读过陀,都适合读《舅舅的梦》 【本期提及】 费奥多尔·陀斯妥耶夫斯基 - 《舅舅》 - 储仲君译 山西人民出版社 费奥多尔·陀斯妥耶夫斯基 - 《小英雄》 费奥多尔·陀斯妥耶夫斯基 - 《斯捷潘奇科沃村的居民》 【本期音乐】 背景曲:Saint Petersburg String Quartet - String Quartet No.1: 1.Moderato(来自专辑《Borodin The String Quartets》) 片尾曲:John Lennon - #9 Dream (来自专辑《Lennon Legend: The Very Best of John Lennon》) 【本期摘录】 “凡是性格软弱、头脑简单、习惯于唯命是从的人,当他们一旦决定奋起反抗,就是说,想做一个强硬的和始终如一的硬汉子时,他们向来就有一个特点:这种强硬和始终如一的精神是很有限度的。他们的反抗通常一开头来势凶猛,他们的劲头甚至能达到疯狂的地步。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眯缝着眼睛向前冲,硬要挑起自己力不胜任的担子。可是,到了一定的限度,这个气势汹汹的人突然好像给自己吓住了,他停下来,犹如五雷轰顶,提出了一个可怕的问题:“我这是干了些什么呀?”接着便马上象泄了气的皮球,灰心丧气,要求解释,下跪,求饶,苦苦哀求……莫兹格利亚科夫现在的情况几乎正是如此。他曾经暴跳如雷,怒不可遏,闯下了现在已经完全归罪于自己的大祸,满满装了一肚子现在正为此而憎恨自己的愤怒和自尊,突然却在济娜出乎意料的举动面前,受到了良心的痛责,就此偃旗息鼓,停了下来。济娜最后那几句话彻底打垮了他。他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只是一刹那间的事情。” 【本期主播】圈圈 【音频制作】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39分钟
99+
2个月前

Vol.39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涅朵奇卡》(下):19世纪的女性主义先声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分享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涅朵奇卡》前三章的内容,对比了其中“噩梦型”、“工匠型”和“完美型”的三种艺术家形象,借此管窥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艺术和生活的反思。 而在接下来的四章内容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把目光重新放回到主人公涅朵奇卡身上,让完全失去父母庇佑的女孩颠沛流离于两个家庭中:在X公爵家中,涅朵奇卡遇到卡佳,陷入强烈爱意;不久,公爵一家离开,涅朵奇卡辗转至卡佳姐姐米哈伊洛夫娜家中,得到悉心教养的同时,却需要面对米哈伊洛夫娜丈夫彼得的排斥打压。 在这部分内容中,女性角色成为故事讲述的中心,每一个女性的主体感凸显而出,女性角色间亦相互支持乃至救赎——这部距今170多年的小说,竟发出了今天很多男作家都难以触达的女性主义声音。 此外,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亦深入呈现了爱:艰难的爱,被种种虚伪、狡诈及恶意环伺的爱,以及通过爱达成的成长。这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面对的课题。 这一期节目,我们一起阅读《涅朵奇卡》的后四章。 【时间轴】 01:30 《涅朵奇卡》最有意思的两处地方 02:15 后四章情节简介 07:41 小说中带着闪光点的女性角色 13:41 陀将女性作为讲述中心,写出了女性的主体性和同盟 16:05 与传统印象形成反差的男性角色 22:08 为什么这部170多年前的小说还能打动我们? 23:30 现代人生存状态预言:缺爱的家庭图景 25:30 现代人生存状态预言:典型性的亲密关系刻画 29:40 现代人生存状态预言:通过艰难的爱,达成个体成长 【本期提及】 费奥多尔·陀斯妥耶夫斯基 -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 - 于大卫译 山东文艺出版社 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 - 提出“依赖理论”,后经发展,演化为今天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亲密关系依恋类型的说法,包括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恐惧型或混合型依恋。 【本期音乐】 背景曲:Saint Petersburg String Quartet - String Quartet No.1: 1.Moderato(来自专辑《Borodin The String Quartets》) 片尾曲:Jessie Buckley - Alright To Be All Wrong(The Dreamer’s Song) 【来自专辑《Wild Rose(Offici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本期摘录】 “我开始不加选择地阅读,从第一本弄到手的书开始,但命运保护了我:迄今为止我学到和受的东西是如此高贵,如此严格,以至于如今我已无法被任何诡诈,不洁的书页所诱骗。我孩童的本能、过小的年纪和我所有的过去保护着我。现在,意识好像突然为我照亮了我过去的全部生活。的确,我读过的几乎每一页好像都很熟悉,好像早就经历过,就好像以如此意想不到的形式、在如此神奇的画幅中呈现在我面前的这全部的激情,这全部的生活,都已由我经历过了。而我怎能不受到吸引以至于忘掉当前,几乎到了疏远现实的地步呢,因为我面前的每本书都体现了同样的命运法则、同样的冒险精神,它主宰着人的生活,但它的来源是人类生活的某些基本法则,这是拯救、保护和幸福的条件。正是这条法则,为我所怀疑,我也竭尽全力,用几乎是被某种自我保全的感觉在我内心激起的所有本能来猜想。我就好像被预先通知过,好像有人警告了我。就好像有什么东西预见性地挤入我的心灵,我内心的希望一天天坚实起来,尽管与此同时我对这未来、对这生活的冲动越来越强烈,这种生活每天都在我读过的东西中以全部的力量,以特有的艺术,以诗意的全部魅力震慑着我。但是,正如我已经说过的,我的幻想远远主宰了我的急躁 情绪。而我,说实话,只是敢于梦想,而实际上面对未来我本能地胆怯了。因此,就像预先同自己商议了一样,我无意识地决定暂时满足于幻想的世界、遐想的世界,其中只有我一个主宰,在这个世界里,只有诱惑,只有快乐,而不幸本身,如果容许有的话,扮演的也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一个过渡的角色,一个为种种甜蜜的对比、为我头脑里令人狂喜的小说中命运意外转向幸福结局所必需的角色。” 【本期主播】圈圈 【音频制作】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号。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38分钟
99+
2个月前

Vol.38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涅朵奇卡》(上):天才,永远年轻、强大而真实

潜行者 StalkersRadio

184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创作《涅朵奇卡》,原计划写成不少于六部的长篇作品,但在当时俄国重量级期刊《祖国纪事》上发表了前三部后,因1849年参与反农奴制活动,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捕并流放,暂止了创作。 十年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重新修订了这部小说的前三部,将其改成了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流放蜕变至今天我们熟悉的大师前的作品,也是他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的小说。 王小波格外看重这部书,曾言:“我看了这本书,而且终生记住了前半部。我到现在还认为这是一本最好的书,顶得上大部头的名著。我觉得人们应该为了它永远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 而当我们进入小说的前半部分时,我们还会看到,在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了一种“噩梦”般的艺术家形象,深度探究了一个走向毁灭的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与现实生活间的心理挣扎,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另外两个角色所代表的“工匠型艺术家”和“完美型艺术家”。 作为年轻小说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三种艺术家形象,处理了一个关于艺术家身份的核心问题,某种程度上,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自身艺术家身份的思索和认同。 【时间轴】 01:40 通过阅读《涅朵奇卡》探究陀早期创作的“秘密” 03:00 《涅朵奇卡》的创作背景,版本与标题含义 05:30 前三章内容介绍 10:40 陀与叶菲莫夫作为艺术家的相似处 12:13 第一种艺术家形象:我们都想避开的噩梦型艺术家 24:55 第二种艺术家形象:在艺术场域做勤杂工的工匠型或产品经理型艺术家 28:43 第三种艺术家形象:永远年轻、强大而真实的天才 35:15 三种艺术家形象如何寄托陀对艺术、成功和生活的反思? 37:45 陀如果有钱了还会创作小说吗? 【本期提及】 费奥多尔·陀斯妥耶夫斯基 -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 - 于大卫译 山东文艺出版社 费奥多尔·陀斯妥耶夫斯基 -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 - 田伟华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本期音乐】 背景曲:Saint Petersburg String Quartet - String Quartet No.1: 1.Moderato(来自专辑《Borodin The String Quartets》) 片尾曲:The Beatles - Blackbird(Remastered) 【来自专辑《The Beatles(Remastered)》】 【本期摘录】 “他的热情是某种惶然不安、易怒、阵发性的东西,仿佛他自己想用这种热情欺骗自己,通过它来确信他身上最初的力量、最初的热度、最初的灵感还没有枯竭。这种连续不断的欣喜让冷静、有条不紊的B.大感惊讶;他眼花缭乱,敬祝我的继父是未来伟大的音乐天才。他甚至无法另行想象自己同伴未来的命运。但随即B.睁开眼睛,彻底看透了他。他清楚地看到,这全部的阵发性、狂热和急躁——无非是回想起自己丧失的天赋时的无意识的绝望;甚至,说到底,天赋本身,也许一开始就完全没有那么伟大,大多是盲目,是毫无理由的自信,最初的自我满足和对自身天才的连续不断的想入非非,连续不断的幻梦……” “在这个人身上,尽管完全无能,尽管对艺术技巧仅有最微不足道的认识——却有着那样深刻、那样清晰,而且可以说是本能的对艺术的理解。他如此强烈地感受它,并且本身就理解它,以致如果他迷失在对自己的意识中,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深刻的、出于本能的艺术批评家,而是当成献身艺术的人,当成一位天才,也就不奇怪了。有时,他用粗鲁、简单、与任何科学都格格不入的语言跟我说起如此深刻的真理,以至于我一时不知所措,无法理解他是如何识透这一切的。他从未读过任何东西,从未学过任何东西。” “他听到了一位奇妙的天才向他讲述他自己的命运,并对他做了永恒的谴责。随着最后一声琴音飞出天才般的C-茨的小提琴琴弦,整个艺术的奥秘在他面前揭示开来,天才,永远年轻、强大而真实的天才,以自己的真理性压垮了他。” 【本期主播】圈圈 【音频制作】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41分钟
99+
2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