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借B站面试官聊聊职场中的倚老卖老

芥末章鱼 | 三个男人的喝酒闲聊

熟悉芥末章鱼的朋友都知道,三位主播本科都是北邮的,前段时间因为一场面试北邮和B站发生了些故事。那个故事的初始版本在我眼里是很夸张的,夸张在于一个没什么利益关系的酒桌上才有概率发生的事放到了一个面试场景里。我对于涉及夸张的事情没什么探究的兴趣。但很多人有,所以过去几周难得的看到了很多北邮人立场一致的表达观点,上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还是校方要关停论坛的时候。我个人对于自己的这个母校并没留下多么好的记忆,所以又立场一致,又有观点,这很陌生。陌生的同时又有点儿唏嘘,感叹在畏难面前贴着相同标签的人还是团结的,在对手并不强大组织又站在自己这一边时,是空前团结的。很感人。 以上纯属个人牢骚,题外话。 借由那个时间的初始版本,本期我们聊了聊职场环境以及我们能接触的社会里一些所谓倚老卖老的现象。30来岁这个年纪,在如今的职场里不上不下的,上上下下叫忐忑,不上不下叫尴尬。尴尬就是有挺多人能和你依赖卖老,也有挺多人有机会觉得你在倚老卖老。 然而说完那些经历和见闻抽象点儿看,从表演的角度,倚老卖老和诸如媚上欺下、道貌岸然等等其他表演流派也没什么区别。那么,那些真诚、谦逊的大哥们是不是也是一种流派呢?反正都是演,反正演技也都有高有低。 这东西不能从这个角度说,说多了就没意思了,听节目吧。

71分钟
99+
4年前

241.男人和生孩子-如何对抗“鸡娃”的冲动

芥末章鱼 | 三个男人的喝酒闲聊

这是可以归类为“男人和生孩子”的一期。 学龄儿童的家长交流总离不开几个问题:“上辅导班了吗?”“幼小衔接准备上吗?””孩子的英语/数学/语文/美术/体育…水平如何?“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是中国多数家长难以逃开的压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甚至想在起跑线就领先别人很多,逐步地诞生了”鸡娃“这个物种。于是,养娃也迅速变成了一件内卷的事情。最形象的莫过于中午听说的这个案例: 跳绳是孩子们一年级需要掌握的技能。但因为有的孩子在一年级学起来仍然吃力,为了给家长分担教学负担,部分幼儿园提供了在大班教孩子们跳绳的课程。于是另一部分幼儿园为了体现服务更好,将这个课程提前到了中班…终于,我同事刚去上托班的两岁孩子,也被要求每天练习跳绳。 这看起来是典型的电影院效应。前面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所有人都得站起来才能看得见电影。但孩子教育,真的是前面人站起来,后面人不站就会吃亏这个逻辑吗?这期我们各自分享了观点。 ”鸡娃“作为一种手段,在使用的时候父母想明白了目标是什么吗?如果目标是明确的,那么鸡娃是真有效的手段吗?对于孩子的智识教育,提前学习是否是效率更高的?比起做题和考试,我们更应该在乎培养孩子的哪些特点(老话题了)? 本期节目是否提供了一个完整解?似乎有,也大概率没有。毕竟我们要对抗的是自己内心的冲动,而内心只和自己有关。

74分钟
99+
4年前

240.【懈怠歌单】真·不好听

芥末章鱼 | 三个男人的喝酒闲聊

重要提醒:本期节目请慎重收听!!!! ----------------------审美分割线---------------------- 当你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以前有哪些你无法接受的事情,现在变得可以接受了,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我成长了!” 然后你在某个时刻发现,以前你特别喜欢的特别接受的事情,现在非常排斥,你大概率会对自己说,“当年,我傻X了!” 这一期就是傻X了的“真·不好听”懈怠歌单节目,因为这一期的内容就是聊的主播以前曾经喜欢,现在却不喜欢的那些歌曲或歌手。 主播们聊的过程中就发现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跳了下去…… 但是,还是值得一听的(跳过歌曲听就好 其中我们聊到了网络歌曲大多属于这一类,《老鼠爱大米》《两支蝴蝶》《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等等的,在热火了以后大家多多少少学会了哼唱,可能也觉得还挺好听,长大了之后才不得不问自己一句“到底唱了点啥啊……”。 节目中还提到了五月天,嗯,仅代表某一位主播的个人观点,另外两位主播完全是反对意见,希望不要引起粉丝的争议。 大家可以想一下有哪些你曾经很关注的歌手,不知道啥时候就再也不听他们的歌了,问问自己“因为啥啊”? 听节目吧,看看我们提到的歌手,你们是不是也不听了?

67分钟
99+
4年前

237.职场口碑,由前同事的零散记忆决定吗?

芥末章鱼 | 三个男人的喝酒闲聊

三位主播以前都是产品经理,其中两位曾致力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把一个人的画像描绘清楚进而实现精准的营销,然而因为保护个人隐私的原因,这种画像只能是对于群体的描绘,而且只在相对宽泛的某些兴趣维度有效。 而在职场中,尤其是对企业即将招聘进一个核心成员的时候,企业最希望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个核心成员的画像。一个人的技术或业务能力相对来更好评估,而这个人的秉性、口碑如何了解呢?由于没有个人的数据的原因,连基本的宽泛维度都没有,企业只能各施手段去了解。 企业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口碑,一般是请背调公司的人帮忙,找到这个人以前的同事、业务伙伴、客户等等去访谈。 然而,受访者的回答有多少是可靠的,信息是否准确、评价是否片面,是不是受访者在这个场景中的权利过于大了? 即使一个人平常态度认真、待人真诚、任劳任怨,他也会有决策失误的项目,也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正面竞争的状态,如果受访者刚好看到是这端时间周期的这个人呢? 并且,通常情况下由于企业运营的机制不同,不同层级、不同角色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清楚的理解一个人的决策行为。如何判断受访者的评价是足够客观的?更别说万一这两人因为某件小小的事情有私仇呢? 这一期我们聊的就是口碑,口碑重不重要?要不要刻意打造口碑?

75分钟
99+
4年前

236.品牌代言人的事故,锅在Intel、温碧霞还是PS小哥?

芥末章鱼 | 三个男人的喝酒闲聊

说实话,尽管和众多品牌打了很多年交道,但在录这期节目之前我并未特别认真的研究过品牌和代言人这一对儿概念间的相爱相杀。最近有个品牌因为请代言人的问题遇到了点儿麻烦,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聊一聊背后的东西。 从道理上这似乎不太难,在商业社会里一个概念花钱去连接另一个概念,自然是希望借助后者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来实现前者的商业目的。这个连接里能谋求的无非是熟知、信任、辨识度之类的东西,不同的市场要怎么做、不同位置的品牌要怎么做,看看科特听听课大概也能搞清楚。 但有趣的是,信息这东西革命了,品牌所处的商业环境变了,作为代言人的名人所处的舆论环境也变了。更具体的,由于消费的场景、了解商品的途径、接触商品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者在做最终消费决策时品牌的影响方式变了。同样的,消费者消费名人的形式也变了,名人不再是个相对简单的标签,而是个贴满标签的话题,话题这东西是群众们至少是网友们特别爱玩也特别会玩的对象。 玩着玩着就玩出花儿了,于是品牌和代言人之间就有了很多故事。 那么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大概是那些尽管也收到很多训练但仍旧原始的刺激和对应的反应。我不能说代言的名人不是一种刺激,但节目里聊到的例子也许能让我们发现更能刺激到你的也许是其他东西,创意公司的朋友,你说呢? 好了,开始听吧。

75分钟
99+
4年前

235.说到混社会,归纳法还是挺有用的

芥末章鱼 | 三个男人的喝酒闲聊

这期的讨论了由货拉拉事件引发的两个思考,一个是误会导致了悲剧,一个是缺乏社会经验的问题。 货拉拉事件在我看了跟很多热点的事件不一样,其他的热点大多数要么是有纯粹恶意的无辜伤人,要么是从小事儿慢慢积怨很深,很多事情会有一个起因,其中若有一方退一步都很容易避免的,但这次不一样。 关注的同学应该都会大致了解情况,导致货拉拉这个悲剧的很大的原因是缺乏沟通,而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又恰巧的心里面有其他的事情导致了一系列的联想,进而因为猜测联想酿成大祸。 误会经常有,家里特别多,但在外面就不一样了,有时候回很直接的冲突。那么误会和冲突产生之后如何避免进一步的伤害就需要社会经验了。 要我来解释社会经验,我会理解为对社会的认知而产生的处事思想,以及因为阅历足够丰富之后而总结的处事技巧。 如果货拉拉事件的女主清楚知道跳车也会丧命的话,如果知道还有很多其他办法解决安全隐患的话,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结果。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20好几岁还在学校上学,工作之后有各种互联网的便利的服务满足生存,可以说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得更少了。那么社会经验要从哪里积累呢??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也很焦虑自己的孩子如何才能掌握足够多的社会经验。 好吧,那么听听我们有哪些案例可分享,有哪些方法解决社会经验焦虑吧。

76分钟
99+
4年前

234.商品社会等于上瘾社会?

芥末章鱼 | 三个男人的喝酒闲聊

234.商品社会等于上瘾社会? 最近在读《上瘾500年》,一本讲述各种上瘾品的诞生、传播、普及,以及如何影响了经济、文化和战争的书。书中讨论了很多瘾品作为一种商品,经历的各种合法、非法、管制等阶段,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不过这给我了一个启发,如果把大多数商品都看成瘾品,再来思考各种商业的逻辑,似乎会更加清晰明了。 不过本期节目并未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过多。我们先是总结了各自有所接触的瘾品有哪些。然后分享了自己是否对这些瘾品有强依赖,或者说真上瘾。但似乎…都没有。人们对瘾品这个名词似乎带着强烈的抵触意识,很容易把这个词与毒品等东西联系在一起。而与瘾品有关的人也总是让人联想出一副不健康的形象。但现实里,瘾品会比我们这样的认知更广泛地存在。为了和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瘾品也进化了自己:它们降低了伤害,对成瘾性也仔细拿捏,然后把自己的形象同各种酷的、潮的、优雅的形象联系起来,让人们接受起来更加地容易,进而延展了这类商品的寿命和影响力。 继续泛化这个名词,我们或许可以说大部分消费品的存在,都努力地希望让人上瘾。只有上瘾的商品,才能拥有很长的商业寿命。有很多事情即使在生理上没法让人上瘾,也会设计在心理上的上瘾机制。识别出这些商业背后的逻辑后,我不禁想,如果这个社会的基础就是“上瘾”,那我们是否该调整下自己对“瘾品”这个名词的潜意识?如何与瘾品合适地相处,或许才是真正的命题。 好了,开始听吧

72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