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方便了很多事情,如果不是一个经常做这个行为的人,或者没像黄主播一样做过互联网社区运营,也许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些事情里也包含着举报。 举报,像很多概念一样,一旦展开就会发现其含义有那么广泛,可以是某位小学生找老师打小报告,也可以一个弱势群体面向强势一方的维权。含义一广泛,就扯出来很多问题。找老师打小报告,在学生时代是会遭到同学的耻笑和排挤的,而弱势群体维权,某种程度上却是值得称颂的勇敢。同样的,找老师打小报告,可能是那位小学生人际关系不敏感下发自内心的正义,弱势群体维权,却可能成就的是某些利益相关方的私利。 我喜欢这类节目,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好几个相关的概念,从一个视角扩展到好几个相关的视角。 观点,就是我们观察事物所站的点。
本期节目的灵感来自于一场机器人导致的车祸。 科技走到今天,我们拥有了一些通过机器人来向人类提供日常服务的公司。这些机器人开始接管一些我们日常的任务:酒店的room service、餐厅的送餐点菜、快递的上门,以及骚扰电话的拨打。 接触了些机器人之后,我总觉得被他们服务少了些什么。一个送餐的机器人为我让路,与一位送餐的服务员为我让路,是不一样的。一个客服机器人记住我诸多喜好和数据,为我提供个性化待遇,与一位训练有素的客服为我提供个性化待遇,也是不一样的。现在的情况里,很多不一样当然来自于机器人还不够聪明、做得不够好。但我们假想了机器人已经能做到理想结果的情境,我仍然觉得少了些什么。 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这期聊得较为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大了说,它将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人与人的交互到底最特别的部分是哪里。往小了说,我们或许能知道机器人公司们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了。 好了,开始听吧。
中年男人需要保持想象力和好奇心,芥末章鱼这一期聊了一个常见的脑洞题,假如在XX场景下,你只能带三样东西,你要带什么? 带三样东西的场景可以是荒岛求生、穿越到古代、沙漠或雨林生存考验、世界末日、被老婆撵出门,等等 我们设定的第一个场景比较简单,假设在酒店封闭生活一个月,吃喝拉穿住都不用愁,但是不能和人有任何形式的接触,相当于不能出门、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话等等。 可以带三样东西,但“东西”的限制是只可以是独立的东西。举个例子,假设你说带个电脑,那不能再里面装很多个游戏或者电影,限制是只能选择一款游戏或者一部电影,带音乐的话也只能带一张唱片。 好的,那么你也可以想一想,你会带什么? 我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东西,虽然后来“它”被划归为不用带的内容里,但是如果有它,30天也能比较“愉快”的度过,你猜猜会是啥? 据说这个问题可以升级很多条件去聊,给大家留一个我们没敢聊的题目, “假如你和你的伴侣需要一起在没有危险的无人区生活30天,你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 半夜睡不着的时候认真想一想…… 那样你就更睡不着了,然后就来给我们留言好了!
熟悉芥末章鱼的朋友都知道,三位主播本科都是北邮的,前段时间因为一场面试北邮和B站发生了些故事。那个故事的初始版本在我眼里是很夸张的,夸张在于一个没什么利益关系的酒桌上才有概率发生的事放到了一个面试场景里。我对于涉及夸张的事情没什么探究的兴趣。但很多人有,所以过去几周难得的看到了很多北邮人立场一致的表达观点,上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还是校方要关停论坛的时候。我个人对于自己的这个母校并没留下多么好的记忆,所以又立场一致,又有观点,这很陌生。陌生的同时又有点儿唏嘘,感叹在畏难面前贴着相同标签的人还是团结的,在对手并不强大组织又站在自己这一边时,是空前团结的。很感人。 以上纯属个人牢骚,题外话。 借由那个时间的初始版本,本期我们聊了聊职场环境以及我们能接触的社会里一些所谓倚老卖老的现象。30来岁这个年纪,在如今的职场里不上不下的,上上下下叫忐忑,不上不下叫尴尬。尴尬就是有挺多人能和你依赖卖老,也有挺多人有机会觉得你在倚老卖老。 然而说完那些经历和见闻抽象点儿看,从表演的角度,倚老卖老和诸如媚上欺下、道貌岸然等等其他表演流派也没什么区别。那么,那些真诚、谦逊的大哥们是不是也是一种流派呢?反正都是演,反正演技也都有高有低。 这东西不能从这个角度说,说多了就没意思了,听节目吧。
这是可以归类为“男人和生孩子”的一期。 学龄儿童的家长交流总离不开几个问题:“上辅导班了吗?”“幼小衔接准备上吗?””孩子的英语/数学/语文/美术/体育…水平如何?“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是中国多数家长难以逃开的压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甚至想在起跑线就领先别人很多,逐步地诞生了”鸡娃“这个物种。于是,养娃也迅速变成了一件内卷的事情。最形象的莫过于中午听说的这个案例: 跳绳是孩子们一年级需要掌握的技能。但因为有的孩子在一年级学起来仍然吃力,为了给家长分担教学负担,部分幼儿园提供了在大班教孩子们跳绳的课程。于是另一部分幼儿园为了体现服务更好,将这个课程提前到了中班…终于,我同事刚去上托班的两岁孩子,也被要求每天练习跳绳。 这看起来是典型的电影院效应。前面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所有人都得站起来才能看得见电影。但孩子教育,真的是前面人站起来,后面人不站就会吃亏这个逻辑吗?这期我们各自分享了观点。 ”鸡娃“作为一种手段,在使用的时候父母想明白了目标是什么吗?如果目标是明确的,那么鸡娃是真有效的手段吗?对于孩子的智识教育,提前学习是否是效率更高的?比起做题和考试,我们更应该在乎培养孩子的哪些特点(老话题了)? 本期节目是否提供了一个完整解?似乎有,也大概率没有。毕竟我们要对抗的是自己内心的冲动,而内心只和自己有关。
重要提醒:本期节目请慎重收听!!!! ----------------------审美分割线---------------------- 当你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以前有哪些你无法接受的事情,现在变得可以接受了,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我成长了!” 然后你在某个时刻发现,以前你特别喜欢的特别接受的事情,现在非常排斥,你大概率会对自己说,“当年,我傻X了!” 这一期就是傻X了的“真·不好听”懈怠歌单节目,因为这一期的内容就是聊的主播以前曾经喜欢,现在却不喜欢的那些歌曲或歌手。 主播们聊的过程中就发现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跳了下去…… 但是,还是值得一听的(跳过歌曲听就好 其中我们聊到了网络歌曲大多属于这一类,《老鼠爱大米》《两支蝴蝶》《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等等的,在热火了以后大家多多少少学会了哼唱,可能也觉得还挺好听,长大了之后才不得不问自己一句“到底唱了点啥啊……”。 节目中还提到了五月天,嗯,仅代表某一位主播的个人观点,另外两位主播完全是反对意见,希望不要引起粉丝的争议。 大家可以想一下有哪些你曾经很关注的歌手,不知道啥时候就再也不听他们的歌了,问问自己“因为啥啊”? 听节目吧,看看我们提到的歌手,你们是不是也不听了?
前段时间有位山西小哥在网上发帖征婚,那是一篇让我读起来非常熟悉的帖子,就好像若干年前互联网上随便的一篇。然而,他被喷了。黄主播把这个事情发到群里之后,我不禁想到如果自己要去网上征婚,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里,该怎么说才能在起到征婚目的的同时不被喷。 于是我们录了这么一期节目。 聊到后边我发现,这就很像之前聊过的职场里该如何说话才不会涉嫌PUA下属。是否现实世界的环境,跟线上的社交舆论状况其实也并无两样。我们那么随意的、那么信手拈来的“扣帽子”,大概是因为我们早就放弃追求真理了吧。
国货,伴随着前一段时间的棉花问题,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这些年,带着新国货、新国潮、新消费等各种名号的新兴产品、公司,是个大热点。是投资的热点、营销的热点、话题的热点,但是不是消费的热点?我们三个人也不从事这个行业,所以这期我们仅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分享自己印象中的这些新国货。 受录制这期节目的影响,我周末又去了好久不去的商场。好多年前买过的国产衬衫品牌依然在营业。我看了他们的官网,三十多年的品牌全国只有7家店,同时某猫旗舰店的商品销量几乎都是0。这还能一直撑着呢?不过在店里待了小一个小时,60平的店里竟然陆陆续续成交了上万的商品。走出来,发现节目里提到的另一家定位在高端的成衣品牌,在隔壁开了两个面积超大的新店。看起来,他们都在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祝福他们。 期待着再过几年,我们再聊起这个话题时,开头那种略显意外而尴尬的场面就不再出现了。
三位主播以前都是产品经理,其中两位曾致力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把一个人的画像描绘清楚进而实现精准的营销,然而因为保护个人隐私的原因,这种画像只能是对于群体的描绘,而且只在相对宽泛的某些兴趣维度有效。 而在职场中,尤其是对企业即将招聘进一个核心成员的时候,企业最希望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个核心成员的画像。一个人的技术或业务能力相对来更好评估,而这个人的秉性、口碑如何了解呢?由于没有个人的数据的原因,连基本的宽泛维度都没有,企业只能各施手段去了解。 企业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口碑,一般是请背调公司的人帮忙,找到这个人以前的同事、业务伙伴、客户等等去访谈。 然而,受访者的回答有多少是可靠的,信息是否准确、评价是否片面,是不是受访者在这个场景中的权利过于大了? 即使一个人平常态度认真、待人真诚、任劳任怨,他也会有决策失误的项目,也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正面竞争的状态,如果受访者刚好看到是这端时间周期的这个人呢? 并且,通常情况下由于企业运营的机制不同,不同层级、不同角色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清楚的理解一个人的决策行为。如何判断受访者的评价是足够客观的?更别说万一这两人因为某件小小的事情有私仇呢? 这一期我们聊的就是口碑,口碑重不重要?要不要刻意打造口碑?
说实话,尽管和众多品牌打了很多年交道,但在录这期节目之前我并未特别认真的研究过品牌和代言人这一对儿概念间的相爱相杀。最近有个品牌因为请代言人的问题遇到了点儿麻烦,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聊一聊背后的东西。 从道理上这似乎不太难,在商业社会里一个概念花钱去连接另一个概念,自然是希望借助后者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来实现前者的商业目的。这个连接里能谋求的无非是熟知、信任、辨识度之类的东西,不同的市场要怎么做、不同位置的品牌要怎么做,看看科特听听课大概也能搞清楚。 但有趣的是,信息这东西革命了,品牌所处的商业环境变了,作为代言人的名人所处的舆论环境也变了。更具体的,由于消费的场景、了解商品的途径、接触商品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者在做最终消费决策时品牌的影响方式变了。同样的,消费者消费名人的形式也变了,名人不再是个相对简单的标签,而是个贴满标签的话题,话题这东西是群众们至少是网友们特别爱玩也特别会玩的对象。 玩着玩着就玩出花儿了,于是品牌和代言人之间就有了很多故事。 那么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大概是那些尽管也收到很多训练但仍旧原始的刺激和对应的反应。我不能说代言的名人不是一种刺激,但节目里聊到的例子也许能让我们发现更能刺激到你的也许是其他东西,创意公司的朋友,你说呢? 好了,开始听吧。
这期的讨论了由货拉拉事件引发的两个思考,一个是误会导致了悲剧,一个是缺乏社会经验的问题。 货拉拉事件在我看了跟很多热点的事件不一样,其他的热点大多数要么是有纯粹恶意的无辜伤人,要么是从小事儿慢慢积怨很深,很多事情会有一个起因,其中若有一方退一步都很容易避免的,但这次不一样。 关注的同学应该都会大致了解情况,导致货拉拉这个悲剧的很大的原因是缺乏沟通,而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又恰巧的心里面有其他的事情导致了一系列的联想,进而因为猜测联想酿成大祸。 误会经常有,家里特别多,但在外面就不一样了,有时候回很直接的冲突。那么误会和冲突产生之后如何避免进一步的伤害就需要社会经验了。 要我来解释社会经验,我会理解为对社会的认知而产生的处事思想,以及因为阅历足够丰富之后而总结的处事技巧。 如果货拉拉事件的女主清楚知道跳车也会丧命的话,如果知道还有很多其他办法解决安全隐患的话,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结果。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20好几岁还在学校上学,工作之后有各种互联网的便利的服务满足生存,可以说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得更少了。那么社会经验要从哪里积累呢??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也很焦虑自己的孩子如何才能掌握足够多的社会经验。 好吧,那么听听我们有哪些案例可分享,有哪些方法解决社会经验焦虑吧。
234.商品社会等于上瘾社会? 最近在读《上瘾500年》,一本讲述各种上瘾品的诞生、传播、普及,以及如何影响了经济、文化和战争的书。书中讨论了很多瘾品作为一种商品,经历的各种合法、非法、管制等阶段,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不过这给我了一个启发,如果把大多数商品都看成瘾品,再来思考各种商业的逻辑,似乎会更加清晰明了。 不过本期节目并未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过多。我们先是总结了各自有所接触的瘾品有哪些。然后分享了自己是否对这些瘾品有强依赖,或者说真上瘾。但似乎…都没有。人们对瘾品这个名词似乎带着强烈的抵触意识,很容易把这个词与毒品等东西联系在一起。而与瘾品有关的人也总是让人联想出一副不健康的形象。但现实里,瘾品会比我们这样的认知更广泛地存在。为了和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瘾品也进化了自己:它们降低了伤害,对成瘾性也仔细拿捏,然后把自己的形象同各种酷的、潮的、优雅的形象联系起来,让人们接受起来更加地容易,进而延展了这类商品的寿命和影响力。 继续泛化这个名词,我们或许可以说大部分消费品的存在,都努力地希望让人上瘾。只有上瘾的商品,才能拥有很长的商业寿命。有很多事情即使在生理上没法让人上瘾,也会设计在心理上的上瘾机制。识别出这些商业背后的逻辑后,我不禁想,如果这个社会的基础就是“上瘾”,那我们是否该调整下自己对“瘾品”这个名词的潜意识?如何与瘾品合适地相处,或许才是真正的命题。 好了,开始听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