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作为社会性书写的虚构/非虚构作品——文学如何参与社会生活?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林诗琦。诗琦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比较文学博士候选人,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和媒体文化、政治理论、关怀伦理学、翻译研究和城市研究。在博士阶段,诗琦研究中国新媒体所呈现的记录文化,包括非虚构写作、电影、科幻小说、流行音乐和社交媒体。 近三十年的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在社会急速变革的时候,文学、电影、虚构、非虚构等作品如何记录这些变化?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关怀和“我”面对相似问题的人?种种媒介形式,包括非虚构写作,是其中的一个尝试。但非虚构一定意味着真实吗?我们如何理解作为一种社会性书写的非虚构作品,如何理解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虚构作品又怎样记录社会现实,与非虚构作品有什么不同?诗琦用镜头语言的比喻把虚构和非虚构作品联结起来,探讨两种作品中共通的“在场”与“错位”。 从诗琦的研究开始,我们在这期节目中和她聊到了非虚构写作、在场与错位、虚构与非虚构视角的对比、研究者的视角、研究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等话题。 本期嘉宾 林诗琦 内容提要+精彩预告 01:00 “当代”的中国观察:剧烈的社会变革 04:50 如何产生记录社会变化的研究兴趣,与个人经历的关系 10:00 博士阶段的研究视角 13:00 非虚构、媒体如何记录、参与社会生活 18:00 对非虚构写作的反思:非虚构是否走到尽头,非虚构和虚构如何互相参照 "如何保证质量、如何参与社会" 23:25 非虚构的镜头感:在场与错位 "文学作为一种介入的手段、文学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一个文化分析者需要把不同文化作品的共性抽出来,从高度地域性和高度媒介性的文本当中找到人性相通的地方“ 29:40 虚构作品比如科幻如何记录现实 “科幻以人们已知的社会为支点,对这个支点进行一种扭曲、错位的处理,再以人们不熟悉的方式把已知的社会重现出来” 32:40 从社会角度对比科幻、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其实以在场的形式记录不在场:一个作者对自己当下状态的不满意、和她/他想要去的场的距离感” “科幻以美学、文学的方式把这种距离感抽出来” 34:20 从生活出发做研究:把个人观察和感受与宏大结构联系起来 “这些文本给我提供了一层又一层重新去审视社会的机会,联结了我自己的亲身状态,我意识到的、没意识到的、没有机会经历的,让我了解、倾听那些声音” “把这些放置在中国在全球位置中经历的变化” “以不同的角度走近这个社会” 40:00 人类学、文学视角:陌生与熟悉 “如何把陌生的环境熟悉化,把熟悉的环境陌生化” 42:00 社会科学、文学视角的对比:“关怀和抽离” “社会科学的角度可能更以理性的角度梳理,而不是参与” 47:20 社会科学研究、文学研究的“参与感” “理论是一棵树的根茎,给我提供水分和养分” “我想写一篇我的外公外婆读得懂的博士论文” 51:30 从媒体研究的视角研究社会 “不同媒介形式如何共同讲述时代故事” 54:30 诗琦从事媒体研究的方法论:理论和田野 58:20 总结 参考资料 非虚构/错位/如何以记录的方式方法(自记录、从小人物出发 、口述历史、虚构真实等)参与社会变革 董子琪. (2020年10月27日). “一个白人男性的寻路中国:何伟究竟给予中国非虚构写作什么启示?” 界面文化由黄月编辑. 检索自https://www.douban.com/note/782105919/ 梁鸿. (2016年)《中国在梁庄》. 台海出版社.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42c321905d00bd42c3183cbkecc32f3013eccbc87e4b62e 黄灯. (2017年). 《用文字重建与亲人之间的精神关联》.《大地上的亲人》自序, 黄灯著.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36e321a05e2d9636ed72515kecc32f3013eccbc87e4b62e 韩松. (2015年06月22日).《《独唱者》后记:白天写小说》. 检索自 http://hansong.blog.caixin.com/archives/86186 孙若茜.《梁鸿:东北是可以虚构的 》三联生活周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转载. 检索自https://www.sohu.com/a/310604286_661695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封面图片 来自 林诗琦 的照片(2016年夏天于重庆涪陵拍摄)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各大社交平台和播客平台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60分钟
16k+
4年前

08. 感谢特辑 —— 聊聊制作播客给我们带来的独特体验

本期节目是一个“年终总结”。我们想通过这期「感谢特辑」向支持和帮助这档播客节目成长的人们表达由衷的感谢,同时也记录我们从计划到制作播客的这半年中的成长感悟。我们期待和大家交流经验、收到更多的反馈和建议。我们会继续加油的~! 内容提要 00:37 感谢特辑介绍 “能够和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们一起做像播客这样有意义的事,我觉得很幸福。合作原来可以这么快乐。” “感谢大家让我们拥有这么宝贵的生命体验。” 02:13 幕后故事:我们的成长 “发刊词那一期我们每一句都要录上好几遍,七八分钟的节目我们录了一个小时。” 05:40 期待更多来自大家的反馈 “制作节目的其中一个初衷是希望能激发起大家的讨论,所以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的声音我们都非常愿意看到,也希望能积极的和大家互动与对话。” “非常感谢大家能抽出时间听我们的节目,有任何建议都欢迎提出来,这也是帮我们发现表达和思维上的局限性的一个过程。” 07:40 想感谢的人们 “没有想到节目发布之后能得到平台上一些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宣传的朋友们!“ 播客先声啊,不合时宜,管鑫,烤芬芬,来日方长,世界莫名其妙物语,赵智沉还有更多更多的朋友们(此名单不分先后) “最开始的时候,世界莫名其妙物语的主播们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制作和运营播客。” “也非常感谢小宇宙的编辑和工作人员们。在首页上的宣传机会让我们听到了自己社交圈里听不到的建议和观点。非常感谢。” “感谢播客群里的主播们的鼓励和帮助,我们也认识了很多可能之前不会有机会认识的朋友们。” “我们仍是初学者,希望前辈们和朋友们多多指教。” 10:35 量身定做的片头片尾曲 “我们的好朋友王乾在接到我们的求助之后,用两天的时间给我们量身定做了片头片尾曲。” 11:40 剪辑过程 “我们三个人都是远程录制,用手机作为麦克风。” “每期的剪辑基本上是一个人完成的。从零开始学习。欢迎大家和我们分享更多的技术建议。” ”剪辑的过程也是重新理解节目内容的过程。” 13:25 节目的制作过程 “通过前期的阅读,对话中的发问,我们希望帮助嘉宾表达出其研究的内容以及和生活的联系” “我们也很好奇其他节目制作的可能性,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16:30 紧密环绕主题的自然聊天很难实现 “每期录制之前会有一个提纲,但是七期以来从未能真正按照提纲聊下去。和嘉宾的对话随着我们的发问有了更多的即时性。未来我们也会继续思考如何找到主题性和即时性的平衡。” 18:00 跨学科交流的感受 “我们三个人的学科角度相通,但也有所不同。这会让我们的对话更有挑战性,但也是跨学科交流的魅力所在。” “正是跨学科聊天的语境让我们意识到如何问问题,如何铺垫问题都非常重要。如何描述好问题的情景和背景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课题。” “反正我们自己做的挺high的,每次聊完都觉得自己发现了新的人生的真谛。以后我们也会更加关注表达的效果。” 21:00 如何参与我们的讨论/和我们互动 “不管大家通过什么平台什么方式听我们的节目,我们想和大家交流的初心是不变的。” “再次感谢所有的听众,往期和未来的嘉宾,是因为有了你们才有了这档节目。” 22:55 完整的片头片尾曲 首次公开的片头片尾曲,听完不后悔~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封面图片 Photo by Wilhelm Gunkel on Unsplash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各大社交平台或播客平台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给我们留言或提供反馈意见。

24分钟
99+
4年前

07. 人工智能的未来 —— 由海量数据构建的理想社会生活?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Tom。Tom现在在一所北美大学读计算机科学博士,本科学习数学和哲学。他的研究领域是机器学习,也对科技哲学感兴趣。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已经从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这些算法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也不断浮现:我们希望这些算法在何种程度参与、塑造我们的个人、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我们作为由算法开发的产品的使用者,也常常是训练、开发这些算法所需要的数据的生产者。但我们拥有我们所生产的(即使是个人隐私的)数据吗?是用户还是平台获得对这些数据的所有权和处置权?这些数据的所有权又将如何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而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社会生活?作为机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者,Tom有一些关于数据所有权的思考,和一些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将如何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人理想,希望通过这期节目和更多的不同经历、关注角度的朋友们讨论。从Tom的研究开始,我们在这期节目中和他聊到了隐私权、数据与社会正义的关系、推荐系统等话题。 本期嘉宾 Tom 内容提要+精彩预告 01:23 Tom的研究介绍 03:20 Tom的人工智能梦想 “希望人工智能能够超脱当前作为统计机器或者统计工具的作用,而是能深刻地参与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去” “希望向大家展示人工智能能够如何影响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 05:30 人工智能研发者的偏见是否影响了模型? 09:30 人工智能研发者以通用模型为目标进行研究 14:20 数据的隐私权如何界定?以社交媒体为例 “由有限数据而产生偏见” “隐私权是需要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才能成立的权力” “我们如何声明社交媒体中所产生的数据的所有权?” “我们在朋友圈等公共领域所发布的信息应该属于数据生产者,还是属于平台?发布信息之后我们是否具有对于这些信息的永久垄断、处置权?” 17:10 隐私权和财产权的类比是否成立? 19:40 数据的公平性:数据来源于不公正,也会加剧不公正 25:35 隐私数据的出售和买卖 “在当前的社会共识中,隐私权是可以被定价和买卖的” “数据隐私是否可以作为商品并且按照市场逻辑被差异化定价?” 27:15 社会共识存在吗?如何合理化数据买卖?自由市场的逻辑一定正确吗? 31:00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何用人工智能保证社会正义? 33:45 如果数据公有,对机器学习研究会有什么影响?以推荐系统为例,这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应该开放于社会对于我们的影响” “推荐系统会不会不公平地对于不同人群差异对待?” “自由市场的观点:价格歧视和差异化推荐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总体福利” 39:00 拼多多的例子: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好吗? 47:00 Tom的理想:推荐系统能够保护人的多样性 “推荐系统不一定导致个人观点和消费习惯趋同” “信息茧房并不是一种纯粹负面的存在” 50:07 总结 参考资料 新闻报道 潘颖欣,冯群星,张弛. (2020年11月22日). 《被售楼处人脸识别拍到,买房多花30万?有人被迫戴头盔看房》.南方都市报. 检索自 https://www.sohu.com/a/433496694_161795 Karen Haoarchive. (December 4, 2020). “We read the paper that forced Timnit Gebru out of Google. Here’s what it says.” MIT Technology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0/12/04/1013294/google-ai-ethics-research-paper-forced-out-timnit-gebru/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封面图片 来自Samia的blog“BERT Explained: A Complete Guide with Theory and Tutorial”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各大社交平台和博客平台"双重意识"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51分钟
2k+
4年前

06. 互联网谣言/冲突/暴力,乌托邦式的线上讨论可能存在吗?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Aaron。Aaron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获得信息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内容审核、社会计算、网络社区和人机交互。 社交平台承载着很多信息和观点,其中一些会包含有危害的内容或者谣言。这些内容不仅需要用户来甄别,更需要平台来审核、监管。内容审核是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方向的新型领域,作为这个领域中的研究者,Aaron从社会角度出发,在他的学术研究中聚焦内容审核和平台监管隐藏在决策后面的逻辑和考量:什么内容需要被审核?平台如何实现监管?平台需要差异性地对不同的群体、国家或地区进行监管吗?在平台制定监管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平台又如何理解同时作为被服务对象和被监管对象的用户?从Aaron的研究开始,我们在这期节目中和他聊到了社交网络偏见、平台提供的服务、监管政策、互联网研究的发展等话题。 本期嘉宾 Aaron 内容提要+精彩预告 02:00 Aaron的研究:从社会角度看待content moderation(内容审核) 07:30 社交网络偏见是算法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对第三期讨论内容的再讨论 11:46 是观点极端化了还是用户群体多元化了? 12:15 什么内容需要被监管:特朗普推特治国带来的新挑战 “平台移除暴力内容还是让公众知道可能的危险,这是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平衡的东西。” 17:20 不同的监管的方式,哪种最有效 19:50 平台内容管理的两种思路:惩罚vs感化 “一些学者在构思通过修复性正义管理平台:通过感化让违规的人认识到他们所造成的伤害促进和解,达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但因为实行起来的效率问题,当前主流的监管方式还是删帖和封号。“ “脸书现在有大约20万用户,大概2万人负责所有的内容审核。平台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规模化内容审核。“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平台方已经跑断了很多人的腿确依然不能让绝大多数人满意。“ 25:00 不同平台提供的服务、对用户的理解 “内容审查是一个过程,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资源。“ 29:00 平台是否对不同群体差异化监管 32:40 平台是否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差异化监管:平台如何定义“文化”的不同?Postcolonial computing(后殖民计算) 36:30 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文化中被认为有危害的行为是否一致? “我们总结了66类有害平台信息,让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把这些信息的严重程度排序,发现对于同样一类信息,大家对其严重程度排序的差异可以达到44位。“ 39:32 小结 40:40 平台如何制定监管政策:对user-centered design(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挑战:用户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初步的证据显示,根据用户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平台监管政策可能是有必要的,但是具体如何执行仍需要我们对更多边缘群体的深入研究。“ “内容审核打破了以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假设。我们是不是只有听取用户建议才能满足用户需求?在内容监管上,用户能准确的表达他们的需求么?“ 44:00 未来工作、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北美学术界对于内容监管的关注度大概从2017,18年才开始。“ 46:20 内容监管的发展历史 — 最初的网络社区,反内容审核 52:20 内容审查:关于善恶 “线上的内容审查越来越变成一个关于善恶本质的讨论,但社交媒体在一开始被发明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多年以后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定义好与坏善与恶以及什么是歧视。“ 58:00 总结+结束语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封面图片 Photo by Volodymyr Hryshchenko on Unsplash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各大播客平台及社交平台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59分钟
3k+
4年前

05. 广州外贸大厦里的中非相遇 —— 在田野调查中理解国际关系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李若昱。李若昱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学系的二年级博士学生。她曾经在广州小北的外贸大厦做田野调查,在她的大学毕业论文中,以此为介入点分析中非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人穿梭于祖国和广州,甚至在广州定居,在中国做贸易、寻找生意机会。在广州,小北路周边几公里形成了非洲和来自各国人的社区,也创造了“外国人”和“本地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个空间下,“外来者”的概念可能发生了倒置:一个“广州本地人”会是小北的非洲人社区的“外来者”,而在广州的非洲人也是中国的“外来者”。作为研究者、外来者的若昱如何在广州的外贸大厦中开始她的田野学习和调查?在广州的非洲人对“中国”有什么理解?她从和访谈对象的接触中又产生了哪些对于身份的反思?从若昱的毕业论文开始,我们在这期节目中和她聊到了种族、种族歧视、田野调查、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研究者在研究中的角色等话题。 内容提要 05:00 为什么对在广州的非洲商人这个群体感兴趣 11:45 作为一个门外汉如何开始田野调查 17:25 “种族”概念作为一个过程 24:10 作为中国年轻女性在广州小北的经历 34:05 如何理解种族歧视、批判种族歧视的的原因 42:05 过度使用“种族歧视”概念的负面影响 —— 复杂维度:种族、阶级、经济 50:35 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国际关系的方法:微观视角的重要性 —— 如何定义知识、谁是知识的生产者、知识生产的等级 58:45 研究者在所从事的研究中的身份 —— 作为外来者?存在内、外之分吗? 62:55 由美国经验生发的社会理论框架在中国的适用程度 参考资料 纪录片 《Guangzhou Dream Factory (广州梦工厂)》是2016年发行的由美国导演Christiane Badgley创作的纪录片,讲述了在广州寻找“中国梦”的非洲人的故事。 书籍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麦高登著 2015年11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591565// 片头片尾音乐 来自 14? 的 单曲 《Dreamland》 https://music.163.com/song?id=6517045&userid=3964222755 封面图片 Image from Guangzhou Dream Factory © Christiane Badgley and James Costello https://www.gzdreamfactory.com/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各大社交平台及播客平台搜索"双重意识"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67分钟
2k+
4年前

03. 智能陷阱 —— 科技发展中被边缘化的群体们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大学同学李其声。李其声是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人机交互领域中的无障碍设计(accessibility)。 无障碍设计关注如何为所有人设计产品,包括在视觉、听觉、行动、认知方面经历障碍的人群,使得所有人都有机会享受好的用户体验。从其声的研究开始,我们在这期节目中和她聊到了人机交互领域所关注的设计问题、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潜在矛盾、算法与设计、算法偏见等话题。 内容提要 05:35 人机交互领域研究什么?什么是“交互“? 10:15 谁在科技发展的潮流中成为主流,谁被边缘化了? 15:35 人机交互研究的由文化差异、生理功能的差异造成的用户体验 19:25 其声的研究:无障碍设计 24:00 学术界和工业界关于设计的不同视角、目的 29:10 The Social Dilemma纪录片:我们被互联网困住 39:00 如何推动算法公平? 45:25 设计者对设计产品产生的影响 48:40 人脸识别中的算法偏见 52:20 如何理解政治正确?我们都会经历情境障碍;人与人的广义连接 参考资料 纪录片 The Social Dillema (“社交困境”)是由Jeff Orlowski导演的2020年发行的美国纪录片。另一个中文译名是“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此片主要讲述了科技的发展、社交网络的使用在为我们提供资讯获取和生活上的便利之外在人类行为和心理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片头片尾音乐 来自 14?的单曲《When The Luster Fades (Instrumental) 》 封面图片 Photo by Glen Carrie on Unsplash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各大社交平台或博客平台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收听我们的节目。也欢迎大家在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60分钟
10k+
4年前

01. 藏区嘻哈 —— 民族意识与文化流动的空间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三位的共同朋友和大学同学苏布尔。苏布尔在美国读本科期间做相关研究的过程中,走访了一系列藏族嘻哈歌手与音乐制作人。她对藏区嘻哈这个话题产生兴趣,逐渐了解它的发展和现状,并为某藏区杂志就嘻哈、流行音乐等话题供稿。 从她的研究开始,我们在这期节目中和她聊到了关于文化挪用、民族音乐中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的演化等等一系列话题。 什么样的人在做藏区嘻哈?藏区嘻哈如何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见到的藏族音乐?嘻哈音乐在藏民族文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流行音乐创作中融入的藏区嘻哈元素是不是一种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又如何让我们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的定义与民族音乐的可能性? 内容提要 布尔是如何接触到藏区嘻哈音乐人这个群体的 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家庭成长环境 藏区嘻哈音乐人的身份认同 主流群体与边缘群体的话语对抗 语言在歌曲创作中的角色和意义 嘻哈文化诞生的历史 文化挪用 民族音乐中的刻板印象和融合创新 文化的流动性与身份的流动性 片头片尾音乐 丹增 D The dreamer的单曲《卓巴$wag》http://music.163.com/song/476898753?userid=320824172 (@网易云音乐) 注: 由于是我们第一次录制,部分音质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忘各位包容。我们保证会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为大家呈现最好的音质。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各大社交平台及博客平台搜索"双重意识"找到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也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为我们的内容提供反馈意见。

62分钟
2k+
4年前

02. 婚姻匹配 —— 阶级、物质与浪漫爱情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左二。左二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对社会学中的婚姻匹配研究产生兴趣,并进行了有关婚姻、恋爱等话题的研究。从左二的学术兴趣开始,我们在这期节目中和他聊到了婚姻、学历、社会阶层固化和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变化的浪漫爱情观念等话题。 人们为什么要结婚?社会学家如何理解人们选择进入一段婚姻关系时考虑的因素?婚姻与爱情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吗?如果人们选择不结婚意味着什么?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如何理解浪漫爱情、持有怎样的爱情观? 本期嘉宾 左二 内容提要 02:58 左二是如何对关于教育、婚姻匹配的研究感兴趣的 08:40 社会学理论关于婚姻匹配的解释 15:13 教育和阶层的关系:努力的意义,阶层固化 20:06 左二生活中的观察:期待浪漫的伴侣 26:20 ”单身贵族“vs.”单身狗“:单身污名化,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恋爱与否取决于是否依赖婚姻提供生活保障 35:00 父母包办婚姻:婚姻作为投资 40:25 亲密关系与社区保障 45:00 《三十而已》:不婚主义与“渣男”:promise vs. commitment 49:11 “霸道总裁”想象中的浪漫爱情:亲密关系中女性表达诉求的困境 参考资料 书籍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兰德尔·柯林斯 著 刘冉 译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 Randall. The Credential Society: An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Print.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西莫斯·可汗 著 蔡寒韫 译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 Shamu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Print. 社会学理论 Social closure theory 社会封闭理论: People belonging to the same social class or status may want to reinforce their advantages and thus feel reluctant to let others get into their inner circle. Cultural mating 文化匹配: college graduates naturally express their willingness to find a partnerwith “similar world views” or “values”. 媒体报道 古欣.(2020年09月11日).《通过层层筛选,我在985相亲局上见证了高端的失败》.极昼工作室, 检索自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5f5ae4537337ec7479f8e72f?from=latest-posts-panel&type=title 片头片尾音乐 来自Adult Contemporary Volume 2的单曲《Flat Humanity》:https://freeplaymusic.com/#/?q=flat%20humanity 封面图片 Zichy, Mihály. 1827-1906 The Ball in the Concert Hall of the Winter Palace during the Official Visit of Nasir al-Din Shah in May 1873 https://www.hermitagemuseum.org/wps/portal/hermitage/digital-collection/02.+Drawings/1367077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各大社交平台或博客平台上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收听我们的节目。也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53分钟
7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