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ke and
像好朋友一样说话

Album
主播:
cake是只猫、And and
出版方:
cake是一只猫
订阅数:
5718
集数:
25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cake(❍ᴥ❍ʋ):像好朋友一样说话!都是随机波动!一样爱发疯就一起来听来玩!! and(¯―¯٥):神经病。。。但是真的好开心! 漫谈在不太严肃和太不严肃之间高频震荡,题材任性,希望喜欢:)
cake and的创作者...
cake是只猫
And and
cake and的音频...

024 小津安二郎“嫁女” || 妇女节就谈谈父女

去年妇女节cake和and做了专门做了一期播客,内容是关于女性电影《时时刻刻》,聊得时候也有意识地去围绕女性主义展开,即使对谈中时不时漂浮着福柯和阿尔都塞的魅影,那基本也是在女性主义延长线之上。现在回想起来,这未必有什么好处。女性主义的单一视点排除了视差,从而失去了景深,困在了一种平面之中。 今年,又是妇女节,还要加入女性主义的狂欢吗?这个疑问在cake和and准备的过程中反复出现。至少这一次,对于小津安二郎的这三部电影,cake和and不会死守女性主义的视点,仪式和原型,符号崇拜,奥列屈拉阶段中父与女的情动,以及嫁女本身是否是种时代性的隐喻,cake和and都要谈。 说到底,一种思想,或者说一种主义,绝不应该通过排除异质性的存在来证明其自身的完备,这是一种思想的恐怖主义。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异质性的存在构成了其完备性本身。 🔴🔴 00:10 为什么日本喜欢拍“嫁女”题材的电影?重复背后往往是一种结构和原型,而这种结构和原型恰恰回应了人类的某种集体无意识。日本神话《狐狸嫁女》中,狐狸一方面不想惊扰到人类,另一方面又不想被人类干扰,因此制造了晴天下雨的异象。一个仪式如果不是外在性的,那其意义必然铭刻在主体的内部。这个神话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要理解嫁女这一仪式,需要从内在性入手 02:22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婚礼是一种指向完整和幸福的符号,人总是简单的认为,只要把握了符号就把握了幸福和完整本身。但事实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不去质疑仪式存在的意义 04:20 变化具有连续性,在嫁女这一仪式开始之前,离别的征兆就已经出现,但是通过仪式对此进行标识,征兆的意义才真正在现实中兑现 06:50 仪式意义具有多重性,如《秋刀鱼之味》中父亲自陈,女儿的婚礼更像是自己的葬礼。曾经,父女之间宛如一体,父亲无意识中在女儿身上投射了自我,而女儿也无意识回应了这种投射,双向的误认构成了暧昧的乐园。但是嫁女的仪式,将两人从这种双向的误认中唤醒,至此,父亲才真正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08:48 通过嫁女这一仪式,走出暧昧的乐园一部分主动选择(这本就艰难,对于暧昧乐园的留恋是人之常情),但更多是社会或者说伦理的召唤。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或者伦理的召唤,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因为身处暧昧乐园之中的父亲和女儿,本质上都处在“停滞”之中 15:53 《秋刀鱼之味》中,并非是父亲看到同龄人娶了年轻太多的妻子,以及看到一把年纪的老师依旧和自己不再年轻女儿生活在一起,触发了他自己的反思,事实上,这种反思在他的无意识中早就具有了相当的强度,具备了突破意识阈限的可能。是先有了反思,才看到了征兆,而非看到了征兆,才产生了反思 🟡🟡 18:08 1949年二战结束后,传统文化和征服者的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此背景下,嫁女这个仪式构成了一种时代的隐喻,暧昧乐园的美好是建立在其封闭的内在性之上的,如果要往前走,分离(父亲和女儿的分离,现代和传统的分离)就是不可回避的必须 22:50 关于小团体的经验——小团体其实并不平衡,在和谐的表面之下是各种未被意识的压抑的情动,但是因为大家无意识的合谋(甚至以牺牲主体性为代价)得以存续。《没有色彩的多崎作》里的五人小团体的平衡,恰恰是白这样一个女性打破的,相对于迷恋符号表象的男性,女性会更加关注情动的实在 24:20 《晚春》中纪子为什么可以如此直言不讳自己对父亲的依恋,即使父亲想要再娶也要留在父亲身边?这场名为父女的男女游戏中,男性的欲望只能藏身于父亲的名义之后,曲折晦暗地表达,而女性却可以摘下面具,直面自身的情动 26:00 女性无意识中的缺失感,导致了其欲望只能指向拥有自身缺失之物的存在,最开始是父亲,之后是情人。如果无法完成欲望从父亲到其他男性的转移,自身则必然处于一种悲剧性的停滞之中 29:04 母亲的存在对于女性从奥列屈拉情结中走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父亲独属于母亲,不可能属于自己,这一残酷的现实逼迫女性把欲望转移到其他男性之上。为什么《小早川家之秋》中的女儿相比《晚春》和《秋刀鱼之味》要独立的多,恰恰是因为《小早川家之秋》中的父亲对于男女关系的开放态度 🟢🟢 35:18 小津安二郎电影里剧情相对“平淡”,没有刺激性,但是表面的平静之中潜藏着强烈的情动,是一种微观的悲剧 39:44 如何看待作为艺术家的小津和作为战争机器构成的小津?联想到梅洛·庞蒂在《塞尚的怀疑》中对于达芬奇的精神分析,作为艺术家的达芬奇在小时候被迫离开自己生母之时,永远封闭了自己的爱情,而这种残缺,反而成就了其艺术上的独特性 43:47 能指网络的空隙处是无法被符号化的实在,未被符号化的创伤,造成了语言本身的口吃和意义的过载。而小津在这种意义过载的时刻的表达是优雅的——镜头总会在关键的时候移开

46分钟
1k+
1个月前

023 旅行 ‖ 找回已失去的未来

And:如果聊旅行的话,哪句话最装? Cake:“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 And:转身走了。 00:07 不想过流水账,分享旅行本身的感受可能更重要。在通常的观念中,日常,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因此是“无限”的,而旅行,是注定终结的片段,因此是“局限”的。但“无限”未必就比“局限”更有价值,事实上,恰恰因为旅行的“局限性”,赋予了旅行一种超越性的魅力 03:16 对于旅行的想象是没有边界的,但是各种约束是客观存在的。做攻略不是多目标优化——最短路途时间,最低金钱开销,最多景点数量blabla,是不断将自己新的发现排列组合 10:03 抛开从众心理和朋友圈经营,什么情况下人会主动想要旅行?最原初的心理动因一定是逃离,离开现在这个逼仄的空间,但这个逃离并不是一个怯懦的词汇,换个视角,逃离是因为相信天地茫茫,总有一个地方是和这里完全不同的。这个时候,去到哪里远没有去的够远来的重要。 16:04 如果度量旅行的深度,最好的方式是度量两种文化的距离。这一方面由出发点和目的地本身的客观的文化距离带来,但另一方面也是与旅行者自身的体验方式有关。如果只是消费熟悉的符号,那就会在精神层面是止步不前。旅行就是追寻不同文化间的断裂 19:22 旅行和旅居不同,旅居的终点是遥远的,因此,作为一个异乡人,一个文化的闯入者,他乡和故土的冲突是持续不断的;而旅行是短暂的,“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个太过于美丽的女人,是一段太长的航程,是太过于浓烈的香水”,强烈的知觉冲击很容易让一只寄居蟹忘记自己身上从未褪下的螺壳 24:35 旅行是一个成年人的词汇,小时候只知道这是“出去玩”。人长大了就很容易就变成了反刍动物。如果注定要失去,那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但这并不比“出去玩”更有意义,要记的东西太多,背上的螺壳就太沉重了 26:20 为什么人生就像旅行?因为我们知道,终点的那一天迟早会来 30:46 旅行结束后,and沉浸在一种极度落寞的情绪里,而cake选择了恢复运动,找回身体的感觉来平衡过于沉重的思想

36分钟
99+
2个月前

022 如果男性被放置在女性的处境 || 《大奥·有功家光篇》

cake和and都很喜欢日剧《大奥·有功家光篇》,每每片尾插曲响起,都恨不得抱头痛哭。一方面,cake和and感慨原作者不愧是BL漫出身,情感的刻画可谓细致入微;另一方面,性转大奥的设定,以及权力结构逐步翻转的演绎也足见原作者的社会思考。女性,与其说是一种性别,不如说是一种处境,这部日剧中,男性被置于女性的处境之中,便拥有了和女性相同的命运。 🔴 00:07 《大奥·有功家光篇》是真实大奥的性转,讲述了德川初代女将军家光和她的“后宫”的故事 02:02 江户幕府时期,赤面天花盛行,该疾病只感染青壮年男性,且百分百致死,因而,家家户户都面临没有男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幕府将军德川家光的私生女(后继承父亲名字家光)被当做怀孕的容器以延续家族血脉维持德川家的统治,在此背景下,僧侣有功被迫进入大奥作为御中葛(侧室)服侍将军 08:41 男性统治被赤面天花颠覆,而男性的主体意识却存在某种滞后,在性转大奥成立之初,几乎所有的御中葛都在性这件事上保持着优越感 🔴 10:48 有功不顾家光的凄厉地喝止,将女装披在家光身上那一幕无比动人。残酷的政治环境中,”问题少女“家光的困境具有双重性:首先,她被剥夺了身体的权力,成为了德川家事实上的怀孕机器;但更为吊诡的是,作为怀孕机器的女性身体却是不被承认的,需要用剪发,束胸,男装等方式遮掩起来 15:12 获得身份认同的家光逐步展现政治天赋,走向权力中心,世界开始变得广阔;而有功困于大奥之中,唯一的寄托就只有家光。由于明白自己注定无法独占家光,痛下决心不再侍寝。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权力结构的翻转让身位男性的有功遭遇了女性的处境 22:23 剧中未描述的故事——性转版的元禄赤穗事件,正确远没有政治正确来得重要。女性统治一旦成立,这种政治权力会天然地自我扩张 28:27 《甄嬛传》VS《大奥有功家光篇》,在我们思考怎么去斗之前,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需要去斗?“你打不赢我们,就变成我们”是更深刻的悲剧 35:08 在性转的大奥之中,在有功引导下,御中葛们并未执着于宫斗,而是积极寻找仅有的人生价值。这是作者的温柔,也是在寻找性别政治的新出路 🔴 39:26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区分自然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卢梭批判了私有制,私有制有效润滑了经济摩擦,但是其潜在政治风险却常被轻忽乃至被有心人利用,私有制只保护了有产者,这是一种隐藏的政治不平等。同样,《大奥有功家光篇》如果只是性转后的种种变化归因为赤面天花这一情境,这无疑是非常欠缺考虑的 43:13 权力的结构具有天然的扩张特性,更值得思考的不是谁统治谁,而是权力本身的运作机制,以及是否可以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45分钟
1k+
6个月前

021 台风天,带着班味看侯麦

cake很早就和and推荐了侯麦的电影,无知的and当时第一反应是侯麦是不是侯孝贤导演的什么孝子贤孙(罪过罪过)。在陆陆续续看了几部侯麦的电影后,慢慢对于“法国人也觉得说自己平时看侯麦有点装逼”有了一点新的理解…… 00:50 侯麦的人间四季系列电影《秋天的故事》实际是最后拍摄的,从这个小插曲联想到了维尔瓦第的《四季》,斯蒂芬·金的《四季奇谈》和里尔克的《秋日》 02:22 侯麦电影中人物关系复杂而微妙、经常会出现大段台词和空镜头,结合长镜头和平缓的叙事节奏,给观影者的体验更接近于旁观而非亲历。相比于商业电影带有极强操纵性和诱导性的镜头语言,侯麦的电影显然是把观影者放在了一个“人”的位置 09:50 小说或者电影最重要的是“叙述”,比如余华对于心理描写就有近乎本能的不信任感,从创作者视角看,他始终在抵抗着讨好观众或者读者的冲动,而从观众或者读者角度看,沉迷于金句或者精彩的描写,甚至是情感代入,本质都是丧失了作为观众的独立性而亲身下场了 15:27 侯麦电影似乎都是相近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流动,但这个抽象归纳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需要批判的恰恰是这种抽象化的冲动,并非所有感情在所有语境中都拥有姓名,而侯麦电影中人物情感流动之所以复杂微妙,恰恰是因为这些情感在特定语境之中是不允许被表达,甚至因为没有名字而无法被表达的 17:06 《秋天的故事》——书商伊莎贝尔给酿酒师闺蜜玛嘉利登报征友,并亲自约会把关,结果应征的男士杰哈尔却撩动了自己的心弦…… 19:26 本质来说,男人是不是谁都可以? 26:33 “我希望所有男人都爱我,尤其是不爱我的”,电影最后片段停留在书商伊莎贝尔和丈夫跳舞却怅然若失的那一幕 27:17 “我在结婚之后,很害怕遇到和丈夫不一样的人”,对和自己丈夫不一样的人动心这件事,对于书商伊莎贝尔与其说是害怕错误,还不如说是害怕正确,这种动心在道德语境中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31:11 电影中无论是书商玛嘉利还是儿子女友罗欣,把身边男性介绍给葡萄园主并不是完全发自肺腑,有种验证自己魅力的潜在动机 34:50 自我压抑的终极方式是皈依 37:42 不能说侯麦电影本身是反伦理的,即使是“道德的故事”也是如此,他所做的一直是——给那些在伦理中失去名字的情感以姓名

40分钟
99+
7个月前
cake and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