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一个晚清官员的收支与收藏

艺术有读

本期节目完整shownotes图文请访问艺术有读公众号 第四十期 吴大澂:一个晚清官员的收支与收藏 时长:1小时30分23秒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孟宪晖:《艺术新闻》记者 · 舒畅:古代书法爱好者 文字编辑 · 胡湖 剪辑 · siyu 《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 本书是“吴大澂与中国文人文化的现代命运”这一整体研究计划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以吴大澂及其周围的官僚群体为中心,探讨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收藏活动的社会机制。晚清官员收藏活动得以展开,涉及多种社会因素,包括藏品买卖的信息传递、交通运输和支付方式,以及晚清官员的收入和支出、官场各种礼金往来的规俗等。作者利用大量未曾刊布的稿本、信札等材料,细致还原了整个收藏过程,并以此为切入点,与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若干理论进行对话,其背后所蕴含的思考方向,更是值得研究者引起重视。 白谦慎 白谦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转至耶鲁大学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5-1997任教于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1997年至2015年6月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终身教职。2015年7月后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现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 吴大澂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著有《愙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吉林勘界记》、《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十余种。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54 吴大澂其人 Ξ 10:23 清中期开始的金石收藏风气 Ξ 14 :43 苏州四大家族“彭宋潘韩” Ξ 19:08 晚清官员的幕僚群体 Ξ 22:05 吴大澂带湘军出征,甲午战争战败 Ξ 33:07 太平天国对苏州杭州的影响 Ξ 34:20 吴大澂的“代购” Ξ 35:30 愙斋集古图与全形拓 Ξ 44:30 官员书信邮递系统 Ξ 49:18 左宗棠与大盂鼎 Ξ 54:12 海关与官员的收入 Ξ 59:20 吴大澂的古玉收藏 Ξ 01:04:30 收藏品的运输问题 Ξ 01:12:24《攀古楼彝器款识》拓片目录 Ξ 01:19:00 藏品后来的命运 Ξ 01:23:33 吴湖帆与苏博梅景传家展览 白谦慎着《吴大澂和他的拓工》 https://douban.com/book/subject/24744473/ 白谦慎著《甲午战争后的吴大澂》,收录于《吴湖帆的手与眼》 https://douban.com/book/subject/26681847/ 李军着《访古与传古——吴大澂的金石生活考论》 https://douban.com/book/subject/25963502/ 陈郁著《吴大澂琐论》 https://douban.com/book/subject/20300534/ 白谦慎:“晚清收藏活动中的社会网络——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视频) 上:https://www.bilibili.com/s/video/BV1s7411m7ds 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8742234/ 白谦慎:为什么晚清官员会写那么多书法(视频) https://video.artron.net/20130613/n462700.html https://video.artron.net/c250.html 吴大澂书札中的朋友圈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06377 2017年12月苏州博物馆"梅景传家——清代苏州的吴氏收藏"展 https://www.szmuseum.com/mjcj/kz.html 从愙斋到梅景书屋,吴氏祖孙收藏将聚汇苏州博物馆 http://www.tanchinese.com/exhibitions/34685/ 《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展览图录) https://douban.com/book/subject/30136106/ 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内附展览现场图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072579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姐夫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舒畅微博:@艺圃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90分钟
1k+
5年前

白瓷之路:一位“瓷痴”的东西方寻根之旅

艺术有读

完整图文版shownotes请访问艺术有读公众号 第三十九期 白瓷之路:一位“瓷痴”的东西方寻根之旅 时长:54分34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高炜:居住在瑞典的中国瓷器专家,古董商 · 糖三水:喜马拉雅佛像专家,自媒体《三水仓》的创办人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 世界级陶瓷艺术家与畅销作家埃德蒙·德瓦尔从中国开始,深入探访“发明和再造”了瓷器的三座世界性的瓷都:中国景德镇、德国德累斯顿、英国普利茅斯,以贯穿中西的视角,结合了旅游札记、回忆录与历史讲述,追溯瓷器从中国传入欧洲发展演变的辉煌历程,描画出一部数百年中西文明交流史的迷人面貌。 埃德蒙·德瓦尔(Edmund de Waal) 埃德蒙·德瓦尔,英国当代陶瓷艺术家、作家。1964年出生于英国诺丁汉市。少年时期的德瓦尔后曾跟随杰佛瑞·怀廷(Geoffrey Whiting)学习陶艺。17岁至19岁期间,他推迟了入学剑桥大学的时间,开始了两年的学徒生涯。1983年,德瓦尔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主修英国文学。1990年,他获得了大和日英基金会的奖学金,在谢菲尔德大学学习了一年日语,随后前往日本的Mejiro瓷器工作室进修。1993年,他回到伦敦定居,开始制作青釉瓷器,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并于1995年举办了第一次个展。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他的瓷器创作实践深受现代主义和包豪斯运动的影响。他坚信中西方可以在制作瓷器的材料方面找到共同点,中国宋代的精神和包豪斯的现代主义精神可以通过瓷器碰撞出火花。2000年起,他的侧重点转向创作与空间可产生关联的容器和装置。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许多著名博物馆和画廊展出,包括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菲茨威廉博物馆、纽约高古轩画廊和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等。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2:20《白瓷之路》介绍 Ξ 08:02 嘉宾对本书的印象 Ξ 10:30 中国景德镇 Ξ 24:00 凡尔赛—德累斯顿 Ξ 33:25 英国普利茅斯 Ξ 38:00 埃德蒙·德瓦尔的白色情节 Ξ 39:10 纳粹时期的德国制瓷业 Ξ 44:20 嘉宾糖三水解读本书的叙述隐线 Ξ 46:25 本书中英版本对比 Ξ 49:00 埃德蒙·德瓦尔语言中的韵律感 01:20 《琥珀眼睛的兔子》 《琥珀眼睛的兔子》(The Hare with Amber Eyes)是埃德蒙·德瓦尔第一本陶艺专业以外的作品,荣获 2010 年科斯塔传记文学奖、英国国家图书奖、翁达杰文学奖以及其他众多文学奖项,并入围南岸天空艺术奖(文学类),登上《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总榜第一名。德瓦尔的祖母伊丽莎白曾是埃弗吕西家族的一员。埃弗吕西家族(Ephurssi)是19 世纪显赫的犹太家族,家族成员遍布欧洲各大首都,与世界首富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有联姻,富可敌国。1938年,在雅利安化时期,纳粹势力扩张,家族的财富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只有264只根付被女佣藏在床垫里,才得以逃过搜查。埃德蒙·德瓦尔讲述了犹太人所经历的发迹辉煌、漂泊逃亡和毁灭性的创痛,细致地描述了对失落的家族与失落的时代的追寻。这并不仅仅是一部收藏史、家族史,还从犹太人的角度以及一批没有生命的日本工艺品的角度,梳理了欧洲近两百年的历史。 13:10 白兰士敦的著作《明初官窑考》 白兰士敦((A. D. Brankson,1910-41) 是英国艺术史学家。他于1909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当时他的父亲曾作为工程师在上海工作。在1933年至1934年间,白兰士敦曾作为土木工程师在中国工作。1935至1936年,他曾参与筹备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呈现的《中国艺术国际大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接下来的18个月,他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北京和景德镇研究中国瓷器,期间潜心习读了《景德镇陶录》《陶说》《浮梁县志》等中外历史文献。回到伦敦后,在他大英博物馆东方古董部做助理管理员。1940年6月,他回到中国工作,次年于香港病逝。他的重要著作《明初官窑考》(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出版于1938年,他从考古学和技术的角度对景德镇的工艺进行了考证。书中包含了他亲自拍摄的景德镇窑工制作瓷器的图片,记录了许多已失传的传统技法,为后世对瓷器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14:20 福开森 (1866-1945) 美国教育家,文物专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中华民国初期总统府政治顾问。福开森在华57年,对中国社会颇具影响,对中西文化交流卓有贡献。福开森对中国文化兴趣浓烈,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能书写漂亮的汉字毛笔字,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后居北京,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且著书立说,专论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物。一生收藏许多中国文物珍品。部分收藏品陈列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34年,捐赠家中数十年全部收藏品给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并,陈列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端方旧藏柉禁器组 福开森经手的最有名的一件器物就是端方收藏,经他手卖给大都会博物馆的一组青铜柉禁器组。 24:20 特里亚农瓷宫 大特里亚农宫位于凡尔赛宫的西北部,为路易十四和他的情妇蒙特斯庞侯爵夫人的住所,以及国王邀请宾客进便餐的地点。外观采用青色和白色瓷砖砌成,因此又被称为“瓷宫”,之后因为严重破损换成粉红色大理石构造。 32:35 梅森瓷和贝特格 梅森瓷以梅森城市的名字命名。梅森是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西北方向约30公里处。德国“Meissen梅森”是全欧洲最早成立的陶瓷厂,也是全世界最佳的瓷器制造商之一。当时,奥古斯特大帝并不满足把瓷器当艺术品收藏。他找来一名叫贝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的化学家,让其仿制中国瓷器。经过无数次试验,贝特格终于解开了中国瓷器的秘密。在1708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成功烧制出一种白而透明的瓷。1710年“Meissen梅森”国立瓷器制造厂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整个欧洲瓷器制造业都受“Meissen梅森”瓷器风格的影响。 34:05 威廉-库克沃西(William Cookworthy) 生于1705年,英国化学家、贵格会成员,英国陶瓷的发明人。1768年发明了英国的第一只自产的瓷酒杯,一只苹果酒杯(Cider cup)。 35:20 韦奇伍德瓷器(Wedgewood ) 和库克沃西同代,十八世纪创立的英国瓷器品牌,至今畅销全世界,韦奇伍德瓷建立了工业化的陶瓷生产方式。1793年英国使团出使中国,韦奇伍德瓷器也是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之一。 39:15 阿拉克瓷器(Allach) 在德国党卫军统治下的1935-1945年代生产的瓷器。主要生产地都在达豪集中营,瓷器底部均印有SS党卫军的符号。由三位党卫军成员发起,希望制造能够配得上纳粹党的瓷器,并为党卫军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赏识并拨款建立“阿拉克瓷器制造厂,简称PMA。阿拉克制造的主要是观赏瓷,包括许多白色的动物形象和士兵形象的瓷器摆件。海因里希-希姆还赠送阿拉克瓷给希特勒,颇受赏识。很快这种瓷器在大众市场中也广为流传,并在各地开设商店,包括被当时德国占领的新城市,华沙、波兹南,伦贝格等。在阿拉克瓷的首个产品目录中曾写道“白瓷是德国精神的化身。”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糖三水微博:@糖三水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4分钟
99+
5年前

浮华与金戈:你所见的只是那巨浪间的震颤

艺术有读

第三十八期 浮华与金戈:你所见的只是那巨浪间的震颤 时长:59分15秒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祺IV,西方艺术史博士,畅销书《八卦艺术史》作者。 文字编辑 · 胡湖 剪辑 · siyu 《珠宝传奇I:浮华与金戈(中世纪上)》是祺IV新书系列的第一本,聚焦于中世纪艺术的局部,传奇珠宝反射出艺术史璀璨与血腥的一面。整体背景放在欧洲中世纪后期,英法百年战争与英国玫瑰之战这段时间。书里有泣血的王冠,也有骄傲的项链,有哀怨的徽章,也会有霸道的钻石。说是讲珠宝,不如说是在讲珠宝背后的人和事,每一件传世珠宝都像是这些人物的灵魂延伸。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920133/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3:55 波西米亚王冠 Ξ 07:25 BBC电视电影《空王冠》 Ξ 15:20 勃艮第公爵与金羊毛骑士团 Ξ 22:35 私章与骑士团勋章 Ξ 30:08 路易十一与天使贝壳章 Ξ 42:50 征服者的黄钻 Ξ 50:02 伊卡洛斯的项链 波西米亚王冠 是已知英国现存最古老的王冠,又称帕拉丁王冠、布兰琪公主的王冠(Crown of Princess Blanche),诞生自14世纪中期的布拉格,被誉为哥特金匠最杰出的成就。这顶王冠由黄金打造,上嵌103颗珍珠、66枚红宝石、48枚蓝宝石、36颗钻石,外加6枚祖母绿,直径和高度均为18cm,重约一千克。原本是英国金雀花王朝末代国王理查二世第一任皇后的王冠,是这位来自布拉格宫廷的“波西米亚的安妮”所带来的嫁妆。红玫瑰战争后,这顶王冠落入亨利四世之手,亨利又将它送给自己的女儿布兰琪,17岁的布兰琪早逝后,无人再敢将它纳入怀中。自1782年起,这顶王冠一直保存在慕尼黑王宫之中。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own_of_Princess_Blanche BBC电视电影《空王冠》之《理查二世》剧照 篡位的亨利四世从理查二世手中接过这顶波西米亚王冠,这位兰开斯特王朝的开创者,自戴上王冠的一刻,人生再无太平之日。“戴上王冠者,此生永无安宁”。(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参见: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753589/ 1435年英格兰-勃艮第同盟与法兰西的领土 英法百年战争是1337年至1453年期间,发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兰西王国统治权的战争。这是中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战争,骑士精神由此兴起,战争结束后衰落。战争的结果是英格兰丢失了欧洲大陆的领土,英法两个国家都发展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E%E5%B9%B4%E6%88%98%E4%BA%89 红、白玫瑰与都铎玫瑰 玫瑰战争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纹章为红玫瑰)和约克家族(纹章为白玫瑰)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两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最终亨利·都铎结束了玫瑰战争,开启了都铎王朝。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AB%E7%91%B0%E6%88%98%E4%BA%89 勃艮第公国1465-1477年间的领土变迁 勃艮第公国是一个曾存在于公元918-1482年间的欧洲国家,领土曾囊括今法国东部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以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区域,以法兰西附庸国的形式存在,后来被法兰西王国兼并。1363年,约翰二世将第四子勇敢的菲利普(菲利普二世)封至勃艮第公国,自此勃艮第公国由瓦卢瓦勃艮第王朝统治。在瓦卢瓦勃艮第王朝统治时期,勃艮第公国通过联姻、赎买等手段逐步扩大领地,并借英法百年战争之机迅速提高自身影响力,成为一支事实上独立于法国的政治力量。好人菲利普(菲利普三世,1419-1467)时代,勃艮第公国已成为西欧的艺术中心,国家的富裕程度高于英法两国。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83%E8%89%AE%E7%AC%AC%E5%85%AC%E5%9C%8B 《查理·瓦卢瓦》又被称为“大胆查理(Charles the Bold)”,是好人菲利普之子。 私章是中世纪英国流行的一种特殊的饰品,与仅限族内子弟佩戴的族徽和仅限嫡系儿女佩戴的家徽不同,私章的佩戴门槛异常低——只要你想表忠心,你就可以戴。在私章最盛的14世纪,全英国几乎人手一个。私章作为身份识别的工具,从贵族之间的结党营私走向平头百姓的拉帮结伙,最终在都铎王朝亨利七世时期被禁止。 理查二世私章 金角白鹿章: 14世纪佚名《威尔顿双联画》封面与封底,封底是一只被王冠锁喉的白鹿。 《威尔顿双联画》内页,金角白鹿随处可见。 亨利四世私章 金莲天鹅 爱德华四世私章 辉煌白玫瑰章 理查三世私章白野猪章以及追随者的金铜野猪章 佚名《佩戴圣米迦尔骑士团勋章与项链的路易十一》 路易十一(1423-1483),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他在当王储时曾经参与反对自己父亲查理七世的叛乱。1461年在知悉其父将死时,他赶在弟弟查理之前抵达兰斯继位,在位期间以高压手段巩固王权,集中封建领地。诸侯们对他的野心做出激烈反应,成立了一个以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又称鲁莽者查理)为首的所谓“公益同盟”,以联合抵制路易十一的兼并行动。1474年,大胆查理在南锡战役中死于受路易十一支持的瑞士军队之手,勃艮第公国被法兰西兼并。1475年路易十一利用贿赂手段使大胆查理的同盟者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退兵。1479年被大胆查理的女婿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连(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击败,勃艮第公国的领地尼德兰落入哈布斯堡王朝之手。1481年,路易十一把安茹、曼恩、普罗旺斯并入王室领地。经过多年努力,路易十一大体上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同时大大削弱了贵族)。由于他喜爱玩弄阴谋手段胜于直接的军事行动,同时代人叫他“蜘蛛国王”。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zh-hk/%E8%B7%AF%E6%98%93%E5%8D%81%E4%B8%80 圣米歇尔山(Mont-Saint-Michel) 天主教中文称“圣弥额尔山”,或“圣米迦尔”,是法国诺曼底附近,距海岸约1公里的岩石小岛,这里潮落成山,潮涨成岛,山顶建有著名的哥特风格的隐修院。路易十一在这里成立“圣米迦尔骑士团”,在《启示录》中,大天使长米迦尔率领天使与巨龙争战,并将其击败,摔在地上。路易十一的圣天使骑士团勋章即取材于这一传说,悬挂这枚勋章的是纯金打造的双节扭丝链,结与结之间由贝壳相连。 “你所见的只是那巨浪间的震颤”(Tremor of the immense ocean)——路易十一的箴言与信条(祺IV译) BBC《空王冠》之《亨利六世Part2》剧照 Andrew Scott扮演的路易十一佩戴的就是“天使贝壳章”。 参见: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964200/ 《昂布瓦斯的查理二世像》 达芬奇的追随者安德里亚·索拉里(Andrea Solari)1507年创作的《昂布瓦斯的查理二世像》,画面居中的也是天使贝壳章。 小荷尔拜因《大使》局部中的圣米迦尔骑士团勋章 参见: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the-ambassadors-hans-holbein-the-younger/bQEWbLB26MG1LA?hl=en-GB 汉斯·梅姆林《汤玛索·坡提纳里与妻子玛利亚·抹大拉娜·巴隆切里的肖像》c.1470 通过给“大胆查理”提供贷款而发家致富的汤玛索,在发迹后重金为妻子定制了画中这条项链,随后又邀请画家将自己和妻子连同这条项链画到定制的油画中。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小报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祺IV微博:@祺IV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祺IV.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9分钟
99+
5年前

冬日阅读:闭门不出的一个月,我们在读什么?

艺术有读

第三十七期 冬日阅读:闭门不出的一个月,我们在读什么? 时长:45分37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赵阿萌:艺术行业资深从业者,初学者电台主播 · 张宇凌:艺术史学家,专栏作家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12 《论自由》 Ξ 05:00《古诗源》 Ξ 10:23 《低俗电影: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 Ξ 21:00 《1984》 Ξ 25:00《失明漫游记》 Ξ 29:10 《上学记》 Ξ 31:40 《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 Ξ 35:40《五十奥义书》 Ξ 37:20《奥登诗选1927-1947 》 Ξ 40:05《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论》 胡湖推荐 《论自由》 作者:[英] 约翰·穆勒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孟凡礼 出版年: 2011-9 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一直是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享誉至高的作品,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划时代的思想巨著,它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论述,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大成,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本书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就应该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行动自由),而这一原则的实施,有赖于对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定和限制,这也正是本书最早的中译者严复先生将其译为“群己权界”的渊源所在,这种思考对每一个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397522/ 《上学记》 作者:何兆武/文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6-8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59140/ 《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 作者:周振鹤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6 《体国经野之道》除了剖析政区变迁史的基本规律外,不仅对政区形态进行了分析,强调政治过程在行政区划变迁中的作用,而且还注意到了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体国经野之道》大致可以看成是一本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导论。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政区的沿革过程,既从政区的层级、幅员和边界等要素的变化来分析政治因素的主导作用,又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背景中去透视政区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中国行政区划发展演变的一个动态趋势。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950530/ 张宇凌推荐 《古诗源》 作者:沈德潜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06-4 《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的历代诗歌选集。这部书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共七百馀首,分十四卷。这是一部带资料性的选本,收录作品较为广泛,唐以前的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大多数都已选录在内,而且还从一些古书中辑录了不少民歌谣谚,内容比较丰富,可作为阅读研究古代诗歌的参考。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81144/ 《五十奥义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译者:徐梵澄 出版年:1984 《奥义书》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韦陀》学的最后部分,内容充实,开后代诸派学说之先河,渐益深化探讨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书中深奥的哲理,证验的思维,奇特的想象力,超凡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藏,无尽的启迪。至今,《奥义书》中反映的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还有那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印度的伦理道德规范,仍吸引着世界众多的读者,甚为西方哲学家所推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凡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必再分国内、国外,东方、西方,都应借鉴、吸收,为我所用。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76920/ 《奥登诗选:1927-1947》 作者:[英] W.H.奥登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马鸣谦/蔡海燕 出版年: 2014-4 自1927年初出茅庐到1973年魂归诗国,近半个世纪里,奥登不断给英语诗歌注入新的气象。他的作品从政治写到宗教,从城市写到乡村,华美词章俯拾皆是,街谈巷议亦可入诗。 本书是奥登自愿保留的诗歌全集的上卷,文本获得过他本人的首肯。此书连同尚未出版的诗选下卷包括了此前各版奥登诗集的全部内容,并且涵盖诗人后期的所有短诗集,可以说,奥登诗歌的精华已尽数裒辑于此。纵览书中篇什,令人不禁赞叹奥登诗艺之精巧,情怀之广博,而古老的西方文学传统,更是在他笔下,一次又一次重现往日的荣光。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50008/ 赵阿萌推荐 《低俗电影: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 作者:[美] 彼得·毕斯肯德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杨向荣 出版年:2006-7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及其背后两个助力引擎——米拉麦克斯公司和圣丹斯电影节——兴起的编年史。彼得·毕斯肯德勾勒出那些让独立电影运动从边缘走向奥斯卡领奖台的人物的群像.这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圣丹斯电影节创始人罗伯特·雷德福以及与其兄弟鲍勃一起让米拉麦克斯变成独立电影大本营的哈维·韦恩斯坦。作者深刻犀利的叙述建立在大量生动的轶事趣闻之上,形成了紧凑而扣人心弦的行文风格。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30429/ 《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论》 作者:[日]大塚英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周以量 出版年: 2015-11 “御宅族”是日本当代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出现与当代的网络、娱乐等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御宅族”的影响波及世界,在我们关注世界上“御宅族”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对产生这种文化的大本营—日本—有所了解,大塚英志的这部书以“御宅族”为中心,通过对一系列相关文化现象的考察,为我们提供了认知日本当代社会文化发生、发展的动因。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70551/ Sammi推荐 《1984》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 Signet Classics 出版年: 1985-03-15 《1984》描写了未来社会即1984年大洋国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大洋国,权力高度集中在“党”英社的手中,到处张贴着党的领袖老大哥的画像,几乎到处都安有电屏幕,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人们主要指党员,无时无刻不在被监视、被监听,连自由地思想都是一种罪。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的工作,他对所处的社会和老大哥渐渐地产生了怀疑,在与另一名党员朱莉雅秘密恋爱后,逐渐成为思想犯,被思想警察逮捕……全书文笔犀利冷峻,以惊人的敏锐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未来极权主义社会的面貌,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213272/?dt_dapp=1 英文版: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24314/ 《失明漫游记》 作者:[葡]若泽·萨拉马戈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范维信 出版年:2014-2 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势。政府在惊恐中将失明的男男女女关进了废弃的“疯人院”,以期在隔离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与无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伙盲人强盗入院后以武力垄断了食品的分配权,更惨无人道地强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足智多谋的少妇,逆来顺受的丈夫,炽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恶棍,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人性中的恶与善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28302/ * 嘉宾赵阿萌主持电台:初学者电台🔗radio.artbookinchina.com,欢迎收听。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小报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张宇凌 and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5分钟
99+
5年前

白南准:预言了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气候危机的影像艺术之父

艺术有读

第三十六期 白南准:预言了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气候危机的影像艺术之父 时长:59分34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益康糯米(张一帆):文化土豆主播 · 聂小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自由撰稿人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白南准(Nam June Paik) 1932年出生在韩国首尔,1949年因朝鲜战争随家人逃往香港,1950年代前往东京大学学习音乐史、艺术史和哲学。1956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音乐史一年,之后在弗莱堡国际音乐学院学习两年。在这一时期结识美国前卫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和激浪派的创始人之一乔治·麦西纳斯(George Maciunas)。1961年加入Fluxus(激浪派)。1963 年在德国乌波塔帕纳斯画廊进行了他的首个个展,名为《对音乐的说明-电子电视》(Exposition of Music - Electronic Television),其中他首次将黑白电视机作为艺术素材,开启了影像艺术之先河。在麦西纳斯的邀请下白南准于1964年赶赴纽约。本打算短居的白南准最后永远地留在了纽约。在到达之后,白南准就开始参与激浪派的表演,并在此期间遇到了他重要的合作者大提琴手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1996年他罹患脑血栓,以后身体每况愈下,但仍坚持创作,甚至在九一一事件后仍不断推出作品。生前最后一件作品是《中国回忆》(Chinese Memory)。2006年在美国迈阿密去世。2009年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取得了白南准的部分档案,包括他的录音、器材和影像来源,以及艺术家早期关于艺术、历史和科技的写作和未来的影像装置作品计划。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5%8D%97%E5%87%86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4:00 白南准生平介绍 Ξ 10:21 行为艺术、影像艺术与观念艺术 Ξ 13:35 白南准与激浪派 Ξ 16:08 白南准的改造钢琴 Ξ 25:39 白南准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 Ξ 27:42 《电视佛》(TV Buddha ) Ξ 37:48 白南准与现代科技 Ξ 40:10 信息高速公路 Ξ 43:44 全球连线live stream Ξ 50:25 嘉宾张一帆的评价 Ξ 56:36 嘉宾聂小依的评价 11:00 小野洋子行为作品《切片》(Cut Piece) 小野洋子(Yoko Ono)的《切片》(Cut Piece)是她最早期的作品之一,1964年在日本京都首次演出。艺术家肃静地跪坐在舞台中央,面前放着一把剪刀。观众可以上前剪掉她身上的一块布,也可以带走剪下的布料。一开始人们也只是剪下袖子上的一小块布,或是裙角的褶布,渐渐地有人剪掉了她的衬衣和内衣绑带。艺术家全程保持沉默,不做抵抗,直至全身赤裸。当观众在没有责任束缚时,对观看对象潜在存在着想要去伤害的冲动。这件作品直指女性于社会中面临暴力的被动性与脆弱。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小野洋子在不同场合多次重新表演了这件作品。在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后,她在巴黎的Theatre Le Ranalagh歌剧院又表演了一次《切片》,呼吁和平,反对在2001年911事件后弥漫全球的政治氛围。她邀请观众将剪下来的衣服碎片送给心爱的人作为和解的象征。 观看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J3dPwa2tI 11:30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作品《韵律0》 在《韵律0》中,玛丽娜在房间贴出告示,准许观众随意挑选桌上的72种物件与艺术家进行强迫性身体接触。在这72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等令人愉快的东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肠器等危险性的器具,其中甚至有一把装有一颗子弹的手枪。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玛丽娜把自己麻醉后静坐,让观众掌握所有权力。这个表演历时6小时,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发现玛丽娜真的对任何举动都毫无抵抗时,便渐渐大胆行使起了他们被赋予的权力,艺术家的衣服被全部剪碎,有人在她身上划下伤口,有人将玫瑰猛然刺入到她腹中,有位观众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颗子弹的手枪,放入她的嘴里,意欲扣下扳机——这是艺术家最接近死亡的时刻, 直到另一位观众惊恐不已地将手枪夺走。在施暴的过程中,艺术家眼中渐渐充盈了泪水,心中充满了恐惧,然而她的身体无法做出任何反应,她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真的可以对我做任何事情。麻醉结束後,玛丽娜从椅子上站起,带着累累伤痕,双目含泪,她缓缓走向观众,用目光对他们进行无声的控诉。面对艺术家那愤怒悲伤的眼睛,现场观众反倒恐惧了起来,他们纷纷后退,然后开始四散逃跑,以逃离艺术家真实的控诉。玛丽娜在后来的访谈中说道:“这次经历令我发现,如果你将全部决定权交诸公众,那么你离死也就不远了。” 观看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jKz3JzoD4 12:55 约瑟夫·科苏斯1965年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 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1945年至今)是美国观念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先驱。1965年,他将一把椅子、椅子的照片以及词典中“椅子”词条的说明文字复印出来,以并置的手法将三者进行展示。由此证明实体、影像和文字都能传递出椅子的意义,所以概念可以独立于实体之外。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6%8A%8A%E5%92%8C%E4%B8%89%E6%8A%8A%E6%A4%85%E5%AD%90 13:40 激浪派(Fluxus) 激浪派是1960年代至1970年代间由一群艺术家、作曲家、设计师和诗人组成的激进的国际跨学科团体。由艺术家乔治·麦西纳斯(George Maciunas)在1960年发起。根源是实验音乐,“Fluxus”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流动的、无常的、摇摆的,最早用于同名文化类杂志。麦西纳斯说,他希望“促进艺术的新思想的传播,传播现世艺术家的艺术,并且反对现有艺术体系”。第一次激浪派活动于1961年在纽约的AG画廊举行,随后1962年在德国威斯巴登博物馆(Wiesbaden Museum)举行了为期四周的“激浪国际最新音乐节”(The Fluxu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Very New Museum),这些出格之举引发了巨大争议,也让激浪派在欧洲甚至全球蔓延开来。激浪派的主要活动中心在纽约、德国和日本。 参见:https://www.tate.org.uk/art/art-terms/f/fluxus 16:10 白南准的第一个个展:《对音乐的说明——电子电视》(Exposition of Music – Electronic Television) 1963年3月,白南准在德国乌波塔帕那斯画廊(由建筑师Rolf Jährling私人寓所改造)举行了为期十天的个展。展厅门口迎接观众的是一个悬挂着的刚屠宰下来的牛头。4台改造过的钢琴、一些机械声音装置散落在展厅,12台经过艺术改造的黑白电视机首次被运用在艺术作品中,标志着影像艺术的开端。 参见:http://www.medienkunstnetz.de/works/exposition-of-music/ 17:00 白南准的改造钢琴 图为1963年的个展中其中一架改造钢琴,是四架钢琴中仅存的一个。这是白南准于1958年在科隆买下的二手钢琴,曾在多个演出作品中使用过它。 参见:http://www.medienkunstnetz.de/works/exposition-of-music/images/14/?desc=full 22:50 邱志杰《后感性》展览 《后感性》系列展览是邱志杰自1998年开始策划的反对观念艺术的群展。首次展览为1999年邱志杰和吴美纯策划的《异形与妄想》展览。 24:05 白南准1963行为作品《禅乃为行走》(Zen for Walking) 白南准曾在多个行为作品中运用了乐器。1963年,在他的首次个展中,他拖着一把小提琴在展厅中行走,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参见:https://njpac-en.ggcf.kr/archives/artwork/n167 27:42 白南准1974年作品《电视佛》(TV Buddha ) 《电视佛》是白南准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一个静坐沉思的佛陀前方放置了一个摄像头,而面前的一个电视屏幕上实时播放着他的形象。在这个吊诡的封闭循环中,佛陀面对自己的投影形象,陷入了永恒的状态,无法超越自己的肉身。作品揭示了中西方、历史与现代之间的二元对立。也讨论了科技带来的问题,如我们在充斥屏幕的社会中是如何观看自己的。通过这件作品,白南准又制作了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比如在《电视罗丹》(1982)中,罗丹著名的雕塑《思想者》面对着索尼的摄影机。 参见:https://publicdelivery.org/nam-june-paik-tv-buddha/ 30:12 侯世达《我是个怪圈》 侯世达是心智建模及跨学科领域一线学者,《我是个怪圈》是其1979年著作《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的续作,继续探讨了什么是人类的“自我”。作者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他也进一步用GEB中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系统来描述心智。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35756/ 31:00 控制论(Cybernetic) 控制论(Cybernetics)是探索调节系统的跨学科研究,它用于研究控制系统的结构,局限和发展。美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在1948年将控制论定义为“对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信的科学研究。”换句话说,这是关于人,动物和机器如何相互控制和通信的科学研究。控制论可被应用于研究包含信令回路的系统。信令回路在这里指,当一个系统的运作改变了它所在的环境,而这些改变又反过来反馈于系统上,并导致系统本身的变化。这种循环最初被称为“循环影响”关系。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E%A7%E5%88%B6%E8%AE%BA 35:20 Tate出品的视频《白南准曾五次预测未来》(5 Times Artist Nam June Paik Predicted the Future) 1.互联网。互联网将会成为当今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2.影像艺术。艺术家可使用电视和影像作为创作媒介,使影像艺术成为可能。 3.气候变化危机。1980年,写了一篇论文叫做《如何淘汰石油》(How to Make Oil Obsolete)的文章中,白南准提到能量来源的其他可能性,表明他曾对生态福祉方面的思考。 4.全球化传媒。大众传媒将可以有效连接世界。 5.手机。未来将会出现一种多媒体通信系统,包含1001个使生活便捷的软件。 观看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UJB5aFvdo 40:33 白南准1993年作品《电子高速公路: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夏威夷》(Electronic Superhighway) 1993年,白南准为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一个便是《电子高速公路》。他将若干个电视机组合在一起,同时播放着各种各样的录像。基于这件作品,他在两年后创作了《电子高速公路: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夏威夷》,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件大型装置由336个电视机、55个DVD播放器、3750英尺的电缆和575英尺的各色霓虹灯管组成。作品通过媒体技术呈现了美国的文化和地理轮廓。每个州都使用一个或多个视频来表现,这些都是凭借艺术家对该州的印象制作的。如在堪萨斯州的部分,他选择播放《绿野仙踪》的片段;奥克拉荷马市则是一些土豆,麻省则是约翰·凯奇(John Cage)演奏的片段。白南准在作品中预测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伴随而来的问题,如科技将如何重新定义世界、是否会巩固我们的固有观念及信息爆炸等问题。在另一个层面上,他也从美国的错综复杂的高速公路系统中汲取了灵感。每个电视中的影像播放速度很快,模拟着在驰骋的车中观看这个国家。作品自2002年起由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收藏。 参见:https://publicdelivery.org/nam-june-paik-electronic-superhighway/ 47:50 白南准1984年作品《早安奥威尔先生》(Good Morning Mr. Orwell) 1984年,白南准利用卫星面向1000-2500万观众进行了一次全球电视转播,实时播放主流电视节目和先锋艺术表演。许多蜚声国际的艺术家也参与了这件作品,如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音乐家劳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 舞蹈家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以及作家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直播现场设置在纽约和巴黎,同时将画面传送到法国、德国、韩国和美国。通过呈现一个乌托邦的世界,白南准对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其作品对《1984》中所描述的反乌托邦情节进行了反驳。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od_Morning,_Mr._Orwell * 延伸阅读 * 与美国大提琴家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的合作 白南准在1964年搬到纽约后,经由小野洋子介绍,他结识了他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摩尔曼是一位毕业于传统的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手,白南准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与摩尔曼合作了许多有名的作品,将音乐、科技、雕塑合为一体,拓宽艺术的边界,也试图打开人类机械化、机器人类化等议题的对话。在《为了活体雕塑的电视胸罩》(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1969)中,摩尔曼演奏着大提琴,的上半身唯一的穿着是白南准用小电视做成的胸罩。白南准解释道:胸罩是人类最贴身的衣物,我想通过把电视当成内衣启发人们去探寻使科技更人性化的方式。在《电视大提琴》(TV Cello, 1971)中,摩尔曼用琴弓拉奏着一把由三台电视机和一些琴弦制成的大提琴。 参见:http://www.medienkunstnetz.de/works/tv-bra/ 摩尔曼其他作品:https://www.nga.gov/collection/art-object-page.139471.html Nam June Paik Exhibition Book (2019) Edited by Sook-Kyung Lee & Rudolf Frieling 176 pages 24.6 x 18.9 cm ISBN 9781849766357 The Worlds Of Nam June Paik (2003) Edited by John G. Hanhardt 276 pages 7.75 × 10.5 inches ISBN 9780892072910 * 白南准世界巡回展时间表 * · 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 London) 2019年10月17日 – 2020年2月9日 · 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2020年3月14日 – 2020年8月23日 · 美国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2020年11月 – 2021年1月 · 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2021年3月 – 2021年7月 · 新加坡国立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2021年9月 – 2022年1月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张一帆微博:@益康糯米 嘉宾聂小依微博:@小依_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益康糯米 and 聂小依.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9分钟
99+
5年前

竹不如肉:西方艺术史中的身体与权力

艺术有读

第三十五期 竹不如肉:西方艺术中的身体与权力 时长:56分16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张宇凌:艺术史学家,专栏作家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到今天,从希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到中国,在艺术史中穿凿“虫洞”,搭建不同时空的通路。古雅典人民英雄雕塑在工体北门影现,伦敦艺术大学前校长跟古埃及法老选择同款造型,听见耶路撒冷的审判在《憨豆先生》的插曲里回响,闻到身体精油的芳香从古希腊运动馆直达你的健身房……“研究者的乐趣就在于,找出那些挑战魔镜的沉默证物,对它不停追问下去,等到它理竭词穷,它才会向你展示非你所愿的奇观。”“汉代的中国人和公元前6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不约而同地在死亡面前展现了夫妇宴饮的图像,仿佛死亡就是两只旧酒杯几乎听不见的轻轻一碰。” 从古埃及的《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的《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的《忧郁的罗马人》雕像,到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和艺术审查,再到现代的西尔维娅•斯莱的女性主义画作,作者选取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作,并透过作品解读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带领我们展开了一段大开眼界的艺术之旅。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75240/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30 书籍介绍与导读 Ξ 09:30 雅典之爱 Ξ 22:00 弑僭主者 Ξ 36:16 忧郁的罗马人 Ξ 38:32 Disruption:美人儿来了 Ξ 49:25 作者与当代艺术的结缘 Ξ 51:12 0基础如何入门古代西方艺术史 01:35 竹不如肉 本书标题出自晋代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记载的一段故事。桓温问名士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孟嘉)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 11:45 雅典之爱 “雅典之爱”指代古代雅典男性的同性关系,尤其是成年男子对未成年男子的爱。张宇凌在书中做了详尽的描述: 在角色区分方面,年长的公民作为主动追求的一方,称为“爱人”(erastes),年轻的一方则作为被追求的对象,称为“被爱人”(eromenos)。这种规定在形象上一目了然的区分就是胡须,年轻人美就美在没有胡须……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这位年长者来追求年轻人……绝对要求其在政治、哲学、体育、美学和工作技巧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将其培育成合格的公民,确保城邦的延续。 15:20 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红绘陶杯 雅典红绘陶杯,公元前500-401,出土于意大利乌尔齐遗址,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馆藏。这个陶杯被称为库力克斯(Kylix),是一种希腊时期常用的双耳浅口酒杯。杯中人像使用了红绘技法,即用陶土原有的红色作为图案的表现色,这也是希腊陶器中最常见的技法之一。 参见:https://www.glam.ox.ac.uk/athenian-red-figure-pottery-c 20:00 赫尔迈(Hermae) 赫尔迈(Hermae)是一种方柱形胸像,雕塑拥有头部,有时也会接有躯干,以及一个方形柱状的下半截,有的会在相应高度刻上男性生殖器。这种雕塑形式最早盛行于古希腊,随后又融入古罗马,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再度兴起。图中的赫尔迈为罗马时期的复制品,现藏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rma 23:00 弑僭者哈尔摩狄奥斯和阿里斯托革顿 (The Tyrannicides Harmodius and Aristogeiton) 哈尔摩狄奥斯(前530年-前514年)和阿里斯托革顿(前550年-前514年)是古希腊的两位“弑僭者”,刺杀了当时的雅典僭主希帕科斯。哈尔摩狄奥斯来自于一个贵族家庭葛菲莱(Gephyraei),时年约15岁;比他年长约20岁的情人阿里斯托革顿也来自同一个家族。据说希帕科斯爱慕哈尔摩狄奥斯而向他吐露心声,而后者忠于情人阿里斯托革顿,拒绝了他的追求。心怀不满的希帕科斯借机阻挠了哈尔摩狄奥斯的妹妹在泛希腊节上担任献花少女的机会,触怒了后者,因而同情人趁节日的游行时谋杀了希帕科斯。但二人很快被当时的另一名僭主希庇亚斯处死。随后希庇亚斯更加紧箍了独裁统治。前510年,他的政权被推倒,新的民主政权被建立,委托雕塑家安提诺(Antenor)为二人建造铜像作为对民主英雄的纪念,二人的形象也作为一种民主精神的象征延续至今。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modius_and_Aristogeiton 34:50 希腊化的时代(Hellenistic Period) 希腊化时代(英语:Hellenistic period)在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之后不久开始。通常起始点视为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3年逝世开始,并结束于罗马共和国在前146年征服希腊本土,或前30年最后的继业者王国——托勒密王国灭亡为止。这段时期,19世纪后西方史学界认为古希腊文明主宰整个地中海东部沿岸的文明,所以称此地这段时期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被认为是希腊古典文化和罗马文化间的过渡时期,与希腊古典时代相比,被认为文化上呈现下降或衰退的趋势。希腊化时期的特点是新的一波的希腊殖民活动,并主要以埃及和西亚的各希腊化王国内建立殖民城市为主。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8C%E8%87%98%E5%8C%96%E6%99%82%E4%BB%A3 35:42 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 普拉克西特列斯,公元前4世纪著名的雕刻家。和留西波斯、斯科帕斯一起被誉为古希腊最杰出的三大雕刻家。他是开菲索多妥斯的儿子和学生,也是第一个塑造裸体女性的雕刻家。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6%8B%89%E5%85%8B%E8%A5%BF%E7%89%B9%E5%88%97%E6%96%AF 39:00 Michael Jackson的MTV Michael Jackson 1992年的歌曲Remember the Time的MTV中曾出现纳芙蒂蒂的形象,由John Singleton执导。 相关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iFF0gvqcc 40:17 阿肯那顿(Akhenaten) 阿肯那顿也称阿蒙霍特普四世(前1351年-前1334年之间),是第十八王朝全盛时期的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儿子。在位时期推行了古埃及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宗教改革活动。他废弃了古都底比斯,迁都阿玛纳;主张崇拜太阳神阿顿,使埃及从多神教的国家转变为一神教的国家。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Akhenaten 43:05 纳芙蒂蒂半身像(Nefertiti’s Bust) 纳芙蒂蒂(公元前1370-公元前1330年)是古埃及法老阿肯那顿的王后。传说她拥有令人惊艳的绝世美貌,也是古埃及中最有权力与地位的女性。她的名字意为“美人来了”(a beautiful woman has arrived)。作为古埃及最具标志性的女性形象,纳芙蒂蒂的角色不是传统的辅佐帝王的皇后,更像一个对等的统治者,与丈夫共同摄政掀起了一场宗教革命。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fertiti 1912年,一支由考古学家路德维希·博尔夏特(Ludwig Borchardt)率领的德国考古队在位于埃及阿玛纳(Amarna)的14世纪埃及宫廷雕塑师图特摩斯(Thutmose)的工作室中发现了纳芙蒂蒂的半身像,与埃及古文物部(Egyptian Antiquities Service)签订协议后,将雕像运回德国。除去消失的左眼眸和略有损坏的双耳,作品品相完好。作品现藏于德国柏林的新博物馆(Neues Museum),其所有权及真伪一直极具争议性。从1924年首次在新美术馆展出至今,埃及政府认为1912年德方的发掘属掠夺行为,曾多次要求返还该雕像,均遭德方拒绝。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fertiti_Bust 53:59 格雷森·佩里 (Grayson Perry) 格雷森·佩里生于1960年,英国当代艺术家、写作者、播音员、社会和文化艺术评论家,伦敦艺术大学校长。他曾以异装癖著名,陶瓷和挂毯作品常以克莱尔(他的女装人格)和他童年时期的泰迪熊玩具为题材进行创作,二者的相互融合使他成为了伦敦当代艺术和时尚文化圈的icon。2003年被授予透纳奖(Turner Prize)。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son_Perry 延伸阅读——格雷森·佩里自传: · Grayson Perry: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Girl (2007); · The Descent of Man (2016)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张宇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6分钟
1k+
5年前

​The Lonely City:艺术可以拯救孤独的人吗?

艺术有读

第三十三期 The Lonely City:艺术可以拯救孤独的人吗? 时长:59分44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Una:艺术行业从业者 · 萧涵秋:艺术家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本书作者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入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27 书籍介绍与导读 Ξ 07:12 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 Ξ 13:45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Ξ 25:22 大卫·沃纳洛维奇(David Wojnarowicz) Ξ 36:25 亨利·达尔格(Henry Darger) Ξ 48:15 孤独的性别差异 Ξ 52:02 三位所理解的《孤独的城市》 07:12 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 爱德华·霍普(1882年7月22日-1967年5月15日),美国绘画大师,以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闻名。爱德华1882年出生在纽约州奈亚镇,自1920年代起,他曾前往欧洲三次,主要研究欧洲新兴的画风,此后作品趋于写实画派。作品藏于惠特尼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等机构。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Hopper 13:45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安迪·沃霍尔(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美国艺术家、电影导演,是美国二十世纪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沃霍尔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匹兹堡出生,在他成为商业插画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沃霍尔曾经从事画家、前卫电影制作人、档案家、作家等工作。他亦发明了广为流传的“成名十五分钟”理论。1968年,安迪·沃霍尔遭瓦莱丽·索拉纳斯枪击,重伤但捡回一命。1987年2月22日,安迪·沃霍尔因胆囊切割手术之后药物过敏在纽约的医院去世,享年58岁。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dy_Warhol 25:22 大卫·沃纳洛维奇(David Wojnarowicz) 大卫·沃纳洛维奇(1954年9月14日-1992年7月22日)是美国画家、摄影师、作家、电影导演、表演艺术家,也是纽约艾滋危机最激进与愤怒的记录者之一。出生于新泽西的红岸市,2岁时父母离异,之后和哥哥姐姐们生活在寄养家庭,饱受虐待。毕业于曼哈顿音乐艺术高中后,他自学成才,成为1980年代纽约东村(EastVillage)艺术街区最活跃和多产的前卫艺术家之一。曾经受邀参加1985年的惠特尼双年展。他的创作跨越多种媒介和领域,绘制过大量涂鸦与街头艺术作品,使用超8毫米胶卷(Super-8films)拍摄了《海洛因》等电影,也曾出版多部关注政治与社会议题的书籍,如自传文学作品《身近刀锋:破碎的回忆录》(Close tothe Knives: A Memoir of Disintegration)等,着重关注“个体如何才能在一个敌对的社会中生存”的议题。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Wojnarowicz 36:25 亨利·达尔格(Henry Darger) 亨利·约瑟夫·达尔格(1892年4月12日-1973年4月13日),美国作家和艺术家。1982年生于芝加哥,曾在芝加哥的一家医院担任门卫,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出名是因为人们在他死后发现了15145页的幻想作品手稿:《薇薇安女孩的故事》(又称作《不真实的国度》)、《儿童奴隶叛乱带来的兰迪科-安吉利尼亚战争风暴》,以及数百幅作为故事的插图绘画和水彩画。他作品的视觉主题包括爱德华时代的田园诗般的室内设计,儿童和奇异生物居住的宁静花园以及年幼儿童遭受酷刑和屠杀的恐怖场景。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综合媒介和拼贴元素。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Darger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Una and 萧涵秋.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9分钟
1k+
5年前

威廉·布莱克:画家、诗人和浪漫主义的怪咖

艺术有读

第三十三期 威廉·布莱克:画家、诗人和浪漫主义的怪咖 时长:71分28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益康糯米(张一帆):文化土豆主播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的袜商家庭。他在七个孩子之中排行第三,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在家上母亲的“私塾”。布莱克一家人属于脱离英国教会的异议者(Dissenters),据说曾加入莫拉维教堂(Moravian Church)。所以圣经对于布莱克来说有极深的影响,是他往后人生中的灵感来源。 年幼的布莱克开始临摹爸爸送他的希腊古迹的画集,从那时起,他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人作品中的古典形式深深痴迷。随后父母给他报名了很多绘画课。1772年,15岁的布莱克成为伦敦著名的雕版师詹姆斯·巴塞尔(James Basire)的学徒,求学期间老师曾派他去伦敦内的哥特教堂临摹壁画和石碑。他曾花费大量的下午在伦敦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进行练习,七年后成为了出色的雕版师。 1779年,布莱克进入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学习美术,他很反对当时雷诺兹(Joshua Reynolds)提倡的“普遍真理”、“普遍美好”和“理想美”等概念,也不喜欢当时盛行的油画风格,还是倾心于他幼时的偶像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作品中的精确表达。 1782年,布莱克与凯瑟琳·鲍彻(Catherine Boucher)结婚。他的妻子凯瑟琳并不识字,在婚约上只能签下“X”。他不仅教会她认字和书写,还将她训练成一名雕版师,他后来的众多作品都有她的协助。同年,国家美术馆的创始人之一乔治·坎伯兰(George Cumberland)很欣赏布莱克的作品。不久以后,布莱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诗歌礼记》(Poetical Sketches)。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Joseph Johnson)合作。约翰逊家曾是当时英国许多优秀人物的聚集地,如科学家约瑟夫·普莱斯利(Joseph Priestley)、早期的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和美国革命家托马斯·佩恩(Thomas Paine)等等。布莱克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 1788年,31岁的布莱克开始尝试凸版蚀刻(relief etching),这种制作方法也被称为“诗画本”(illuminated books)。他用钢笔或刷子蘸取耐酸液体将诗歌文本直接写到铜板上,同时配上设计或图画。然后用酸剂浸泡铜板,把未被耐酸液覆盖的部分腐蚀掉,使文字和设计图案凸起,涂上墨水就可以直接上滚筒。这种方法其实和正常的蚀刻工序相反,从前是将设计图样和酸剂接触,布莱克的方法可以在一块雕版上同时编辑文字和图像。1800年,他受邀在萨塞克斯的费尔珀姆里的一个乡村小屋为诗人William Hayley画插图,期间他完成了《弥尔顿》(Milton: a Poem)。1804年回到伦敦后开始创作《耶路撒冷》(Jerusalem)。1825年开始,布莱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完成为但丁神曲(Dante’s Inferno)的插图工作,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 Tate Britain的大型回顾展《威廉·布莱克》 目前威廉·布莱克大型回顾展正在Tate Britain美术馆展出,展期为2019年9月11日至2020年2月2日。展览呈现了近300件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极少对外展示过。其中一个展厅还原了布莱克于1809年在其弟弟位于伦敦Soho区的袜子店楼上策划的个展,当时展出了16件小尺幅作品,该展览表明了布莱克的雄心壮志,他想被当作一名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性情古怪的雕版师和作家。 * https://www.tate.org.uk/press/press-releases/william-blake-0 泰特美术馆2019年布莱克大展画册,封面作品为The Ancient of Days, 这件作品为蚀刻手工上色作品,有多个版本,被认为是布莱克最好的作品,据说是布莱克本人所见幻象之一。画中是布莱克自创的神话人物尤里森(Urizen),代表理性和准则,其手中所持的圆规也出现在《牛顿》一画中。 * https://shop.tate.org.uk/william-blake-exhibition-book-hardback/22507.html 牛顿通过《光学》揭开光的秘密,让自称可以看到神灵及体验异象的布莱克感到冒犯,在布莱克所绘的《牛顿》中,牛顿赤身裸体坐在海底岩石上,用圆规在卷轴上测算,卷轴与牛顿的头脑连为一体,暗指科学家对世界的看法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他们周围的世界。显然这是对牛顿的曲解,通过这种方式,布莱克表达了对启蒙运动的抵制。 红龙系列源自布莱克为圣经所作的一系列水彩作品,因画面的神秘感和宗教意味常常被影视作品或海报所使用。 在电影《沉默的羔羊》续集《红龙》中,主角杀死了两个亲人,原因只为获得布莱克这件作品中红龙的神力。 《跳蚤的幽灵》这幅画被《纽约时报》描述为布莱克“相当奇怪,当然也是最哥特式的作品”。 * 参考书目 WIlliam Blake Now:Why He Matters more than ever. 作者: John Higgs 出版商:Orion, 2019 页数:96p William Blake 作者: Martin Myrone 出版商: Tate Publishing Sept 2019 页数: 224p William Blake: the poems 作者: Nicholas Marsh 出版商: Basingstoke 2012. 版本: 2nd edition 页数: 296p 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翻译:杨苡 出版商:译林出版社 页数:155p. 《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是一本版画诗集,也是布莱克最著名的诗集之一。他在这组诗集中探究“人类灵魂的两种矛盾状态”,“天真”和“经验”是经过对约翰·弥尔顿的乐土和堕落状态的反思之后给出的定义。布莱克的分类是一种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年代观相应的观念:童年是一种被保护的天真,而非原罪,但无法避免和堕落的花花世界的接触。这个世界时不时地侵犯童年,每一次的侵犯,譬如惊吓和禁止、社会和政治腐败、教会、国家和统治阶级的控制,都减少了童年的天真。这种比较在诗歌中以反复出现的象征物表现出来。 《天真之歌》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心灵的纯洁境界的歌颂;二是对现实世界的温和批评,比如在《扫烟囱的孩子》和《小黑孩儿》两篇中,布莱克敏锐的感到了伴随着工业革命(布莱克称之为黑色的撒旦磨坊)而来的贫困和资源枯竭;三是对仁爱的上帝的向往。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ngs_of_Innocence_and_of_Experience * 延伸阅读 1.圣保罗大教堂穹顶投影 为纪念威廉·布莱克的262年诞辰,泰特美术馆协同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在2019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期间将艺术家的晚期作品《永恒之神》(Ancient of Days)投射在教堂的穹顶上。Tate Britain的资深策展人马丁·迈伦(Martin Myrone)曾说:“布莱克一直想作为一名艺术家被认可,他曾做过大型壁画提案,但从未实现过。他留存至今的所有作品都非常小,许多作品仅有几英尺高。他一直想做的就是在教堂和宫殿中创作大型绘画作品和祭坛画,这次终于梦想成真了。” * https://londonist.com/london/art-and-photography/william-blake-s-final-masterpiece-lights-up-st-paul-s-cathedral-this-week 2.本期嘉宾朗读诗歌 “羔羊”(The Lamb)原文 The Lamb 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Gave thee life & bid thee feed. By the stream & o'er the mead; Gave thee clothing of delight, Softest clothing wooly bright; Gave thee such a tender voice, Making all the vales rejoice! 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3.“一沙一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诗歌原文 * 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s/43650/auguries-of-innocence 4.荷马 荷马(Ὅμηρος,约前9世纪-前8世纪),相传为古希腊的吟游诗人,生于小亚细亚,失明,创作了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者统称《荷马史诗》。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荷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传说中被构造出来的人物。而关于《荷马史诗》,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当时经过几个世纪口头流传的诗作的结晶。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D%B7%E9%A9%AC 5.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约翰·弥尔顿(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思想家。英格兰共和国时期曾出任公务员。因其史诗《失乐园》和反对书报审查制的《论出版自由》而闻名于后世。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Milton 6.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启蒙时代的法国与日内瓦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出身于当时还是独立国家的日内瓦。 卢梭的小说作品《爱弥儿》(Émile)是一篇关于全人公民教育的哲学论文,其言情小说《新爱洛伊斯》对前浪漫主义(pre-romanticism)[2]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发展十分重要[3]。卢梭的的自传体作品《忏悔录》是现代自传的开端,而其文章《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也说明了十八世纪的一个“感性时代”(Age of Sensibility)运动,其特征是更加注重主体性及自我反省,对现代写作也有所影响。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E%A9-%E9%9B%85%E5%85%8B%C2%B7%E5%8D%A2%E6%A2%AD 7.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4月7日-1850年4月23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也是湖畔诗人的代表。其代表作有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长诗《序曲》(Prelude)、《漫游》(Excursion)。曾当上桂冠诗人,湖畔诗人之一,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81%E5%BB%89%C2%B7%E5%8D%8E%E5%85%B9%E5%8D%8E%E6%96%AF 8.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他的“鸦片瘾”、他的个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系,使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1%9E%E7%BC%AA%E5%B0%94%C2%B7%E6%B3%B0%E5%8B%92%C2%B7%E6%9F%AF%E5%8B%92%E5%BE%8B%E6%B2%BB 9.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6%B5%8E%E6%85%88 10.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乔治·戈登·拜伦,第六代拜伦男爵(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中文又译“摆伦”,出生于英格兰伦敦,逝世于希腊,英国诗人、革命家,独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世袭男爵,人称“拜伦勋爵”(Lord Byron)。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rd_Byron 11.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叶芝(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凯尔特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_B._Yeats 12.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_S._Eliot 13.一些受到威廉·布莱克影响的作家和音乐人 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 )是布莱克的忠实信徒。他曾在读布莱克的诗歌《噢,向日葵》(Ah Sunflower)、《病态玫瑰》(The Sick Rose)和《走失的小女孩》(Little Girl Lost)时产生了幻觉,冥冥之中他仿佛听到布莱克的声音在读着这些短诗。他将这段体验成为“黑色启示” ,令他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对他后来的创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坚信他看到了世间万物的内在联结。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歌曲《我的布莱克岁月》My Blakean Year)是致敬布莱克的,也曾在2011年的一场慈善音乐会中演唱布莱克的诗歌《老虎》(The Tyger)。 * https://youtu.be/QSLjYScyaBo 美国摇滚乐队大门(The Doors)的乐队名来自布莱克的 《天堂与地狱的结合》(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原文为“如果感官之门能完全被洗净,一切事物将以原本的样貌呈现,不受任何限制,因为人们大多自我封闭,从他们洞穴的缝隙来看事情。”(If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were cleansed everything would appear to man as it is, infinite. For man has closed himself up, till he sees all things thru chinks of his cavern.)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张一帆微博:@益康糯米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71分钟
99+
5年前

朱新建:快活是一种感觉,能把这种感觉说出来就又是一种快活

艺术有读

Art Is Poison “艺术有读”是由两位艺术从业人员主持的艺术读书播客节目。双周更新。 第三十二期 朱新建:快活是一种感觉,能把这种感觉说出来就又是一种快活 时长:48分53秒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房方:星空间画廊创办人 · 孟宪晖:《艺术新闻》记者 朱新建(1953-2014) 生于南京,1968年起于苏南句容县插队落户,1972年转入南京湖山煤矿做工。1977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后留校任教。1988年辞去公职,旅居巴黎,自由职业画家,1993年归国。2014年逝于北京。早年作连环画,后以传统水墨绘画,被视为“新文人画”代表。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人生的跟帖》、《决定快活》、《打回原形》等。 《打回原形》 画家朱新建的散文集,收录了朱新建生前所著全部文章、对话整理稿、高校演讲稿、网帖等,是朱新建生前所留下的所有文字内容合集。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一千遍工作室担任特约策划、特约编辑及装帧设计,王朔、姜文、陈丹青、陈村、苏童、叶兆言联袂推荐,2015年2月面世。 朱新建的大量文字始于99读书人论坛“小众菜园”的跟帖,版主陈村称之为“一个弄文字的人弄出来的文字也没他好看”。 豆瓣: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14606/ 文人画 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宫廷绘画(院画)和民间绘画。文人画多认为起于北宋苏轼所提倡的“墨戏”、“士人画”,北宋末期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横点山水画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明代董其昌提出“文人画”一词,推唐代王维为始祖。文人画家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他们强调气韵和笔情墨趣,多为抒发“性灵”之作,标举“士气”、“逸品”,注重意境的缔造。 朱新建认为文人画是一种超绘画,本属于业余画种,技术含量低,但精神饱满,有生趣,指向内心。文人画的价值在于把绘画本体破坏掉了,但因为文人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更高,内心世界更丰富,从宋代开始文人画反而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朱新建对文人画的推崇与继承,更多提及的是宋徽宗、法常、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等艺术家。强调笔墨的天趣与对生命体验的表达。 新文人画 最早由陈绶祥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边平山等艺术家组织举办新文人画展,此后每年一届,成为影响全国的文化现象,并因题材趋于通俗而引起很多争议。朱新建认为新文人画只是一个名字,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传统绘画保留了一块自然保护区,让文化领域的物种不至于太单一。 1985年11月中国美协湖北分会在武汉举办“中国画探新作品展”,这是中国“八五美术新潮”中比较重要的一次展览。朱新建画小脚裸体女人的作品《欧阳永叔词意》在展览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蒙混过关得以展出,被叶浅予先生激烈地批评是纯粹的封建糟粕,并在美术圈里引起较大争议,也让朱新建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 * 延伸阅读 书籍: 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 豆瓣: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4189/ 齐白石《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 豆瓣: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46805/ 视频: 朱新建谈扬州八怪: https://v.qq.com/x/page/r01508qbj68.html 朱新建逝世一周年纪念视频: https://cargocollective.com/zhuxinjian/filter/%25E8%25A7%2586%25E9%25A2%2591/9342311 文章: 王朔《记朱新建》 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5234600/ 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1985年7月发表在《江苏画刊》,宣布"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 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31031781/ 朱新建文字选摘: “技术”在这个世界里只是一种面值很小的货币,我希望自己的画是反技术、反文化的。我所希望的只是内心更加的真诚、朴素、生动。祖先创造的那个美妙的精神世界就像今天地球上热带雨林一样已经大大地萎缩了。我们仍在继续孜孜不倦地用潮流、创新、现代、科学等等各种大功率的“电锯”扫荡她所剩无几的残余。个人太渺小了,无力对抗这样的大扫荡,某个某几个人或者可以作几只苍蝇,或者在身上可以带一些花粉、孢子什么的,或者可以坚持,勉强飞过今天这样的“瓶颈”,为明天肥沃的土地保留一些活体的物种。假如这样,躺在明天实验室的尸体解剖台上,他们应该骄傲。 艺术审美这种败家子的玩意儿,生产出的很多“废料”,从物质上说,它是没有用的东西,但这个没有用的东西可能恰恰会有很大的用处,就是说它让你取得另外一种快乐,不耗能的,不消耗物质的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深度很深,深到什么程度?这个人宁愿不当皇帝也要去玩这个、弄艺术。像李煜,已经是阶下囚了,还每天填词,填得跟真事儿似的,而且填得非常好。这些东西是很迷人的。 女人难画,是在不好直接画一团肉。肉不是不好吃,吃饱了再看就很惹气。而画是要人一看再看的。挂在墙上,天天面对,天天想吃,惹气,均折寿。也不好画成一团雾。画雾是最低能最忽悠的,比“拆白党”还缺德。“拆白党”先要拿块肉出来,哪怕是从咸肉庄赊来的,画女成雾还要人叫好,拿人当寿头洋盘屈西哉。画女人,也就是肉团中找她蒙娜丽莎的地方。也许腿弯,也许腋下,也许团身向下三十六度,让看的人找找游戏般的“几处不同”。找到一处,会心一笑,但不要说人听,人在看另一处。 我总觉得是前一辈子要积累很多的德,这辈子才有缘分读懂一点艺术,尝到其中的甘苦。这种甘苦,开玩笑讲,跟吸毒一样,那种快感只有吸的人自己知道。我没有吸过海洛因,不知道是不是能跟它比,但我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无法跟从艺术中得到的快感相比拟。吸海洛因给身体带来太大的危害,可能吸两年就死掉了;玩艺术有个好处:玩两年非但不会死,身体还好一点儿,这么快活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福分去享受的。而大多数人由于教育的问题,由于从事各种工作的原因等等,不太容易深入到艺术里面,所以一个艺术家在这个游戏中间,真正尝到深层次的快乐,那就是对他付出劳动的最大报偿。 就目前而言,画家群体中缺少的是对艺术的真诚。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书看得再多,也没用。技巧把握得再好,也没用。前几十年前“文革”结束之前,艺术太多地受政治的干扰。“文革”结束以后,艺术相对摆脱了政治的干扰之后,又过多地受到商品经济的干扰,过多地考虑利益,看重一些与艺术不太相关的东西。名利很容易看到,像一张画卖了多少钱,给你一个什么头衔等。而艺术本身的东西非得到哪个时候才会有,却要慢慢体悟,这很困难。因为它不是可见的,不是有形的。何苦去干这种吃力而又不讨好的事情呢?实际上大家都不太愿意去做,起码很多年纪比较轻的人,不太愿意去做这种事情。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艺术真正有意思的就是这点,缺的就是这种东西——就像卡夫卡在他的笔记里说的,你问他为什么要写作?他说了一句很躲闪的话,他说“迫于内心的压力”,就是自己憋着特别想写,就写了。我觉得,目前不单单是绘画,其他的艺术门类,迫于自己内心的压力这东西不是没有,只是相对小或是相对浅。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孟宪晖 and 房方.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8分钟
99+
5年前

九街女人(下):为什么她们不愿被标签化为女性艺术家?

艺术有读

第三十一期 九街女人(下): 为什么她们不愿被标签化为女性艺术家? 时长:57分24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龙荻:艺术家,写作者 聂小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自由撰稿人 文字编辑、剪辑 siyu 本书讲述的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美国现代艺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五位女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她们分别是Lee Krasner,Elaine de Kooning, Grace Haritgan,Joan Mitchell, Helen Frankenthaler 。从翻译书封上对五位艺术家的概括介绍,“Lee Krasner 更出名的角色可能是Jackson Pollack 的老婆, Elaine de kooning 是一位非常有魅力,一直致力于建立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与大众的桥梁,是抽表最好的代言人。Grace Hartigan 是一位来自新泽西的家庭主妇和母亲,放弃一起来到纽约追逐艺术,并成为她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Joan Mitchell,成长于芝加哥富豪家庭,是位强悍柔弱兼具的艺术家。Helen Frankenthaler,纽约贵族家的小姐,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艺术家之路,并在23岁的时候就成功的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Grace Hartigan(格蕾丝·哈蒂根) 格蕾丝·哈蒂根(1922年--2008年)1922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19岁时,她与罗伯特·雅琴(Robert Jachens)结婚,并在丈夫的鼓励下开始尝试绘画。罗伯特入伍期间,哈蒂根开始向一位名叫艾萨克·兰·缪斯(Isaac Lane Muse)的当地艺术家学习绘画,并通过她接触到了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基蒙·尼古拉德斯(Kimon Nicolaïdes)等人的作品,并深受其影响。1945年,哈蒂根移居纽约,并迅速成为纽约艺术界的一员,师从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并结交了包括海伦·弗兰肯塔勒(Helen Frankenthaler),拉里·里弗斯(Larry Rivers),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等人在内的许多其他画家,艺术家,诗人和作家。在1950年代后期,哈蒂根开始在艺术界收获大量关注和曝光。1960年,哈蒂根嫁给了她的第四任丈夫,收藏家兼医生温斯顿·普莱斯(Winston Price),移居巴尔的摩,尽管她的作品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但她仍继续绘画,并于1965年开始任教于马里兰艺术学院。 Joan Mitchell ( 琼·米切尔 ) 琼·米切尔(1925年-1992年)1925年2月12日出生芝加哥市,她的母亲玛丽恩·斯托贝尔(Marion Strobel)是一位诗人,曾经担任文学期刊《Poetry》的副编辑,她的父亲詹姆斯·米切尔(James Mitchell)是一位杰出的皮肤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业余画家,但米切尔的父亲对她是女孩的事实十分失望,因此父亲对女儿的外观和表现一直要求苛刻。她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士(1947)和硕士学位(1950)。1940年代末,米切尔搬到纽约,接触到了威廉·德库宁( Willem de Kooning)、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等抽象表现主义先驱的作品和思想。1951年,米切尔参与了利奥·卡斯底里(Leo Castelli)策划的里程碑式展览“第九大道展”(9th Street Art Exhibition),并于第二年在New Gallery 举办个展。1955年起,米切尔开始往返于纽约与巴黎两地,并于1959年定居巴黎。1992年10月30日在法国巴黎病逝,享年67岁。 Helen Frankenthaler(海伦·弗兰肯瑟勒) 海伦·弗兰肯瑟勒(1928年-2011年)192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父亲是纽约州最高法院的法官,由于家境优渥,加上属于犹太裔知识分子家庭,弗兰肯瑟勒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曾就读于当时的一所先进私人学府多尔顿学校(Dalton School),并在那里接受了墨西哥画家鲁菲诺·塔马约(Rufino Tamayo)最早的的艺术指导。1949年,受到保罗·菲利(Paul Feeley)指导的弗兰肯瑟勒从本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毕业,之后又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先驱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的指导下进行了短暂的学习。弗兰肯塔勒(Frankenthaler)的专业展览生涯始于1950年,她的第一次个展在1951年举办于纽约的蒂博尔·纳吉画廊(Tibor de Nagy Gallery),同年,她还参加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第九大道展”(9th Street Art Exhibition)。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意识到了她的独创性,她的作品很快受到了国际关注。早在1959年,她就开始定期参加大型国际展览,并于1960年在纽约的犹太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博物馆回顾展。 *重点信息 6分30秒 Sammi提到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 弗兰克·奥哈拉(1926-1966年),美国作家,诗人和艺术评论家。曾在哈佛大学和密执安大学攻读英文,1951年定居纽约,其诗采用口语及开放的结构,即兴、反理性,在幽默机智中又有荒诞感、梦幻感,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开创了反文雅反高贵的诗风,影响很大。奥哈拉曾在现代艺术博物馆担任策展人,这使得他在纽约艺术界有着特别的地位。奥哈拉被认为是 New York School(一个从爵士乐,超现实主义,抽象派,行动绘画和先锋派艺术运动获得灵感的非正式的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群体)的领军人物。代表诗作包括:《死亡》、《脾脏》、《我的心》、《拥有一个可乐和你》等。 30分25秒 Sammi提到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 罗伯特·马瑟韦尔(1915-1991年),美国纽约派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以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以及有关现代艺术的论著而著名。马瑟韦尔先是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美术,然后又转向哲学专业,并获得了哲学学士学位,接着又进入哈佛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为他以后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奠定了哲学基础。马瑟韦尔在1940年代初结识了当时在纽约的欧洲画家,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者恩斯特等。最使他有兴趣的是超现实主义方面的超意识现象,他认为这是艺术中的直觉、非理性,偶发概念的创造。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系列画《西班牙共和国挽歌》,以有机形状和深色为特点。 32分35秒 Sammi提到色面派(Color Field School) 色面派又称色域绘画,是一种抽象绘画风格,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纽约出现。它受到欧洲现代主义的启发,与抽象表现主义息息相关,而其许多著名的早期拥护者都属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画家。以大面积的、平坦的,固定的色域为主要特征,较少强调手势,笔触和动作,而有利于形式和过程的整体一致性。在色彩领域绘画中,“色彩从客观环境中解放出来,成为本身的主题”。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末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特别是纽约,华盛顿特区和其他地区盛行。 34分45秒 Sammi提到巴尼·罗塞特(Barney Rosset) 巴尼·罗塞特(1922-2012年)生于芝加哥,父亲是位犹太银行家,母亲信奉爱尔兰天主教。1951年,29岁的罗塞特以3000美元接手格罗夫出版社(GrovePress),正式涉足出版业。罗塞特喜欢标新立异,经常推动出版“淫秽作品”“禁书”,《北回归线》《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文学经典可谓其中的代表。为此,他不惜多次打官司,甚至当庭辩论,如《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申诉的理由为“集中而生动的性描写本身并不构成淫秽”。有论者认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国司法体系放宽了对文学作品中性描写的容忍度,罗塞特对此颇为自豪,称其“为美国的清教徒主义打开了一个缺口”。罗塞特并非只知制造争议话题的出版人,他于1957年创办了文学期刊《常春藤评论》(Evergreen Review),热衷于把许多饱受争议却才华横溢的作者推向前台,如创刊号上刊登了法国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萨缪尔·贝克特的作品,第二期则推出了艾伦·金斯堡的著名长诗《嚎叫》。此外,在罗塞特的主持下,格罗夫出版社接连出版了《等待戈多》《在路上》等经典。2008年,罗塞特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杰出贡献奖”。 40分17秒 Sammi提到Five Spot café 五点咖啡馆是一家爵士乐俱乐部,位于纽约市鲍里区库珀广场5号(1956-1962),位于东村和西村之间。1962年,它搬到了圣马克广场2号,直到1967年关闭。它友好的、非商业的、低调的氛围、实惠的饮料和食物、尖端的贝博普和进步的爵士乐吸引了许多前卫的艺术家和作家。这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是当地和州外音乐家的圣地,他们挤满了这个小场所,聆听这个时代许多最具创造力的作曲家和表演者的演奏。 40分25秒 Sammi提到比莉·荷莉戴(Billie Holiday) 比莉·荷莉戴(1915-1959年),传奇爵士乐女歌手,她的歌声散发一种自然的妩媚,以及令人感官兴奋的原动特质,有时候甚至可以凌驾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事实上,她的嗓音正是器乐追求吹唱性演绎的最终目标--旋律感性、诠释不拘泥。 比莉·荷莉戴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她的母亲Sadie生下她时才13岁,她的父亲也才15岁。她在平民窟里挣扎长大,十岁被强暴后就沦为雏妓,直到十五岁在纽约一家Club里表演被制作人发现,从此正式开始自己的音乐事业。录制了爵士专辑后,开始有了名气的她因为肤色的原因一直受着不平等的待遇,以致她酗酒、吸毒,坐过监狱。在经过了1939—1949这十年间的鼎盛时期,1950年,比莉开始走下坡路。1959年孤独离开人世。 56分40秒 聂小依提到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 朱迪·芝加哥1939年出生于美国,是美国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中早期重要的参与者,也是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家之一,是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必须提及的人物,身兼艺术家、作家、女性主义学者、教育家、知识分子数职。她在为自己寻求艺术定位及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为女性艺术介入艺术史做出了瞩目的贡献。她所创建的“女性主义艺术课程”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展演活动,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家创作参考的范本。代表作品有《女人之屋》、《晚宴》、《生育计划》、《大屠杀计划》等。创立支持女性主义艺术的非营利组织“穿越花朵”(Through the Flower)并任艺术总监。 展览讯息:2019年11月16日 – 2020年4月19日 BALTIC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在朱迪·芝加哥80岁生日之际,BALTIC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英国首场关于女性主义先锋艺术家、作家和教育家朱迪·芝加哥的大型展览。该展览涵盖了芝加哥50年的艺术生涯,从她20世纪70年代在沙漠中的早期行为,到她最近的系列作品《终结:对死亡与灭绝的沉思》(2013-2016),这部作品之前从未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展出。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龙荻微博:@龙荻 D 嘉宾聂小依微博:@鸥马_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聂小依 and 龙荻.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7分钟
99+
5年前

九街女人(上):五个改变现代艺术却被埋没的女性艺术家

艺术有读

第三十期 九街女人(上):五个改变现代艺术却被埋没的女性艺术家 时长:52分30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龙荻:艺术家,写作者 聂小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自由撰稿人 剪辑:sammi 文字编辑:婉莹 Ninth Street Women 讲述的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美国现代艺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五位女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她们分别是Lee Krasner,Elaine de Kooning, Grace Haritgan,Joan Mitchell, Helen Frankenthaler 。从翻译书封上对五位艺术家的概括介绍,“Lee Krasner 更出名的角色可能是Jackson Pollack 的老婆, Elaine de kooning 是一位非常有魅力,一直致力于建立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与大众的桥梁,是抽表最好的代言人。Grace Hartigan 是一位来自新泽西的家庭主妇和母亲,放弃一起来到纽约追逐艺术,并成为她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Joan Mitchell,成长于芝加哥富豪家庭,是位强悍柔弱兼具的艺术家。Helen Frankenthaler,纽约贵族家的小姐,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艺术家之路,并在23岁的时候就成功的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Lee Krasner ( 李·克拉斯纳 ) 李·克拉斯纳(1908年——1984年) 1908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克拉斯纳起先就读于华盛顿欧文高中,该校是当时纽约唯一一所为女性开设艺术课程的学校。随后进入库伯联盟学院的女子艺术学院和国家设计学院学习。1930年代,她开始深入学习现代艺术的构图、技法和理论。1935年至1943年期间,她作为一名全职艺术家参与联邦艺术计划(Federal Art Project)。同期,她进入汉斯·霍夫曼(Hans Hoffman)的画室学习,受到毕加索和马蒂斯等欧洲大师的影响,开始创作一些新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1940年代,她加入抽象表现主义的浪潮并与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相识、结婚。1945年和波洛克搬至纽约东汉普顿。克拉斯纳一直被丈夫的光芒所掩盖,在波洛克去世后的头25年间,克拉斯纳仍致力于推广丈夫的作品,自己的作品并未获得太多关注。直到1981年在纽约的展览“Krasner/Pollock: A Working Relationship”和1983年在德州的休斯顿美术馆和纽约MoMA的回顾展成功举办后,她才逐渐获得艺术界的肯定。 Elaine De Kooning (伊莱恩·德·库宁) 伊莱恩·德·库宁(1918年——1989年)出生于纽约,高中毕业后,她在亨特(Hunter)学院短暂地学习过,并在那里她结识了一群画抽象和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画家。1937年,她进入了达芬奇艺术学校和美国艺术家学校学习。在上学期间,伊莱恩积极组织和参与左翼学生活动,并曾作为画室模特挣取生活费。1943年,她与艺术家威廉·德·库宁(Willemde Kooning)结婚,开始一段开放式婚姻。伊莱恩也曾是美国艺术杂志 ArtNews 的特约记者,曾撰写过大量关于抽象表现主义的文章,并与杂志编辑Tom Hess 一起,将Art News 变成美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最重要的刊物。 重点信息: 9分26秒 龙荻提到约翰·格雷厄姆(John Granham) 约翰·格雷厄姆(1886年——1961年)是一位美国艺术家。生于俄罗斯,1920年移民到美国。 他和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被认为如Arshile Gorky, Willem deKooning, Jackson Pollock, Lee Krasner等抽象表现主义时期的领军人物的精神导师。他于1937年出版的、探讨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的书籍 System and Dialectic of Art 也对这一艺术流派产生巨大影响。 9分27秒 龙荻提到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 汉斯·霍夫曼(1883—1966)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这位从德国来到美国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美国前卫艺术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抽象表现主义的两个分支——行动绘画和色域绘画——都与他的艺术相关联。在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之父”。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Hofmann 10分07秒 龙荻提到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 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全名为库伯高等科学艺术联盟学院(The 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Science and Art)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曼哈顿地区的著名私立大学,由企业家、发明家彼得·库伯(Peter Cooper)创立于1859年,为实现其“教育不应受制于种族、宗教、性别、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理念。该学校曾因向全部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而知名,但学校已于2013年决定向学生收费,以维持收支平衡。学院下设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和艺术学院。下文将提到的美国女权运动史上的领军人物之一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也毕业于该校。 11分26秒 龙荻提到公共事业振兴署(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公共事业振兴署(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1935年-1943年)是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时期建立的一个政府机构,以助解决当时大规模的失业问题,是新政时期(以及美国历史上)兴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的政府机构中规模最大的一个。1935年至1943年,公共事业振兴署先后为大约八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机会,耗资约110亿美元。在美国的每一个社区,几乎都有公共事业振兴署资助建起的公园、桥梁和学校。到1940年为止,公共事业振兴署新建大约4383座学校建筑,改进了另外3万多座;新建130家医院,改进了另外1670家医院。在艺术方面,WPA推出了联邦艺术计划(Federal Art Project)以资助失业的写作者、艺术家、音乐人和剧院工作人员,重新聘用他们在邮局、学校和其他公共建筑中进行装饰、做雕塑或者画壁画。李·克拉斯纳曾作为壁画家Max Spivak的助手在壁画组工作。 16分00秒 聂小依提到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2013年),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1919年生于伊朗,幼年度过了一战后有如毒气弹下的生活。十五岁因眼疾辍学,改以自修方式遍读文学,后来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她曾两次结婚并离异,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曾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推出,作为极易引起争议的鸿篇巨制,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最充分理由。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第十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金色笔记》 作者把五本笔记穿插在这个故事之中,以此描写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其中黑色笔记描写主人公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经历,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她的政治生活,记录她对斯大林主义由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程,黄色笔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所创作的一个故事,题为《第三者的影子》;蓝色笔记是她的日记,记录了主人公精神的轨迹。四本笔记于是成为一个不安宁的灵魂的四道反光。而最后的金色笔记,却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总结。在这种貌似无序的结构中,作者展示了那个混乱迷惘而多变的时代中一个失重的灵魂的探索和生存。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03080/ 23分59秒 聂小依提到埃德温·登比(Edwin Denby) 埃德温·登比(1903年——1983年)是美国重要的舞蹈评论家。1903年出生于中国天津,当时他的父亲作为美国领事驻留在中国。他的少年时代几乎都随着家庭辗转于不同的城市,后来全家回到美国,他也于16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随后他转入维也纳大学,也在维也纳当地的赫勒鲁.拉森堡学院(Hellerau-Laxenburg School)学习现代舞,后来加入了德国达姆施塔特的舞团。在1930年代搬到纽约前,他一直笔耕不辍地作诗,曾作为诗人出版了四本诗集。但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一名舞蹈评论家,他的写作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几代人。1983年,他在家中自杀。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in_Denby_(poet) 25分25秒 Sammi提到汤姆·赫斯 (Tom Hess) 汤姆·赫斯(1920年——1978年)是美国知名艺术评论家,曾在Art News杂志担任编辑多年。赫斯在研究抽象表现主义领域的重要人物,曾短暂地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担任二十世纪艺术部门负责人,后因心脏病去世。 28分45秒 聂小依提到 Lorenza Böttner Lorenza Böttner是一个艺术家,1982年时她正在卡塞尔美术和设计学院学习,当年的Documenta她并没有被邀请,但她径直地在卡塞尔的街道上摊开了帆布,每天在人们的眼前用嘴叼着画笔或者用脚踩满颜料画画。她并不试图画得像人们用手画的那么“好”,事实上,她时而像在画布上跳舞,时而像在亲吻画布。她坦然且坚持地呈现自己特别的身体,特别的着装,特别的绘画方式,带着骄傲。这种骄傲和坦然,是Lorenza以自己的身躯和实践作为抵抗的场所,以自己被反复更改的形象和持续地在场行动反抗“残疾”这一对立于“正常”身体的概念,反抗绘画与手的直接联系,反抗残疾与性之间的断裂,反抗被塑造为天然的性别。 Lorenza1959年出生在智利,原名Ermst Lorenz。她在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因为电击失去了双臂,后来母亲带他到德国开始“复原”身体。德国在那时对残疾儿童已经有了系统的医疗支持,Lorenza和其他许多"撒利多胺儿童”(因母亲服用Thalidomide而先天畸形的儿童)一起接受治疗。但面对特殊医院、特殊学校这些机构时,Lorenza意识到自己因为失去双臂而被不断的定义为“残疾”,且因为残疾而不再有作为儿童或者公民的地位。他进入了医疗系统成为了专门的治疗对象,而这些机构让这些残缺、变异的身体复原的方式是通过安装假肢让他们重新看起来正常。Lorenza拒绝的是机构所主导的“残疾-正常”这样一个他永远无法完成的叙事。他没有去接受特殊教育,而是画画和舞蹈,并且在卡塞尔慢慢发展出自己的主张和方法,他通过在表演和绘画中扮演不同的形象——仍然可以被辨认出的主流形象,比如扮演为德加画笔下的芭蕾舞女郎,没有双臂的芭蕾舞女郎——来不断重申,任何形象都并非固定的身份,它们都只是一种过渡。 31分45秒 龙荻提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e Mystique) 《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是一本女权主义经典著作。1957年,弗里丹受到朋友的邀请做一份调研,调研的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家庭主妇并不幸福。这驱使她着手开始创作《女性的奥秘》,通过大量的采访、分析和研究挑战了二战后人们的病态观念——认为女性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幸福的母亲和家庭主妇”。该书自1963年出版后,为女性带来了许多正向改变,也标志着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开端。弗里丹随后根据女性读者的反馈又写了一本书,名为《它改变了我的生活》(It Changed My Life)。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80190/ 32分50秒 龙荻提到的 Peggy Guggenheim 和 Betty Parsons Peggy Guggenheim 生于纽约一个富有的古根海姆家族,她的父亲本杰明在泰坦尼克号上遇难,在21岁时继承了250万美元。 一年后,她移居欧洲,与第一任丈夫达达(Dada)雕塑家劳伦斯·韦尔(Laurence Vail)定居巴黎。1938年,她在伦敦的科克街(Cork Street)开设了古根海姆·吉恩(Guggenheim Jeune)画廊。画廊在伦敦艺术界广受好评,但开业第一年并没有盈利,于是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放弃了经营画廊的想法,而是成立了一家专注推广20世纪艺术的博物馆。1942年中,在法国南部再呆了12个月后,她回到纽约,在那里开设了一家新的画廊。1946年与恩斯特(Max Ernst)离婚后,她返回欧洲,选择定居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并创办了古根海姆美术馆。 贝蒂·帕森斯(Betty Parsons) 贝蒂·帕森斯(1900 年——1982年)是一名美国艺术家、艺术品经销商和藏家,同时也是抽象表现主义流派最早的推广者之一。 41分37秒 Sammi提到李·克拉斯纳在伦敦巴比肯中心的个展 长期以来,李·克拉斯纳一直被她的丈夫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光芒所掩盖,克拉斯纳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一名令人敬畏的艺术家。今年5月,伦敦巴比肯中心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举办了大型回顾展“鲜活的颜色”,呈现了包括早期自画像和其大型画作的近100件作品。 参见:https://www.barbican.org.uk/whats-on/2019/event/lee-krasner-living-colour 44分50秒 聂小依提到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1909年——1994年)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是该时期整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40年代是格林伯格最活跃的时期。从1940年到1942年,他是《党派评论》(Partisan Review)编辑。在1942年至1949年间,他定期为《国家》(Nation)杂志撰写艺评。曾发表文章《前卫与刻奇》、《走向更新的拉奥孔》和著作《艺术与文化》(Art andCulture)。1964年,他曾在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策划展览《后绘画性抽象》,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ement_Greenberg 46分12秒 聂小依提到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加缪是其代表人物。其最突出的命题是: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隐隐约约而有敌意的世界中;世界让人痛苦;人们选择而且无法避免选择他们的品格、目标和观点;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即是选择了“不选择”;世界和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 参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8%E5%9C%A8%E4%B8%BB%E4%B9%89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本期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龙荻微博: @龙荻 D 嘉宾聂小依微博:@鸥马_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聂小依 and 龙荻.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2分钟
99+
5年前

艺术创世记:从起源到今天,艺术如何塑造人类世界?

艺术有读

第二十九期 艺术创世记:从源头到现在,艺术如何塑造世界? 时长:52分22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盛夏博士:艺术翻译,独立撰稿人 关于作者 奈杰尔·斯皮维(Nigel Spivey)是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与考古学学者。著有《青铜上的歌》(Songs on Bronze)、《古代奥运会》(The Ancient Olympics)等书,曾担任BBC/PBS纪录片《艺术创世记》(How Art Made the World)的主持人。 《艺术创世记》纪录片 由英国BBC电视台和美国PBS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2005年首播,共5集。 “图像主宰着我们的生活,它们指导我们的行为,去思考,甚至如何去感觉,它们塑造并限定我们的生活。但是这些充斥于生活中的图像、指示标志以及所谓的艺术元素,怎么会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问题的答案在我们的时代是找不到的,它存在于数千年的远古时期,因为当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令世界有了意义的图像的时候,他们也创造出了帮助塑造我们自身的可视化遗产。在这个系列节目中我们将游遍全球,去发现世界上最令人惊奇的宝藏。我们将会利用科学知识揭开,是什么驱使数千年的人类去创造这些令人惊讶的图像的,而且你将再也不会以惯常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因为本节目将会使我们了解人类是如何创造了艺术,以及艺术是如何又反过来又改变了我们人类的。” 豆瓣页面: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58642/ PBS官网:https://www.pbs.org/howartmadetheworld/ 《艺术创世记》(How Art Made the World) 书籍 人类如何创造艺术?艺术如何塑造人类?人类创造力、好奇心的源头在哪里?…… 本书是纪录片《艺术创世记》的同名书籍,2005年纪录片播出半年后出版,历经十多年热度不减,中文版于今年正式推出。书籍与纪录片相比增补了一些章节,又经译者的精心翻译和校订,内容更加完整。 豆瓣页面: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444046/ 阿尔塔米拉洞岩画 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Cueva de Altamira),是现代人发现的第一个绘有史前人类壁画的洞穴,壁画包括野牛、猛犸等多种动物,是距今至少12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原始绘画艺术遗迹。此后更多的岩洞壁画被发现,现在一般认为史前人类在岩洞举办某种仪式,并伴有音乐,壁画是仪式留下来的遗迹。 参见维基:https://es.wikipedia.org/wiki/Cueva_de_Altamira 维伦道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 维伦道夫的维纳斯是一座11.1厘米高的雕塑,出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威伦道夫村。约作于公元前1.5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之间,旧石器时代。该作品是举世闻名的女性神雕塑,被人们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又叫“母神雕像”。女神的面部、手脚等细节表现较为粗糙,头部仅刻有卷曲的头发,而手臂细小。女神的乳房、臀部等女性特征形象较为夸张突出,一般认为该作品具有类似巫术般的祈求生殖的目的。作品强调体积感和重量感,具有单纯化和抽象化的倾向,在雕塑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见维基:https://en.wikipedia.org/wiki/Venus_of_Willendorf 峰值位移 作者用“银鸥测试”解释了“峰值位移”发生的原理。银鸥喙上有两条红杠,小银鸥需要啄母亲的喙取食。于是,银鸥的脑海中将建立一个峰值,即“两条红杠”等于“美味”。如果给小银鸥一根画了两条红杠的木棒,它也可能会啄这个木棒,这个现象被称为“峰值位移”。这也解释了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维伦道夫的维纳斯在对裸体女性的描绘上如此露骨和夸张。当时的人们认为体态丰满的女人代表了生育力,进而认为女性特征夸张的维纳斯是“美的象征”。 卢克索拉莫斯墓穴壁画 在埃及卢克索附近古纳的拉莫斯(Ramose)贵族地下陵墓,发现了被意外中断的壁画遗迹,壁画表面留有尚未清除的红线组成的方格,给人物造型提供了精确的比例尺。整个人物有19个格子高,足部2.5格长,瞳孔离中心线1格远,其他埃及壁画的人物全部符合这个比例。 里亚切青铜武士像 (Riace Warriors) 1972年8月16日,一位罗马化学家斯·马里奥蒂尼在意大利南部度假时,潜泳到爱奥尼亚海岸的礁石中发现了《里亚切青铜武士像》,被授予9500万里拉的文物奖。这两尊青铜武士像经科学鉴定,断定是属于公元前506年的希腊青铜铸像真本,现为意大利国宝。 参见维基: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ace_bronzes 马其顿古都的亚历山大头像 马其顿古都佩拉附近叶尼沙出土的亚历山大头像,约公元前300-公元前270年,是最早的政治肖像之一。 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像 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像(意大利语:Augusto di Prima Porta)是一尊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高2.04米,完成于1世纪,1863年4月20日于罗马附近郊区第一门(Prima Porta)的莉薇娅别墅发现。奥古斯都的妻子莉薇娅在他去世后退隐到这座别墅。雕像现在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奥古斯都表情严峻沉着,身材魁梧,全身披挂,盔甲行的浮雕描绘的是大地母神,象征着对天下的统治,右手指向前方,左手握着权杖,右脚边,有一个骑着海豚的爱神丘比特的形象,表现奥古斯都是一位仁爱之君。 参见维基:https://it.wikipedia.org/wiki/Augusto_di_Prima_Porta 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 图拉真柱(Trajan's Column),或译作图拉真凯旋柱,图拉真纪功柱,位于意大利罗马奎里纳莱山边的图拉真广场,为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所立,以纪念图拉真胜利征服达西亚。该柱由大马士革建筑师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洛斯建造,于113年落成,以柱身精美浮雕而闻名。图拉真柱净高30米,包括基座总高38米。柱身由20个直径4米、重达40吨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垒成,外表由总长度190米浮雕绕柱23周;柱体之内,有185级螺旋楼梯直通柱顶。根据古币的描绘,早期图拉真柱的柱冠为一只巨鸟,很可能是鹰,后来被图拉真塑像代替,漫长的中世纪夺去了图拉真塑像。1588年,教皇西斯都五世下令以圣彼得雕像立于柱顶至今。 参见维基: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jan%27s_Column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盛夏.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2分钟
9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