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期 新书《三心二意》:对话艺术家龙荻 时长:36分02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画廊创始人 嘉宾 · 龙荻:艺术家,写作者,翻译,etc... 剪辑 · sammi 《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是龙荻的第一部作品,是她过去生活的缩影。重庆、美国南部、纽约、北京,她在不同的城市和国家学习、生活。在大都会博物馆流连,录制podcast,被一本本书触动。她说,去美术馆是个习惯——日常洗眼洗心的习惯. “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我三心二意的生活、工作态度,觉得有关联的、好玩的、有挑战性的事就做一做,一直贯穿始终的事都是习惯和爱好,画画、看书、看展览脂类都是,我属于那种真的喜欢的事才会做得好,做着还要开心,这样的事除了创作就没有第二件了。我觉得三心二意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吧,虽然大多数人会赞美专心打磨一个事业的人,很多人也会因此被感动或者自我感动充满使命感,但对我来说,比较合理的工作方式和做出满意工作的职业道德就是三心二意。”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89145/ 龙荻 龙荻,艺术家、写作者,毕业于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系,后赴美国佐治亚大学留学,获美国历史硕士。2009年开始给各大媒体撰写文章,包括《三联生活周刊》、《GQ智族》、《T中文版》、《单读》等,并在Tabula Rasa 画廊举办过两次个展,第三次画廊个展将于2021年中举办。 龙荻的微信公号:树上喝可乐,不定期分享一些“流水账”文章。 The Happy Reader 杂志 2014年企业图书出品的一本文学杂志。 每期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书虫明星的访谈和阅读分享, 第二部分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再次讨论。 🔗 https://mp.weixin.qq.com/s/onoQQKs0HZLepJDXZiqq5Q 《神奇女侠的隐秘历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Wonder Woman) “这本书探讨了神奇女侠的作者,William Moulton Marston 的私人经历、女权历史、美国二十世纪的历史文化沿革,以及三者间的尽紧密联系。勒波尔文字生动又富有节奏感,无论多严肃的主题都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神奇女侠这样有“料”的主题,写得耐看有趣就非难事了。这本书不仅给女权运动和流行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思路,也引起了一般历史爱好者的阅读兴趣。“-------- 摘自龙荻新书中的节选。 Special Guest: 龙荻.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第五十二期 书之极:世界上最美的书不止一本 时长:69分54秒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 app 创始人 嘉宾 · 王骥:《书之极》作者,艺术家手作书收藏家,当代艺术收藏家 文字编辑 ·胡湖 剪辑 · 胡湖 《书之极》 中国第一本全面、系统介绍“艺术家手作书”的出版物。 ◎ 以艺术家手作书收藏者的角度进行叙述。 ◎ 首次对“艺术家手作书”在中文语境中加以定义。 ◎ 甄选 24 本艺术家手作书,逐一讲述它们的故事。 ◎ 由艺术家徐冰及艺术家 Angela Occhipinti 作序。 ◎ 由著名书籍设计师潘焰荣操刀设计。 ◎ 不仅介绍艺术家手作书,亦介绍艺术家的人生。 ◎ 囊括了赵无极、朱德群、劳申伯格、安迪沃霍尔。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51618/ 王骥的这本谈手制书的书,本身就具有手制书艺术的“多向性”。首先,它读起来像一本手制书爱与研究者的收藏自传,用文学性的语言记录了作者与手制书的邂逅与渊源。把手制书艺术与社会变迁,艺术史脉络以及创作者性格之关系括展开来谈,注释了艺术家手制书做为艺术活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同时,此书具有艺术家手制书教科书的作用。作者从他与手制书接触的体验出发,对手制书的某些概念做了独道的回答与阐释。比如他提到的“一本艺术家手作书就是一个展览”的概念,“所有的艺术家手作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永远未完成的作品”等概念,抓住了书的“移动性”特征。 ——节选自徐冰序言 王骥 王骥,艺术家手作书收藏家,当代艺术收藏家。1978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目前生活在北京与米兰,长期游走于中意两国之间。 艺术家手作书 是王骥自创的一个概念。可视为一个凝聚在纸面上的展厅,一种文字的视觉化表达,或是一种图像的文字化呈现。拥有一本艺术家手作书,等于拥有了一个私人定制的艺术展览,而这个艺术展览,只属于翻阅者一个人。在翻阅的过程中,手指的捻动代替了脚步的交替,页面的层层交叠代替了展厅的连续空间,而封面与封底则代替了入口与出口。翻阅者就在一页页的图像与文字叙述中前行,当然,不必拘泥于设计好的动线,按照页码一页页读下去,这个“参观展览”的过程完全由自己做主。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3:05 什么是艺术家手作书 Ξ 06:18 《玫瑰与天空之喜悦》:与手作书的相遇 Ξ 11:58 “为了阿尔纳多的第一个90岁生日” Ξ 15:20 很多书的版画工艺及其复杂 Ξ 17:35 亨利·马蒂斯《阿波利奈尔》 Ξ 18:25 艺术家手作书的解读门槛 Ξ 27:09 常玉《陶潜诗集》 Ξ 33:09 赵无极与一枚纪念币 Ξ 35:27 安迪·沃霍尔的15个签名 Ξ 39:44 比尔·汉德尔《梦想盒子》 Ξ 41:02 安琪拉·欧其宾迪《版(板)》:时间之书 Ξ 46:32 君特·格拉斯首先是个艺术家 Ξ 48:22 萧勤与《夜光杯》 Ξ 52:00 手作书的展示与展览 Ξ 55:40 威廉·布莱克,第一本艺术家手作书 王骥正式收藏的第一本艺术家手作书 阿纳尔多·波莫多罗(Arnaldo Pomodoro) 《玫瑰与天空之喜悦》(la Gioia delle Rose e del Ciela) 阿纳尔多·波莫多罗(Arnaldo Pomodoro) 阿纳尔多·波莫多罗(1926-),战后意大利雕塑巨匠。阿纳尔多喜欢创作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大型雕塑,多以球形、圆盘、熔化的金属为素材,如地崩似地裂开的青铜球体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之外,他也创作珠宝、金饰及舞台美术设计。梵蒂冈花园内的铜雕《破碎的地球》(Sphere Within Sphere)即出自阿纳尔多之手。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naldo_Pomodoro 《友谊之光:祝贺阿纳尔多·波莫多罗的第一个90岁生日》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阿波利奈尔》(Apollinaire)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热带雨林的信札》(Lettres d'hivernage) 常玉《陶潜诗集》 赵无极《亨利·米修诗选》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安迪·沃霍尔索引》(Andy Warhol's Index) 比尔·汉德尔(Bill Haendel)《梦想盒子》(Box of Dream) 安琪拉·欧其宾迪 (Angela Occhipinti)《版(板)》(Tabula) 安琪拉·欧其宾迪(Angela Occhipinti) 安琪拉·欧其宾迪,1938年9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佩鲁贾,目前在米兰生活工作。师从 Pietro Parigi 研习木版画,师从 Giuseppe Viviani 研习铜版画。 她曾在奥地利,德国和法国游学。在巴黎她供职于 Leblanc 和 Muorlot 的版画工作室,并因此结识了毕加索和米罗。从1961年至1997年,安琪拉在乌比约(Giorgio Upiglio)的版画工作室与各国艺术家一起用多种技法实验版画制作。至此,安琪拉也开启了她艺术家手制书和版画合集的创作,先后制作了 70 多部艺术家手制书(其中一部由著名作家 Jorge Luis Borges 作序),共计 900 多件版画母版(木版,石版,铜版及综合版)。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索菲走到了蘑菇中》(Mit Sophie in die Pilze gegangen) 君特·格拉斯 君特·威廉·格拉斯(1927-2015),德国作家、艺术家,出生于但泽自由市(今日波兰格但斯克)。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铁皮鼓》,它是欧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另外两部作品是《猫与鼠》和《狗年月》)。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被视为有左翼倾向,而他也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支持者。瑞典学院授予他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认为他“以嬉戏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君特·格拉斯 萧勤《夜光杯(Il Bicchiere Di Giada)》 萧勤 萧勤(1935- ),字友兰。生于上海,父萧友梅为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人,1949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52年跟随李仲生学画,并成为“东方画会”主要成员。1955年远赴西班牙升学,其后放弃学位转赴艺术较为蓬勃的巴塞罗那发展,多年后于意大利艺术成就得到肯定,作品展览在多个国际展览中备受触目。 🔗 http://www.hsiaochin.org.tw/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内页之《病玫瑰》 英国艺术家、作家威廉·布莱克所著的一本版画诗集。1789年,布莱克自己绘图自己印刷出版了第一版。五年后,他增添了一些诗和版画,将其定名为《天真与经验之歌》。 🔗 延伸阅读:艺术有读 033|威廉·布莱克:画家、诗人和浪漫主义的怪咖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完整图文版shownotes请访问艺术有读公众号 第五十一期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时长:63分45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 app 创始人 嘉宾 · 徐小丹:比利时自由大学博士在读,策展人 文字编辑 · Wanying、Sixing 剪辑 · Sammi、胡湖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47700/ 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1913年-1991年) 薛爱华,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写作者。1913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1958年起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东方语言学教授,任职35年。美国东方学会西部分会的主要创建人,从1940年到1985年,有专著10余部,论文110余篇,译文和书评40余篇。重要著作包括《撒马尔罕的金桃》和《朱雀》。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H._Schafer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30 “撒马尔罕的金桃”之意象 Ξ 10:05 作者薛爱华生平 Ξ 15:40 外来品的分类与本书体例 Ξ 18:25 唐代主要来往的外来民族 Ξ 23:35 入唐的两条路径 Ξ 27:16 外来商人居住区域的划分 Ξ 30:10 使节来访的礼仪 Ξ 36:42 进贡的“土特产” Ξ 52:17 唐朝人的志怪故事和精神世界 01:50 撒马尔罕 撒马尔罕是中亚地区的历史名城,也是伊斯兰学术中心,现在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旧都兼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的首府。“撒马尔罕”一词在粟特语中意为“石城”或“石要塞”、“石堡垒”;另根据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在2001年时,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将拥有2750年之久历史的撒马尔罕编入世界遗产之列,称为“文化交汇之地”(“Crossroads of Cultures”)。 03:40 粟特 粟特,古称或译粟曳、窣利、索格特,为中亚古代民族,华人称之为昭武九姓、九姓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通称索格底亚那(Sogdiana),今属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粟特由大小不一的绿洲国家组成,常臣属于外族,属于商业民族,控制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散居远方。 08:15 职贡图 在古代中国,职贡图用来记载周边国家进贡时各进贡使者的特点。南朝梁萧绎的《职贡图》为传世最早的职贡图,原作创于526年-539年间,描绘了三十五国使者的形象和特征。《职贡图》原图已不存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职贡图》为宋人摹本的残卷。残卷长200.7cm,约为原图长度一半,仅保留了当中的十二国使者。 11:30 卜弼德 卜弼德(1903年-1972年),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德贝格(Peter Alekseevich Budberg)、彼得·亚历克西斯·布德伯格(Peter Alexis Boodberg),为著名俄裔美籍汉学家,曾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卜弼德学风博学深邃,被认为是20世纪功勋显著的汉语、汉字、中国历史的推广者和教育家。他与学生的研究自成一派,称作“卜派汉学”(Boodbergian)。 劳费尔 贝特霍尔德·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年-1934年),生于德国科隆,肄业于柏林大学,1897年在来比锡大学得博士学位移民美国,东方学家与汉学家。通晓汉语、日语、藏语。1901年-1904年,1908年-1910年,1923年多次在中国进行长期考察,对中国的玉器,瓷器,象牙雕刻,牌楼等都有研究。从1910年起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人类学部主任达二十余年之久。1934年秋突然跳楼自杀,原因不明,在当时曾引起学术界的震动。 12:59 《朱雀》为薛爱华的另一重要著作。书中囊括了他对中国旧时“南越”(岭南及安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等。他试图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试图探究这种南方的气味和感觉——以朱雀为象征——如何激发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 17:42 《中国伊朗编》是著名汉学家劳费尔将中国及亚洲诸国的博物学研究与古代中亚、内亚语言文字研究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的代表作。作者尽可能运用汉语、日语、古今伊朗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和西方古典学的材料,通过对植物及物产进行考证,阐述了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此外还包括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萨珊王朝的官制以及对伊朗记录的与中国有关事物及其名称的考证。 20:23 大食(yì)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 21:45 大秦 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随着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文明交流逐渐加速,丝绸之路由此正式贯通。而罗马正位于丝绸之路的终点,《魏略》把它命名为“大秦”,《后汉书·西域传》也以对此有所记载。班超于公元97年(汉和帝永元九年)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之后大秦(罗马帝国)有5次来华历史记载,其中4次到达了洛阳,一次到达了鄂州。公元284年大秦商团到达中国是罗马帝国试图与中国保持贸易往来的最后一次努力,此后中国史籍中再不见罗马遣使的记载。 30:39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是一场中国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来自现在阿拉伯地区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包含昭武九姓国在内的中亚诸国的冲突。而怛罗斯之战也是中国跟阿拉伯的第三次直接冲突。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大致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相邻边境——塔拉兹地区。怛罗斯之战发生在中国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因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叛唐,最终导致唐军失利。有学者认为怛罗斯之战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 35:12 卑路斯 卑路斯(意思就是“胜利者”)是波斯萨珊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亚兹德盖尔德三世(Yazdgerd III)的儿子。时大食(阿拉伯人)东侵,卑路斯与兄长阿罗撼逃亡吐火罗,并求助于唐,唐曾以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高宗咸亨时(670—674)入朝,授右威卫将军,曾奏请于长安置波斯寺,最终在长安或洛阳去世,葬于洛阳波斯王陵区。 Special Guest: 徐小丹.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第五十期 秋日阅读:拖更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 时长:47分20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 app 创始人 嘉宾 · 赵阿萌:艺术行业资深从业者,初学者电台主播 文字编辑 · Sixing 剪辑 · Sammi、Sixing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2:10 《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 Ξ 16:06 《灰色的狂欢节》 Ξ 22:48 斯蒂芬·茨威格 Ξ 23:51 塞巴斯提安·哈夫纳 Ξ 25:20 乔治·奥威尔 Ξ 25:58 《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Ξ 30:13 《通过威根码头之路》 Ξ 36:38 《什么是民粹主义?》 赵阿萌推荐 《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 作者:尹吉男 / 李军 / 西川 出版社:中国艺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20-5 艺术究竟怎么了?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三位重量级文人的艺海八日谈,融汇批评家、学者和诗人的多重视角,穿越历史、文学与思想的迷津,用意想不到的思维风暴,为你洞开你想知道的艺术的八个秘密。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30737/ 《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作者:朱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11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一场资本与形式的狂欢,却似乎也褪不去精神贫血的灰色底调,本书围绕着这一外在环境与内在表达之间的双重变奏,系统梳理了这十年的艺术创作和事件,介绍了参与其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并附高清作品图片近两百张,构建了一幅全面、深入的现世艺术景象。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75605/ 《什么是民粹主义?》 作者:[德] 扬—维尔纳·米勒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译者:钱静远 出版年:2020-5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79976/ 胡湖推荐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舒昌善 / 孙龙生 / 刘春华 / 戴奎生 出版年: 2004-5-1 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宇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62343/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1907年生于柏林,逝于1999年,被公认为20世纪德国历史最重要的时代见证者之一。1938年移居英国担任记者,1954年以英国《观察家报》海外特派员的身份重返德国后,自1961年起先后为德国《世界报》《明星周刊》撰写政论专栏。哈夫纳著有一系列以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其中包括《解读希特勒》《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等。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 作者: [德] 塞巴斯提安·哈夫纳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周全 出版年: 2017-9 本书是德国著名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青年时代的回忆录。全书始于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结束于1933年底,即哈夫纳在“候补文官营区”通过“世界观教育”之际,而那一年正是第三帝国元年。在本书中,哈夫纳着力展现了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青年。作为一个成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普通德国青年,作者生动描述了那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亲历的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24425/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生于1903年,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一九八四》耗尽了奥威尔的全部精力,在1949年该书出版后不久,1950年一月,奥威尔去世于伦敦大学医院。 《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陈超 出版年: 2017-6 奥威尔并非生而为先知。透过《一九八四》的深邃棱镜,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穿透一切人性迷雾的末日预言家。但那并非以血肉之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奥威尔。终其一生,他也曾是一个热忱的信徒,一个勇敢的战士,一个受伤、恐惧、落魄的普通人。《一九八四》是他的终点而非起点。 《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由《巴黎伦敦落魄记》、《通往威根码头之路》与《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三册组成。 这三部纪实作品就是奥威尔在人生和思想的重要关口留下的三个足印。从中,我们不难读出《一九八四》中某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与情感碎片,虽然经过了重重转换。它们共同构成了解读这位先知思想历程的一把钥匙。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50199/ * 嘉宾赵阿萌主持电台:初学者电台 🔗 radio.artbookinchina.com,欢迎收听。 Special Guest: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第四十九期 Artemisia Gentileschi:巴洛克大姐大复仇记 时长:54分49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张一帆:播客“文化土豆”主播 · 张宇凌:艺术史学家、作家 文字编辑 · Sammi、Sixing、Jingyi 剪辑 · Sixing 阿尔泰米西娅・简提列斯基 Artemisia Gentileschi Artemisia Gentileschi 是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女画家。她的大型回顾展正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展出,展览将展出到明年的1月24日。 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展览,从两年前宣布要做开始,就受到了很多关注,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伦敦国家美术馆196年历史上第一次给女艺术家做的大型展览。 她1593年出生, 父亲Orazio Gentileschi 是一名画家,同时也是当时非常著名的画家卡拉瓦乔的好朋友。Artemisia 从小和他父亲学画, 她的绘画当然也深受卡拉瓦乔那种戏剧性和强明暗对比法的影响,她的一生经历传奇, 16岁的时候被父亲的朋友,也是一位画家 Tassi 强奸,Artemisia 的父亲将这位 Tassi 告上法庭,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Artmesia 在法庭上遭受酷刑,同时强调“这都是真的,这都是真的。”最终这位强奸犯被判有罪,被逐放出罗马(但事实是判刑并没有被执行)。Artemsia 之后结婚并搬家到了佛罗伦萨,生育了五个孩子,但只有一个女儿最终成人,和丈夫关系一直不好,并且后半生都和丈夫分开,自己一个人带女儿生活,并曾多年拥有一位情人。 Artemisia 现在最被大众熟知的作品几乎都和她前半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比如宗教主题中的一些和女性遭遇相关的《朱迪思割下荷罗孚尼的头颅》、《苏珊娜和老人》、《卢克丽霞》等。1616年, 她在佛罗伦萨成名, 受雇于美第奇家族,支持家中生计。同时,她也是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接收的第一位女成员。她之后也曾返回到罗马生活,也曾在威尼斯居住过三年,最后在那不勒斯定居至去世。在她四十多岁的时候,也被当时英国皇室的查尔斯一世雇佣到伦敦绘画了一两年的时间,所以和伦敦也有很深的渊源。 伦敦国家美术馆为本次展览出版了图录,其中包含了多篇文章,从画家个人经历、绘画技法、私人信件以及女权主义批判等多个角度深入了 Artemisia 的人生与创作。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temisia_Gentileschi 🔗 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exhibitions/artemisia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55 Artemisia 生平简介 Ξ 04:01 艺术史中对 Artemisia 的书写 Ξ 07:28 审判与酷刑 Ξ 13:28 Artemisia 的创作题材 Ξ 20:39 朱迪思割下荷罗孚尼的头颅 Ξ 27:55 “这是真的”:Artemisia 创作中的真实性 Ξ 30:30 自画像与画家的“商业”推广 Ξ 42:56 Artemisia 创作年代的社会变革 06:21 《作为绘画寓言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 as the Allegory of Painting 约1638-1639 12:04 反宗教改革(Counter Reformation) 反宗教改革是在1545至1648年间天主教会面对宗教改革的冲击,巩固罗马教会在欧洲的地位而实行的革新运动,也被成为天主教改革。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unter-Reformation 13:48 历史绘画(History Painting) 历史绘画是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流派,描绘的主题包括历史、宗教、神话、传说等等。它们通常是由统治者委托创作的,多为尺幅宏大的油画或壁画。在19世纪学院艺术的统治地位遭到动摇前,历史绘画被认为是等级最高的艺术形式。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painting 14:23 Hilary Mantel《狼厅》(Wolf Hall) 《狼厅》是英国小说家 Hilary Mentel的一部历史小说,获2009年布克奖,描述了英国都铎王朝期间,国王亨利八世与其宠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安·博林之间的恩怨情仇。本书及其续作《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于2015年改编为电视剧。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260193/ 20:39 《朱迪思割下荷罗孚尼的头颅》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 约1612-1613;约1620-1621 24:21 《朱迪思割下荷罗孚尼的头颅》,约1598–1599或1602 《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约1610 卡拉瓦乔(Caravaggio) 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的油画作品光影对照强烈,具有浓烈的戏剧色彩。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avaggio 26:30 美第奇家族(Medici) 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在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极力赞助,创建美术学院与美术馆,并委托制作大量艺术品,其中包括多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use_of_Medici 28:43 《陶醉的抹大拉的马利亚》 Mary Magdalene in Ecastasy 1623 30:13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Accademia delle Belle Arti di Firenze) 1561年,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在美第奇家族克西莫一世的资助下创建,由乔尔乔·瓦萨里出任第一任校长。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均在这里就读,后者知名的大卫像也收藏于此。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cademia_di_Belle_Arti_di_Firenze 31:21 伦勃朗(Rembrandt) 荷兰画家,巴洛克画派代表人物,一生间留下了大量自画像作品,包括素描、速写、版画和油画,反映出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mbrandt 32:20 《作为亚历山大圣加大肋纳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 as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 约1615-1617 《作为琵琶演奏者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 as a Lute Player 约1615-1618 39:26 查尔斯一世(Charles I) 查尔斯一世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于1625-1649年间在位,此间宗教冲突不断。他在世的最后几年两度与国会爆发英国内战,最终被判叛国罪处死。他曾委任 Artemisia 与其父亲绘制格林威治皇后宫的天顶。 🔗 https://www.rct.uk/collection/408464/an-allegory-of-peace-and-the-arts 43:30 《1698年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 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成为国王,于1698年签署了这部权利法案。法案中限制王权,加强了对国民权利的保障,是英国宪法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美国宪法的前身。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ll_of_Rights_1689 48:42 《苏珊娜和老人》 Susannah and the Elders 约1610;约1649 53:42 乌菲齐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 又译乌菲兹美术馆,位于佛罗伦萨乌菲齐宫内。这里本是美第奇家族的办公厅,几百年间家族成员将收藏的艺术品存放于此,后改建为对公众开放的美术馆。 🔗 https://www.virtualuffizi.com/ 延伸阅读 Jonathan Jones 《Artemisia Gentileschi》 🔗 https://www.amazon.com/Artemisia-Gentileschi-Lives-Artists-Jonathan/dp/1786276097 Mary Garrard 《Artemisia Gentileschi and Feminism in Early Modern Europe》 🔗 https://www.amazon.com/Artemisia-Gentileschi-Feminism-Modern-Renaissance/dp/1789142024 《詹森艺术史》(Janson's History of Art)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363162/ 《加德纳艺术通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363162/ Special Guests: 张宇凌 and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第四十八期 贫穷藏家的尖货收藏指南 时长:63分29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一叔:藏家,“天下一叔”公众号创立人 · 二叔:重要欧洲家族收藏的收藏管理经理,“天下一叔”公众号主创人员 文字编辑 · Sixing 剪辑 · Sammi、Sixing 《贫穷藏家的尖货收藏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 《贫穷藏家的尖货收藏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是一本当代艺术收藏指南,出版于2015年。作者 Erling Kagge 是一位艺术品藏家、探险家、出版商和律师,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建立起了一个成功的收藏。全书由24个小建议串联而成,从如何起步、如何培养自己的品味,到如何有针对性地寻找艺术品、如何估价。 🔗 https://news.artnet.com/market/poor-collector-guide-buying-art-309721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3:45 “天下一叔”公众号 Ξ 07:38 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 Ξ 15:00 五千美金的预算如何买到好的艺术品? Ξ 20:59 “buy what you like”:收藏的标准 Ξ 30:45 看展、看图录、看 Ins:“being informed“ Ξ 33:25 收藏的目的:靠收藏艺术赚钱是忌讳吗? Ξ 40:00 社交媒体对收藏品味的影响 Ξ 43:30 如何在 Instagram 上发掘喜欢的艺术家 Ξ 46:50 艺术世界的交友处事之道 Ξ 56:56 给新晋藏家的(砍价)建议 00:20 天下一叔 创办于2015年,天下一叔是一个“讲述(揭露)艺术市场内部的自媒体写作公众号”。过往文章文章可以通过天下一叔公众号下方目录“叔的心血”查看。 🔗 “天下一叔”公众号:tianxia-yishu 01:39 一级/二级市场 艺术市场的划分借用了市场学的划分标准,分为一级和二级市场。艺术品第一次进入市场的渠道为一级市场,由画廊主导,代理并出售艺术家作品。二次市场则是艺术品再流通的场所,形式多样,如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 03:01 意大利贫穷艺术(Arte Povera) 贫穷艺术是一个活跃于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意大利的艺术运动。“贫穷”指代的是这一流派艺术家所探索、使用的材料。这些艺术家不采用传统的艺术媒介,而是使用泥土、破布、树枝等常常被丢弃的日常材料进行创作。在战后面临经济挑战的意大利,这些作品试图打破当时艺术界所推崇的价值系统。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te_Povera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 抽象表现主义是兴起于40至50年代的艺术流派,其代表艺术家包括 Jackson Pollock, Williem de Kooning,Mark Rothko 等,多活跃于美国纽约,因此也被称为纽约画派。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结合了抽象的艺术形式和表现主义的情感传达,画面往往色彩强烈,通过自由奔放的笔触和油彩进行对潜意识和自我的视觉表达。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stract_expressionism 德国战后艺术(Post World War II German Art) 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东德的艺术形态趋近于在苏联流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在西德则有不同的国际艺术流派盛行,包括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与观念艺术(Conceptualism)。活跃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包括 Gerhard Richter,Sigmar Polke,Hans Haacke,Joseph Beuys 等。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rman_art#Post-World_War_II_art 09:00 《一个并不富裕的藏家的独白》(Confessions of A Poor Collector) 《一个并不富裕的藏家的独白》于1970年出版,作者 Eugene M. Schwartz 是一位广告行业的文案作者,也是一位并不富裕的艺术藏家。这本不足40页的小册子收录了 Schwartz 同年在纽约文化中心的讲座内容,讲述了他与妻子收藏艺术品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是一本“当代艺术收藏入门”书。本书的全文译文已发表于天下一叔公众号。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jY3OTAwMA==&mid=2650341850&idx=1&sn=37d54f52574419d8f275d78be8b5a02b&scene=21#wechat_redirect 16:47 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 芭芭拉·克鲁格是一位美国观念艺术家。她的作品多涉及女权主义议题,通过挪用在大众媒体中流通的图像,叠加上诸如“Thinking of You”,“You are a captive audience”,“I shop therefore I am” 的文字,批判社会现象。克鲁格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版画、T恤衫、海报、广告牌等等。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bara_Kruger 🔗 http://www.barbarakruger.com/ 17:06 liquidity (流动性) 在市场学中,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 18:09 沃夫冈·提尔门斯(Wolfgang Tillmans) 沃夫冈·提尔门斯是一位当代德国摄影师。自90年代起,他的作品捕捉了青年文化与LGTBQ文化的私密一面,涉猎静物、人像、风景等各类题材,用不同的拍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议题的密切关注。他是第一位获得英国特纳奖(Turner Prize)的摄影师和非英国籍艺术家。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lfgang_Tillmans 🔗 https://tillmans.co.uk/ 29:09 天使投资(Angel Investing) 天使投资(Angel Investing)是一种自发的投资方式,指具有一定净财富的人士,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风险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投资。这些进行投资的人士被称为“投资天使”。 41:31 《智能社会:进退两难》(The Social Dilemma) 《智能社会:进退两难》(The Social Dilemma)是一部由网飞(Netflix)在2020年推出的纪录片,由科技界从业人士亲自讲述社交媒体对使用者的可怖影响,揭露了这一创造是如何改写当代文明的。 🔗 https://www.bilibili.com/s/video/BV1fp4y1a7j6 52:26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 彼得·多伊格是一位当代苏格兰画家,是当代最富盛名的具象画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风景和人像,通过抽象的形式与独特的构图,糅合了对艺术史传统的致敬与个人经历,使其同时具有普遍性与个体性。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ter_Doig 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 塞西莉·布朗是一位当代英国画家。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她的作品以强烈的色彩与表现性的笔触描绘了身体与情欲的能量,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摇摆。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ecily_Brown 01:00:38 haggle 讨价还价。 Special Guests: 一叔 and 二叔.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第四十七期 《黑齿》杂志:将艺术写作变成理解当代文化与政治的方式 时长:37分27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陈玺安:策展人,《黑齿》杂志创始人之一 · 富源:策展人、艺术评论人,《黑齿》杂志创始人之一 · 顾虔凡:自由撰稿人、译者、艺术评论人,《黑齿》杂志创始人之一 文字编辑 · Sixing 剪辑 · Sammi、Sixing 《黑齿》杂志 《黑齿》是一份中英双语的在线杂志,致力于出版艺术批评的写作与讨论,并强调作者独立自省的发声。“黑齿”的名字在不同层面上给予我们灵感。它是古国名,最早记录在《山海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黑齿也提示了不同地区之间流传甚广的古老医学技术。染黑牙齿的习俗有龋齿预防的考量,并有宗教性的净化之意。这则提示让我们得以反观身体和美的标准。 黑齿的晦涩多义是这份杂志用以探索文化空间的灵感来源。《黒齿》并非追本溯源,或寻找失落传统;它关注另类的认识视角,重新将艺术放在理解政治与社会,精神与科技,美与怪的位置上。我们邀请并委任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写作者、策展人、学者、艺术家们从局部着手,以鲜明的观点和灵活的分析视角,显露当代文化中隐藏在局部的“黑齿”。 🔗 http://www.heichimagazine.org/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42 《黑齿》的缘起 Ξ 04:14 对写作者的“硬件”支持 Ξ 07:42 给写作者的杂志与艺术写作杂志的不同尝试 Ξ 12:12 《黑齿》想要出圈吗? Ξ 13:10 没有命题的写作:《黑齿》编辑的工作方式 Ξ 18:22 时效性的问题 Ξ 21:55 “e-flux译选”栏目 Ξ 24:11 三位主创的《黑齿》文章推荐 Ξ 30:55 《黑齿》的资金支持 Ξ 34:33 写作社群的可能性 4Columns 4Columns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艺术批评网站。顾名思义,每周网站上会发表四篇全新的专栏(Column)文章,领域分别涉及文学、电影、戏剧与视觉艺术,旨在为当代文化提供多样且引人入胜的见解。4Columns将“批评”视作一种独立的文体,它能让个体的热情激发出公众讨论。网站上发布的批评文章是“一种对话形式的谋略,一篇来自最严苛的爱慕者的粉丝来信,甚至可能是一段分手信”。 🔗 https://4columns.org/ 狩猎 狩猎是一个关于现当代艺术翻译、写作和思考的平台,由顾虔凡发起,在2014 - 2016年前活跃于微信平台和豆瓣小站。 🔗 “狩猎”过往文辑回顾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c4MTczNw==&mid=2649045407&idx=1&sn=62d504d6688211d2eb5fd177bb0a944c#rd Salt Projects Salt Projects是一个策展工作室,由富源和韩馨逸联合创立,结合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将策展研究拓展为更加发散的艺术创作。2016年成立以来,在位于郎家胡同4号的17平米空间定期举办表演、展览、出版等活动。Salt最近暂时告别了固定空间的策展形式,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参与到今天当代艺术的发生现场。 🔗 公众号:saltprojects Commonplace Commonplace 是一家艺术写作出版社,总部设于北京。第一期“失踪”由富源、李博文和缪子衿编辑,GS Young 和韩馨逸校对,大气设计事务所设计,印刷由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支持。本期艺术家有:程欣怡(巴黎)、管钧(纽约)、林科(北京)、宋拓(广州)、杨沛铿(香港)、黄炳(香港)、萧涵秋(北京)、于霏霏(北京)。 🔗 艺术界LEAP:透过艺术家写作的文化视角——读《Commonplace:失踪》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k5MTIwMw==&mid=2650335764&idx=1&sn=42fc43eb41194ff850add0d64e84af9d&scene=21#wechat_redirect Home Cooking Home Cooking是一个由艺术家运营的线上空间,于2020年3月启动,作为对全球疫情的回应。目前已有超过60位艺术家、策展人、音乐人、厨师和其他职业的人参与创作了97条内容,形式涉及表演、采访、电影放映、讨论会,遍布各大平台:Instagram、Twitch、Zoom、Soundcloud、Twitter。所有活动的信息在Google线上文档上更新、归档。 🔗 https://homecookingtogether.com/ 🔗 Instagram @_homecooking_ Marianna Simnett 《一封给 Home Cooking 的情书》 🔗 http://www.heichimagazine.org/zh/articles/105/home-cooking-being-alone-together Marianna Simnett现工作生活于伦敦。她的跨学科实践包括录像、装置、行为表演、雕塑和水彩。Simnett用生动而内在的方式探索作为一种转化场所的身体。通过与动物、儿童和器官的合作以及自我行为表演,她将不受约束的思想,奇怪的故事和欲望都投射进想象中的激进的新世界。 《e-flux journal》 《e-flux journal》创办于2008年,是一份领军式的在线月度期刊。通过对艺术劳动、图像流通、教育、人工智能、非洲悲观主义、宇宙主义等一系列议题的广泛关注,它在艺术领域中展现了崭新的论述与思考。《e-flux journal》现已发行111期,被公认为视觉艺术领域中最早对如下重要艺术家和理论家们的写作进行系统发表的一份期刊,他们包括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许煜(Yuk Hui)、伊丽莎白·波维内利(Elizabeth Povinelli)、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佛朗哥·贝拉尔迪(Franco (Bifo) Berardi)、伊尧·魏兹曼和“法证建筑”(Eyal Weizman, Forensic Architecture)、科德沃·埃顺(Kodwo Eshun)等等,他们重塑了艺术实践,并为世界各地新生代的年轻艺术家和思考者们所周知。《e-flux journal》对中国艺术界和读者而言并不陌生,在过去十数年间,它曾与多个中国机构展开合作,出版了许多来自中国写作者的文章,并曾在上海组织过题为“何为当代艺术?”的研讨会。 🔗 https://www.e-flux.com/journal/ 🔗 http://www.heichimagazine.org/zh/articles/102/e-flux-in-chinese 铁木尔·斯琴(Timur Si-qin)《鬼舞:美洲的真谛》 🔗 http://www.heichimagazine.org/zh/articles/70/ghost-dance-the-true-meaning-of-the-americas 铁木尔·斯琴是德国和中国蒙古族混血的艺术家,他成长于柏林、北京和美国西南的印第安人社区,现居纽约。近期展览包括北京魔金石画廊、纽约高线公园、米兰《Kaleidoscope》杂志的艺术空间Spazio Maiocchi、香港巴塞尔、第五届乌拉尔工业双年展和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斯琴关注当代哲学、文化演变及认知动态,他的作品以品牌生态系统、3D打印雕塑、灯箱以及VR装置为表现形式,力图超越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二元论认知模式。 斯琴的长期项目“新和平”是针对气候变化而提议的一种新的世俗信仰。斯琴从宗教进化、市场心理学和客体转向本体论等不同学科中汲取灵感,将精神性理解为具有深度行为和政治干预能力的文化软件。因此,“新和平”是一项重新协商我们与非人类之间概念和精神关系的必要协议。 “新和平”是艺术作品、品牌、教派和自我传播的模因机器。 Alan Longino《嗜寒图像:冷纪元的艺术》 🔗 http://www.heichimagazine.org/zh/articles/124/psychroforms-or-on-cooling-down Alan Longino是一位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致力于研究战后日本观念艺术及全球的当代艺术。他目前正在芝加哥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2019年,他在波特兰Yale Union当代艺术中心联合策划了展览“松泽宥”(Yutaka Matsuzawa),这是艺术家在美国的首次个展。他的写作曾发表于《艺术论坛》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学术期刊《Haunt Journal of Art》等。 于吉《吕卡贝托斯舌头》 🔗 http://www.heichimagazine.org/zh/articles/91/tongues-of-lykavittos 于吉,目前工作于上海和维也纳。她的创作使用包括装置、雕塑、表演和视频等媒介,其中雕塑是她工作的核心。于吉的近期作品大都基于对特定地域的研究,以及对特定地点进行地理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她专注于以时间、空间和移动来创造的想法,通常使用最少的材料,将非物质和无形的事物注入物质存在。 Chip Chapin《不透明性I & II》 🔗 http://www.heichimagazine.org/zh/articles/38/opacity-obscurity-home-camouflage-and-the-manzanar-net-workers http://www.heichimagazine.org/zh/articles/54/opacity-obscurity-where-are-the-lines-of-outside-and-inside Chip Chapin用舞蹈和写作阐述有关集体劳动、资源再分配和互助关心的可能。Chapin于亨特学院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于巴德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并曾就读于MSA^ [Mountain School of Art - 山艺术学校]和LANDING 2.0。他曾经获得过“科萨克”绘画奖、“安格尼斯·冈得”策展奖学金以及“贝丝·乌夫纳”奖学金。他的写作曾经发表于《Weekend》、《Another Tab of Chrome》、《No Dancing》和《Ginger Magazine》。他的行为表演作品曾经呈现于纽约、洛杉矶、波特兰、柏林、奥斯陆和巴塞尔等地。Chapin目前生活工作于纽约州的恩菲尔德(Enfield),他在那里联合创办了Complimenta Inc.,一个以缩写c.h.a.m.p.s.为名(即come here and move people slowly)的艺术家自营空间。 Special Guests: 富源, 陈玺安, and 顾虔凡.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完整图文版shownotes请访问艺术有读公众号 主播 · 胡湖:姐夫拍,ArtJeff小程序创始人 嘉宾 · 寿含章:旅居瑞士的艺术品经纪人(公众号:GlassCastle) 文字编辑 · 小雪、胡湖 剪辑&排版 · 小雪、siyu 《劫掠欧罗巴》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和丰富的档案资料,详细解说了“二战”前后纳粹掠夺者对欧洲艺术珍宝的巧取豪夺,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盟国全力解救这些艺术品的细节。本书用紧凑的情节,叙述了纳粹分子对“堕落艺术”的清洗、纳粹高官在被占领国的艺术品购买狂欢、纳粹分子对犹太人所有的艺术品的无情夺取;讲述了在面对劫掠和轰炸威胁时,欧洲各国博物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转移、庇护艺术品以及古迹救护官维护艺术品的经过;讲述了各方在战后对公共和私人收藏的追索、返还过程;描绘了希特勒、戈林、画商之间的艺术品竞争以及盟国救护官和各方人士之间的博弈。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2896/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58 艺术大盗古利特 Ξ 04:50 劫掠对象主要是私人收藏 Ξ 07:55 希特勒的林茨博物馆 Ξ 12:39 瑞士拍卖会与二战艺术市场的繁荣 Ξ 22:10 采买主管汉斯·波塞 Ξ 24:23 戈林的贪婪 Ξ 35:29 伪君子斯佩尔 Ξ 38:08 巴黎好人梅特涅 Ξ 41:42 罗斯·瓦兰的潜伏 Ξ 46:18 荷兰艺术与真假维米尔 Ξ 55:05 艺术珍品的疏散 林恩·H·尼古拉斯 林恩·H·尼古拉斯(Lynn H. Nicholas)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新伦敦,先后求学于美国、英国和西班牙,在牛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返回美国后,她在美国国家艺术馆供职数年。在她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旅居比利时时,她开始本书的研究工作。本书是尼古拉斯的处女作,她的作品还包括《残酷世界:纳粹网络里的欧洲儿童》(Cruel World: The Children of Europe in the Nazi Web,2005)。尼古拉斯曾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和波兰“波兰之友”称号。她还担任在艺术品返还审判和美国国会中的专家证人。 纽伦堡法案 1935 年 9 月纳粹德国通过了两部不同的法律,合称纽伦堡法案:《帝国公民法》和《保护德国血统和荣誉法》。这些法律体现了纳粹思想背后的许多种族主义理论。它们为德国有组织地迫害犹太人提供了法律框架。阿道夫·希特勒于 1935 年 9 月 15 日颁布纽伦堡法案。当时完全由纳粹代表组成的德国议会(“帝国国会”)通过了法案。反犹对于纳粹党极为重要,因此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年度纳粹党集会上,希特勒要求国会召开特别会议。 林茨博物馆(Führer museum) 林茨博物馆,也称元首博物馆,是阿道夫·希特勒为自己的家乡奥地利城市林茨规划的文化建筑群中未实现的美术馆,林茨在他的出生地附近。其目的是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从整个欧洲购买,没收或偷走的艺术品。该文化区将成为重塑林茨的总体计划的一部分,将林茨变成纳粹德国的文化之都和欧洲最大的艺术中心之一,这将使维也纳黯然失色。他想使林茨成为多瑙河畔最美丽的城市,同时也是工业强国和贸易枢纽。该博物馆计划成为欧洲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预计完成日期是1950年,但博物馆和其固定的文化中心均未建成,精心设计的计划中唯一的一部分是仍然存在的Nibelungen桥。 * 延伸阅读 书籍: 《希特勒的艺术大盗——希尔德布兰德·古利特、纳粹和欧洲珍宝大劫掠》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20977/ 《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46875/ 《造假者的声望——维米尔、纳粹和20世纪最大的艺术骗局》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89563/ 电影: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0491649/ 纪录片: 《二战时期的艺术家》 (纪录片中文译名不够准确,内容其实更多的是关注在纳粹劫掠欧洲艺术品背后的幕后人物)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159395/ 《卢浮宫的珍宝》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870849/ 【国家地理】窃夺艺术的纳粹—上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x411F71E?p=1 【国家地理】窃夺艺术的纳粹—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x411F71E?p=2 【国家地理】 追寻希特勒偷窃的宝藏:古迹卫士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x411772J?from=search&seid=1599456619845694584 Special Guest: 寿含章.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第四十四期 谈郭凤仪的创作:气功绘画?灵性创作?自学艺术? 时长:1小时15分43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张宇凌:艺术史学者、金杜艺术中心总监 · 林昱:长征空间总监 · 宋轶:IFP激发研究所运营人之一 文字编辑 · 玥展 剪辑&排版 · siyu 郭凤怡 郭凤怡(1942–2010年), 生于中国西安,她的艺术实践关注精神和形而上学层面的意义,这些元素反映了她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并且这些民间艺术赋予了我们特殊的历史,神话和神秘气质。她用毛笔在纸上描绘的作品,笔力深厚、精细飘逸,所绘形象不仅与人类的身心息息相关,同时也描绘暗示了某种精神世界的存在。 郭凤怡起初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但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许多视觉幻像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人体穴位图、传说预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这些内容都是被当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所忽视的。通过这些作品,郭凤怡聚焦于传统与当代思想之间的关联,将深藏和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记忆加以保存。视觉和知识的关系通过郭凤怡在纸上流动的万根墨线传达出来,给予了今天的世界以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使绘画行为本身成为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的日常事件。 郭凤怡第一次接触并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是在2002年的“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活动期间。在这一项目中,她特意与杰出的美国女艺术家Judy Chicago合作,在长征途中的一站——云南丽江站,以诸如“泸沽湖”、“丽江”、“摩梭”、“昆明”及“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为名进行了一系列创作。 也是郭凤仪 (This Too is Guo Fengyi) 艺术家郭凤怡的个展“也是郭凤怡”于2020年6月3日至8月3日在金杜艺术中心展出。展览分为两个部分,主展厅将展出艺术家的14件纸上作品和一组早期绘画及笔记,在报告厅将呈现来自长征计划的关于郭凤怡的档案记录、写作者贾勤的实验文本以及艺术家徐坦在2007年采访郭凤怡的记录。此次展览旨在将郭凤怡的创作实践重新引入到大众的视野,循着她的画笔感知她独特的绘画行为和图像的奥秘。 策展人:林昱 展览日期:2020年6月3日-2020年8月3日 展览时间:每周二至周六 11:00am-7:00pm 展览地点:金杜艺术中心 🔗 本期节目对谈全文记录及谈及作品图片,请查看微信公号的内容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20 郭凤仪生平介绍 Ξ 03:00 郭凤仪介入当代艺术的契机 Ξ 08:50 气功与郭的创作方式 Ξ 11:36 郭凤仪的图像风格 Ξ 16:30 郭作品中的五个基本图式 Ξ 27:08 郭作品四个时期风格演变 Ξ 37:00 郭晚期作品尺幅增大的原因 Ξ 47:36 主流艺术界是否影响了郭的创作? Ξ 53:57 “素人艺术”与当代艺术 Ξ 67:29 国内高校对素人艺术的态度 Ξ 72:35 知识作为霸权 邱志杰 邱志杰,艺术家与策展人,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开始介入当代艺术活动。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总体艺术工作室主任,硕士博士导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院特邀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居住在杭州和北京。 参见:http://i.cafa.edu.cn/sub_artist/fn/aintro/?ai=111191 长征空间 长征空间由卢杰于2002年在北京798艺术区建立,集展览、市场推广、艺术策划和顾问咨询、收藏、出版于一体,占地面积达2500平方米。自2002年成立以来,长征空间已成功举办了百余次的展览与艺术项目。长征空间以它的历史、规模、专业规范、学术定位和商业力量始终保持着中国画廊界的先锋地位。 参见:http://www.longmarchspace.com/zh/about/ 长征计划 长征计划是发起于1999年,开始于2002年的艺术及策展项目。本项目是以行走、论述、展示、写作小组以及对话所展开的多面向的实践。中国革命史上的红军长征(1934至1936年)为长征计划一系列不同的国内和国际艺术项目提供了一个隐喻性的框架和讨论语境。长征计划探讨各种革命记忆和当下语境的关系,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合作,去重新诠释历史意识和发展出一条感知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现实的全新方法。作为作者,其生产途径是为了积极地重新书写关于当代艺术所预设的观念,并建立新的生产和流通模式。 参见:http://longmarchproject.com/zh/about-lmp/ 《民间的力量》2003-2004 简称为“长征空间”的北京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推出众所期待的“长征空间— 民间的力量 ”的展览。“长征”的一大工作是以对公共空间的再认识、民间资源的考察整理、艺术和生活、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关系为出发点,研究和实践展示文化和艺术原创,实践与理论,艺术品与文本,观众与作品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对当代艺术中的精英意识为特征的非时间状态和非历史感的误区的批判。参加本展览的四个民间奇人是长征活动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精英艺术创作和民间视觉文化精彩碰撞的主要参与者,来自闽西老革命根据地山村的吉尼斯纪录保持者“天光摄影师”李天炳老先生参加了长征第一站瑞金(乌托邦与中国语境);在广西长征路上全州雕刻了一座文字和图像之山的“语录山蒋济渭”是长征第三站(道路与界限/翻译与转换)的主要参与者;陕西的退休老大妈郭凤怡用“气”和“象”与美国女性艺术大师朱迪芝加哥就长征第六站的女性话语和方式在丽江和泸沽湖展开对话;雕塑了千姿百态不计其数的毛主席泥塑像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退休讲解员出身的“延安泥塑王”王文海,将是明年长征下半部的一个亮点,而他和长征的合作早已经在一年前展开。 参见:http://longmarchproject.com/zh/the-power-of-the-public-realm-phase-1/ 2013 Carnegie International 2013年卡内基国际艺术展是卡内基艺术博物馆(Carnegie Museum of Art)的经典系列展览,该系列是美国杰出的国际新艺术展。2013年卡耐基国际基金会(Carnegie International)提出了植根于历史,位置感和娱乐的新声音。展览以对个人和杰出人士的共同热情为指导,赞美不和谐与美丽的艺术,以及与日常生活保持联系的艺术品。由丹尼尔·鲍曼(Daniel Baumann),丹·拜尔斯(Dan Byers)和蒂娜·库基尔斯基(Tina Kukielski)共同策划的2013卡耐基国际展览包括四个部分:新国际艺术的大型展览,游乐场,博物馆收藏以及与匹兹堡市的交流。 参见:http://ci13.cmoa.org/about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百科全书宫殿"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百科全书式宫殿”——这一想法来自于双年展的意大利总监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而双年展的这一主题还启发了在军械库中举办的一场大型展览,该展览汇聚了来自37个不同国家的158位艺术家的共计4500件艺术作品,展馆堪称是一座艺术品的“百科全书式宫殿”。而在展馆的门口,有一个由意大利裔美国艺术家Marino Auriti签名的大型模型。Marino Auriti在1955年时提出了建造一座能容纳所有人类智慧结晶的136层高的博物馆——这也正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的由来。 参见:http://www.namoc.org/xwzx/yjdt/dt2013/201306/t20130603_250198.htm 大雁塔地宫 2008年5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表示,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大雁塔/29143?fr=aladdin 鹤翔庄 鹤翔庄功是一种仿生功法,曾发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武林》杂志,源于华佗“五禽戏”中鸟禽动作。是社会上较流行的功法之一。本功法的特点是意识多随动作而转移。共有6个套路:六方和合、柱地通天、鹤首通关、仙鹤点水、混元归一,详见《中国鹤翔庄气功》。 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鹤翔庄/1073570?fr=aladdin 小周天 小周天,本义指地球自转一周,即昼夜循环一周;后经引申,被内丹术功法借喻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或至迎香,走鹊桥)。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因其范围相对较小,故称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水火既济、玉液还丹等。 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小周天/1633970?fr=aladdin “出血”(平面设计用语) 出血位(实际为“初削”)指印刷时为保留画面有效内容预留出的方便裁切的部分。是一个常用的印刷术语,印刷中的出血是指加大产品外尺寸的图案,在裁切位加一些图案的延伸,专门给各生产工序在其工艺公差范围内使用,以避免裁切后的成品露白边或裁到内容。在制作的时候我们就分为设计尺寸和成品尺寸,设计尺寸总是比成品尺寸大,大出来的边是要在印刷后裁切掉的,这个要印出来并裁切掉的部分就称为出血或出血位。 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出血位/786910?fr=aladdin 《偏爱原始性》,作者贡布里希 《偏爱原始性》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原始的”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贡布里希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古典时代,既把它与西塞罗关于放纵感官会导致厌恶的观察联系起来,又把它与艺术发展像生命体一样会生长、会成熟、会腐败以致死亡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联系起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更偏爱早期风格所具有的力量、高贵和真诚,而厌恶精致的风格,因为它以腐败和俗气诉诸人们的感官。《偏爱原始性》总结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索,他论证严密,旁征博引,讨论了相关作者、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塑造和改变这些观念时所起的作用。 参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70468/ 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 朱迪·芝加哥是“女性主义艺术”的开山鼻祖,身兼艺术家、作家、女性主义学者、教育家、知识分子数职。代表作品有《女人之屋》、《晚宴》、《生育计划》、《大屠杀计划》等。创立支持女性主义艺术的非营利组织“穿越花朵”(Through the Flower)并任艺术总监。 安德烈·马松(André Masson) 安德烈·马松(1896-1987),法国艺术家。他的早期作品表现出对立体主义的兴趣。后来他与超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他热衷于自动绘画(automatic drawing),并用钢笔和墨水进行了许多自动作业。 参见:https://en.m.wikipedia.org/wiki/André_Masson 自动绘画(Automatism) 自动性绘画,现代派绘画名称。出于对用写实表现事物的厌倦,也出于对绘画艺术革新的追求,在探索过程中,超现实主义者们创造了“自动性绘画”一词。1924年,布列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表明了这一绘画的界定,认为那是“纯粹心灵的无意识行为”。表达梦幻的虚无和纯粹心灵状态,并因此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是为了摒弃传统道德、美的规范,以及理性思维的困扰。 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自动性绘画/1404872?fr=aladdin 原始主义(Primitivism) 原始主义是审美理想化的一种模式,可以模仿或渴望再现“原始”体验。在西方艺术中,原始主义通常是从非西方或史前人们那里学习演变而来的,因此被认为是“原始的”,例如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在绘画和陶瓷作品中加入了大溪地图案。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imitivism 素人艺术(Outsider Art) 素人艺术通常是指自学成才的艺术创作者所创作的艺术。通常,那些被标记为素人艺术家的艺术家与主流艺术界或艺术机构几乎没有接触。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Outsider_art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小报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张宇凌微博:@张宇凌2020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宋轶, 张宇凌, and 林昱.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完整图文版shownotes请访问艺术有读公众号 第四十三期 Olivia Laing:将艺术家写出光环的作家 时长:57分53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聂小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自由撰稿人 · 周婉京:青年学者、作家,下月即将出版最新小说《了不起的郝大小》 文字编辑 · 玥展 剪辑&排版 · siyu 《Funny Weather: Art in an Emergency》是备受赞誉的作家和评论家Olivia Laing的最新文集。她以当代的艺术家及作家为切入点,探索孤独、科技、女性、酒精、性别及身体等母题。她相信艺术具有抵抗与修复的力量,以此应对当下混乱的时代。 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 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是一名备受赞誉的作家、评论家,曾任英国《观察家》图书版副主编,她撰写的文章多见于《观察家》《新政客》《卫报》等主流媒体之上。她还是2018年温德姆·坎贝尔文学奖得主、2011年麦克道尔奖得主,曾获得英国艺术委员会、作者基金会,以及2014年艾克尔斯基金会作家驻英大使馆的奖励。她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孤独的城市》、《回声泉之旅》、《沿河行》和《克鲁多》等,曾入围2018年金匠奖、2013年柯达传记作品奖短名单、传播奖以及戈登·伯恩奖短名单,也曾被《独立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选为年度好书,并且入围翁达杰文学奖、多尔曼年度最佳旅游书奖短名单。她的下一本书Everybody: a book about freedom将于2021年春季出版。 《孤独的城市》(The Lonely City) 本书作者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入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1:05 作者及本书简介 Ξ 07:20 本书初印象讨论 Ξ 09:13 作者的生平 Ξ 11:20 文字风格与写作习惯 Ξ 18:27 作者对沃纳洛维奇的青睐 Ξ 27:08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谈论别人的事情? Ξ 33:40 未来的孤独 Ξ 34:40 如何对抗孤独 Ξ 37:30 后网络时期的新式孤独 Ξ 44:10 嘉宾对作者写作方法论的评价 Ξ 46:16 作者如何制造艺术家光环 Ξ 50:15 关于传记书写 Ξ 52:30 “紧急状态下的艺术” 05:35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及《蟑螂》(The Cockroach)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文坛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8年出生于英格兰的奥尔德肖特,毕业于布莱顿的萨塞克斯大学,后在东英吉利大学获硕士学位。他擅长以细腻、犀利而又疏冷的文笔勾绘现代人内在的种种不安和恐惧,积极探讨暴力、死亡、爱欲和善恶的问题。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内容大都离奇古怪、荒诞不经,有“黑色喜剧”之称。用麦克尤恩的话来说,中篇小说《蟑螂》追寻着“古老的政治讽刺小说传统”。主人公吉姆·萨姆斯在他先前的生活中受人忽视,被人厌恶。但突然有一天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异化”成了一只巨大的蟑螂,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最有权势的人。作为英国首相,吉姆·萨姆斯的使命就是实现人民的意志:完成脱欧的进程。无论是党外的反对派,党内的异见者,还是议会民主的原则,都不能阻碍新首相完成他的使命。 08:05 萨莉·鲁尼(Sally Rooney) 萨莉·鲁尼出生于1991年2月20日,爱尔兰作家,2017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因此书获得2017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该书也被美国《巴黎评论》评为年度最佳小说。次年《普通人》(Normal People)出版,入围布克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等,获得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爱尔兰年度图书奖、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科斯塔图书奖。 12:37 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 哈尔·福斯特是美国艺术评论家、艺术历史学家。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的角色和作用。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l_Foster_(art_critic) 12:42 《闹剧之后何事将至》(What Comes After Farce? Art and Criticism at a Time of Debacle) 哈尔·福斯特的新书文章分为“恐怖与犯罪”,“暴政与展示”和“媒体与小说”三个部分,涵盖并讨论了从布什时代的刻奇到巨型博物馆建筑再到像Paul Chan和Claire Fontaine这样的作品涉及政治话题的艺术家。在它们之间,一个又一个问题反复响起,其中在天灾面前显得更加锋利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应对?”福斯特(Foster)追踪艺术家如何回应政治局势,同时探索艺术评论应如何回应艺术品,并通过对艺术品的回应来回应整个当下。 参见:https://www.artnews.com/art-in-america/aia-reviews/hal-foster-book-what-comes-after-farce-1202687610/ 14:53 《十月》杂志(October) 《十月》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评审(peer-reviewed)学术期刊,专门研究当代艺术、批评和理论。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October_(journal) 17:05 shunt 英文单词,英文释义为 “to move a train or carriage onto a different track in or near a station using a special railway engine designed for this purpose ”,中文释义为 “使转轨”或“使分流”。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第四十二期 中(当)国(代)作(艺)为(术)问(的)题 时长:48分25秒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钱梦妮:中间美术馆展览与研究部助理策展人、《中国作为问题》系列丛书编辑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中国作为问题》 本书中间美术馆2020年的第一本出版物。收录了自2018年开始的“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中洪子诚、汪晖、孙歌三位学者的讲座讲稿,另有2017年“沙龙沙龙”展展期内进行的“新春座谈会”、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女士为“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所作的策展文章与诗人小引的一篇日记。 收听导航丨Index Ξ 00:55 中间美术馆概况及研究方向 Ξ 04:02 中国作为问题的题目来源 Ξ 06:25 关于展览《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 Ξ 14:30 关于八五新潮重要大展的纪念与讨论的缺失 Ξ 15:58 洪子诚《自我批评》的研究方法 Ξ 17:50 厐壔的案例分析 Ξ 25:00 书中内容与当下疫情的关联性和思考 Ξ 28:15 寻找亚洲的方法和框架 Ξ 33:00 当代艺术所面临的问题 Ξ 37:37 研究型美术馆的坚持和困惑 卢迎华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者,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 刘鼎 艺术家、策展人,现居北京。 展览《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 该展览是“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系列研究的第三部分展览。该系列研究由艺术家刘鼎与批评家卢迎华共同发起,通过持续进行的展览和写作来辨析与反思中国有关“当代艺术”的历史叙述与建构。在“沙龙沙龙”展中,主要以林彪事件发生后的1972年为起点,截止至1982年中央批转《第五次全国“两案”审理工作座谈会纪要》之间的十年作为研究与讨论的时间段和一个历史想象的空间。 无名画会 一个地下的画家团体,主要活动于1960年代初到70年代。60年代初,赵文量在北京结识了杨雨澍、石振宇、张达安等艺术家一起画画,这可以说是无名画会的开始。到70年代中期,一批较为年轻的艺术家加入到无名画会中来。在较长的时间内,他们经常聚集于北京的八一湖公园、紫竹园公园、郊外的香山,更远至北戴河作画。他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用了与当时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绘画不同的艺术语言,倡导“为艺术而艺术”。 现代艺术大展 89现代艺术大展是由栗宪庭和高名潞共同策划的展览,是首次得到国家认可的前卫艺术家群展,在中国美术展览馆举办,为时两周。参展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总数超过200人。展览的标志是“不准掉头”的交通标志,表达了艺术家对改革政策持续进行不被阻断的美好愿望。 洪子诚 洪子诚,1939年生。广东揭阳人。1961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1至199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文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 江丰 江丰(1910年—1982年)原名周熙,笔名高岗、固林,江烽,介福。祖籍上海。擅长版画、美术理论、美术教育。1931年参加上海左翼美术活动,筹建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继而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所。1938年赴延安,负责编辑《前线画报》,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部主任。1949年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冤案得以平反,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出版有《江丰美术论集》。 厐壔 厐壔(曾用名庞涛),1934年生于上海,自幼随父母厐薰琹、丘堤习画,先后在杭州国立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专业艺术教育,后分别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油画系教授直至退休。代表作品有《冬》、《桂林行》、《青铜的启示》等,出版有《林岗·庞涛油画选》等,著有《绘画材料研究》。 2018年9月在中间美术馆举办“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 ”。 艺术家资料参见:https://pangtao.artron.net/about 展览参见:https://www.douban.com/event/30837467/ 决澜社 “决澜社”画会组织酝酿于1930年,1932年正式成立面世,至1935年,共举办四次“决澜社”画展,其基本成员十名,而参加过“决澜社”活动及画展的盟友众多。“决澜社”的基本成员为:庞熏琹、倪贻德、王济远、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张弦、阳太阳、杨秋人、丘堤(其中王济远于第二回展后退出,丘堤于1933年日本回国后加入)。“决澜社”第一回展时,发表了由倪贻德撰写,经庞薰琹、王济远同意的“决澜社”宣言,表明了他们对当下的艺坛状况的看法及自己的使命的确认。 《寻找亚洲》 该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 胡金铨 胡金铨(1932年6月3日—1997年1月14日),中国香港导演、编剧、监制。1958年,进邵氏公司当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1962年,与李翰祥合导《梁山伯与祝英台》。1964年,独立执导《大地儿女》,此后执导了《大醉侠》、《龙门客栈》等新派武侠片。1975年,执导的武侠电影《侠女》获得了第2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技术奖。1992年,拍摄电影《画皮之阴阳法王》。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阿特小报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钱梦妮.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2020年3月由纽约艺术评论人Jerry Saltz 撰写的 《如何成为艺术家?》(How to be an aritst)因为疫情原因取消了所有的宣传活动,但依然在一个月内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 这本半个小时就可以轻松翻完的小书,到底有没有价值呢? 这期播客邀请文化土豆播客主播 益康糯米,聊聊读后感。 相关链接: Jerry Saltz 给《纽约》杂志撰写的《三十三条如何成为艺术家的条件》,是这本新书的原型和契机, 无法读到英文书的朋友可以上网看这篇文章了解,属于这本新书的“精华”版。 https://www.vulture.com/2018/11/jerry-saltz-how-to-be-an-artist.html Special Guest: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