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祛魅时代,逢事一句那咋了

Think&Talk

“那咋了?” 这并非是对问题的逃避,而是对世界的一种成熟和包容。 本期纲要: 00:25 1、关于祛魅 02:29 2、学会祛魅 03:04 ①对他人“祛魅” 03:42 ②对自我“祛魅” 04:55 ③对物欲“祛魅” 05:50 3、祛魅的本质是经历 07:59 4、那咋了? 08:53 ①自我中心与不拘一格 10:03 ②拒绝迎合与审视压力 10:50 ③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11:50 ④网络文化中的自嘲与幽默 12:43 ⑤对生活琐事的豁达态度 13:39 5、祛魅与设计 小结: 在这个看似杂乱无章的“草台班子”中,我们通过自嘲与幽默,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精彩。这个世界并不需要过度包装,我们的生活不必按照别人设定的剧本来演绎。通过祛魅,我们走向了一个更为真实、自由的世界。“祛魅”不仅仅是对过去社会期望的解构,它也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生活态度,它要求我们通过理性、批判性和自我觉察的方式去审视和接受这个世界,放下对物质、成功等传统观念的过度依赖。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不再盲目追求外界的评价和认同,而是选择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去生活,追求自由、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资料】 [1]方格格,王璐璐.从风格态度迈向生活哲学:“松弛感”的本土化突围[J].中国青年研究,2024(10):92-101. [2]微信公众号:哲思 | 一个人变强的征兆:学会祛魅 [3]微信公众号:祛魅,年轻人的新“修行”? [4]小红书:对这个祛媚是成长的第一步 [5]小红书:不要慕强,要祛媚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7分钟
99+
9个月前

30.爆梗奏乐,一场荒诞的狂欢!

Think&Talk

近年来,抽象文化势头燎原,并经历多次更新换代,逐渐成为一种风行网络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对待这种反传统、反规则、注重个性表达的网络风潮,人们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审丑文化”“解构严肃”“群体猎奇”的范式上,却少有人思考,为什么年轻群体喜欢抽象表达?在仰天大笑与肆意狂欢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真实的谜底?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品牌“抽象”频出圈? 本期纲要: 00:59 1、什么是“抽象文化”? 04:05 2、“抽象”为何能成为流量密码? 04:09 ①抽象是“找乐子”的重要方式 05:28 ②抽象是社会情绪的投射 07:24 3、品牌玩“抽象”频出圈 08:11 ①麦当劳:麦门文学 11:09 ②多邻国:劝学人设 12:57 ③巴黎世家:丑学营销 14:40 4、“抽象”过后,现实生活该落脚何处? 小结: 透过抽象文化消解严肃、背离主流的现象,能够探寻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和一个时代的深层图景。但是,无意义的宣泄与肆无忌惮的相互攻讦,始终不是抽象文化的归宿。青年如何在网络热梗的传播和狂欢中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品牌如何巧妙借助这股热潮进行合理营销,仍需在真实的生活体悟中不断试探和摸索。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为什么品牌都开始玩疯感设计? [2]搜狐网:整活、乐子和赛博梦乡:为什么“抽象文化”越来越火? [3]微信公众号:华为、蕉内、RIO……这些品牌已经开始玩抽象了 [4]微信公众号:玩“抽象”是情绪解药吗丨焦点网谈 [5]人文院报:评论|抽象不是“无厘头”,是年轻人情绪的出口 [6]汤雪灏.话语争夺、意见表达与网络狂欢——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抽象” 文化透视[J].天府新论,2020,(05):143-152.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9分钟
99+
9个月前

29.我重生了,这辈子我要先甜

Think&Talk

近期引发热议的年轻人的“没福硬享”,年轻人们总有办法能把5分的福气享成10分;把泡面吃成满汉全席;两杯起送的奶茶一人喝两杯;3000的工资吃饭花4000。总之绝不亏待自己的“独生嘴”。他们信奉“省着点富不了,花这点穷不了”“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肯定是甜了”,立志要把自己富养一遍。年轻人不理解老一辈“没苦硬吃”,老一辈也很难接受年轻人“没福硬享”,年轻一辈和老一辈的人们在线上线下也是因此争执不下。 本期纲要: 01:29 1、什么是吃苦 03:26 2、先甜or先苦,that’s a question 04:170 ①年轻人是怎么“没福硬享”的? 06:04 ②年轻一代真的吃不了一点苦吗? 07:38 3、“吃苦“并非受苦理的满足 07:40 ①为什么吃苦 09:04 ②吃什么苦,怎么吃 11:02 4、吃苦&吃甜背后的情绪经济 小结: 在万物呼啸而过的世界里,我们仿佛只有仅仅抓住些什么,才能证明自己的确然存在。而这种联结本质上是一种情绪上的欲望和诉求。由此,年轻人所谓的“享福”实际上是正视并尽力满足个人的情绪诉求的一种表现。这本身就需要停下吃苦式的不断奔跑,正式自己内心对于与外界产生深层联系的渴求,以内心充盈的状态与外界产生共鸣。近年来兴起的“情绪经济”也体现出了这样一大趋势:年轻一代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之外,也越来越重视起情绪价值的获取。 【参考资料】 [1]本刊编辑部 ,刘书锦.当代年轻人不能吃苦?——“吃苦文化”主题素材拓 展与运用[J].作文与考试,2024(05):8-11. [2]微信公众号:老一辈没苦硬吃vs年轻人没福硬享 [3]小红书:热点话题��当代年轻人没福硬享 [4]小红书:第三期|当代年轻人要不要没苦硬吃 [5]小红书:稻盛和夫先生的吃苦观,颠覆你的认知了吗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3分钟
99+
10个月前

28.谁的童年DNA动了

Think&Talk

噪点、抖动的屏幕,空无一人的教室,古早windows电脑屏幕上停着页面,蓝色玻璃建筑优雅伫立,电台频道的嘶嘶声,远处传来《鲁冰花》的合唱声……它的本质是怀旧伤感,是网友们通过影像切片完成一场对千禧年的集体追忆。而中式梦核的经典符号,则是由记忆里的旧日图景所构成的。所有的意象浓缩成童年里普通的一天,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想在那虚构的时间里待一会儿,再待一会儿…… 本期纲要: 01:33 1、中式梦核是什么 03:05 2、中式梦核特点 03:07 ①中式生活记忆元素 03:30 ②梦核、怀旧与阈限性 03:53 ③梦境编织的文字 04:12 ④“已经没有人了” 04:24 3、中式梦核的元素 04:25 ①千禧年建筑 05:46 ②世界是个巨大的游乐场 07:06 4、中式梦核为什么火 07:08 ①成为社交货币,群体性怀旧的联结共同情感投射 07:50 ②满足负面情绪下的逃离需求 08:38 ③怀旧情绪的补偿作用 09:35 5、中式梦核——回不去的童年 小结: 当我们凝视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小孩”,在怀旧的氛围中汲取力量。之后,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勇敢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克服成人世界中的重重难关。或许,这正是怀旧美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不只是逃避更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在现实中更加坚强与勇敢。 【参考资料】 [1] 黄顺铭,刘欣庭.制造“梦境”:技术怀旧视角下的中式梦核实践[J].新闻记者,2024,(09):21-39.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4.09.005. [2] 陈致颖.中式梦核的慰藉[J].环球人文地理,2024,(11):4. [3] 丁喆彦.阈限空间视域下诗意动画创作维度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 ,2023.DOI:10.27132/d.cnki.ghmsc.2023.000089. [4] 微信公众号:中式梦核:当代青年的赛博庇护所 [5] 微信公众号:中式梦核是对千禧年的集体上坟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2分钟
89
10个月前

27.今天你省钱了吗?

Think&Talk

花钱爽, 省钱爽。 边花边省, 爽上加爽, 可以买贵的,但绝不能买贵了…… 本期纲要: 01:15 1.现象:“平替”低物欲生活成为主流? 01:55 ①什么是平替? 02:52 ②为什么会出现消费降级? 04:26 2.选择:平替哲学的魅力何在? 05:26 ①返璞归真 06:08 ②追根溯源 06:53 3、追求:“省钱”成为年轻人的新攀比 08:02 ①消费者嘴替现场吐槽 08:54 ②1688已读真回 09:50 ③为平替产品颁奖 10:52 4、思考:真的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平替吗? 小结: 消费降级虽然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它带来的却是更深层次的生活哲学。当我们在消费上做出理性的选择时,也在无形中提升了生活的品质。让我们在这个新常态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智慧,享受简单而真实的快乐。生活本就不需要过多的奢华,简单、真实、快乐,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希望每个人都在消费降级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哲学,这不是“省钱”,这是年轻人的经济美学。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平替时代来啦!1688 打造「穷开心之夜」 [2]微信公众号:不是大牌买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性价比? [3]微信公众号:全网找平替,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4]王小月.撕下“平替”标签国货品牌竞逐高端路[N].中国消费者报,2024-01-08(003).DOI:10.28867/n.cnki.nxfzb.2024.000048. [5]孙益锐.热衷寻找平替的年轻人花钱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N].河南商报,2024-01-23(A07).DOI:10.28373/n.cnki.nhnsb.2024.000075. [6]蒋永霞.平替需求爆发年轻人带火 1688[N].中国商报,2023-12-29(008).DOI:10.38304/n.cnki.nzgsb.2023.001895. [7]孙佳丽.年轻人成功带火了“平替”[N].宁波日报,2023-11-24(005).DOI:10.28586/n.cnki.nnbrb.2023.002734. [8]赵永霞.“性价比”消费≠消费降级[J].纺织导报,2023,(06):4.DOI:10.16481/j.cnki.ctl.2023.06.009.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4分钟
99+
10个月前

26.不懂就问 chiikawa是怎么火起来的?

Think&Talk

尚未完全从小海狸 Loopy、卡皮巴拉的热潮中走出来,Chiikawa 便悄然占据了公众的视线,仿佛在各个平台都能捕捉到它们的踪迹。这不禁让人心生好奇,这三小只软糯糯米团般的小家伙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 Chiikawa,原本是漫画家 Nagano(ナガノ)在社交平台上连载的一个小漫画,在累积了一定的人气后于 2022 年被做成动画。在日语中Chiikawa的缩写意为“又小又可爱的东西”。其故事围绕主角团与它们的好朋友在森林里的有趣生活。Chiikawa 的出现,不仅吸引了大量用户的眼球,更以纯真形象触动了人们的情感开关。 本期纲要: 00:50 1、一起走进chiikawa的世界 01:24 ①人物介绍 01:44 ②大致剧情 02:38 2、chiikawa到底有多火 02:40 ①三天卖了800W 05:05 ②名创优品闷声发大财 07:54 3、chiikawa爆火背后的逻辑 07:56 ①“反乌托邦”的设计: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映射 09:54 ②chiikawa:作为亚文化表征的文化符号 11:40 ③数字化抚养:梦系外壳下的母职唤醒 14:28 ④“后物欲时代”:IP 与“吃谷文化”相互供能 小结: Chiikawa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疑许多年轻人提供了情感上的陪伴和心理上的慰藉,它以可爱的形象和治愈系的内容,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慰藉和文化认同的需求。但 Chiikawa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在消费主义文化的推动下,对于Chiikawa的追捧有时变成了一种物质上的攀比和展示,人们通过购买相关商品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地位,这不仅加剧了社会的物化倾向,也可能导致个人消费的盲目性和过度消费的问题。 我们在享受Chiikawa带来的欢乐和陪伴的同时,也应该警惕这个时代的甜蜜陷阱。我们需要反思消费主义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寻找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同时,也应该努力保持文化现象的纯粹性和独立性,避免其被过度商业化所侵蚀。 【参考资料】 [1] 闫翠娟.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的嬗变与转换[J].云南社会科学,2019,0(4):178-184188 [2] 徐婧,孟繁荣.数字化抚育:“妈粉”媒介实践中的“母职”再造[J].新闻大学,2021,(11):59-74+123-124. [3] 知乎:偷感很重的人都喜欢Chiikawa?我的“电子布洛芬” [4] 公众号:唠唠热点|友谊?可爱?残酷?映射现实?... 3分钟告诉你Chiikawa为何如此火爆 [5] 公众号:日本Chiikawa爆红国内,这三只小玩偶凭什么被年轻人排队买疯?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7分钟
99+
11个月前

25.当我成年后迎来自己的“叛逆期”

Think&Talk

成年生活充满压力和责任,有时,我们需要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短暂逃离”,来重启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是一种放松,更是一种必要的叛逆,让我们在忙碌中保持清醒和活力。为自己挤出一段有限的时间,去公园里躺着发呆,什么也不做;去city walk,单纯地欣赏身边的世界;去看演唱会,纯粹地发疯嚎叫;去上夜校,短暂逃离原本的生活轨迹。 本期纲要: 02:12 1、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班味儿”!退! 04:14 ①“去班味儿”产生的大背景 05:04 ②年轻人都怎么“去班味儿”? 06:51 2、夜宵哪有夜校香——年轻人就该“不误正夜” 08:08 ①契合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 08:38 ②契合青年对于提升生活可能性的积极探索 09:08 ③契合青年对于提升自我的强烈渴望 09:38 ④契合青年对于不稳定性挑战的未雨绸缪 10:49 3、要不咱们去提前养老吧?——青年养老院爆火 11:32 ①青年养老院到底什么? 12:34②青年养老院为什么能火起来? 13:41 4、Wildeat你去不去——户外的风吹遍大地 14:25 ①什么是Wildeat? 16:00 ②【户外热】的势头依然火热 17:32 5、品牌打造松弛干,出圈也可以很轻松 松弛感,并非懒惰或随意,而是对当下一切的坦然接受,是一种由内至外的镇定与自信。 小结: 打工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做工作淡人生活浓人,选择精神消费或许才是打工人的自救法则,既然逃不脱,那就别内耗,他们喜欢和同频的品牌一起填补精神刚需,解锁兴趣社交,玩转短逃离,去野去嗨,班味bye bye。「短逃离」,是我们能做到最小化的叛逆。 逃离既定的日复一日,给自己一个纯粹的、即兴的、立刻实现的放松瞬间。它是一种适应快速变化时代的心态:情绪价值的满足、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大程度的时间成本控制、短暂的精神疗愈与自我重构。 【参考资料】 [1]卡生;《2023年度生活方式:即时生活》;2023.12.19 [2]氧心田;《青年周报——年轻人在关注什么》2024.07.08 [3]互籍文旅;《青年养老院将迎来哪些新商机》;2024.07.28 [4]阎国华;《夜校何以在青年群体中“出圈》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13期 [5]设计癖;《假装上班,有错吗?》2024.09.14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20分钟
99+
11个月前

24.送走了mbti,我们迎来了浓人淡人

Think&Talk

近年来,个性测试成为人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热门工具。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指标)作为最广为人知的个性测试之一,通过四个维度将人们分为16种不同的性格类型。而近期流行的“浓人淡人”理论,则通过社交风格又再次将人们分类。 2年前,MBTI人格测试席卷整个中文互联网,今年浓人淡人已成为新的社交话题,如果朋友问你是I人还是E人,你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你很难融入圈子,这种网络的谈资实际上已经成为新的社交货币。 本期纲要: 01:27 1、究竟什么是浓人、淡人? “淡人”的外表宠辱不惊、不争不抢,内心平和安宁、八风不动;而“浓人”的情绪丰富且敏感,感情充沛、活力满满。 04:01 2、“浓淡”流动的背后 04:16 ①“淡人"文化体现了年轻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无力感 05:02 ②“淡人”文化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简单生活的哲学 09:07 ③“发疯”是一种时代语境下的文化自觉 09:59 3、其实,我们都渴望认同感…… 你的性格,你处理事情的方式,不是你呱呱坠地的年月日决定的,也不会被天天上的星星影响,更不能被简单的四个字母所概括。能定义你的,从来都只有你自己。 16:19 4、品牌如何借势浓人淡人作营销? 16:47 ①创造品牌共鸣 19:42 ②做好内容营销 小结: 从“佛系”到“淡人”,体现了年轻一代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演变。这一过渡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内心平和与个人幸福的日益重视,也映射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塑造。浓人淡人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火爆网络,本质上是因为它触及了当代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一片宁静和满足感,追求一种更加本真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1]36氪:i人和e人还没完呢,怎么又开始浓人和淡人了? [2]36氪:“淡人vs浓人”……这是什么2024年最新人设? [3]微信公众号:佛系、躺平、发疯与淡人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21分钟
3k+
11个月前

22.三分钟的“速食”电影

Think&Talk

“速食电影”又称“电子榨菜”或电影评说类短视频,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在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这种新的电影评说类短视频是指通过对经典或当下流行的电影进行二次解读和编排创作,最终形成的一种短小篇幅的电影视频形式。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传统电影行业影片制作和上映都因疫情影响萎靡不振,而“速食电影”却因剪辑创作成本低、网络传播的时空便利性等特点发展迅速,如今已经成为电影消费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期纲要: 01:40 1、速食电影的叙事特点及其成因 ①“速食电影”的叙事特点 01:52同质化的叙事结构 03:13 虚实结合的叙事空间 04:21 解构重组的叙事手段 ②“速食电影”叙事特点的社会成因 05:27 独居青年的陪伴需求悖论 07:34 加速逻辑导致“效率为王” 09:07 加速社会中的年轻人需要“避风港” 10:54 2、如何看待速食电影? 11:57 ①“速食电影”是“电子鸦片” 12:52 ②“速食电影”是“电子榨菜” 总结: 加速的时间与消逝的闲暇。“速食电影”的发展既存在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电子速食”作为加速社会中年轻人对时间精打细算的生动展示,凭借其对效率和速度的满足以及对虚拟陪伴的提供等种种功效,在短时间内收获大批“食客”,但是,当我们沉醉于“电子速食”提供的愉悦感时,也要时刻保持清晰的辨识能力,“电子榨菜”虽可口,但终究算不上珍馐佳肴。 【参考资料】 [1] 微信公众号:三分钟说电影会“杀死”电影吗? [2] 微信公众号:“上瘾行为”正在榨干年轻人:别让垃圾快乐,拖垮你的人生 [3] 赵玉宏.“速食电影”热现象传播原因及影响分析[J].电影文学,2022,(22):63-65. [4] 马一鸣,尚炜.“Z世代”对“电子榨菜”的媒介依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3,9(14):32-34+64. [5] 叶林.“电子榨菜”:媒介融合情境下的技术具身与观看重构[J].视听,2023,(09):126-129. [6] 邢玮琛.社会加速视域下“电子榨菜”现象的演变、叙事及传播[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3):84-88+97.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15分钟
2k+
1年前

21.我下定决心,注销一天人类账号!

Think&Talk

一生不允许 gap 的中国人上了热搜,在快节奏时代,工作的暂停需要勇气,焦虑的发泄也要见缝插针。 没有 gap year 的年轻人,在小红书上看 bot 文学,他们看云,看椅子,看铁门,看 y2k传真,让情绪伸个懒腰,给自己找了一个网络庇护所。 本期纲要: 01:00 1、什么是 bot:机器打卡到真人模仿行为 bot 实际是英文“robot”的简称,也就是机器人。原本确实指真的“机器人”,后来成了一种网络用语,指一种机器人账号。 04:26 2、小红书 Bot 的传播特点 ①固定、多样、细分的主题 ②依赖粉丝投稿的内容众筹 ③去人格化设定的账号运营 10:22 3、Bot 走红的心理洞察 ①网友围观:基于圈层传播的情感共鸣 圈层文化的信息获取需求 新媒体时代,受众从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寻求信息,产生了个体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人们依据自我文化品位、生活方式等选择媒介产品,并以此作为一种“交易货币”向具有相同爱好或属性的受众群体传播,产生拥有共同爱好的文化圈子,再将此圈子进行扩大,呈现出一种圈内向圈外辐射的文化效应或经济效应等,形成“圈层传播”。 对于圈层细分型 bot 账号来说,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该主题圈层文化的传播载体,是圈子内同好们的聚集地和阵地之一。无论使用哪种媒介,人们都附带着获取信息的需求,受众选择关注一个 bot,其实就是关注了这个 bot 所展现的圈层文化。无论是已经成为圈层中的同好,还是在圈层边缘对圈层充满好奇的路人,都可以通过这个 bot 来获取其主题的相关信息。拥有固定主题的 bot 账号节省了受众自己主动寻找、筛选信息的时间,同时也满足了其个性化阅读的需求。 圈层文化的群体认同与默契 在社会化传播情境中,文本的传播与生产是同时进行的。用户在将之传播给他人的同时在不断地补充信息,并不断对其加以解码和再次编码;用户在解构文本意义的同时也在赋予它新的视角和话语,意义解构和价值激活往往同时发生。对于同一文化圈层的用户来说,拥有的相似经验和文化语境使得他们往往能找到共鸣点、一拍即合。 对于关注了 bot 账号的圈层同好来说,该 bot 账号的部分粉丝与自己一样,对于投稿文本能够解码出共同的经验和情感,同时其他同好对文本的解构和再编码,自己同样能够继续解码。在这个投稿文本符号的解读过程中,两个及两个以上心灵彼此进入,同好们获得了“共享世界”。在这个“共享世界”,大部分信息因为可意会所以无需言传,降低了交流的时间、精力成本,同时这种交流模式所反馈出的“有人懂我”的认知,以及同好们相互间的默契也提升了受众在情感的满足感。 ②追求精神按摩:年轻人暂时不当人 每个 bot,都是一首小诗。诗人没有创造诗,诗在那后边的某个地方,很久以来它就在那里,诗人只是将它发现。 世界由目光铸造,我们看向世界的一草一木,有时候很多东西看不到,有时候却一望无限,我们由一切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东西组成,我们被浸润、被包裏、被突破、被重塑,幸运的是,我们在当 bot 的时候不断被提醒,在 bot 之外,我们有更斑斓的日常。 这些 bot 们更像是具有真诚心和生活感的文化符号,与小红书温暖社区定位相符,“人性化”的气息更加浓厚。小红书 bot 们的问候出现了新的诠释,不再是“隔空喊话”,而是聚焦生活,用特定的媒介链接受众,投射感情。以 bot 文化作为切入生活的新视角,从小众需求里去挖掘大众生活,用更多方式去展现生活的可能性。 小结: “我们集中在椅子上做的事,好像常常忘了椅子本身。” “你这样看云的时候,云也这样回看你。” “我发现井盖会哭,水马会笑,路边的石墩子会偷偷说话,这一定是地球偷偷告诉我的秘密。”…… 极富同理心的视角,温和亲近的口吻和细腻柔软的笔触,更轻易地触及到了当代人的灵魂深处。它们像是一个个瞬间的载体,留下值得无数遍回忆的温暖与爱。 在这个充斥内卷与焦虑的社会,我们的内心的确渴求着这样一篇净土,一处桃源。和云朵向往,听井盖说话,再或者只是凝视一道朴实的铁门。 慢下来,静下来, 让我们逐渐拾起, 那些曾因行色匆匆而遗失的美好。 【参考资料】 [1] 陈若茵,.内容众筹与情感共振:微博人工 bot 兴起原因探析[J].科技传播,2021,(15). [2] 卢晨璐,.浅析“文学 bot”的出现与意义[J].采写编,2021,(10). [3] 王馨毅,.微博 bot 的社会价值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12). [4]微信公众号:在小红书上被 bot 治愈到了 ! [5]微信公众号:Bot 文学盛行,这届年轻人又有新的“救命稻草了”!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17分钟
99+
1年前

20."妈妈,人生是旷工啊"

Think&Talk

前几天冲浪看到一句话——“年轻人已经喝不下鸡汤了”,反而用“毒鸡汤”来反“鸡汤”。人们通过对“鸡汤”的颠覆和戏谑的模仿,对抗其“美化的现实”,展现着意识觉醒的实际生活现状。不是鸡汤不香了,而是现在的鸡汤已经过时了,在残酷的社会中,喝鸡汤不能麻痹自己了,生活的压力让年轻人觉得有时间喝鸡汤还不如想想下顿吃什么。 本期纲要: 1、啥是鸡汤啊? 这鸡汤化为利剑,从咽喉直接戳到肺管子,你吐不出来,更咽不下去。我们都闻出味儿了,这锅鸡汤变了,甚至馊了;它不再是基于时代风口上的正能量励志话语;它是皇帝的新装,是上位者的花言巧语,是建议专家别再建议了;在充满机遇的时代,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在下沉的时代,鸡汤成了诓骗;甚至这种诓骗都显得残忍。 2、喝不下鸡汤就扬了它 3、不喝鸡汤但总得吃饭吧 4、品牌也想吃点好的 ①社会环境发展变化。 ②营销竞争趋势演变。 总结: 玩梗“发疯文学”,已然成为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上的常态,作为宣泄自我情绪和情感联系的符号,在该群体内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同,因而总是涌现出大量的人群跟随模仿。我想有时候承认自己的犬儒反而更轻松吧,实在忍受不了的话大不了发一下“精神状态很美”的疯,再回到系统中去。 人们在“旷工”的时候旅行,欣赏风景,结识同样在路上的人们,讲述自己也倾听他人;他们在“旷工”的时候沉浸爱好,丰富内心,获得内心宁静的美好。人生是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的,它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希望你会喜欢这期播客的内容,我是四处游走的All Black,感谢你的收听。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栗子|大宁 配图:网络

17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